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神道教和中國的道教有關係嗎?

日本的神道教和中國的道教有關係嗎?
2 個回答
欢乐调调
2017-09-10

中國的道教在形成之後,在歲月的湍流中經歷了巨大的變化,與政權的互動,外來宗教的競爭,異族入侵的衝擊,皆留下深刻的印記。對此有興趣的朋友,建議閱讀葛兆光教授的《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但在日本,這個移民帶來的原始宗教卻保留了不少原汁原味,比如泛靈論和多神信仰。日本的再一次與大陸密切接觸,是在隋唐時期。尤其李唐為求顯赫家族背景,和太上老君攀親,道教一時具有了國教的地位。唐高宗的道教信仰最為虔誠,下詔自稱“天皇”。一些日本學者認為,這個稱呼影響所及,原來的倭國國王也就變成了“天皇”。

日本的神道教和中國的道教有關係嗎?

後來,佛教傳來,就像大陸上一樣,受到刺激的本土宗教做出迴應,神道教應運而生。就淵源來說,彼時的神道教和道教算是近親。然而,到了近代的明治維新,神道教在政治上成為塑造鼓吹民族國家意識形態的工具(國家神道),性質完全改變。特別是針對神道教與道教的關係,由於“神國”與“支那”的水火不容,真相就成了禁忌。早稻田大學教授津田左右吉曾撰文指出天皇神話的不實,以及該稱號與中國道教的親緣,結果不但書籍被禁,本人更因學獲罪。

戰後日本的天皇從神格恢復了人格,並在美軍佔領下貫徹政教分離,神道教大致恢復了本來的宗教信仰面目。不過,神道教缺乏完備的理論建構,雖然在日本人的生活中隨處可見(神社),卻更像一種傳統風俗或文化習慣。還有部分人士出於脆弱的自尊心,不願承認神道教與道教的牽連,而誠實的學者們則對津田的觀點進行了進一步的考證。

日本的神道教和中國的道教有關係嗎?

我要著重強調的是,確認神道教和道教的血緣聯繫,確認天皇稱號的大陸源流,這些都不是為了滿足中國民族主義者的虛榮心。即便日本天皇至今仍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尋找年號,並不能讓我們覺得驕傲自豪。這個話題的真正價值,在於如何理解東亞世界的歷史發展進程,以及文化在不同環境下的變異。

冷镜
2017-09-10

神道和道教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首先,從創世觀看,幾乎完全從道教而來。日本人談神道的書,幾乎都會講到佛教的巨大影響,提到道家思想的就不是很多。不多,但道家思想的影響確實有,只要看看《古事記》就知道了。《古事記》是日本最早的文字作品,也是研究神道最重要的史料。

從《古事記》裡可以看出,神道的創世思想幾乎完全從道家而來。前面引用過《古事記》的開篇詞:“夫混元既凝,氣象未效。無名無為,誰知其形。然乾坤初分,參神作造化之首;陰陽斯開,二靈為群品之祖。”裡面的“混元”、“陰陽”都是道家獨特的概念。

混元: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寫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老子這裡所說先天地而生的“混成”之物,即是道家所說的“元氣”。 北宋道教經典《雲笈七籤》解釋:“混元者,記事於混沌之前,元氣之始也”。因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唐宋以後,連老子的《道德經》也被稱為《混元道經》、《混元德經》、《混元妙真經》等。

陰陽: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古事記》這個開篇詞(也就是序)講的過程也完全與道家一樣。“混元既凝”就是老子的“道生一”;而“陰陽斯開”也就是“一生二”,就是“萬物負陰而抱陽”。意思就是道產生了混沌元氣,元氣又分了陰陽。陰陽沖和為三,即“二生三”;“三生萬物”即世界由陰陽結合而產生。

《古事記》完成於公元712年,正是中國唐代,而唐代李氏推崇道教,是道家思想大發展、大普及的時期。當時的日本正努力汲取中國文化,派出不少“遣唐使”,這個時候完成的《古事記》不可能沒有道家思想的影響。

此外,神道的特點之一是“虛”。這個虛字,有幾層含義。其中特別是第三層含義,與道教關係極大。

首先是結構上的虛。日本著名思想家、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先生曾指出,神道本身是一種“中空結構”,比如《古事記》裡的“造化三神”中率先誕生的第一位神是“天之御中主神”,與第二位的高御產巢日神、第三位的神產巢日神相比,資格最老,而且從其名稱看,既是“御中”又是“主神”,理所當然應該居中統帥,然而這位大神自其橫空出世後不發一言、不行一事,且不知所蹤,造成了“中空”局面。又比如,與天照大神同時誕生的三尊神中,天照大神與其三弟建速須佐之男命後來各有故事,但中間的二弟“月讀尊神”也是不發一言、不行一事、不知所蹤,又形成了一種“中空”格局。

儘管不能涵蓋古事記中所有神仙的情況,我認為河合先生揭示的這種結構很有意義,特別是“造化三神”非同小可,這三神的中空結構可以說為其後整個神仙系統定下一種基調,即眾神無主次。

中空,即主位空;空則虛,這是虛的第一個含義。既然無主,當然也就無次之分,無主無次,難分上下,則眾神平等。

虛的第二個含義,也可以叫做“無主”,但這裡“主”的意思,有別於上述主次的主,而是所有者、佔有者、領有者的“主”。神社之中,神不在,亦無偶像;神輿裡面,神無影,亦無傀儡;磐石之上,神無蹤;門鬆之上不見神、兩頭圓的筷子上也不見祖靈……。

主神不在,則神位空、則神位虛,則“虛位以待”,則祭拜也只能虛位以拜。神道祭祀中所有拜神的地方均是如此,所有的拜神活動也均是如此。整個神道就像一個虛空的容器,永遠等待著神靈。

虛的第三個含義,可稱為“無言”、“無語”、“無為”。我們知道,神道沒有教義、沒有教主、沒有神諭、沒有戒律,神道的神如何敬服?如何順從?神道的“道”是什麼?如何修這個“道”?這些問題均無答案。神不言,神無為,當真可稱得上是不言之教、無為之道,一切盡在心中、盡在虛無中。

其第三個含義即“無言”、“無語”、“無為”,也暗合道家思想。老子《道德經》第四章講“道,衝而用之不竭”;第二章講“是以聖人,處無為之道,行不言之教”;第四十三章講“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莊子《知北遊》說“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我想強調,對神道產生影響的主要是“道家思想”,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早期的道家思想,而不是“道教”,因為道教作為一種宗教確立後,其主張多少偏離了早期道家“求道”的思想,而是走向了“求仙”和“養生”兩個方向。在這兩個方向上對神道的影響都不大,倒是對日本的“陰陽道”有很大影響,這裡就不贅述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