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田到戶能讓糧食產量大量增加嗎?有何依據?

農業科學是什麼
10 個回答
先生634
2019-12-02

如果說分田到戶,就能大幅度增產,是不符合邏輯的。如果沒有改開前的近三十年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如果沒有雜交種子,沒有化肥,沒有播種機,沒有鋤草劑你單幹又能增產幾合。各別人用一些各別現象去否定改開前的生產模式,但是我們必須實事求是的對待改開前前後後的一些事情。現在的糧食增產主要動力是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發揮了主要的作用。如果說單幹對於農業發展不但沒有推動作用,而且影響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速度。有的人說,大集體養懶人,那麼南街村,涯口村為什麼就沒有懶人呢?如果說單幹,糧食就增產了,那麼你在大集體時是用什麼樣心態對待這個集體的?有人說單幹前去討飯,那麼你為什麼不去參加集體勞動呢?單幹的模式不新解,在中國乃至世界基本上都是這種模式。然而,各國的單幹給那裡的人們帶來了豐衣足食的生活了嗎?我們要實事求是的看待改開前前後後的一些具體事情,不能片面的看待一些事情。對於改開前後的發展要正確看待′,要尊重事實。我們必須理智對待一些具體事情,要公正對待改開前後的成績與不足,把我們國家建設的更加繁榮富強!

僅代表個人見解。

龚金堂书法家
2019-11-11

毛主席倡導實事求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有對比才能識別真偽。小崗村搞分田單幹,各級政府無償投資不少錢,結果四十年來,除了面子工程,沒什麼發展。反觀南街村,四十年來堅定不移走集體化道路,各項各業興旺發達,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人民生活幸福,安居樂業。事實告訴人們,走毛主席指引的社會主義道路,才是唯一正確的道路。

當然,從全國各地條件出發,邊遠山區和單家獨戶不適宜集體生產生活的農民,也是可以搞單幹的,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大圣157743350
2019-11-10

說一個真實的事例,我們那裡剛分地那年,秋收後種麥時家家買化肥上地,而俺鄰居一老頭(我按輩份叫爺的)不捨得買化肥,他勤快,拾了很多豬糞,於是把他分的責任田裡上了上了很厚一層豬糞,且還說他就不信上這多糞沒肥料照樣高產,結果第二年春上小麥返青後人家上了化肥的麥苗長勢很好,而他家麥苗黃不拉的一點也不旺(其實豬糞也很好的,只是慢性,但有後勁),他慌了神,趕快買化肥追了上去,從此後他比誰買肥料都積極。說了這麼多,我的意思是不管是單幹或集體沒化肥和良種都不會多打糧食。現有的人動不動就說是分田到戶農民才吃上了飽飯缺乏實事求是,當然,分田單幹解放了生產力,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農民自由了這是不能否認的。

一强90594460
2019-11-11

小編你所提問題最好請小崗村那個姓嚴的,當被他敢冒"殺頭坐牢″的大無畏精神帶領18位"好漢″按下手印,分田單幹,使小崗村糧食總產量由未分田單幹時的3萬斤,一分田單幹這年合計產量即達到12萬斤,產量增加到4倍,試問嚴帶頭人平均畝產增加多少斤?前後發生如此鉅變靠的什麼?此招若能推廣不亞於袁隆平專家對農業的貢獻!

书为径
2019-11-11

這是偽命題,毛主席的農業八字方針:土肥水種密保管工,缺一樣都不能高產。八字方針中包產到戶那一樣能夠解決,土肥水種是毛主席時期解決的,密保管工是人民公社組織起來才能解決的。包產到戶造成了組織的解體、私心氾濫、土地碎片化、抗天災能力降低、為農業服務的工廠全部到閉、前三十年建成的農田基本建設全部荒廢、前三十年的為農業現代化所進行的土地平整又成了七高八低一面坡、產生的三農問題長期無法解決。毛主席說的:農業的出路在於現代化,可包產到戶後又怎麼實現現代化。只拿生產的積極性說問題有說服力嗎?

为农不平
2019-11-10

吹牛逼,拍馬屁就說增產,連年增產。實際是連年急速減產,敗落。承包土地的大戶大部分都不把土地用來種糧,都去種賺大錢的經濟作物,為了財政收入,行政命令農民大量甚致全部把好田好地用來栽搖錢樹,農民種糧不賺錢,棄農務工,丟荒大量土地,沒丟荒的,也只有老年人免強維持,隨便種點,浪費大量土地資源…中國糧食從哪裡增產?從哪裡連年增產?分田單幹把中國農業搞爛透底了,還在說好的人,是在吹他媽的牛逼不是?!

象牙公社
2019-11-10

說到分田到戶,這個話題有點太久遠了,為了這個事情,今天專門打電話回老家問了問,下面就聽小弟慢慢道來。

分田到戶能讓糧食產量大量增加嗎?有何依據?
分田到戶真正實施應該是1981年1月1日(之前曾在個別地方試點過),在分地之前,農村的土地是集體所有制(現在也是,但個人經營),土地歸村裡集體經營,村民集體勞動集體分糧。
分田到戶能讓糧食產量大量增加嗎?有何依據?
這種情況下村民在心理就覺得,同樣的活幹快乾慢都一樣,幹好幹壞得到的也差不多,幹活的時候就沒那麼上心了,感覺就想混日子。

分田到戶能讓糧食產量大量增加嗎?有何依據?
分田到戶以後就不一樣了,你種的地收穫的東西就是你的(還要交一部分公糧),種地的時候你上心了,得到的也多了,你不上心得到的就不多,就這一點來說,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分田到戶後,地裡種的東西開始多樣化,不是“你必須種什麼”,而是“我願意種什麼”,集體經營一條路,個體經營路路通。

分田到戶能讓糧食產量大量增加嗎?有何依據?就像胡耀邦總書記說的“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確實是這樣,農民的生活從那以後越來越好了,也能吃飽飯了。隨著時間的發展到現在,農民吃的、穿的、用的等各個方面,都已經超出了當時人們的想象,這就是最直接的依據。

秀峰观世界
2019-11-11

分田到戶,能讓糧食增產?要問有什麼依據?沒有任何依據!我們可以先看看一直堅持走集體道路的河南臨穎南街村如今的發展狀況,再看看分田到戶的安徽小崗村目前的發展狀況。如今在農村,又提倡土地實行流轉,難道土地流轉就可以讓糧食增產?不是的。土地流轉,是根據目前農村的實際情況而實行的一個舉措,分田到戶也好,土地流轉也罷,都不是糧食增產的關鍵,效益才是關鍵!


分田到戶能讓糧食產量大量增加嗎?有何依據?
安纳千祥168
2019-11-11

我是五十年代出生的,在農村勞動生活了五十年,我來說說分田單幹為何會提高糧食產量:在改革開放前的農村,一個生產隊(現在稱合作社)的人口,少的有五六十人,多的百多兩百人,絕大多數群居於祖屋內,在長期的生產生活瑣事中,鄰里間難免產生矛盾,小點的吵架,重點的引起打架(我所在生產隊就曾經發生過),吵架或打架在每個生產隊都會發生,且並非個例,也不是吵一兩次就罷休的,往往是時常吵架(打架的少有重複發生),吵架多了自然而然互不往來成為仇人。因此,曾相互產生矛盾的那些人,在集體勞動中自然產生消極行為––仇人為何要平分我積極勞動產生的成果?常說的“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天長日久自然影響到其他社員的積極性!

另外生產隊收割後的稻穀要在平整的坪子裡晒兩三天的太陽才可上交國家和分給社員,晒穀員一般兩至三個,每天晒一千多至二千多斤不等(以坪子大小來決定)的稻穀,新曆7月是夏收季節,白天晒穀時也時常會受到雨水的襲擊干擾(冬收一般不會受雨干擾),所以隊裡規定凡聽到晒穀員呼叫或自己看到雨水即將來臨,社員們都應快速趕到晒場搶收稻穀,因為搶收稻穀時間短暫不記工分,這樣問題就來了,老實點的人聽到喊叫雷厲風行,奸詐人則慢吞吞的,更不要說上面提過的相互有矛盾的社員了,如果晒穀場上的稻穀沒有及時收完被雨水淋了,不但晒穀員一兩天的勞動前功盡棄,且再晒乾後出米率也太大減少,米質也隨之降低,如果被淋稻穀沒有接著涼開或晒乾,一兩天內就會發牙,這樣真是米變糠只能當作飼料了,相對於稻穀來說無形中損失了七至八成,這些都是生產隊時不必要的損失。

分田單幹能增產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改革開放前後化肥均奇缺,分田單幹後農民心裡清楚,如果還是靠以前少得可憐的肥料是很難讓莊稼增產的,所以有些農戶雖然糧食不大充裕也養起了豬(一至兩條),有些農民乾脆挑起畚箕到野外拾牛糞、豬糞和雞糞,或割野草漚後作肥料,再經過農民的精耕細作,第二年莊稼均得到大豐收,糧食問題就得到了解決,農民喜笑顏開。

所以說單幹能增產主要是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我所在的村子,1980年冬分田到戶,第二年收成後就解決了吃飯問題(包括我家)!

金黄小麦
2019-12-05

這個和農技無關,是一個心態的問題。近期電視中正在放改革四十年回顧。其中也講到了這個問題。題主又在這裡提問,可能是不太關心吧。

以前農業大集體時代,因平均主義的泛濫,農民普遍缺乏積極性。分配製度上也很少能體現出多勞多得的要素。(為什麼這裡就不說了)所以,以農業生產隊為基本單位的集體農業給人的感覺是糧食產量低。農民窿困不堪。

改革開放後農村大範圍推行包產到戶。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了空前提升。同時農田投入也較集體時大幅增加。改革初的確提高了糧食單產。

再說說包產到戶的問題。包產到戶後,農村基本農田水利設施的大規模破壞。因為水利設施的公共屬性導致農民只有使用沒有維護,基層組織職能缺失更加劇了這個過程。隨著設施的損壞殆盡,農民不得不自行解決土地灌溉問題。如此一來又增加了糧食成本。更甚至有些地方出現了佔據水資源盤剝農民的水霸,渠霸,井霸。

化肥的濫用,由於化肥的速效作用。農民已經習慣使用,對能夠改善土壤的農家肥(有機肥)的棄用。一方面是農家肥處理困難,加劇環境汙染。另一方面耕種土壤品質退化。形成化肥更多的使用。

休耕制的終結。土地承包後,農民為了獲得最大收益大量採用套種密植等“新”技術來增加單產。而其高產的保證則是大量農藥化肥的使用。土地輪作休耕無從談起。經過長期耕種后土壤退化成為必然。

不利於推廣農業機械化。導致農民種田效率低。

因為不是專業人員,無法獲得具體的數據支持。諸位就將就著看個熱鬧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