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10 個回答
Mer86

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這個說法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中原王朝不僅把朝鮮納入過中國版圖,並且還納入過多次。只是後來因為一些原因才讓朝鮮以中原王朝的藩屬國的身份存在。

至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中原王朝放棄直接統治朝鮮半島,我覺得有四點原因。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第一、地理因素

朝鮮半島雖然看似離中原很近,但從地理上來說,其實距離很遠。中原王朝要想直接控制朝鮮,最起碼要先控制遼東半島。但是古代的遼東半島,屬於農耕文化區和漁獵文化區的拉鋸戰地區。很多中原王朝,比如南北朝時期的北朝就沒有真正意義的佔據過遼東半島。如此一來,像北魏、北齊等中原王朝自然也就不可能直接統治朝鮮了。

後來的北宋王朝更衰,連幽雲十六州都沒有控制過。宋朝人去一趟幽州還要出國,那就更別提什麼統治朝鮮半島了。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而一些曾經控制過遼東半島的中原王朝,比如大漢、大唐、大明等,他們在實力鼎盛的時候都很強大,壓著東北漁獵民族,對朝鮮半島也有極大的震懾力。但一旦當中原王朝的實力出現衰落,在與東北漁獵民族的戰爭中失利,遼東半島必然會丟。當遼東半島被掐斷後,朝鮮半島自然也會不保

所以說,中原王朝能不能控制朝鮮,取決於中原王朝能不能控制遼東。有些中原王朝在歷史上弱的一匹,控制朝鮮半島對於這些中原王朝來說——就是個夢。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第二、從中原進攻朝鮮,易守難攻。

朝鮮半島是多山多水的丘陵地帶。尤其是在半島的北部地區,八成土地都是山區,平原地形極少。相比之下,現在的韓國,也就是半島的南部相對來說,平原多一些。但中原民族進入朝鮮半島必須要從北部進,也就是必須要從北部的山區的地形攻入,這無疑就加大了中原王朝進攻的難度

更讓人頭疼的是,朝鮮半島過於狹長,南北長達一千公里,這要是放在中國,可以從北京走到上海了。歷史上的中原王朝,比如西漢、大唐、大元、大清,曾經都在短期內前突進了朝鮮半島北部,但是往往都是在突破至漢江一線後,就要往回縮。而回縮的原因其實就是半島地形因素導致的。

補給線太長,半島地形奇差,再加之朝鮮半島的縱深很大。打起來真的很困難。

但是如果把進攻方向倒過來,選擇從海上攻擊朝鮮,比如從日本侵略朝鮮半島,那就比較容易了。當日軍從釜山登陸後,可以沿著海岸線一路北上,直接殺到半島北部。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第三、經濟上不划算

中國是一個陸權國家,並且是一個內向的封閉型國家,沒有什麼海權意識。中國人衡量一個地方值不值得打的標準很簡單:就是這個地方適不適合種地

朝鮮半島的地形前面提到了。多山地貌,產的糧食能勉強能養活半島的土著。有時候遇到災荒年,中原王朝還得救濟他。這種給中原王朝增加負擔的地區,打下來也只是浪費糧食。費力九牛二虎之力打下來也沒什麼好處,統治成本太高。

因此在元、明、清三代,朝鮮才會在被中原王朝列為不徵之地。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第四、朝鮮一直都對中原王朝很順從

對於中原王朝來說,經濟上不划算,不值得佔領的地區有很多。比如大明建立時,西域和雲貴原本也都屬於不徵之地。並不是只有朝鮮才獨享的待遇。但經濟上不划算,被列為不徵之地,同時還對中原王朝足夠謙遜的地區,那就只有朝鮮一家了。

比如說,朱元璋早期也不想徵雲南。但是鎮守雲南的蒙古樑王給臉不要,死不投降,惹得朱元璋大怒,於是傅友德、藍玉、沐英興兵征討雲南。並在征服雲南後直接納入版圖。這就是作死導致的結果。

相比於不知死活的蒙古樑王,朝鮮開國君主李成桂那簡直就是個明白人啊。當年高麗王讓他征討大明,他表面上答應的很好,但暗地裡卻回朝奪權,還認了大明為宗主國。這種主動跪在地上拜大哥,心甘情願當小弟的藩屬國,大明好意思出兵打人家啊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同樣的情況還有大唐、大元、大清三代。當年的新羅對大唐十分恭順,大唐在打完不聽話的高句麗後,也就把新羅列為了藩國;

高麗對大元也是如此,稱臣納貢這只是最起碼的,高麗還要給蒙古人定時定點的送點人蔘和送美女過去。並且所有的高麗王子都要到大都接受奴化教育。這樣的傀儡王朝,打與不打都是一回事。

最後是清朝。大清是真的瞧不上朝鮮。當年皇太極親征朝鮮,活捉了朝鮮國王,但是皇太極最後也只是逼其稱臣納貢,斬斷朝鮮與明朝的關係。並沒有直接吞併朝鮮。後來甲午戰爭前夕,袁世凱向李鴻章建議吞併朝鮮半島,自己納入清朝版圖,否則日本必然會吞併朝鮮。

但是最終滿清高層以“嫌麻煩”為由,拒絕袁世凱吞併朝鮮的建議。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綜上所述,中原王朝對朝鮮的態度,其實只取決於一點——服與不服

順從於中原的朝鮮半島政權,如新羅、高麗和朝鮮,中原王朝都不徵,維持中原王朝與半島的宗藩地位。

不順從中原王朝的半島政權,如衛氏朝鮮和高句麗,中原王朝就要以武力打壓,直至消滅這些政權為止。

但是消滅了這些敵對政權也沒用。因為古代的朝鮮半島太窮了,中原王朝佔領朝鮮,是很不划算的一件事。並且朝鮮的地形地貌也很不利於中原王朝長期佔領。因此在元朝之後,中原王朝也就不再征討朝鮮了。改直接佔領為稱臣納貢。並一直維持到了甲午戰爭前夕。

三观粉碎机

自唐代中後期,也就是朝鮮的後三國時期開始,中國曆代封建王朝中,真正把朝鮮納入自己的版圖並進行統治的只有元代。除此以外,朝鮮半島都是以附屬國的形式附庸在中原王朝,故而便並沒有必要將其納入版圖。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朝鮮半島中最早成為中原王朝附屬國的是“朝鮮三國”中的新羅。後來白江口一戰,大唐協助新羅打敗日本和百濟聯軍,完成了朝鮮半島中南部的統一,同時新羅對大唐稱臣。可惜8世紀後期,大唐和新羅紛紛陷入內亂,大唐直接分崩離析進入五代十國,而新羅則被高麗所滅,高麗逐統一整個朝鮮半島,疆域已經擴到了鴨綠江。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之後,金國在東北崛起,高麗王朝臣服金國。後來元滅金滅宋,並與1258年佔領高麗,將之變成元朝的“徵東行省”,這是中原王朝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將朝鮮納入自己的版圖。可惜,這個維持並不久。元朝滅亡,朝鮮也重新回到了自己的手裡,由李成貴建立朝鮮李朝,並向大明稱臣。明滅清繼,朝鮮繼續向清朝臣服。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所以如果你要問為什麼中原王朝一直只需要朝鮮做附屬國,卻不願意統治他,可能是因為那塊地本身比較窮,引不起興趣吧。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對中原王朝來說,既然已經稱臣了,就沒什麼必要統治。而且朝鮮歷代王朝都比較乖,不像西北和北蒙的王族,老是想獨立和造反,就沒必要控制了。

當然了,很多朋友會說漢四郡的時候朝鮮不也是中原王朝的麼?漢四郡時期當時的漢朝控制的僅有北朝鮮,南朝鮮部分還是有自己獨立政權的。所以整個朝鮮半島都是中原政權的僅在元朝了。

世界史图鉴

朝鮮是朱元璋所贈與的國號。在明清時期,不論誰在中元主政,朝鮮都作為附庸國而存在,從努爾哈赤一直到最後滿清入主中原,建立清朝,清政府都沒有打下朝鮮半島。為什麼朝鮮這個國家能在東北亞的局勢當中較為平穩的度過500多年的時間呢?就現在而言,朝鮮半島的地理位置是十分優越的,有多處天然海港,但是在農業文明時期,這些海港雖然有利於國外貿易,但是農業和土地才是那個時代的經濟根本,也就是說在農業文明時期,朝鮮半島無法創造更多的財富。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在朝鮮半島平原多處於狹小的河谷地帶,地形不利於大面積的種植和耕作,即便在某些地區,土地肥沃。這也使得朝鮮半島無法出現一個富裕而強大的國家。與此同時,這種地形也給征服者帶來一定的難度。不論是中原王朝,還是在北方所興起的遊牧部落。最多也只是讓朝鮮半島的政權俯首稱臣。 中原王朝遊牧部族對朝鮮半島的征服不是花費巨大的代價,如隋朝最終失敗就是如唐朝一般,雖然征服朝鮮半島,但所耗費的人力,物力以及資源和財富都是不划算的。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而且無法在此地建立長久的統治。當然也不是說所有的人都將朝鮮忽略掉了,其實恰恰相反,所有的政權都對朝鮮十分重視,只不過受制於現實的自然環境,採取了最保守的征服手段,那就是稱臣和親控制朝政。其實清朝在入關之前也曾出兵朝鮮。一方面掠奪朝鮮的物資相對於掠奪明朝更為方便。畢竟朝鮮的軍力很弱,不會有明顯而頑強的抵抗。另一方面,逼迫朝鮮脫離明朝的管束,向清朝稱臣。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每一次朝鮮都以慘敗告終,另外,朝鮮也算趕上了一個好時代。在漢族進行武力征服的那個年代。朝鮮一定會被滅掉的,比如說隋朝唐朝。甚至包括漢朝時期。 但是當中原王朝建立了自己的朝貢體制之後,十分享受萬國來朝的尊榮,朝鮮就這樣被留了下來,實際上朝鮮早已經被皇太極所征服,成為清朝的屬國。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而清朝末年,袁世凱也曾建議中央把朝鮮變成自己的一個省。這也是解決與日本在東北亞糾紛的一種方法。但是這一提議並沒有得到重視。 甚至朝鮮的內部人士也希望能夠加入清政府,成為清政府的一個省。再加中日戰爭之後,清朝被迫承認朝鮮獨立,實際上將其轉給日本控制。最終日本吞併朝鮮,將其作為稱霸東亞的戰略支點。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事實上中原王朝在歷史上不止一次曾把朝鮮半島納入版圖:目前朝鮮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公認的本民族起源被定義為公元前2333年由天神桓雄和“熊女”所生的檀君王儉開創的檀君朝鮮。然而這一說法始終未能得到考古學的證明,目前朝鮮半島上有明確考古證據顯示的最古老王朝是箕子朝鮮王朝。事實上箕子朝鮮王朝一開始與朝鮮半島並沒什麼關係,而是起源於中國。箕子是中國商朝末年遺臣,名胥餘,稱箕子(畿內采地之爵)。箕子與比干、微子並稱為商紂王時期的“三賢”,也就是孔子在《論語·微子》中稱讚的“三仁”。武王伐紂後並沒對商朝後裔趕盡殺絕,倒是對箕子的賢德之名欽佩不已,於是向箕子請教人倫規範,箕子便作《洪範》,向周天子講述定國安民的道理。司馬遷《史記·宋微子世家》的記載與《尚書大傳》大致相同,只是先後次序略有不同,它認為是周武王先向箕子請教,箕子告以《洪範》。夏、商、週三代的改朝換代和後世王朝有一點很不一樣:後世改朝換代要麼就將前朝皇室趕盡殺絕;要麼好生優待,但嚴加監視。總之不會讓前朝皇族參與朝政,封一個空有其名的爵位倒是有可能。夏、商、週三代不這樣——那時華夏民族正由原始部族向文明國家過渡:商部族取代夏部族成為華夏各部族的聯盟領袖,但夏部族的後裔依然被冊封為商朝貴族,武王伐紂後對商朝後裔基本也延續這一政策。久仰箕子大名的周武王將朝鮮封給了他,但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周武王時代的朝鮮國和今天的朝鮮半島其實並沒關係——周武王時代的朝鮮國大體在今天遼寧省境內的遼河流域一帶。後來經過箕子朝鮮的開拓才逐漸將朝鮮半島納入其版圖之內,不過箕子朝鮮的統治中心在戰國中期以前一直在中國境內的遼河流域。直到燕昭王徵山戎、伐朝鮮,遼河流域被燕國佔據,箕子朝鮮被迫將其統治中心遷往朝鮮半島,此後箕子朝鮮王國逐漸發展成為朝鮮半島歷史上的政權,和中原文明日漸分離。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到了秦末漢初中原戰亂,一個名叫衛滿的燕國流民逃到箕子朝鮮。箕子朝鮮君主箕準拜衛滿為博士,將箕子朝鮮西部方圓數百里土地封給衛滿,讓衛滿守護箕子朝鮮西部邊境。衛滿等到力量聚集雄厚後便驅逐箕準,自立為王,定都王險城,建立衛氏朝鮮政權(或叫衛滿朝鮮)。衛滿朝鮮的國土還包括高句麗、真番、臨屯、沃沮、夫餘五國之地,方圓數千裡,疆域遠超箕子朝鮮。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半島早期的兩個王朝其實都是中原移民所開創。這並不意味著朝鮮半島被納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圖,只能視為是華人在海外立國。衛氏王朝建立後控制了朝鮮半島的北部地區,與西漢燕地相鄰。此時正值西漢惠帝時期,天下初定,遼東太守經漢廷批准,主動與朝鮮國王衛滿相約:衛滿為漢朝藩屬外臣,為漢朝保衛塞外,不使漢朝邊境受到侵犯;塞外各族首領朝見漢朝天子,以及各國與漢朝通商,不許從中阻擾。作為回報,漢朝答應給予衛滿以兵力和物資上的支援。有了西漢藩屬外臣的身份和漢廷的軍事、經濟的支持,衛滿便開始不斷地侵凌和征服臨近小邦,真番、臨屯都主動前來歸順,衛氏政權的勢力因此迅速膨脹,領地擴大到方圓千里。當年被衛滿趕走的箕準渡海來到半島南部。當時半島南部分佈著馬韓,辰韓、弁韓三個部族聯盟,稱之為三韓。箕準征服三韓,自稱“辰王”,有時也稱韓王,這就是韓國國名的最初由來。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衛滿死後王位傳給兒子,兒子又傳給孫子。衛滿的孫子名叫衛右渠。被衛滿滅掉的箕子朝鮮的後裔逃到半島南部建立辰國。衛右渠時代辰國和朝鮮半島上另一個小國真番同時上書漢朝表示希望遣使前去中國朝見。衛右渠擔心這兩個國家投靠中國後會打擊自己,所以極力阻撓。此時正欲開創不世偉業的漢武帝劉徹對這種外邦慕名來朝之事是不會加以拒絕的,而衛右渠的阻撓行為就令漢武帝異常不滿。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遣的使節涉何抵達朝鮮首都王險城,與衛右渠就辰國、真番遣使朝見一事進行談判。衛右渠心想:要是我同意讓真番、辰國這些小國朝見中國皇帝,那我這個朝鮮半島的霸主還當得成嗎?所以衛右渠對中國使者採取強硬的態度,堅決拒絕漢使者的要求。隨著雙方的矛盾日益擴大化之後漢武帝劉徹於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秋季正式發兵東征朝鮮,在經過兩年的征戰後滅亡了衛滿朝鮮。衛滿朝鮮滅亡後漢武帝在其故地設立了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個郡,合稱漢四郡,統治朝鮮半島漢江以北地區。公元前82年漢朝將臨屯、真番二郡併入樂浪、玄菟二郡。樂浪郡治所仍在今朝鮮平壤;玄菟郡治所則初在夫租(今朝鮮咸興),後因受貊所反抗而遷往遼東高句麗(今遼寧新賓),統治夫餘、高句麗等族。東漢、曹魏和西晉皆保留了樂浪郡和玄菟郡。東漢末割據遼東的公孫氏分出樂浪郡南部設立帶方郡,併為魏晉所承繼。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漢末的中原戰亂給邊塞上一些部族提供了崛起的天賜良機:玄菟郡治下有一個高句麗縣,這裡的土生民族就被稱之為高句麗族。漢朝政府將高句麗部族納入漢朝郡縣管轄後仍給予其一定自治權限——高句麗部族的首領同時在漢朝地方政府擔任官職,不過擔任的是當時漢朝地方政府中最低級的主簿職務。漢朝滅亡後遼東郡的公孫家族建立了一方割據政權,公孫家族曾向東討伐高句麗。高句麗則選擇和新興的曹魏政權合作攻打遼東公孫家。公元238年魏將司馬懿平定遼東公孫家,至此曹魏與高句麗直接接壤。然而高句麗和曹魏合作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在公孫家滅亡後奪取遼東地區,可司馬懿直接將遼東併入了魏國版圖,一無所得的高句麗發兵襲擊了遼東。高句麗也不想想:自己連割據一方的公孫家都打不過,何況是面對佔據整個北中國的曹魏呢?正始五年(244年)魏將毌丘儉帶步騎兵萬人出玄菟討伐高句麗,先後在沸流水、樑口兩度大敗高句麗東川王,將號稱有二萬人的高句麗軍誅滅一萬八千餘人,東川王偕同妻子及千餘騎逃竄往東沃沮(又稱南沃沮),守堅固的丸都城。毌丘儉圍城後見山城的西北面山體陡峭,上面的守兵也不多,就採用避實就虛,正面佯攻,西北偷襲的戰法,選派一些身強體壯善於攀登的士兵,帶著兵器長繩,偷偷地順著山崖爬上去,先殺死上面的守兵,“束馬懸車”,攻破了丸都山城。據《三國志》所載:魏兵“屠丸都”,但對當初勸說國王不要侵犯魏國的沛者得來一家網開一面,“儉令諸軍不壞其墓,不伐其樹,得其妻子,皆放遣之。”正始六年(245年)毌丘儉再徵高句麗,東川王奔買溝(注:今朝鮮鹹北會寧)。隨後毌丘儉自在丸都一帶坐鎮,毌丘儉又派玄菟太守王頎追擊到沃沮,另一路由樂浪太守劉茂、帶方太守弓遵攻打曾依附於高句麗的不耐等濊貊種落。王頎的軍隊追至竹嶺,再度大破東川王餘部。隨後,魏軍殺至沃沮境內,將協助高句麗的邑落一併攻破,斬殺三千餘人。東川王再逃入北沃沮境內,魏軍進一步追討。但高句麗王終於在部下的忠誠保衛下擊殺一小隊魏軍而得以隱匿。王頎軍主力則進一步向東北行,一直抵達北沃沮與肅慎的邊境地帶。而劉茂、弓遵也成功擊潰了濊貊各邑,逼迫不耐濊侯舉邑降,將東漢初廢棄的臨屯郡故地再次納入版圖。整個征剿行動至正始六年(245年)年初基本結束,最終毌丘儉等刻石紀功並於正始六年(245年)五月回師凱旋。不久東川王在逃亡中抑鬱死去。魏軍兩次征討,每次均俘獲高句麗人口數千,將他們遷入內地。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曹魏摧毀了丸都城後以為高句麗滅亡了,所以很快就撤離了。不過僅僅70年高句麗就重建了丸都城,隨之西晉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後中原大地重新陷入戰亂,緩過氣來的高句麗開始襲擊遼東,樂浪和玄菟:公元311年高句麗趁中原混亂的機會,於“秋八月襲取遼東西安平”,截斷了朝鮮半島通往遼東的水陸通道,然後於313年“冬十月侵樂浪郡,虜獲男女二千餘口”,又於314年“秋九月南侵帶方郡”,取得了對朝鮮半島北方的統治。正是高句麗這次擴張行動使其與朝鮮半島的歷史發生了交集:高句麗實際上是發源於我國東北地區的割據政權——高句麗的王城、王陵都在今天的吉林省境內。然而由於在和中原的漢魏王朝的交鋒中避走朝鮮半島,在其最鼎盛時期疆域跨越今天的中國、朝鮮和韓國,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今日的中國及南韓、北朝鮮都聲稱高句麗是自己本國的原始民族。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間這段歷史時期被今天的朝鮮和韓國成為三國時代,因為這一時期除了被朝、韓視為本國原始民族的高句麗之外朝鮮半島上還同時存在著百濟和新羅兩國。事實上百濟同樣不是朝鮮半島本土形成的政權——百濟是扶余王尉仇臺的後裔於東漢後期在帶方一帶建立的:扶余人從中國東北南下朝鮮半島,征服了這裡的土著部族馬韓,所以百濟其實是以扶余人為統治階級,而占人口多數的中下層人民主要由朝鮮半島南部的土著民族馬韓構成的國家。百濟國王曾給北魏皇帝的上表說:臣與高麗先出夫餘,也就是說百濟和高句麗同出扶余,而非百濟出自高句麗。相比之下新羅才是朝鮮半島土生土長的政權:公元前後朝鮮半島南部的辰韓部落聯盟中最有勢力的斯盧部落以金城(今慶州)為中心聯合六部組成部落聯盟,酋長由樸、昔、金三氏擔任。4世紀中葉起樸、昔二姓不再擔任首領,王位由金姓世襲,王權逐漸得到加強。至此斯盧部改名為斯羅期盧國,又名徐羅伐,統治地區先在朝鮮半島東南部,後擴至整個大同江以南地區。公元503年徐羅伐改國號為“新羅”。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公元660年百濟被唐朝與新羅的聯軍滅亡,隨後唐王朝在百濟故地設熊津都督府:首任熊津都督劉仁軌將百濟原有的方、郡、縣行政體制改為與中原內地一致的府、州、縣,使百濟故地尊奉大唐正朔。同時唐朝在新羅領土上設雞林州都督府,從公元663年起唐朝先後委任16位新羅王為雞林州都督,從而將新羅納入到自己的羈糜統治之下。公元668年唐軍平定高句麗,至此整個朝鮮半島均被納入唐朝的直接統治或羈縻統治之下。當初漢武帝在朝鮮半島所設的漢四郡最遠只推進到漢江流域,當時朝鮮半島南部則是處於中原王朝控制之外的三韓部族,公元668年唐平高句麗後中原王朝首次將整個朝鮮半島納入統治體系之中。然而這一統治體系中存在一個不穩定的因素——就是處於羈縻統治狀態的新羅,相比處於唐朝直接統治下的百濟和高句麗故地而言:這裡的獨立性相對強得多。670年-676年新羅為爭奪百濟和高句麗的土地而與唐朝開戰,由於這時唐朝的主要注意力用於在西線與吐蕃作戰,而新羅在朝鮮半島又佔據地緣上的優勢,因此新羅在戰爭中逐漸佔據了上風。戰後唐朝與新羅以今天朝鮮平壤的大同江為界,大同江以南的朝鮮半島地區不再隸屬於中原王朝。9世紀末新羅爆發了人民起義,在各處的起義勢力中弓裔和甄萱兩個亂世梟雄逐漸脫穎而出,他們分別打著高句麗和百濟的旗號。公元918年弓裔的部下王建被擁戴為君,改國號為高麗,史稱王氏高麗王朝。935年王氏高麗合併新羅,936年又滅了後百濟,完成了朝鮮半島的統一。1034年到1044年王氏高麗從鴨綠江口到東朝鮮灣修築千里長城作為國界線。1117年高麗利用遼金戰爭之機奪取保州並改稱義州,由此取得鴨綠江下游東岸的土地。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蒙古勢力崛起後被女真滅掉的遼國契丹後裔趁機建立後遼政權。一開始因為有女真金國這個共同的敵人,所以蒙古和後遼進行戰略合作夾擊金國,然而隨著金國的滅亡一心統一天下的蒙古又將後遼鎖定為自己下一個目標。後遼在蒙古的壓力下進入高麗境內,1218年蒙古以圍殲後遼為由進入高麗,高麗被迫向蒙古臣服。蒙古從此年年遣使到高麗索要各種物品(從毛皮、綢緞到筆墨紙硯無一不要)。高麗國小民困,物產不多,敵視蒙古的情緒逐漸升溫。1225年一蒙古使者在出使高麗返回的途中被殺。1231年蒙古大汗窩闊臺命撒禮塔率師攻高麗。蒙古打到了朝鮮半島中部,洪福源率群眾投降,高麗王弟懷安公王降。撒禮塔後在開城任命達魯花赤等72人鎮守,蒙古軍暫時撤出高麗。1232年高麗王殺死開城駐守的達魯花赤等72人,從鬆都(今開城)遷往江華島,以防衛蒙古的再次入侵。得知此事後,蒙古立即第二次攻高麗。這次蒙古一直打到朝鮮半島的南端。不過蒙古卻無法攻佔江華島,在現在的光州附近敗北。由於高麗內部主張降服於蒙古和抗拒蒙古的兩派勢力此消彼長,所以高麗對蒙古一直在親附和抵抗之間搖擺不定,從公元1231~1259年蒙古大軍先後六次征伐高麗。面對蒙古大軍的壓倒性優勢,高麗上下無計可施:在首次迎戰中高麗王室就被迫放棄國都開京,帶領其貴族及軍隊全部移駐江華島。這一時期雖是蒙古勢力的上升期,但其驍勇善戰的鐵騎面對距離海岸線並不算遠的江華島一直無計可施(江華島距離今天的韓國首爾僅五十公里,與陸地之間僅有約1公里寬的海峽),這個龐大的陸地軍事政權的軟肋暴露無遺——面對哪怕只是淺淺的一公里海峽也是陌生恐懼的。儘管蒙古拿逃到江華島的高麗王室無計可施,但由於除江華島以外的國土全部淪陷,最終高麗在外有強敵、內遭政爭的局面下屈從於蒙古軍隊,高麗遂成為蒙古的附庸國:蒙古人在高麗和州(今朝鮮永興)設雙城總管府:管轄原高麗東北部地區——雙城總管府隸屬於元朝遼陽行省,存在近百年,其間蒙古派員入高麗監國,高麗世子入質大都。忽必烈繼任大汗後送高麗王子回國繼位並使他成為自己的女婿,此後的歷代高麗國王就有了蒙古血統。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1280年元朝為了東征日本,在朝鮮半島設置徵東行省(又稱日本行省或徵日本行省),專務征討日本之事,並在高麗首都開城派遣達魯花赤監督高麗。1281年隨著進攻日本失敗曾一度解散徵東行省;1287年高麗國通過元廷高麗籍宮女、宦官,得到行省職務。復設徵東行省,並以高麗國王兼任徵東行省達魯花赤(丞相),《元史·世祖紀》記載: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五月“授高麗王睶行尚書省平章政事。”二十五年二月“己卯以高麗國王王睶復為徵東行尚書省左丞相。”二十八年(1291年)五月“徵東行尚書省左丞相、駙馬高麗國王王睶為徵東行中書省左丞相。”徵東行省在高麗國的統治沒有達到地方統治的層面,只在高麗國都城設有行省官署,沒有建立管轄路府州縣的地方統治體制。徵東行省的長官只任命高麗王一人為丞相,其下平章政事、左右丞、參知政事等官職基本是缺而不任,下屬機構的官員一般由高麗人來擔任。徵東行省一般官員的任命程序,是由行省丞相(高麗王)向元廷保舉任官人選,奏請元廷批准備案批准。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紅巾軍起義爆發後元朝統治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高麗恭愍王決意逐漸脫離元朝的控制,走獨立發展的道路。至1356年(元順帝至正十六年、高麗恭愍王五年)3月徵東行省已完全罷除。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1258年高麗東北面的居民歸順蒙古,東北疆域退縮到鐵嶺。1269年西北面又歸順蒙古,高麗的西北疆域退縮到慈悲嶺。元明易代後朝鮮半島上親元的王氏高麗王朝試圖利用元明易代的亂局向北拓展疆土,而朱元璋則堅持以鐵嶺為界。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朝在元代雙城總管府之地設置鐵嶺衛,同年四月高麗國王王禑派左軍都統使曹敏修、右軍都統使李成桂出兵攻遼征討明軍。五月李成桂渡過鴨綠江後發覺行軍困難、糧餉不濟,上書要求班師,王禑不聽。於是李成桂在勸服曹敏修後果斷在威化島回軍佔領高麗首都開京掌握高麗政權。公元1392年七月十七日丙申李成桂廢黜高麗恭讓王,正式登基稱王。次日李成桂派出特使前往南京朝見明太祖朱元璋並請求明朝的冊封。他為自己開創的新王朝準備了朝鮮、和寧兩個名字請朱元璋選擇,朱元璋自然樂意由這個對自己恭順的小弟取代親元的高麗王朝,冊封自然是順理成章之事,最終朱元璋欽定了朝鮮二字作為李成桂所開創的新王朝的名字,公元1393年李成桂正式下詔啟用“朝鮮”這一國號,至此延續474年的王氏高麗王朝被李氏朝鮮王朝取代。由於李氏朝鮮王朝奉行親明政策,因此明朝不再堅持以鐵嶺為界,從此鴨綠江成為明朝與朝鮮的界河。這一中朝界線一直延續至今。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李氏朝鮮王朝自立國之日起就面臨和明朝一樣的外部威脅——也就是所謂南倭北虜:來自南方沿海的倭寇和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整個有明一代在共同的外部威脅壓力之下明朝與朝鮮的關係一直被視為是宗藩關係的典範——當朝鮮面對來自日本豐臣秀吉政權的入侵時明朝先後徵調七萬部隊入朝參戰,史稱萬曆援朝抗倭戰爭。明清易代後朝鮮始終視明朝為正統,視清王朝為蠻夷之邦,儘管迫於現實而不得不在外交上以清王朝為宗主國,可在朝鮮士人心中已隱隱形成了一種以華夏正統繼承者自居的自豪感。隨著近代清政府的積貧積弱以及近代化國際關係的影響刺激就使朝鮮國內湧現出脫離傳統的宗藩關係的民意:當時的朝鮮高宗就對使用中國冊封的“朝鮮國王”這一稱號極為不滿,光緒八年(1882年)《朝美修好通商條約》簽訂以來朝鮮與西方列強及日本訂立條約之時不再使用“朝鮮國王”,但也沒敢公然稱帝,而是代之以含糊不清的“大君主”稱號。與此同時鄰國日本的明治維新對朝鮮造成了極強的示範意義,以致於當時朝鮮國內一度湧現出主張依靠日本的力量脫離宗藩關係的開化黨,由於其明顯的親日態度甚至於被有些史料直接稱為“日本黨”。1884年12月4日開化黨甚至在日本駐朝公使的支持下發動甲申政變,結果被時任清政府駐朝鮮總督的袁世凱鎮壓。1895年日本在甲午戰爭後迫使清政府締結了《馬關條約》,這導致的後果之一就是終結了中國與朝鮮半島之間持續上千年的宗藩朝貢關係。1897年10月12日李氏朝鮮王朝第26代國王朝鮮高宗李熙自稱皇帝並改國號為“大韓帝國”。1910年8月22日大韓帝國總理李完用與日本帝國代表寺內正毅簽訂了《日韓合併條約》,建國僅僅13年的大韓帝國就成為了日本殖民地,以此為標誌日本正式在朝鮮半島建立起長達36年的殖民統治,這一狀態一直持續到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綜上所述:箕子朝鮮、衛滿朝鮮時代的朝鮮半島深受華夏文明影響;自漢武帝劉徹東征衛滿朝鮮直至魏晉時期朝鮮半島北部處於中原王朝的郡縣管理之下;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朝鮮半島北部處於源自中國東北的高句麗政權統治下;公元668年唐平高句麗後中原王朝首次將整個朝鮮半島納入統治體系之中;元代一度在朝鮮半島設徵東行省並直接統轄鐵嶺-慈悲嶺一線以北的朝鮮半島地區;明初形成了以鴨綠江為界的中朝邊界格局,此後朝鮮作為明王朝的藩屬國存在;清軍入關後朝鮮漸漸滋生了脫離宗藩關係的思想並最終在近代列強入侵的形勢下成功脫離了宗藩關係。之所以中原王朝最終沒能維持在朝鮮半島的統治其實是存在多方面原因的:在地理上朝鮮半島與中原隔著遼東半島。而古代的遼東半島屬於農耕文化區和漁獵文化區的拉鋸戰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朝就沒真正意義的佔據過遼東半島,而後來的宋朝連幽雲十六州都沒有控制過,自然也就更別提統治朝鮮半島了,即使是對明、清這樣的大一統王朝而言:朝鮮半島也已處於其擴張的地理極限。即使拿下了朝鮮半島,可對古代中原王朝而言:利用價值也不大——古代中國是典型的農業社會,因此始終強調對適宜農耕生產的中原根本之地的掌握,至於較為邊緣的苦寒之地其實並沒太大的佔有慾望,除非是漢武帝、隋煬帝這種想建功立業的君主,一般中原王朝是不願主動生事於周邊小國的。朝鮮半島面積狹小,境內又多山地,所產糧食僅能養活半島土著,在中原王朝眼中無異於雞肋。朝鮮半島上的歷代王朝幾乎無一例外都奉行事大國策:即使是新羅為爭奪百濟、高句麗故地而與唐朝開戰後也及時遣使稱臣謝罪,儘量以低姿態保持宗藩關係,此後的王氏高麗、李氏朝鮮也延續了新羅的事大國策,李氏朝鮮王朝甚至憑藉對明朝的恭順姿態而獲得明朝賜予的領土。最後朝鮮半島獨特的地緣區位也是中原王朝最終放棄將其納入版圖的重要原因:在古代朝鮮半島長期處於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遊牧民族拉鋸交鋒的地帶,而隨著日本逐漸崛起之後又成為中、日兩國博弈交鋒的場所。朝鮮半島作為一個低姿態的藩屬國存在實際上扮演了對抗遊牧民族和日本勢力的軍事同盟角色,而如果直接將朝鮮半島納入版圖就失去了與遊牧民族和日本勢力之間的緩衝區,中原王朝將直接面對遊牧民族和日本勢力的直接威脅。

火器工坊

也不是納入過,但實在是投入和回報不成正比。

朝鮮最早的王國政權,其實跟朝鮮人還真沒什麼關係。朝鮮半島的第一個王朝是箕子朝鮮,建立者箕子是商紂王的叔叔,貨真價實的中國人。第二個王朝衛滿朝鮮建立與漢初,建立者衛滿是原來劉邦手下燕王盧綰的手下,也是中國人。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後來漢武帝滅了衛滿朝鮮,直接把今天的北朝鮮和大部分南韓地界加起來劃分成了四個郡,即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到前82年,真番、臨屯二郡與玄菟郡的東部地區被併入樂浪郡,分別設東部都尉和南部都尉,玄菟郡治西遷至高句驪縣。之後的東漢、曹魏與西晉皆保留了樂浪郡與玄菟郡。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313年,高句麗攻佔樂浪郡,自此朝鮮半島徹底失去了中原王朝的直接統治。

公元676年,新羅在大唐的幫助下統一了朝鮮半島,從此朝鮮地區的王朝開始了給中國當萬年附屬國的歷程。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其實在唐高宗消滅高句麗時,也是佔據了原來的樂浪郡區域,其中包括了今天的平壤地區,但是因為採取了高壓政策引起了當地的激烈反抗,再加上新羅的不斷滲透,還有就是這地方窮的雅痞,沒什麼經濟價值,高宗也就讓給了新羅,只保留江東一處。

至於為什麼後來沒有在吞併朝鮮,一方面是因為朝鮮多山地,大軍平叛的話勞民傷財得不償失,因為這裡實在沒什麼經濟利益可言。還有就是朝鮮的王朝自己主動願意當兒子獻殷勤,給中國當附屬國,而且可以說是所有附屬國中最乖巧的一個了。有這樣的好事,不用統治還可以拿好處還能被人當爹供著,何樂而不為呢。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再者朝鮮半島的海上屏障作用,也是在近代才表現出來,明朝以前,中國根本受不到來自黃海海域的威脅,朝鮮半島也就沒有那麼大的軍事價值。

深度军事

在戰國時代和漢朝,朝鮮北部是屬於中國領土,特別是漢四郡時代。後來,高句麗興起,戰績了吉林,遼寧和朝鮮部分地區。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這樣就形成一個問題,如果不打敗高句麗,實際上中原王朝也就無法進入朝鮮半島。高句麗一直存在了700多年,一直到唐朝才最終滅亡高句麗。但是,這個時候,半島上的新羅是唐朝的盟友,還和唐朝一起攻打高句麗和百濟。

在這種情況下,唐朝肯定要維護自己的盟友和附屬國新羅了,也就不會出兵去佔領整個半島。然後到了,遼朝和金朝興起,朝鮮半島又先後成為了遼朝和金朝的附屬國。遼、金政權建立之初,以經略中原為其主要發展方向,因此對周邊各族盡力拉攏,對高麗也採取“友善”的外交政策。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金朝又把朝鮮當做與宋朝溝通的一箇中立國,而且,金朝當場為了滅亡遼朝,還主動聯合高麗,還送給高麗2個州,簽訂兄弟之盟。金朝滅遼,高麗就成為了附屬國,在金朝119年曆史,高麗使臣出訪金國進貢174次,關係還是非常密切的。

高麗通過向遼人稱臣,阻止了遼朝的軍事進攻並獲得了“女直鴨綠江東數百里地”;高麗又通過向金人稱臣,得到了保州之地。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到了元朝,朝鮮變成了徵東行中書省,但是元朝滅亡以後,又重新復國。隨後朝鮮就對明朝,採用了事大主義,也就是,基於強弱力量對比情況之下小國侍奉大國以保存自身的策略,還成為明朝的親密盟友。

到了,清朝,在被清軍打了兩次以後,簽訂了“丁丑條約”,成為臣屬關係。而且在清朝與明朝作戰的時候,朝鮮也是清朝主要的貿易對象,糧食來源地,向中原倒賣人蔘毛皮的中轉站。使之得到了軍事和戰略物資等支援。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後來,清朝皇帝繼承儒家禮治思想,逐漸重視大一統局面下藩屬國的政治意義。清廷將朝鮮列為“最為恭順”的典範,為了樹立“厚往薄來”的宗藩關係。也就不再發兵了,一直到1911年清朝滅亡為止。

电视剧里看历史

誠邀,如題。樓主此話有些無理,其實朝鮮也算得上是中原王朝的“傳統領土了”。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小編此話可不是隨便說說,實際上朝鮮與中國的確淵源頗深。據說朝鮮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就是商紂王叔父箕子帶五千人去朝鮮半島建立的國家,到了東周燕昭王時期,箕子朝鮮歸附燕國,後被燕國人衛滿所滅。後衛滿朝鮮在107年被西漢所滅,西漢在此設立朝鮮4郡,屬幽州管轄。朝鮮正式脫離中國是在宋朝(半獨立)和明朝時期,是時李朝建立,朱元璋確定朝鮮為中國的藩屬國,朝鮮這才脫離了中原王朝的領土範圍。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那麼明朝時期,朝鮮為什麼會脫離中原王朝呢?

其實朝鮮與中國的聯繫本就不牢固,僅僅靠著遼東走廊維繫,然而明朝時期,遼東走廊受到蒙古韃靼和後來崛起的女真人的威脅,很容易就被切斷了。再加上朝鮮是異域異族,中央王朝沒心思去統治這樣一個蠻夷之地,是以朱元璋就放棄了朝鮮。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以上就是小編的回答,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真实星球

中國其實一直都試圖將朝鮮半島納入版圖之中,這一戰略考量一直到清朝甲午戰爭之後,才徹底宣告破滅。

兩漢唐朝都佔據了朝鮮半島的北部,但最後高麗在安史之亂唐朝陷入衰落後,才逐漸北上完成了朝鮮半島的統一,而兩宋時期中原王朝金甌尚且不完整,自然難以伸手朝鮮半島。

到了明朝,初期時因為北元還未覆滅,蒙古南下的威脅仍在,尤其是遼東方面除了北面的蒙古部落以外,東面為女真諸部,南面為“事元”的高麗,可謂“三面受敵”,在這種情況下,明太祖決定對高麗採取招撫政策,尤其是在李成桂因為不願意“犯天闕而篡位”後,明鮮的宗藩關係由此奠定了基調,因為相對於蒙古、女真而言,東北亞的大陸地緣上,朝鮮是唯一一個擁有文化可以成為明朝(中國)長期盟友的勢力。

能二打二,自然不會選擇一打三。

而兩者的關係在日本入侵朝鮮的“壬辰戰爭”之後,更趨於穩定——萬曆皇帝之所以在幾乎憑明朝一己之力驅逐日軍後,得到併吞朝鮮的千載機緣,卻坐懷不亂,並未鯨吞朝鮮,則主要出於三點考量。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首先是永樂年間,明朝也藉助為安南平叛之名進兵安南,平定亂局之後,卻改為徹底吞併,結果導致安南人不服統治,發動此起彼伏的反叛,最終明朝在浪擲白銀百萬兩後,於宣德年間無奈棄地,竹籃打水一場空,莫過於此。

其次對當時的明廷而言,朝鮮三千里,相當於兩個省的地盤,而當時朝鮮王國歲入不過五十餘萬兩,而明朝廣西就已經收解稅銀百萬兩(包含地方),但卻需要設置兩省。

最後朝鮮又地處遼東,還需要設置新的邊鎮,算下來防務成本加行政成本,還要鎮撫因為吞併而造成的叛軍,而朝鮮除了貧瘠的山地、礦藏、人蔘和貂皮鹿茸以外,也沒有什麼特產,綜合算來,對於當時的明廷而言,無論短期還是長期,付出遠遠大於所得。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萬曆又是一個因為邊釁四起,國庫赤字,而四處找尋財稅增長點的皇帝,在吞併朝鮮明顯是一個虧本的買賣情況下,是肯定不會同意這種“好大喜功”之事,可以說晚明是因為財政枯竭,而最終放棄了吞併朝鮮王國。

在明朝之後,清朝則也有過吞併朝鮮的考量,在還是後金時,雖然在丁卯之役、丙子之役清廷兩度征服朝鮮,但在本身缺乏行政人才和經驗的情況下,同時為了對明朝用兵,最終選擇了讓朝鮮臣服,替他們管理半島來提供糧餉。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此後清廷從順治到乾隆年間,為了應付南明、三藩、準格爾汗國、大小金川以及西南戰事也無力對雖然一直心存芥蒂,但其實恭順的朝鮮用兵。嘉慶之後,清朝國力衰退也很難再支撐起滅國之戰。

到了晚清光緒年間,隨著條約時代來臨,在西洋各國的衝擊之下,清鮮之間徒有虛名的宗藩關係跟國際法格格不入,再加上日本對朝鮮的窺覷更是讓清廷感到芒刺在背。

這最終使清廷產生了關於“朝鮮地位”的爭論,其中將朝鮮郡縣化這一論調得到了大部分時人的支持,包括曾經“督護”朝鮮的袁世凱、著名近代實業家張謇都持這一進取立場,甚至此後包括慈禧、光緒也都支持過這一行動。

不過隨後的甲午戰爭將晚清攢下的底子都搗的稀巴爛,糊牆一輩子的李鴻章一夜回到洋務前,也就再也談不上什麼吞併朝鮮半島了。

- END -

看見我們,發現世界

本文為 真實星球 原創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真實星球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沉墨I方之城

沒有什麼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漢就曾在朝鮮設了四個郡,那時候就是大漢的正規行政區域了。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只是後來由於路途太過遙遠,並且在地理位置上比較特殊,朝鮮逐步的脫離了中原王朝的管轄。而特殊的一點就是遼東半島,遼東半島屬於漁獵地區,這和中原的農耕文明是不同的,遼東半島的民族性又各不相同。遼東半島處於中原農耕文化和漁獵文化衝突的地區,而朝鮮半島就正好處於遼東半島身後,完美的躲避了多次中原文化的侵入。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朝鮮半島在三國後期,晉朝時代就完全脫離中原朝廷的管轄。並經過該地區的長時間戰爭,逐步的形成了一個統一朝鮮半島的王朝,但是幾乎每個王朝對中原朝廷都是很順服的,稱中原朝廷為宗主國,自以附屬國自居,而歷代中原朝廷也對朝鮮這個附屬國小弟很是照顧,特別是明朝,朱元璋就規定朝鮮為永不征討之國。大明後期萬曆年間,朝鮮在遇到日本入侵時,大明還直接出兵援助朝鮮,經過幾年的戰爭,打服了日本,並順利的幫助朝鮮復國。

朝鮮在明清時期對待中原朝廷那是非常的尊重和順服的,無論國內大事小情幾乎都會請示中原朝廷,大到皇帝登基,小到皇帝娶媳婦生孩子等等。朝鮮王朝對中原朝廷的記錄也是比較完整和詳實的,甚至有些史料比我們國內的史料還更真實和可靠,比如朝鮮王朝的史料記載就清晰的記錄了孝莊太后曾下嫁給多爾袞,而這個史料在國內是沒有的。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朝鮮王朝在清末期曾經有幾乎被大清直接吞併,直接納入大清版圖,那是因為袁世凱鎮守朝鮮期間,他極力提倡納朝鮮入大清版圖(他認為朝鮮早晚要被日本吞併,不如直接納入大清),這個戰略思路是相當的清晰和明智的,只是大清高層嫌麻煩不願意接納朝鮮半島才作罷。

历史三日谈

歷史上朝鮮與中原王朝雖然關係密切,但不得不說不管是歷史上還是今天,始終都沒有出現朝鮮可以毫無顧忌完全放鬆的加入中原王朝,或者說被中原王朝納入中國版圖的條件,也就是說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說起來汪洋恣肆,其實就是一廂情願的自說自話。(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什麼條件都不考慮,就要歷史上的中原王朝把朝鮮納入中國,憑什麼啊?難道說人家天生就該是兒子輩的,說納入就納入了,歷史上朝鮮與中國關係最密切的莫過於商朝貴族萁子建立的箕子朝鮮。

就算是這樣,箕子當時在商朝那就是政治犯,被迫害的那也算,與中原王朝的的關係避之唯恐不及,還要他把在朝鮮建立的國家交出來,下一步就是把腦袋交出去唄,只要腦袋沒病,這種事情發生的機率還是比較小的。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唐朝的時候朝鮮地區的高句麗、新羅的確與唐王朝關係密切,但那是兩個平等的主權國家的正常交往,即使人家覺得你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軍事等等方面全部佔優,那也不是說人家就要被納入到你的版圖。

一句話寧做雞頭不當鳳尾,真要是先進就等於可以把別的小國小王朝納入版圖,美國是不是應該把與他關係親近的所有國家都納入版圖嗎?這不就是強盜邏輯嘛,山大王都比官府的二把手活的滋潤痛快。

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再說到清朝宗藩體制下的朝鮮,那時候朝鮮的確唯清朝馬首是瞻,但這並不等於說朝鮮願意成為清王朝的一部分,即使袁世凱當太上皇當了好多年,但是外來的和尚,早晚還得回到自己的廟裡,自古以來,就沒有形成過中原王朝把朝鮮納入版圖的條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