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10 個回答
Mer86
2019-04-05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不是他不想回,而是回不去。漢武帝殺他全家,他還怎麼回去?漢昭帝即位後,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雖然極力邀請他回去。但是李陵要面子,他已經不願意回了。

司馬遷替李陵說話,是因為司馬遷認可李陵的人品。但需要強調的是,司馬遷和李陵其實並不認識。他只是聽說李陵的人品好,所以才替李陵說話。其實,司馬遷在李陵問題上是偏心的。他因為認可李廣,所以在主觀上便認可李陵。或者可以這麼說,司馬遷對整個李廣一族都抱有很深的同情心。在這種同情心的驅使下,他為李陵說情,根本不足為奇。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貳師將軍李廣利統領三萬騎兵從酒泉出發,攻擊在天山一帶活動的匈奴右賢王部。武帝召見李陵,想要他為李廣利大軍運送糧草。

這裡一定要搞清楚漢武帝的初衷,他並沒有讓李陵出擊,他只是讓李陵搞後勤。這其實在照顧李陵。

但是李陵不願意負責後勤,他主動請求討伐匈奴。所以李陵後來的悲劇,其實是他自己主動請戰造成的結果

當李陵請徵後,漢武帝起初並沒有答應,原因是沒有戰馬。

但是,李陵堅持要出征。他誇下海口,說我帶著步兵也能出征!李家人全都有這種一根筋的毛病,武帝早已領教。所以在李陵這麼強烈的要求下,武帝也就沒有再阻攔,同意讓他出徵了。

陵對:“無所事騎,臣願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上壯而許之——《漢書》

同時,對於沒有馬的問題,武帝也並沒有不管不顧。他在李陵出兵的同時,讓一個叫路博德的邊將先出塞,在半路上等李陵,目的就是給李陵提供點給養。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然而這個路博德很自負,他覺得自己是個老資歷,給李陵做後勤補給太丟人,不太想跟李陵打後勤。當然,這個話他沒法跟武帝明說,於是就跟武帝扯了個小謊,說現在秋高馬肥,不利於和匈奴人作戰,極力勸阻武帝讓李陵出征一事,希望等到明年開春再說。

漢武帝當時已經老了,有點老糊塗。他本能的懷疑路博德的話是出自於李陵的授意,為的就是找藉口不出徵。

因此武帝給李陵下了死命令:你的這五千人必須到浚稽山紮營。(大概位於現在的今阿爾泰山中段,具體位置已不可考)

漢武帝直接下了命令,李陵只能執行。於是他也就踏上了不歸路。

後面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李陵在這裡碰到了匈奴人的大部隊。漢軍以五千對三萬,李陵且戰且退。匈奴人損失慘重,本來準備退兵。但就在這關鍵的當口,一個叛降的兵士將李陵軍隊的虛實透露給了匈奴人。在得知李陵部沒有援軍後,匈奴人增加兵力重新加緊圍攻。

這個時候,李陵的選擇很詭異。他當時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畢竟後來還有四百多人逃回了塞內。但是他居然拋棄大軍,率小股部隊突圍了,在副將戰死後立刻投降,大有臨陣脫逃的嫌疑。

夜半時,擊鼓起士,鼓不鳴。陵與韓延年俱上馬,壯士從者十餘人。虜騎數千追之,韓延年戰死。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軍人分散,脫至塞者四百餘人。——《漢書》

由於李陵在初遇敵軍的時候,把情形向長安做了彙報。再加上李家一門都是猛將,李廣當年就是自殺的。因此,武帝主觀認為李陵可能也會死戰殉國。對他的氣節給予了很高的期望

豈不料,這些逃回來的軍士帶來的卻是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很自然,武帝震怒了。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漢武帝的脾氣滿朝文武都是知道的,於是滿朝文武也就都順著武帝的意思,紛紛發聲聲討李陵,把李陵罵的狗血淋頭。

這時候,只有司馬遷一個人站了出來,替李陵說話。

漢武帝的脾氣很多人都知道,只能順著,不能逆他的意思。司馬遷如此作死,漢武帝豈能饒他?

並且,司馬遷更不應該的是,這番在不恰當時間發表的不恰當言論,又得罪了當時武帝的親信兼大舅哥李廣利。因為按照出徵前的戰略規劃,李陵部本應該和李廣利的主力會師。現在李陵被殲滅,李廣利在和匈奴的正面交鋒中也並沒有討到什麼便宜。其實兩個人都應該遭到懲罰。

但是由於李廣利害怕武帝怪罪,他便一股腦兒的把責任全部推給了李陵。漢武帝對此是氣上加氣(找不到出氣筒李陵),便一怒之下拿司馬遷做了替罪羊。

這裡插一句,司馬遷原本是死罪。由於湊不齊錢贖罪,就改成了宮刑。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平心而論,漢武帝對整個李廣家族還是相當不錯的。李陵事件後沒多久,漢武帝就有點後悔了,他很後悔當時沒有派兵馬去接應李陵。作為補救,他便讓令公孫敖帶著部隊出塞,去看看能不能把李陵接回來。

可是這個公孫敖帶著一大幫人馬到漠北草原轉了一番,空手回來了。大概是公孫敖害怕回去捱罵,就欺騙武帝:說他抓到一個匈奴人,聽說李陵在給匈奴人練兵,所以我沒能把他帶回來。

漢武帝當時老了,聽了公孫敖的話,一點也沒有懷疑公孫敖的話,立即大怒,當場就下令滅了李陵一家。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過了很多年,終於有漢朝使者到訪匈奴,向李陵問起了此事。李陵說,給匈奴練兵的人不是我,而是一個叫李緒的人。但這時候說這些還有什麼用呢?一切已成定局,再也沒有挽回的餘地。家人被殺了,李陵只能待在匈奴娶妻生子。

漢朝老家,他回不去了。

漢武帝死後,霍光和上官桀執政,這兩人都是李陵年少時的好朋友。他們專門派了李陵的另一個好友去匈奴,名為出使,實則為是為勸返李陵。

好友好話說盡,李陵沉默了。過了一會,李陵緩緩的說: “丈夫不能再辱。”

對於李陵來說。

當年吹牛太厲害了,導致跟著他的五千將士死傷大半。副將陣亡,而他卻投降了。他哪有顏面回去?

家母妻兒,一家全族都被殺了,李陵連家都沒有了,此時再回到長安,他哪裡還能找到故鄉的感覺?

其實他在匈奴也是受辱的,再回到漢朝,也難免因為投降而再次受辱,本來前途無限的青年將領落到這幅田地,只能說悲涼了。

漢昭帝元平元年(西元前74年),李陵在匈奴病死,終年61歲。這一年,距他降匈奴已經過去了25年。距漢武帝駕崩也有10年。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在李陵這件事上,毫無疑問,李陵和漢武帝都是有責任的。一個豪氣沖天,但是讓人大跌眼鏡;一個晚年易怒多疑,殘酷冷血,讓人難以捉摸的人。

其實可憐的人,並不是李陵。而是跟隨李陵征戰匈奴戰死的那四千多將士。事後大家都在為李陵鳴不平,卻又有誰替那四千多將士感到惋惜呢?

其實可憐的人,並不是李陵。而是李陵的一家老小。漢承秦制,律法嚴酷,李陵作為漢朝將軍,他難道不知道投降匈奴會牽連自己的一家老小?

不過,知不知道已經無所謂了。根據歷史的走勢老看,即便李陵不在討伐匈奴這件事上栽跟頭,也很難說他在其他事情上不會栽跟頭。漢武帝晚年乾的那些事,簡直件件都是黑歷史。比如說巫蠱之禍,很難說李陵不會捲入其中。

而極力邀請李陵回去的霍光和上官桀也不是善茬子。李陵與他們二人關係不錯,但他們召李陵回去,李陵也不肯。事實證明李陵的選擇是明智的,因為後來霍光與上官桀也翻臉了,霍光殺了上官桀,連好不容易放回去的蘇武也受到牽連。李陵如果回去了,他也一樣要面臨站隊問題。

說實話,對於李陵來說,回到漢庭還真不見得比留在匈奴安心。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再說司馬遷,歷史上的司馬遷,就是反感外戚出身的將領,喜歡貴族出身的將領,凡是看過《史記·李將軍列傳》和《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的人都能知道,司馬遷就是喜歡李廣,這一點是沒得洗。

在同情李廣的心態下,司馬遷愛屋及烏的對李陵也是非常同情。於是,當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回長安,當滿朝文武為了迎合漢武帝怒斥李陵的時候,司馬遷本能反應的替李陵說了辯解的話。

他說這話的初衷並不複雜,因為他本能的認可李陵的人品。

因為認可,所以替他說話。這有什麼問題?

後來李陵投降匈奴,司馬遷在《史記》裡記下了這句話:

自是之後, 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史記》

這是啥意思?這說明,就連司馬遷也覺得李陵投降很丟臉。於是他在《史記》裡面記下了這句話。

丁是丁,卯是卯。滿朝文武都在黑李陵,很多都是跟風罵,純粹的抹黑,司馬遷當然要駁斥這種馬屁行為了。而李陵給整個隴西李氏家族抹黑,導致李氏在隴西抬不起頭,司馬遷也如實記載了,這有什麼問題

至於李陵的人品如何,這個見仁見智。

话说春秋
2019-03-26

謝邀。

李陵大戰匈奴之後投降,被批判了千年,也有無數人辯解了千年,司馬遷是為他辯解的人之一。司馬遷死後,漢昭帝的使者迎接李陵被拒,是司馬遷看錯人了嗎?當然不是!

1.李陵投降的境況和初衷不可恥。李陵是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既是將門之後,也是英雄少年,渴望建功立業,司馬遷稱他有“國士之風”,在邊關屯兵多年未與匈奴作戰,為了避開漢武帝夾帶的私貨小舅子李廣利,李陵請求單獨作戰,結果只拿到五千兵馬,武帝命令伏波將軍博德迎接,結果博德上說此時不宜作戰,武帝大怒,催促李陵出戰,李陵軍只有五千,在沒有後援的情況下,深入匈奴境內,遭遇匈奴主力先被三萬大軍追殺,又遇匈奴增兵,最後十萬大軍截擊,李陵兵以五千之寡殺敵一萬餘,山窮水盡,糧草耗盡,投降匈奴,五六百人逃回漢朝。這不是道德品格缺陷。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2.李陵在漢的家屬親人悉數被殺。李陵戰敗投降以後,漢武帝劉徹將李陵的家人全部殺掉,“母弟妻子皆伏誅”。李陵在匈奴這邊痛心疾首,害死了自己的一家親人。後來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押,送去苦寒之地去放羊,李陵勸說蘇武時有書信來往,根據“答蘇武書”可以看出,李陵即使在山窮水盡的時候投降,也不是真心實意的,也想著暫時保命,將來反戈一擊,為大漢效命,不料漢武帝把事情做的那麼絕,完全堵住了李陵的回家路。後來漢武帝死掉,霍光掌權後,派出李陵的早年朋友到匈奴迎接李陵,李陵不願意再回來,很多人由此懷疑李陵的品格,試問,這時的李陵家人悉數被殺,在匈奴娶了公主,生了子女,還怎麼回去?回去痛哭家人?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3.霍光時代的李陵已經心灰意冷。霍光是李陵的朋友,他當然知道李陵的品格,如果李陵是隻知道投降賣國的小人,霍光作為首輔大臣,也不會派出使者去迎接李陵迴歸。恰恰正是基於李陵正直的“國士之風”和殺敵報國的功勞,以及即使投降匈奴也不與漢為敵的情誼,漢朝才會派人去勸說李陵迴歸。而此時的李陵已經受盡了漢家的侮辱,先是漢武帝誅殺李家人,再是滿朝文武痛斥李陵罪行,替李陵辯解了兩句的司馬遷被宮刑受辱。李陵已經完全失去了對漢朝的信任和熱愛,變得心灰意冷,在與蘇武的書信中,仍能看出李陵痛徹心扉的悲憤!以五千人馬對抗十萬匈奴兵,斬殺上萬人頭的李陵將軍,哪有什麼品格問題?有問題的是劉徹!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4.這不是什麼投降言論,這是真實的人心和基本的良知,李陵是為漢家王朝做出貢獻的人,是擊殺匈奴保護邊民的少年英雄,是被殺了全家的孤兒!

君山话史
2019-03-19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件事,李陵活得比司馬遷要長。

在漢武帝死後,漢室輔佐大臣霍光與上官桀,同李陵是舊日的好友,他們派遣任立政出使匈奴,勸李陵返回國內,繼續為大漢效命。李陵搖搖頭說:“回中國很容易,但大丈夫不能再次受辱了。”拒絕了任立政的請求。最後,李陵老死在異國他鄉。

在霍光邀請李陵返回國內時,司馬遷可能已經去世了,如何能夠評價李陵的這一行為呢?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第一,司馬遷在李陵兵敗時,站出來為他說了幾句公道話

李陵兵敗投降,當時所有朝廷官員,齊聲討伐李陵,只有太史令司馬遷為李陵說了幾句辯解的好話。他說:“李陵對母親孝敬,對朋友有信義,為國事奮不顧身,有國士之風範。他率領不足五千人的步兵,深入匈奴戎馬之地,對抗匈奴數萬精銳騎兵,使敵人傷亡慘重,救死不暇。匈奴以傾國之兵追擊圍攻,轉戰千里,直到矢盡路窮,士兵以空弩對抗白刃,仍然頑強苦鬥。李陵得部下的效死,即便是古代名將也未必可以做到如此。”

從這裡可以看出,司馬遷是欣賞李陵的人品的,因為李陵孝順,有信義,有國士之風。對於李陵的投降,司馬遷有一個大膽的推測,認為李陵可能是假投降,目的是想找機會報效朝廷。

從後來李陵與蘇武的對話中,可以看出,李陵當時確實是抱有詐降的想法。但是,後來漢武帝把李陵一家老小都殺了,就斷了李陵的退路了。而司馬遷也因為替李陵說幾句公道話,慘遭宮刑的厄運。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第二,在《史記》一書中,司馬遷對李陵並沒有過溢之描寫

其實對李陵的故事敘述完整的是《漢書》,而不是《史記》。在《史記》中,司馬遷對李陵這個敏感的話題,還是寫得十分小心謹慎,儘量不帶個人的感情色彩。

對於李陵兵敗投降,《史記》只是這樣輕描淡寫:“單于既得陵,素聞其家聲,及戰又壯,乃以其女妻陵而貴之。漢聞,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後,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

大家注意一下,司馬遷特地寫了這麼一句: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李陵的投降,確實是聲敗名裂。李氏三代為將,門客不少,但這些門客都因為李陵投降一事,深感恥辱。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對李陵,並不是一味推崇他的人品。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第三,無論是為李陵說公道話,還是立傳,司馬遷都本著客觀的原則

作為一名史學家,司馬遷的立場是比較公正客觀的。無論是為李陵說公道話,還是為他立傳,司馬遷都儘量以事實說話,既不溢美,也不貶低。

比如說,他說李陵孝敬母親,這說的是事實;他說李陵對人有信義,這也是說事實;他說李陵以五千步兵對戰數萬敵騎,即便古代名將也未必能超過之,這也是說事實。司馬遷的幼稚也在這裡,他的思維方式與皇帝根本不同。

對於李陵最後投降匈奴,具有強烈愛國情懷的司馬遷當然不可能去推崇他的這種行徑。因此,在《史記》裡,司馬遷如實寫下李氏聲敗名裂,門客深以為恥。表面上是寫門客對李氏的態度,其實也是司馬遷的態度。投降敵國是可恥的行徑,儘管司馬遷對李陵還是抱著些許的同情,但失望之心可以溢於言表的。

路遥lgy
2019-12-21

李凌不回大漢,因為他的家人已經被殺!他自己又在匈奴娶妻生子!而且單于給她的待遇也很好!公孫敖接他沒接到!蘇武牧羊十九年回大漢時,李凌就說了,我不能如你一樣把皇帝當做父親一樣,從母親被殺那時開始,我已不能回去,李凌後曾帶匈奴兵馬抵抗漢軍的攻打!這時還曾有人勸他回漢,他說不能再辱也!李凌在匈奴地位極好!後來

班昭(好像是)在漢書裡曾說到過司馬遷私心替李凌說話,改變歷史真相!對於大漢來說李凌就是一員降將!這不需要解釋!叛徒就是叛徒,不需要解釋原因為他平反!

张生全精彩历史
2019-04-04

漢武帝去世,漢昭帝繼位後,當時主政的大臣霍光、上官桀奏請漢昭帝同意,到匈奴準備把李陵接回來。但是李陵以“歸易耳,恐再辱”為由,拒絕回到漢朝。

要知道,李陵當時是受到漢朝舉國上下同情的人(雖然大家表面上都在罵他,其實是罵給漢武帝喊的,實際上是都同情他)。太史公司馬遷還因為替他辯護,說他“雖古名將不過也”,雖然投降了,但“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

說起來,霍光、上官桀把他接回來,正是他實施在匈奴內部反擊,以此“報漢”的最佳時機,他為什麼卻又回去呢?他不回去,不是打司馬遷的臉,讓司馬遷白白地為他受腐刑嗎?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司馬遷)

他說他不回去的原因是“恐再辱”,那時候漢武帝已經去世,漢昭帝繼位。漢昭帝也是同意他回去的,而且朝中還是霍光、上官桀這些人當政,他還會受什麼辱?再說了,就算受辱,人家為你,“腐刑”都受了,你用你的行動,證明一下司馬遷說的是對的,也不枉司馬遷白為你受辱一場啊。

那麼,李陵為何不用實際行動加以證明呢?

李陵在歷史上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物,在沒有投降之前,他是一個硬漢,是一個戰神。可是當他投降了匈奴以後,纏繞在他身上的謎團,實在是太多了。

一、是真投降,還是假投降?

司馬遷說他是假投降,漢武帝最初也認定他是假投降,還派人去準備接他回來,不過並沒有接成功。

接的人沒有接回來,卻聽到了一句假話,說李陵在幫助匈奴練兵(實際上誤會了,不是李陵,是李緒),於是漢武帝殺了李陵留在長安的家人。後人認為,正是因為漢武帝誤殺了李陵的家人,李陵才從“假投降”,變成了“真投降”。

不過,這裡也有疑惑。如果李陵真是假投降,為什麼不積極準備逃跑?而且還有人去接他。如果他不逃跑,是為了做內應,為何又一直沒有做內應的行動?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李陵)

二、是假幫匈奴,還是真幫匈奴?

李陵到匈奴以後,當時確實沒有幫助匈奴練兵,而是另一個投降將軍李緒在幫匈奴練兵。但是,李陵難道就沒有幫匈奴做過事情嗎?沒有幫匈奴做事情,匈奴為什麼那麼器重信任他,單于不但把女兒嫁給他,還封他為右校王。固然匈奴是想拉攏他,但假如他在言語上稍微強硬一點,匈奴也不可能那麼信任他啊。匈奴人也器重蘇武,希望蘇武能夠為匈奴所用。蘇武不同意,匈奴為何就沒有那麼器重他呢?還把他攆到寒冷的地方去放羊!

再說了,李陵在匈奴呆了二十多年,雖然對他在匈奴的經歷,歷史上記載的不多,難道他就沒有幫匈奴做過事嗎?作為將軍的李陵,他應該做什麼事呢?肯定就只能是練兵。如果他真幫匈奴練過兵,還算是漢武帝冤枉他嗎?

李陵最終之所以不回去,他說的是“恐再辱”。為什麼會再受辱?肯定是他害怕他在匈奴的作為,回去後被國內的人打聽到,報告給皇帝,皇帝秋後算賬,又懲處他。否則的話,他怎麼會“再辱”呢?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漢武帝)

三、是真不想回去,還是假不想回去?

李陵說他是想回去,但是害怕“再辱”。但很可能這只是一個藉口而已。對於他來說,在匈奴是單于的座上嘉賓,是單于的乘龍快婿,是“王”。回去以後,他能幹什麼呢?別說當“王”封“侯”,不被秋後算賬,已經是不錯的了。就算漢朝不對他秋後算賬,他所受到的待遇,肯定也是極差的。

再說了,他家裡的人都被漢武帝殺光了,他回去後,難免觸景生情,悲痛不已。而在匈奴,他又有了一個溫暖的家,而且有了孩子。離開匈奴妻子倒也罷了,怎麼又捨得離開孩子呢?如果把孩子帶回去,在漢朝又怎麼可能有發展呢?

所以,李陵當時很可能是真的不想回去啊……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

我意纵横1
2019-10-29

李陵沒胡沙,這個問題歷史上頗多爭議!

李陵的祖父李廣,就是著名的飛將軍!王勃的滕王閣序名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說的就是李廣終其一生得不到封侯!

漢朝的時候侯爵並不是很惜貴,像鳴雌亭侯許負,一個算命的女人都封侯了。李廣一生沙場浴血,儘管功勳不著!後來卻不堪受辱自殺了!

李廣的兒子李敢為父討說法,冒犯了衛青,衛青隱忍,卻不想霍去病替衛青抱不平射殺李敢!

到了李陵這裡!李陵應該是個良將,儘管李陵被匈奴俘虜!李陵率五千步兵與八萬匈奴戰於浚稽山,最後因寡不敵眾兵敗投降。由於之後漢武帝誤聽信李陵替匈奴練兵的訛傳,夷滅李陵三族,致使其徹底與漢朝斷絕關係。這一戰李陵以五千步卒戰八萬匈奴軍,激戰八天八夜尚且殺敵一萬多!後來李陵得知是李緒替匈奴練兵致漢武帝誤會而誅殺李緒,差點身死匈奴!

我認為李陵沒有對不起漢武帝!李陵激戰的地方離伏波將軍路博德近在咫尺,卻得不到救援!後來漢武帝也怪罪路博德,至路博德老死居延!

太史公替李陵說情,被漢武帝處以宮刑!

其實這應該是兩大軍功集團的博弈,李廣代表的隴西軍功集團與衛霍軍功集團互不相容!

漢武帝死後,與李陵關係不錯的霍光,上官桀去邀請李陵回來!李陵說大丈夫豈能二次受辱,拒絕回來!其實換了誰家人被夷三族,老母都被漢武帝所殺,有什麼臉面回來?

蘇武牧羊時,匈奴派李陵說降,蘇武說自己有必死的決心,李陵覺得無顏蘇武!

後來李陵帶去漢武帝死訊給蘇武,蘇武聞後對南哭拜,悲哀過度以至吐血。

蘇武歸漢,李陵說,假使漢朝不誅殺我的家人,我或許能像曹沫那樣立功贖罪。但皇上殺了我全家,這是世上最大的侮辱,我沒有什麼可留戀的了。並做歌道:

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催,士眾滅兮名已潰。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後,於元平元年(前74年)病死。這個悲情的男人終於走完了坎坷的一生!

雜曲歌辭·千里思 李白

李陵沒胡沙,蘇武還漢家。

迢迢五原關,朔雪亂邊花。

一去隔絕域,思歸但長嗟。

鴻雁向西北,飛書報天涯。

明德山人6998
2019-10-27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關於武帝殺李陵家人,歷史上有頗多爭議,站在現在人類文明價值觀來看,武帝的做法當然有些過度武斷暴烈,但是在當時歷史時空下,卻是必然,如果他不那麼做,他就不是漢武大帝劉徹!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要知道在劉徹之前,整個漢朝包括開國皇帝劉邦都是卑躬屈膝的活在匈奴的陰影之下。經過幾世裙帶換和平的屈辱,國力得到恢復之後,武帝接手了漢室的江山,一心發憤圖強,振我漢家威儀。卻屢遭保守派(竇氏集團)和投降派(淮南王和田蚡)等勢力制約,他在經過韜光養晦和大力內部整治之後,才得以集中力量對付外患。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劉徹深深知道對匈作戰的風險有多大:勝,必須成果永固,否則必將功虧一簣,死灰復燃;敗,則家國不保,生靈塗炭。

所以,他作為歷史的責任與擔當,他與匈奴沒有任何苟合的可能,只能是畢生的生死之敵。這也是他對太子劉琚的修養國策嗤之以鼻的根本原因。在他看來,劉琚未親歷戰爭,根本不知道匈奴就是養不熟的狗,其有多麼凶殘,與其談和平將會多麼凶險。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在這種背景下,他寄予厚望的李陵,卻投降了匈奴。要知道他當時對李陵的期望幾乎是在衛青霍去病之後的又一次希望與夢想。但是李陵在開始給他以短暫的興奮後卻兵敗了,不但兵敗,自己本身還不能殺身成仁,去做了匈奴的降將。所謂愛之愈深恨之越切,那種極度的失望讓他無法接受自己的用人失敗,一怒之下殺李陵家人以謝天下。

作為一個史官(實際就是記錄皇帝瑣事的文祕),司馬遷哪裡能夠理解武帝的內心和用意?更遑論歷史擔當和天下格局?從後世司馬遷傳世的作品來看,司馬遷不是一個公正、理性的歷史記錄人,而是一個歷史作家而已。因為其中貫穿了太多他作為一個小人物的個人情懷和見解,比如他的作品中一直有意看不起或者忽略衛青霍去病這樣不世出的軍事天才為國家做出的傑出貢獻,反而屢屢突出李廣這樣的個人英雄主義,實際上李廣只是一個合格的臣工,對國家的貢獻幾乎為零。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再說他對李陵的同情,要知道漢武帝雖然獨尊儒術、罷拙百家,但是漢制實際上是源於秦制,叛國者無論是誰,是何理由和原因,都必須被抄家滅門嚴懲。武帝能夠集權,就是利用了制度優勢。李陵是他提拔重用的,出了叛國這檔子事,他更要嚴懲以維護制度的森嚴和自己的公正無私形象。並且讓求和派死了苟合那條心,他在有生之年,就是要肅清匈奴,不使其有死灰復燃的機會。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所以,李陵叛國在前,武帝懲戒在後,司馬遷從個人情感和角度同情李氏一門,貿然求情,就是自取其辱。何況這裡面有沒有曲解武帝用意,刻意諂媚之心也未可知。

李陵後來死不還朝,其實或許可以這樣理解,原本他是想詐降,學他爺爺伺機脫逃,但是也說明他不是一個剛毅節烈之人。他爺爺只是戰將,而他是統帥,背景完全不一樣,是無法做同樣選擇的。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其二,他向南之心不滅,不過是儒家文化落葉歸根、家國情懷而已,到不是他真的有多麼愛國。還有他對武帝的愛恨矛盾,自己已經投敵叛國卻還想證明自己有一顆赤子之心,豈不諷刺?

其三,即便他真的很愛國,但是他叛國之罪名早已坐實,而且沒有得到平反,他萬萬不敢一時衝動貿然歸國,按他說法是再取其辱。按我的理解還是不敢舍小身就大義,矛盾猥瑣之中,還妄想保全忠孝節義之聲名。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漫谈国史
2019-03-20

李陵只是一個玷汙了乃父乃祖,辜負了君王朝堂的小人。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作為隴西李氏的子孫,他可謂是根正苗紅,祖父李廣被太史公認為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父親李當戶也是一員大將,漢武帝將他如栽培霍去病那樣栽培,全心全意待他,同時也是同情他父祖的遭遇,李廣因去戰場的路上迷路而自殺,漢武帝和整個朝堂看中他的資質,給他最好的裝備和人馬,讓他成才。

他出塞作戰,因路博德送輜重不及時,被匈奴圍住。在最後時,他與副將韓延年相約一起戰死,而在韓延年戰死後,他居然投降了!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好,這個捏著鼻子認了,畢竟他也是抵抗到最後一刻了。他投降了之後呢,混的可好了,娶了單于的女兒,甚至把頭髮剪了,和匈奴人一樣打扮。相比趙破奴,同樣是被俘虜,趙破奴始終都在找機會回漢,後來也回去了。

的確,李陵全家被殺了。但是,那也是他活該,投降了匈奴,也就是該這個下場。放抗日戰爭,投降了日本,估計這樣也沒人同情。

在漢匈對峙幾十年裡,漢朝一直在向他釋放善意,把路博德發配到邊塞,甚至死在那裡,漢帝也願意徹查當年的事。他則堅定地和匈奴穿一條褲子。

他投降時許過不與漢軍對陣的承諾,也算是他良心的一點點體現吧,但是這條他也沒有遵守,前89年,阻擊遠征匈奴為主將李廣利分兵的商秋成帶領的三萬漢軍。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這說明他早就不是漢人了,而是匈奴的昆堅王。他不是伍子胥,而是中行說,是汪精衛。不足可憐。他領兵攻擊漢軍,這個行為是太史公怎麼洗也洗不白的。

浮沉于史
2019-04-06

李陵一家數代為國效命,卻沒能得到善終。不說是李陵了,這種矛盾放在任何人身上,恐怕都不是一個回國能夠解決的。

錯不在李陵,李家三代其實都沒有一個好下場。

李陵的爺爺是西漢有名的“飛將軍”李廣,李廣是一個悲情人物,為覓功名,六十多歲了還要求上戰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李廣請求隨軍,大將軍衛青不願讓他直接跟匈奴人對陣,便令李廣與右將軍合兵,繞東路而出。李廣迷路,不願接受質問,便拔刀自刎。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李廣從漢文帝時期便入軍伍,景帝時期參與過“七國之亂”的平定,他一生與匈奴作戰七十餘次,卻至死未能封侯。當然,李廣難封有他自己的原因,但漢君不怎麼待見他也是事實。

李廣死後,三個兒子之中只有幼子李敢在世,李敢以戰功擢關內侯,聞父親之死,便動手將衛青打傷,霍去病為了幫舅舅衛青出氣,將李敢射殺。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李陵是李廣長孫,愛士卒,善騎射,嘗以八百騎深入匈奴兩千餘里,無所見虜而還。

前99年,李陵跟隨李廣利出戰匈奴,李陵所部五千步兵遭到匈奴八萬騎兵的包圍,在這種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李陵與敵激戰8日8夜,力竭而降。漢武帝聞之,盡誅李陵兄弟妻子,夷其三族。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李陵不降,絕無生理。歸於匈奴或為詐降之計,然其已妻單于之女,為右校王,李陵勢難自明。在當時這種情況下,誅殺李陵家人也是一個比較正常的做法,畢竟朝野議論紛紛,漢武帝也需要平息這種怨憤。

司馬遷對李陵的評價,尚算客觀。

李陵一家老小都死掉了,三代李家男兒為國盡忠,卻都沒有好下場,他會質疑自己曾經的堅持,一點都不奇怪。

霍光、上官桀跟他相熟,漢昭帝時期二人又掌握朝政,迎李陵回朝自然不困難,不過李陵一回,他的名節就得再次蒙上陰影。

反覆背主,這個名聲是很可怕的,古人重名逾於性命,李陵自然知道怎麼選擇,於是他拒絕了漢使,並終老大漠。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司馬遷對於李陵的評價是這樣的:““單于既得陵,素聞其家聲,及戰又壯,乃以其女妻陵而貴之。漢聞,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後,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

滿朝指責之時,只有司馬遷站出來為李陵說了話,主觀立場上,他是比較同情李陵的。

至於說“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說的也是事實,不過需要考量到的是,因為司馬遷幫李陵說話,漢武帝處其宮刑。

在這種情況下,司馬遷不可能對李陵有太多溢美之詞,畢竟他的理想是寫完《史記》這本書,如果他還要讚美李陵,恐怕他就活不到寫完的那一天了。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司馬遷對李陵拒絕回朝的看法。

如果說到這點,提問本身就存在問題,因為霍光遣使的時候司馬遷已然過世。

也就是說,司馬遷並不知道李陵拒絕回朝這件事情,自然,也就談不上什麼評價了。

在司馬遷的心目中,恐怕李陵仍然是那個“飽受冤屈,身在大漠心在漢”的形象吧。

至於說李陵拒絕回朝,他的人品就怎樣怎樣,這個也是需要站在他的角度來看的。

一家三代拼死效命,最終落得個滿門抄斬的下場,他回不回國,已經不能單純拿人品來說事了。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国史通论
2019-10-26

李陵身為被漢武帝欣賞,並且欽派出徵匈奴的大將,最終卻出賣了自己的國家,向敵國投降,那麼李陵的人品到底怎麼樣?司馬遷又為何會替一個叛國者求情呢?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其實,司馬遷崇尚李陵的人品與李陵是否投降匈奴無關,他在《報任安書》中曾經寫到,他與李陵雖然認識,但是日常生活中根本就沒有什麼交集。不過,“僕觀其為人,自守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蓄積也,僕以為有國士之風。”即,李陵的人品是人所共知的,不論他最終有沒有投降匈奴,他的“國士之風”都值得當時以及後世每個人尊重。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史記·李將軍列傳》對李陵的記載很少,但《漢書·李陵傳》詳細記錄了李陵投降前與匈奴的最後一戰,他以五千步兵對陣匈奴八萬騎兵,取得了“殺數千人……斬首三千餘級……復殺數千人,復傷殺虜二千餘人”的戰績,重要的是,在對匈奴做出如此打擊之後,李陵部隊“士尚三千餘人”!最後他是在沒有任何可用的兵器、沒有任何援兵、被困山谷之中,又有數萬匈奴騎兵包圍的情況下先讓部下四散突圍出去之後才選擇了投降。這樣的將軍難道不值得我們尊重嗎?這種人品難道不值得我們崇尚嗎?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司馬遷當時替李陵求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太寒心了——當李陵前線的捷報頻頻傳來的時候,所有大臣都爭先恐後地去給漢武帝賀喜,但“今舉事一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即李陵投降之後所有大臣又都去說李陵的壞話。我們果然都是善忘且善變的,一個曾經那麼值得尊重的將軍因為戰敗投降,就應該被所有人唾棄嗎?司馬遷正是在此時向漢武帝表達了不同於所有人的觀點,這才遭遇不幸。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史記》中當然沒有記載霍光等人派使者前去匈奴,希望他們的故交李陵能過重回漢土,並且保證他的富貴,因為此時已經是漢昭帝時期了,司馬遷也早已去世。不過我們試想,如果李陵的人品真的很差,如果當時大部分人都發自內心地鄙視這個“賣國賊”,為什麼霍光還要專門派人去接他?這隻能說明,李陵投降時落井下石的人都是違心的,他們都是看著漢武帝的臉色在說話!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李陵拒絕了漢朝使者(這三位使者也是李陵的故交)的請求,他多次表示“吾已胡服矣……丈夫不能再辱”,最終也沒有再踏入漢土一步。不過,歷史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他如果真的回來,就真的可能在霍光倒臺之後“再辱”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