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農民“流浪沙漠”19年,兒子14歲離世,固沙造林8000畝成榜樣
甘肅農民“流浪沙漠”19年,兒子14歲離世,固沙造林8000畝成榜樣
甘肅農民“流浪沙漠”19年,兒子14歲離世,固沙造林8000畝成榜樣
甘肅農民“流浪沙漠”19年,兒子14歲離世,固沙造林8000畝成榜樣
甘肅農民“流浪沙漠”19年,兒子14歲離世,固沙造林8000畝成榜樣
甘肅農民“流浪沙漠”19年,兒子14歲離世,固沙造林8000畝成榜樣
甘肅農民“流浪沙漠”19年,兒子14歲離世,固沙造林8000畝成榜樣
甘肅農民“流浪沙漠”19年,兒子14歲離世,固沙造林8000畝成榜樣
甘肅農民“流浪沙漠”19年,兒子14歲離世,固沙造林8000畝成榜樣
甘肅農民“流浪沙漠”19年,兒子14歲離世,固沙造林8000畝成榜樣
甘肅農民“流浪沙漠”19年,兒子14歲離世,固沙造林8000畝成榜樣
甘肅農民“流浪沙漠”19年,兒子14歲離世,固沙造林8000畝成榜樣
甘肅農民“流浪沙漠”19年,兒子14歲離世,固沙造林8000畝成榜樣
甘肅農民“流浪沙漠”19年,兒子14歲離世,固沙造林8000畝成榜樣
甘肅農民“流浪沙漠”19年,兒子14歲離世,固沙造林8000畝成榜樣
甘肅農民“流浪沙漠”19年,兒子14歲離世,固沙造林8000畝成榜樣
甘肅農民“流浪沙漠”19年,兒子14歲離世,固沙造林8000畝成榜樣
影像記錄生活
1/16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長城鄉紅水村9組農民,他叫王銀吉,今年60歲,19年來他只有一個夢想,“只有把沙治住,我們和子孫後代才有飯吃”,他帶領家人堅持在離家3公里外的騰格裡沙漠義務壓沙植樹,固沙造林8000畝,讓流動的沙漠停止了流浪的“腳步”。(圖片來自東方IC)
2/16 我國是一個水、旱、風沙頻繁發生的大國。人對自然長期掠奪式開發,造成了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環境惡化為沙塵暴提供了豐富的沙塵物質來源。2012年4月8日,哈爾濱市出現揚沙浮塵天氣,大風吹起,沙塵遮天蔽日,整座城市籠罩在灰茫茫之中,出行的市民紛紛戴上了口罩,紗巾,眼鏡等防風沙用品。這樣的天氣還在北京、濟南等大城市出現過。(圖片來自東方IC)
3/16 2005年的春天,王銀吉14歲的小兒子患病,但他忙於治沙,一個月壓沙植樹結束後,他才帶著神情呆滯,腿腳劇痛的兒童帶到蘭州檢查,醫院告知,兒子腦瘤晚期。(圖片來自東方IC)
4/16 離世前,兒子對著父親說說:“爸爸,我離開人世間後,您一定將我埋在沙漠,我要陪您守護這片綠洲。”(圖片來自東方IC)
5/16 1999年,王銀吉和父親提出治沙的念頭,父親說“我看行,我支持,幹吧!”儘管妻子極力反對說:“倆娃娃還要上學呢”。但王銀吉還是鐵了心要幹,第二天就動身進駐騰格裡沙漠腹地“廟兒墩”進行義務壓沙植樹。為了運輸樹苗、麥草、水,王銀吉在家境不寬裕的情況下,他湊夠8000元錢,購買了兩峰駱駝,家與沙漠之間3公里多的路上日復一日地馱著四個水桶來回馱水,來回一趟三個小時,就這樣堅持用駱駝馱水澆灌苗木。(圖片來自東方IC)
6/16 王銀吉和年邁的父親站在13.5米的瞭望塔上,張望著自己19年來,精心種植的8000畝綠洲。2006年,當地工會組織為王銀吉建了4間護林房,打了一眼吃水井,購買了柴油機、發電機。在此之前,王銀吉和父親為管理沙區林木,禁止其他農民把牲畜趕到沙窩裡放養、啃食,乾脆在沙窩裡掏了兩間地洞,下決心在沙漠裡“定居”,在沙角下“安家”。這兩間地洞當地人叫“地窩鋪”,猶如原始人的巢穴,終年不見光。(圖片來自東方IC)
7/16 一家四口、兩頭瘦駱駝,一方草棚、兩間平房,一輛吉普車,這幾乎是王銀吉一家的全部家當。可王銀吉覺得自己已經擁有了很多。(圖片來自東方IC)
8/16 王銀吉在沙漠植樹時,經過小兒子的墓地時,肅然流淚。\n\n(圖片來自東方IC)
9/16 回到家裡,王銀吉停不下來,忙裡忙外。(圖片來自東方IC)
10/16 王銀吉和父親一樣喜歡音樂,疲勞時他拉拉二胡,這是對失去小兒子的思念。(圖片來自東方IC)
11/16 為了節約水,每次給小樹苗澆水一碗左右,馱來一趟,再澆一次。他對水非常珍惜,每次洗腳,都是用沙子搓搓即可。(圖片來自東方IC)
12/16 19年來,王銀吉共僱傭勞動力5000多個工日,全部投入累計近100多萬元,壓沙造林近8000畝,在風沙線上共用駱駝馱水2000多噸,往返行程達6000多公里;每年在自家承包地裡培育各類苗木4至5畝,用於壓沙造林,累計栽植梭梭100多萬株,花棒120多萬株,毛條30多萬株,檸條5萬多株,榆樹20萬株,沙棗樹10萬棵,胡楊3000棵,紅柳2000棵等,且成活率高,植被覆蓋率50%以上。(圖片來自東方IC)
13/16 他就是這樣與自然的搏鬥的。期間有多少人反對,多少人誤解,多少人嘲笑。(圖片來自東方IC)
14/16 19年,廟兒墩沙窩變了樣,樹綠了,風小了,沙少了,王銀吉回答道:“我啥都不圖,就盼著沙不要流浪,不要漂泊,赤祼的沙丘穿上綠色的衣服”。王銀吉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改變著家鄉嚴峻的生態環境,把自己的汗水和心血無盡地灑向荒漠,在茫茫沙海中樹立起了一面旗幟。(圖片來自東方IC)
15/16 大好河山都需要我們來保護。每年10月下旬,新疆塔里木河兩岸的胡楊葉片由綠變黃。塔里木河是中國最長的內陸河,這一區域是原始胡楊林分佈較為集中的區域,擁有目前世界最古老、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原始胡楊林。在1億5千萬年前,塔里木河就已有胡楊生長。(圖片來自東方IC)
16/16 我們希望千年之後“沙漠第一泉”月牙泉依然存在,彎曲如新月。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樹節,中國古代在清明節時節就有插柳植樹的傳統,歷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樹是由一位叫韋孝寬的人於1400多年前從陝西首創的。我們要保護環境,多栽些樹,在改變家鄉中盡力,為子孫後代的生存留下寶貴的財富。(圖片來自東方IC)
2019-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