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三弄》的“三弄”是什麼意思?

5 個回答
书影解读

《梅花三弄》是我國古典音樂的一塊瑰寶。自明代初年朱權的《神奇祕譜 》傳譜以來,經過一代代琴家不斷傳承,改造與發揮 , 新的譜本和演奏風格層出不窮。加之簫、笛、琵琶等器色也多積極參與演繹合作,影響極其深廣,成了最受人們喜愛的古曲之一。

《梅花三弄》的“三弄”是什麼意思?

但就這樣一首古典名曲,在明朝以前的文獻記載卻極其匾乏,明代之後所記又多屬傳聞或臆測,因而其起源、作者等問題長期以來茫昧不清。


從朱權《神奇祕譜》開始的明清琴譜,一般認為《梅花三弄》是東晉的桓伊所作笛曲 , 後來由琴家改為琴曲。 故事是這樣的:桓伊是東晉的名臣 , 擅吹笛 , 時稱“江左第一”。 《世說新語·任誕》中寫道 : 王子酞(王羲之的第五個兒子,東晉名士,生性不羈)偶遇桓伊,被桓伊的笛聲打動,相互傾心,以音樂愛好相應酬,而始終不通一言的一段。


後來關於桓伊創作笛曲《梅花三弄 》的說法就源於這段故事。但這一原始記載中 , 沒有提到桓伊所吹曲名 , 只是說“為作三調”,三調意思為三個曲子或三段曲子。其中“弄”字的意思是作動詞用,是吹奏的意思。“弄畢”是說演奏完了 , 接著便上車揚長而去。


後來一傳十十傳百,“為作三調”被各大文學作品寫作成了《梅花三弄》這必須得力於文學作品的想象與發揮 。

兵法天下

問題:《梅花三弄》中的三弄是什麼意思?

前言:

看到這個問題,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臺灣歌手姜育恆為瓊瑤電視劇《梅花三弄》演繹的主題曲。這首曾經風靡大陸的影視作品,讓我們知道了“梅花一弄 斷人腸,梅花二弄費思量,梅花三弄 風波起……”,更讓我們明白了“問世間情是何物 ,直教生死相許”……

《梅花三弄》的“三弄”是什麼意思?

《梅花三弄》的由來:

這個音樂作品,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音樂史上,至今保留下來比較早,而且很有名的一首笛子演奏曲。有關這首曲子的傳說很多,通常被認可說法是:

東晉時期,大將名桓伊,不但戰功顯赫,同時還是一個溫文爾雅的謙謙君子,更主要的是他精通樂律,尤其擅長吹笛子,是一位有名的音樂家。

有一天桓伊在路上遇見了一個年輕人名叫王徽之,他非常仰慕桓伊的音樂才華,於是斗膽請桓伊能不能吹奏一首曲子,這個不詳之請,桓伊竟然欣然應允,於是桓伊馬上下車,隨即給他吹了一首曲子,相傳這首曲子就是這首有名的《梅花三弄》。

由此可以證明,這首樂曲在晉朝就已經很流行了,稱其為古曲也毫不誇張。由於沒有詳盡的正史記載,所以這似乎也是一段軼亊,同時就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梅花三弄》的“三弄”是什麼意思?

何為三弄?

我們不難看出,只要有“梅花”這一元素,任何藝術作品都會顯示出其“孤傲雅緻”。顯而易見,前面的梅花就很好解釋了,而後面的“三弄”就讓人費解了,讓我慢慢道來:

稍微有點音樂樂理知識的人,對“泛音”並不陌生吧?其實,“三弄”就是指這首樂曲中的“泛音”,即以不同的形式反覆三次。類似的方式還有著名的“陽關三疊”,皆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首樂曲的特色,就是纏綿悱惻,它不但描寫出梅花傲骨含雪,高潔安詳的靜態之美,急促的曲調則是表現梅花不畏嚴寒、迎風搖曳的動態,整首樂曲表現了梅花凌霜傲雪,錚錚鐵骨的神態。

《梅花三弄》的“三弄”是什麼意思?

結論:

這首《梅花三弄》,通過讚頌梅花的潔白、菲芳耐寒的品質來烘托士大夫文人的超凡脫俗,孤芳自賞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境界,備受後人推崇。
《梅花三弄》的“三弄”是什麼意思?

以至於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又將這首高雅的傳世名曲由笛子獨奏,演化成古琴演奏,以致成為“古琴十大名曲”。順便提一下中國傳統古琴的十大名曲分別為:

  • 高山流水
  • 廣陵散、
  • 平沙落雁、
  • 梅花三弄、
  • 十面埋伏
  • 夕陽簫鼓
  • 漁樵問答
  • 胡笳十八拍
  • 漢宮秋月
  • 陽春白雪
    《梅花三弄》的“三弄”是什麼意思?

再次感謝悟空問答平臺!

【溫馨提示:兵法天下,詩詞文化——琴棋書畫,柴米油鹽醬醋茶,用詩詞點綴生活。如果您認可“兵法天下”的文章,敬請點贊轉發,雅評留言——贈人玫瑰 ,手有餘香,您的鼓勵是我們緣份的見證】
《梅花三弄》的“三弄”是什麼意思?

海之洋1868

梅花三弄的“三弄”一是指《梅花烙》、《水雲間》、《鬼丈夫》三個動人的愛情故事。二是指三個變奏,正因為“主題”在古琴的不同徽位的泛音上彈奏三次(上準、中準、下準三個部位演奏)。

1、《梅花三弄》是改編自瓊瑤小說的愛情電視劇,由沈怡執導,瓊瑤編劇。分為三部作品《梅花烙》、《水雲間》、《鬼丈夫》;講述了三個動人的愛情故事。

2、《梅花三弄》是笛曲或簫曲,後被改編為琴曲。“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調反覆演奏三次。這種反覆的處理旨在喻梅花在寒風中次第綻放的英姿、不曲不屈的個性和節節向上的氣概。

“三弄”實際是三個變奏,正因為“主題”在古琴的不同徽位的泛音上彈奏三次(上準、中準、下準三個部位演奏),故稱“三弄”。

K不可休思

梅花,志高潔,冰肌玉骨,凌寒留香,歷來是文人墨客詠歎的對象。《梅花三弄》是笛曲或簫曲,後被改編為琴曲。 “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調反覆演奏三次。這種反覆的處理旨在喻梅花在寒風中次第綻放的英姿、不曲不屈的個性和節節向上的氣概。《梅花三弄》的“三弄”是什麼意思?

《梅花三弄》的歷史典故是東晉大將桓伊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調》的故事。《晉書·列傳五十一》和《世說新語·任誕第二十三》裡都曾記載了這段典故。

王徽之應召赴東晉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碼頭。恰巧桓伊在岸上過,王徽之與王徽之並不相識。這時船上一位客人道,“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對桓伊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伊此時已是高官貴胄,但他也久聞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車上船。桓伊坐在胡床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吹奏完畢,桓伊立即上車走了。賓主雙方沒有交談一句話。晉人之曠達不拘禮節、磊落不著形跡,由此事可見一斑。

根據《晉書》的介紹,桓伊是武將,被封為右軍將軍,都督豫州諸軍事。也許是音樂陶冶了他的心性,桓伊為人謙虛樸素,個性不張揚,曾立大功而從未招忌。正是由於這樣的性格,他才能靜的下心來精研音樂。《晉書》稱讚了他這方面的突出才能,“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有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東晉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後秦苻堅摔大軍進攻東晉,時任中郎將的桓伊與冠軍將軍謝玄,輔國將軍謝琰共破苻堅於淝水(即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而丞相謝安也因立下存晉之功而進官至太保。後來晉武帝之弟司馬道子與謝安發生權爭,屢進讒言,對謝安極盡誹謗。晉武帝對謝安有了猜疑之心,漸漸開始冷落謝安。桓伊為此很是不平。在一次宴會上,桓伊為晉武帝演奏一曲悲歌《怨詩》,詩中唱道:“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周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輔王政,二叔反流言。”其“聲節慷慨,俯仰可觀”。使晉武帝甚有愧色。謝安也為之動容。

梅花三弄典故里的另一位主角王徽之,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曾任黃門侍郎。王徽之行為怪誕,故作超脫,有才而放蕩不羈,做官而不管事。

王徽之曾任車騎將軍桓衝手下的騎兵參軍一職。一次桓衝問他:“你在哪個官署辦公?”他回答說:“不知是什麼官署,只是時常見到牽馬進來,好像是馬曹。”桓衝又問:“官府裡有多少馬?”他回答說:“不問馬,怎麼知道馬的數目?”桓衝又問:“近來馬死了多少?”他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

王徽之的答覆幽默詼諧,但都有來處。西漢時丞相府曾設馬曹,但東晉時軍中並無馬曹一職,王徽之為顯示自己率性超脫,不理俗務,故意說成馬曹。後來,宋代陸游曾有“文辭博士書驢券,職事參軍判馬曹”的詩句,說的就是王徽之這一段典故。上述對話中“不問馬”,來自《論語·鄉黨》,原是說孔子的馬廄失火,孔子“不問馬”,只問傷了人沒有。“不知生,焉知死?”一句,則來自《論語·先進》,原文為“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王徽之答非所問,令人捧腹,但句句有來歷。其應變之妙,學問之深,令人佩服。

桓伊既敦和又風雅,而王徽之狂狷且博聞,二人相會雖不交一語,卻是難得的機緣。正是由於桓伊和王徽之的不期相遇,才導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誕生。

據說明清金陵十里秦淮河上,《梅花三弄》是歌舫之上最流行的笛曲之一。《梅花三弄》幾乎成了以秦淮八豔為代表的名妓們的必修科目。槳聲燈影裡傳來陣陣清笛聲,為當時一佳景。秦淮河甚至誕生了“停艇聽笛”、“邀笛步”等人文景觀。

1972年作曲家王建中將古曲《梅花三弄》改變為鋼琴曲,其表現主題為毛澤東的詞《卜算子·詠梅》,即“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姜玉恆演唱過一首流行歌曲《梅花三弄》,也是取自古曲,歌詞這樣唱道“紅塵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撲鼻香,問世間情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許,看人間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 從通俗歌曲的角度來看,也算得上是一首佳作了。

三槐堂书斋主人

搗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