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為什麼要胡服騎射?

4 個回答
华山老奴
2018-12-11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是我國古代軍事史上一次重大改革。

戰國初期趙國是個強國,後來漸漸衰落,到了戰國中期,武靈王即位,國勢一天不如一天,秦國,匈奴,林胡不斷來侵,國將不國。
趙武靈王為什麼要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立志改革。

一日武靈王對大臣:緩'說:"趙國東有齊國,北有燕國;西有秦國,三面臨敵,若不奮發圖強,終會被滅。列國紛紛變法圖強,我想從移風易俗開始。你看中原衣冠長袍大褂,幹活打仗多有不便,不如胡人短衣窄袖,我欲改革。樓緩極力贊成。

第二天武靈王著一身胡服上朝,滿朝文武大吃一驚。
趙武靈王為什麼要胡服騎射?

武靈王又找大臣肥義相商,肥義說:"大王所為,有利國家,他人非議,不聽就是。"可是朝中阻力最大的是武靈王的叔叔公子成,這人年高望重,堅決不同意改革服裝,這幾日鬧情緒裝病,朝也不上。

武靈王得知親自登門。公子成正在後花園池塘釣魚,見武王到來,忙起身相迎,蒼促中踏住衣服前擺,一邁步跌倒在地。大王上前扶起,說:"若穿胡服,絕不有此一跌。"說罷將帶來的胡服讓公子成換上,讓他走兩步,果然行動自如,起坐方便,兩人哈哈大笑。
趙武靈王為什麼要胡服騎射?

第二天,公子成著胡服上朝,眾又大驚。

自此,滿朝胡服,蔚然成風。武靈王又引進騎射,整軍尚武,仰手接飛猱,府身散馬蹄,趙國由此強大。

公元前3O6年,趙軍打敗中山國,收復侵佔之地。公元前297年收復林胡,樓煩失地,遂成強國。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在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秦人谈历史
2018-11-18

要說起中國歷史的璀璨時期,永遠都離不開春秋戰國,因為那是一個百花齊放,精彩紛呈的歷史時期。春秋戰國湧現出來的名臣良將不計其數,他們在崛起道路上各自施展才華,他們對時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然而在他們之外,真正改變國家命運的還是那些君王,但是君王想要改變一個國家,必不可少的一件事 就是改革變法。

細數春秋戰國那些強大一時的國家,無一例外都是通過改革變法而實現蛻變的,最顯著的就是秦國的商鞅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還有齊國的鄒忌改革。就在各國改革變法圖強之時,趙國屢戰屢敗,而他們的國君趙武靈王是一個英明的君主,不肯示弱於他國,於是在國內掀起了一股改革的浪潮,而他實行的胡服騎射,真正改變了趙國在七國中的地位,從此這隻北方草原的的雄鷹,開始展翅翱翔起來。

趙武靈王為什麼要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的改革和其他國家完全不一樣,大多數國家的改革都是從法律制度開始,棄舊迎新,重新劃分國家的權利還有財富分配,然後滲透進各行各業,調動起百姓的積極性。然而只有趙武靈王推行的改革是移風易俗,以胡服代替漢服,用騎兵代替步兵,這一種看似荒唐的做法,到底其中有什麼道理,胡服和漢服又有什麼區別呢!

趙武靈王為什麼要胡服騎射?

胡服騎射

要想知道趙武靈王這樣改革的原因,還要從趙國的歷史背景說起。首先,趙國的地理位置處於四戰之地,連年征戰,根本不得安寧,導致趙國國力空虛,而最要命的是趙國的疆域有南北兩個部分。在南邊是以邯鄲為中心,南方接近華夏文化,是農耕文明,而在北邊以代郡為中心,接近北方少數民族,是遊牧文明。

趙武靈王

在趙國的疆域中間,被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中山國嵌入心臟,把趙國一分為二,導致邯鄲無法有力控制全國。全國的南北交通受阻,必須要繞過中山國,而中山國雖然小,但是特別頑強,無法根除,在西北邊,多種少數民族的部落政權林立,他們善於騎馬射箭,可以說趙國內憂外患,必須找到辦法解決。

趙武靈王為什麼要胡服騎射?

趙國地圖

趙武靈王在各地考察後,終於發現了漢服的問題,由於在春秋戰國時期,政治和文化的影響,對禮儀特別看重,認為服飾要“崇尚自然,反對修飾”,所以各國之間流傳的漢服大同小異,但都是以長衣、長袖、寬大為標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深衣,雖然穿起來看著儀表堂堂,但是他有的缺點就是不利於騎射和作戰。

趙武靈王為什麼要胡服騎射?

漢服

北方的胡人服飾與漢服正好相反,都是短衣、緊袖、緊身,他們的服飾特別適宜騎馬射箭,而在北方的大草原上,騎馬射箭是必不可少的一項。而趙武靈王想要征服胡人,必須要在騎馬射箭上面趕上胡人,而要騎馬射箭漢服是大大不可的,中原各國都以步兵為主,但是軍紀和戰術都高於胡人。

胡服

所以看到了這種情況,趙武靈王明白了,如果把胡人的服飾和騎射結合中原的軍紀戰術,那麼不僅強於北方的胡人,更勝過中原的各國軍隊。雖然胡服騎射的優點很明確,但是趙武靈王實行起來卻困難重重,要想真正的移風改俗絕非一朝之功。

趙武靈王為什麼要胡服騎射?

漢服

中原各國一直視胡人為落後的種族,趙國也不例外,在南邊的趙國人,一直都是尊崇的是華夏文明,而這種像落後胡人學習的做法,很多人都不理解。就連趙武靈王的叔父也前來阻止,就這樣趙國分為支持派和反對派,而趙武靈王的決心誰也不能改變,他多次勸告他的叔父,最終在全國形成了統一,胡服騎射才在趙國展開。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實行後,北方的很多胡人都投降歸趙,大大加強了趙國的軍事實力,幾年後,趙國胡服騎射的效果已經很明顯了,於是順利滅掉了中山國和胡人的一些小國,趙國終於達到了他最鼎盛的時期,成為了戰國七雄中的一個強者。

趙武靈王為什麼要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

趙國的改革是不僅是一次對風俗習慣的改革,更是一種對所有將華夏文化視為先進,將胡人民風習俗視為野蠻落後,思想的一次洗禮,落後和先進,並不能用自己的主觀意見去決定,而是要根據國情和實地結合起來,不然一味盲目自大,不思進取,永遠沒有變強的機會

黄强黄不息
2018-12-12

在中國服飾發展中,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是個里程碑。那麼,趙武靈王為什麼要進行改革?

所謂“胡服騎射”是就漢人改換袍子,穿短身小衫的胡人服裝。

戰國時期趙國位於現今河北邯鄲一帶,疆土的大致位於現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陝西省東北一隅;其國土被齊、中山、燕、林胡、樓煩、東胡、秦、韓、魏等國包圍,當時稱為“四戰之國”;經常受到遊牧三胡(林胡、東胡、樓煩),以及秦國、中山國、齊國的侵擾,形勢極為險惡。

以趙國的國力、軍事力量,即不是剽悍善戰的三胡的勁敵,也不是日漸強大的秦國的對手。在與其他國的交戰中,戰敗的往往是趙國,損兵折將,忍辱割地在所難免。不戰就被欺辱,打又打不贏,不能總是低頭認錯,割地賠償吧?趙武靈王一直在思考強兵固國、戰勝敵人的方法,得出結論:胡人騎射,行動便捷,戰鬥力強,具有軍事上的優勢,於是,他勇敢地拋棄中原傳統的衣冠制度和戰術方法,提出了“吾欲胡服”的服飾變革這一關乎國家命運的有膽有識的主張。

趙武靈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實行軍事改革,下令全國上下易胡服習騎射,即把中原傳統的上衣下裳、寬袍大袖、腳履鞋子的服裝改為短身小袖、束皮帶穿皮鞋,頭戴羽冠的胡人服裝;將駕著笨重戰車,只適合平原作戰的重裝部隊,改為挎輕弓、騎快馬,適合山地、草原作戰,靈活機動的輕裝騎兵。以動制動,以快對快,由原先的被動挨打變成主動出擊。

變服是趙武靈王軍事改革的主要措施,核心內容。上衣下裳制的傳統漢人服飾,被前後有襠褲管連為一體的合襠褲所代替,遠比上衣下裳的寬大服飾靈活。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最直接的受益是軍隊戰鬥力大大增強,趙國的軍隊也具有了英勇善戰的戰鬥能力,一度擺脫了三胡的侵擾,不斷開拓疆土,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趙武靈王為什麼要胡服騎射?

我在拙著《服飾禮儀》(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有專章論述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在新著《黃沙百戰穿金甲——古代軍戎服飾》(將由商務印書館於2019年上半年出版)再次論述“胡服騎射”。

平头哥聊历史
2018-11-18

戰國初期,各國圖強,紛紛進行改革,魏國的李悝、楚國的吳起、秦國的商鞅、韓國的申不害等先後倡導主持改革,這是軟件上的壓力。加之趙國地處列強包圍之中,西有秦、東有齊、北有燕、南有魏,還有中山國深入腹地,這些國家對趙虎視眈眈,而且還有東胡、婁煩等少數民族在西北邊,國際關係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複雜,戰爭屢有發生,光修魚之戰,秦便斬趙軍八萬,燕與中山也經常大規模入侵,可謂危機四伏。因此武靈王提出“胡服騎射”改革,簡單地說,就是使軍民穿上胡服以便騎射。關於此事,《內蒙訪古》有提,“只要讀一讀《戰國策·趙策》就知道當時趙武靈王發佈了胡服騎射的命令以後,他立即遭遇到來自趙國貴族官僚方面的普遍反抗,趙武靈王擊敗了那些頑固分子的反抗,終於使他們脫下了那套用以標誌他們身份的祖傳的寬大的衣服,並且把過了時的笨重的戰車扔到歷史的垃圾堆裡去。”這可以說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鼻祖。最為難得的是各國改革都是謀士首先提出,只有“胡服騎射”是諸侯王親自提出與貫徹。

“胡服騎射”後來成功實施且取得實質性效果,便是使趙招募與建立強大騎兵,出兵消滅中山國,擴地東胡,使趙國領土達到頂點,在諸侯中地位大升。這是意義其一。其二,促進民族融合。此也是趙武靈王的既定方針,《史記·趙世家》中他說:“昔有舜舞有苗而有苗服,禹袒裸國,非以養欲而樂志也,務以論德而約功也”前半句意思是舜舞有苗族因素而使苗人服,禹袒對裸國而使裸國化。表明他有利用胡服以教化胡人,吸引胡人加入趙國文化圈的目的。“胡服騎射”取得成效後,齊楚等國紛紛效仿,使這些國家的少數民族縮短與中原人民的心理距離(當時少數民族在中原人面前有民族自卑感),加快各民族融合過程,這在一定意義上是秦統一各民族的思想準備。胡服騎射因此也成為戰國時期與商鞅變法齊名的重大變革事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