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為什麼重文輕武?

僅僅是因為趙匡胤開國時定下的政策嗎?
宋朝為什麼重文輕武?
2 個回答
帝国的脸谱
2017-04-04

宋朝為什麼重文輕武?

宋朝為什麼重文輕武?

一、總結前朝滅亡經驗。歷朝開國皇帝,為了自己王朝的長治久安,總是把總結前代滅亡教訓提到十分重要的高度。漢代統治者總結秦代滅亡的教訓關鍵是施行暴政,唐代的皇帝總結隋代的滅亡原因關鍵是濫用民力,而經過了五代的變亂,通過兵變登上皇位的宋太祖趙匡胤,他總結出的五代滅亡的原因就是武人專權。據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建隆二年七月條記載,一天,趙匡胤召來趙普問道:“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民塗地,其故何也?”意思是從唐末以來,數十年間,換了八姓十二個皇帝,弄得兵革不息,生民塗炭,為什麼呢?趙普回答說:“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無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趙匡胤深以為然。

宋朝為什麼重文輕武?

二、如何解除武將兵權。五代以來輪番上演的兵變,那些猛將一旦掌握了中央禁軍的兵權,或者盤踞地方,很容易擁兵自重,甚至取而代之。為此,趙匡胤茶不思,飯不想,睡不安穩。如何杜絕此類事件的重演,是他的當務之急。所以,就有了他向趙普的繼續追問:“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計,其道何如?”趙普回答說:“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這些禍亂,原因無他,只因藩鎮權力太大,君弱臣強而已。如今要長治久安,惟有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三管齊下,天下自然安定。趙普話未說完,宋太祖連連稱善。於是,立即實行這三項措施,並通過這些措施的實行,消除了武將兵變的隱患。

宋朝為什麼重文輕武?

三、為什麼重用文人。趙匡胤親眼目睹而且親身經歷了軍隊兵變、武人專權、政權更迭,痛定思痛,他認為,文人掌權,最多不過是貪汙受賄,而武人專權,則危及自身政權。962年,趙匡胤安排人刻了一塊碑,立於太廟寢殿的夾室裡,取名“誓碑”,用銷金黃幔將它遮蓋起來。他規定,每有新皇帝登基,均由一個不識字的宦官引領,新皇帝進去,焚香,跪拜,默讀“誓碑”,然後離開,直到下一代皇帝再來例行手續。碑文大意有三層:一是要善待後周皇帝柴氏家族;二是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三是子孫有違背此誓的,天打雷劈。這一近乎毒誓的“誓碑”,就是宋朝“揚文抑武”基本國策的來源。

宋朝為什麼重文輕武?

精彩爱视界
2017-11-18

宋朝重文輕武,重內輕外。所以,今天看宋朝歷史,就會覺得奇怪。宋朝文化興盛,經濟繁榮,軍事上卻軟弱至極,不堪一擊。後人看前朝歷史,正如事後諸葛亮,挑起來錯誤百出。可實際上,宋王朝這種積貧積弱的局面卻是宋王朝的統治者吸取前代教訓,千方百計方才達到的長治久安的理想狀態。封建時代的皇帝不擔心軍隊實力不夠強大,而是怕它太強大,以至於自己無法控制,威脅自己的寶座。只要有一支軍隊,足以鎮壓地方小規模的叛亂,就可以使皇帝安心了。正是這種思想,導致了宋朝強幹弱枝的禁軍、廂軍制度。  

宋朝為什麼重文輕武?

杯酒釋兵權 資料圖

唐朝時中央軍隊為南北衙軍,歸宦官控制。畢竟是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到了唐朝中後期,皇帝的廢立就由宦官說了算。唐末五代,皇室衰微,禁軍多為藩鎮軍隊,因此才上演了一出出大將篡奪皇位的鬧劇。北宋立國之初,為了防止悲劇重演,宋太祖採納了宰相趙普的建議,收回了節度使的軍權,將各地的精兵都選調到京城,由中央統一指揮,成為宋代的禁軍。由於禁軍是挑選地方軍隊的精銳而來,所以人數雖少,戰鬥力卻強,地方部隊根本無力與中央抗衡。  

禁軍實力強大,如果控制不當,皇帝反而會深受其害。為此,宋朝先是將禁軍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殿前都指使司率領,一部分由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司率領。後來,後者又分為馬軍司和步軍司兩部分。到此,禁軍分由三個衙門統率,稱為“三衙”。三衙統率軍隊,卻無權調動。調動權歸屬文官主持的樞密院。兩者之間互相限制,但實際上卻是以文制武、重文輕武、權歸中央。北宋統治者貫徹強幹弱枝政策,禁軍作為天子衛兵,平時守衛京師,有事則出發應變,達到內外相制,保持京城內外兵力平衡。因此,京師禁軍主要分佈於開封府界內。  

宋太祖還苦心積慮,使兵將分離。禁軍各軍輪番守衛邊防重鎮和內郡要地,既減輕了京師的供應負擔,又使得將領手中無兵,從而不可能對中央政權構成威脅。  

禁軍之外,還有廂軍和鄉兵。禁軍可算中央常備軍,廂軍和鄉兵則用於維持地方治安和充當官府勞役。廂軍和鄉兵中的精銳被抽調到禁軍中之後,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殘,平時又疏於訓練,所以根本就沒有什麼戰鬥力。很多時候,他們被派去修築城池、製造武器等。  

宋朝禁軍、廂軍制度的確立,從一個側面體現了北宋王朝重文輕武的趨勢,這種趨勢隨著禁軍的日益腐朽最終導致宋王朝不堪一擊,備受西北遊牧民族的侵擾,並最終走向滅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