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說黃鱔小時候都是母的,長大後卻會變成公的,這是真的嗎,應該怎麼辨別?

2 個回答
湘俚伢子
2019-05-07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說起動物的性別,大多數人肯定覺得非公即母,即使有雌雄同體的,那也是少數。可是在鄉下農村的水田裡,有一種常見的動物卻很奇怪,它的一生中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性別,小時候是雌性,中間一個階段是雌雄同體,再長大後就會變成雄性,令人驚奇不已,這種動物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黃鱔,而這個由雌性轉換為雄性的過程,就叫做“性逆轉”現象。

農村老人說黃鱔小時候都是母的,長大後卻會變成公的,這是真的嗎,應該怎麼辨別?

小時候經常隨家裡大叔下田捉黃鱔,也是在那個時候跟著大人們才聽說了這一奇怪的事情,然後再在捕鱔的過程中學會了辨別黃鱔在不同階段的不同性別。


我們平常比較簡單的辨別方法就是看個頭大小,體型長短。

根據人們多年來的觀察研究,一般來說,體長不超過24釐米的黃鱔都是雌性,體長超過42釐米的則全都轉變成為雄性,在24釐米與42釐米之間的,則雌雄都有,屬於一個轉變的過程,在這期間則會有雌雄同體的現象發生。農村老人說黃鱔小時候都是母的,長大後卻會變成公的,這是真的嗎,應該怎麼辨別?


我們還可以從黃鱔的外貌細節特徵來進行辨別。

雌黃鱔頭部細小,沒有突起,背部呈青褐色,沒有斑紋花點,仔細觀察有時可以在背部發現有3條平行的線狀褐色素斑;體側顏色從上到小逐漸變淺,有分佈均勻的細密褐色斑點;翻過來看肚皮則是淺青色或淺黃色,肚皮上肌肉比較薄,在繁殖時節用手握住雌鱔,將腹部朝上,可以看到肛門處會略有腫脹,帶點小透明;雌鱔性情比較溫和,不善於跳躍逃逸,比較容易抓。

雄黃鱔頭大微鼓,背部有三條平行的褐斑帶狀紋,體側沿中線各有一條線狀色素帶,色素帶周圍有均勻分佈的色素斑點;雄鱔腹部為土黃色,體型較大的則為橘紅色,捏住黃鱔,把腹部朝上,沒有明顯膨脹的腫塊。

農村老人說黃鱔小時候都是母的,長大後卻會變成公的,這是真的嗎,應該怎麼辨別?


此外,在雲貴、四川等地的農村,還有根據月份來大致判斷黃鱔的性別。

一般來說,上半年,也就是7月份之前,田裡大多為雌鱔,二三月分雌鱔比例最大,約摸佔了百分之九十。八月份以後性別逐漸轉變,這時雌鱔比例大概會降為百分之三十五左右,隨後黃鱔產卵完畢,在九月到十二月期間,雌雄比例大概對半,各佔50%的樣子。


其實以上的辨別方法從單一方面來判斷可能不會完全準確,所以在進行性別辨別時,最好從體格、外貌特徵、生長年月等多方面考慮,綜合起來判斷,這樣才能做到八九不離十。

棒奔霸
2019-05-07

神奇的自然界,無所不有,農村野外水田裡經常出沒的鱔魚,就是作為一種奇葩物種存在,鱔魚雖然也被叫做魚,但並不是像魚一樣用腮呼吸,而是依靠嘴和皮膚來吸收氧氣,能夠在水裡、泥裡生存,鱔魚生命力是極為強健的,耐性十足,鱔魚的神奇之處,還有農村老人經常說的:小時候的鱔魚是母的,後來居然成為雌雄同體,再後來就會變成公的,這種說法是真的嗎?
農村老人說黃鱔小時候都是母的,長大後卻會變成公的,這是真的嗎,應該怎麼辨別?

欲練神功,必先自宮,這是東方不敗的成名決計,但鱔魚要高於東方不敗,鱔魚是自然形成的這種獨特的性別轉換,鱔魚在沒有產卵之前都是雌性鱔魚,其實肉眼從外觀是很難辨別的,只能通過內部解剖才能得以分辨,一般情況下個頭較小的,生長時間較短,不超過三年的,大都是雌性鱔魚,也可以說,所有的小鱔魚生長到第一次生產結束,都是雌性的鱔魚。這時候才是大美女,第二次轉變則是雌雄同體。
農村老人說黃鱔小時候都是母的,長大後卻會變成公的,這是真的嗎,應該怎麼辨別?

雌雄同體:雌性鱔魚生產之後,身體結構就會發生變化,體內的卵巢功能會慢慢的退化,會生長出雄性的精囊,這種轉變也會持續一段時間,這段期間鱔魚是確實存在著雌性同體的,這種生物獨特的性別轉換,雌性同體的不止是鱔魚,像一些海洋動物也存在這種生物的性別轉換的能力,這也是生存環境進化形成的特徵,在鱔魚身上這種特徵要持續差不多一年多的時間,鱔魚又會開始發生轉變,下一次轉變,則是終極轉變。

雄性:鱔魚經過雌性同體轉變之後,雌性的特徵就會在生長之中慢慢的消失殆盡,最後轉變成為了雄性的鱔魚,這次轉變是不會再有改動,鱔魚會作為雄性一直生長到老,野外捕捉到的個頭碩大,肥肥胖胖的鱔魚,無一例外,都是生長時間較久,已經經過轉變之後的雄鱔魚,鱔魚這種獨特的生長特性,和繁殖方式,在自然界確實有著神奇之處。
農村老人說黃鱔小時候都是母的,長大後卻會變成公的,這是真的嗎,應該怎麼辨別?

天氣轉暖,又到了捕捉鱔魚的季節,鱔魚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我們非常喜愛的美食,農村有句老話叫做吃鱉要吃馬蹄鱉,吃鱔要吃筷子鱔,意思也是這種個頭的鱔魚和鱉最為好吃,個頭越大,口感和肉質到並不是最好,對於鱔魚,你喜歡吃多大的呢?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