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10 個回答
棍哥观史
2019-04-24

咸豐十一年(即公曆1861年)七月十六日,咸豐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病危,彌留之際向肅順等八大臣託孤。但是咸豐此時早已是命懸一線,根本無力書寫這道證明八大臣掌權合法性的聖旨,因此只能找軍機大臣代筆,結果這一代就出事了,後來慈禧就以詔書並非出自先帝之手為由,強加給八大臣“矯詔自立”的罪名。
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七月,文宗不豫,壬寅,疾大漸,召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宣諭立為皇太子。命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贊襄政務。——《清史稿·穆宗本紀》

咸豐又哪裡想得到,自己死後不足三月,兩宮皇太后就聯合恭親王奕訢政變奪權(史稱“辛酉政變”),把他臨終創立的“八大臣”權力運行機制給徹底擊潰了, 八大臣手握皇命且每人都是久居官場在朝堂之上有著深厚的人脈,實力之強不容小覷,怎麼會倉促之間就敗北下臺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飛揚跋扈,樹敵太多

據史書記載,肅順當戶部尚書的時候,有一天和另一位尚書周祖培在一起同堂辦公,突然手下人送來一道公文,肅順拿來一看發現周祖培已經把它批示完了,心中頓時不快,升騰起一股無名闇火,於是明知故問地說:“是誰之諾?”,底下人硬著頭皮答道:“週中堂之諾也(周祖培除了擔任戶部尚書之外還是協辦大學士,下級俗稱中堂)”。然後肅順就對著周祖培譏諷道:“若輩憒憒者流,但能多食長安米爾,烏知公事?”。
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緊接著他把周祖培所做的簽署一筆勾銷,自己再用紅筆重新畫圈標記。周祖培被肅順這一系列的言行給震驚了,活了大半輩子沒給人這麼侮辱過,瞬間就被他氣得臉紅脖子粗,真想走過去給他一巴掌!但是周祖培知道肅順是皇帝跟前的紅人,把事情鬧大自己也沒有好果子吃,也就只能忍下這口氣關起門來痛罵他一頓了。由此事便知肅順平日裡有多囂張霸道了,為此他也沒少得罪人,這也就有了後來他受刑的時候“道旁觀者爭擲瓦礫,都人稱快”的場面了。

小看了年輕的慈禧、奕訢

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根本就沒有想到慈禧、奕訢這兩個小年輕能夠翻起什麼大浪來,因此對他們的暗中勾結一直沒有嚴肅對待,最後還傻乎乎地跟著咸豐皇帝的靈柩回了北京,結果在路上的密雲就被捕下了大牢,最終落了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八大臣代行皇權違反了封建社會的“潛規則”

從古至今向來是天無二日,國無二主,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八大臣再得先帝咸豐寵幸,畢竟也是下臣,由他們來代替小皇帝行使皇權已經觸犯了封建社會君臣關係的大忌,人人可得而誅之。更何況他們手中所謂的先皇遺詔還不是出自咸豐皇帝的親筆,這更給了慈禧等人陷害他們的口實,讓他們死無葬身之地。
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綜上,八大臣並不是鬥不過慈禧、奕訢,只是根本沒有想到這年不過三十的叔嫂二人竟然有著如此強大的政治手段與魄力,並對此猝不及防,其結果就是兩撥人還沒正式開始鬥法,八大臣這一邊就垮臺失敗了。

刘三解
2019-09-28

道理很簡單,因為這是不對稱鬥爭。

咸豐帝任命的顧命八大臣,實際上是咸豐一朝的近臣集團在新君繼位後的保存和延續。

而之所以出現這個集團,恰恰是與道光皇帝臨終遺詔開啟的近支宗室,也就是所謂帝胤集團參政的抬頭相對抗。

正是由於道光傳位咸豐的同時確立了恭親王奕訢的特殊地位,使得咸豐朝的君主獨裁發生了削弱,為了與帝胤集團(即有參政慾望的道光諸子)對抗,咸豐皇帝以遠支宗室和老師、近臣構建了一個完全聽命於自己的軍機班子。

但是,太平天國戰爭和二次鴉片戰爭的長期進行,造成了整個統治集團內部的怨氣橫生,比如對於肅順親近漢人督撫而抑制滿人的政見,八旗頗有微詞,與其說是對肅順本人的,不如說是對咸豐這個帶頭大哥的,只是不能明說。

而肅順等人得以壓制整個旗人團體的權力來源就是咸豐的正統地位,可在授予他們這部分代皇權正統治國的權力的同時,又分別授予了同治皇帝嫡母慈安、生母慈禧兩枚印章,作為牽制之用。

也就是說,咸豐對於自己身後的安排,是在同治皇帝成年前,將皇權一分為二,一半內,一半外。

顧命八大臣的權力,其實就是在執行、傳達皇帝決策的軍機處職權基礎上,增加了更詳細的“代皇帝決策”(在慈安和慈禧沒有個人意志表達的情況下)的功能。

但是,清朝的制度體系就是這麼奇葩,在清末新政要設置新官制的時候,曾經討論過軍機處的“權力”,當時的軍機大臣說得很直接,就是“軍機處沒有權力”,實際上,在整個清朝官僚系統中並不存在軍機處的位置,他們只是皇帝的高級祕書和國事顧問,根本沒有任何法定的權力。

所以,當慈安和慈禧不願意與軍機處分享皇權時,如果她們不是半文盲的深宮婦人,而是有豐富政治經驗的老鳥,只需要在迴鑾之後,通過正常程序即可架空八大臣。

然而,她們就是這樣的不諳世事,所以採取了“辛酉政變”這樣的武力解決,並在愚蠢之下,援引了帝胤集團參與了這次政變,甚至可以說主導了政變,可以說是極大的失策,而這也埋下了日後恭親王作為輔政王把持中樞的伏筆,更斷送了自己丈夫最忠心的團隊的性命或政治生命。

當然,清朝的氣數已盡也可以從恭親王的政治品格和膽量中看得出來,這樣的好時機竟然沒有抓住更進一步,只能說本身就是個言過其實的貴族公子哥。

事實上,當慈禧真正瞭解了權力運作的規律之後,在“廢黜”恭親王時就老辣得多,甚至在執掌軍機,把持聖旨一切途徑的情況下,被慈禧召集大學士,也就是明朝的內閣,真正具有法定草詔權力的團隊,在恭親王不知情的情況下,歷數他的罪狀,逼得他只能低頭認輸。

這就是清朝皇權獨裁的制度力量,哪怕是一個半文盲的婦人在基本熟悉運作之後,一樣能夠把任何“權傾朝野”的臣子玩弄於鼓掌之間。

說到底,不是慈禧的權術有多牛B,有多出神入化,不過是清朝登峰造極的皇權獨裁製度給了她底氣和光環加持罷了。

有书共读
2019-02-20

1861年11月,北京菜市口一位大臣被處斬立決,行刑前寧死不跪,劊子手只得打斷他的膝蓋。誰能料到他就是咸豐帝臨終前特立的顧命大臣肅順呢?至此咸豐帝留下的顧命八大臣全盤覆滅。

若說這段歷史,我們還是先從咸豐臨終前說起。1860年,英法聯軍進北京,嚇得咸豐帝跑到熱河避難。轉年咸豐帝就重病臥床,他臨終前抓緊處理身後事宜。

他只有一個兒子,就是懿貴妃所生的載淳,當時只有6歲。

他明白當時朝廷有三股勢力之爭,首先就是以懿貴妃為核心的帝后派,他知道懿貴妃有政治才能有野心,他亦怕子少母壯,懿貴妃擅權。

其次是為恭親王奕訢為核心的近支親王派,他忌諱奕訢才能出眾,怕其奪兒子之位。再次就以肅順為核心的熱河派,他們皆是咸豐心腹大臣,對其忠心耿耿。

因而,咸豐為平衡制約各方權利,就將以肅順、載垣、端華為首的熱河派八大臣,封為贊襄政務大臣,有處理國事擬旨的權利。但是他又賜給慈安與懿貴妃,每人一個章,也就是說兩人擁有一票否決權,只有兩人一起在奏摺上蓋章才算生效。

咸豐自以為這樣安排,既能讓熱河派與懿貴妃互相牽制,又能把恭親王排出在權利之外。可他卻未料到,他精心留下的託孤大臣,很快就輸的一踏糊塗。

那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為何鬥不過26歲慈禧呢?且聽有書君為你娓娓道來。

一,肅順在朝中樹敵太多。

肅順應是清朝晚期少有的思維清晰,眼光獨到之人。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他為人性情耿直,經常直言自己對朝政的看法,他經常發出滿洲大臣只知享樂,在政務管理上頗為低能低效,建議重用辦事能力更高效的漢臣的言論。

他不但如此說亦是如此做的,大力舉薦重用漢臣,從而就得罪了那些舒服慣了的滿洲親貴們。

肅順得罪滿洲親貴還不算什麼,他還得罪了懿貴妃就是日後的慈禧太后。他在咸豐臨終前,曾以子少母壯為由,建議咸豐效仿漢武帝殺鉤弋夫人的先例,殺母留子殺了懿貴妃。只可惜咸豐未採納肅順建議,卻在懿貴妃心中埋下了對肅順等人仇恨種子。

二,肅順等人只想專權排除異己,未給慈禧與奕訢留有餘地。

人從不怕自己權利大,而且只想更大。

顧命八大臣在咸豐逝後,並未把慈安、慈禧放在眼中,而是向她們直言,他們有權管理政務親擬聖旨,她們身為女人只需蓋章即可。從而他們討論政務,從不徵求兩太后建議,只把她們當成蓋章的傀儡。

慈安本不愛權還無所謂,可是權欲野心極大的慈禧怎能忍受靠邊站?更何況皇帝是她的親兒子,她是新仇舊恨一起湧上心頭,開始謀劃怎樣掃除障礙除掉這八人。

肅順等人不但想讓兩宮太后靠邊站,他們亦未給恭親王奕訢任何重要職位的恩旨,只讓其處理些與洋人打交道受累捱罵的苦差,甚至辦理咸豐後事都不讓這個親弟弟沾邊,完全將其邊緣化。

這也成了日後奕訢響應慈禧召喚的誘因。

三,肅順等人手無軍權。

肅順等人掌控了政權,可是他們並沒有及時把軍權攥在手中,甚至他們還把手中掌管皇帝身邊衛戍部隊的權利拱手讓人。

其實,當時他們只是想做做樣子,假意向兩太后提議,因政務纏身想分減一下所管事務。

誰成想慈禧就坡下驢奪走了他們管理御林軍的權利。我們試想顧命八大臣手中無有一絲兵權,遇事拿什麼與慈禧等人抗衡,這是其最大的軟肋。

四,肅順等人大意失荊州,未料到慈禧的穩準狠。

肅順等人只知慈禧權欲心盛,卻未料到慈禧心機權謀之深,因而他們只控制了慈禧表面蓋章權利,未提防慈禧背後小動作,才讓其一環扣一環完成逆襲之路。

慈禧首先通過哭訴孤兒寡母可憐之處,肅順等人可恨之處,博得慈安支持。然後又派心腹太監安德海偷偷跑到北京去求助奕訢,本來奕訢正為被邊緣化惱恨肅順等人呢,聞聽慈禧召喚一拍即合。奕訢即刻以祭拜咸豐為藉口來到熱河,他實為面見慈禧商討倒肅順等人的陰謀。

當奕訢在咸豐靈前痛哭流涕表演完後,想要安慰寡嫂孤侄時,肅順等人未加阻攔就是最大失誤。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他們先前未拉攏慈安,讓兩太后聯手算是小失誤,畢竟慈安懦弱起不太大作用。而他們竟然讓慈禧與奕訢叔嫂單獨會面,真的是腦子進水了。

叔嫂二人經過一番密謀後,奕訢即刻返京籌備政變前的相關準備。

他首先把大將僧林格沁,兵部侍郎勝保攏到手中,握有兵權就是行事取勝的底氣根本。他又拉攏反對肅順的滿臣開始密謀擬罪彈劾肅順。

奕訢在京城做足一切準備,慈禧在熱河也開始要求扶咸豐靈柩回京。顧命八大臣本不想回京,眼見阻攔不住只得應允一起扶柩回京。

快到京城時,慈禧又言孤兒體弱,想讓載垣端華二人與她們先行穿小道回京,肅順等人扶柩後行,肅順竟然又同意了慈禧提議,這又是他一步臭棋。

慈禧一到北京見到迎接大臣,就開始哭訴肅順等人欺凌孤兒寡母罪狀,早已做足準備的滿臣們紛紛拿出早就擬好的奏摺,彈劾顧命八大臣,要求將其治罪。

慈禧順勢迅速擬旨逮捕肅順等人,再說端華兩人本就頭腦反應慢,連給肅順報信都未來的及就被抓了,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這也是慈禧選端華二人同行的理由。

據說肅順被抓時還在與小妾的溫柔鄉中。

我們再看慈禧盡施雷霆手段,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她根本不給肅順等人辯駁機會,很快將其八人或賜自盡,或流放只將肅順處以斬立決。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辛酉政變,慈禧得以垂簾聽政 成了最大贏家。

顧命八大臣之所以失敗,除了樹敵太多、專權、無軍權等因素外,主要還是小看慈禧,如果他們減少失誤,斷開慈禧的任何一環,歷史就可能被改寫。

只是他們終未鬥過慈禧的穩準狠。

斯人已逝,功過是非還是各由人說吧。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我是赵帅锅
2019-04-26

公元1861年,咸豐十一年,在承德避暑山莊,咸豐皇帝因病去逝,享年31歲。在他去世前一天,咸豐皇帝特意召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大學士肅順、額駙景壽、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下令立讓皇長子載淳繼承皇位,並讓這8人聯合輔政,這也就是歷史上“顧命八大臣”。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咸豐皇帝給小皇帝留的輔政班子,既沒給太后,也沒給滿清皇室宗親留下位置。但問題是,當肅順等八大臣執政後,所採取的執政方針,嚴重侵犯了滿清八旗子弟、皇室宗親,甚至是西方列強的利益,讓大家逐步團結在一起,形成一股強大的反對勢力。

當時,大清帝國的政局,主要有這樣四大利益集團,一個就是以肅順為核心的顧命八大臣;二是以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為核心的滿清貴族利益集團;三是以恭親王奕訢為核心的皇室宗親;四是英法列強所代表的的西方列強勢力。

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最開始,肅順等人在咸豐時期,就認為必須重用有能力的漢族官僚,才有可能挽救大清敗局,所以他們一直以來的執政方針就是主張放權漢族官僚,並且為此他先後提拔了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允許其組建團練,編練私人武裝。

大家知道,漢族官僚崛起後,必然而然會損害到八旗軍功子弟和滿清貴族們的利益,因為這意味著要對他們手上的軍政權力進行分割,所以對於大部分八旗子弟和滿清貴族而言,他們並不希望肅順掌握大權。

並且,肅順曾經還以鐵腕手段對乾隆末期以來的官場腐敗進行整頓,嚴厲打擊貪汙腐敗和瀆職失職,在處理“戊午科場案”時,甚至將一品大員柏葰處斬,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部分官僚集團的利益,對於滿清皇室宗親的利益,也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同時,肅順對於西方列強也是持非常強硬的態度,對於西方列強來說,他們也並不希望肅順這種強硬派掌握大權。而此時,肅順等人又因為由誰來當皇帝監護人的事情,和慈禧太后發生嚴重矛盾,並且皇室宗親的代表人物恭親王奕訢,也因為被排擠在最高權力之外,對肅順等人非常不滿,於是兩人便趁機提出由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執政方案。

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太后垂簾聽政,是滿清貴族、皇室宗親,甚至是各軍政大佬、以及西方列強,都非常喜歡的政治格局。因為,這意味著帝國從此進入了雙頭政治之中。這種情況下,如果太后不能讓貴族代表、軍政大佬和西方列強滿意時,大家就可以打著尊崇皇帝的旗號壓制太后;當然,如果小皇帝不能讓大家滿意,大家也可以通過支持太后去壓制小皇帝。

在這種背景下,不論是太后,還是圍繞在小皇帝周圍的利益集團,都會盡力討好貴族代表、軍政大佬和西方列強。因為,如果不能取得他們的支持,那太后的執政位置就可能會消失,到時人們會支持皇帝親政的。相反,如果皇帝不能取得他們的支持,那皇帝即便到了親政的年齡,大家也會把太后抬出來。

也正因為此,當慈禧太后把皇太后垂簾聽政的方案提出來後,帝國的各方勢力其實都是希望該方案能夠實施的,因為這對他們最有利。但是,肅順等人卻強烈反對,因為這嚴重損害了顧命大臣的利益。

在這種背景下,肅順等人就相當於是以八人之力來挑戰整個滿清貴族、皇室宗親、軍政大佬和西方列強這一系列勢力,這顯然是不可能取勝的。所以,他們8人輕而易舉都被慈禧太后、恭親王奕訢聯手一網打盡。當然,垂簾聽政的制度也由此拉開序幕。

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张生全精彩历史
2019-08-04

要說咸豐皇帝駕崩前,安排的八個顧命大臣,為什麼鬥不過一個年輕的女人慈禧。可以說,這一切都是咸豐皇帝自己造成的。或者說,是慈禧利用咸豐皇帝的失誤,巧施妙計的結果。我為什麼這麼說呢?

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慈禧太后劇照)

第一,咸豐在去世前,有一個非常荒唐的決定,就是把政務交給八個顧命大臣,卻把兩枚玉璽印章“御賞”和“同道堂”交給了慈安和慈禧。

可能咸豐皇帝去世前,還很得意自己的這一個安排。為什麼呢?因為他安排了非常多的人來共掌朝政。輔政大臣就有八個(這差不多可以稱得上是歷史之最),還有兩宮太后共掌印璽。這些人將來會互相制衡,誰也不可能做大。

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雖然安排了十個人,但其實只有一個人起作用,就是慈禧太后。為什麼呢?因為那八個輔政大臣每次要有什麼政令發出來,都必須要找慈安和慈禧蓋章。慈安和慈禧不蓋章,他們的政令就是廢紙一張。所以,八個輔政大臣,其實一切還得聽兩宮的。而兩宮,又只聽慈禧的。慈安本來就沒什麼主見,再加上當皇帝的又不是她兒子,因此在說話上自然就矮了一截。而慈禧又善於在她面前演戲,裝“閨蜜”的樣子。因此,她不聽慈禧的,聽誰的呢?

可以說,安排兩宮掌印璽,是咸豐的第一大敗筆。

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慈安太后劇照)

第二,咸豐皇帝把弟弟奕訢留在北京和洋人打交道,和洋人簽訂《北京條約》,是一個極大的錯誤。

咸豐皇帝一直非常忌憚奕訢。當年在競選太子的時候,奕訢和他是競爭對手。奕訢機靈能幹,深得道光皇帝喜愛。不過那時候咸豐在兄弟之中排在前面(哥哥們死後他就成了長子),再加上他老師教了他兩招,表現出“仁孝”(一招是在打獵時,他一隻都不射,道光問他為什麼不射,他說不忍心,道光大為感嘆:這就是仁啊!另一招是道光生病後,他到道光面前,既不噓寒也不問暖,只是一個勁兒地哭。道光問他哭什麼?他說是因為爹生病心痛。道光再一次大為感慨:這就是孝啊!),如此仁孝,實在是古今少有的好君王!這樣一來,道光皇帝把皇位傳給了他。傳他以後,他就一直比較忌憚奕訢,在各種事情上都比較排擠奕訢。

咸豐皇帝把奕訢留在北京,簽訂《北京條約》,其實就是整治奕訢。因為誰都知道,《北京條約》是喪權辱國的條約,這樣的條約讓奕訢簽訂,將來就可以把罪過推到奕訢身上(就相當於晚清的很多不平等條約,都是李鴻章簽訂的,民間就臭罵李鴻章一樣)。

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咸豐皇帝畫像)

但是,咸豐皇帝沒有想到的是,因為把奕訢留在北京,不讓他跟到熱河,這樣就給奕訢留下了很大的運作空間,他可以充分地和另一個不受待見的軍機大臣文祥,以及掌兵的兵部侍郎勝寶、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僧格林沁商量部署,只等顧命八大臣一行回到北京後,就開始動手。

(當然了,咸豐這樣安排的時候,沒想過自己會死。但正是他心術不正,造成了這樣的惡果。)

第三,咸豐皇帝在安排顧命八大臣輔政的時候,沒有把兵權交給他們。

這顧命八大臣中,掌有兵權的只有載垣,他是鑲黃旗領侍衛內大臣。但當時慈禧假皇帝的名義,說他擔任職務太多,要把把這個職務讓出來,他一是沒想到慈禧會發動政變,二是不敢不讓,因為他收到的是皇帝蓋了印章詔書,所以就只能讓。這樣一來,整個顧命八大臣,全都是不掌兵的文弱書生,還能做什麼!

(話說回來,咸豐也不敢把兵權太多交給輔政大臣,那是更危險的事。)

可以說,慈禧正是利用咸豐皇帝的這些失誤,得以輕易擊敗多達八個的顧命大臣。

最後再說一句,咸豐皇帝把印璽交給慈安和慈禧,不知道是不是慈禧這樣要求的。如果是,可以說,咸豐一開始就被慈禧算計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

莫山主说清史
2019-03-29

慈禧太后在中國清代歷史上,一直很有爭議。為什麼說很有爭議呢?從國家層面來說,一方面,我們對慈禧玩弄權術,罔顧社稷深惡痛絕。其奢靡之風使國家經濟陷入困境,導致軍費不足,國力衰落。

另一方面,近代史本身就是屈辱的歷史,西方列強侵略導致的落後捱打,不能僅僅怪在慈禧頭上。慈禧發動義和團運動,保存了中國絕大部分領土。

自古以來,有爭議的人物也常有其過人之處。無論是命運的選擇,還是本身原因造就,慈禧在最初的奪權鬥爭中反映了這兩種機緣的交織。

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咸豐駕崩,留下權力空洞

咸豐有兩位皇后,一位是鈕祜祿氏,徽號為慈安,稱東太后;一位是葉赫那拉氏,也就是慈禧,稱西太后。東西二宮個性不同,作為東太后的慈安性格較柔弱,雖是正宮,由於沒有兒子,在地位上對有兒子的慈禧形成不了太大威脅。

慈禧的權力野心是在咸豐去世後滋長的。咸豐在位其間,本就身體羸弱,無法料理國事。打那時起常讓葉赫那拉氏執筆批閱奏摺,長期參與國事,與諸位大臣都有聯繫。

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咸豐駕崩後,葉赫那拉氏上徽號“慈禧”,稱“聖母皇太后”,由其子載淳繼位,給慈禧造就奪權會。此時慈禧希望以“垂簾聽政”方式掌握朝廷大權,但是遭到手握權力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反對,聯合反對慈禧干涉朝政,被慈禧所懷恨在心。說來也怪咸豐疑心重,死後雖然任命了八大臣以挾制慈禧專政,卻又擔心這些外臣政變奪權,於是製作兩枚印章,一枚交給正宮皇后,一枚交給了慈禧,以節制八大臣。八大臣為穩住慈禧,不得不常假意妥協,以謀後路。

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咸豐皇帝畫像)


聯合奕訢,執掌命運之筆

慈禧深知憑藉個人力量,是很難扳倒八大臣的,這時候,她將眼光瞄向了同樣被八大臣排擠的恭親王奕訢。奕訢有膽有識,但在咸豐一朝卻受盡委屈。

他早先就對前朝咸豐皇帝的繼位感到不滿,又因瑣事被免去軍機大臣職位。當英法聯軍攻擊北京城,大家都四處逃散,咸豐與大臣逃亡避暑山莊之際,是奕訢擋在最前線。然而咸豐駕崩,由於八大臣阻止,奕訢連奔喪機會都沒有。

此時慈禧選中了有勇有謀的奕訢作為自己的聯盟,是非常機智的。她給奕訢去信,告知咸豐情況,讓他快回承德奔喪。密信自然也暗示奕訢,要聯合除掉八大臣。奕訢感到奪權的機會到來了,於是快馬加鞭、不顧阻攔到達承德。

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利用軍權,採取分解之策

奕訢來到承德,對八大臣假意麻痺,讓他們放鬆了警惕。回到京城後,買通了手握兵權的勝保,又獲取留京大臣桂良、文祥等人的支持,這樣一個大圈套就在八大臣回京之前埋伏好了。

為分解八大臣聯合的力量,慈禧提出讓肅順護送咸豐的靈柩從大路回京,而兩宮太后與七大臣則從小路回京,這樣可以早點到達,在宮內佈置以迎接皇帝靈柩。肅順不知是計,欣然同意了。

這樣慈禧早早到達京城,和奕訢一起聯合諸大臣準備政變,設計諸大臣呼籲兩宮皇后“垂簾聽政”,其他文武大臣皆不敢反對。七大臣也早已被軍隊控制,根本無法通知肅順。慈禧乘機控制了朝廷大局,發佈聖旨解除八大臣一切職務,最後派遣侍衛捉拿尚在途中的肅順,就這樣慈禧的奪權之路一氣呵成。

由於這一年是舊曆辛酉年,所以稱為“辛酉政變”。

政變成功後,奕訢迅速升職為議政王,而肅順則被處死,其他七位大臣也都或死或革。


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自古以來,有爭議的人物也常有其過人之處。無論是命運的選擇,還是本身原因造就,慈禧在最初的奪權鬥爭中反映了這兩種機緣的交織。

坑爹史册
2019-02-21

作者:金滿樓

咸豐皇帝遺命輔政的八大臣鬥不過慈禧太后,原因很簡單,就是那句老話:名不正則言不順!

事實上,咸豐皇帝安排的輔政八大臣操作本身就有缺陷,那就是鈐印製度。

試想,咸豐本意是不想讓後宮干政的,但他又擔心八大臣會像當年鰲拜四大臣時期那樣專權,於是又做了一條規定,那就是:

在同治年幼不能親政時,所有諭旨必須在起首處鈐蓋“御賞”,結尾處鈐蓋“同道堂”印,即所謂“印起”與“印訖”。

換言之,所有諭旨,必須在前後鈐加“御賞”和“同道堂”兩印才能生效,否則一律無效。



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如此一來,八大臣看似掌握了實際權力,但最終的拍板權卻不在他們手中,如果兩宮太后不肯鈐印的話,那麼朝政就無法運轉維持。

如此一來,咸豐的這個相互牽制、相互制約的制度安排如果想運行正常的話,必須兩宮太后與八大臣團結合作,否則相互牽制就完全變成相互制約了。

可惜的是,八大臣與兩宮太后的合作並不融洽,尤其其中的主心骨肅順更是個性突出,與慈禧太后發生了激烈的衝突。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慈禧太后希望在這個制度安排中引入同治皇帝的親叔叔、恭親王奕訢,而這被八大臣認為是分割自己的權力而堅決拒絕。



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按中國人的傳統看法,自己家裡的事終究還是自家人可信,你想這八大臣算怎麼回事呢?因此,支持恭親王入局的人不僅是慈禧太后,其他大臣也同樣大有人在。

有這個認識基礎和輿論基礎,加上慈禧太后手裡還有一張最大的王牌,那就是同治皇帝。

要知道,兩宮太后可不是普通的女人,她們是小皇帝的母后,也就代表著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皇權。

從各朝歷史來看,除那些掌握了實際軍權的權臣如曹操等,他們可以無視皇權並將皇帝玩弄於股掌之中,其他人在不具備實力的情況下挑戰皇權,幾乎沒一個有好下場。



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而八大臣與慈禧太后的矛盾,歸根結底,肅順這些人終究是臣子,他們和皇太后對著幹,怎麼可能會有好下場呢?

再說了,慈禧太后引入的恭親王奕訢也是名正言順,皇帝的親叔叔嘛,他不來管事,誰來管事?這也是一個王炸啊!

此外,慈禧太后還有一個王炸,那就是勝保,當時執行保衛任務的軍隊,全部站在了太后一邊,太后說的話,當然比八大臣更有威信了!她代表的是皇帝嘛!

如此一來,八大臣雖然有咸豐皇帝的遺詔在手,但那又有什麼用呢?

坐看东南了
2019-12-26

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這個問題沒有什麼值得討論的,八大臣畢竟是大臣,6歲的同治皇帝在誰手上?在慈禧、慈安兩宮太后手上。

這八個大臣包括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要麼是皇室遠支,要麼是漢人,比如載垣是雍正的弟弟怡親王胤祥的五世孫,端華、肅順是努爾哈赤的父親的九世孫、努爾哈赤侄子鄭親王濟爾哈朗的七世孫,血緣和皇帝隔得老遠了,按現在的說法,他們和皇帝基本算是一個村的,還有一個杜翰,是咸豐皇帝的老師的兒子。

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咸豐皇帝這樣安排顧命大臣,是要出問題的,基本沒有皇室近親在裡面,特別是連自己的親弟弟恭親王奕訢、醇郡王奕譞都不在名單裡。

關鍵是,這個時候,在北京留守主持工作、和英法聯軍議和的是咸豐皇帝的親弟弟恭親王奕訢。一群外人主持朝政,咸豐皇帝只是遺命大事要兩宮太后蓋章,又不同意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所以,慈禧不服這樣的安排,恭親王奕訢也不服這樣的安排,於是,兩人一拍即合,把這8個人處理掉,太后垂簾聽政,恭親王當議政王,搭檔了二十多年,直到1884年中法戰爭失敗,這期間是晚清最好的歲月,號稱“同光中興

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很多人覺得處理顧命大臣很難。其實在明朝和清朝體制下,皇權至高無上,要處理大臣是相對容易的事情。當年萬曆皇帝的母親李太后和年幼的萬曆皇帝,一句話就把內閣首輔高拱趕回家。人為刀俎,你為魚肉,不對稱的較量,你敢反太后?反太后就是反皇上,當初給你們顧命的咸豐皇帝已死,沒人保你們了。

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咸豐皇帝這個人,我一直不喜歡,當年上位的手段,也不夠光明正大,臨死之前還自私,把在北京幫助善後的親弟弟排除在最高權力之外,這樣做的目的應該是擔心親弟弟篡位。

結果咸豐皇帝屍骨未寒,顧命大臣就終結了使命,後來唯一的兒子同治皇帝19歲駕崩,同治皇帝沒有兒子,皇位轉入醇親王奕譞家,光緒皇帝是奕譞的兒子,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秋媚读史
2019-02-23

1861年,咸豐皇帝一命呼呼,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發動一場宮廷政變,清除了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的勢力,這就是“辛酉政變”。當時,八大臣“贊襄一切政務”,掌握著清廷大權;慈禧年僅二十六歲,孤兒寡母,卻有著很強的權利慾。這本該是一場沒有懸念的博弈,最終卻以八大臣的失敗而收場。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慈禧劇照)

咸豐安排的託孤權力結構,給了慈禧可趁之機

咸豐在臨終前,做了三件事:

一、立皇長子載淳(慈禧所生)為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同治帝;

二、任命鄭親王端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異母弟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肅順等八人為顧命大臣,協助小皇帝處理政務。理論上,在同治成年之前,他們八人掌控朝政。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三、將“御賞”的印章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將“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授予皇子載淳。這種權力結構就存在問題了,輔政大臣形成的決議要通過兩個女人掌管的印章,才能形成正式的法律文本。這就如同,公司高管開會形成的決策,要老闆娘點頭才行。這就必然造成八大臣與慈禧之間的矛盾。

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咸豐歸天后,朝廷上下暗流湧動,迅速形成三大派系:

一、以兩宮太后為首的後黨,這是垂簾派,她們的優勢是皇帝的御用印章以及小皇帝在手,具備掌權的天然合法性;

二、肅順為首的八大臣以及支持者,這是託孤派,手裡有咸豐的遺詔,可以“持證上崗”,名正言順地掌握政務;

三、以恭親王為首的宗室王公,影響力不容小覷。他們被排除在權利層之外,心裡有點不是滋味,對現狀不滿。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三派之中,託孤派憑藉“天時”,迅速脫穎而出。另外兩派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們不會眼巴巴地看著肅順等人得勢,他們開始醞釀起事。

託孤派雖然暫時領先,但是問題也不少。當時託孤的人都在熱河行宮,首都卻在北京,朝中的風吹草動,肅順等人卻難以得知,對恭親王也疏於防範。

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肅順的情商比較低,群眾基礎也不好。他曾經整頓旗務時公開說過“咱們旗人混蛋多”,覺得旗人才能不行,對旗人的福利也進行各種削減。肅順是有治理能力的旗人,卻因此得罪滿清依賴的基礎力量(旗人),導致他的人緣與官聲很差。

兩宮太后,聯合恭親王,先發制人,八大臣失誤連連

先發制人,後發至於人。肅順犯了一個特別大的錯誤,就是沒能先下手為強,讓慈禧掌握先機。他覺得慈禧是女流,沒放在眼裡。當時兩宮太后與肅順等人的矛盾已經變得不可調和,遲早會魚死網破。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肅順在咸豐病重的時候,曾經建議咸豐效法漢武帝處理勾弋夫人那樣處理慈禧,咸豐下不了手,但是消息傳到慈禧那裡,慈禧一直對肅順懷恨在心。在對付八大臣的態度上,慈禧與恭親王的利益是一致的,讓他們非常默契地結盟。

肅順犯的第二個錯誤就是沒有阻止恭親王來熱河,還讓他見了太后。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恭親王是咸豐的親弟弟,是朝廷的實力派,奕訢弔唁完咸豐後,拜見兩位皇嫂,密謀了接下來的行動方案。這次見面太重要了,所有的部署、行動都是在這次見面拍板的。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慈禧和恭親王,將英法聯軍進入北京的責任推卸給肅順等人,將所有的不利輿論都引向八大臣。這樣,慈禧和恭親王就爭取到所有的官心、民心、軍心、旗心,在政治上就十分主動,而肅順等人就成了替罪羔羊。

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搞政變需要軍隊支持,這個關鍵人物就是勝保。勝保是滿洲白旗的武舉人出生,勝仗打得不多,敗仗打得不少,但在保衛首都的時候十分勇猛,深得咸豐賞識。勝保平時與肅順關係相當不好,卻與慈禧有交情,在政變中勝保的軍隊自然追隨慈禧。

緊接著,在回京的路上,肅順等人又出現失誤。回京的時候,人員分成兩批,皇帝、兩宮太后及端華、載垣先回京,託孤派明顯有先入為主的優勢。端華、載垣比較迂腐,,容易對付得多。

慈禧等人一到京城,就開始向王公大臣哭訴,說託孤派盛氣凌人,欺負她們孤兒寡母。然後,周祖培和大學士賈楨等人的“廢除贊襄政務八大臣”的奏摺送了上來。顯然,這是恭親王事先安排好的。接著,勝保的奏摺也上來了,他直接否定了咸豐的遺詔,認為遺詔是八大臣在咸豐病重期間擅自做主,將八大臣比作曹操和司馬昭。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一切準備就緒,慈禧和恭親王開始按圖索驥了,先是直接拿下端華、載垣,這兩個人的確很平庸,連跟肅順通風報信的信號也沒發出。然後,勝保出馬,直接帶兵將肅順從被窩抓了出來,立刻送了宗人府,其他輔政大臣也被一併拿下。

慈禧的勝,在於天時、地利、人和以及自己高明果決的手腕;肅順之敗,敗於輕敵、行動遲緩,以及平時不注重結交關鍵人物,等到事發時,孤立無援。經此一役,大清王朝進入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慈禧時代。

原創:秋媚

坐古谈今
2019-12-21

顧命八大臣怎麼鬥不過慈禧?

(1)顧命八大臣敗不在慈禧身上,而是“鷸蚌相爭”最終慈禧得利,殺了肅順之後再削了恭親王的權。從而我們可以看出:慈禧的權力鬥爭手腕非常厲害。但八大臣不是敗在慈禧身上而是在奕訢身上

當時的慈禧的身份只是還未登極的準皇帝的母親。她怎麼可能鬥得過八大臣?這也正是肅順等人輕敵的根本原因。政變成功,主要依仗的是恭親王奕訢。

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2)肅順的失敗在於傷害滿蒙貴族利益,恭親王雖然有大規模支持者,但以其名義實行政變的“正當性”比較差。皇帝的老婆東太后、準皇帝母親西太后如果加入,其“合法性”將遠遠大於肅順的正當性

肅順重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甚至某種程度上救了左宗棠一命,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滿貴族、官員經過一二百年洗禮,大部分已經“守舊無用”,肅順和咸豐對於漢人逐漸重用,特別是給予了軍權,允許湘楚軍等漢人武裝在全國範圍內建立。這對滿蒙貴族的衝擊是比較大的。

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咸豐作為皇帝,他們不敢反對,但肅順等人則必然成為這種怨氣的“出氣筒”。

(3)政變時期,英法的態度也是政變方不能不考慮的地方。因為,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外國列強已經深入進入清朝政治

出於自身利益需要,英法方面對奕訢比較支持,對肅順毫無好感,雖然沒有有效證據證明英法向奕訢提供了實質性幫助,但從事後的英法態度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我們可以猜測:英方對政變可能有些“智力上”的幫助。

在李鴻章崛起之前,英法列強最喜歡交往的清廷人物就是恭親王。

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奕訢在咸豐逃出北京後留下來和英法議和,也正是這段時期,奕訢由之前的強硬逐漸變為主和。雖然,英法聯軍主力已經撤出,但天津、上海等地仍留有六千多人。

兩後和皇帝在奕訢地保證下和靈柩回京,在奕訢地請求下英法方面非常安靜。這些可以從英國駐華公司普魯斯在寫給外交大臣的羅素的報告中窺探一二:在過去的十二月中,促成了一個傾心於並相信(中英)友好交往的可能性派別的建立,(我們)有效地幫助這一派的人掌權,這是一個非同小可的成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