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被趕出紫禁城的北京:崇禎上吊處一片荒涼,護城河成為臭水溝
溥儀被趕出紫禁城的北京:崇禎上吊處一片荒涼,護城河成為臭水溝
溥儀被趕出紫禁城的北京:崇禎上吊處一片荒涼,護城河成為臭水溝
溥儀被趕出紫禁城的北京:崇禎上吊處一片荒涼,護城河成為臭水溝
溥儀被趕出紫禁城的北京:崇禎上吊處一片荒涼,護城河成為臭水溝
溥儀被趕出紫禁城的北京:崇禎上吊處一片荒涼,護城河成為臭水溝
溥儀被趕出紫禁城的北京:崇禎上吊處一片荒涼,護城河成為臭水溝
溥儀被趕出紫禁城的北京:崇禎上吊處一片荒涼,護城河成為臭水溝
溥儀被趕出紫禁城的北京:崇禎上吊處一片荒涼,護城河成為臭水溝
溥儀被趕出紫禁城的北京:崇禎上吊處一片荒涼,護城河成為臭水溝
振史東王
1/9 (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儀退位。根據《清帝退位詔書》中的規定,溥儀還能居住在紫禁城的後半部分。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先後寄居北府,繼而又逃進日本公使館,最後來到天津。這是一組反映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後的北京老照片,從中我們能感受當時的紫禁城、北京城的真實面貌。)圖:太和殿廣場一側的偏殿,荒涼不堪,地面更是雜草叢生。\n
2/9 圖:紫禁城內的錫慶門前。讓人無比感慨的一幕,作為明清統治中國的核心,此時的紫禁城內雜草叢生,皇家威嚴早已不復存在。\n
3/9 圖:紫禁城的神武門,溥儀就是從這座門離開生活了12年的紫禁城的。神武門,原名玄武門,取古代“四神”中的玄武,寓意北方,清朝時後因避康熙皇帝玄燁名諱改名神武門。\n
4/9 圖:午門,門前的地面也是雜草叢生。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東西北三面城臺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北面門樓,面闊九間,重簷黃瓦廡殿頂;東西城臺上各有廡房十三間,從門樓兩側向南排開,形如雁翅,也稱雁翅樓。\n
5/9 圖:煤山(今景山公園),一片荒涼。煤山曾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苑,因明朝時在這裡堆煤,故稱煤山。不過,煤山因崇禎皇帝在此上吊而家喻戶曉。\n
6/9 圖:天安門前的場景。近處為大清門(中華門),遠處為天安門城樓。這張照片非常珍貴,因為它向我們展示了天安門廣場最初的樣子。天安門廣場為明清宮廷式廣場,面積很小,呈現“T”型佈局,兩側為千步廊以及長安左右門。\n
7/9 圖:紫禁城的護城河,可以看到城牆上的角樓。照片中的護城河裡雜草叢生,如同一條臭水溝。\n
8/9 圖:北京碧雲寺,在蒼松翠柏掩映下給人感覺古樸幽靜。照片中站在石牆上的是一名太監,北京四周的寺廟當時一度成為太監們最後的棲身之地。\n
9/9 圖:當時的北京商業街,路面坑坑窪窪。動盪的時局,讓原本繁華的商業街一片蕭條。\n
2019-05-16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