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10 個回答
张生全精彩历史
2019-02-11

元朝末年,群雄並起。

當時中原共有三股勢力最為強大,他們分別是朱元璋、張士誠和陳友諒。要論謀略與才幹,朱元璋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不過若論當時誰的勢力最大,誰最可能推翻元朝的統治,那絕對是陳友諒。

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陳友諒劇照)

那麼,既然陳友諒的勢力最為強大,又為什麼會輸給朱元璋呢?他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陳友諒出生於1320年,籍貫湖北沔陽,即現在的湖北仙桃市。陳友諒是漁民之子,出生貧寒。早年間,他曾憑藉自己的努力,擔任了朝廷小吏。

與乞丐出身的朱元璋不同,陳友諒並非是因為吃不上飯,才決定要起義的。相反,他每天衣足飯飽,有時甚至還能收到一些孝敬。

但陳友諒不僅沒有墮落,反而對元朝的統治感到非常失望。產生了要拯救天下蒼生,完成民族復興的想法。

1355年,徐壽輝派部將倪文俊攻破了沔陽,陳友諒也抓住機會,跟上了起義大潮,成為了倪文俊的手下。不久後,由於陳友諒出色的工作能力與戰功積累,他很快被升為了領軍元帥。

1357年,屢立戰功的倪文俊開始對徐壽輝產生不滿,他設計謀害徐壽輝。但最終計謀敗露,倪文俊逃往黃州,向陳友諒尋求幫助。

志在天下陳友諒面對昔日的領導卻毫不留情,他乾淨利落地殺掉了倪文俊,併吞並了他的軍隊。此後,陳友諒自稱宣慰使,並接連拿下江西,安徽等地,一時間名揚天下。

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朱元璋劇照)

隨著陳友諒的實力越來越強,朱元璋感受到了莫大的威脅。1359年,朱元璋利用離間計,成功讓陳友諒斬殺了自己手下的大將趙普勝。到了第二年,建立了天完政權的徐壽輝想要遷都龍興,而作為下屬的陳友諒卻一直不同意。

徐壽輝本身就對日益驕狂的陳友諒感到不滿,一聽他說反對,反而更加堅定了要遷都的決心。聽聞此事之後,陳友諒立馬安排手下在江州唱了一出好戲,並最終成功敲碎了徐壽輝的腦袋。

徐壽輝死後,陳友諒立馬稱帝,取國號為“漢”,改元“大義”。

當時,陳友諒地盤最廣,實力最強。自然而然,他打起了朱元璋的主意。而朱元璋則擔心遭到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圍攻,便又一次派間諜詐降陳友諒,結果陳友諒果然中計,發起了大舉進攻,最終他落敗於朱元璋之手,也丟掉了江西。

1363年,陳友諒趁著朱元璋救援安豐之機,率大軍殺向洪都。結果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在人數少於對方數十倍的情況下,硬是拖了陳友諒整整八十五天,一直到朱元璋的救兵到來。

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鄱陽湖水戰)

聽說朱元璋回來之後,陳友諒決定在鄱陽湖與朱元璋展開決戰。

陳友諒的部隊全都是鐵索連環的大船,在戰鬥前期,將朱元璋的小船隊打得喘不了氣。但戰鬥到了關鍵時刻,卻突然颳起了東北風。朱元璋立即下令使用火攻,陳友諒遭遇了赤壁之戰曹操一樣的尷尬。

最終,陳友諒大敗而歸,其弟弟陳友仁當場戰死。在之後的突圍中,陳友諒也被亂箭射死,一代梟雄就此隕落。

朱元璋曾說:“張士誠器小,陳友諒志驕。”

陳友諒確實是驕傲的,他一生在與元軍的作戰中,從來不曾接受招安,始終是血戰到底。並且,在起義不到十年的時間裡,他就能雄霸中原一大塊土地,最終稱帝改元,他確實是一位驕傲的梟雄。

可惜革命尚未成功,陳友諒顯得驕傲得過早了,最終栽倒在朱元璋手裡。

(參考資料:《明太祖實錄》《陳友諒這一生》)

岁七夸父
2019-01-08

歷史上的陳友諒,性情與朱元璋是較為相似的,都是強硬多疑、好弄權術之人。為政,在湖廣地區,政績不錯,嚴厲打擊豪紳、貪官汙吏,為老百姓謀取利益;軍事上,打造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水軍;文化上,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在湖廣地區興起沔陽三蒸文化。

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在元末群雄並起的時刻,陳友諒在長江以南大力發展勢力,成為唯一可以與朱元璋對抗的梟雄。而陳友諒本人,性格與朱元璋是較為相似的,朱元璋治理天下有一套,把老百姓管的服服帖帖的,而陳友諒也是如此,因而至今、在湖北地區仍有陳友諒的遺址。

但陳友諒的權術、相較於朱元璋又是差了些,性格多疑、暴躁的程度又比朱元璋更為猛烈。一個人性格上的缺陷,這就直接導致陳友諒最終兵敗。

自立為漢王

起初,陳友諒跟著徐壽輝抗元,建立了天完政權。這陳友諒也很有能力,隨著時間的發展,實力漸漸超過了老大。陳友諒是個有野心的人,想要自立稱王,幹掉徐壽輝。但徐壽輝畢竟是老大,支持的人眾多,而自己也只能等待時機。

徐壽輝手下有一個悍將趙普勝,人稱“雙刀趙”。這趙普勝戰功赫赫,為天完政權的建立、發展壯大貢獻了許多力量,而且忠於徐壽輝。在陳友諒看來,這趙普勝會是自己登上帝位的一個重要障礙。

恰巧,趙普勝駐紮在安慶,經常騷擾朱元璋的地盤,搞的朱元璋頭很大。朱元璋左思右想,想了一個離間計,準備借陳友諒之手幹掉趙普勝。於是,就引誘陳友諒的人,讓他們告訴陳友諒:趙普勝想要歸順朱元璋,意圖叛亂。

陳友諒一聽,頓時起了疑心。而這時的趙普勝也是大意,總覺得自己幫了陳友諒大忙,自己功高無量,對陳友諒露出了傲慢的情緒。陳友諒的疑心更加重了,最終設計殺掉了趙普勝。

這樣,在登基稱帝的路上就少了一個障礙,而朱元璋也很開心、應天府終於少了個對手。接著,徐壽輝基於自身考慮,準備遷都龍興,陳友諒極其反對。

但徐壽輝堅持遷都,並臨時駐紮在陳友諒的地盤、江州。這下,陳友諒感覺時機成熟了,老大在自己的地盤,這不是羊入虎口嗎?於是,假意逢迎老大,直接把徐壽輝的部隊幹掉了,做起了曹操的行當“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握了天完政權的實權。

過了沒多久,陳友諒感覺要自己當皇帝。這天天藉著別人的名義幹活,有啥意思,不如自己直接當皇帝得了,名正言順。很快,陳友諒找了機會,讓幾個壯漢把徐壽輝的腦袋敲碎了,自己在採石五通廟順利登基,成為漢王。經過了這麼多波折,陳友諒的帝王夢想終於實現了。

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與朱元璋鬥爭:中計大敗

元末時期,在長江流域,分佈著天下最強的三大勢力。長江上游陳友諒,下游張士誠。而朱元璋恰恰在中間,上下游面臨強敵,周圍也是面臨其他割據勢力。陳友諒審視著天下局勢,想出了一個幹掉朱元璋的好計策。

陳友諒聯合張士誠,上下夾擊朱元璋,朱元璋的應天府必然淪陷。朱元璋聽此消息,文武百官頓時驚慌無措,陳友諒、張士誠都是實力最強的兩股武裝,如今合力反抗朱元璋,恐怕應天府(南京)是保不住了啊。

朱元璋也是心急如焚,這時看到劉基沉默寡言,似乎有什麼對策,馬上請教劉基。劉基說,這陳友諒自立為王,把天完政權的人搞了個遍,自然內部勢力已經削弱,所以我們應該極力攻擊陳友諒,幹掉他,那麼東邊的張士誠就不是問題了。

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朱元璋覺得很有道理,還是老基說的對啊。於是,讓自己的部將康茂才、寫信引誘陳友諒去江東橋,接著用伏兵幹掉陳友諒。

陳友諒接到老友康茂才的親筆信,心中大喜,這老康知道自己的實力啊,要幫我幹掉朱元璋。接著,帶兵直接趕去江東橋,但一去,卻看見江東橋是石橋,不是木橋;陳友諒大聲呼喚好友,也沒人答應。

一向老謀深算的陳友諒,終於知道自己上當了,中了朱元璋的伏兵,最終大敗。朱元璋乘機進攻大漢政權,一舉攻破安慶。直達江州。

與朱元璋鬥爭:大戰鄱陽湖

面對接連的敗仗,陳友諒氣急敗壞,想當初自己反抗元朝時百戰百勝,實力遠強於朱元璋,但如今朱元璋這麼猖狂,快把自己的大漢疆土吃完了。於是,率領自己的六十萬精銳大軍,進攻南昌,給朱元璋點顏色瞧瞧。

這南昌小小地方,面對六十萬軍隊,硬是撐了三個月,最後朱元璋率軍支援才解了南昌之戰。陳友諒撤出部隊,準備向鄱陽湖進軍,最終於朱元璋的大軍相遇,拉開了鄱陽湖大戰的序幕。

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陳友諒的水軍,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水軍部隊,戰艦巨大,在鄱陽湖上游刃有餘。而朱元璋都是些小船,難以匹敵。幾番下來,朱元璋軍隊損傷極大。

正在朱元璋情緒低落的時候,鄱陽湖颳起了東北風,這讓朱元璋想起了三國裡面的火殺赤壁。而陳友諒也是大意了,竟將自己的所有鉅艦都用鐵索連起來,所有船都連成了一片,這不正是曹操的做法嗎?

朱元璋哈哈一笑,立即火燒陳友諒,最終陳友諒慘遭失敗,自己的弟弟陳友仁也被燒死了。自此一戰,陳友諒自己也喪氣了,軍隊士氣也隨之大跌,便決定堅守不出,打防守戰。

打防守戰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糧草不足。幾十萬大軍天天蹲在鄱陽湖,一天不知道要消耗多少糧草,時間久了,陳友諒也守不住了,準備商量著、突圍鄱陽湖。

本來開個會,大家相互討論也挺正常的,但哪知這一討論,竟然把陳友諒的兩位大將左、右金吾將軍弄走了,直接投降朱元璋了。陳友諒的軍隊士氣更加低落了,最終決定奮死一搏。

於是,漢軍與朱元璋的部隊在涇江口發生戰鬥,大戰了一天都沒有擺脫朱元璋的圍剿。陳友諒急不可耐,就親自出來指揮軍隊。這陳友諒也是火氣背,頭剛一伸出,就被飛箭射中。陳友諒一死,漢軍立馬土崩瓦解,大漢國也就隨之沒落。

結語

陳友諒,在軍事上、政治上是有不俗成績的。但作為統治者,他也有很明顯的性格缺陷,多疑的性格讓他在多次戰役中,錯失戰機,最終敗於朱元璋。

從客觀上來說,陳友諒的才能、帝王術,是跟朱元璋差不多的。假如陳友諒沒有遇到朱元璋,那麼元末的天下應該會是陳友諒的,畢竟在當時的勢力來說,就只有陳友諒能跟朱元璋抗戰,而勝出的人,自然就會是將來的天下帝王。

坐看东南了
2019-10-14

陳友諒是個複雜人物。 陳友諒(1320年-1363年10月3日),湖北沔陽(今湖北仙桃)人,是元朝農民起義領袖。

1351年,徐壽輝起兵,建立天完政權。為什麼叫天完政權?這個說出來就是笑話,主要是針對元朝而取得名字,元朝叫大元,那我就叫天完,大字頭上加一橫就是天,天滅大;元字頭上加個寶蓋頭就是完,完滅元,天完滅大元。從字面上看,很是合適。可是從字意上說,就糟糕了,天完?人君受命於天,替天行道,天都完了,還滅什麼大元?所以年號不吉利。

31歲的陳友諒此時是元朝縣政府的一位刀筆小吏,為了民族復興的理想,為了解除民族壓迫,於是決定參加農民起義,投奔到徐壽輝的部將倪文俊麾下效力。 因為有點文化,加上有在政府工作的經驗,陳友諒在部隊吃得開,迅速成為獨當一面的將領。 1357年9月,倪文俊試圖殺死主子徐壽輝,結果倪文俊沒殺死徐壽輝,反而被自己的手下陳友諒殺死,陳友諒殺了倪文俊後,自稱宣慰使,率軍攻下江西全境,和安徽、福建等部分地區,一時勢如破竹。

1359年,陳友諒中了朱元璋的反間計,殺了自己的手下猛將趙普勝。1360年,陳友諒讓人用鐵錘敲碎了老主子徐壽輝的腦袋,然後迫不及待地在一個破廟裡登基稱帝,建國號為漢。從劉邦的漢朝結束後,國號叫漢的政權很多,但沒有一個成氣候,中國歷史上也有這個現象,凡是別人叫過的政權名字就不要再用了,五代十國時的五代,吳三桂的周,等等,都是不吉利的。

陳友諒從參加起義到當上皇帝花了9年時間,當時,他佔領了湖廣、江西以及安徽的部分地區,在元末群雄中,陳友諒人最多、地最廣。當上皇帝的陳友諒一心想先吃掉頗有實力的朱元璋,為此率軍打到南京郊區,但是被精心準備的朱元璋打得大敗而歸,朱元璋順勢沿江西上,攻克池州、安慶、南昌、上饒等地,陳友諒在江西各地的官員紛紛投靠朱元璋。我看史料看到這裡,已經感覺到,陳友諒雖然地盤大、兵員多,但是不牢固。

吃了敗仗的陳友諒回到武昌休整了幾年,建造了一大批戰船,大的船有3層樓高,可以在船上騎馬。1363年六月,陳友諒率大軍從武昌乘坐戰艦來攻打南昌,朱元璋的親侄子、大都督朱文正率軍堅守南昌。有人說,陳友諒帶來的大軍有60萬,說朱文正只有1萬守軍。陳友諒的軍隊攻了85天,沒有打下孤城南昌。 我看《明太祖實錄》,看到這裡我就感覺到,陳友諒的部隊戰鬥力真的很差。

《明太祖實錄》上沒有任何地方記載了陳友諒有60萬大軍,也沒有記載朱文正守南昌的軍隊只有1萬多。我分析史料,認為陳友諒攻打南昌的部隊在20萬左右,朱文正的守軍接近4萬。 自古以來,攻城與守城的正常比例應該是5:1,陳友諒和朱文正雙方正好符合這個比例,所以勢均力敵。但是打了一個多月後,朱文正已經精疲力盡,預感守不住了,於是派人去朱元璋那裡報信搬救兵。朱元璋讓來人告訴朱文正,再堅守1個月。

如果真是60萬攻打1萬,朱文正不可能堅守85天,能堅守8天都是神話。只要有正常思維的人都知道這個道理。 後來,朱元璋率20萬大軍從長江水路救援南昌。這個20萬,是《明太祖實錄》明確記載的。陳友諒聽說朱元璋率援軍要來,於是撤出南昌,列艦在鄱陽湖迎戰,打戰一觸即發。 陳友諒有不少大船,但究竟多少大船,史書沒有明確說。我認為幾十艘而已,不可能幾百艘。但小船不少,陳友諒派出去找糧食的小船就有500艘。朱元璋沒有大船。看看戰役過程:

第一個回合:雙方弓箭、鳥槍、登船砍殺為主,但是戰役的沒有拉開局面,明實錄記載:徐達、常遇春、廖永忠等進兵薄戰,徐達身先士卒,擊敗陳友諒的前軍,殺敵1500人,繳獲陳友諒一艘大船,朱元璋軍威大振。搞了半天,才殺敵1500,繳獲陳友諒一艘大船,為此還聲威大震。(夜燈唯許月華侵)

第二個回合:朱元璋用火攻。朱元璋安排了7艘小船,裝好火藥,安排敢死隊,順風衝向陳友諒的大船,成功燒燬陳友諒幾百艘船,火光沖天,陳友諒的弟弟陳友仁、陳友貴被燒死,陳友諒的部隊燒死的、溺水死的肯定不少,到底是多少,朱元璋沒有記載。但記載朱元璋藉機“又斬首二千餘級”,記住是2000餘人。這一戰後,朱元璋給陳友諒寫了一封信,提到陳友諒“兵將損數萬之命、無尺寸之功”。到了這個階段,戰役接近尾聲了,陳友諒也只是損失了數萬兵馬,這個數字是朱元璋說的,可信度較高。

第三個回合:陳友諒撤退。陳友諒大軍出門已經4個多月,部隊死傷不少,還有不少人向朱元璋投降,損兵折將、糧草殆盡,於是決定撤退回武昌老巢。朱元璋抓住機會,乘勝追擊,陳友諒被亂箭射死。陳友諒的部下擁著陳友諒的兒子陳理坐船回到武昌,陳理在武昌繼位。朱元璋的部隊尾隨追到武昌城下,從十月打到第二年的二月,五個月打不下武昌,後來朱元璋再次親自率軍來攻打武昌,陳理知道打不下去了,於是出城投降。 陳理堅守武昌5個月,朱元璋的部隊攻不下,說明什麼?說明當時陳理在武昌的士兵是不少的,這些士兵基本是從鄱陽湖帶回的,因為當初陳友諒是傾巢出動,留在武昌的人肯定不多。

綜合分析我有幾個結論:

1.陳友諒的作戰部隊不會超過30萬。雙方在鄱陽湖打了37天,到朱元璋燒掉陳友諒幾百艘船隻的時候,陳友諒的部隊才損失數萬。到戰役結束,陳友諒的軍隊損失不會超過10萬。朱元璋的部隊在37天的大戰中只死亡1000多人,受傷的也才1萬多人。

2.陳友諒的部隊戰鬥力比較差。陳友諒和朱元璋打了好幾年戰,幾乎沒有贏過,手下投降朱元璋的不少。陳友諒的部隊不說一觸即潰,但是肯定打不了硬戰。

3.陳友諒的謀略比朱元璋不是差一個檔次。朱元璋對領導郭子興、主子小明王一直是夠義氣的,多次捨生救主、救領導,至少給人的感覺是這樣,朱元璋樹立的是有情有義的形象,為此深得人心。最後要殺小明王,也不是明目張膽地殺,而是派廖永忠將小明王的船弄翻,小明王落水而死,雖然人皆懷疑是朱元璋乾的,但是沒有證據。

而陳友諒呢,光天化日之下殺領導(倪文俊)、殺主子(徐壽輝)殺兄弟(趙普勝),給人於無情無義的小人形象,以至於陳友諒不得人心,建立不起牢固的基本盤。這正是陳友諒外強中乾、部隊戰鬥力不強的主要原因。

一個普通人用了9年時間能擁兵數十萬,總的來說,是由其獨到之處的,不然做不到這一點。但是,陳友諒有三個明顯的缺點:一是性太急,急於求成;二是性太真,不知道遮掩;三是心太狠,誰都敢殺。

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瀚海说史
2019-03-20

歷史上的陳友諒和項羽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項羽被後人稱之為大英雄,而陳友諒卻被《元史》和《明史》抹黑成一個奸詐狡猾,心狠手辣,殘暴嗜血的奸雄。陳友諒能在5年之間,從元政府的地方文書一躍成為手握百萬雄兵的一方梟雄,比有其過人之處。
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陳友諒出生在湖北省仙桃的一戶漁民之家,少年時上過學讀過書,後來在縣城裡任“小吏”,在現在屬於文書一類。當時這類工作是非常輕鬆,且還有穩定的收入,按理說他是最沒有造反的人,但當他對元朝徹底失去了信心後,毅然而然的選擇了加入到哪些起義的人群中。

在陳友諒31歲那年,徐壽輝的起義軍攻破了他所在的縣城,他投入了徐壽輝手下大將倪文俊的麾下。由於有勇有謀,陳友諒很快從一名簿書掾一路狂升到元帥。
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元末狼煙四起,可以說是群雄並起,都有逐鹿中原的意圖,陳友諒就是元末最大的勢力之一,也是朱元璋集團最大的對手,同樣也是最有可能一統江山的人。

在徐壽輝的部下大將倪文俊謀害主子失敗後,倪文俊前去投靠陳友諒,他毫不猶豫的殺死了倪文俊,並掌握了倪文俊的軍隊。在他的指揮下,起義軍攻陷了很多地方,包括安慶在內。
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作為當時南方最大的一股勢力,陳友諒開始變得越來越驕橫,1359年,徐壽輝想遷都龍興,陳友諒不同意,這就加深了兩個人之間的猜疑。第二年徐壽輝毅然決定遷都龍興,陳友諒在徐壽輝經過自己管轄江州的時候,設下伏兵把徐壽輝以及部下全部拿下,隨後陳友諒挾持徐壽輝以江州為都,自立為漢王,並設置了王府。陳友諒並沒有滿足於此,後來乾脆設計把徐壽輝給殺死,自己在五通廟匆匆即位皇位,國號漢,改元大義,勢力範圍包括江西、湖廣等地。
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稱帝后的陳友諒更是暴虐,對部下經常是一言不和就非打即罵,可想而知,這些人原本都是徐壽輝和倪文俊的老部下,對陳友諒的殘暴本來就不滿,這就為以後與朱元璋的對決留下了伏筆。

陳友諒和朱元璋在鄱陽湖的大決戰,最終是以朱元璋勝利,陳友諒兵敗身亡而結束。此次的大決戰一共經歷了36天,雙方都損失慘重,朱元璋這邊都損失了30幾員大將。
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我們常說的得人心者,得天下。雖然當時陳友諒有近百萬雄師,但奈何卻是一支離心離德的部隊。手下人才也多,但真正願意為他賣命的人卻少。這些因素註定了他戰勝不了朱元璋。

历史简单说
2019-10-13

元末的時候,除了元朝外,還有三個勢力最為強大,分別是陳友諒,朱元璋,張士誠,其中以陳友諒最為強大,那陳友諒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為什麼會輸給朱元璋呢?

陳友諒是湖北沔陽人,生於公元1320年,而朱元璋是生於公元1328年,所以陳友諒大朱元璋八歲,陳友諒是漁民之子,開始是縣裡的一名小吏,徐壽輝起兵後,陳友諒前去投奔,在徐壽輝的部將倪文俊手下當個文書,負責圖書和檔案。

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陳友諒因為立功,被升為領軍元帥,但仍然還是倪文俊的手下,徐壽輝率先稱帝,但是被元軍打敗,倪文俊趁機想殺掉徐壽輝,取而代之,但是沒成功,陳友諒就趁機殺死了倪文俊,兼併了他的部隊。

陳友諒先是自稱為漢王,又殺死了徐壽輝,也稱帝了,國號為漢,陳友諒此時擁有江西和湖廣之地,實力最為強大,就打算攻打此時在應天府(南京)的朱元璋。朱元璋擔心陳友諒和東面的張士誠聯手,攻打朱元璋。

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就讓陳友諒的老朋友康茂才假降陳友諒,陳友諒信以為真,率軍前來,最後龍灣被朱元璋打敗,陳友諒逃往武昌,朱元璋拿下江西和湖北的東南部。

公元1363年,張士誠派呂珍攻打安豐的劉福通和小明王韓林兒,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率軍前去救援,而陳友諒趁機出兵攻打洪都(南昌),但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堅守了八十五天,直到等到朱元璋的援軍。

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陳友諒久攻不下,聽說朱元璋已來,轉攻朱元璋,兩軍在鄱陽湖展開了決戰,而陳友諒是大戰船,而且以用鐵鎖相連,朱元璋是小船,仰攻很困難,自然不是陳友諒大船的對手,折損了很多將士,可是忽然颳起了東北風,朱元璋就用火攻燒燬了陳友諒的大船。

這一戰很像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陳友諒的大船被燒了很多,而且他的弟弟陳友仁戰死。朱元璋就扼守住鄱陽湖的湖北,讓陳友諒出不去。

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陳友諒召群臣過來商量怎麼辦,右金吾將軍認為應該焚船登岸,而左金吾將軍認為這是在嚮明軍示弱,而且他們也能用步騎追趕我們的。陳友諒有點猶豫,但最後認為右金吾將軍說得有道理。

左金吾將軍一看自己的意見不被採納,就率部投降了朱元璋,而右金吾將軍看到左金吾將軍投降了,自己也跟著投降了,陳友諒的處境就越來越差了,朱元璋寫了兩封信勸降陳友諒,陳友諒不予理會,但是軍中的糧食越來越短缺。

所以,他決定從湖口突圍,兩軍戰於涇江口,陳友諒從船伸出頭來指揮戰鬥,但被飛箭射中,當場死亡,陳友諒的漢軍紛紛向朱元璋投降。

大国布衣
2019-02-05

我個人看法是,陳友諒是一個為求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的無情之人,同時他也是起義軍中兵力最為強盛的一支,他是當之無愧的梟雄。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為何無情

陳友諒是水上漁民,古時漁民生活在船上,很少與外界交流,同時他們常年跟魚腥之物來往,身上腥味奇臭難聞。幼年的他經歷過貧苦、孤僻,被周圍人欺負與嘲笑,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也給了他不同於常人的出人頭地的渴望。在這樣的渴望下,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在他的觀念裡顯得極為淡薄。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怎樣無情

  • 倪文俊,一個將陳友諒一手提拔上來的人,危難之際,陳友諒沒有任何的顧念舊情,殺了。

  • 趙普勝,徐壽輝手下四位猛將之一,妨礙了陳友諒奪取權力,二話不說也直接殺了。

  • 徐壽輝,陳友諒的舊主,權力都已經讓給陳友諒了,陳友諒還是不放心,也給殺了。

  • 陳友諒對待自己的士兵極為苛刻,導致鄱陽湖失敗後,士兵們紛紛投降,他已不再有斂兵再戰的機會。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趙普勝被殺後,丁普郎、傅有德逃跑,投奔了朱元璋,以至於朱元璋平白獲得兩元大將。


為何說陳友諒是一個梟雄?為何他在往後歷史中很少被人提及?

梟雄必備的要素

心狠手辣是作為梟雄的必備要素,不過也不是唯一需要的,少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和寬容,會讓周圍的人離心離德,最後背道而馳。我們知道後來的朱元璋殺功臣比陳友諒還從容,但他在勢力成長期間卻是寬厚待人,以至於朱元璋身邊有徐達、常遇春、劉伯溫、李善長等人,而陳友諒只有一個張定邊。故而心狠手辣不會讓陳友諒走的太遠,相比朱元璋,他差的太多。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為何很少提及

原因一:我們熟悉歷史上領袖的名字,諸如:莊王、齊王等,都是長時間割據和傳承了百年勢力的雄主。長期割據會留下濃厚的文化特色,而陳友諒割據時間太短,很難在他的領地內留下獨有的特色文化,所以不會被流傳的太廣。

原因二:在歷史上的梟雄也有經歷較短,但卻讓後人耳熟能詳。比如:袁紹、袁術、李密等,這些梟雄都有個共同點,都被寫入了某些文化小說中,如《三國演義》,這樣的文化體裁讓他們的故事傳播的更廣。

而為何沒有陳友諒的小說故事呢?

個人認為原因兩個:

1.大多數的歷史小說都是出於明代,而在明代時候的陳友諒是三個義軍中軍鋒最盛的,朱元璋在其手下也吃了好幾次虧,在鄱陽湖之戰時,朱元璋差點被張定邊擊殺,所以明代寫陳友諒是很犯忌諱的。

2.陳友諒在明朝歷史中屬於曇花一現,故事不多、民間流傳不豐富,難以成為小說故事的題材,故而我們很少見到寫時間距離很近的政權歷史小說。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在明代的義軍中陳、朱、張三人。張士誠與陳友諒是兩個明顯的極端,張士誠懷柔親民、百姓愛戴;陳友諒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翻臉無情;朱元璋則是兩人的綜合體。


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其實,陳友諒也是一個實力很強的梟雄,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也慢慢了解他的傳奇故事。就好比金庸老爺子的《倚天屠龍記》,為他塑造了很精彩的形象。

电视剧里看历史
2019-03-10

誠邀,如題。雖然心靈雞湯老說“只要努力了就不會後悔”,“結果不重要,過程最重要”,但是實際上,歷史只會記得成功者,就像我們現在只知道朱元璋,卻不知道與其同一時期反元的陳友諒。

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陳友諒(1320~1363),中國元末大漢(不是劉邦那個哈)政權的建立者。元末農民戰爭爆發後,參加徐壽輝領導的天完紅巾軍,以功升元帥。1357年友諒襲殺倪文俊。十九年,殺害天完將領趙普勝,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自立為帝。建國號大漢,改元大義。此後,一面繼續進行反元戰爭,一面把軍事重心放在對鄰境朱元璋部的戰爭上。大漢將士多數是天完舊屬,對陳友諒的篡權奪位深為不滿,在戰爭中相繼倒戈降朱,使陳友諒接連敗北。二十三年八月,陳友諒在鄱陽湖中流矢身亡。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陳友諒的一生也是很不平凡了。由於出生貧寒,見過人間冷暖,陳友諒的心是冰冷的,也就是說有一點點的心理缺陷。陳友諒為了權力,先後殺掉了倪文俊趙普勝徐壽輝三個有恩於其的人。作為領導,陳友諒御下也是極為苛刻,一定程度上也導致其士兵向心力不高,為其失敗埋下了種子,套用曹操的那句形容詞,陳友諒可以說是亂世之奸雄耳。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图文绘历史
2019-03-09

俗話說成王敗寇,但和項羽有相同經歷的陳友諒卻落了個不同的結局,兩人的革命事業有很多相同之處,比如項羽是抗秦到底,劉邦卻和秦王子嬰眉來眼去,陳友諒是抗元到底,朱元璋卻和元軍書信頻繁;在顛覆秦朝貢獻上,項羽功勞遠勝劉邦,在推翻元朝上,陳友諒貢獻也大於朱元璋;兩軍相對時,項羽兵力大於劉邦,陳友諒的兵力也力壓朱元璋;兩人結果也一樣,項羽兵敗自刎烏江,陳友諒戰死鄱陽湖,唯一不同的是,項羽被後人歌頌為千古蓋世的英雄,而陳友諒被歷史扭曲、遺忘。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陳友諒(1320-1363年),湖北仙桃人,元末農民軍領袖,曾一度勢力最大,建“大漢”政權,為朱元璋所敗,圖為陳友諒紀念館。

《明史》裡面的陳友諒被描寫成大逆不道,陰謀詭計,趨炎附勢的小人一個,說他殺自己長官徐壽輝、倪文俊,篡奪起義軍權力,又私通元軍謀取榮華富貴,其實這都是對陳友諒性格特點的誇大,有的完全是抹黑;小說《倚天屠龍記》更誇張,說他陰險歹毒,是個大惡人,真實的陳友諒與小說描寫一點不沾邊。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1363年,陳友諒與朱元璋大戰於鄱陽湖,在涇江口陳友諒被飛箭射中頭顱,當場斃命,圖為涇江口遺址。

當然陳友諒有一點可以肯定,心狠手辣,不講信義,從他殺害紅巾軍領袖徐壽輝、倪文俊可以看出,但當時的起義軍不都混亂不堪嗎?朱元璋不也溺死了小明王韓林兒嗎,張士誠不也殺害了劉福通嗎?但當時張士誠投降元軍徹底成了叛徒,朱元璋左右逢源、跟元軍和農民軍打得火熱,而只有陳友諒部抗元最堅決,從不接受糖衣炮彈,沒一回媾和談判,來使者直接斬殺,所以在元末農民軍反抗元朝殘暴統治的,只有陳友諒這一支是最堅持到底的。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陳友諒墓位於武漢蛇山,朱元璋曾來祭奠,並題字“人修天定”,意思是事情成敗不是老天註定,而是自己造成的。

陳友諒是朱元璋建功立業的路上,最大的對頭,當時也是長江以南最大的勢力,控制了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兵力遠勝於朱元璋,並有著中國最強大的水軍和最先進的戰船。1358年陳友諒稱漢王,1360年即位稱帝,國號“漢”,隨後與朱元璋在長江水域展開大戰,1363年在鄱陽湖一役,陳友諒戰死,軍隊也隨之瓦解。

杨朱学派
2019-02-19

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元末韓山童、劉福通起義後,各路群眾紛紛響應。1351年,徐壽輝建立天完政權。陳友諒投奔到徐壽輝的部將倪文俊麾下效力。

倪文俊欲殺死主公徐壽輝,結果倪文俊被陳友諒所殺。以後陳友諒勢力越來越大。陳友諒又殺主公徐壽輝。

陳友諒迅速崛起,成為在元末群雄中,地盤最大,實力最強的政權。陳友諒雖然勢力大。手下卻沒有良將。唯一最能打的猛將趙普勝也被陳友諒所殺。

朱元璋雖然相對弱小。卻猛將如雲。接連擊敗張士誠和陳友諒。勢力日漸壯大。陳友諒最終被朱元璋消滅。

陳友諒心胸狹窄。邪惡歹毒。如果統一天下。他在大肆屠殺功臣方面比朱元璋更甚。

在元末的各路群雄中,假如張士誠統一天下。可能會建立一個開明、繁榮、強大的王朝。

十一在上海
2019-11-24

陳友諒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軍事家。

結局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打敗了陳友諒,建立了明朝。歷史從來都是勝利者書寫的。所以陳友諒被後來的勝利者給黑化,矮化,妖魔化了。

我們這些後人一直在宣揚朱元璋出身貧苦,最終通過奮鬥成為了皇帝。聽起來確實很勵志,彷彿就是我們貧困老百姓能夠獲得成功的代言人。但其實,陳友諒和雷軍是老鄉,都是湖北仙桃人。陳友諒的出生也不咋地,漁民家庭。我們都知道農林牧副漁都是底層的第一產業,地位低下。陳友諒在這樣的環境下並沒有磨滅志向,通過自己衝鋒陷陣建功立業,一步步做到元帥,最終戰勝內鬥外敵,不甘於人下,取徐壽輝而代之。軍力和地盤都比朱元璋強大,也是很愛民如子的,對百姓也是很好的。最後敗給了朱元璋,既有戰略上的失誤,也跟他性格有關係,也有合作伙伴和團隊的原因。

所謂成王敗寇,輸了就是輸了,咱們不去糾結這個。但是陳友諒這個人還是有很多優點的,他雄才大略,指揮能力出色,聰明有計謀,大丈夫有魄力,至死不降。這些從張士誠和朱元璋的回憶錄裡可以看出,陳友諒是一個出色強勁的對手,也曾讓元廷和朱元璋膽寒過。

客觀地說,陳友諒是中國古代農民起義中不可磨滅的一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