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天皇是如何一步步奪取大權的?

光緒皇帝能不能像天皇一樣,通過變法奪取大權?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天皇是如何一步步奪取大權的?
10 個回答
阿斗不傻
2019-04-06

強國之路:《日本天皇上位記》

梳理明治維新為何皇權會一步步加強這個問題!

很複雜,很複雜,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日本明治維新的屬性和中國洋務運動太多不同了!

與國家政治組成而言。

日本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制國家,除律令時代有過一元政治格局,其他時代幾乎都是多元政治,封邦建國才是日本的特點。

也因此才有日本特殊的萬世一系天皇的存在!

簡而言之:天皇雖然沒有實權,但名義上還是國家元首,對應的是地方分權深入人心!

這在和平時期當然沒問題,在動亂時期,或者政治氣候到了一定時候就是一個有用的棋子!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天皇是如何一步步奪取大權的?

這裡有必要先解釋下幕府的權利構成!

幕府:屬於日本傳統的幕藩體制,因此幕府之下有很多諸侯建立藩國。

諸侯的義務是給幕府承擔勞役,軍役,至於外交事宜如“參覲交代”,則是各藩輪流主導,名義上是給他們好處,讓他們有名氣,實際上是耗費財力,讓最強大的藩國也威脅不了幕府的統治,算是陽謀吧!

那麼在這樣的統治構成之下,各藩其實是有很大自主權的,他們可以自行發展經濟,自行建立軍隊,自行確定稅賦,而且各藩所有臣民其實效忠的都是藩主而不是天皇和幕府將軍!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天皇是如何一步步奪取大權的?

因此都很獨立,一般獨立性非常強的政治實體,會有不同文化與經濟基礎!

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就是文化的多元性和政治實體的經濟板塊化!

因此日本雖然國家意識形態雖然是宋明理學,但蘭學卻在橫行,蘭學就是荷蘭的學問,在日本幕府時期對日本影響非常深遠!

這也是日本明治維新能成功的思想基礎!

那麼經濟板塊化何解!

這也和日本豪商階層的崛起有關,雖然日本和中國同處小農經濟,但日本因更小,中央控制力不足,就容易出現豪門階級,甚至於地方大名有時候如果錢不夠都需要向豪商借貸!

而這豪商,就是今日很多日本財團的前身,三井,三菱都是豪商的延續!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天皇是如何一步步奪取大權的?

說完經濟基礎文化基礎,再說宗教!

日本人的宗教信仰,和中國人可謂大不相同,我們中國人是什麼都拜,沒有信仰可言,日本人則不一樣,信仰非常虔誠!

而在日本佔據主導地位的就是神道教,神道教之天照大神就是日本天皇的祖先,那麼日本人信仰天皇就有了信仰基礎!

於是經濟,文化,宗教三重特列,給了日本天皇必須存在的價值,他是日本的象徵!

三合一後,見到機會迎風起,重奪政權就有了天然基礎!

那麼這個基礎是如何銜接的,如何做到的,需要將邏輯理順一下!

在多遠文化政治經濟基礎前提條件下,幕府將軍的權威其實來自於天皇的任命,雖沒實權,但這個基礎一直存在!

可時間來到近代後,在蘭學(荷蘭)廣泛流傳後,原本由理學控制的日本主流意識發生轉變,於政治需求一途,人們發現一個新的意識形態,那就是君主立憲制度!

君主立憲制的發現,讓日本找到了既可以尊敬皇權又可以否定幕府將軍統治正當性的辦法。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天皇是如何一步步奪取大權的?

辦法有了需要的不過是一個契機而已。

這個契機就是明治維新,而推動這一切的就是豪商階級和日本各個實權大名!

曾經平靜的東亞,在中國鴉片戰爭慘敗之後,不可避免的陷入世界洪流,緊跟而來的就是日本的陷落。

日本嘉永六年(1853年),美國人來了,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培理率四艘軍艦來到浦賀,要求幕府取消鎖國令。給予美國貿易最惠國待遇,開放口岸,並約定一年後兌現條約!

當時的幕府對此無能為力,只能將這個決定權交給天皇,讓天皇看著辦!

這就是天皇首次拿回議政權。

可天皇雖然拿回議政權,但他也沒辦法啊,於是就發文要求集思廣益,應對危局。面對危局,日本各界建言獻策,結果就是幕府成了背景板,而在天皇主導之下,民間思潮氾濫!

一時間幕府人人喊打,天皇權威上升!

一年後的1854年七月,美國黑船艦隊又一次來了,這個時候日本幕府也很悲催,前任將軍剛死,主心骨不再,只能被迫和美國簽訂《日美親善條約》。開放下田、箱館兩地領事權,並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天皇是如何一步步奪取大權的?

日本被迫開放,無數開眼看世界的日本人思想更加開放!

再加上日本政治板塊割裂化,無數日本強藩為了應對危局,開始自救改革!他們自發舉用人才,開創研究、傳播、講習西方科學文化。

日本明治維新的基礎就此越發穩固!

這時候美國無意又打了次助攻!

美國在簽訂《日美親善條約》後得寸進尺,要求進一步獲得領事裁判權、關稅議定、開放通商口岸。

幕府無法應對,又把鍋給天皇背。

天皇無能為力,只說不能答應,可天皇不答應,幕府答應了,最後幕府威望掃地,天皇聲望更盛!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天皇是如何一步步奪取大權的?

就此“安政五國條約”,簽訂!

幕府再一次成眾矢之的,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下,日本社會各界思潮迭起,什麼“攘夷佐幕”、“公武合體”、“尊王攘夷”都出現了!

動亂就此不可避免,誰才是最好的日本代言人,無數雄藩將目光投向天皇!

其中主力軍就是西南雄藩,長門毛利家,薩摩島津家、土佐長宗我部、等很多諸侯。

他們和德川幕府關係並不融洽,都是關原合戰(日本戰國最重要戰役)後才投靠德川幕府。而且他們處於日本西部,對外交流更多,也更開明!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天皇是如何一步步奪取大權的?

最後他們成了倒幕中堅力量,於是日本幕末戰爭開始!

為了剪除西南雄藩威脅,慶應二年1866年,幕府軍進攻西南雄藩之長門毛利藩,四境戰爭爆發。最後通過西方先進武器裝備組成的長門藩軍,以寡敵眾,大獲全勝!

德川幕府徹底失去威權。

慶應三年1867年,對幕府更致命的打擊到來,主張維持幕藩體制的孝明天皇暴斃,明治天皇即位。

全國性倒幕運動開始,面對這樣的情況,聰明的末代幕府將軍德川慶喜決定向天皇“大政奉還”。目的是不過是緩兵之計而已!

哪知道,這計策被明治天皇將計就計受用了,就這樣日本政權,重歸天皇。

德川幕府就這樣被自己坑了,為了挽回局面,他們又於慶應四年(1868年)元旦,發佈“討薩表”,引發“戊辰戰爭”。

面對幕府軍,長門薩摩聯軍勢孤力單,眼看就要失敗,京都即將失陷。

明治天皇,有感於幕府的專橫跋扈,和天皇權威受限!

決定支持倒幕派,於是下發了幕府討伐令。

不得不說,日本真是個奇怪的國度,天皇沒什麼權利,可是深入人心,在天皇幕府討伐令之下,幕府就此成了反賊。

士氣一落千丈,然後就戰敗了!

這就是,著名的鳥羽伏見之戰。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天皇是如何一步步奪取大權的?

就此德川幕府徹底失敗投降,明治天皇宣佈改元明治,首都遷往江戶,改稱東京。

日本天皇終於成了國家實際領導人!

不過於實權而言,還沒後期那大,而天皇后來能權威更大,則是豪商功勞!

倒幕戰爭結束之後,日本可謂內外交困,原因也很簡單,明治天皇沒錢!

沒錢了怎麼辦?

於是明治天皇開始想辦法找錢,那個時候日本最有錢的不是藩鎮而是豪商!

天皇就將主意打到了豪商身上!

找商人借錢,找商人融資,找商人支持國家建設!與之相對應的就是給予商人政治地位,在商人和天皇利益互換之下,日本明志維新的所有舉措都有了金錢基礎!

日本的西化改革開啟,無數工廠建立,無數學堂修建,無數基礎設施建設, 日本一躍千里。

成為了現代化國家,而商人對於日本政治的影響力也越來越深,直到現在。

和皇室結成同盟的他們,成了皇室代言人,而原本屬於強勢地位的藩鎮受限於無錢,反而成了邊緣勢力!

實力越來越強大的日本天皇政府,開始了對日本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改革!

就是奉還版籍1869年、廢藩置縣1871年

奉還版籍是指,用贖買+強制的措施廢除了封建的土地所有權,在此基礎上,確立了近代土地產權制度,變幕府時代的年貢大米稅為土地稅,保證了明治政府的賦稅收入。

廢藩置縣:則相對簡單,在經濟改革之後傳統的藩鎮割據,已經不適合於日本現代化政治結構,必須被徹底廢除!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天皇是如何一步步奪取大權的?

這兩政策其實是有聯繫關係的,奉還版籍動搖了藩鎮的割據基礎,廢藩置縣則讓日本施行數千年的藩鎮割據成歷史!

中央行政權力大增,日本就此進入現代政治國家行列!隨後為了安撫被廢除的藩鎮,日本天皇開始施行華族身份政策,給所有原本藩鎮還有公卿、武士上層,以特殊的華族身份,給他們各種特權,做妥協交換!

相對應的,原本屬於貴族所有的平民百姓,地位在貴族變成華族之後,權利都大為提高,成了真正的國民,一時間都解放了。

華族身份制施行,貴族妥協退讓,結果就是日本廣大勞苦大眾解放,天皇的權威在民眾中又一次上升,無數原本的賤民也成了天皇支持者!

安撫了公卿貴族,安撫了百姓後,日本天皇終於成了一個國家最高掌控者!

之後就是給這個掌控以法律效應,於是頒佈憲法,開立國會,君主立憲成了天皇的選擇!

1889年日本第一部憲法出爐,1890年第一屆國會召開。

日本天皇,成了實際上的最高領導者,也成了法理上的最高領導者!

一個君主立憲的集權軍國主義國家就此誕生!

海研会
2019-04-08

日本明治天皇和中國光緒皇帝的情況完全不同,明治天皇本來沒有權,其權力某種意義上說是“天上掉下來的”,而並不是天皇自我有什麼過人的能力;而光緒皇帝的情況完全不同,光緒是有權,而後硬是被自己造沒了。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天皇是如何一步步奪取大權的?

(即位時年僅15歲的睦仁)

19世紀時,日本處於德川幕府統治下,天皇只是傀儡,幕府徵夷大將軍挾天子以令諸侯。到了黑船事件後,日本的鎖國政策無法繼續下去,被迫開國。幕府對外低三下四的做法,引起了一些地方諸侯的不滿,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西南強藩長州、薩摩。

1866年,薩摩藩和長州藩結成倒幕同盟,發起了旨在推翻幕府、擁戴天皇的戰爭。同一年,日本孝明天皇去世,而德川幕府的第十四代將軍德川家茂也去世,在內外壓力下,第十五代將軍德川慶喜於1867年10月14日被迫上表大政奉還,即將政權歸還給天皇,15日時年15歲的小天皇睦仁象徵性接受政權,就此終結了日本幕府統治的歷史,從1869年起採用明治年號。

所以說,明治天皇之所以得到權力,完全是因為長州、薩摩等西南強藩對幕府進行軍事威逼、政治脅迫的結果。也由此,在明治新政府中,事實上長州、薩摩藩的勢力極大,薩長派人物佔據著朝廷的高位,天皇實際上仍然只是個形式。到了日本帝國憲法頒佈,天皇就更成為一個象徵了。

回過頭再看光緒皇帝。

光緒皇帝即位時,清王朝處於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環境中,比日本天皇皇室的處境要好得多。因為光緒年幼,初期由慈禧、慈安皇太后輔政,到了1888年大婚後,光緒帝親政,事實上操控起了國家大權。

但是由於成長環境的限制,眼界見識的侷限,光緒帝所親信的是帝師翁同龢等朝中元老和翰詹科道官員,對各省督撫則非常隔膜,甚至不信任,無法籠絡、控制這些封疆大吏和洋務重臣,自己侷限了自己的權勢。

历史小知
2019-04-03

謝謝悟空小祕的邀請

變法不能使光緒帝掌握真正的權力,事實是明治維新後明治、大正兩位天皇都沒有掌握實權,到了昭和時代是藉助一系列危機依靠受軍國分子的效忠後才有影響政治走向的權力。

為什麼說明治、大正天皇沒有實權

  1. 明治維新是由地方的主張革新的蕃閥和天皇聯合進行的倒幕運動,實際是維新勢力借用了天皇這一杆大旗,以“王政復古”名義來進行推翻幕府統治封建統治的維新運動。當然維新後肯定不可能回到千年前天皇獨裁的封建統治時期,不會賦予天皇封建皇帝大權獨攬的權力。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天皇是如何一步步奪取大權的?

  2. 再說,維新後的憲法賦予天皇的巨大權力。他是借鑑德國第二帝國的憲法建立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國家,這種制度和我們現在看到議會制君主立憲制不相同是君主立憲制的另一種形式,皇帝擁有的權力大於議會,權力很大現在這種制度已經不存在了(有興趣的可以查一下,不在此贅述)。但維新派流血流汗得來的政權怎麼可能輕易將權力拱手相讓,因此維新後維新派把持了中央所有機構,如同中國古代挾天子以令諸侯一樣借天皇的名義來實現變法,將天皇當做橡皮圖章來用,將憲法賦予天皇的權力自己來用。因此在明治時期,先有強人政治如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時代,後有元老政治的桂圓時代。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天皇是如何一步步奪取大權的?
  3. 進入大正時代出現了隨著維新元老的一個個去世,元老政治出現鬆動,但世界民主浪潮侵襲,使得日本出現了短暫的大正民主時代

明治、大正兩位一直都擔任的橡皮圖章的角色,可能也是他們的“恪盡職守”使人認為他們掌握了實權。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天皇是如何一步步奪取大權的?

正真掌握實權的可能是昭和天皇,但他卻不是靠變法的來的

而是拉攏軍隊中的軍國主義分子,接受其的效忠,壓制民主思潮和議會政治,通過建立對外侵略的法西斯國家才獲得的權力。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天皇是如何一步步奪取大權的?

在二戰結束後盟國為了更好的佔領日本,而沒追究昭和天皇的戰爭責任認可日本的藉口其是沒有實權的天皇。但看日本中的很多決策和政治博弈最後的結果中都少不了昭和天皇的影子。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天皇是如何一步步奪取大權的?

古梁镛
2019-04-03

謝邀@悟空問答。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的大事件,連年混戰的日本在明治天皇的帶領下,積極改革,最終一躍成為世界強國,但是在明治維新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日本天皇是被各大名架空的,甚至一度淪為幕府將軍的傀儡。

那麼,在明治維新之後,天皇是如何一步步奪取大權的呢?

小哥詳細分析。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天皇是如何一步步奪取大權的?

(日本戰國時代大名分佈版圖)

日本天皇的起源。

日本君主使用天皇稱號大概是在唐朝時期。唐高宗曾使用天皇稱號,與天后武皇后並稱二聖,這可能影響到日本天皇稱號的採用。日本天皇名稱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在673年至688年前後由天武倭奴王制定的《飛鳥淨御原令》中。中國稱日本元首為天皇大約是在清末的同治時期。在日本的歷史上,出現天皇的稱號以後,還有天皇和皇帝的稱號並用的。

日本第一任天皇是 “神武天皇”,但是根據嚴格的歷史考證,“神武天皇”時期日本處於部落時代,根本沒有君主政權制度,日本的這種意淫式推論,直接將日本的歷史向前憑空推了一千多年,而在這一千多年中,日本人憑空製造了十位天皇來領導日本的發展。

在日本正史中,第一次出現規模比較大的政權是“大和國”,在我國南北朝時期,前後有五位“大和國(倭國)君主遣使者朝貢,史稱倭五王(贊、珍、濟、興、武)。”到了中國隋代,隋煬帝(公元569年~公元618年)時,大和的聖德太子派小野妹子出使隋朝,在國書中有“東天皇敬白西皇帝”之句,是首次在外交場合使用“天皇”一詞。

國際公認的日本文化發展,是從第十代“崇神天皇”開始,但是根據文獻記載可信度而言,則從第十五代“應神天皇”(公元200年12月14日生)開始。也就是說,從公元200年開始,日本才有了文字記載,而剛剛開始都是小村落,根本沒有統一政權的大部落,天皇制度也就無從談起。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天皇是如何一步步奪取大權的?

(日本戰國時代)

日本天皇權利的更迭。

日本天皇為日本“日照大神”的後裔,是日本民眾的精神信仰,但是日本是一個狹長的島國,地勢決定了日本國的部落分佈都比較散亂,並且土地資源有限,各部落之間連年戰爭,

日本自1185年鎌倉幕府(1185~1333,武士階級取代貴族階級掌權,崇尚武力,也就是後來的武士道精神)建立至1867年大政奉還,天皇權力被架空六百八十二年之久。

大政奉還(1867年10月),第十五代將軍“德川慶喜”將政權歸還天皇,標誌著長達260年的德川幕府統治結束。

1868年,明治天皇重新掌權,進行明治維新,建立日本帝國,並迅速躋身資本主義列強行列,對外逐步走上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天皇是如何一步步奪取大權的?

(日本明治維新)


日本明治維新。

19世紀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衝擊下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盤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 這次改革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這次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是日本近代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這次全面改革,史稱“明治維新”。

日本人為何要“明治維新”?

內憂:日本經歷了非常長的幕府封建統治,長時間重農抑商,同時由於長期閉關鎖國,民眾思想落後,伴隨著西方文化的衝擊,日本民眾非常迷茫和焦慮,迫切的需要找到新的方向。

外患:日本面對強大的侵略者,一度有淪為英美國家殖民地的危險,同時中國的鴉片戰爭深深刺激了日本人,國內改革的呼聲很高,以吉田松陰等為代表。

在如此迷茫的時代,日本民眾迫切的需要統一力量,而日本天皇經歷了日本歷史沉浮,是日本歷史上最古老的種族信仰,所以天皇被給予重望,走上歷史舞臺。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天皇是如何一步步奪取大權的?

(明治維新三傑)

明治維新的天皇如何一步步奪得大權。

日本明治維新讓日本國迅速崛起,而在這一過程中,明治天皇的貢獻功不可沒,雖然明治維新讓日本國振興,但是天皇藉此而大權在握,也為後來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明治維新期間天皇的權利。

1:天皇擁有最高決定權。

2:天皇總攬統治權,行使立法權,掌握軍隊統帥權。

3:議會 ,協贊天皇行使立法權 。

4:天皇有審議國家預算案權力 。

5:內閣 ,直接對天皇負責 ,成員由天皇任命,為天皇無條件服務。

通過上面的記錄,我們可以看到,天皇在明治維新期間被賦予了絕對的權利。那麼,在如此絕對的權利加持之下,明治天皇之後,歷代天皇進而一步步謀取更多的權利,也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謝謝大家。

整理不易,還請大家多多點贊支持。

喜歡小哥的記得點關注哦。

125878215蜂獾
2019-04-03

謝謝悟空邀請,曰本明治維新是從19世紀60年代未日本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衝擊下進行的,這次改革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並不是為了自己權力更加集中,而是為了國家長治久安和繁榮昌盛,關鍵是進行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日本這次政治改革非常徹底,是日本近代史重要轉折點,比起晚清的洋務運動,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就是因為日本佔據天時地利人和,中國雖然也是中央集權國家,但是沒有日本在政治上改革徹底,明治維新建立了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我們大清朝廷可不是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日本組內閣,1890年召開第一次帝國議會,其個人著裝也貫徹西方化執政理念,大清朝廷沒有實行議會制,更沒有組織內閣負責制,也不要說服裝改變,英國工業革命引領資產階級走上歷史上的舞臺,建立資本主義社會,殘酷的原始資本積累,工業革命推動而有效,中國雖然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民間仁人志士急盼救國救民,但清廷一直處於捱打簽約捱打惡性循環中,但思想守舊與極其自私的執政理念和時代發展相悖,重農輕商,極其自私自利,而且官與民爭利相當嚴重,日本意識到亞洲落後立刻做出改變,全面擁抱西方先進社會理念,地理因素對於國家和民族發展至關重要,而且處於決定性作用,兩次鴉片戰爭也沒有使清廷覺醒,八國聯軍侵略才意識到海軍的重要性,黃花菜都涼了,但是太晚了。

国史馆
2019-04-07

與題主的描述不同,明治維新中,天皇是一個被動的角色,他收回政治主導權也沒有經歷那些處心積慮、一步一個腳印的過程,而是順勢而為、一蹴而就。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日本的明治維新不是自上而下,由最上層的當權者發動的,而是有著廣泛的民間基礎,沿著町人-武士-大名-幕府-天皇這樣的順序,自下而上,順理成章的。

這與中國有著本質區別,因此有些難以為今天大多數的中國人接受。

中國近代以來的每一次大的社會變革,除了五四運動等,很少是由民間發動的。即便如五四運動,也不是來自傳統意義上的民間,而是北京的知識分子群體。這些人屬於中國最頂級的知識精英,實際上是上層人士中的一小撮人。五四運動當時也只是對知識青年影響比較大,民間基本上不受影響。五四運動的後果要在幾十年以後,那些當年的熱血少年成長起來,變成中國的當權者以後,才真正顯現出來。

中國的社會變革習慣於頂層設計,並且常常伴隨著謀略的運用。從清末的立憲直到今天都是如此。40年前的改革開放,如果沒有那個老人劃了一個圈,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實際上,晚清中國社會變革的基本邏輯是看變革是否對統治者有利,只要統治者覺得還能撐得下去,就會想方設法維持下去,儘量維持原有的利益格局。但這種邏輯只適用於中國,不適用於日本,我們不能用中國的政治邏輯去解讀日本近代史。

日本明治維新之所以能夠大獲成功,是因為日本朝野獲得了廣泛的共識,從平民到大名,再到天皇一致認為,日本再不變革就沒有出路了。於是各地大名牽頭鬧事,呼籲幕府還政於天皇,最終導致德川幕府垮臺。

當然這也是有一個曲折的過程的。

中國的鴉片戰爭的影響

在中國的鴉片戰爭之前,日本的政權是由德川幕府控制,各地方勢力以大名為核心,大名控制著中下級武士,幕府控制著大名。而天皇則有一千多年時間沒有問政,天皇那個時候的主要職責是擔任貴族的最高代表,每天熱衷於插花茶道圍棋,順便插手各地大名和幕府聯姻的事,悠哉悠哉。

這裡的核心問題是日本當時沒有國家概念,有點類似於中國東漢末年的戰國時期,各地大名是魏蜀吳那樣的割據勢力,幕府類似於曹操,天皇類似於漢獻帝。當時日本天皇和幕府一直都是用中國傳統的天下體系維持日本的統治,而明治維新的一個突出成果就是確立日本現代國家的觀念。

另一方面日本的商品經濟卻很發達。由於幕府長期對荷蘭開放,日本的對外貿易壟斷在荷蘭人手裡,日本成了荷蘭東印度公司遠征亞洲的中轉站,從中國明朝的隆慶年間起,日本就是中國白銀和茶葉、絲綢、陶瓷等商品的中轉站。到鴉片戰爭前,日本已經成了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國家,國際貿易十分發達,亞洲第一。

但是1840年中國的鴉片戰爭震驚了日本。那之前日本對中國絕對是仰視的,他們把中國視為天朝上國,神聖不可侵犯,處處向中國學習。

鴉片戰爭中,中國有個鴉片戰爭的親歷者事後寫了一本書叫《聖武記》,詳細記述了鴉片戰爭的經過,尤其是對英國的堅船利炮,記載的十分詳盡。這個作者叫魏源,是林則徐的知己,鴉片戰爭爆發時,他在兩江總督裕謙的幕府裡。魏源和龔自珍,以及稍早一些的陶澍三人,是清朝經世派大家,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啟蒙者,他們的思想直接導致了後來的洋務運動。

但當時《聖武記》和他的另一部名著《海國圖志》在中國是禁書,但卻被孜孜以求的日本人帶到了日本,成了風靡全日本的暢銷書。這兩部著作在日本很轟動,以至於上到天皇和大名,下到武士和平民,引發了一場全民大討論,強大如中國,在英國的堅船利炮面前都一敗塗地,日本怎麼辦?魏源也因此成了日本明治維新的第一個啟蒙者。

黑船來航

1853年7月8日,美國海軍東印度艦隊司令馬修佩裡准將率領四艘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蒸汽動力軍艦闖入日本江戶灣,強行令日本開埠。第二年三月,馬修佩裡重返江戶灣,與日本幕府簽訂了《日美親善條約》,此後,英國、法國、德國、比利時、荷蘭、俄國、奧地利等傳統列強也如法炮製,而且連簽約的文本都是照抄中國的。

黑船事件對日本國民的心理打擊是毀滅性的,日本人第一次近距離見識到西方工業革命的成果,他們手足無措,對未來充滿了茫然無望的感覺。

恰在此時,主持德川幕府的阿部正弘犯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他就未來的局勢向天皇徵求意見,天皇未加思索,像往常一樣讓各地大名討論此事。

這一下一發不可收拾,尊王攘夷和王政復古運動開始了。

尊王攘夷和王政復古

日本的幕府末期,有一個特殊的變量出現,就是町人階層的崛起。

町人階層在中國的歷史教科書裡叫做新興資產階級。自十七世紀以來,日本由於對外貿易和中國的影響,成為世界上城市化率最高的國家,大批城市平民富裕起來,成為有產者,他們首先在意識形態上居於主導地位,日本傳統的武士階層開始式微。

傳統的日本社會中,武士是底層社會的中間,武士團結在大名周圍,大名依附與幕府,從而形成穩定的社會治理結構。待町人階層崛起後,武士由於不事生產,加上收入大不如從前,成了社會嘲笑的對象,日本傳統的社會結構開始坍塌。

町人階層認為要想避免走中國鴉片戰爭的老路,必須尊王攘夷,實行王政復古。這一點迅速被各地大名所接受,恰逢阿部正弘徵求天皇意見,薩摩、長洲、土佐、肥前四藩率先發難,倒幕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始了。

第一個提出大政奉還的人是阪本龍馬,他和西鄉隆盛一起致力於倒幕,是日本現代化的主要奠基人。

1867年,年幼的明治天皇繼位,倒幕派乘機發動政變,宣佈大政奉還,成立新政府,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等掌握了政權,勒令幕府交權。日本幕府時代結束,明治維新開始。

在這個過程中,日本天皇是完全被動的,整個過程甚至可以說與他沒有關係。

倒幕運動發起時,正是明治天皇的父親孝明天皇時期,孝明天皇是個軟弱的人,他一生中唯一能讓人記住的事蹟是孝順,在父親重病時“夏不㡡,冬不爐,夜不解帶”。如果王政復古是他刻意為之,他也不會在倒幕運動方興未艾時不明不白地死去,成為王政復古的犧牲品。因為世上不會有這麼荒謬的事,為人謀如此之深,為己謀如此之拙。

而明治天皇繼位時才十五歲,還是個正在讀書的懵懂少年,他不是康熙皇帝,不可能有什麼收回權力的謀略。

與中國的爭權奪利不同,日本王政復古的意義主要在於確立了日本現代國家的觀念,而不在於天皇重新獲得了世俗的權力。日本奉行神道教,天皇是神的最高代表。在尊王攘夷和王政復古運動之前,天皇也一直養尊處優,悠哉悠哉過日子,沒有任何人想推翻他的地位。所以,從利益上考慮,天皇沒有從幕府奪權的內在動力。

所以,我們不能用中國政治邏輯去解讀日本近代史。

zyb38537240
2019-04-03

這個問題的描述本身並不完全符合歷史。日本的天皇,在近代以來的權力運作機制,是非常複雜的,不能用大權集於一身來描述。而且又和日本近代倒幕運動,明治維新,乃至於其後獨特的歷史發展過程密切相關。

從廣義範圍來看,倒幕運動是明治維新的一個組成部分,當然也可以把兩者分開,但無論如何兩者之間有密切關係。沒有倒幕運動就沒有明治維新,同樣如果沒有明治維新,倒幕運動也就沒有了其巨大的歷史意義。但必須指出的是,倒幕運動並不是天皇策劃的。嚴格的來說,倒幕運動是下面地方強勢諸侯,日本稱為大名,對幕府權威的一種挑戰,只是為了讓這場運動具有合法性,所以,借用了天皇的名義。天皇本人沒有直接參與。倒幕運動單純就其本身來看,還談不上資產階級革命。但是,伴隨著倒幕運動的成功,日本開啟了明治維新,學習西方的歷史進程,從這裡開始,才可以談得上資本主義改革。

那麼明治維新是不是天皇主導的呢?就其實際情況來看,也不是如此。當然相比倒幕運動而言,這一時期的天皇因為大政奉還,開始具備了實際意義上的政治權力。但畢竟因為本身並不參與之前的倒幕運動沒有積累下豐厚的個人政治和軍事資源,因此,天皇在更多的時候還是像歷史上一樣,主要承擔一個精神領袖的作用。日本當時的政治格局,是以軍隊為主導力量,同時又逐步形成了一個文官官僚集團。也就是以武夫為主,文人為輔的這樣一個政治權力架構。天皇雖然也參與到了政治活動中來,但更多的時候,還是在多重政治力量的裹挾下行事。各方政治力量都以天皇為效忠對象,但同時又希望借天皇來壓制其他政治力量的發展。

縱觀日本近代史,真正掌握日本統治大權的是軍部。軍部本身成立較晚,但是在這之前就已經有了雛形。也就是日本的武士階層所轉化過來的均官商一體的特殊政治經濟集團。一方面他們把持了日本的軍事大權,並以此間接控制了政府,另一方面,他們又把持了日本的經濟大權,日本財閥實際上就是這個集團在經濟領域的具體表現。文官集團是日本另外一個重要的政治力量。但是,在政治領域始終受制於軍部。日本近代史上,首相是一個高危行業,經常被彈劾下臺,或者被迫辭職,還有不少人被暗殺。到了抗戰時期,文官集團內部沒有人敢出來做首相。因此,軍部出身的東條英機,乾脆自己出來做了首相。從歷次軍部和文官集團的鬥爭來看,文官集團幾乎沒有勝績。軍隊大過政府,是日本近代政治的一個顯著特點。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制定了憲法。這部憲法的特點是,高度推崇天皇權力,從這個法律的表層來看,很容易誤解,認為天皇在日本可以隨心所欲。但如果深入瞭解當時日本的政治特點,就會發現有大批軍人簇擁在天皇身邊,對天皇施加影響。天皇在形式上的無限權力,實際上轉化成了軍部的無限權力。日本之後也有過數次的憲法修正,但是都是不停的強化天皇的權力,不過就其實質而言,本質上還是在強化軍部的權力。這實際上是軍部用天皇來壓制文官集團的一種手段。

日本從明治維新一直到抗戰,歷經了多位天皇。就個人層面上看,權力大小也是有區別的。明治因為實現了日本近代化改革,在民間聲望很高,所以相對來說是權力較大的。其他的天皇,因為長期處於這樣的政治架構之中實際上,並不具備非常大的權力,在很多時候,只能在軍部的授意下行事。不過,在發動對外侵略戰爭這個問題上,日本國內各派政治力量的意見是統一的。無論是軍部還是文官集團,還是天皇本人,在這個問題上沒有矛盾。不能從這個權力架構來否定日本歷代天皇在侵華的時候所必須承擔的歷史責任。

總的來說,日本天皇在倒幕運動之後就開始參與日本的政治生活,但這種參與並不是主導。日本軍部是日本在近代以來真正意義上的統治者。二戰以後,美國並沒有真正清算這樣一個集團。日本右翼勢力實際上就是日本軍部在戰後的政治延續。

蒋南强读历史
2019-04-06

謝邀。

一、通過“倒幕運動”廢除封建割據的幕藩體制,天皇君主的象徵統治轉變成直接統治

在19世紀中期的亞洲,日本處於最後一個幕府——德川幕府時代,天皇僅是國家的象徵。

德川幕府在日本推行“閉關鎖國”政策,國民沒有信仰自由和遷徙自由,社會生產力低下,人民生活困苦,幕府的統治者們卻仍在加大盤剝和壓榨。

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休·佩裡(MatthewCalbraithPerry)和祖·阿博特(Joel Abbot) 等率領艦隊進入江戶(今東京)岸的浦賀,把美國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寫給日本天皇的信交給了德川幕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關係和進行貿易。史稱“黑船事件”(亦稱“黑船開國”)。

1863年6月發生了美英荷法四國軍艦炮擊下關(下關戰爭),英國艦隊進攻薩摩藩(薩英戰爭)的事件。日本又陷入更為深重的危機。

隨著國內外矛盾日趨激化,面臨重重危機的日本,急需一場革命來擺脫這種困境。不堪忍受幕府統治和外國侵略者壓迫的日本民眾紛紛要求“富國強兵”,尤其是日本具有資產階級色彩的大名(藩地諸侯)、武士和要求進行制度改革的商人們組成政治性聯盟,與反對幕府的基層農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實力基礎。他們對社會的現狀有著強烈的不滿和深切的憂慮,拿起武器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天皇是如何一步步奪取大權的?

上圖年輕的明治天皇

1867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親王(即明治天皇)即位,倒幕勢力積極結盟舉兵。

1867年11月8日,天皇下達討幕密敕。

1867年11月9日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奏請“奉還大政”。

1868年1月3日,天皇發佈《王政復古大號令》,幕府制度被廢止,令德川慶喜“辭官納地”。以天皇為核心的近代官僚制度得到了確立。從此,日本的政治體制從君主的象徵性統治演變為以近代化的官僚機構為輔助工具的君主直接統治。

1868年1月8日及10日,德川慶喜在大阪宣佈“王政復古大號令”為非法。

1868年1月27日,以薩、長兩藩為主力的天皇軍隊5000人,在京都附近與幕府軍1.5萬人激戰(鳥羽、伏見之戰),德川慶喜敗走江戶。

戊辰戰爭由此開始。天皇大軍大舉東征,迫使德川慶喜於1868年5月3日交出江戶城,至11月初平定東北地區叛亂諸藩。

1868年7月,睦仁將江戶改名為東京。8月27日舉行即位典禮。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天皇是如何一步步奪取大權的?

上圖是明治天皇1868年從京都前往東京

1868年9月8日改年號為明治(年號取自《周易》,聖人南面聽天下,嚮明而治),採用一世一元制。

1868年10月,明治天皇抵達東京執政。

1869年春,天皇軍出征北海道,於6月27日攻下幕府殘餘勢力盤踞的最後據點五稜郭(在函館),戊辰戰爭結束,日本全境統一。

1877年,西南戰爭爆發,這場戰爭是倒幕運動的尾聲,也是日本資產階級革命餘波。

隨著西南戰爭中薩摩軍的失敗,由天皇操縱主導政權的君主立憲的國家建立,標誌著日本資本主義革命的結束。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天皇是如何一步步奪取大權的?

上圖是《五條御誓文》

二、1868年頒佈憲章誓言(五條御誓文)明確明治維新的主要目標和行動方針

1868年4月6日(慶應4年陰曆3月14日)日本明治天皇發佈五條御誓文(五箇條の御誓文,ごかじょうのごせいもん)。明治天皇率文武百官在京都御所的正殿紫宸殿向天地、人民宣誓,揭示國是方針,堂堂開啟了明治維新的歷史序幕。

五條御誓文的內容;通過這一誓言,我們的目標是在廣泛的基礎上建立國家財富,制定憲法和法律。一是應廣泛建立協商會議,並通過公開討論決定所有事項。二是所有階級,無論高低,都要團結一致,大力開展國家事務管理。三是普通民眾都可以成為民事和軍事官員,都應該被允許追求自己的理想,這樣就不會有任何不滿。四是過去的邪惡習俗應該被打破,一切都基於自然的正義法則。五是應在全世界範圍內尋求知識,以加強帝國統治的基礎。

誓言概述了明治天皇統治時期的主要目標和行動方針,為日本的現代化奠定了法律階段。這也是建立了一個城市化進程,因為所有階層的人都可以自由地轉移工作,去城市尋求更好的工作。在整個明治時代直到進入二十世紀,它仍然具有影響力。

誓言結束了被幕府獨家壟斷的政治,旨在鼓舞士氣、能夠民主參政,以期獲得對新政府更多的支持。

三、明治政府強制實行“版籍奉還”和“廢藩置縣”政策,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

1869年6月(明治二年)明治政府實行“版籍奉還”,採取各藩主奉還版(土地)、籍(人民)於朝廷的方式,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藩的控制力量。

隨著版籍奉還的實行,各地諸侯(藩主)將各自土地和人民的統治權全部交還給天皇。從此,國家不再通過各藩,而是直接行使對土地和人民的統治權。

1871年(明治四年)正式實行廢藩置縣,將日本劃分為3府72縣,確立了府縣制。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且天皇一切權力集於一身。

四、廢除身份等級制度,給與平民公平競爭的公民權贏得武士等平民階層的擁護

1869年明治二年,隨著版籍奉還的施行,各藩的封建制度被逐漸推翻。人民不再被束縛在土地上,臣民擁有居住和遷移的自由。

社會體制方面,1869年,明治政府廢除傳統時代的“士、農、工、商”身份制度,將公卿、諸侯改造為華族,將武士改造為士族。其他從事農工商職業和賤民一律稱為“平民”,實現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各等級間允許相互交往。

1871年明治四年,解除了士族的公務,給予其從事農業、工業、商業的自由,同時規定,普通平民也可以擔任公職。

1872年明治五年,日本推行徵兵制度,實行全民皆兵主義,廢除了士族對軍事的壟斷地位。從此,特定武士階級的特權被廢除。

儘管廢除了武士的地位,但大多數武士都很滿意。許多人在政府官僚機構中找到工作,這本身就像一個精英階層。

武士教育程度高於大多數人,他們成為教師,槍支製造者,政府官員和/或軍官。雖然廢除了武士的正式稱號,但武士階級的精英主義精神依然存在,成為天皇的堅定擁護階層。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天皇是如何一步步奪取大權的?

上圖是1889年日本天皇在東京頒佈《大日本帝國憲法》

五、頒佈《大日本帝國憲法》進一步鞏固皇權

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2月11日,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正式向全體國民公佈。

這部憲法,通過天皇向黑田清隆首相親手遞交的方式發佈,即所謂“欽定憲法”。由此,日本成為東亞首個擁有近代憲法的立憲君主制國家。同時制定的法典還有作為皇室家族法的皇室典範、議院法、日本貴族院令、日本眾議院議員選舉法、會計法等重要法令。

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在第一屆帝國議會召開當天的1890年(明治二十三年)11月29日施行。

這樣,明治維新廢除了幕府制度後,重新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統治。

為了加強和確保天皇“萬世一系”的統治,1889年制定了《大日本國憲法》,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近代天皇制度。

它反映了民權派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某些要求,而與專制主義的天皇制基本相適應。

它規定了天皇的絕對性,神聖性。規定“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之天皇統治之”,“天皇神聖不可侵犯”,天皇擁有“召集帝國議會,令其開會、閉會、休會、及眾議院的解散”等大權。

其中議會的權限極小,憲法規定議會只有審議政府提出的國家預算案之權。

日本帝國會議由世襲的貴族院和選舉產生的眾議院組成,對天皇起諮議作用。而由天皇任命的總理大臣和國務大臣組成的內閣,在法律上對天皇負責,不對帝國議會和國民負責。

國民成為天皇統治下的“臣民”,有居住與遷徙、信教、言論、集會、結社等自由權利,但這些權利要在“法律的範圍內”才被承認,且隨時都會受到限制和剝奪。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天皇是如何一步步奪取大權的?

上圖是1889年日本天皇在東京頒佈《大日本帝國憲法》

五、總結

明治天皇(日語:めいじてんのう,1852年11月3日-1912年7月30日),名睦仁(むつひと),日本第一百二十二代天皇,孝明天皇第二子,萬延元年(1860)被定為儲君,並賜名睦仁。

1、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天皇擁有的權力

明治政府於明治二十二年(1889年)制定《大日本帝國憲法》(明治憲法),這部東亞首部的現代成文憲法是摹仿普魯士憲法的欽定憲法。

明治憲法第一條規定:“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的天皇統治之。”明治憲法系基於天皇主權的原理,由天皇總攬立法、司法、行政之統治權。此外,行政各部的官制、陸海軍的統帥、宣戰的公佈、條約的締結等,都屬於天皇的大權。從此,天皇搖身一變,成為神聖不可侵犯的“神人”。

2、日本天皇獲得權力的過程

日本天皇為代表的明治政府是通過武裝鬥爭(“倒幕運動”)、行動綱領(五條御誓文)、中央集權(“版籍奉還”和“廢藩置縣”)、惠民政策(廢除等級制度)、頒佈憲法(《大日本帝國憲法》)等一步步獲得大權。

3、重大事件

慶應三年(1867年)睦仁繼位天皇並經歷江戶幕府戊辰戰爭,推翻德川幕府的統治並實行“王政復古”,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

慶應四年(1868年)改元“明治”,採取“一世一元制”。

明治元年(1868年)陰曆9月8日(陽曆10月23日)的詔書中寫道:“其改慶應四年為明治元年,自今之後,革易舊制,一世一元,以為永式,主者施行”。

規定以後實施一世一元制,並於明治22年(1889年)將一世一元制正式寫入舊皇室典範中。明治、大正、昭和、平成、令和的年號即根據“一世一元制”而定。

明治元年(1868年) 頒佈《五條御誓文》等一系列維新舉措,實行明治維新 ,帶領日本自封建社會邁入工業化世界大國。

明治二年1869年6月)明治政府實行“版籍奉還”和“廢藩置縣”,加強了中央政府集權力量。

明治二年(1869年)明治政府廢除傳統時代的“士、農、工、商”身份制度。

明治二十二年(1889年)頒佈《大日本帝國憲法》(明治憲法),確立了自己的權力。

明治二十一年(1890年)頒佈《教育敕語》,推行封建的軍國主義的教育方針。

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7月30日凌晨零時四十三分因尿毒症去世,享年60歲 。陵墓為京都的桃山伏見陵。

明治天皇在位的45年期間,是近代日本改革最為顯著的時期,日本實現了社會、經濟、軍事等多方面的發展,建立了亞洲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並完成了向帝國主義的轉變,走上軍國主義、稱霸世界的道路。

燃烧的岛群
2019-04-04

明治從來沒有奪取過大權,日本是仿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天皇只是國家的象徵,是內閣的橡皮圖章,但是被維新精英捧上神壇糊弄老百姓的!要說還權,可以認為是從幕府將軍的獨裁統治轉變為內閣制,只是日本式的內閣帶有太濃厚的軍人背景。順便說一句,至今仍有許多國家的話語權掌握在軍人手口。

丫头他爹爹
2019-04-02

日本這個新國號在明治時候就定下來了。因為日本從明治到現在,國號的含義是連續的。

明治,治理好本國。

大正,本國治理好了。

昭和,光照四方了。

平成,平定四方完成。

令和,昭令四方合和於日本帝國。

他的國號是連續的。所謂和,就是禾苗呼應吹過的風,一起倒伏發出的聲音。服從於風,可以參考論語: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風過草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