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說諸葛亮上朝要帶一百名侍衛,為什麼要如此謹慎小心?

晉書中曾經說「(恆)溫乃廢帝而立簡文帝。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賜錢五千萬,絹二萬匹,布十萬匹。溫多所廢徒,誅庾倩、殷涓、曹秀等。」\n諸葛亮真的上朝需要百名甲士嗎?《晉書》說諸葛亮上朝要帶一百名侍衛,為什麼要如此謹慎小心?
10 個回答
大秦铁鹰剑士
2018-11-07

諸葛亮上朝要帶一百名侍衛主要目的有三:其一、增顯丞相威儀;其二、防止他人行刺;其三、體現國家賞賜。百名侍衛只能在殿外護衛,並不能進入議事大堂,如果劉阿斗要殺諸葛亮,那麼就算有一千名侍衛保護也沒有用處,畢竟侍衛都是蜀漢的軍人而不是諸葛亮私人的武裝。諸葛亮受先帝之託,有光復漢室的艱鉅任務在身,不獨斷專權如何能集中蜀國的力量北伐中原呢?獨斷專權就需要包裝,需要儀仗,非諸葛亮一定要用,而做給別人看的。《晉書》說諸葛亮上朝要帶一百名侍衛,為什麼要如此謹慎小心?

蜀漢政權原本就弱,以弱擊強就需要將弱小者的全部力量集中使用,要集中使用一國之力,則必然要獨斷專權。能獨斷專權的人就必須要有極大的權威,權威除了個人威信外,還少不了外物的裝飾!百名侍衛護送就是諸葛亮丞相的裝飾之物,外人看到丞相出行儀仗非凡,就必然會生出敬畏之心,對丞相的指示就會不打折扣的執行!德國的希特勒、蘇聯的斯大林都是極權人物的代表,他們的個人權威十分大,出行都是數萬軍隊護送,儀仗可比諸葛亮大多了!《晉書》說諸葛亮上朝要帶一百名侍衛,為什麼要如此謹慎小心?

蜀漢政權內部也是派系林立,並非鐵塊一板,大體而言分為元老派、荊州派、東州派、益州派四個集團。元老派代表人物有關羽、張飛、趙雲、孫乾、簡雍、糜氏兄弟;荊州派有諸葛亮、黃忠、魏延、蔣琬,費禕、馬氏兄弟;東州派有法正、李嚴、許靖、董和、孟達、董允;益州派有黃權、李恢、馬忠、譙周、王平。元老派、荊州派是蜀漢政權的執政者,諸葛亮則是劉、關、張死後的核心人物,故想殺他的人必然有且多,派百名侍衛保護是理所應當的。《晉書》說諸葛亮上朝要帶一百名侍衛,為什麼要如此謹慎小心?

人臣功勳自有國家封賞,所謂的國家封賞除了爵位、俸祿外,不可缺少的是出行儀仗!古代等級觀念十分嚴重,不同身份的人生前死後的待遇是不一樣的。一般的國家重臣都有官兵護送,像諸葛亮這樣的丞相,則特別安排了百名皇家侍衛護送;生前官職越大,則死後墳前栽的樹數量越多,樹的品種也越高級。商君變法強秦之時,出行有十輛兵車護送,帶甲之士一千相隨;曹孟德作為大漢丞相待遇更高: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晉書》說諸葛亮上朝要帶一百名侍衛,為什麼要如此謹慎小心?

金晶林
2018-08-28

因為諸葛亮怕在殿上被劉禪安排刀斧手砍了。

諸葛亮在蜀國權傾朝野,但是這個權是怎麼來的?還不是靠政治鬥爭搶來的?

劉備臨死時確實有過託孤,但是,諸葛亮被封為內政方面的託孤之臣,李嚴才是軍事方面的託孤之臣。但是蜀國第一次大型軍事行動竟然是諸葛亮擔任總指揮的。就算李嚴是軍事白痴,也沒可能乖乖的交出手上的權力吧?更不用說劉備一生看人很準,李嚴既然能成為軍事顧命大臣,其軍事才華是劉備所認可的。

那麼,這麼一個軍事才能不弱的人物怎麼就變成了後來的壓糧官呢?答案很簡單。李嚴懂軍事卻不懂政治。諸葛亮在政壇上壓死了李嚴,接管了李嚴的軍事指揮權。

之後又以李嚴督導糧食運送不利的理由,罷免了這個諸葛亮最大的政治威脅。畢竟,諸葛亮北伐一直在失敗,如果朝中有一個原軍事顧命大臣,很可能會在諸葛亮敗兵後發難,奪權。所以,諸葛亮就一不做二不休,永絕後患。

至於劉禪是不是真的從心底尊敬諸葛亮?第一,諸葛亮的爵位是武鄉侯。以諸葛亮軍政都管的能力和功績,給個縣侯都不嫌大,但是劉禪就給了個鄉侯,最後還是老百姓建廟時看不過去,去掉了鄉字,只留下了武侯。第二,我們可以從諸葛亮死後,官民都希望為諸葛亮建立祠堂廟宇,但是劉禪竟然頂著全國的壓力,硬是沒允許。這得多大仇啊。

续写吾言今生
2018-07-30

如果說我們是事後諸葛的話。在三國時,諸葛亮的出山助劉備,就是害人害己。

1,阻止了當時天下的快速統一。形成三國,死了多少人,當時各國人口因戰爭下降了多少?僅蜀漢就死了多少?文化教育沒有人搞了,人都陷入在戰爭中,時間久了,有能力的男人死的差不多了,社會秩序大亂。直接導致兩晉時,又出來幾個小孩子當皇帝,漢人群體實力大減。少數民族入侵後,人們都無力抗爭。因為,三國時的戰爭殘酷性,讓人怕了,因為,三代左右人的言傳,還是影響很大的。因此上說,漢代後又出現三國,就間接導致後來的五胡亂華,漢人差點被滅種。這就是害人。

2是,害己。諸葛亮聰明不假,如果及早統一了,諸葛亮是很好的治國人才,發明家,也許,能為我們留下許多發展生產力的東西。但是,他卻幫劉備打天下,建三國。劉備雖是皇族,但是八輩以前就是平民了,他出生後,難道天下就該是他的嗎?諸葛亮幫助他累死了,諸葛亮死了,蜀漢過了幾十年也亡了,他們的後代多數被殺。這就是害己。

3,應該說,漢未時的天下是人民的。即不姓劉,也不姓曹。誰能讓老百姓過太平日子,過安穩日子,當時的人就應該幫誰,跟誰!

個人之言,有失之處,請諒解!多謝關注!


《晉書》說諸葛亮上朝要帶一百名侍衛,為什麼要如此謹慎小心?
《晉書》說諸葛亮上朝要帶一百名侍衛,為什麼要如此謹慎小心?
《晉書》說諸葛亮上朝要帶一百名侍衛,為什麼要如此謹慎小心?
豫北大汉
2018-09-09

三國時各國派刺客刺殺大臣太厲害,曹操曾派遣刺客意圖刺殺劉備,刺客智商高,談話又是北伐中原,恢復漢室。聽的劉備自己搬椅子挪到刺客身邊,刺客準備動手時,諸葛亮突然出現,打亂刺客計劃。他臉上只稍微一變,行禮後藉口出恭,翻牆跑了。劉備沒發覺,只是向軍師介紹刺客水平不低,以後可幫助軍師。諸葛亮只是等刺客離開,劉備安全了,才說:未必主公,這人可能是刺客,剛才未當場揭穿,是害怕危害主公,此人必己逃跑,一查果然己逃。後來曹魏派遣刺客刺殺蜀漢大將費諱。

隐语
2018-08-14

諸葛亮上朝帶眾多侍衛自然是為了保護其人身安全。那麼問題出來了:曹魏、孫吳也不乏重臣,為什麼唯獨諸葛亮的安保措施這麼面面俱到?一方面是諸葛亮本身的重要性:

《晉書》說諸葛亮上朝要帶一百名侍衛,為什麼要如此謹慎小心?

第一,蜀漢的官員組成出現了斷代,諸葛亮本人出將入相,他一死,找不到足以接替的人。而這樣的問題,在曹魏、孫吳都不存在。也就是說,其它兩國能扛得住司馬懿、陳群、綁昭、諸葛恪等人的死,他們一死還會有後來人;而蜀漢扛不住諸葛亮的死。

《晉書》說諸葛亮上朝要帶一百名侍衛,為什麼要如此謹慎小心?

第二,諸葛亮是蜀漢這一新生政權的卡里瑪斯型領袖,也就是精神核心。蜀漢人少地狹,之所以能建國,最初依靠的是劉備的漢室正統,可是蜀漢剛剛建立,劉備就在夷陵之戰後駕崩了。劉備一死,蜀漢眾多郡立刻開始叛亂,半個蜀漢立刻變色,是諸葛亮費盡心機重新統一了蜀漢。在這之後,諸葛亮又以漢相自居,重塑了漢室正統的向心力,而劉禪卻無力在這一個非常時期成為新的精神核心。諸葛亮一死,“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口號就很可能立刻淪為空談。

《晉書》說諸葛亮上朝要帶一百名侍衛,為什麼要如此謹慎小心?

另一方面,是諸葛亮面臨的險境:蜀漢不像曹魏擁有中原、孫吳擁有揚荊交三州,蜀漢只有一個偏遠的益州,人少地狹,這意味著諸葛亮要發展人才,必須妥善利用降將,而降將是存在風險源的。之後的費禕,就是被魏國降將在席間刺殺,這件事對蜀漢國本的動搖不用多說,如果被刺殺的諸葛亮,蜀漢未必能挺得過建國前十年。除了降將之外,諸葛亮還要面對著內部的分裂,一方面是彭羕這種有著“卿為其外,我為其內,天下不足定也。”壯志的野心家,一方面是反對北伐的益州官員,他們對諸葛亮恐怕都有刺殺的動機。兩方面原因一結合,劉禪自然也願意給諸葛亮以甲士,因為有諸葛亮才有蜀漢。

《晉書》說諸葛亮上朝要帶一百名侍衛,為什麼要如此謹慎小心?

當然,在蜀漢已經穩固之後,劉禪對諸葛亮也就有了其它的想法——“政由葛氏,祭則寡人”的抱怨,也是劉禪自己親口說的。如果不是蜀漢成立於危難之時,諸葛亮想要有這樣的待遇,也是不可能的。

《晉書》說諸葛亮上朝要帶一百名侍衛,為什麼要如此謹慎小心?

从前比较好吧
2018-01-04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在蜀國的地位,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甚至連皇上劉禪都要以禮相待,也要聽從諸葛亮的。諸葛亮是蜀國的丞相,可當諸葛亮死後,劉禪就廢除了丞相的職位,這是為什麼呢,難道不值得讓人深思嗎。我想也是由於諸葛亮的地位,權勢確實給劉禪帶來了威脅感,壓迫感。讓他這個皇帝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進行做事。《晉書》說諸葛亮上朝要帶一百名侍衛,為什麼要如此謹慎小心?

扶不起的阿斗是三國演義裡面對劉禪的評價,三國演義是小說,而正史中對劉禪的評價很高,也說他很有治國能力。諸葛亮死後,劉禪不也治理蜀國幾十年,如果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以當時那個動亂的年代,估計部下早就造反把他殺害了。一句樂不思蜀更讓人們認定他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可為什麼不說這才是他有大智慧的表現。大家都知道同為亡國君的孫浩,都被抓到了魏國。當司馬昭招待劉禪的時候,劉禪表現出了樂不思蜀,也是表明態度給司馬昭,在你這吃喝玩樂很好,我就舒舒服服的在這過下半生,沒有東山再起的打算。而到了司馬炎滅吳的時候,在宴席上,當司馬炎對孫浩說,我為君把這個位置一直留著呢,孫浩回了句在吳國,他也為司馬炎留好了位置。雖然孫浩也維護了自己該有的尊嚴,可是最後還是被殺害了,反而劉禪可以終老,而且他的公爵也一直由他的子孫世襲。

諸葛亮在蜀國的地位之高,所以帶這麼多護衛也是對他身份的一種象徵。表明相父的地位無可撼動,也表示皇帝對相父的尊敬以及放心。還有就是保護諸葛亮的人身安全,以諸葛亮的地位,以及影響力,我想不止別的國家很多人想殺了他,自己國內肯定也很多人想暗害他,或者萬一碰見敵國奸細加以暗害,這也是出於對他的一種保護。

所以個人認為,諸葛亮帶這麼多護衛有謹慎的方面,畢竟小心駛得萬年船。也有身份地位的象徵。

宝宝178076326
2018-07-28

這真是一個無知到無語的問題!


“溫乃廢帝而立簡文帝。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賜錢五千萬,絹二萬匹,布十萬匹。”


所謂“依諸葛亮故事”,這句話與“甲仗百人入殿”有關係嗎?


如果與“甲仗百人入殿”有關係,難道以此類推,“賜錢五千萬,絹二萬匹,布十萬匹”也是“依諸葛亮故事”?


《三國志·諸葛亮傳》說得很清楚:


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既然諸葛亮的田產,足以使其家人衣食“有餘饒”,既然他所說的“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也最終“如其所言”。


請問:“錢五千萬,絹二萬匹,布十萬匹”的“諸葛亮故事”呢?這樣一筆鉅款哪裡去了?


難道諸葛亮在說謊?


如果我們去看《三國志·蜀書》,就會有一種很明顯的印象,那就是整個諸葛亮時代乃至諸葛亮後的相當一個時期,類似諸葛亮這種不治產業,家無餘才的行為,更像是一時之風氣。


劉巴“躬履清儉,不治產業”;董和“居官食祿,外牧殊域,內幹機衡,二十餘年,死之日家無儋石之財。”;呂乂“代董允為尚書令,眾事無留,門無停賓。”“歷職內外,治身儉約,謙靖少言,為政簡而不煩,號為清能。”;費禕乘“後鹿車”會葬,“晏然自若”;姜維“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


蜀漢吏治的清明,當權者對個人私慾的剋制,這種甚至於可以說是一種“艱苦樸素”的作風,與魏吳兩國比較,是非常明顯的。


這樣一種現象,不能不說是與諸葛亮“淡泊明志”的人格密切相關的。


實際上,大概很難想象,如果政治核心人物慾壑難填陰鷙貪忍,政壇上竟然會形成如此樸實寬鬆的風氣。


對比一下那位羊車做愛的晉武帝吧,那個金錢鋪地,人乳炊豚的西晉王朝,不就是一個最好的反例嗎?


可見“賜錢五千萬,絹二萬匹,布十萬匹”絕對不可能是“諸葛亮故事”,因此,從行文斷句上看,沒有任何理由可以斷定,“甲仗百人入殿”也是“諸葛亮故事”。


所謂“依某某故事”的標準表達方式,應該是如《三國志·魏書·武帝紀》那樣:“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


歷代史書中類似的表述還有“(魏主)置將相、群卿、百官,承製假授,建天子旌旗,出入警蹕,如漢初諸侯王故事。”


“西秦王乾歸以太子熾磐領尚書令,左長史邊芮為左僕射,右長史祕宜為右僕射,置官皆如魏武、晉文故事”。


“以衍為中書監、大司馬、錄尚書事、驃騎大將軍、揚州刺史,封建安郡公,依晉武陵王遵承製故事,百僚致敬”。


當然,形式上相反的順序也有,但是頻率很低,而且“故事”的意謂非常清楚,不會有任何歧義。


比如“請時定兆域,及依漢、魏故事,並太皇太后終制,既葬,公除。”在這裡“故事”的內容完全不涉及前後文,意義十分明確。


以本人讀史書的經驗,凡涉及權臣或重臣待遇的,“依某某故事”基本都是《魏書·武帝紀》的格式。


更何況所謂“故事”,顧名思義,當然就是也只能是“故事”的歷史內容嘛,晉書是唐人寫的,三國志差不多就是諸葛亮同時代的人寫的,“諸葛亮故事”當然只能以《三國志》為依據,又怎麼可以用唐人的話來裁定魏晉?


翻遍整部《三國志》,完全沒有諸葛亮“甲仗百人入殿”的記載,試問這句話又如何可以作為“諸葛亮故事”?


有的人大概是受了某部熱劇的影響,總喜歡以“司馬昭之心”推“諸葛亮之腹”,以為諸葛亮一定是蜀漢版的司馬懿,一定也是心懷叵測要架空皇帝,也是搞陰謀挖牆腳的“操莽”。


其實,這些人哪怕是在看電視劇的時候稍微有一點點腦子,都不難看出這樣的觀點有多麼荒謬!


曹操、司馬懿為了專權,都曾經發動過多次政治屠殺,諸葛亮有嗎?


曹操、司馬懿都搞過“加九錫”的遊戲,諸葛亮搞過嗎?


曹操、司馬懿都扶植自己的兒子掌握大權,諸葛亮這麼做了嗎?


司馬懿幽禁魏室諸王,諸葛亮可曾動過劉氏一個手指頭?


一直到蜀漢滅亡,蜀漢軍隊都忠於劉禪,而漢獻帝呢,手下有兵嗎?曹髦又是被哪一支軍隊在眾目睽睽之下殺死的?


處嫌疑之地而開至誠之道,據猜忌之會而任淡泊之心,信或不信,這確實就是諸葛亮的境界。


諸葛亮“打倒”了李嚴,然而諸葛亮死了,李嚴卻就是會為他痛哭!


諸葛亮“架空”了劉禪,然而諸葛亮死了,劉禪卻就是要“亮規禪隨”,就是不去清算諸葛亮的“黑歷史”,乃至於還要給他立廟!


在他的位置上,今天任何一個“現代人”也許都可能會擋不住誘惑,都可能會輕易“黑化”,會瞬間小宇宙爆發而“虎嘯龍吟”,然而諸葛亮卻偏偏就是能夠一“亮”到底,一“亮”千秋!


諸葛亮用他五十四年的短暫人生告訴我們:政治其實完全可以有不一樣的玩法,其實可以玩得這麼簡單,這麼真實,這麼輕鬆,這麼人性!


開誠心,布公道,平等於人我之間,一切處以公準,一切都放在陽光下。這就是諸葛亮的自信,這就是諸葛亮的力量。


能夠做到這一點,當然是諸葛亮的人格使然,能力使然,境界使然。


而如果做到這一點,在這樣的人面前,誰能是他的敵人?在這樣的人面前,誰需要反對他?誰會反對他?誰又能反對他?


當然,他的光芒有時不免會刺痛某些人的眼睛,尤其是當這些眼睛太久習慣於黑暗的時候,畢竟,諸葛亮的形象一天不被徹底顛覆,某些人的卑下與醜陋就會永遠彰顯在這道光芒裡,甚至永遠凸顯在他們自己的內心中。而如果沒有這樣的光芒,他們的卑賤本來可以偽裝成智慧,他們的無恥本來可以渲染成英明,而他們蟲豸般的口腔本來甚至還可以發出雄獅般的吼聲……


很可惜,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諸葛亮才永遠都會是諸葛亮,他的風度將永遠清邁千古,他的光芒也將永遠輝耀古今!

劉一千五
2018-07-28

既然扯到《晉書》中的桓溫。得先弄清桓溫是個什麼樣的人。

他敢廢前帝而立簡文帝,說明他控制得了簡文帝。一個被權臣操控的傀儡,還有什麼不可以從他手上掠奪的?區區百名甲仗,算個什麼數目?再者"甲仗″不是"甲士",也不是"甲杖",這"甲仗"應該是"甲士和儀仗"。要找依據,可追到秦丞相李斯身上。秦始皇居南山宮,從複道上看到李斯上班,僕從車隊人馬好幾百人,心中不滿,嘀咕了幾句。語言一洩,禍亂一場,死了好幾百人。可見,這丞相出宮入府,有扈從,不算個事。一百個裡面,對半開,50人儀仗,50人甲士,不奇怪。

東晉桓溫,就一個權臣,野心勃勃,又才能平庸。一心想當皇帝。幾次北伐都功敗垂成。灞上之戰,枋頭之戰慘敗後。他威信大減,看什麼都不順眼。篡位之心卻沒變。他居然用"床第之事“誣陷海西公司馬奕。說他"昏亂",把他廢了,立司馬昱為皇帝,就是簡文帝。簡文帝兩年不到就死了。桓溫本想筒文帝"禪讓"給他。沒想皇帝臨死讓做諸葛亮那樣的人物,把60多歲的桓老頭氣個半死。

他快死了,要求朝廷給他加九錫,碰上謝安和王坦之。就拖時間,把桓溫拖死了也沒給他這九錫。這就是桓溫。

他搬出諸葛亮來作先例,他自已好用這100名"甲仗"辦事。而後來,簡文帝臨死,讓他做諸葛亮輔佐新君,你桓溫就沒有不受命的理由了。所以,桓溫又敗在帝王手中……

至於孔明是否用過,為什麼那麼多書沒記載,偏出現在桓溫這人物的章節中?

由此可見,《晉書》中的桓溫,依孔明故事要100甲仗,恐怕是桓溫自己找理由罷。


《晉書》說諸葛亮上朝要帶一百名侍衛,為什麼要如此謹慎小心?
《晉書》說諸葛亮上朝要帶一百名侍衛,為什麼要如此謹慎小心?
《晉書》說諸葛亮上朝要帶一百名侍衛,為什麼要如此謹慎小心?
文痞一枚
2018-09-22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當年也是大文學家,至少不是糊塗蟲。怎麼就沒有各位噴子這麼敏銳的眼光,看出這麼多背後的故事,題中諸葛亮上朝帶一百名侍衛本就有待考證,是否是定製還是謠言沒有定論。

有宋一朝,宰相上朝員隨百名是國家給定的待遇,彰顯的首輔禮絕百僚的威儀。此後歷朝歷代首輔上朝無不如此,三國時期雖然無從考證,但是制度也不會低於歷史上孔明沒有造反,沒有欺君罔上,姑且尊重一下歷史,為我們國家多留一些爭氣。不要讓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淪喪在你我屏幕下,讓那些亡我之心不死的敵對勢力看看,在對外我們自己歷史上,我們是嚴謹的,我們國家是有正氣的。


《晉書》說諸葛亮上朝要帶一百名侍衛,為什麼要如此謹慎小心?
《晉書》說諸葛亮上朝要帶一百名侍衛,為什麼要如此謹慎小心?
《晉書》說諸葛亮上朝要帶一百名侍衛,為什麼要如此謹慎小心?
三国逐鹿
2018-07-27

《晉書》說諸葛亮上朝要帶一百名侍衛,為什麼要如此謹慎小心?

諸葛亮為何要帶一百名侍衛上朝?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諸葛亮一生戎馬,只為匡扶漢室,拯救天下,可以說諸葛亮為了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也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發明家,在三國中也是神一樣的存在。他自幼聰明好學,撥通古今,又能精通天文地理五行八卦,不但能呼風喚雨,還能未卜先知,常常自此管仲樂毅。無論是草船借箭,還是派關羽守華容道,都是千古佳話。

《晉書》說諸葛亮上朝要帶一百名侍衛,為什麼要如此謹慎小心?

諸葛亮自從輔佐劉備後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為蜀漢江山立下不世之功。劉禪繼位後,諸葛亮為繼承劉備的遺志,先後六次北伐中原,勝多敗少,司馬懿自知不是對手,也只能堅守不戰。由於連年操累,諸葛亮最終病死在五丈原戰場,被後人譽為忠誠的典範,人臣的楷模。然而如此忠勇可嘉、無往不勝的諸葛亮,為何要在上朝的時候帶一百名侍衛,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晉書》說諸葛亮上朝要帶一百名侍衛,為什麼要如此謹慎小心?
首先分析諸葛亮是否真的帶一百名侍衛上朝。諸葛亮在上朝時帶侍衛,已經被寫入《晉書》中,卻有此事,傳言當時諸葛亮在蜀漢後期,聲望越來越高,職位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劉禪感恩諸葛亮對蜀漢所做的功獻,特別批准諸葛亮帶一百名甲士上朝,這在當時可是無上的榮耀。即保住了諸葛亮的顏面和地位,也保證了諸葛亮的人身安全。

《晉書》記載:(恆)溫乃廢帝而立簡文帝。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賜錢五千萬,絹二萬匹,布十萬匹。溫多所廢徒,誅庾倩、殷涓、曹秀等。

《晉書》說諸葛亮上朝要帶一百名侍衛,為什麼要如此謹慎小心?
其次分析諸葛為何要帶一百名侍衛上朝。

其一這是劉禪對諸葛亮的信任,也是諸葛亮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榮耀。諸葛亮一生征戰,只為匡扶漢室,輔佐完劉備,又輔佐劉禪,為蜀國六出祁山,忠心日月可鑑。諸葛亮戰功卓著,在當時無人可及,這樣的有功之臣,劉禪自然是感恩戴德。不但封諸葛亮為丞相,還以父稱之,對諸葛亮也是言聽計從,因此劉禪對諸葛亮是極其心腹,劉禪深知沒有諸葛亮也就沒有蜀漢天下,因此為了給諸葛亮更高的地位,准許諸葛亮帶一百名甲士上朝。這在當時也就是最高榮譽,就好比曹操加九錫,劍履上殿,面君不拜等。最主要是一種榮譽的象徵。在當時是絕對不允許私藏兵器,豢養甲士的,諸葛亮得到此殊榮也是讓其他官員羨慕的五體投地啊。

《晉書》說諸葛亮上朝要帶一百名侍衛,為什麼要如此謹慎小心?
其二諸葛亮位極人臣,人身安全關係蜀國的命運。諸葛亮是蜀國後期的頂樑柱,蜀國唯獨不能缺少諸葛亮,因此諸葛亮的人身安全也就成了重中之重。最主要是當時朝堂之上也有很多反對諸葛亮的,這主要的益州的本土勢力,他們主張偏安於一隅,反對北伐勞民傷財,代表人物就是李嚴。李嚴為了阻止諸葛亮北伐想盡辦法,不惜動用自的女兒,離間劉禪和諸葛亮,可以說諸葛亮在朝堂之上也是有生命之危的。因此劉禪為了保證諸葛亮在朝堂之上的人身安全,特允許他帶一百名侍衛。

《晉書》說諸葛亮上朝要帶一百名侍衛,為什麼要如此謹慎小心?
其三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方。又連年北伐,魏蜀之間有很多降將刺客,他們潛伏在軍隊裡和朝堂之上,可以說諸葛亮當時得罪的人也不少,而諸葛亮本人也不會功夫,手無縛雞之力,需要這一百甲士的保護,只有保證了諸葛亮的人身安全,才能保證蜀國的安全。最主要是在朝堂之上一百甲士也可以對其他的官員有震懾的作用,讓他們不敢輕易反對諸葛亮做的決定,進一步確立了諸葛亮在朝堂之上的地位,讓他在蜀國更有權威,調兵遣將更有動力,也讓蜀國的安定有了更多的保障。

你是如何看待諸葛亮帶甲士上朝?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