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農村300年傳承,7旬老人做泥娃娃50年,感嘆:要失傳,不捨得
山東農村300年傳承,7旬老人做泥娃娃50年,感嘆:要失傳,不捨得
山東農村300年傳承,7旬老人做泥娃娃50年,感嘆:要失傳,不捨得
山東農村300年傳承,7旬老人做泥娃娃50年,感嘆:要失傳,不捨得
山東農村300年傳承,7旬老人做泥娃娃50年,感嘆:要失傳,不捨得
山東農村300年傳承,7旬老人做泥娃娃50年,感嘆:要失傳,不捨得
山東農村300年傳承,7旬老人做泥娃娃50年,感嘆:要失傳,不捨得
山東農村300年傳承,7旬老人做泥娃娃50年,感嘆:要失傳,不捨得
山東農村300年傳承,7旬老人做泥娃娃50年,感嘆:要失傳,不捨得
山東農村300年傳承,7旬老人做泥娃娃50年,感嘆:要失傳,不捨得
山東農村300年傳承,7旬老人做泥娃娃50年,感嘆:要失傳,不捨得
山東農村300年傳承,7旬老人做泥娃娃50年,感嘆:要失傳,不捨得
山東農村300年傳承,7旬老人做泥娃娃50年,感嘆:要失傳,不捨得
穀穗的世界
1/12 圖片上的農村大爺名叫洪廣信,今年76歲高齡了,大爺的老伴杜靜晨大娘72歲,他們是山東惠民人。大娘說,在以前俺們這兒流傳一句話“河南張,朝南門,家家戶戶捏泥人兒。”,在幾十年前,俺們村幾乎家家戶戶捏泥人,現在剩下沒有幾戶了,還都是些上歲數的老年人在做,年輕人沒有乾的,快要失傳了。
2/12 這就是洪大爺和大娘捏的泥人,是準備在陰曆二月二這天去廟會上賣的。杜大娘說,捏泥人是俺們村子的風俗,代代相傳已經有300年的歷史。在俺們這裡買個泥娃娃回家是有寓意的,就是栓個娃娃回家,希望家裡的孩子們多子多福,盼望著以後的日子能夠紅紅火火。
3/12 杜大娘雖然72歲了,但是身體很好,大娘說,今天家裡來了親戚,包的水餃吃,剛剛吃飽飯,還剩下兩大碗。杜大娘正在把剩下的水餃端進櫥子裡,她說,俺和老伴捏泥娃娃從年輕就開始,上世紀60年代,一個泥娃娃才賣1毛錢,現在一個泥娃娃能賣到10元錢。
4/12 大娘一邊刷碗一邊給我們講解泥娃娃的歷史,大娘說道,俺現在年齡大了,老伴的腿也不好,俺們做不了多少了,今年只做了100多個,想多做點,力不從心啊!做泥娃娃很麻煩工序有20多道,做泥娃娃要經過挖泥、和泥、塑型、糊紙、上漿、塗彩、開眼等工序,泥坯最好是風化一兩年的黃河淤泥。上色也很講究,一般得上七八遍,要等上一層的顏色幹了才能塗下一層。還有開眼,開好了,這泥人兒就活了,開不好也就廢了。
5/12 大娘性格開朗,和藹可親。大娘說,製作泥娃娃很辛苦,一般都是在冬天農閒的時候幹這個活,新鮮的泥坯冰涼,握在手裡塑性,寒冷透過皮膚冷的人發顫,捏泥娃娃這個活又髒又累的,一坐就是一整天,而且一到冬天手上的關節就開始疼。俺有兩個兒子,孩子們都不做這個,泥娃娃要在俺們手上失傳了,俺做了50多年,心裡真是不捨得。
6/12 大娘說,以前年輕的時候,俺每年都做1米高的泥娃娃,現在年齡大了,真的是做不了了。圖為洪大爺和大娘與以前製作的1米高的泥娃娃合影。
7/12 大娘抱起一個製作好的泥娃娃說,製作泥娃娃沒有尺寸,全部憑藉自己的腦袋和自己的一雙手,每一個泥娃娃都是憑藉感覺捏出來的,都是不同的。
8/12 制好的泥坯要先以白粉膠液塗底再著色,顏色多是火紅、桃紅、綠、黃、紫等單色或者間色,少加墨、金。現如今,簡單質樸的泥娃娃已不僅僅是人們把玩、祈福的道具,隨著時間的推移,泥娃娃身上賦予了更多民俗文化的意味,成為很多城裡人贈送親朋好友的禮品,甚至是收藏品。
9/12 大娘放在床上的這些泥娃娃都是在二月二這天去廟會上賣的,大娘的這些泥娃娃製作了一冬天,凝聚著大娘的辛苦。
10/12 杜大娘拿起自家的相框給鄰居來串門的大娘說著以前的趣事。【農村、農業、農民,更多三農生活,更多精彩故事敬請關注穀穗的世界】
11/12 杜大娘說,這張照片是前幾年拍的,外地的幾個攝影師專門來拍俺家的泥娃娃,這是俺和他們的合影。
12/12 洪大爺和杜大娘生活並不富裕,依舊住著40年前的土房子,可是兩位老人卻很知足,兩位老人也很期待著二月二的廟會,二月二趕廟會是老兩口的一件大事,祝福兩位老人身體健健康康的,能多做幾年泥娃娃,希望泥娃娃風俗能夠傳承下去!【農村、農業、農民,更多三農生活,更多精彩故事敬請關注穀穗的世界】
2019-04-08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