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殺俘事件是李鴻章所為,電影《投名狀》中也表現出來了,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做?

10 個回答
萨沙
2019-05-13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蘇州殺俘事件是李鴻章所為,電影《投名狀》中也表現出來了,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做?

蘇州殺俘的原因有很多,但根本上就是李鴻章耍流氓而已。

當時蘇州久攻不克,慕王譚紹光率部拼死抵抗。

但譚紹光部下的8將認為太平天國大勢已去,南京被圍多時,肯定是守不住了。

蘇州孤城一座,或早或遲還是會被佔領。

於是,8將在1863年11月28日開始和李鴻章接觸,表示願意投降殺死譚紹光,但需要優待條件。

1月4日,雙方達成一致條件。

8將下手,殺死譚紹光,開城投降。清軍立即進入蘇州,誅殺了譚紹光部下1000多人。

6日,8將被李鴻章誘捕殺死。清軍隨後再次殺入蘇州城內,誅殺8將的餘黨。

殺死人數不明,一說高達2萬人!蘇州殺俘事件是李鴻章所為,電影《投名狀》中也表現出來了,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做?

殺死8將原因,主要是李鴻章試圖耍流氓,賴掉之前的許諾。

8將掌控2萬部隊,又殺死主帥譚紹光,當然不可能不提條件。

一般認為8將提出了關於必須給很高官爵,必須保存部隊,留下一半蘇州城由他們駐紮等要求。

他們自認為擁兵自重,李鴻章也不敢把他們怎麼樣。

但當時南京已經被湘軍團團圍困很久,城破是必然。

而蘇州也堅持不了多久,一旦蘇州被佔領,李鴻章面見只剩下常州一座城,等於仗就打完了。

現在蘇州8將既然投降,下面又不需要打大仗了,他們就沒有利用價值了。蘇州殺俘事件是李鴻章所為,電影《投名狀》中也表現出來了,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做?

此時,8將竟然提出各種在李鴻章看來無法接受的條件,擺明了就是尋死。

李鴻章本來也沒準備答應他們這些條件,不過是誘騙他們投降以後再收拾他們。

既然此時這8將還獅子大開口,又擁兵自重,那麼李鴻章為了保證安全,乾脆就將他們除掉,在誅殺他們的部下以保證安全。

在當年來說,滿清軍隊屠城也不是一兩次了,連老百姓都殺,殺死幾個俘虜算得了什麼。

蘇州殺俘事件是李鴻章所為,電影《投名狀》中也表現出來了,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做?

有意思的是,李鴻章殺死俘虜以後,作為中間人和擔保人的常勝軍的統領戈登大怒。

這個英國佬認為,軍人必須守信用,不然不就是土匪嗎?

他拿著手槍,一定要和李鴻章決鬥!李鴻章不在軍營之中,正在籌備蘇州的入城儀式。聽說戈登要找他決鬥,頓時慌了神,於是躲了起來。而戈登卻帶兵四處尋找李鴻章,一定要將他逮捕到英國。由於找不到李鴻章,戈登甚至揚言,要和清軍開戰,要將蘇州還給太平軍。

為了安撫戈登的情緒,清廷還專門送給他白銀一萬兩以及銀牌一枚。誰知戈登看都不看一眼,直接將其退回。對於李鴻章惹怒“洋大人”的行為,清廷卻表示了讚許,認為他屠殺俘虜,做的很對。

历史茶坊
2019-05-26

太平天國投降清朝的將領有很多,如李昭壽,韋俊,程學啟等,但最令人不可思議是以納王郜永寬為首的8名太平軍將領在投降之後遭到時任江蘇巡撫李鴻章的斬殺,史稱蘇州殺降。古語稱“殺降不祥”,那麼李鴻章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韙而殺降呢?蘇州殺俘事件是李鴻章所為,電影《投名狀》中也表現出來了,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做?1863年五月,李鴻章派淮軍大將程學啟率領開字營,英國軍官戈登率領常勝軍,總兵黃冀升統領淮揚水師,兵分三路,向蘇州發起進攻。蘇州是忠王李秀成的大本營,也是太平天國重要的糧餉基地。李鴻章憑藉常勝軍的先進武器步步緊逼,蘇州危在旦夕。眼見勢不可守的李秀成決定讓城別走,但心腹大將慕王譚紹光不願就此棄城,表示誓與蘇州共存亡。於是李秀成任命譚紹光為蘇州守將,堅守城池,自行返回天京。蘇州殺俘事件是李鴻章所為,電影《投名狀》中也表現出來了,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做?譚紹光是廣西象州人,13歲加入太平軍,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受封為慕王。此時天國搖搖欲墜,願以一腔熱血盡此愚忠。但蘇州其它守將並不這樣想,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為不智。為此,納王郜永寬、康王汪安鈞、寧王周文嘉、比王伍貴文、天將張大洲、汪有為、範起發、汪懷武8人決定向清軍投降,他們與李鴻章,程學啟,戈登等在城外陽澄湖密會,商議投誠條款。

李鴻章讓郜永寬誅殺李秀成,獻其首級為投名狀,郜永寬等人自幼追隨李秀成,不願手刃恩人,藉故推諉。但為了表示投降誠意,願獻譚紹光首級並打開城門,迎接清軍入城。李鴻章同意了這個方案,郜永寬等人提出要求,投降後他們各自的部屬仍屯守城內“留半城屯其餘眾”,編入清軍並供應糧餉“編定營制照給餉”,同時保奏副將,總兵等官職並指明省份和職務“奏保總兵、副將官職,指明何省何任”。李鴻章很爽快地答應了他們的要求,以戈登作擔保並折箭為誓,這就給日後殺降埋下了伏筆。蘇州殺俘事件是李鴻章所為,電影《投名狀》中也表現出來了,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做?按照清廷剿賊方略,准予剿撫並用,原本是可以接受降將投誠的。但郜永寬等降將提出的條件不是李鴻章能夠完全決定的,這涉及朝廷用人制度,特別是副將,總兵級高級武官的調遣都要通過軍機處請旨頒行,更何況當時戰亂不堪,以軍功保奏的總兵,提督多如牛毛,根本就難以獲得實缺。因此,郜永寬等人提出的要求過於苛刻,可李鴻章卻並未即時駁斥,這說明,殺降是早已是預料之中的一項計劃。

不久,慕王譚紹光召集蘇州守將共議防守計劃,郜永寬等決定趁機發難。在會議上,譚紹光與他們發生爭執,郜永寬拿出事先藏在身上的利刃迎面刺去,其餘諸人一擁而上,將譚紹光殺死並割下首級,掛在齊門城頭,這是與李鴻章事先約定好的計劃。

程學啟見大功告成,立刻率部進入蘇州城,李鴻章不費一槍一彈,佔領了這座富庶的江南名城。事後,郜永寬等人恭迎巡撫入城,李鴻章賜宴款待,並派人捧出官服,勉勵諸將“今後為大清好好立功效勞”。酒至半酣,李鴻章藉故離席,程學啟率先埋伏在幕後的精兵湧入,將8人全部殺死。蘇州殺俘事件是李鴻章所為,電影《投名狀》中也表現出來了,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做?隨後關閉城門,將郜永寬等人首級示眾,稱他們意圖謀逆,已被誅殺。太平軍三萬餘降卒驚俱不已,程學啟將8人親信餘黨數百人盡數捕殺,餘眾相繼被遣散。常勝軍統領戈登聞訊暴怒,認為李鴻章背信棄信,害他做為擔保人名譽大損,表示要解散常勝軍。李鴻章一方面聯絡英國公使壓制戈登,不讓其解散軍隊;另一方面奏請朝廷,褒獎戈登,賞賜黃馬褂一件,純金獎牌一面以及白銀一萬兩。戈登拒而不受,經再三勸說,只勉強接受了黃馬褂和獎牌,賞金一分不收。蘇州殺俘事件是李鴻章所為,電影《投名狀》中也表現出來了,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做?關於蘇州殺降,時任江蘇巡撫的李鴻章固然難辭其咎,但始作俑者卻是同為太平軍降將的程學啟。有一種說法,是說程學啟立功心切,有意欺瞞郜永寬等人,是希望迅速克復名城,立下大功。當時淮軍攻城部隊只有一萬餘人,常勝軍僅數千人,太平軍守城部隊卻有四萬餘人。雖然憑藉開花大炮等先進武器,破城指日可待,但如此一來,未免死傷枕藉。

為此程學啟假意欺瞞,並折箭為誓,使郜永寬等人深信不疑。事後將殺降方略上稟,李鴻章“躊躇三晝夜,未能決”,程學啟曉以厲害,並以去職相要挾,迫使李鴻章採納。程學啟年少無賴,為人不講信義,先投太平軍,後降湘軍,曾國藩把他撥歸李鴻章調遣,由此成為淮軍大將。蘇州克復後,程學啟獲授一品騎都尉世職,並賞穿黃馬褂。1864年二月,在攻佔嘉興戰役中,程學啟被洋槍擊中頭部,傷重不治而亡,年僅36歲。

文/歷史茶坊 點擊關注,瞭解更多精彩內容!

原創首發!請動動手指在下方點個贊,歡迎轉發和留言!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青衫素人
2019-05-28

電影《投名狀》裡,龐青雲殺戰俘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糧食不夠。第二,太平軍戰俘無法改編成清軍。第三,既然無法改編成清軍,那麼這些戰俘就是潛在威脅。

實際上這個橋段並非導演陳可辛和葉偉民憑空編纂出來的,而是具有歷史原型,這個原型就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蘇州殺降事件。

1863年也就是清同治皇帝二年,清軍在李鴻章的指揮下開始大批集結準備攻打蘇州。蘇州一戰的戰略意義對於清軍和太平軍而言非常重要。蘇州是當時忠王李秀成的大本營,同時蘇州也是太平軍最重要的糧餉補給地。蘇州的得失對於整個蘇南戰局而言都至關重要,早年間李鴻章曾與李秀成交過手,結果李鴻章每戰必敗。李秀成就像一座無形的大山,壓得李鴻章喘不過來氣,所以李鴻章甚至在發兵公文中給各部將領下達了死命令。

同年的五月,李鴻章指揮清軍和戈登的洋槍隊兵分三路開始攻打蘇州。戰況非常順利,清軍憑藉著優勢的武器裝備橫掃蘇州外圍的太平軍舊部,忠王李秀成見李鴻章大兵壓境,為避免主力被清軍全殲,李秀成決定放棄蘇州。而幕王譚紹光卻不以為然,他意志堅定,主張死守蘇州。

1863年11月,清軍開始對蘇州展開總攻。太平軍幕王譚紹光率部負隅頑抗,雙方戰況非常激烈,清軍的戰鬥傷亡呈直線上升,李鴻章迫不得已暫緩了對蘇州的攻擊。

11月下旬,蘇州城內的太平軍納王勂永寬等八員守將一看戰局不利,紛紛有了投降的念頭。而這時候先一步降清的程學啟聞訊就頻頻派人與納王勂永寬等八員降將通信,密謀策反。經過一番穿針引線,雙方在陽澄湖上的一艘小船上一拍即合、達成招安條件。勂永寬等八人回到蘇州後,假意召開作戰會議,在會議上就發動了兵變殺了譚紹光,將譚紹光的頭顱割下來充作投名狀,敞開城門向清軍投降。
蘇州殺俘事件是李鴻章所為,電影《投名狀》中也表現出來了,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做?

清軍進駐蘇州後,隨後的局勢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變得雙方都無法控制。

打下蘇州後,蘇州城內的太平軍戰俘號稱有十萬之眾,而駐紮蘇州的清軍卻不足兩萬人,程學啟敏銳的覺察出這些太平軍戰俘的潛在威脅。程學啟一方面穩住勂永寬等八王,另一方面卻建議李鴻章殺降。

自古以來殺降都是兵家大忌,實際上程學啟對於蘇州城內的太平軍戰俘的擔心並無道理,就在幾個月前的太倉詐降事件,李鴻章的弟弟李鶴章中了太平軍的詐降之計,被一槍擊中腿部,險些喪命。前車之鑑尚在腦際,這讓李鴻章不寒而慄。於是李鴻章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默認程學啟大開殺戒。

納了投名狀的勂永寬等八王得到了反叛者應有的報應,在程學啟部的大營中,程學啟首先幹掉了勂永寬等八王,隨後緊接著一場大屠殺迅速展開。蘇州城內頓時槍聲密佈、慘叫聲此起彼伏,血流成河、浮屍遍野。不到三天,十萬已經放下武器的太平軍戰俘被趕盡殺絕,整個蘇州城內只剩下了五六萬手無縛雞之力的婦孺。

李鴻章的劊子手惡名由此而來。
蘇州殺俘事件是李鴻章所為,電影《投名狀》中也表現出來了,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做?

唐风宋月
2019-01-30

為了富貴榮華。

上個世紀50年代,滿清重臣李鴻章的墳墓被刨,穿著黃馬褂的遺體被掛在拖拉機後面遊街,直至屍骨無存。李鴻章身後為何遭此厄運?其實跟他生前幹過的一件極缺陰德事有關。

蘇州殺俘事件是李鴻章所為,電影《投名狀》中也表現出來了,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做?

李鴻章最初在曾國藩手下當幕僚,後來自己拉桿子單幹,當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分別攻打太平天國三個重鎮天京蘇州杭州。天京是主攻目標,因為洪秀全就在天京,而且是太平天國都城。但是曾國荃久攻不下,曾國藩就讓李鴻章放棄攻打蘇州,過來幫曾國荃攻打天京。但是李鴻章此時羽翼已豐,不想再庇託於曾國藩門下,因此陽奉陰違,不聽號令,百般推扯。曾國藩於是給他下了最後通牒,你再不來我就跟朝廷告你一狀,別說我不顧師生情誼,到時候你後果自負。

蘇州殺俘事件是李鴻章所為,電影《投名狀》中也表現出來了,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做?

正在李鴻章一籌莫展之際,好消息傳來,守衛蘇州城的太平軍悍將李秀成被洪秀全調回天京,留下的納王郜永寬等八王派人向他投降,投降當然是有條件的,不是無條件。郜永寬等人的條件是:降軍和淮軍一起守衛蘇州,各佔半城;降軍保留一百個營的編制且發軍餉;投降後不剃髮。其實這三個條件李鴻章一個都做不到,但是老李一口答應下來,還讓洋槍隊隊長戈登作了擔保。結果郜永寬等人獻城的第二天,李鴻章請他們吃飯,商談具體合作事宜,暗中埋伏刀斧手,將八王一起殺死,近三萬放下武器的太平軍戰士也遭到無情屠戮。李鴻章事後老媽寫信,稱“此事雖太過不仁,然攸關大局,不得不為”。曾國藩接報後,也讚賞李鴻章此舉“殊為眼明手辣”。

蘇州殺俘事件是李鴻章所為,電影《投名狀》中也表現出來了,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做?

殺降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大忌,不僅會受道義譴責,關鍵還會貽害自身。殺降不祥誰都明白,所以很少有人膽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觸這條紅線。歷史上幹這事比較出名的三個人都沒有好下場。秦國名將白起,長平一戰坑殺四十萬趙卒,最終落得拔劍自刎的下場,頭顱被使者帶回去跟秦昭襄王交差。楚霸王項羽,背水一戰坑殺二十萬秦卒,最終落得拔劍自刎的下場,頭顱和四肢分別被五人所得,拿去跟劉邦邀功領賞。西漢飛將軍李廣打了一輩子仗,就是沒有封侯。自己總結說,我曾經誘降羌卒八百人,然後使詐,在同一天把他們全殺了,這就是我不能封侯的原因吧。李廣最終也落得拔刀自刎的下場,李鴻章也是誘降,和李廣同出一轍。

蘇州殺俘事件是李鴻章所為,電影《投名狀》中也表現出來了,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做?

當然李鴻章也知道自古以來殺降者都沒有好下場,是極損陰德的行為,因此“三晝夜不能決”。但在曾國藩的壓力和部將的要挾以及功名心的驅使下,最終出此下策。雖然沒有禍及生前,但卻報之身後也。

蘇州殺俘事件是李鴻章所為,電影《投名狀》中也表現出來了,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做?

參考書目:《戰天京》《李鴻章傳》

不沉的经远
2019-01-28

蘇州殺俘又叫蘇州殺降,是指李鴻章在答應太平軍郜永寬、汪安均等人投降以後又將他們殺死之事,然而此事並非單純的李鴻章要出爾反爾,更不是電影《投名狀》裡因為糧食的原因。

李鴻章在擊敗太平軍奪取無錫等地以後,率淮軍和常勝軍包圍了蘇州,但是蘇州是太平軍在蘇南最重要的據點,城牆堅固,火炮眾多,清軍多次攻擊都未成功。

但是李秀成發現郜永寬、汪安均等人對於前景日益感到悲觀,軍心已經不穩,所以決定放棄蘇州,然而慕王譚紹光拒絕撤退,堅持死守蘇州,李秀成只能自己帶軍撤走。

李秀成走後,清軍得知了郜永寬等人試圖投降的情報,於是派曾經也參加太平軍的降將程學啟和郜永寬等人聯絡,加以勸降。最終郜永寬等八人在得到英國人戈登擔保以後決定投降,並且刺殺了慕王譚紹光。

然而李鴻章對郜永寬等人的投降感到不放心,擔心他們會降而復叛,之前他的弟弟李鶴章就吃過這個虧。加上郜永寬等人投降以後始終不願意向清軍交出武器,並拒絕解散部隊、剃髮,也不肯放棄城門等陣地。

清軍還發現他們在城內也築有街壘,上報以後李鴻章對他們更是不放心,加上程學啟也勸說這些人不可靠,最終下決心以宴請的名義邀請郜永寬等人來並乘機殺死,並屠殺了他們的部下。

當然,這是事後李鴻章上報殺死他們的理由,但是是否屬實已經不重要了,既然他們能叛變一次,那麼還可能叛變第二次,李鴻章此時也不需要他們來幫忙,殺個乾淨省心省力最好。

對此事唯一感到不滿的是戈登,因為他曾經對郜永寬等人做出安全保證,他認為李鴻章的做法破壞了自己的名譽,因此到處上告。不過清廷還是決定相信李鴻章,認為按照他上報的情況殺死郜永寬等人是正確的處置手段,所以這事最後李鴻章沒受到任何處分。

蘇州殺俘事件是李鴻章所為,電影《投名狀》中也表現出來了,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做?蘇州殺俘事件是李鴻章所為,電影《投名狀》中也表現出來了,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做?蘇州殺俘事件是李鴻章所為,電影《投名狀》中也表現出來了,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做?

历史哨声
2019-05-15

1863年12月李鴻章蘇州殺降事件原因約有四種看法:預謀殺降將論;程學啟主導論;報復常勝軍論;貪降將資財論

以下是費志傑發表在《清史研究》2012年第4期的文章《李鴻章蘇州殺降事件還原》對蘇州殺降事件的時間線:

1、1863年11月27日,李鴻章親臨蘇州婁門督戰攻打蘇州;

2、11月28日,郜雲官派汪安均潛入清營開始首輪談判,談判由汪安均、程學啟、戈登進行談判,商定在兩軍對壘時郜雲官等將慕王譚紹光關在城門之外的計劃;

3、11月29日下午2點,忠王李秀成突然帶領1.8萬人來到蘇州,將譚紹光關在城門之外的計劃被推遲;

4、11月30日晚上10點,雙方進行第二次談判,由太平軍的3天將、程學啟、戈登等進行,變更投降條件為擒拿譚紹光和李秀成。

5、12月1日凌晨3點李秀成率領1萬多人離開蘇州,計劃再次被推遲——因為李秀成走了;

6、12月2日早上,程學啟問戈登是否見郜雲官,戈登表示沒有必要見——這裡說明下,郜雲官有意投降的消息是戈登首先得知並告知李鴻章的;在程學啟的堅持下,戈登同意參加談判;當天19點雙方在蘇州北門陽澄湖一帶進行第三次談判,參與人員是程學啟、戈登、鄭國魁、郜雲官;戈登在保證郜雲官生命安全後就離開了會議,只剩下3人繼續談判,真正的談判機密只有程學啟和郜雲官二人進行,鄭國魁並沒有參與;

7、12月3日早晨,郜雲官派人告知程學啟,譚燒光察覺了他和清軍的談判密會,並說其他各王都同意投降——這裡的問題就在於:如果12月2日晚上郜雲官和程學啟達成了投降協議,就無需派人告知程學啟談判洩露不得不動手的消息;

即郜雲官等和程學啟、李鴻章還沒有達成投降協議下,就被譚紹光發現了郜雲官和清兵密會的情況,不得不提前進行。

蘇州殺俘事件是李鴻章所為,電影《投名狀》中也表現出來了,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做?

8、12月4日早晨,程學啟告知戈登郜雲官准備動手,計劃是趁譚紹光在巡視城牆時將其推下城牆而俘虜交給清軍;隨後戈登告知李鴻章:要求李鴻章必須將譚紹光交給自己管理;但李鴻章只要譚紹光死,於是程學啟和郜雲官等八王於是改俘虜譚紹光計劃為刺殺譚紹光;當天11點,譚紹光開會要求堅守蘇州,並責備動搖軍心者;14點,譚紹光和郜雲官等八王發生口角衝突,康王汪安均趁機刺殺譚紹光,天將汪有為割其首級;晚上在郜雲官的要求下,鄭國魁率領清軍進入蘇州城,處死一千多效忠譚紹光的人員;程學啟決定5日早晨進入蘇州受降;

9、12月5日8點,郜雲官等獻譚紹光首級給程學啟,經清軍營中降卒驗明無誤後,程學啟率軍從婁門進入蘇州;其後清軍有處死500多效忠譚紹光的人;9點,戈登面見李鴻章,要求李鴻章發兩個月的特別軍餉給常勝軍的傷病和退役軍官——注意是特響,不是正常的餉銀,李鴻章沒有表態答應,戈登威脅如果下午3點沒有得到李鴻章的答覆,將會辭職;15點,戈登搜尋譚紹光屍體,並見郜雲官等人,郜雲官等對投降事宜滿意;16點,程學啟見戈登,說李鴻章只同意給一個月的特響,並說明李鴻章準備上奏朝廷要求寬恕八王降將,戈登同意繼續留任,但拒絕參加李鴻章在6日舉行受降的大典;隨後郜雲官等八王向程學啟提出添立20營並奏保總兵、副將官職的要求;


10、12月6日8點戈登命令洋槍隊開回崑山,並派1千人保護李鴻章的官船;11點30分戈登會見郜雲官,想要派人保護他,但被郜雲官拒絕,同時郜雲官還同意調一千人補充洋槍隊;在郜雲官等八王前往李鴻章的受降大典時,戈登發現其中一人沒有剃髮;12點李鴻章在婁門外設宴迎接郜雲官等八王,但很快郜雲官等很快被伏兵所殺;12點30分清軍大部隊入城維持秩序;13點30分,程學啟碰到戈登,告知戈登郜雲官等並沒有去拜見李鴻章,並邀請戈登和他一起走;14點,程學啟督同劉士奇、陳有升、楊鼎勳、張遇春、王永勝、周良才、葉廷杓、朱寶元等率隊進入蘇州城,宣佈郜雲官等八王詐降,與城內降軍無關,反抗者殺無赦,願走者給路票回籍;17點,戈登進入蘇州城,發現郜雲官家被淮軍洗劫,隨後被郜雲官家眷在郜雲官叔父家挾持為人質;戈登當晚即擬下令用火輪船拘押李鴻章以逼迫釋放諸王,並派人保護郜雲官家眷;


11、12月7日,戈登派遣譯員和馬伕出城調軍以扣押李鴻章;3點馬伕返回,譯員被殺,軍令被毀;4點,戈登離開郜雲官家眷,親自到南門調兵,但途中被淮軍扣留1個小時;5點,戈登到南門傳令火輪船回東門;5點30分,戈登到東門,派遣衛隊去郜雲官叔父處保護郜雲官家眷但該處早已被洗劫;6點,程學啟手下洋槍隊教官美國軍官貝萊少校(Major Bailey)向戈登控訴李鴻章治軍不嚴導致發生士兵劫掠,並槍斃20名進行劫掠的士兵;戈登得到郜雲官義子郜勝鏕,並被告之早在18小時之前郜雲官等八王早已在河對面被殺,戈登親自去見了郜雲官等人的屍體;7點,怒氣衝衝的戈登去李鴻章大營,意圖扣押李鴻章,但李鴻章早就去河對面參加入城典禮,於是戈登給李鴻章留下最後通牒的信函,就返回洋槍隊;8點,李鴻章回到大營,發現戈登留下的信函,讓馬格里翻譯,但馬格里因為言辭過於激烈而沒有翻譯,於是李鴻章派遣馬格里、潘曾緯、李恆嵩到崑山勸解戈登,告知戈登:殺降事件是因為戈登不知談判條件,和他無關;殺郜雲官等八王是因他們提出了過分的要求;當天,戈登宣佈蘇州殺降事件的發生,並表示如果清廷不處理就不再為清廷服務;黃昏時分戈登回到崑山;

蘇州殺俘事件是李鴻章所為,電影《投名狀》中也表現出來了,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做?

12、12月8日造成,馬格里和戈登一起在崑山吃早晨,並當眾解釋了李鴻章殺降的理由——八王提出過分要求,得到了葡萄牙駐華領事的支持,但戈登不聽勸解,並下令洋槍隊開往蘇州;馬格里提醒李鴻章要注意戒備戈登,但戈登到了蘇州,只是要求程學啟交出郜雲官的屍體、釋放郜雲官家屬,就回崑山,並沒有打擾李鴻章;

13、12月9日,李鴻章派遣潘鼎新來勸戈登,戈登聲稱要和李鴻章斷絕來玩;當天15點,英國駐華陸軍司令伯朗提督從上海到崑山見戈登;

14、12月10日,伯朗開始調查蘇州殺降事件;

15、12月11日,伯朗為了防範戈登、常勝軍和李鴻章的淮軍發生衝突,於是決定由自己統帥戈登的常勝軍;

16、12月12日,李鴻章、戈登、伯朗在蘇州程學啟大營會談。伯朗要求李鴻章公開發文道歉,但李鴻章聲稱中國政事西人無權干涉;

17、12月13日,李鴻章上奏解釋為何殺八王降軍的《駢誅八降酋片》;

18、12月14日,清廷辦法上諭,賞給戈登頭等功牌一枚、白銀一萬兩,但戈登拒絕賞賜;同時清廷要求李鴻章上奏八王安置過程、蘇州城內降軍的安排計劃;

19、12月23日,清廷密喻李鴻章,認為李鴻章辦事允協,不應議罪,同時要求李鴻章上奏如何安排蘇州城內20萬降眾的計劃;

20、1864年1月22日上午,赫德找李鴻章瞭解蘇州殺降的具體情況;下午15點30分,赫德前往崑山勸解戈登;

21、2月1日,在赫德的調解下,李鴻章和戈登達成和解協議:戈登繼續率兵為清廷作戰,李鴻章發佈告示聲明蘇州殺降和戈登無關——因為西方人盛傳蘇州殺降是戈登用空口承諾騙取八王出城而殺降導致戈登名聲受損;

22、2月6日,赫德寫信給英國公使布魯斯,為李鴻章殺降作了長篇而有力的辯護;

23、2月11日,清廷同意李鴻章發佈蘇州殺降與戈登無關的公告,並要求日後處理降將必須上報;

24、2月14日,清廷給戈登函札,和戈登達成了解。

以上是蘇州殺降事件的完整還原。

蘇州殺俘事件是李鴻章所為,電影《投名狀》中也表現出來了,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做?

李鴻章蘇州殺降並非因為:

1、預謀殺降不足信。李鴻章讓負責和八王談判的程學啟本身就是太平軍降將,李鴻章之前也招降吳建瀛、駱國忠等太平軍降將。李鴻章對待太平軍降將還是有比較好的口碑的。李鴻章知道沒有必要殺降,更加不會主動預謀殺降。

另外,如果李鴻章早就蓄謀殺八王降將,不會在12月5日邀請戈登參加受降儀式——這說明李鴻章在12月5日邀請戈登參加受降儀式前,李鴻章沒有殺八王降將的念頭。

2、程學啟堅持殺降不足信。說程學啟主張殺降,最大的問題是——程學啟他沒有從中得到什麼好處?何況他本身就是太平軍的降將,能夠逼迫李鴻章殺降?加上殺降時,程學啟並不在現場,因此不會主張殺降。

3、報復戈登常勝軍難以服人。李鴻章和戈登有矛盾不假,但都因為拖欠軍餉問題。軍餉問題也不是李鴻章有錢拖著不給,而是實在沒錢給。由於戈登常勝軍都是有外國僱傭人員組成,目的就是要軍餉發點小財,因此難以接受拖欠軍餉。在軍餉問題上,李鴻章還是優先保障戈登常勝軍的。李鴻章不至於為了戈登經常要軍餉、還動不動以辭職逼迫而去殺降。

李鴻章是一個為了個人私利而影響大局的人嗎?如果是,李鴻章就不會成為晚清的簽約專業戶,在馬關條約上就可以袖手旁觀。

4、貪圖降將財產並非事實。在1863年太平軍自己的奏報上就出現了太平軍物資供應緊張的情況:

“士苦嗷,銀錢緊迫,所有油鹽又在艱難,是以飯米待食,多多不敷充食”

而且李秀成突然來到蘇州,隔天又走,是否是帶走大量的蘇州物資取供應金陵呢?

在蘇州收復後李鴻章給曾國藩的信件中李鴻章依然面臨軍餉緊張情況,並沒有因為攻克蘇州而緩解軍費的問題:

“各軍犒賞口糧積欠百餘萬,窮乃更甚,尚無多佐軍食”

5、《投名狀》中所說的是因為糧食緊張更是錯誤。蘇州殺降殺的8王降將,對已經投降的太平軍士卒並沒有進行殺降。既然殺降事件後,清廷依然要李鴻章上報如何安排20萬降軍事宜,就說明大部分太平軍士卒並沒有被殺,只是郜雲官等為首8人被殺。之所以如此轟動,是因為牽涉到戈登,引起了外交紛爭和國際注意。


李鴻章蘇州殺降的疑點:

1、李鴻章之前也接受過太平軍降軍,因為善待太平軍降軍而又出名,這也是郜雲官等願意向李鴻章投降的主要原因。一般來說,李鴻章沒有蓄意殺降的必要,何況是在不需要血戰的情況下攻克蘇州。

2、李鴻章在12月5日邀請戈登參加6日的受降大典。說明這時李鴻章並無殺降之意,否則他不會邀請戈登來參加典禮。

3、12月3日郜雲官派人通知程學啟說譚紹光發現了密議並說八王都同意投降——這是否意味著雙方談判協議尚未商議完全,否則郜雲官沒有必要通知程學啟,只需要按計劃進行即可,給人一種提前動手的感覺。


李鴻章蘇州殺降的真相:

1、郜雲官等八王和程學啟在投降協議上還沒談判完畢,但因為譚紹光的發現,郜雲官等不得不提前動手。

2、12月5日郜雲官將譚紹光首級交給程學啟驗明正身後,在當天16點以後向程學啟提出要求:增添20營且奏報總兵、副將等實權職位。

郜雲官等在已經投降的情況下,提出增兵、擔任實權職務的要求,就觸發了李鴻章認為他們是假意投降的看法。剛投降的降軍能夠保留自己的部隊已經不錯、至於實權職務必須要真正得到信任——即要投降後立功才有可能。

為什麼不能扣押郜雲官等8人而要殺降呢?赫德在他的日記中說明了為什麼不能扣押的原因:

“我似乎覺得在諸王拒絕遣散他們的部下這件事上,撫臺:1.擔心同意他們的建議;2.認為拒絕同意,而同時又允許他們重新進入蘇州,是危險的;3.他認為安全的辦法是將他們處死,毫不遲延;4.他擔心將他們拘禁起來,生怕他們不露面會在城內引起懷疑,帶來麻煩;5.a.要麼他認為最好是派出部下先發制人,對太平軍採取行動,b.要麼他們聽到發生了什麼事,開始製造麻煩,於是做出決定,將他們處死;6.從前接在攻佔每一座城市之後只是屠殺,有時還有搶掠等,現在即使西方文明的戰爭也是這樣,不過沒有認識到而已”

英國公使安德魯認為李鴻章:

“不能採用暫時停止談判的方式,也不能聽任諸王安全回到城內……如果把他們逮捕或禁閉起來,那是相當麻煩的行動,那麼做,可能會對太平軍的其他首領洩露風聲,讓他們贏得時間關上城門,把城內和城外的清軍截為兩部分”

殺了,一了百了。


綜述

李鴻章蘇州殺降事件:

1、李鴻章是因為郜雲官等在投降後提出增兵、出任實權職位要求後才決定殺降;扣留雖然可行,但風險大、麻煩多,最大的麻煩是蘇州得而復失;

2、戈登只是擔保郜雲官等人的生命安全,並不瞭解談判細節和投降協議;

3、郜雲官等八王在殺譚紹光投降時,還沒有和程學啟達成最終協議,是因為洩密而提前動手。這也是後來郜雲官等人提出條件的原因。

4、蘇州殺降事件只是殺死為首8人,並沒有大規模殺降,之所以出名,是因為戈登擔保卻出現殺降而引發的國際糾紛——這是當時李鴻章絕對沒有想到的。

在清軍和太平軍都在蘇州城內情形下,李鴻章絕對不會讓剛剛到手的蘇州因為8個人的名出現得而復失。蘇州對於太平天國和清軍都很重要。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算霸天下
2019-01-29

早在咸豐十年的時候,以忠王李秀成為首的一支太平軍便攻佔了江蘇省會蘇州。攻下蘇州,太平軍實行軍政一體,全民皆兵,城內發展兵壯二十萬有餘,並且高築牆,廣積糧以堅拒來攻清軍。

而在同治二年開始,李鴻章率領的湘軍一支與號稱常勝軍的外國流氓戈登率領的僱傭軍聯手相繼克服了上海周邊如太倉、崑山,江陰、無錫等太平軍搶佔之地後,便把眼光放到了李秀成鎮守的蘇州。
蘇州殺俘事件是李鴻章所為,電影《投名狀》中也表現出來了,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做?

(李鴻章與戈登)

蘇州江南重地,魚米之鄉,物產富饒,不平蘇州不可為平叛有績。

此時,李鴻章抓住李秀成並不在蘇州城,正是瞌睡來了繡花枕,於是湘君與常勝軍聯手強攻蘇州,但是萬萬想不到蘇州兵壯牆高,幾番戰役下來竟讓他們損兵折將而寸步未進。

同年十一月,忠王李秀成在外與曾國荃的戰役不順回到蘇州,發現此時的蘇州並非鐵板一塊,敏感地感覺到郜永寬等八位守將的反意已是司馬昭之心,料定蘇州遲早要丟,便未雨綢繆率領心腹離開蘇州打算另闢一方天地而守,但是其中的心腹愛將譚紹光頑固不堪,表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誓死與蘇州共存亡。
蘇州殺俘事件是李鴻章所為,電影《投名狀》中也表現出來了,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做?

(蘇州太平軍拒城而守)

李秀成走後,蘇州太平軍守將的內部矛盾便爆發,來自郜永寬的主降派與來自譚紹光的主戰派就戰降問題,每日摩擦不斷,時常有肢體武力衝突。

老毛子的人,有在蘇州內部作細作打探消息的,戈登很快將這一消息告訴了李鴻章。李鴻章便與戈登作起了兵不血刃地收復蘇州的打算。李鴻章派同位太平軍降將的程學啟頭陣去祕密遊說郜永寬等率部來降。郜永寬等很快便表示從善如流。也許是機會來得太僥倖,李鴻章便覺得事出反常必有妖,暗示郜永寬等必須獻上投名狀以示來降之誠意。

於是,郜永寬等在一晚太平軍將領的總結宴會上,乘著譚紹光酒醉殺了他並且割下其首級以為獻給李鴻章投名狀。同時,戈登出面拍著胸脯向郜永寬擔保將保證他們投降後的人生安全。於是,1863年12月五日前後,在對譚紹光餘卒一番清洗後,蘇州舉城投降,實現了李鴻章兵不血刃的戰略。

但是,走入蘇州城的李鴻章原本心滿意足,一番所見所聞後不禁皺起了眉頭。蘇州城內,郜永寬所部降卒絲毫沒有投降的意思,所率部卒全副武裝,在各個關卡拒關而守,似乎提防的不是別人正是其湘軍。在李鴻章看來,既可以說是提防,也可以說是反叛。他們能夠叛太平軍,就有立場能夠叛他湘軍。此時的李鴻章突然想到了不久之前自己弟弟李鶴章在太倉詐降一事上吃的苦頭,險些丟掉性命,不禁後背發涼。
蘇州殺俘事件是李鴻章所為,電影《投名狀》中也表現出來了,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做?

(李鴻章)

所所思之後,李鴻章很快將自己的想法告知了程學啟,兩人看法不謀而合,以為不可留,於是在合肥設下了鴻門宴,宴殺了蘇州以郜永寬為首的太平軍八降將,此後又乘著蘇州城太平軍降卒群龍無首之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屠盡太平軍兵壯兩萬餘人。

這一事件,便是歷史上著名蘇州殺降事件。自古以來,人心是最可怕的。在當權者看來你有沒有反意不重要,你擁有反的能力那就是你的不對了。

點擊關注,瞭解更多精彩回答!

军迷开眼看
2019-05-07

這次殺降有幾個因素構成,

第一分功。

作為當時的淮系首領李鴻章一定不希望其他派系的人和自己派系的人來分功勞。攻破蘇州的功勞,按理說由李鴻章的淮湘系和戈登為首的常勝係獲得。這裡就有矛盾,增加了八王(實際上是四王,四天將)的砝碼之後,常勝系分功會更多(投降這個事兒是常勝系主導的)。而八王也會分走很大一部分功勞,要知道此時蘇州已經是甕中之鱉,在這種情況下不能全功,肯定是李鴻章不願看到的

第二八王要價過高。

1863年11月28日納王郜永寬派人和清軍,常勝軍進行第一次談判,到12月2日夜敲定投降,中間經歷五天,進行了三輪談判。並不是一談投降就投降的。談判的一方是已經有足夠能力克復甦州的清軍,一方是想得到更多好處的八王,雙方矛盾可想而知。八王自持有戈登擔保人身安全,所以想見會要求更多的利益。這些一定引起李鴻章,程學啟反感(史學界一個說法就是程學啟主謀了蘇州殺降)

第三戈登和李鴻章矛盾

這個矛盾並非二人關係矛盾,而是湘淮系和常勝系的利益矛盾(實際上沒有證據表明蘇州事件之前兩人有私人矛盾,相反倆人互相吹捧的文字不少),更帶出滿清對兩系人馬的都不信任和倚重。作為清庭,忌憚漢臣勢力過於龐大,又需要漢臣勢力來保江山。而此時的李鴻章,遠不是後來的呼風喚雨東南互保的中堂大人。清庭對他的忌憚有,但並不比對戈登更多。清庭最忌憚的是作為洋人勢力代表的戈登和漢族勢力的結合。所以李鴻章,湘淮系跟洋人矛盾越大,反而越讓清庭滿意(曾國公顯然這一點沒做到)。清庭一定十分忌憚戈登和太平軍降兵的更多接觸和在漢系人馬中的影響力擴大。(戈登和納王在12月8日見面時,納王郜永寬就提出給常勝軍補充兵源,洋槍洋炮加上太平軍的人數意味著什麼,我不解釋)。所以李鴻章殺八王,進而擴大於洋人矛盾,是有利於清庭對自己的信任。

第四降軍不繳械

太平軍將領在整個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投降的人數不在少數,但是降後被殺的其實並不多。八王不是李秀成,石達開,充其量也就是城防司令。前面常熟等地太平軍投降之後,繳械散眾,均得到較好待遇。八王卻降而不繳械,不放棄城門,街壘等陣地。在12月2日談好之後,極大的可能在12月5日又提出來什麼條件,最終造成殺降

第四李自成張獻忠等等反覆降叛的歷史典故。李鴻章應該知道這些歷史典故,所以在對方不繳械的情況下,綜合各種因素先下手為強


蘇州殺俘事件是李鴻章所為,電影《投名狀》中也表現出來了,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做?
蘇州殺俘事件是李鴻章所為,電影《投名狀》中也表現出來了,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做?
蘇州殺俘事件是李鴻章所為,電影《投名狀》中也表現出來了,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做?
蘇州殺俘事件是李鴻章所為,電影《投名狀》中也表現出來了,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做?
漩涡鸣人yy
2019-05-27

這件事情事實上如果站在儒家的思想上來講,是怎麼也想不通,李鴻章為什麼要殺降呢?明顯就是敗壞仁義道德,這種事情是要遭天譴的,為什麼有人會做出這樣的事情呢?但是古往今來,殺降兵的可不止一個人。

白起,項羽,曹操等等一系列古今中外歷史文明的人物都會殺降兵,即便是知道人力資源寶貴的曹老闆,在官渡之戰結束以後還是殺了7萬的袁紹軍隊,為什麼《投名狀》裡面這一段就描述的特別好?

《投名狀》裡面,龐青雲跑到城牆上面,看見被那些投降的士兵扔上來的饅頭,他就問自己的不假,說這個饅頭本來是我們自己要吃的,現在我們給了他們,可他們卻做了什麼?這些人放下武器,不是士兵,可拿起武器,就是士兵,我們已經沒有時間去管他們,更沒有物資去給他們揮霍,所以這些人必須要殺殺了反而乾淨,不殺,不清不楚。

再說了,歷史上面,蘇州城裡面這批投降的士兵,可不像電影裡面表現的那麼忠肝義膽,這些人全部都是一幫投機分子,他們打仗純粹就是誰拳頭大就直接幫誰,(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這些人沒有任何忠心可言,一旦前線戰況出現問題,懷軍將會面臨腹背受敵的名,也就是這批頭像的士兵隨時都可能倒戈。

當時淮軍只有1萬多士兵守衛蘇州城的太平軍有多少4萬,這4萬多士兵不是投降的,而是4萬多顆原子彈,隨時都能把你炸個粉身碎骨,且這一些人成分過於複雜,難以服從管教,一旦這些人出去幹個壞事情,那所有的賬全部都算在你懷軍的頭上,太平天國已經成為了強弩之末,此時如果因為一點小事情辱莫了軍隊的名聲,在這之後被朝廷秋後算賬,李鴻章就算有嘴都說不清。

更何況李秀成在這之後投降了曾國藩,曾國藩一個晚上就直接決定,本來不想殺的李秀成直接當即殺掉,一些人掌握了太多的祕密,或者說別人以為他們擁有太多的祕密,一旦這些人在慈禧或者朝廷面前反咬你一口,你有嘴也說不清楚,只有死人才能夠真正的閉嘴,只有死人才不會被人挖出來,它到底有什麼祕密,他到底和你有什麼交易。

吉祥流年
2019-01-27

電影《投名狀》中,在蘇州城內,清軍屠殺投降的太平天國軍。屠殺的原因是糧食不夠吃。電影中,白花花的饅頭確實誘人。渲染了飢餓帶給人的恐懼。

歷史上,李鴻章屠殺蘇州太平天國投降的兵將。一是,太平天國降將內訌。另一方面,是李鴻章對他們的不信任,怕有後患,引發的屠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