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的戰敗乃至趙國的滅亡,有沒有藺相如的因素?

7 個回答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2018-12-14

當然和藺相如有關。廉頗打不過秦軍,藺相如又不是不清楚,即便樂乘也比廉頗強,可他還是推薦廉頗,無非出於國策考慮。

藺相如出道時,就覺得秦遠比趙強大,內心不願與秦作戰,所以派廉頗就是為了守,不要主動招惹秦。然而你不想惹他,他偏要來欺負你。 一味防守的廉頗2-3個月就被秦軍打垮,幾乎損失一半趙軍近10萬。

趙括就是用這一半趙軍,消滅了過半數的秦軍,如果沒有廉頗前面的慘敗,趙括擁有20萬趙軍,那麼秦軍就該被全滅了。

特別是故關的防守,人手充足,就不會讓馮亭上黨軍守故關,秦軍沒有馮亭獻關,只能一籌莫展。

君山话史
2018-12-14

如果說長平戰敗有藺相如的因素,那就是他未能阻止趙孝成王換將。

在趙孝成王中了秦人之計後,決定以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老成持重的廉頗,首先站出來反對的就是名臣藺相如。

此時藺相如身患重病,仍拖著病軀見趙孝成王,勸諫說:“大王任用趙括為將,不過是聽說他精通兵法,有一定的聲譽。以我對趙括的瞭解,他只會讀父親留下來的兵書,可是還達不到隨機應變的水平。”

藺相如的話,趙孝成王聽不進去,因為天下人都知道他與廉頗的關係,“將相和”的美談誰都曉得,在趙王看來,藺相如不過是在幫老朋友廉頗說話呢。藺相如未能阻止趙孝成王,最終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戰死,全軍覆沒,此役也成為趙國興衰的轉折點。

不過,這件事,藺相如有責任嗎?我認為他已經盡力了,但無法改變趙王的心意。

長平之戰的戰敗乃至趙國的滅亡,有沒有藺相如的因素?

長平之戰的慘敗,讓趙孝成王意識到自己犯下大錯了。

在接下來的邯鄲保衛戰中,其實趙孝成王用的就是廉頗那套“堅壁清野”的防禦戰術。那麼廉頗是否因此而官復原職,重新率領軍隊抗擊秦軍入侵呢?並沒有。看來趙孝成王怕丟面子,心裡知道錯了,但不願意公開認錯。直到若干年後,廉頗才重新被任命為將軍。

那麼,在邯鄲保衛戰中,趙國軍隊由誰指揮呢?

史書上沒寫,我認為最有可能的人,就是藺相如。

為什麼呢?因為沒有比藺相如更合適的人選。有人可能會問,藺相如不是文臣嗎?怎麼還能率兵打仗呢?其實不然。藺相如文武雙全,不僅會外交,也能打仗的。在趙惠文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1年),他就曾經率軍攻打齊國,一直打到平邑。

倘若藺相如來主持戰局,不僅他有這個能力,也在於這麼一來,相當於變相讓廉頗參與指揮保衛戰。要知道邯鄲一戰,事關戰國的生死存亡,而趙孝成王又採用廉頗的鐵桶戰法,不太可能把廉頗撇在一旁吧。所以我猜測,趙王應該是以藺相如主持戰局,而廉頗一生只服藺相如一人,儘管在野,也一定會全力相助。

如果沒有藺相如與廉頗,邯鄲能堅守兩年多,那隻能稱為奇蹟了。

ww3721
2018-06-12

長平之戰的戰敗乃至趙國的滅亡,有沒有藺相如的因素?
長平之戰的戰敗,是藺相如生活的時代,最後幾年發生的。公元前262年開始,260年結束。三年時間,那時秦軍與趙軍在長平對陣,趙括的爹爹己經死了。他的朋友藺相如,也已經病重入危。

公元前266年,趙孝成王即位,藺相如對自己不敢出門,使都要感到羞恥告辭的自己僕人說“以秦王的威勢,而我卻敢在朝廷上呵斥著他的群臣,我藺相如雖然無能,難會怕廉將軍嗎。但是我想到強秦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就是因為有我們兩人在呀,如今兩虎相鬥,勢必不能共存。我所以這樣忍讓,就是為了要國家的急難放在前面,而把個人的私怨放後面。“身在病重將危藺相如對趙孝王派廉頗率兵攻打秦軍,但秦軍幾次打敗趙軍,也重重憂慮,支持趙軍堅守營壘以逸待勞不出戰,長平是韓國地盤,秦軍屢次挑戰,廉頗置之不理,藺相如表示讚賞。可趙王聽信秦軍間諜散佈的謠言,”秦軍所厭惡忌諱,就是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來做將軍“因而撒了廉頗,換了趙括。想快速改變長期戰爭屢敗不勝背動局面。藺相如批評趙成王說“大王只憑名聲但用趙括,就好像用膠把調絃的柱粘死,再去彈瑟那樣不知變通,趙括只會讀父親留下的書,不懂得靈活應變“。趙王當然不聽,因為只有趙括會聽自己的指揮,令他為將,就是改變廉頗以逸代勞的戰略,主動出擊,把軍隊帶回國,他更不懂秦強趙弱戰略基本形勢,更急於求勝,以趙括主張堅持進攻戰略,卻正好中秦國離間之計,變更了廉煩的防禦部署和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使白起率領秦軍才有機會針對趙括年青氣盛,求功心切,驕傲輕敵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使趙軍敵遠離防禦陣地,進而以人多勢力大全面地分割包圍趙軍,予以毀滅性全殲的作戰方針,達到獲得戰爭全面勝利效果。從此奠定為秦國統一六國的決心和毅志。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只等消滅,六國經此大敗都成了驚弓之鳥心破膽寒,再無舉措。此戰秦國也是出征了百萬以上全園有能力人馬,一舉消滅趙國軍隊45萬。創造當時人類軍事史,雙方用兵最多,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績。
長平之戰的戰敗乃至趙國的滅亡,有沒有藺相如的因素?

戰爭中,病中藺相如,在青年的接班趙孝王眼裡不吃香,,早就沒有前趙王給予特權,說話也沒有力量了。以前趙國雖然從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軍事改革以來,湧現廉頗,趙奢,李牧一批能征慣戰將領。國勢較盛,軍力較強,早前對外戰爭勝多負少,而傲氣長存。又是山西人早就耐做買賣,急功好利不求遠大。隨著老將病重老死,而秦國商秧變法,招納人才,獎勵軍功,發展生產,國力鉅變,形勢也發生大變化。而趙國都在戰爭中,一敗再敗,再所難免,不是廉頗,藺相如,趙孝王和趙括能阻擋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就算勝利也只是微微遲緩而已,秦始皇統一中國大勢所趨是必然的。
長平之戰的戰敗乃至趙國的滅亡,有沒有藺相如的因素?
長平之戰的戰敗乃至趙國的滅亡,有沒有藺相如的因素?

藺相如不是將軍,只是政客,在這種大局勢下又能如何。六國人都阻擋不了,他更無能為力,長平戰敗次年就去世了,不知多少歲。

長平之戰發生原因,是藺相如完璧歸趙後二十幾年了。公元前262年秦軍攻打韓國上黨,上黨野王投降了秦國。韓國朝中也是予以獻給秦國這片地方,以平息戰爭帶來重嚴災難,可上黨郡守馮亭卻不願它入秦,請趙國軍隊來接受了上黨,秦昭王聽到後立即震怒,命令王齕率軍再來攻打上黨,趙國孝王也派廉頗援救,與秦軍展開較量,應是說趙國已顧眼前利益,不顧客觀實際,國家安危,強要虎口裡奪羊的蠢動而引起秦趙在韓國上黨地區作生死決戰。和早先公元前282年前到279年爆發秦趙戰爭不同,那時,藺相如在趙惠王在時,秦國以假以十五之城池,要換取和氐璧。藺相如持璧使秦,據理力爭,機智周旋終於完璧歸趙,。也和趙王在279年秦趙澠池大會,藺相如勇敢地在秦王當面,責斥強大秦國無理強求,不辱國體不受屈辱的因而得功為上卿時以前,被秦國派大將白起攻取趙國的兩塊地方,次年又攻打趙國還佔領了石城,再過一年秦國還是繼續攻擊趙國,趙國為此抗擊秦國入侵三次戰爭,損失二萬多人是不同的。但秦國早年那些攻勢最後都廉頗被遏止打退了,秦兵退出了。不是這次空前規模長平之戰,和藺相如堅決反對用趙括作統帥的長平之戰。這次是有唯利勢圖的原因,是圖利得害在上黨的韓國地方,卻使趙國損失全國武裝力量幾乎喪盡,吃了大大的虧,不是藺相如能負擔的。如果說公元前279年藺相如的膽量過人,辱罵秦君,兩國發生戰爭,把責任放在藺相如身上還有免強說法的地方。這次戰爭完全是圖利結果,是趙王和秦王都在賭國運。孤注一注賭國家命運的結果,兩國都是拚盡全國之力,以勝負決定國家命運的結果,三年長期戰爭全是野戰,秦國也是能戰之人都出徵了,損失相當大,幾乎沒有圍城之戰,三年野戰之果,秦國盡全國之力拚出了勝利結果,從實際而論兩國不論誰勝誰負,戰爭中死亡都是大巨大的。犧牲而所難免的。是雙方在激烈拚殺以後,才結束的戰爭。完全可以想象趙國君王在自己軍隊被秦軍百萬軍隊包圍了三年之後是多麼心焦,被圍在遠離本土在韓國的地盤,必然想要全力搏殺,突圍出擊才能回國,而百萬人馬秦國虎狼之軍,不是紙糊的,是多麼厲害凶殘狠毒,而趙括率領大軍在突圍中,全軍覆沒的,趙括是想象到殘酷搏殺戰死的,主帥都戰死了,下面士兵還好嗎?到戰爭結束傷殘未死土兵不投降如能如何一,戰爭中雙方搏擊強烈成度是用腳跟也能想到何等殘酷。

長平之戰的凶殘是可以想象地,趙國軍人更是英勇強悍的,是趙括拚搏被殺可以想象的,秦國勝利後都沒有力量再去領軍佔領趙國損失也是巨大的,也是勝利來得何等不易,是多麼殘酷地勝利。死亡之人何等之多。長平之戰勝利,標誌以趙國為首韓魏齊楚燕的聯盟,在軍事上徹底解散和崩潰瓦解了。以後再以沒有象這樣頑強有抵抗秦國統一戰爭,加速秦國統一全國戰爭步伐,各國再沒有聯合作戰,秦國已經是可以勝利在握。秦始皇繼位後只用十年時間就完成統一全國大業,0長平之戰應該是打破秦國和六國戰略平衡關鍵戰役。結束分封隸主時代戰國有標誌戰役。藺相如那有榮譽享受如此輝煌勝利。

長平之戰的戰敗乃至趙國的滅亡,有沒有藺相如的因素?

大飞熊ヽ骑士
2018-06-12

長平之戰的時候,史記明確記載,藺相如病重,因此沒有直接的關鍵因素。但是歷史愛好者說,長平之戰的罪魁禍首就是藺相如。這是基於“澠池之會”,藺相如的“完璧歸趙”等等,得罪了秦國。所以,引發了“長平之戰”,乃至影響了日後趙國的滅亡。不知題主,是否聽說這種說法,才有一問?

長平之戰的戰敗乃至趙國的滅亡,有沒有藺相如的因素?

(完璧歸趙)

戰國時代,弱肉強食,也沒有春秋時的“義戰”了。這時候,攻擊藺相如為了一塊“和氏璧”而不守信,就有些迂腐了,這背後是秦趙的政治博弈。

當時,趙國經過“胡服騎射”,實力大增,不過綜合實力還是不如秦齊楚等國的。秦國和趙國剛剛結束聯盟,秦昭王要求用城換“和氏璧”,是在試探趙國的態度和底氣,最終藺相如不辱使命,這事不了了只。秦王是生氣了,於是攻下趙國的石城,第二年再攻趙,殺二萬人。秦王這時已經討回面子了。所以,長平之戰因為藺相如,個人認為不成立。

長平之戰的戰敗乃至趙國的滅亡,有沒有藺相如的因素?

(老將廉頗)

秦國“商鞅變法”後,到了秦昭王,已經比較成熟了,廉頗深知這點。所以,廉頗一直採取避開秦國,向齊魏韓等國發展,增強實力。但是,秦國發展得很快,連續打敗楚魏韓,根本沒時間讓你趙國慢慢發展,而且趙國的地理位置也屬於秦國大患,因此,長平之戰是避無可避的。

長平之戰的戰敗乃至趙國的滅亡,有沒有藺相如的因素?

(長平之戰)

再說藺相如對長平之戰的影響,那時他已經病重,所以,藺相如只有一個態度,不同意趙王撤換大將,說趙括是如用膠布包住琴柱,不懂變通。結果,不幸言中。至於趙國的滅亡,這是歷史的大勢所趨,和一,二人直接關係不大。

daouaa
2018-06-12

把長平之戰和藺相如扯在一起,頗有些牽強。要知道,自商鞅變法以後,秦國已經逐步走向了完成統一大業的道路,秦趙早晚必有一戰,而長平之戰的起因是韓國在秦國的軍事壓迫下,將上黨這塊韓國的飛地轉讓給了趙國,秦國對上黨是志在必得,而對趙國而言,若上黨丟失,將使趙國腹地對秦國的門戶大開,從此無險可守,滅國只在早晚,所以守衛上黨是沒有選擇的,。趙國不弱,秦國更強,兩虎相爭,必有一傷,雖說是趙國誤用趙括,秦國恰恰有軍神白起與之對陣,但是,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各自國力,趙國打不破秦國的封鎖,坐視數十萬大軍力竭而降,從此趙國一蹶不振,而秦國卻掃除了統一道路上的最大障礙,為最終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 至於藺相如,澠池之會,不辱使命,為趙國揚威,為自己立萬,使秦王鎩羽而歸,從此不敢小瞧了趙國。單就秦王本人而言,那是胸懷天下的君主,豈會計較個人恩怨?所以,說藺相如惹惱了秦王,從而引起長平大戰,為趙國引來禍端,純屬無稽之談!

吾才是傻瓜
2018-06-13

千古良相---將相和:商鞅變法後,秦國日益強大,也加緊了侵略擴張的步伐。秦昭襄王即位後,接連發兵入侵趙國,但在公元前279年又突然表示願和趙國交好,並邀請趙惠文王在澠池(今河南澠池縣城西南)見面。但趙惠文擔心其中有詐,不願赴約。可上卿廉頗和上大夫藺相如認為,要是不去,秦國則會以為趙國軟弱膽小,因而都勸說趙惠文王去澠池赴約。趙惠文王覺得廉頗和藺相如兩人言之有理,便決定冒一次險。於是,他叫藺相如隨行,並讓廉頗率兵守在趙國邊界,隨機應變。

澠池相約這天,秦昭襄王大擺酒席款待趙惠文王。飲酒至酣時,秦昭襄王請趙惠文王彈瑟,趙王不好推辭,只好隨便彈了一曲。當時,秦國御史有意記錄此事;''今日,秦王和趙王飲酒,令趙王彈瑟''。藺相如看秦國這麼侮辱君上,十分氣憤,便對秦王說;''我們趙王聽說秦王一向擅長演奏秦地樂曲,請允許我獻上瓦缶,請秦王敲擊一曲,活躍活躍氣氛"。秦王聽後很生氣,拒不敲擊。藺相如看秦王不願意,便拿著瓦缶走上前去,跪於秦王面前,再次請他敲擊。但秦王仍不答應,於是藺相如起身厲聲威脅道;"再不敲,我將以死相拼"。秦王的侍從當即要殺藺相如,藺相如一看,便做出欲擊秦王的樣子,呵斥他們退回。秦王無奈,只好敲缶一曲。秦王擊缶時,藺相如召趙國御史記道;"今日,秦王為趙王敲擊瓦缶''。秦國大臣說讓趙國拿出十五城給秦王獻,表示兩國友好。藺相如也說道:"請秦國把都城咸陽給趙國獻禮,一表友好"。就這樣,直到宴會結束,秦國也未能佔上風。秦王本想借此機會除掉趙王,可因廉頗已在兩國邊境部署精兵,所以秦國不敢輕舉妄動,只好和趙王修好。趙王回國後,對藺相如的勇敢機智大加讚賞,並拜他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是當時出名的將軍,驍勇善戰,曾率兵擊敗齊國,奪取陽晉,因功被任上卿。藺相如升官後,他心裡極其不滿,認為藺相如只不過有脣舌之功,而官位卻在自己之上。一天喝醉酒後,廉頗向門客發牢騷:"藺相如就有一張嘴,職位反比我高。我廉頗南征北伐,攻下多少城池,立下過多少汗馬功勞。日後見面,我一定要給他點厲害看看"。

不久,這話便傳到藺相如那裡。藺相如為了儘量避開廉頗,便裝病不去上朝。一天,藺相如不想再裝病下去,便坐車前去上朝。不巧,在路上遇見廉頗的車馬迎面而來,於是他趕緊叫車伕把馬車駕到一個小弄堂裡。對此,藺相如的屬下便勸藺相如不該那麼怕廉頗。藺相如笑著問道:"你們說,是廉頗將軍厲害呢,還是秦王厲害?"手下人都說秦王厲害。藺相如又說:"秦王我都不怕,還會怕廉頗嗎?現在秦國不敢入侵趙國,就是因為有我和廉頗在。要是我們一旦不和,秦國就會趁機而入。所以我不和廉頗爭高低,為的是國家的穩定和領土的完整啊"。

後來,藺相如的這番話到了廉頗耳裡。廉頗深感羞愧,於是脫去上衣,露出肩膀,揹著荊條,去藺相如府上請罪。見到藺相如後,廉頗垂首說:"我廉頗私心太重,只顧論功行賞,完全不顧大局,幸虧您識大體、顧大局啊我實在感覺慚愧,請懲處我吧!''藺相如連忙扶起廉頗說:"我們都是趙國的大臣,您能理解我,我已經萬分感激,還談什麼賠禮呢!"此後,廉頗和藺相如兩人互相諒解,相互磨合,成了生死與共的好朋友。在兩人齊心合力輔佐下,趙國在一段時期內都平安無事。藺相如和廉頗一段將相和的故事演繹了"負荊請罪"的典故。謙虛和識大體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千多字,覺得有點長篇,不好意思,敬請諒解。)

白露为霜65799235
2018-12-14

藺相如那時候已經有點靠邊站了,說了不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