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世界觀是什麼?

10 個回答
文利wenli
2019-05-10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他是連接遠古和近古中國傳統人文思想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成了後來中國文化人展現自身價值的一個重要標準(仁者愛人,義者助人,助人為樂。)儒家思想被奉為歷代帝王和臣工必修經典,孔子被譽為“歷代帝王之師,文武百官之首”而當之無愧。用仁義道德搭建的這座舞臺上上演了延續兩千餘年的歷史大戲,中國人的懦弱與膽怯,勤勞與善良,氣節與風骨通過這座舞臺向今天和明天講述著一個個永遠都講不完的故事。到底是什麼力量在支撐著中國人這種棄而不捨的精神?仁義道德的魅力到底在哪裡?儒家世界觀所代表的人類普世價值到底是什麼?我想這是有志於復興國學的文化人首先要搞懂的問題,不然難免墜入瞎子摸象的文化怪圈。

那麼到底什麼是國學呢?我在這裡為國學下一個簡單定義: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歷史上形成的文字和思想都可以稱之為國學。儒家便是這種文化現象當之無愧的領頭羊,在中國文化殿堂裡享有無可爭辯的重要地位,通過儒家視角向我們展示的宇宙萬物,人情世態和諧而安詳,神祕而不惑。這是其他學派所無法取代的重要因素。

儒家世界觀裡既有唯心的成分,也有唯物的成分。這裡我們可以通過孔子的言論裡窺探究竟。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言論裡無論是有神還是無神,觀點都不牴觸矛盾。子不語怪力亂神,同時又強調祭如在。這種互相矛盾的話對一些人來講是不可思議的,既然不相信神佛鬼怪,為什麼又要在祭祀它們的時候謹小慎微,虔誠如斯呢?這不是假柔造作嗎?這裡就有個儒家人本位思想的作用力,人鬼殊途,各安其本,君子悟本,本立而道生。本是世間萬物所共同遵循的原則。神鬼是未知的,現實世界是已知的,當然要以人為主了。因此,他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說:“未知生,焉知死?”未知的東西太多了,因此,我們先把已知的搞懂搞會搞好,與未知世界保持距離,正心;正德,有一顆虔誠心,敬畏心就足夠了。採取的是不干預思路,這與西方的探索精神有一些出入,探索精神給我們打開了科學大門,同時也讓我們世界多了太多人類干預痕跡,這種干預思路對自然環境,生態平衡造成的破壞成了二十一世紀最令人頭疼的事件,西方人對大自然的親密程度對中國傳統文化來講是不可思議的,他們可以和獅子老虎同處一室,可以摟著小狗小貓睡覺,可以視同家人一樣對待野生動物,這與中國文化中不干預就是最好保護思路是截然不同的。這時候,當我們聽到有一片原始森林完整地保護下來,原因是森林附近村子裡有一位老人,幾十年來不厭其煩地講述著祖輩們口耳相傳的有關森林的神祕故事有關。森林得到有效保護,還起到了“慎終追遠,民風歸厚。”的效果。

東方人含蓄靦腆,西方人熱情奔放。東方人注重用心去融入大自然,心動不一定行動,西方人更喜歡把身心一起交給大自然,心動不如行動。中國人把這種人類與大自然互動行為解釋為“天人合一”從儒家角度解讀天人合一就是天德與人德的和諧統一,是人向大自然學習無私、包容、奉獻精神的一個過程。周公提出的“敬天保民,以德配天。”主張就是儒家對“天人合一”最佳詮釋。儒家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因此,儒家世界觀裡沒有敵人,或者說它不會主動假想一個敵人來磨練自己的鬥志,四海之內皆兄弟——仁者無敵。在儒家的世界觀裡,道德擁有至高無上地位,代表權威、尊嚴與榮耀。如同法器、神器一般神聖不可玷汙。這種法器被儒家稱之為“木鐸(duo)”,相傳三代之英既以此號令天下而得以天下大治。至此,三代之治便成為儒家的最高理想。稱之為大道之行的典範。為此,孔子登高仰天感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在儒家世界觀裡,人類所有宗教與有益於人類的文明、制度與文字,都可作為汲取與借鑑的對象,她看待這些事物如同對待左右手一樣,自己所持的立場就是“中庸”。並堅信“中者天下之達道也,庸者天下之定理也。”這個信條。因此,在儒家眼裡:道家的東西神祕而高深,不是入世者急需搞懂的東西,佛家的東西更是玄之又玄,所以,一般百姓都報以敬而遠之的態度。據說,在古代一些僧道活躍的地區,人丁稀少的家庭都要在門楣貼上“僧道無緣”條幅,擔心自己的兒女被僧道化了去當道士尼姑,斷了自家香火可是一件上對不起祖宗,下對不起子孫的大事。佛道對凡人家庭來講,雖然可親但不可近。

但如果沒有道家,儒家就會失去很多與大自然互動的樂趣,因為天人合一對道家更具有放飛心靈的實際意義,它對步入中年的人在繼續未來人生問題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導意義。而佛家又解決了生之何來,死之何去的問題。最終為天人合一理論劃上圓滿句號,消除了人類對人生的迷茫,對死亡的恐懼。在中國歷史上,儒釋道三家真正起到了互通共榮,取長補短作用。因此,筆者為它們的作用做了以下分割,儒家是年輕人的學問(守一:仁),道家是中年人的學問(貫一:道),佛家是老人家的學問(歸一:涅磐)。在中國文化裡,一是萬事萬物之母,守一而抱朴,這與一畫開天的古代傳說絲絲相扣。

在中國古代,人們把儒釋道皆通的人稱為“通才”。這是皇權時代太子太傅(太子老師)對未來皇帝的要求。

儒家世界觀是一個複雜系統,是一套目標明確,思路清晰,觀點獨到的哲學體系。之所以獨到,是因為我們要拋開中國文化神傳概念,回到學術流行語世界觀的認知上來。

世界觀無非唯心與唯物之別,也就是所謂的宇宙觀,它是人對自身在世界整體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這和中國傳統理論並不牴觸,但它特有的階級性,就使這一哲學概念的現實價值大打折扣。這與儒家的陰陽觀,道家的守一論,佛家的歸一說水火不相容。一方尋求的是對立防範,一方尋求的是和諧共榮。前者,如同把乾坤顛倒,陰陽倒置。這一觀念使我們看什麼都不順眼,吃什麼都不合胃口。以致偏食而極端。

因為這種思維方式只能讓我們看到歷史文化的局部面,而不能看到歷史文化的完整面,無法領略傳統理論的精言微義。以致夜郎自大,自以為是。我們對待歷史和文化所取的態度有大小之分。大文化大歷史觀是不分種族、膚色、地域的。他們的觀點是「天下」,也就是所謂的仁者無敵(仁愛他人之人不樹假想敵),在不完美中尋找和諧音符,在爭議聲中求同存異。因此,他們著重維護的是天下人的利益,而不是一己之私。

儒家之所以別於道家與佛家之處就在於它既有有神的一面,又有非神的一面。那麼,孔子是如何看待神與非神的呢?從他的言論我們可以感到。他主張敬,反對近。因為儒家主張的是“事人”與“知生”的人生藝術(“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曰:“未知生,焉知死?”)。不是自己該拜的鬼神而拜之,就是獻媚(非其鬼而祭之,諂也)。儒家的責任是踐仁義,修禮教……相反就是不務正業了。擔心與宗教走得過近而導致迷信,信而不迷才是儒家立場。因此,你可以說儒家是有神論者,也可以說儒家是無神論者。可以說它是宗教,也可以是說它不是宗教。只是它在二者之間取了個“中庸”立場,以免脫離儒家之本。“君子悟本,本立而道生。”不然,本何以立?道何以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的事,唸經打坐,佈道弘法是佛家、道家的事,修身的時候把“仁義”裝進去,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時候,把學到的“仁義”釋放出來,一文一武,一張一弛,這才是儒家之道。

各自做好各自的事,這就是素(本質)其位而行(素富貴,行乎富貴-富而好仁;素貧賤-貧賤不移,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幾千年來,儒家就是以這種姿態與其它宗教友好相處,在合作中,從不強調自己的唯一性,和絕對性,三教之行必有吾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並在不斷碰撞中填補著各自的真空。這就是中國歷史上從沒有發生過宗教戰爭與宗教迫害的文化背景。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所獨有的文化景觀。是世界上其他文明所沒有的文化現象。

灵官庙人孙玉龍
2019-05-10

儒家思想的世界觀構成: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觀。

“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淵源春秋時代,春秋未期,鄭國的子產言行雲:“天禮,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

(《左轉》昭公二十五年把“天之經”與“地之義”統一起來。孟子提出“知性則知天”之說。

儒家思想中的天有人“人格神”或“意意天”之觀念,認為個人的“命”系由人格的神或有意志天所支配,這個超越主宰是人類價值的根源,作為自然界之物個體的“人”,必須要承受生,老,病,死等無法逃脫的命運。

孔子承認人的生物生命受命運支配。

伯牛有個天,子問之,自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論語,雍也》)。

對於超自然的事孔子抱著存而不論的態度。認為“未能事有,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因此他主張“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

儒家思想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對當今人類走出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啟發意義:

儒家主張博愛萬物,人類對自然萬物負有直接的義務,關愛並非為了索取。

在儒家思想中,人與萬物不僅是屬於人一個生命共同體,也屬於一個道德共同體。“人為貴”,貴就在於能夠以合乎道德方式對待萬物。

<二>仁,義,禮的社會倫理觀。

儒家論人,強調社會和人倫關係,中國哲學傳統中有“成己”與“成人”,“立己”與兒“立人”,“己達”與“人達”,在“己”與“人”的關係上,孔子主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論語,顏淵》中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人是什麼?是個體人還是社會的人?人與社會是什麼樣的關係?都反映在仁,義,禮這三個概念及其關係上。《中庸,第二十章》中言:“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由生也”。

<三>自我超越的修行觀。

儒家很看重人的生存品味和品質,很重視人文的薰陶和修養。孔子講:“志於道,居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而》)。孔子又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

古語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足以證明儒家思想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有多麼大,數千年儒家思想中的忠,孝,仁,愛一直教化我們一輩輩走至今朝,無論多少人黑儒家思想,老漢都不能容忍敬老愛幼夫妻忠愛這種思想是不對的說法!

1314夢中人心空及第归
2019-05-10

儒家的世界觀是什麼?

天人合一觀說明了人秉道而生,始終不離於道,故應合於道。不違背道的理性而生活。即人法地,…,道法自然。奉天時以行: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

未知生,焉知死。生死一如,生不亂、不迷、不著,死也自在,不被虛妄之境所牽所惑。生死境界相續,生有修養、德性,死不會墮落。


儒家的世界觀是什麼?

心外無物,物外無心。決不受聲色等境界(六根六塵)的誘惑與欺瞞,造惡失本,惑亂自心,受境支配!

儒家的世界觀是什麼?

人生應持中庸之道,合於中庸之德,不偏激,不極端,不邪執!

儒家的世界觀是什麼?

江左在线
2019-05-09

儒家的世界觀?是指儒者對世界的認識嗎?

如果是這樣,那麼儒家講究敬天法地。

天地君親師,天最大,地次之。

然而儒學本質修身之學、為人之學、處世之學、治世之學,並不是研究物質世界的科學,所以儒學的世界觀更多的體現在社會性上。

究其根本,是“仁義禮智信孝悌忠勇誠”,這十個字是儒學的根本之所在。

而這十個字之中,又以仁為根本,仁,是檢驗一個人是否合格的基本準繩。

簡單說,一個人,一旦成為一個不仁的人,那麼他就是一個殘次品,一個不合格的人,一個不配為人的人。

哪怕與敵對陣,也要遵守仁這個原則。

按照儒者的看法,戰勝執哀禮。

也就是說,哪怕在戰場上殺了無數的敵人,獲得了戰爭的勝利,那也不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情,對待所有生命的消逝都應該用哀傷之禮。

這正是仁這一精神的體現。

關於世界,儒學其實是唯物主義的,所謂的天地,其實就是指的宇宙洪荒,儒學認為萬物都是由天地化育,這其實還是沒有什麼錯的。

論語中有子不語怪力亂神之句,可見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也是不談唯心主義的。

在人與自然相處的問題上,儒學更是秉承了仁的這一原則,要知道,在我們的古代社會中,春天大都是官方規定的禁獵季節,禁獵的理由是為了保護動物的繁殖。

在官方制度中體現仁的原則,這是我們中國人和那些野蠻民族最大的區別之一,其根本正是儒學。

萬物都需要繁衍,我們尊重萬物,這就是仁。

當然,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個體系,單單談儒學,其實沒有多大的意義。

儒學雖好,亦有其侷限性。

其實在漢代之前,儒學的地位並不是那麼高。

漢代之後,某些朝代的獨尊儒學,在一定程度上也扼殺了其他學術的創造性,比如到了宋代,一切儒學之外的東西都被斥為奇技淫巧,這使得整個社會完全失去了發展自然科學方面的動力,這是儒學的大弊端。

放到現代社會來看,儒學也還是有很大作用的,用來修身律己(這個東西好像是中國獨有的),用來完善自己的人格,用來為人處事,等等,還是價值巨大的。

信馬由韁的說了這麼多,也不知算不算是答非所問,總之,嘮嘮叨叨,算是個人對儒學的一些體悟吧。

归来云朵
2019-05-11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既三觀,三觀既選擇,辯證。從(三)中選擇適合自己學習的東西(道理)。這就是中庸之道。想得到需要的技藝首先要修德行,尊師重道(有禮貌)。禮是人自小~老每個人必須保有的基礎,人只要有禮貌,他即便是一無所有也會受到別人的尊重。所以孔子重禮《周禮》。

用户2514177795319
2019-05-09

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是服從皇權,順應天命,節制慾望。

儒家思想文化是皇權文化,是愚民文化。

是封建社會等級規範文化。

儒家思想文化認為,人民應該最大限度的壓抑自己的生理慾望。

應該絕對服從社會等級規範。

儒家思想文化是一種摧殘人性的文化。

它所提倡的世界觀,是一種無慾無求,任人欺凌的囚徒文化。

兰花草143286162
2019-05-10

儒家的世界觀是和諧社會的觀念,俗話說,經是好經,就是被有權有勢的人念壞了!

向飞飞
2019-05-09

儒家就是統治人民的思想,當官的有錢的可以三妻四妾,平民就不準日嫖夜賭!有好點的黃花大姑娘,最後都留給當官的有錢的人糟蹋了!我是平民,只有乾著急!

梁69853253
2019-05-09

儒道世界觀為:天之經,地之義。天為父,地為母。閒邪存誠,敦倫盡分,日月同輝也!

少数人才吐真言
2019-05-10

如果按階級鬥爭觀,那麼儒學屬資產階級的世界觀。。當時可稱封建統治的世界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