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為什麼打不過朱棣?

兵力強很多,建文帝為什麼失敗了
10 個回答
我们爱历史
2017-05-31

在整個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明朝靖難之役都是一場結局堪稱神奇的戰爭,擁有全國資源且有天子名分的建文帝朱允炆,竟然會在四叔朱棣面前敗的體無完膚,最終落得丟失皇位的悲慘結局!他為什麼會上演如此場面?之前好些史家認為,這是被他的皇爺爺朱元璋害的:拜朱元璋多年大殺功臣所賜,導致建文帝人才凋零,似乎就無力平叛了?

但是,如果仔細看看靖難之役的前後過程,這個鍋,決不能讓朱元璋背。建文帝之敗,不怨天不怨地,就怨自己不爭氣!

建文帝為什麼打不過朱棣?

首先要說的,就是好些人忽略的重要一條:在靖難之役打響前,建文帝接盤的,是一個多麼好的家當,不止是一個國力空前富強的大明王朝和訓練有素的精良軍隊,更有皇爺爺朱元璋為他精心挑選的文武人才團隊!

在朱元璋晚年的佈局裡,早就預料到了建文帝可能面對的麻煩,因此為他精心選拔的,絕非好些史家胡謅的老弱病殘,相反是群星閃耀的強大天團。以武將說,明朝開國戰爭中最擅長騎兵戰的悍將郭英,正是朱元璋苦心留下來輔佐建文帝的,更有整個十五世紀,堪稱中國防禦戰實力最強的耿炳文,有這兩位老將坐鎮,就等於給了建文帝一矛一盾兩把神器,攻守都進退自如,哪怕對手強悍如朱棣,理論上說,也是翻不了天的。

建文帝為什麼打不過朱棣?

至於文臣團隊,實力更是輝煌,後人大概只記得朱允炆身邊,諸如齊泰黃子澄方孝孺這些敗事的腐儒們,但事實上,朱元璋留在朱允炆身邊的,更有卓敬這樣的戰略天才,他的削藩戰略曾經叫朱棣驚出一身冷汗,卻被朱允炆輕鬆拋棄。一個文臣武將薈萃的團隊,足以保護朱允炆扛過任何叛亂災難。

但是封建專制條件下,一個有權任性的帝王,足以把這一切好局敗光,沒錯,說的就是朱允炆。

建文帝朱允炆,是一個學習很刻苦認真的好孩子,但絕不是一個擁有治國能力的好皇帝,從他登基之後的每一件事開始,幾乎滿眼都是毫無心智的瞎指揮,明明有可以提前扣押朱棣解決問題的機會,他聽從黃子澄所言放虎歸山,明明可以通過穩守拖死朱棣,他卻替換了防禦天才耿炳文,他任用的天才將領李景隆,更是怎麼打怎麼輸,幾十萬精銳軍隊,活活賠給了朱棣,最終也節節敗退,被朱棣要掉了命!

建文帝為什麼打不過朱棣?

領導的素質,是一門強大的功課,作為一個好領導,並非只是會擺個樣子點個頭這樣簡單,一個領導者強大的抗壓能力和冷靜的判斷力,更需要殘酷的磨鍊才能成型。所有溫室裡的花朵類型的領導,更是難經風雨,典型朱允炆!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Hannibal Lecter
2017-03-08

建文帝為什麼打不過朱棣?

1. 年齡

明成祖朱棣的生卒年月為1360年5月2日自1424年8月12日,發動靖難之役的時間是1399年。建文帝明惠宗朱允炆,生於1377年, 卒年不詳。也就是說,朱棣比朱允炆大17歲,朱棣39歲帶著自己兩個兒子起兵的時候,朱允炆才22歲。歷史上並不排除有像康熙這樣年紀輕輕就剷除鰲拜這樣的壯舉,然而那也是在皇宮內院祕密謀劃,突然行動,預先並未聲張。

相差17年的成長經歷註定了作為侄兒的朱允炆再怎麼傑出,也比不過作為舅舅的朱棣。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十歲就受封燕王,因為居住在老家鳳陽,比起生下來就在首都王府裡的朱允炆更瞭解民間疾苦,洪武十三年,也就是20歲那年,就藩燕京,也就是說當朱允炆在衣食無憂的環境下和一幫儒生坐而論道的時候,朱棣已經騎著戰馬在邊塞砍人,隨時是提著腦袋玩。他先後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立下響噹噹的戰功。

在朱元璋晚年,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都去世以後,朱棣的軍事實力和輩分地位,首屈一指。

一個戍守邊塞,手握重兵的叔叔,突然有一天聽說自己還在撒尿和泥的侄兒要把自己整死,你說他會怎麼辦?

建文帝為什麼打不過朱棣?

2. 性格

朱允炆的性格非常溫柔儒雅,自幼學習儒家經典。保受戰亂,需要安定的新朝確實需要這樣一位寬仁的帝王,民眾才得以休養生息。他最大的政治成就,大概就是洪武二十九年,參考《禮經》,將《大明律》裡的嚴刑峻法進行了一定刪改,洪武三十一年,實施寬政。客觀的說,對於老百姓來說,這是一個深得人心的好皇帝。

然而對老百姓寬仁,對自己的皇室宗親,他卻一點也不手軟,而且非常理想化,認為自己是天子,削藩有理,於是就大張旗鼓的開始廢除藩王。

對於周王、湘王、齊王、代王、岷王這些反應慢半拍,實力又不如中央政府的,收權還算順利,但是對於燕王這樣虎踞龍盤於北國邊塞的大將,他也採用老辦法。以為派幾個封疆大吏過去宣宣旨就可以讓一大票人束手就擒,未免過於天真不切實際。

建文帝為什麼打不過朱棣?

3. 實力

建文元年一直到建文四年,朱允炆的中央軍和朱棣的燕軍最初的實力是不分高下的,而且還有像耿炳文、徐輝祖、鐵鉉這樣忠勇可靠的將領在前線死守。四年中,兩軍其實一直是你進我退,互相鉗制,有勝有負。然而正是因為差距不大,稍微有一步棋走錯,便是萬劫不復。

在指揮軍隊上,朱允炆就不是朱棣的對手了,他至少犯了兩個錯誤,因為戰事失利,就用李景隆換下善於防守的老將耿炳文,是為臨陣換將,兵家之大忌。

建文四年,何福、平安率領的中央軍在小河大勝燕軍;而徐輝祖也在齊眉山獲得大捷。燕軍恐懼後計劃北歸。朱允炆誤以為燕軍已經北撤,召徐輝祖班師,致使何福孤軍奮戰。於是在靈璧之戰中,燕軍大勝。是為分兵減灶,兵家之大忌。

相比朱棣,朱允炆有一個很大的麻煩,為他效力的臣子,更多是為朝廷效力,吃的是官飯,除了個別君子,大多數都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降,大不了換個主子,挪個地方繼續混飯吃,然而朱棣的軍隊,如果打不贏就只有死路一條,所以全部都得齊心協力,一心賣命。事實上,盛庸、李景隆、陳瑄這些曾經抗擊燕軍的朝廷要員,最後關頭都是投敵變節了的。

4. 詭詐

相比起燕王裝瘋賣傻,祕密準備,先發制人的策略,朱允炆做什麼都是光明正大的,可能在他認為堂堂朝廷,舉國之力,治一個叛軍是理所當然的,然而兵不厭詐,對於動輒就上萬人的生死之戰,他還是太缺乏瞭解。

朱允炆身邊是方孝孺這樣的迂腐文人,而朱棣身邊是姚廣孝這樣的世外高人。幾番交手,就知道定力和對策的高下了。建文帝為什麼打不過朱棣?

在當時的環境下,建文帝比朱棣唯一佔優勢的一點就是道義和法統,他畢竟是舉國皆知的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然而,就是這僅有的法統的防線也被朱棣的詭詐輕易破除,叛軍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至少表面上並沒有反對法統,至於打回了南京要怎麼做,那就不知道了。

国家人文历史
2017-05-06

建文帝朱允炆與明成祖朱棣間的成敗的差別要從兩方面來看。

建文帝為什麼打不過朱棣?

明成祖朱棣


從個人角度來講,成長環境對人生的影響。朱棣雖然也是皇家血脈,但是大小跟著朱元璋東奔西跑到處打仗,生活條件不算艱苦也算是顛沛,而且是看著許多留名青史的名將如何帶兵打仗長大的,簡單來講就是“見過世面”的孩子,之後還親自上陣殺敵,曾經北征過蒙古,因此即便是在同輩人中也是數一數二的。朱允炆則不同,作為太平時期的皇孫,受到的教育是正規的,學的也是如何治理天下,如何行德政等等儒家教育。不是說這樣的教育不好,反而可以行仁政的皇帝對於當時明朝是急需的。然而成長與教育背景的差別就體現在了面對問題的處理方式上。


建文帝為什麼打不過朱棣?

建文帝朱允炆

從雙方較量時身邊的謀臣來看,朱允炆也是佔下風的,因為爺爺朱元璋在世時把能打仗的能折騰的武將幾乎都殺光了,留給了孫子一群治世所用的儒臣,因此在面對真正的武力威脅時,朱允炆身邊諸如方孝孺之流的迂腐文人與朱棣身邊真正擔得起“謀”之一字的姚廣孝,能力與見識高低一目瞭然。


此外,許多史家論證起來都會講到朱允炆過於急躁的削藩政策。朱元璋雖然殺掉了一大幫子武將,取而代之以朱姓藩王,求得一時安穩,卻是制度上的倒退。因此,可以理解朱允炆上臺以後削藩的經濟、政治需求。然而他沒有認真考量自己的實力貿然削藩,卻是敗筆。


當然,讀過這一段歷史的人大多也都會感慨朱棣的心理素質。亂世出英雄已經不容易,更何況在當朝政權穩定的狀態下“強詞奪理”的明搶皇位,這個行為本身也體現了他的個人素質與能力以及當時手中所掌握資源的優劣。

六月涅槃高考
2017-03-08

瞭解明朝歷史的人都知道,比兵力比財力,在邊關的朱棣都無法和一國之君較量,然而事實是,朱棣勝出了。

其實,建文帝並不是個無能的帝王,只是他恰好碰上了流氓朱棣。

建文帝深得朱元璋喜愛,得到了最好的教育,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個好學生。朱棣則不同,朱元璋並不喜歡他,由此也成為了社會青年,但是,他在邊關與蒙古人打交道中,學到了許多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或許他學會了許多陰謀詭計。

建文帝嫡孫襲統,居正朔之位,竟敗於起兵反叛的藩王之手,實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出人意料的結局。總結起來,建文帝失敗原因不外如下: 第一,建文柔仁。燕兵將皆善戰驍勇之輩,建文帝竟於大戰前下明詔“莫傷害朕之叔父”,不明之至,致使朱棣多次絕處逢生,假使明軍在戰場上能“擒賊先殺王”,燕軍早就冰消敗亡。 第二,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皆書生,倉猝行削藩之計,不知兵事,沒有什麼大的戰略眼光,以致於誤己誤國,最後招致滅族慘禍。 第三,單用一將統帥軍隊。耿炳文一人統三十萬軍;李景隆兩次敗北,一戰統五十萬,一戰統三十萬;盛庸一人統二十萬。明軍“合天下之兵,握一人之手”,而反觀朱棣,單旅孤城,利於戰不利於守,利於合不利於分。如果當初下令山東、河北諸將各擁眾數萬,憑城堅守,年深日久,以叛臣賊子起兵的朱棣勝一仗敗兩仗,又一直逡巡在河北、山西狹窄地帶,熬過一陣熬不過兩陣,軍隊人心最終會轟然瓦解。 第四,建文帝彷徨不決,總在關鍵時刻犯致命錯誤。如果當時朝廷不招徐輝祖回金陵,而是讓他留在原地與徐福合擊燕軍,很可能扭轉整個戰場形勢,給已經是強弩之末的燕軍以致命的最後打擊。 另外,縱觀整個龍虎鬥過程,建文帝一方除盛庸、平安有些智勇外,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大帥之才。這也要“歸功”於朱元璋,因為所有有智有勇有力的名將早已連子孫都被株除乾淨,留下的全是三、四流將領,自然不是燕王朱棣的對手。

重要的是,建文帝的得力大臣大多文臣,李景隆兩戰敗退讓他開始處於劣勢方孝儒,黃子澄之類,算得上忠臣,但不是能臣。雖然後面有盛庸,平安出現,一度打得朱棣走投無路,可是因為皇帝命令不能傷害朱棣,大戰百次朱棣毫髮無損。朱棣還無恥的去打探軍情,而南軍居然不敢動手,或許,是建文帝的仁慈害了他自己。

最滑稽的是,朱棣在走投無路,快要失敗時,玩了把大的,繞過盛庸,直取京城,這或許就是他軍事天賦吧

Trafalgar18051021
2017-03-08

明太祖朱元璋為了保證自己辛苦得來的皇位足夠穩固,他效法漢高祖劉邦,實行分封制與府縣制相結合,把成年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天長地久藩王勢力日益膨脹,(特別是燕王和寧王 等北邊的幾個藩王,他們有戍邊的任務,那權力可真是到了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了),朱元璋在的時候,他們還不敢胡來,等皇朱孫建文帝朱允炆繼位的時候,面對這些不太安分的皇叔,就有些壓不住了,於是為了防微杜漸,保住自己的皇位安全,建文帝開始實行削藩措施。燕王朱棣眼看著兄弟的悽慘下場:(周王朱橚被廢為庶人,代王朱桂被拘,囚齊王朱榑於京師,湘王朱柏自焚死),坐鎮北平的朱棣於1399年起兵反抗,打出的口號是“清君側,靖國難”,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靖難之役”開始之時,朱棣一方是幾乎不被人看好的。因為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大一統的王朝還沒有藩王造反成功的記錄。(燕王是以一域然抵一國),而然四年後,結果卻出乎意料。嫡孫繼位,坐擁天下的朱允炆敗給了藩王朱棣,丟了皇位不說還落得個下落不明。朱允炆的落敗,存在著偶然,也是歷史之必然。其一:朱元璋屠戮功臣的惡果:朝中無人。朱棣起兵靖難之時,朱允炆便驚奇地發現,朝中幾乎已無可用之將。以至於在後來的四年中,朝廷大軍先是由老將耿炳文統帥,(為何獨留耿炳文?耿炳文善守不善攻,朱元璋希望自己的孫子做一個守成之君就好;另外,即使耿炳文有二心,也好對付,他不會像徐達或藍玉一樣對皇權產生如此嚴重的威脅),然後是飯桶李景隆,再後來是新人盛庸。這一局面,與朱元璋有著很大關係,在他發動的數次大清洗中,諸多名將紛紛落馬,明軍的統帥層幾乎被徹底洗了牌。朱元璋的這一系列舉動,雖然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朝中武將造反的概率,但是卻留下了嚴重的隱患。其二:.建文帝參謀班子的無能。朱元璋曾親手給朱允炆組建了一個參謀班子,這一班子由三人組成: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從這三人的能力便可以看出,朱元璋聰明一世到最後卻著實下了一招臭棋。齊泰,忠誠有餘能力平庸,如果放在和平時期倒也能湊合的過去,但在國家危難之時卻難發揮作用。方孝孺,學識淵博但過於迂腐,學識難以轉化成治國才能。最讓人哭笑不得的便是黃子澄,前兩位雖然能力上有欠缺倒也不會幫倒忙,可是此公卻從頭至尾都在壞事。當初,燕王朱棣知道朝廷準備對他動手,先以病重為藉口,請求朝廷容許留在京城的三個兒子返回北平。齊泰反對放還三子,黃子澄卻說:“不若遣歸,示彼不疑,乃可襲而取也。”結果朱棣三子獲准回去。從此,朱棣再無後顧之憂,不久便起兵“靖難”。“靖難”開始之後老將耿炳文在吃了幾次敗仗之後與朱棣在河北真定形成了對峙局面。面對著以擅長防守著稱的耿炳文,朱棣毫無辦法,攻城三日,一直沒有攻下,於是對諸將說:“攻城下策,徒曠時日,鈍我士氣。”遂解圍而去。但就在這時,黃子澄卻向建文帝提出了一個足以讓朱棣手舞足蹈的建議:撤換耿炳文,以李文忠之子曹國公李景隆接任。軍事白痴李景隆的上場,使得朝廷損失數十萬大軍,勝利的天平迅速向朱棣一方傾斜。後來,當燕王朱棣兵臨南京城下的時候,這一班子中的三個人腦子裡面便只剩下了怎樣為國殉難,再也想不出什麼高明的計策。有這樣一個無能的參謀班子是建文帝的不幸,朱棣身邊有著一個絕世奇才——道衍和尚姚廣孝更是促成了建文帝的悲劇。其三:建文帝性格上的缺陷。從性格方面來看,朱允炆確實不適合當皇帝。因為他有著皇帝最不該擁有的一個性格缺點:優柔寡斷、心慈手軟。當初,李景隆第一次大敗歸來的時候,連推薦他的黃子澄都想宰了他。可是建文帝不但不治他的罪,反而讓他“戴罪立功”,再一次把軍權交給了他。這樣一來,結果是可想而知的,軍事白痴李景隆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突飛猛進,又一次大敗而歸。這時,朝廷已經徹底喪失了殲滅朱棣的最好時機。到了這個地步,要是在朱元璋手上,李景隆就是有八個腦袋也早就搬家了。可是,朱允炆還是放過了李景隆,到後來居然還讓他負責南京的城防。如此一個賞罰不分、用人不當的皇帝,怎麼能指望打敗朱棣?除此之外,他還犯了另外一個不可彌補的大錯誤,便是對每一個前去征討朱棣的將領發出了一個“勿傷吾叔”的指示。這樣一來,朝廷大軍在面對朱棣時再也不敢痛下殺手,使得朱棣多次死裡逃生。有一個最生動的例子,建文二年,作為朝廷後起之秀的大將盛庸,在東昌組織過一場大會戰,成功地包圍了朱棣。燕軍死傷慘重,連朱棣手下最得力的將領張玉也被擊斃。如果沒有那道“勿傷吾叔”的指令,朝廷大軍完全可以一舉擊斃朱棣。但是朱允炆的心慈手軟使得朱棣大搖大擺地突圍而去,給自己一方留下了一個最大的遺憾。建文帝不僅有著性格上的缺點,也著實缺乏戰略眼光,當朱棣兵臨南京城下之時,他只要離開南京實施戰略轉移未必沒有翻盤的機會。因為畢竟他是皇帝,全國上下真正納入朱棣勢力範圍的地區還不多,他就算用太祖正統繼承人的身份打游擊也能把朱棣耗個半死。可是,他卻坐在南京等著城破,喪失了翻盤的最後時機。反觀朱棣,雖然其人心狠手辣,卻有著遠比朱允炆高深的智謀和手段。起兵造反,他卻從不提出自己爭奪皇位的真正目的,只說是“靖難”、“清君側”。戰役中,就算是大勝,他也很低調,給朱允炆的信中都自稱為“臣朱棣”,這樣一來,本來就心慈手軟的朱允炆便更難對他痛下殺手。此外,他還有著一個不遜於劉伯溫的謀士——姚廣孝,有著一支驍勇善戰的軍隊,而從小在硝煙中長大的他,在諸多名將都煙消雲散之後更是難逢對手。如此一來,他的勝利便毫不稀奇。也許,朱允炆的落敗對他自己來說算不上一件好事,但對於明朝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一個比他更適合當皇帝的人坐上了寶座,接過了最高權柄。借用當年明月的話,朱允炆“是個好人,卻不是個好皇帝”,一個純粹的好人是不可能在皇位爭奪戰中獲勝的。

北派三叔
2017-03-08

關注北派三叔,帶你開挖歷史大墓!

建文帝嫡孫襲統,居正朔之位,竟敗於起兵反叛的藩王之手,實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出人意料的結局。

建文帝為什麼打不過朱棣?

總結起來,建文帝失敗原因不外如下:

第一,建文柔仁。燕兵將皆善戰驍勇之輩,建文帝竟於大戰前下明詔“莫傷害朕之叔父”,不明之至,致使朱棣多次絕處逢生,假使明軍在戰場上能“擒賊先殺王”,燕軍早就冰消敗亡。

第二,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皆書生,倉猝行削藩之計,不知兵事,沒有什麼大的戰略眼光,以致於誤己誤國,最後招致滅族慘禍。

建文帝為什麼打不過朱棣?

第三,單用一將統帥軍隊。

耿炳文一人統三十萬軍;李景隆兩次敗北,一戰統五十萬,一戰統三十萬;盛庸一人統二十萬。明軍“合天下之兵,握一人之手”,而反觀朱棣,單旅孤城,利於戰不利於守,利於合不利於分。如果當初下令山東、河北諸將各擁眾數萬,憑城堅守,年深日久,以叛臣賊子起兵的朱棣勝一仗敗兩仗,又一直逡巡在河北、山西狹窄地帶,熬過一陣熬不過兩陣,軍隊人心最終會轟然瓦解。

建文帝為什麼打不過朱棣? 第四,建文帝彷徨不決,總在關鍵時刻犯致命錯誤。

如果當時朝廷不招徐輝祖回金陵,而是讓他留在原地與徐福合擊燕軍,很可能扭轉整個戰場形勢,給已經是強弩之末的燕軍以致命的最後打擊。 另外,縱觀整個龍虎鬥過程,建文帝一方除盛庸、平安有些智勇外,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大帥之才。這也要“歸功”於朱元璋,因為所有有智有勇有力的名將早已連子孫都被株除乾淨,留下的全是三、四流將領,自然不是燕王朱棣的對手。

建文帝為什麼打不過朱棣?

第五,天下民意人心

朱棣有多重身份,一是藩王,二是徐達女婿,三是僅存的能征善戰之人。朱元璋殺功臣使多少人寒心?建文帝的削藩又寒了藩王的心,王朝新立不久,全國上下其實都希望一個智勇雙全的主,多方都持觀望態度,樂見叔侄比個高下。

亚特兰荻斯
2017-03-08

建文帝有幫忙削藩的晁錯,也有平亂的周亞夫,比如盛雍,怎麼三年就敗了呢?只能說他的謀臣太混蛋,誤他最狠的就是黃子澄,吃柿子撿軟的捏,殺雞敬猴,應該是殺猴嚇雞,結果給朱棣爭取到了準備的時間,接著他又幹了件蠢事,用紙上談兵的李景隆,這傢伙簡直就是趙括轉世,一敗再敗,最後竟然打開南京大門恭迎朱棣進城了,黃子澄給朱棣挖了好幾個坑,自己也跟著掉進去了。齊泰早期是要求先幹掉燕王的,不知為啥沒有堅持,也可能感覺勝券在握,一個藩鎮不足為慮吧。就這樣,君臣同心同德,齊心協力把一盤好棋嚇壞。至於方孝孺一介書生,除了有文化方面的才華,行軍打仗,出謀劃策是肯定不行的,他寫過一首詩,不難看出是怎樣一個心態,“效忠無計歸無路,深負淵明與孔明”,這詩是他46歲時所寫,詩的大意是,沒有能力給皇帝出計謀,做隱士又不好意思跑,實在是騎虎難下。朱元璋大殺功臣不遺餘力培養自己的子孫,朱允炆卻磨刀霍霍向親叔,不能不說他沒受別人蠱惑,都說他仁慈,剛當上皇帝就把幾個叔叔流放,搞的家破人亡,這也說不過去吧,明史胡說八道,怎麼不給禁止了,居然還有人拿本書當寶典,來證明朱棣殘暴。從明史不難看出滿清是多麼的無恥。

我只是路过打个精油
2017-05-16

建文帝文有黃、方二絕世大儒,武有李景隆蓋世將領,焉有不敗之理?知道硬上不行還硬著削藩,怎麼狠怎麼來。明知道李景隆和朱棣發小。。還讓他帶兵:大哥,兵糧給你送到,別太狼狽別太假,戲太假沒第二集。

范柏锴
2017-03-17

開始時藩王沒那麼多兵將,但都是和蒙古打過仗的部隊,比較精銳;全國大部分的軍馬還是在建文帝手裡,就是削藩太快了,而且派去殲滅朱棣的全部精銳軍隊被擊敗的太快(就好比土木堡之變)。北京到南京也不算遠。

梅兵1992
2017-03-09

說多了都是廢話, 我就很簡單地說說,一個是終日接受儒臣之教,沒見過大場面的青年;一個是久經沙場,雄才大略,有氣蓋的軍事家、政治家……
建文帝為什麼打不過朱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