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顧炎武的詩詞造詣?

如何評價顧炎武的詩詞造詣?
2 個回答
一天一条
2017-03-29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首先顧炎武是也一位儒學大家,是是清朝“開國儒師”、“清學開山”始祖。他在儒學方面成就非常高,反對明朝的陰陽心學、層主理學,倡導經世致用,樸實歸納的考據方法,創闢路徑的探索精神,開啟了一代樸實學風。

  清朝康熙年間,曾開博學鴻儒科,招致明朝遺民。顧炎武曾多次受邀,但是都被他嚴詞拒絕。能夠被邀請在列,就已經能夠說明顧炎武本人在儒學方面的成就了。多次受邀,足以證明顧炎武是當時儒學成就最高的那一列人的一個。

  顧炎武是一位進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大膽懷疑君權,並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啟蒙思想色彩的“眾治”的主張。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只從這兩句話就可以看出,顧炎武對人民在國家統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學中學歷史的時候,常常將西方的民主主義與顧炎武的某些思想聯繫起來學習,在封建統治根深蒂固的當時,顧炎武能提出早起期民主啟蒙思想,絕對算的上是中國思想界的一大進步。

  顧炎武是一位博學多才之人,他博採眾長,是天才型的人物。除了思想之外,他在經學、史學、音韻、小學、金石考古、方誌輿地以及詩文諸學上,都有較深造詣,建樹了承前啟後之功。

  顧炎武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氣節的人,他是忠誠的,他的忠誠不是簡單的對明朝統治者,而是對中華民族。顧炎武曾經提出過這樣一種說法,他說李自成攻破北京,叫亡明國,但是滿清騎兵入主中原,則叫亡天下。

  如何評價顧炎武的詩詞造詣?對於李自成攻破北京,顧炎武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反抗情緒,但是當清軍入主中原的消息傳來之後,顧炎武卻堅決抵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就是在當時說出的,號召漢族人民團結起來,抵抗外族侵略。

  從他參加弘光小朝廷,亦或者是自己與江南起義軍聯繫,投筆從戎,還是後來與友結社,甚至到最後為了反抗去清朝統治,走遍中國神州大地,與各地抗清義士結合,都表明了他的個人立場。

  光看現在留下來,顧炎武的頭像就可以知道。在清朝入關之後,實行“留髮不留頭”的斷髮政策之時,顧炎武仍然沒有剃髮,已經表明了他對清廷的反抗。儘管後來憑藉他一個人的力量,不可能推翻清王朝的統治,他也儘量的維護自己的民族氣節,絕不入清朝為官,接受清廷之召。面對邀請他的人,他說:“耿耿此心,終始不變。”甚至以死抵抗,說:“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則以身殉之矣!”

  顧炎武留下來的許多詩詞,都包含了他本人的精神和思想。

  《精衛》

  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

  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

  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

  《酬朱監紀四輔》

  十載江南事已非,與君辛苦各生歸。愁看京口三軍潰,痛說揚州十日圍。

  碧血未消今戰壘,白頭相見舊征衣。東京朱祜年猶少,莫向尊前嘆式微。

  《又酬傅處士次韻》

  清切頻吹越石笳,窮愁猶駕阮生車。時當漢臘遺臣祭,義激韓讎舊相家。

  陵闕生哀回夕照,河山垂淚發春花。相將便是天涯侶,不用虛乘犯鬥槎。

苏秦小哥
2017-03-29

如何評價顧炎武的詩詞造詣?
怎樣評價文學大家顧炎武

顧炎武是我國明代時期,不論是在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享有極高聲譽的一位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而顧炎武流傳於後世的精神財富也是十分豐厚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就是從顧炎武的嘴裡說出來的,表達了無比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懷。因此,說到顧炎武是怎樣的一個人,愛國這一個標籤是無論如何都撕不掉的。

顧炎武生於1613年,祖籍是江蘇省崑山市,本名並不是叫顧炎武,而是名絳,字忠清。待到後來,顧炎武十分的崇敬文天祥的學生王炎午的愛國主義精神,從而改名為炎武,字改為寧人,號亭林先生,並且還自我署名為蔣山傭。從改名字這一件事,也可以充分的看出顧炎武的愛國情懷。

顧炎武少年時期,十分的愛好學習,並且很有天賦,對於一些經世致用的學識十分的著迷。當清軍侵犯了他的家鄉崑山市時,顧炎武毅然決然的投筆從戎,從家抗清義軍。但是由於兵敗,最終只能流浪於江蘇省南北一帶,在1682年逝世。

在政治上,顧炎武也有很多的著作,例如《軍制論》、《形式論》等等,直至今日,仍然被許許多多的政治家、軍事家以及企業家封為聖經,時刻抽空學習其中的到來,以在自己的戰場上面取得勝利。在文學上,顧炎武的代表作就有《精衛》、《與友人書》、《白下》等等,對於後人的啟發也很大。

顧炎武是什麼朝代的人

我們從小就在學校裡面接受教育,而愛國教育自然是不少的。相信我們聽得最多的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句話了,也正是由於這一句話,在我們的心中埋下了一顆愛國的種子。而說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句話的顧炎武,自然也就被我們深深的記住了。

顧炎武是明朝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教育家,在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顧炎武生於1613年,家鄉是江蘇省崑山市。顧炎武一開始並不是叫這一個名字,本名是絳,字忠清。到那時由於極為欽佩文天祥的學生和王炎午自己的為人,於是蔣自己的名字改為了炎武,字寧人,號亭林先生,並且還把自己的署名改為蔣山傭,以表達自己對於王炎午的崇敬之情。

愛好學習的顧炎武,在年少時期十分的努力,特別是經世致用的知識十分的喜愛。再加上天賦甚好,於是在文學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受到很多學著的追捧,同樣也收了很多的學生。顧炎武的著作當中,流傳至今,並且受人稱頌的文章有很多,例如《與友人書》、白下》等等。

而在政治上,顧炎武的《軍制論》、《形勢論》也是影響甚廣。不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如今,這兩本著作都具有極強的借鑑意義。很多的政治學者以及企業家對這兩部著作都愛不釋手,通過學習書中的知識,來是自己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取得勝利。

文學大家顧炎武的故事有哪些

顧炎武,生於明朝1613年,對於國家的典制、天文和儀象、河漕、郡邑掌故、音韻訓詁之學,兵農及經史百家都有一定的研究。晚年為當時的清朝創立了一種新的治學方法,被譽為”清學開山始祖“成為一代宗師,後又開創了清代樸學風氣,著作了很多悲傷壯觀的詩句。

其代表作有《日知錄》、《韻補正》、《古音表》、《詩本音》、《唐韻正》、《音論》、《金石文字記》、《亭林詩文集》等。

他的一生可以說是相當的輾轉反側的,自幼開始勤奮學習,14歲取得諸生資格,14歲以“行己有恥”“博學於文”為學問宗旨,總是落榜。27歲時開始撰述《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志》,1641年祖父顧紹芾病故,1643年以捐納成為國子監生。

明朝末年清兵入關後,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務,把復明的希望寄託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但還未到南京就職,南京就被清兵佔領,後又兩次反清均敗露。

在這樣戰火年間事情,家族風波也不斷。為爭奪財產,顧炎武的堂叔和蓄意侵吞炎武家產的葉氏相勾結,經洗劫及縱火焚燒,又遇葉方恆企圖加害自己,只得“稍稍去鬢毛,改容作商賈”。

顧炎武1653年率眾結社抗清活動最終敗露,1654年牢獄之災,1657得友人李因篤等營救出獄,1682年在山西友人家上馬失足,而一病不起,最後辭逝。

文學大家顧炎武的詩全集

顧炎武是歷史上是一位偉大的橫跨兩朝的經學家,顧炎武還研究天文儀象、河漕、典制,對郡邑掌故、兵農及經史百家都有研究,並通音韻訓詁。在清朝初期創立了新的治學方法,從而成為清代的一代宗師,被譽為”清學開山始祖“。而且顧炎武在歷史上也是一位好作樂府詩人。

其代表作有:“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出自顧炎武的《精衛》“清切頻吹越石笳,窮愁猶駕阮生車”,出自顧炎武的《又酬傅處士次韻》;“霧靈山上雜花生,山下流泉入塞聲”;出自顧炎武的《古北口》,“東臨真定北雲中,盤薄幽並一氣通”出自顧炎武的《五臺山》,“白下西風落葉侵,重來此地一登臨”出自顧炎武的《白下》,“長看白日下蕪城,又見孤雲海上生”出自顧炎武的《海上》,“豐碑遙見炳奎題,尚憶先朝寵日殫”出自顧炎武的《過蘇祿東王墓》,“秋山復秋山,秋雨連山殷”出自顧炎武的《秋山》, “昔日金枝間白花,只今搖落向天涯”出自顧炎武的《賦得秋柳》等等。

據《顧亭林詩譜》統計,顧炎武一生所作賦詩428首332篇,據推斷顧炎武的詩清順治年間二十餘篇,其中可以斷定為作品的有——包括議論文6篇——“(1645年)乙酉四論”、(1646年)《廟號議》、(1646年)《廟諱御名議》,(1660年)《顧與治詩序》等等。

文學大家顧炎武生平簡介

相信我們從小就聽過這樣一句話,那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句話是由明朝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以及文學家顧炎武說出來的,並且與明朝的黃宗羲、王夫之三人被後人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顧炎武生於公元1613年7月15日,是蘇州崑山人。顧炎武本名為絳,字為忠清。但是因為極為仰慕文天祥的學生王炎午的品格,從而改名為顧炎武,字為寧人,並且還自己署名為蔣傭山,而被讀書人尊稱為亭林先生。

顧炎武在年少之時就十分用功,在讀書方面,更是刻苦學習經世致用之道,在文學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值得一提的是,在崑山受到了清軍的侵犯時,他立即投筆從戎,參加當時的抗清義軍,一同抗擊外來侵略者,保衛家園的和平。但是,由於敵我力量懸殊,從而導致抗爭失敗,最後只能在南北一帶漫遊,且於1682年2月15日,卒於曲沃。

後人將顧炎武的遺骨運回他的故居,也就是江蘇省崑山市,並且在崑山專門為顧炎武建立了墓園。在墓園當中,設有顧炎武祠堂、顧炎武墓、顧炎武起居生活區等等,為後人詳細瞭解顧炎武提供了很好的契機。

顧炎武不僅僅擁有極高的愛國情懷,深受後人的崇敬與愛戴。而他在文學上的成就,直到今日,同樣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他曾著有《軍制論》、《形式論》等等,‘對後世管理政府與企業都有很高的借鑑價值。

文學大家顧炎武自督讀書的故事

在清代文壇,顧炎武所扮演的是一個“開山鼻祖”式的角色,而且也被後人稱為開國儒師,可見其學問是做得非常棒的。而他的學問都來源於他對各類書籍的熱愛,來源於他對書籍的用心研讀,以及對各類社會現象的認真觀察與思考。如果要用一個詞語來形容顧炎武的學問,那麼“博學洽聞”是很合適的。

經過大量實踐與思考後,顧炎武發明了一種非常有效的讀書治學方法,即將治學與經世相互融合,使其相互統一,而不是相互獨立。而顧炎武本人也是一直都在採用這種方法讀書,因此順利地摘取了多種學科成果,為後世留下了一本又一本經典的學術著作。這些著作涵蓋了多個學術領域,比如經學、音韻等,由此可見顧炎武之博學程度。

不過,正是因為顧炎武的博學,所以他對科舉是很不滿的,其所撰寫的文章也非常不符合科舉要求,所以他一直都沒有取得功名。為此,他便徹底與科舉絕緣,而將心思都投注在歷代古籍上,並將其中有關國計民生的記錄都截取出來,同時又參考了其他材料,最終編撰了一些非常有價值的書籍,至今都被人們奉為經典。

可見,顧炎武是很會讀書的,而且也確實讀了很多書。他與當時醉心科舉的書呆子是不一樣的,他們只是滿口空談,而顧炎武卻十分務實,是很注重知識的實際用處,而不是利用這些知識去炫耀或發牢騷。在明末清初那種浮華不實的時代,顧炎武的思想是非常可貴的,因而他的宗師地位也是實至名歸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