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n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n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10 個回答
负薪映雪
2019-01-12

《宿建德江》一詩詩人孟浩然觸景生情,羈旅之苦與落魂之情躍然紙上!詩云: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詩情畫意,孟山人盡矣!

一葉小舟飄泊於江上,卻偏偏選擇煙霧迷濛的小洲停泊,夜色漸漸蒼茫,遊子思鄉與無法圓滿的衣錦還鄉之夢左右徘徊,愁緒日復一日,一個“新”字令人斷腸。水天一色,樹木無聲,空曠寂靜,孤獨的人站在船弦,一輪明月,一江秋水,一副愁腸,更於何人說?唯有這清澈如鏡的江水和遙不可及的明月,託付我的哀愁!一個“近”字勘破世道人心,“江清月近人”,將孤獨與落寞描繪到極致,字字簡單,字字傳神!多少失意,多少困頓,如東逝之水,綿綿不絕。萬籟俱寂,心思澎湃!
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田園詩人。一生未入仕途,多被稱為孟山人。不媚俗的天性導致仕途絕望|,只好寄情于山水,歸隱山林,縱是閒雲野鶴,也難脫用世之志煎熬。

《宿建德江》是孟浩然730年赴洛陽仕途無望、遊吳越地消遣愁心所作。秋江暮色,不惑之年,懷才不遇,唯有消磨于山水之間,寄情於詩畫之中,其中滋味,非字裡行間能直抒矣!

讀此詩很容易讓想起另一首詩《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為你寫詩,為你讀詩!負薪映雪感謝你的閱讀與關注!圖片源自網絡,著作權歸本人所有!)

春日之虎
2019-01-12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照人。

讀詩要從詩中讀詩人的心境,才能讀出詩的妙意來,而無需去了解清詩人的經歷,再去了解詩的寓意。如果瞭解清詩人當時的處境,再去讀詩往往會帶著有色眼鏡去看詩,難以體會出此詩的意境。

詩中第二句中有個“愁”字,說明詩人當時心情並不好。此詩在說,“我”划著小船,在江水中無目的划著,遠遠看到一個沙洲,就劃了過去,沙洲上雲霧濛濛。這時,天氣已晚,“我”站在沙洲上,望著遠方,愁緒從心頭油然而起。放眼望去,遠處曠野一片寂靜,天地相合,看上去天際比蔥鬱的樹木還低,這時月亮已升起,清清的江水映著月亮,月亮在江水中波動,“我”的身影與月亮和江波一起跳動,此時“我”的心情也變的高興起來。

孟浩然這首詩,寄情於景,表達了詩人在“愁”的境遇中,遊旅於自然之中,進入了超然忘“我”的境界。


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谢小楼
2019-03-26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是描寫人生失意孤獨的千古名篇。

人生天地間,失意,孤獨,在所難免。

開元十七年(729),詩人孟浩然仕途失意,理想幻滅,於是漫遊吳越,寄情山水。

一個秋天的傍晚,孟浩然泛舟建德江,天色將晚,他無處可去,只好泊舟岸邊,在船上過夜。

日暮之時,往往是一個人最容易悲傷之時。

面對茫茫天地,內心的孤寂,人生的坎坷,孟浩然將內心的悲傷,化作一首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經建德(今屬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移舟:划動小船。泊:停船靠岸。煙渚(zhǔ):指江中霧氣籠罩的小沙洲。煙:一作“幽”。渚:水中小塊陸地。《爾雅·釋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客:指作者自己。

我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濛的小洲,日暮時分,新愁又湧上我的心頭。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野:原野。曠:空闊遠大。天低樹:因原野遼闊,天際低垂,看起來比樹還低。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來靠近人。

原野遼闊,天際低垂,看起來比樹還低。江水清澈,水中的明月彷彿要來和人親近。

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這首詩,在表現方式上很有特點,詩的主題是羈旅之思,但只露了一個“愁”字,便轉到景物描寫上去了。

詩人泊舟建德江,日暮途窮,煙霧悽迷,此情此景,又添一段新愁。一個“新”字,表明詩人本來就是愁緒滿懷的,眼前的暮景,讓詩人不僅有人生失意的愁緒,又增添了天涯羈旅的愁思。

不過,詩人並沒有繼續寫愁,而是轉而寫景,在下半首的景物描寫中,詩人的愁緒又寓於其中。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原野遼闊,天際低垂,所以看起來天比樹還低。這雖是寫景,但詩人極目天涯不見家的內心感慨,已在其中。

極目天涯,四野茫茫,詩人愈顯孤獨,所以詩人收回目光,江水清澈,水中的明月彷彿要來和人親近。

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詩人懷著愁心,在這廣袤而寧靜的宇宙之中,經過一番上下求索,終於發現了還有一輪孤月此刻和他是那麼親近。詩人寂寞的愁心似乎尋得了慰藉,詩也就戛然而止了。然而,明月有情,不過詩人自憐而已。

這三四句,歷來為人稱頌:

《唐詩真趣編》雲:“低”字從“曠”字生出,“近”字從“清”字生出。野惟曠,故見天低於樹;江惟清,故覺月近於人。清曠極矣。煙際泊宿,恍置身海角天涯、寂寥無人之境,悽然四顧,彌覺家鄉之遠,故云“客愁新”也。下二句不是寫景,有“愁”字在內。

答者:謝小樓

文学妙语
2019-03-23

↑↑ 關注【文學名句】溫暖情懷的文學,動人心坎的名句 → 記得點贊

你喜歡哪些古詩詞?留言說一說。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開元十六年(728),四十歲的孟浩然“來遊京師,應進士,不第”。他又逗留長安,欲獻賦上書以求薦引,仍無成。十七年冬,他鬱然歸裡,在“遑遑三十載,書劍兩無成”的情況下,於次年再度出遊:“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自洛之越》)。《宿建德江》即是他遊浙江時所作。

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詩似乎是寫遊子客思、羈旅閒愁的常見題材,但結合其遊吳越的背景,可窺見此中更深的憂思。


建德江,即浙江(錢塘江)流經建德縣境的一段。建德縣屬睦州,據《元和郡縣圖志》載,萬歲通天二年(697),睦州治所“自新安東移一百六十五里,理建德”,“浙江,在州南一十里”(卷二十五)。詩首句與題面互為關照,由“煙渚”之景,導引全詩。傍晚時分,江中小洲之上,淡煙輕浮,薄霧濛濛,它給人一種什麼感覺呢?

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第二句便一語點醒。“日暮”是前句景物的烘染,又是移、泊行動的藉賴。因“日暮”,故需停舟夜宿,才有江上煙霧,方牽出詩人縷縷愁緒。“新”字簡質又精縟,意蘊頗深。其有增多與新生兩層含義,顯出量的疊加和質的變化。詩人此次出遊,思鄉之愁,羈旅之愁,失意之愁,於此時此刻愈積愈多;在這種煙霧朦朧之中他更感到自己仕途的渺茫,“十上恥還家,徘徊守歸路”(《南陽北阻雪》)的不遇之慨,“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歲暮歸南山》)的老大無成之嘆,又平添了些許新愁。“新”字便是詩人上述雙重“客愁”之總挈。

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後二句仍以“日暮”為中心,更細微地刻畫自然物象。極目遠眺,晚景蕭瑟,空曠的原野上,天幕下垂,比樹還低,給人似乎開朗而實為壓抑的感覺;俯首近視,江水清澈,一輪孤零零的明月倒映江中,依傍船舷,與舟中孤獨的人相對無言,又喚起似乎親近卻益發孤寂的感受。這裡,詩人並沒有得到多少安慰,反而增加了他的抑鬱感和寂寞感。他在落第後的詩中就流露過這種感受:“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留別王維》)“永懷蓬閣友,寂寞滯揚雲。”(《初出關旅亭夜坐懷王大校書》)沈德潛評曰:“下半寫景,而客愁自見。”(《唐詩別裁集》卷十九)此時的物境正表現了他的這種心境。可見,詩中的“客愁”,已不是一般之鄉愁,而是政治上失意之憂愁。

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王夫之雲:“天壤之景物,作者之心目,如是靈心巧手,磕著即湊,豈復煩其躊躕哉?”(《古詩評選》卷五)所謂“磕”、“湊”,即詩人“心目”與自然“景物”接觸的瞬間,立刻發生內在的默契,構成情景交會的藝術形象。這首詩便體現了這種特點。詩人愁思,因景而生,又託物以索,詩味醇厚濃至,具有深層意蘊。詩的結構活脫圓融,精整密緻。第二句為全詩轉柁,景由此而洗髮,情藉此而展拓,從景生情到景中情,再從景中情達到情景相諧,表現出情感的層進過程。


你喜歡哪些古詩詞?留言說一說。

↓↓ 記得點贊,喜歡就分享和收藏 ↓↓

老街味道
2019-08-26

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一、情景相生

第一句點題,第二句分兩部分,“日暮”其實是“移舟泊煙渚”的原因,而不是“客愁新”的原因,意思是“日暮 移舟泊煙渚”,然後“客愁新”。

“客愁新”是在日暮移舟時產生的,為什麼有“愁呢”,因為”日暮“之時,看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因景生情,結尾是景語,也是情語。

明末唐汝詢在《唐詩解》中寫到:“客愁因景而生,故下聯不復言情,而旅思自見。”第二句的愁是因為第三四句的景而產生, 加了時間條件,是“日暮”時的景色。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二、章法

整首詩的用散文的語序來說,天晚了,我移舟近岸,停泊在建德江畔輕煙籠罩下的沙洲,這時候遙望無邊曠野中,遠天似乎比樹還低沉, 江水清澈 ,月亮也似乎與人格外親近,此時此刻,羈旅之愁油然而生。

而用詩家語來敘述同一件事情,能看到順序完全不同,先說停船靠岸,後說時間,然後忽然說起客愁,再說引發詩人客愁的景色。

詩人創作一首詩,一般首先要確定主題, 然後考慮先說什麼後說什麼,而詩家語言和散文語言有諸多的不同,特別是近體詩,因為格律的原因,其中句法和章法的安排與散文寫法多有不同。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三、詩眼

這首詩後兩句是: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有人專門點評,《繭齋詩談》:“低”字、“近”字,宋人所謂詩眼,卻無造作痕,此唐詩之妙也。

詩眼多指一句詩中的動詞,包括作動詞使用的形容詞,如同畫龍點睛一般。一句詩中最亮眼的一個字,能夠串聯起意象,使整句詩都生動起來,彷彿賦予了生命。有的詩眼不在句中,在句尾,例如王維《欒家瀨》“ 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榴瀉”,其中的“瀉”是詩眼。

《唐詩真趣編》講解低和近兩個詩眼的用法,是這樣說的:

“低”字從“曠”宇生出,“近”字從“清”字生出。野惟曠,故見天低於樹;江惟清,故覺月近於人。清曠極矣。煙際泊宿,恍置身海角天涯、寂寥無人之境,悽然四顧,彌覺家鄉之遠,故云“客愁新”也。下二句不是寫景,有“愁”字在內。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四、句法結構

這首詩雖然小小的絕句,但是四句詩都算是複雜句 ,複雜句是指不是簡單的主謂賓(或主謂、動賓結構)。

例如後兩句: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都是主謂+主謂賓的句式,前面的主謂(野曠、江清)可以看作是原因狀語。王力先生在整理漢語詩律學時,古體近體分類了幾百條句法,可見古人雖然不講主謂賓這些名詞,但是句法卻變化多端。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結語

孟浩然寫這首詩時,已經四十歲。前半生隱居的詩人,在中年(36歲公元724年)以後出來求仕,三年淹留洛陽一無所獲。唐開元十五年(727年),孟浩然趕赴長安進行科舉考試。科舉不中後,留在長安獻賦以求賞識,孟浩然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可惜沒有杜甫的運氣(杜甫曾獻賦得官)。

唐開元十七年(729年),孟浩然離開長安,輾轉於襄陽、洛陽,並遊歷於吳越,《宿建德江 》應該寫於此時,一事無成的孟浩然理想破滅, 對月吟詩,不免孤寂生愁。不過這時的孟浩然依舊對仕途抱有幻想,幾年以後又赴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去了。

@老街味道

梧桐树边羽
2019-01-11
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讀懂這首詩不難,難的是代入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的心情,瞭解詩人的想法和寫法,提升自己對古詩詞的賞析水平以及動手寫作能力。

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我們先來看這首五絕的平仄格律。“移舟泊煙渚”,“平平仄平仄”。這個是屬於我們原來講過的平仄四種基本格式的第三種:“平起不押韻”(有疑問的關注我去看以前關於格律詩平仄的回答)。常格是“平平平仄仄”,這裡使用了變格,將三四字的平仄互換了一下,適合表達恬淡,從容的心境。但是平仄關係還是按照常格處理,根據格律詩“對”的原則,得出第二句平仄關係:“仄仄仄平平”。再根據“粘”的原則,第三句和第二句發音相似,但是不押韻,所以推出第三句平仄:“仄仄平平仄”,再根據“對”的原則,得出第四句:“平平仄仄平”。如下: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大家對一下,是不是合律?平仄講完,我們來看詩的文法。五絕的寫法關鍵在於留白,意在言外。因為字數實在太少,特別考驗詩人的水平。而和律詩的“起承轉合”有一點點區別的是,前兩句還是“起,承”,但是第三四句就是“轉”而別開生面,類似於刺刀出鞘必然見血,並不一定要“合”回來。因為要留空間給讀者想象。絕句的後兩句一般都是這首詩的重點所在,成敗也在這兩句。我們具體來看。

划動小船停泊到暮靄重重的沙洲,日頭西下,新添了漂泊客滿腔的思鄉愁緒。古人提到愁,一般是指思鄉之愁,這兩句交代時間,地點,意象,和整篇詩的基調。野外極其空曠,感覺天空比樹還低,得虧江水清亮,讓那孤單明月可以到身邊來陪我。“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淡而有味,思鄉之情含而不露。全篇並沒有提到思鄉,但是你可以感覺到羈旅客意。這就是五絕的意在詩外。

為什麼孟浩然會有這種心態呢?這個要結合上下文來看了。我們看他早些時候的一首詩:“遑遑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自洛之越》)。從十一歲開始讀書,到了四十多歲,一事無成,逃離洛陽的世俗交遊,去吳越尋找好山好水,排遣出仕不得的失意。

這是什麼狀態?孑然一身,四野茫茫,天高樹靜,江清月明,瞬間千愁萬緒,紛來沓至。理想的幻滅,人生的坎坷,羈旅的惆悵,故鄉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盡在這淡淡的幾行詩文外湧現。

現在,你能讀懂他那欲言又止,下了眉頭上心頭的惆悵了麼?

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一家之言,歡迎評論。

喜歡請點關注,謝謝。

一念原创
2019-03-24

謝邀請!孟浩然於唐玄宗開元十八年,離鄉赴洛陽,再漫遊吳越,藉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憂憤。《宿建德江》即是作者羈旅吳越時的作品。
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全詩雖立意平常,卻視角獨特,用詞簡潔內斂,不露聲色卻又一字千斤。明寫景緻,暗喻情懷。“泊煙渚”交待地點、氛圍,“日暮”告知時間、境地;“愁”字點題,猶如畫龍點睛之筆,卻蒼龍伏首,一字之後,通篇不見,巧妙之外更顯別緻。此處話鋒換轉,又實在有“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之妙,而“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又把此時此刻,只有詩人自己能夠看到體會到的風景,寫到極致。
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詩意大致是:把船停靠在煙霧迷濛的小洲,正是夕陽西下黃昏暮色中,客旅他鄉的我,此時原本仕途落寞的愁緒裡,又油然憑添了一段懷想故土的新愁,真真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而這舊愁加新愁的境地,又無處可訴,無人可說!能怎樣呢?也還是寄情山水,賞這眼前的景緻吧!四顧荒野蒼茫遼闊,視野盡頭,天與地平線相接,似乎平日高不可觸的天比樹還低矮。而眼前的江水清明透澈,月亮倒影在江面上,清輝隨波浮動,彷彿我伸手就可以攬她入懷,如此相親相近,令人忘憂!
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老王双语读书
2019-03-23

1詩言志

所有詩歌鑑賞都應該建立在創作背景的基礎上。

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孟浩然於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年)離鄉赴洛陽,再漫遊吳越,藉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憤。這首詩就寫於遊玩的途中。孟浩然曾帶著多年的準備、多年的希望奔入長安,而今卻只能懷著一腔被棄置的憂憤南尋吳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對著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羈旅的惆悵,故鄉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滅,人生的坎坷……千愁萬緒,不禁紛來沓至,湧上心頭。孟浩然還有一首寫給當時時任宰相張九齡詩“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當時來到長安作者是期望滿滿的。

這首詩以舟泊暮宿為背景。詩的起句“移舟泊煙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準備停靠的意思。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個煙霧朦朧的小洲上。這句詩屬於平平淡淡的敘事。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包含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心理現象,夜深人靜的時候就是思考人生的時候。夜深人靜,夜晚限制了人的物理活動範圍,思想活動就自然開始活躍起來。心中的種種愁緒就又重新開始湧上心頭。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江邊的夜空好像貼著江邊的樹木,江水清澈,月亮倒映水中好像離人很近。在這一刻很遠的景物似乎離人很近。

2.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星空,指的是理想。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說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同樣,遠方指的也是理想。星空和遠方的天空離作者忽然近了起來。作者對未來似乎又充滿了信心,愁緒彷彿戛然而止。

3大自然的神奇治癒效果。

從這首詩也能看出大自然對人的心理撫慰效果是非常好的。看來古人和我們現代人一樣,工作不順,就想去自然界看看。

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诗雨烟云
2019-03-23

《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 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譯文】 移船停靠在霧氣瀰漫的沙洲,傍晚的夕陽勾起了我思鄉的新愁。(遠眺)空曠的原野處,天空比樹林還要低(沉),只有映照在江水中的月亮同我緊緊地依偎。
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孟浩然生當盛唐,少時不得志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遊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招致幕府,後隱居。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

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此首《宿建德江》是其詩中精品。 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孟浩然於長安應試失敗,於是孤身一人泛舟東遊吳越之地,寄情于山水之間。某日詩人停船於建德江邊,觀江邊夜景時有所感,隨之成詩。
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作者開篇以景入情,奠定了全詩的基調。在寫景時,詩人用了一個“煙”字,寫盡了此時沙洲荒涼、孤寂的景象,後句又用“日暮”道出此時已日近黃昏,一股悲涼、失意之感躍然紙上。
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詩人此次東遊本是為了排遣科舉不中的失意,可此情此景卻讓作者心頭又泛起了思想的情緒,故而作者用了一個“新”來賦說哀愁,這種哀愁比以往之哀愁更進一步,更突出了詩人此時心中的愁思。 “日暮客愁新”句是全詩的文眼所在,“暮”與“愁”二字讓情景為之交融,全詩其餘詩句都在寫景,卻處處流露出作者此時心中的情緒
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二句是對江邊夜景的細緻描寫。“天低樹”是說好像天空還在樹的下邊,這是作者在曠野之上感受到的一種視覺上的誤差,亦和下局“月近人”形成了一遠一近、一實一虛的對比。一語雙關彷彿在言月之有情,又襯托了人之無情,孤寂之感於此處盡顯。
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這兩句雖是寫景,卻通過高樹、月影寄情於景,全詩至此,言有盡,意無窮。

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頭條號“詩雨煙雲

历史有妖气
2019-06-01

《宿建德江》是詩人借夜泊秋江之時所看到的暮色中的江景,繼而抒發了羈旅之愁與漂泊之思,寄情於景、情景交融之下,可見詩人渾然天成的詩才巧思與清新雋雅的絕妙之筆。《宿建德江》全詩如下: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題目中的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經建德靠西的一段江水,位置在浙江省內。鎖定了地點,便可以知道詩中所寫之景非塞北之豪、西關之硬,而是江南清淡如煙的暮秋小景。“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開篇交代了詩人作此詩的背景緣由,小船輕輕划動著靠岸停歇,天色漸晚,如我一般的旅客正在被思鄉之情折磨得心生愁緒。“渚”是水中的小塊兒陸地,詩裡指停船所靠的岸邊,“煙渚”便是傍晚時分霧氣瀰漫的水邊之地,《詩經.爾雅.釋水》中有“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之句,可推知停泊之所。一個“愁”字,輕描淡寫帶出了詩人羈旅他鄉的心情。

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一句寫得極美,無邊無際的曠野更顯得天空比樹梢還要低沉,江水清越而更顯得水中之月與人這般親近。“天”“月”原本是遙不可及的天外之物,卻因“曠”的“野”、“江”的“清”瞬間位移,好像就在詩人身邊觸手可及的地方,這是多麼奇妙的視覺盛宴呢。這意外之喜似乎慰藉了一些失落的愁心,筆鋒一收,詩便剎那而至,言有盡而意無窮。

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篇中言道:“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孟浩然這首詩便如他所講,情景互生、思與境融,乍讀之下脣齒清風,掩卷之後更覺風致天然,回味無限。

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詩聖”杜甫視孟浩然為前輩,《鶴林玉露》點出了二人各自的風格特點:“孟浩然詩云‘江清月近人’,杜陵雲‘江月去人只數尺’,子美視浩然為前輩,豈祖述而敷衍之耶?浩然之句渾涵,子美之句精工。”“子美”即杜甫,古人認為杜甫之詩“精工”,而孟浩然之句“渾涵”,渾然涵容,沖淡寧適,正是我們讀罷此詩時的心底感受。

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