假如朱允炆效仿漢武帝實行推恩令,能坐穩江山嗎?

5 個回答
蝈蝈的文史原创
2019-04-25

謝謝邀請,即便朱允炆效仿漢武帝實行推恩令,也實現不了穩坐江山的局面:

首先說說什麼是推恩令。推恩令是西漢漢武帝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而頒佈的一項政令,要求個分封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封給自己的子弟,這樣諸侯王的領地就逐漸變小,勢力也就被逐步削弱,對抗中央的能力也就削弱,有助於進一步鞏固中央的統一治理。

假如朱允炆效仿漢武帝實行推恩令,能坐穩江山嗎?

建文帝朱允炆

下年再說說朱允炆,朱允炆是太子朱標的長子,由於朱標早逝,朱元璋要立嫡長子的長子為太子,但是朱標長子也是早亡,朱元璋就將目光投向了朱標兒子朱允炆。朱允炆孝順好學,有其父儒雅的風度,同時又博學通古今,於是被朱元璋立為太子。朱元璋於1398年逝世,朱允炆於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繼位,定下一年為建文元年。

假如朱允炆效仿漢武帝實行推恩令,能坐穩江山嗎?

影視劇中的朱允炆

其實朱允炆繼位後,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稱“ 建文新政”。同時皇帝開始考慮怎樣增強自己的權力而同時削弱諸封建王國的權力,並且利用或有或無的罪名對那些較小較弱的藩王採取激烈的行動。周王朱橚是第一個倒臺的,接著另外四個王子也垮了下來,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齊王朱榑;以及岷王朱楩。一年之內在五個舉足輕重的藩封被廢之後。

假如朱允炆效仿漢武帝實行推恩令,能坐穩江山嗎?

影視劇中的朱棣

而對於燕王朝廷則遲遲不敢動,朝廷也知道燕王朱棣與其他幾個王不同,不管是自身素質,還是整體實力,以及守邊功績其他王都不可同日而語的,所以暫時沒有對燕王採取什麼行動。面對朝廷對各王的屠戮的政策,推動著燕王向著反叛的方向前進,但由於其三個兒子在南京當人質,朱棣採取了各種裝瘋賣傻的手段終於讓朱允炆同意放棄三個兒子回燕京,歷史學家將此稱之為愚不可及。兒子回來了,自己準備也差不多了,朱棣才開始用軍事行動反抗朝廷。

如果朱允炆用推恩令的方式來化解各個王的勢力,雖然能夠矇蔽其他幾個王,但是絕對矇蔽不了朱棣,其本來就父親未傳位給自己耿耿於懷,新皇帝再實施推恩令來分解各個王的勢力,必然也會加速朱棣的反抗,如果朱棣再聯合各個王共同起來軍事反抗朝廷,估計新皇帝被推翻的更快,總之,新皇帝朱允炆的寶座坐不時間長,更難實現長治久安。

這就是我對此問題的一點看法,如有不妥請參與討論留言。

文话史
2019-04-26

明代獨特的藩王制度,並沒有大部分人想象的那麼具有實力。朱元璋的兒子們,大多分封在邊境防禦地區,他們擁有地方軍隊的統兵權和練兵權,而調兵權只擁有一半。

明初,地方衛戍部隊的調動,需要朝廷的命令,以及藩王的同意,軍隊方才可以調動。但實際上這種權力也不能完全落實,因為地方軍政系統,依然主要聽從中央。朱棣起兵靖難的時候,也只有王府的800兵而已,後期也是依靠其在軍中的威望,方能聚起一支能夠勉強造反的軍隊,與西漢八王之亂吳王的實力差遠了。

假如朱允炆效仿漢武帝實行推恩令,能坐穩江山嗎?

西漢的藩王的藩國那才是國中之國,而明初的藩王,雖然具有很多軍事方面的權力,但這種權力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是受到很大的制約的。首先,地方軍政的領導,就不會作死去造中央的反,他們是皇帝的臣子,開工資升官發財都依靠皇帝,藩王沒有人事的任命權。

所以說,在明代實行推恩令是毫無意義的。西漢的藩王,因為其藩國跟春秋戰國時的諸侯差不多,軍政大權掌握於藩王之手,儼然就是地方小朝廷了,所以推恩可以合情合理且溫和地逐步削弱藩王的實力,使得藩國越來越小。但對於明代藩王而言,他們的王府開支來源於中央朝廷,軍隊是國家的軍隊,由朝廷供養。藩王一無獨立的經濟支持,二沒有成規模的獨立軍隊,要造反簡直是不可能的。

而朱允炆要削藩,是因為他是以侄兒的身份登上皇位,同時明初的藩王大多是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的,具有比較高的軍事威望。朱允炆覺得叔叔們的威望比自己高不說,還可以擁有地方一定的軍事權力,是個威脅,所以就迫不及待地削藩。

假如朱允炆效仿漢武帝實行推恩令,能坐穩江山嗎?

可實際上,大部分王爺都沒有造反啊,大家都乖乖地束手待斃。說到底,是因為王爺們深知無論是實力還是名分上,都不是中央的對手,造反不僅會死得更慘,還要背上叛亂的惡名,實屬不智啊。

至於推恩令,明代藩王本來就是推恩的啊。

親王除了嫡長子繼承之外,其他諸子封郡王,郡王的庶子授鎮國將軍,孫授輔國將軍,孫授奉國將軍,玄孫授鎮國中尉。這是朱元璋以《皇明祖訓》的方式,確立的明代宗室封爵制度。

其與西漢推恩最大不同的地方就在於,明代藩王的藩國只是名義上的,其行政體系依然直屬中央朝廷,而不是為藩王負責。所以大多地方官,對藩王只有尊敬,沒有恭順。

對於朱允炆來說,解決威望比自己高的叔叔們,最好的辦法,不是強行削藩,而是什麼都不做。朱元璋又不是傻瓜,難道不知道藩王權力過大,會威脅皇權麼。所以他從確立這套既可以用藩王來抵禦外部入侵拱衛中央,而同時又使得藩王沒有地方軍政大權來確保皇權的穩固,可謂是用心良苦。

假如朱允炆效仿漢武帝實行推恩令,能坐穩江山嗎?

明初的藩王,實際上是擁有尊貴身份,比一般武將具有更多兵權的鎮邊大將而已,他們不具備插手地方事務的權力,也沒有私自調動、擴充軍隊的權力。而且,這些士兵的財政支出,是由五軍都督府以及兵部負責,而不是藩王。

什麼都不做的好處在於,如果燕王一開始就心存二心,那麼朱允炆就可以完全取得宗室的支持,比如燕王起兵時向寧王借的朵顏三衛,沒有削藩的舉動使得諸王人人自危,朱允炆完全就不需要獨面朱棣,朱棣也借不到兵。大義在手的朱允炆,甚至都不用組織中央軍,依靠藩王調動地方軍隊,就能搞定燕王了。

哪怕搞不定,朝廷再出兵伺機而動,也完全來得及。說到底,朱允炆的削藩,簡直就是最愚蠢的行為。

书华36
2019-04-25

謝謝邀請!

所謂“推恩念"推恩令",是一種和平過渡。劉邦建立漢朝後,不得不分封了異姓王,更多的封了劉姓王。異姓王在不斷的打擊下,逐步煙消雲散,沒了蹤跡。但後世的同姓王,為各自的利益,殺伐不斷,國亂頻起。最有名的為“七王之亂"。

同姓王不封又不行,封了又是皇帝的潛在威脅,那時的王爺有軍隊、有土地,在封地說一不二,怎麼辦?實行推恩令。

推恩令為分封的王去世後,繼承的嫡長子繼王國土地、軍隊的一半,其它諸子繼承另一半,並以此類推,不出三代,王國的力量推完了事。因為推恩,王國三代後,基本上名都存實亡。我們看劉秀、劉備,因為推恩令,到最後成為貧民,僅保了自己述職的留皇族身份。這個方式,效果好,又不失皇恩浩蕩,好辦法。

到了明朝朱元璋時代,只封朱姓為王,能封王的為朱元璋的子侄。這些王有軍隊,卻無實際的地盤,轄區內有朝庭委派的州府官員,瞎地仍為朝庭所有。軍隊由王爺控制,地方管理則由朝庭官員負責,這樣的王爺實際成了鎮守一方的大將。

此種情況下,朱允炆無法推恩。推軍隊,軍隊由王爺控制。推土地,土地屬皇帝,王爺沒有地方統治權。這樣朱允炆推無可推,因此不得不急於削藩。

削藩無疑是正確的,但朱允炆太急於求成了,以致四叔朱棣靖難,朱允炆丟了天下。

zyb38537240
2019-04-25

這個問題本質上就是明代初年削藩的時候,究竟應該採用硬手段還是軟手段?

首先說結論。我個人認為不會有什麼區別。

其次,建文帝和漢武帝時期的削藩背景有很大的差異。漢武帝實行推恩令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文帝和景帝兩朝已經通過武力手段,打擊了不少強勢的諸侯王。在這個基礎上,漢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議,通過將諸侯王的土地分給所有兒子的方式緩慢的消弭諸侯王的勢力。這個時候,刺頭已經沒有了,所以推恩令才能夠真正的實施。建文帝時期,有好幾個諸侯王手上握有重兵,朱棣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在這種情況下,以推恩的形式減少他們的權力恐怕很難真正實施下去。無論採用何種形式,勢必會遭到以朱棣為首諸侯王的強烈反對。朱棣起兵造反的可能性依然是很大的。

最後,建文帝削藩失敗,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還是在他自己身上。一個是操之過急。這就和漢文帝形成了鮮明對比。漢文帝繼位的時候,各諸侯王勢力也很強。他又是推舉上來的,老臣們往往以功臣自居,所以他是一個典型的弱勢君主。但漢文帝善於隱忍,不到關鍵時刻不出手。建文帝在繼位後不久,就宣佈削藩,雖然用意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卻顯得不顧親情,給了朱棣口實。二是準備不足,應對失當。反觀朱棣,在北京早就做好了全面的戰爭準備。朱棣造反之後,朱允文沒有做好準備,很快就一敗塗地。從本質上看,還是朱允文自身政治能力不足導致的。

g216559904
2019-04-25

他有那個心早好了。朱允炆是要趕盡殺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