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麼強盛,為什麼還會出現“天子九逃,首都六失”的悲劇呢?

唐朝那麼強盛,為什麼還會出現“天子九逃,首都六失”的悲劇呢?
10 個回答
萧晓四姑娘
2018-11-18

如果說李世民開了唐朝政變奪位的先例,那麼李隆基則開了唐朝皇帝逃跑的先例。先例一開,追隨者紛至沓來。安史之亂讓盛唐的榮光化為泡影,從此唐朝迎來了“國都六陷、天子九遷”悲痛史。唐朝那麼強盛,為什麼還會出現“天子九逃,首都六失”的悲劇呢?

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的前半生是英明神武的,他把大唐從近十年的內亂泥潭中脫離出來,讓大唐達到了史無前例的輝煌,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開元盛世”。但是,他在皇帝位子上坐久了,鬥志再不如從前,再加上身邊有心人(李林甫、楊國忠們)的矇蔽,逐漸年邁的李隆基變得昏庸而懦弱。755年,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范陽為根據地起兵造反,不過半年多的時間,長安城就陷落在即。唐玄宗命人收拾了東西趁夜就出逃了,地點就是楊國忠的四川老家。這一天是756年6月12日,五天後,長安城陷落。李隆基這一跑,自己的天子之位也沒有了,馬嵬兵變間接的讓李隆基成為了太上皇。唐朝那麼強盛,為什麼還會出現“天子九逃,首都六失”的悲劇呢?

唐代宗李豫:安史之亂剛剛平定,李豫還沒有來得及喘口氣,西部的吐蕃就來犯了。當初威懾吐蕃的河西軍和隴右軍都被撤回來對抗安史叛軍,以至於吐蕃找到了機會進攻大唐。763年的十月,他們很快就佔領了陝西鳳翔和奉天等地。而當時宦官當政,宦官程元振隱瞞不報,等吐蕃軍兵臨長安城下的時候,唐代宗慌了,然後跑到了陝州,下詔讓在徐州的李光弼到陝州去,但是全程參與指揮平定安史之亂的李光弼看到宦官當政害怕自己會被宦官設計,於是拒絕救駕。李豫只得重新啟用郭子儀。郭子儀巧布疑兵,吐蕃在佔領長安城十五天之後撤出。唐朝那麼強盛,為什麼還會出現“天子九逃,首都六失”的悲劇呢?

唐德宗李適:李適的出逃是因為一場士兵譁變,即“涇原兵變”。安史之亂後,各鎮節度使開始擁兵自重,逐漸脫離唐王朝的控制,不斷出現叛亂的事情。淮西節度使李希烈也聯合四個節度使稱王反唐。783年,唐德宗李適派大軍討伐李希烈,但在開始並沒有佔到便宜,反而讓李希烈把襄陽城給圍住了,為了解襄陽之圍,李適繼續安排兵馬,並令涇原諸道兵馬援救襄城。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率5000兵馬在10月到達長安,當時正是天寒地凍的時候,士兵經過長時間的跋涉,可謂又累又餓,而京兆尹卻只給士兵們提供了一些粗飯,這與大家原來設想的豐厚的賞賜差了十萬八千里。於是士兵譁變,搶劫京師府庫財物,李適倉皇出逃奉天,而涇原兵則擁立朱泚為帝。第二年,李晟擊敗叛軍,李適才得以回到長安。唐朝那麼強盛,為什麼還會出現“天子九逃,首都六失”的悲劇呢?

唐僖宗李儇:李儇在12歲的時候被宦官田令孜扶上了皇位,從來就開始事事聽從田令孜的。一生中有兩次被田令孜帶著逃出了長安。在李儇做了七年少年天子後,黃巢起義爆發了。田令孜帶著李儇在500名神策軍的保護下去了四川,一去就是四年。第二次出逃則是因為田令孜和節度使政權,引來節度使混戰,田令孜又帶著李儇出逃了。

唐昭宗李曄:李曄主動或者被動離開了長安四次,最後一次再也沒有回來。李曄在位的時候,地方割據勢力已成,五代十國時期著名的朱溫、李克用、李茂貞都已經登場,他們之間爭權奪勢,唐昭宗李曄就成為他們爭奪或者棄用的一枚棋子。最終,李曄被朱溫遷到了洛陽,然後幾年之後又被朱溫殺死。

我們看大唐從755年安史之亂開始一直到907年朱溫滅唐建樑,期間有150年的歷史。這段歷史中各種各樣的叛亂迭起,節度使擁兵自重、宦官當政、藩鎮割據、天子式微,但即便如此,大唐還是頑強的存在了這麼久的時間,這是不是也算是一個奇蹟?

一枚明粉
2018-11-02

謝邀。盛唐很短暫。中唐、唐末很漫長。

1、盛唐很短暫

開元盛世是歷史上少有的盛世。政府人才濟濟,鹹與維新;國家蒸蒸日上,百姓安居樂業;對外疆土開拓,四海稱臣。

到了天寶年間,雖然受到一些挫折。但不失強盛。

安祿山舉兵,意味著這一切結束。強盛滿打滿算也就四十年。

唐朝那麼強盛,為什麼還會出現“天子九逃,首都六失”的悲劇呢?

(盛唐)

我們從小學的唐代文化繁榮,多是盛唐時期;我們學的歷史多強調盛唐;我們看到的新聞,多說長安(那是盛唐時期的)。

盛唐=唐,造成了我們一種錯誤的映像。

唐朝那麼強盛,為什麼還會出現“天子九逃,首都六失”的悲劇呢?

(安史之亂)

2、天子九逃是什麼?

756年,唐玄宗逃出長安,入川

763年10月,土蕃入寇關中。代宗不得已倉皇逃往陝州(河南陝縣)。

780年,涇原軍譁變。德宗倉皇逃往奉天。

781正月,李懷光亦叛,與朱泚聯兵,亂事擴大,德宗復奔梁州(今陝西漢中)。直至784年。

880年,黃巢軍到達潼關,僖宗和部分後宮狼狽逃出長安。

唐朝那麼強盛,為什麼還會出現“天子九逃,首都六失”的悲劇呢?

(中唐)

885年,李克用起兵南下,進逼長安,僖宗和後宮西逃鳳翔。

886年,僖宗逃到寶雞,準備入漢中。

901年,唐昭宗逃往鳳翔,投靠李茂貞。

904年,昭宗和百官離開長安和關中,並將他們遷往洛陽。

其中中唐四次,晚唐五次。前者是安史之亂的餘波,之後保持了百年的安穩;後者是唐王的前兆,之後是改朝換代。

3、首都六失是什麼?

756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棄都出逃成都;

763年,吐蕃入侵關中,唐代宗出逃陝州(河南陝縣);

780年,叛軍朱泚攻河南襄城,涇原軍譁變。德宗聞訊倉皇逃往奉天;

880年,黃巢軍到達潼關,唐僖宗和部分後宮狼狽逃出長安;

885年,李克用起兵南下,宦官攜唐僖宗和後宮西逃鳳翔,

901年,李茂貞和朱溫混戰,唐昭宗逃往鳳翔;902年唐昭宗被朱溫挾持回長安,

前三次,後三次。這都是急劇動盪的時期。

唐朝那麼強盛,為什麼還會出現“天子九逃,首都六失”的悲劇呢?

(晚唐)

小結

王朝猶如人生,年輕時候很牛,中年受過傷,老年病死。這很正常。唐朝的開元天寶年間很強,在中期經過了殘酷的受傷,之後穩定百年;晚期又折騰了一段。無可奈何花落去。

傅斯鸿
2018-11-30

說唐朝強盛,那是因為我們的歷史教科書裡重點只講安史之亂之前的唐朝,而安史之亂後,那個政令不出長安,皇帝由宦官任意廢立,藩鎮割據,周邊少數民族肆意入侵的中唐,晚唐卻沒有被重點講述。

唐朝那麼強盛,為什麼還會出現“天子九逃,首都六失”的悲劇呢?

事實上,唐朝的所謂強盛是被人為地放大和高估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如此強盛的大唐,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要想在他的周邊存在只有更加強盛才可能。但是,我們看到的情況並不是如此。

在安史之亂之前,唐朝與阿拉伯帝國在西域經歷了怛羅斯之戰,大唐王朝敗給了阿拉伯帝國。從此失去了對西域地區的控制。而安史之亂的爆發,唐朝連長安洛陽都丟了,唐玄宗西逃成都,唐肅宗靈武登基。最終還是依靠回紇的力量才收回了長安。

唐朝那麼強盛,為什麼還會出現“天子九逃,首都六失”的悲劇呢?

此後,吐蕃人見唐朝勢衰,開始了發難,竟然進行了一次長途奔襲,從青海,四川一帶殺向長安。而唐朝包括皇帝在內的朝廷居然等到吐蕃人打到了武功縣才知道。於是,唐代宗出逃,吐蕃人佔領長安。

隨後,李希烈造反,唐德宗出逃鳳翔。黃巢造反,唐僖宗出逃成都。王重榮與田令孜爭河中鹽場,唐僖宗又出逃興元。李克用平王行瑜,唐昭宗出逃,李茂貞逼宮,唐昭宗又被綁架鳳翔。朱溫搶天子,唐昭宗又被綁架洛陽。

唐朝那麼強盛,為什麼還會出現“天子九逃,首都六失”的悲劇呢?

總之,唐朝到了後期,漫說是河北三鎮的割據,就是這一系列的出逃,可見當大唐的皇帝比平常百姓還慘。

小约翰
2018-11-20

唐朝在歷史上確實是一個特例,它的光輝無與倫比,但它的黑暗也無與倫比。唐朝曾經暴打過所有不服的勢力,也曾經被各路人馬暴打過。

以至於,唐朝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國都六陷,天子九逃”。

唐朝那麼強盛,為什麼還會出現“天子九逃,首都六失”的悲劇呢?

整部唐朝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唐朝與漢朝類似,是標準的以武立國,唐朝無論文臣還是士民,都有一種誇耀武功的情節,以上陣殺敵為榮。相比之下,宋朝以後的王朝,也普遍重文輕武(元朝不算),一旦天下太平,武將地位就會迅速被文官壓制。而唐朝的宰相很多是由有軍功的戰將出任的,這種情況在其他王朝非常稀有。

初唐時期,唐朝和突厥、吐谷渾、高句麗等外部民族打,盛唐以後,跟吐蕃打。但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跟國內的藩鎮打,晚唐跟黃巢起義軍也打。

唐朝的強盛時間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長。整個盛唐時期也就不到五十年。唐太宗時期的“貞觀之治”,雖然把所有的鄰國挨個虐了個遍,但是也曾經被突厥兵臨長安城下,差點沒亡國。

唐朝那麼強盛,為什麼還會出現“天子九逃,首都六失”的悲劇呢?
唐玄宗開元時代倒是強盛,但是埋下了安祿山這麼個超級大炸彈。安史之亂時,叛軍火速攻佔了洛陽,唐玄宗逼哥舒翰出潼關應戰,結果全軍覆沒。唐玄宗帶著楊貴妃等一大堆親信往四川跑,開了皇帝逃跑,首都失陷的先例。

從這之後,唐朝總共經歷了六次首都淪陷,天子跑了九次。算上唐玄宗這次,其中有一次是因為吐蕃入侵,一次是因為農民起義,一次是因為士兵譁變,剩下的七次都是因為藩鎮。

這就是唐朝天子九逃的根本原因——藩鎮制度。

唐朝那麼強盛,為什麼還會出現“天子九逃,首都六失”的悲劇呢?

藩鎮制度,是中晚唐的一個特色。唐玄宗開始,朝廷設立了十個藩鎮,藩鎮領袖叫做“節度使”,史稱“天寶十節度”。

為什麼要設立藩鎮?

因為古代交通不發達,而唐朝又是個經常打仗的朝代。唐朝不是明朝,明朝的戰爭雖然也都在長城邊境上,可是北京離長城也很近,所以叫做“天子守國門”。而唐朝首都長安離邊境很遠,如果邊疆有警,等到信使跑到長安,一來一往,黃花菜都涼了。

所以唐玄宗為了讓邊境迅速反應,設立了藩鎮,藩鎮擁有獨立的兵權和指揮權,能夠快速反應,不用請示中央就能隨機應變應付邊境戰爭。

可是唐玄宗沒想到,節度使也是會造反的。當他傻乎乎的封安祿山當了范陽、盧龍、魏博三鎮節度使之後,就奠定了唐朝藩鎮尾大不掉的基礎。

唐朝那麼強盛,為什麼還會出現“天子九逃,首都六失”的悲劇呢?
安祿山掌握了唐朝一半的生力軍,一個安史之亂,把好一副盛唐氣象給毀的蕩然無存。

之後的一百多年,唐朝中央政府就在藩鎮之間來回糾纏。英明的皇帝想主動削藩,平庸的皇帝不想讓藩鎮造反。而在唐朝境內,始終存在著不聽從中央命令的藩鎮,有時候只侷限於河北,有時候是天下有六七個聽調不聽宣的藩鎮。

中晚唐歷史上,就發生過數次藩鎮戰爭。每一次都是牽動全國的內戰。外敵好御,家賊難防。唐朝朝廷一次次被藩鎮所威脅。

黃巢大起義之後,唐朝中央政府威信蕩然無存,這時候的朝廷,已經跟漢獻帝一樣成為了諸侯手中的玩物,任誰都能劫持皇帝了。所以皇帝一次又一次的跑路。

不過藩鎮制度也有自己的好處,就是唐朝的抗擊打能力特別強。因為兵權集中於地方,所以中央垮了無所謂,地方藩鎮一擁而上,依然能把朝廷接回來。黃巢大起義就是典型範例,黃巢打垮了唐朝的中央軍,唐僖宗跑到四川,調集天下藩鎮圍毆黃巢,終於把黃巢打出了長安城,唐僖宗依然能夠當皇帝。

唐朝那麼強盛,為什麼還會出現“天子九逃,首都六失”的悲劇呢?反面例子是宋朝。宋朝朝廷把兵權抓的死死的,地方沒有一點兵權。可是代價是什麼呢?北宋歷史上首都就失陷過一次——亡國那次。金國人把開封攻佔以後,宋朝地方亂成一團,沒有任何一支力量能夠給金軍有效打擊,這種情況在唐朝是不可能發生的。

历史的荒野
2018-11-18

可以說,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都逃不脫興盛和衰落的規律,即便是號稱“盛唐”的李唐王朝也是如此。所謂“天子九逃,國都六陷”是指在安史之亂後的一百多年來,唐帝國的首都長安曾經先後六次被外軍攻陷,而皇帝更是九次逃離都城長安,看起來實在內外交困、屈辱交加。
唐朝那麼強盛,為什麼還會出現“天子九逃,首都六失”的悲劇呢?(盛唐)

事實上,這和盛唐的說法並不矛盾。唐王朝在崛起之初,曾先後攻滅東突厥、吐谷渾、薛延陀、西突厥、高句麗、後突厥等少數民族政權。除了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以外,唐朝對周邊國家都表現出了壓倒性的軍事優勢。即便是面對強盛的吐蕃王朝時,唐朝軍隊的表現也是勝負參半。

可是在安史之亂中,身兼唐朝三鎮節度使的胡人安祿山竟然使用唐朝精銳的邊軍發動叛亂,先後攻陷洛陽、長安,而唐玄宗丟下國本,攜楊貴妃往蜀地倉皇逃竄。此後,唐王朝為了鎮壓擾亂,不斷徵調朔方、安西、北庭的邊軍進入中原平叛,導致邊防空虛,遭到吐蕃大舉入侵。

自唐肅宗以來,安西、北庭、河朔相繼被吐蕃失陷。而吐蕃趁唐朝內亂的時機,曾經一度攻下長安。直到後來唐軍主力到來,吐蕃才徐徐撤退。

唐朝那麼強盛,為什麼還會出現“天子九逃,首都六失”的悲劇呢?(天寶年間,唐玄宗寵幸楊氏姐妹)

在外患不平的同時,晚唐又陷入了無休止的內亂中。安史之亂後,朝廷在地方上設置的諸多節度使紛紛擁兵自重,逐漸形成了“自宮門以外不受天子節制”的局面。而且從安史之亂以來,唐朝又相繼經歷了奉天之難、淮西叛亂。這些都是武將叛亂所引發的災難,進一步削弱了唐朝的實力。

不過,晚唐的國體雖然分崩離析,但依然有很強的軍事實力,這或許與地方上擁有精銳兵馬的節度使們有關。非常有意思的是,與“天子九逃,國都六陷”形成對比的是,晚唐在內憂外患下卻先後重創了西南的吐蕃王朝和漠北的回鶻汗國。
唐朝那麼強盛,為什麼還會出現“天子九逃,首都六失”的悲劇呢?
(晚唐)

曾經在安史之亂時趁火打劫、作威作福的吐蕃王朝,卻在劍南、四川等地遭到唐朝軍隊重創。尤其是在801年的維州之戰中,吐蕃16萬軍隊被唐軍主帥韋皋擊潰。此後,吐蕃因為國內動亂再也無力主動邀戰唐朝。而到了唐宣宗時期,唐軍又繼續振作,一鼓作氣收復了安史之亂後失陷於吐蕃的西北12州(河西走廊)。
唐朝那麼強盛,為什麼還會出現“天子九逃,首都六失”的悲劇呢?(晚唐名將韋皋擊潰吐蕃)

綜上所述,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都逃不脫盛衰的規律,出現“天子九逃,國都六陷”的主要原因還是唐朝陷入內亂,而且是發生在中唐和晚唐時期,並沒有出現在盛唐時期。不過,儘管晚唐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況,但自身依然有一定的軍事實力。從另一個方面看,晚唐“天子九逃,國都六陷”而不亡國,也從側面反映了唐帝國不屈服的一面。

云星午夜
2018-09-08

這句“天子九逃,首都六失”顯然是不對的,網上有“長安六陷,天子九遷”一說,活著說“天子九逃,首都九失”。唐朝那麼強盛,為什麼還會出現“天子九逃,首都六失”的悲劇呢?

很多人說起唐朝的衰敗都是從安史之亂說起,其實唐朝從來沒消停過。

唐高祖登基5年發生第一次玄武門之變,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被李世民滅族,李淵被迫做了太上皇悽慘而終!

唐太宗登基16年,太子李承乾造反被殺!

唐高宗駕崩,唐中宗唐睿宗先後被廢,唐朝滅亡,武周建立


武則天神龍元年發生第二次玄武門之變,只是這個玄武門是洛陽玄武門,太子李顯登基,武則天做了太上皇,不過這個太上皇恐怕是唐朝待遇最好的。

唐中宗登基5年,太子造反被殺,唐中宗不久被女兒和皇后下毒殺死!李隆基造反擁戴其父李旦繼位。

唐睿宗李旦在位一年,李隆基再次發動政變殺了太平公主,唐睿宗被迫交出大權成為真正的太上皇。

李隆基登基是為唐玄宗,唐玄宗前期勵精圖治開創了開元盛世,然而自從開元24年唐玄宗離開洛陽前往長安,天寶亂局逐漸開始,不久安史之亂爆發,洛陽長安兩京淪喪,唐玄宗從長安逃亡四川(從洛陽到長安再到成都,從開元盛世到天寶亂局再到安史之亂)。

唐肅宗李亨在馬嵬坡發動政變,李隆基做了太上皇,李亨在靈武繼位(這也是唐朝唯一一個不是在首都繼位的皇帝),李亨求助回紇,許諾收復兩京之時唐朝只要土地,百姓和金銀歸回紇(真是不恥,把自己子民當了”贓物“),在回紇的幫助下先後收復長安洛陽,洛陽父老主動拿出財帛幫朝廷還了帳(收復長安時回紇王子就要開搶,當時的太子後來的唐代宗屈膝祈求說長安雖復,洛陽還沒收復不算收復兩京),最後終於收復了兩京算是安定一段,可惜好景不長,不久史思明造反再次攻佔東都洛陽,唐肅宗對外急忙調兵並下詔要親征,對內趕緊把唐玄宗這個太上皇遷到別處幽禁起來(丟失洛陽,怕唐玄宗趁機復辟)。最後在一次由太子和皇后對陣的宮廷政變中死去。


唐代宗繼位對內剪除權臣,對外平息安史之亂。然而763年安史之亂平定,763年吐蕃攻佔長安,這也是繼西周末年犬戎攻佔鎬京,西晉末年匈奴貢獻長安之後長安第三次被外族攻佔(好像中國國都被外族攻佔發生最多的就在長安這個地方啊),唐代宗倉皇逃到陝州準備前往東都洛陽。安史之亂以來連續三位皇帝逃出長安!


其後的唐朝基本就是由”皇帝“”藩鎮“”宦官“”權臣“四大部分組成,任何一方強大都代表著其他三方要受罪,不過貌似皇帝這一邊受罪最多。好不容易出一兩個中興之主不如唐德宗、唐武宗、唐宣宗,結果這三位皇帝都是”暴死“,其實就是被太監給毒死的,無一善終。其他一些皇帝也都是奇葩,有半身不遂皇帝唐順宗話都說不出來,唐嬉宗認太監為父,唐文宗感嘆自己不如漢獻帝,唐昭宗被藩鎮搶來搶去,,,,不可言狀。


可以說唐朝從來就沒消停過,盛唐只不過是遇到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前期天下無事加上皇帝有能力才有的盛事,其實唐朝的機制缺陷很多所以才會內亂外患不止。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2018-11-08

謝謝@再造碧水藍天的邀請。歷史上一些所謂強盛的王朝,其實很大程度上出於政治宣傳。中國歷史上真正稱得上對外始終強盛的,只有漢朝(含西漢東漢),其餘如秦、隋,屬於短暫一時;唐宋元明清,宋自然不能說強,元則時間也很短,清朝前期確實強大,但中後期一大半時間是爛掉的。相對而言,質量比較高的,其實是明朝。至於唐,則完全不符“盛唐”之名,因為唐朝強盛的時光,只有從唐太宗到高宗以及玄宗前半段這些一小撮,其實的漫長歲月,都是捱打、逃亡。唐朝那麼強盛,為什麼還會出現“天子九逃,首都六失”的悲劇呢?天子九逃、首都六失,便是唐朝軟弱捱打的真實歷史。

第一次捱打,屬於意外,那是唐明皇的劇情。說安祿山造反,鬍子大兵打到潼關,大唐徵調來大將軍哥舒翰守潼關,原本哥舒翰堅持固守待變,可事實上唐明皇迫不及待,結果哥舒翰一出關便全軍覆滅,消息傳到長安,唐明皇從原本的“信心滿滿”驟降至“長安也守不住了”,在楊國忠建議下,一溜煙跑向四川,第二天百官尚來上朝,才發現英明天子已下線。

而這一次輕易出逃,便鑄成了大唐皇帝愛跑跑的歷史傳統(相較而言,漢朝、明朝的皇帝,直到對方兵臨都城之下,都寧可死守也不逃跑,棄都出逃的典型,除了大唐,便是大清國)。

於是此後便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第九次。唐朝那麼強盛,為什麼還會出現“天子九逃,首都六失”的悲劇呢?第二次是在七年之後,這次入境的不是叛軍,而是吐蕃,吐蕃在攻下大震關之後,一直推進到邠州(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的彬縣),唐代宗才知道真實軍情,於是倉皇逃出長安,前往陝州(河南陝縣),吐蕃軍隊隨後進入長安大肆剽掠。

第三次是唐德宗時期,涇原軍的一次譁變,便嚇得皇帝倉皇出逃,叛軍還推舉了一個大秦皇帝朱泚,也熱鬧過一時。

第四次依舊是唐德宗,一度打敗朱泚,皇帝回到了長安,但沒多久一支前來勤王的軍隊居然也叛變,德宗又跑去漢中,長安又淪陷。

第五次是農民起義黃巢大軍,一到潼關,唐軍便“喧噪燒營而潰”,此時的唐朝皇帝是僖宗,他的唯一反應是君臣相對哭泣,多虧宦官田令畋出主意,帶著僖宗又逃出長安。

第六次依舊是田令畋帶著僖宗出逃,但進攻長安的人是李克用。還有第七次,也是田。所以田令畋可以拿下“大唐帶著皇帝出逃次數最多的宦官”稱號。

第八次則是因為軍閥混戰,戰敗的一方挾持唐昭宗出逃。

第九次依舊是唐昭宗,這一次是朱溫出手,將他們遷往洛陽,並再無歸來。唐朝那麼強盛,為什麼還會出現“天子九逃,首都六失”的悲劇呢?那麼唐朝皇帝為什麼這麼愛跑跑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唐朝的軍隊重心太分散,地方軍力反而超過中央,一旦出問題地方很容易倒逼中央,這也是後來宋朝推行兵制改革的重要原因。當然,宋朝的辦法其實也很糟糕,世界通行的應對辦法是:保持一支數量不大的常備軍、對應的是龐大的民兵,一旦戰爭爆發民兵立馬就可以變成國家正式軍隊,當然這個辦法對於君主獨裁國家是不合適的,因為這樣一來,權力其實握在民眾手裡,英法美的革命就是這種例子。

历史百家争鸣
2018-03-07

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分析一下!
第一個的話就是樓主所說的,唐朝這麼強盛,還出現了天子九逃,首都六失,就讓人感覺不可思議,按照我們的想法,朝代強盛的話,是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的。
第二個的話就是出現了天子九逃,首都六失,唐朝還能存在長達300多年,這從另外一方面也說明了唐朝的強盛和凝聚力。
我們接下來就可以分析一下這兩種情況!
其實唐朝的強盛時間比較短,你來算的話應該是從唐太宗貞觀之治開始,到唐玄宗安史之亂結束,中間的皇帝比較長久的,也就是李世民,李治,武則天和李隆基。當然並不是說沒有其他的皇帝。是其他皇帝在位太短暫,並沒有給大唐帶來強盛的時期。
唐朝的版圖空前廣闊,在統治邊疆地區,大堂先後設置了六個都護府,分別統治北東北,南,西,西北,西南等方向,中央保持強盛的時候還能對各個地方進行控制,安史之亂其實是繼續已久的矛盾的爆發,所以安史之亂一爆發,唐朝就迅速衰落!天子九逃,首都六失就是發生在安史之亂之後,這個時候的唐朝,已經是藩鎮林立,地方勢力做大了,出現這樣的情況並不奇怪!盛唐時期並沒有發生這樣的情況!
反過來我們說第二個方面,天子九逃首都六失,唐朝依然延續了那麼長的時間,這是在其他朝代所不存在的。
他之所以能夠出現這種情況,還能保持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的寶座,但是得益於盛唐時期,對於邊疆各民族的征服和教化。

我們都知道,李世民在世的時候,曾經被各民族稱為天可汗,中原的皇帝得到可汗稱號的就只有兩個,一個就是隋文帝楊堅,一個就是唐太宗李世民,還被少數民族稱為可汗,說明得到了少數民族的認可,扮演了世界警察的角色。


唐朝那麼強盛,為什麼還會出現“天子九逃,首都六失”的悲劇呢?


而經過唐高宗和武則天的接連征服和教化,這些少數民族都怕了大唐,對大唐產生了畏懼之心,十大堂又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世界各國的人都可以來大唐做生意居住,甚至當官!
所以現在在海外華人聚居地,被稱為唐人街,而不是什麼宋人街清人街,原因就在這裡。
在首都丟失,天子逃跑的情況下,還能得到地方的認可,要麼是恐懼深入骨髓,要麼是還保留著對大唐的有那麼一點點尊敬!

历史风云天下
2018-03-14

“天子九逃,國都六失”這與唐王朝曾經的強大形成了鮮明對比,令人不免唏噓感嘆,而越發的顯得過往的強盛和如今的衰頹。

唐朝那麼強盛,為什麼還會出現“天子九逃,首都六失”的悲劇呢?

唐朝強盛說的是前期,後期只不過是苟延殘喘罷了,早已不復當年。唐太宗貞觀之治,軍事、政治、文化多元而包容,成為世界上最閃閃矚目的強大王朝,俯瞰四鄰,成為當時異國人人所向往的聖地,唐太宗更是被稱為“天可汗”,到唐高宗那也是滅亡西突厥,吐谷渾,軍力再次大盛,直到武則天時代都有著貞觀遺風;到唐玄宗李隆基政變而成為帝王之後,唐朝更是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盛世,開元之治令得李唐再次邁向了巔峰,而同時也有著不少的危機潛伏。

唐朝那麼強盛,為什麼還會出現“天子九逃,首都六失”的悲劇呢?

至唐玄宗時期,唐朝是強大的,四鄰是臣服的,我天朝是人心所向,無往而不利的,直到天寶14年安祿山叛亂,唐朝開始了八年的安史之亂,大唐王朝也自此走向了衰退。

玄宗時期軍事上的外重內輕使得這場叛亂差點顛覆李唐王朝,如果不是借回紇的兵力,大唐可能真就成為一個歷史符號了,即使是叛亂後期被壓制,可也使得內憂外患加劇,如河朔三鎮表面臣服,不聽從調遣,多年戰亂,不少藩鎮掌控了軍政大權,由此成為國中之國,不再聽從朝廷號令,李唐皇室威信大為下降。

唐朝那麼強盛,為什麼還會出現“天子九逃,首都六失”的悲劇呢?

也就是從那時起,唐朝內部不再一統,而是問題層出不窮,再也不負開疆拓土的能力,在內部的消耗下,國力日損,直到唐憲宗時期才有所轉變,可也僅僅維持短暫的時間罷了。面對群狼,軍事手段成為了最直接的政變方式,面對難以調和的問題,戰爭就開始了,要麼就是藩鎮掌權者被殺,要麼就是藩鎮聯合打敗中央,而皇帝出逃最終妥協。

唐朝那麼強盛,為什麼還會出現“天子九逃,首都六失”的悲劇呢?

李唐被安史之亂而摧毀,結束了那輝煌的年代,當真是令人唏噓。

說歷史,話風雲,明自身,茶餘飯後舒心自我,歡迎關注頭條號:歷史風雲天下

生说
2018-11-19

那時的唐朝已經不是往日強盛的唐朝了。

安史之亂是大唐王朝重大轉折點。

從此,皇帝出逃成為家常便飯,經常成為地方節度使挾持的對象,一發生兵變,就得逃亡。史書上,經常用幸某地來描述唐朝皇帝逃亡的景象,頗具諷刺意味。

說到底,自安史之亂後,唐王朝中央已逐漸失去對藩鎮的控制,從權威到實力都不可避免一落千丈。安史之亂後的大唐王朝,除了中間曾經出現短暫的元和中興,中央始終處於孱弱狀態,內受制於宦官,外受制於藩鎮。

這兩股力量保持著危險的平衡,而等到這種平衡被打破,唐王朝也被拖向死亡的深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