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丞相廣東人張九齡是如何同皇帝溝通的?

如果張九齡只會講白話,那麼是如何做到丞相的?難道今天之白話同北方話不能溝通,而在古代可以?還是古代北方流行語言正是白話?求學者有理有據回答!唐朝丞相廣東人張九齡是如何同皇帝溝通的?
10 個回答
平沙趣说历史
2019-01-06

張九齡,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我們不必糾結韶關是不是講白話的,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廣東地區的方言不可能跟今日的白話一樣,況且今天的廣東方言也不止白話,還有客家話、潮汕話等,韶關市的方言就是比較多樣的,有客家話,也有白話,還有土話,至於張九齡講什麼話,根本無從探究。唐朝丞相廣東人張九齡是如何同皇帝溝通的?

當然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張九齡和皇帝是存在方言障礙的,畢竟一個在嶺南,一個在中原,相隔萬里,方言差距太大了,如果各講各的方言,那基本是雞同鴨講,誰也聽不明白。這種狀況並不鮮見,古人也有明確的解決方法,那就是規定通行全國的官話。

官話的作用類似今天的普通話,就是讓全國的人能夠互相交流,當然由於傳播方式以及教育水平的限制,官話在職能行使上是遠遠不如普通話的,基本上只侷限於上層階級和士大夫,而這些人,都是識字的。唐朝丞相廣東人張九齡是如何同皇帝溝通的?

唐朝的官話規定的非常超脫,因為它是由隋朝初年一幫學者規定的,隋朝結束了西晉滅亡後近三百年的亂世,重新大一統,但南北分裂這麼久,官話差太遠了,應該重新規定。

學者們本意是想探尋夏商周三代時的語音,但相隔太遠,毫無蹤跡,只能退而求其次,以魏晉時期的洛下音為主。可這也跟隋朝隔了三百年,當時又沒有錄音機,想知道洛下音是怎樣的實在太有難度。

學者們最終以金陵音為基礎(衣冠南渡,帶去洛下音,與當地方言融合後的產物),再參考洛陽本地方言(洛下音與胡音融合後的產物),確定了他們還原的魏晉洛下音,並編寫入《切韻》一書,至於還原度有多高,誰也不敢打包票,反正這套音系就這麼成為了隋唐時期的官話。唐朝丞相廣東人張九齡是如何同皇帝溝通的?

到唐朝貞觀年間,《切韻》已被作為科舉考試用書,全國各地的學生寫詩作文都以《切韻》為準,而在官場上,大家為了能夠交流,語音自然向《切韻》靠攏,儘管會帶有方言,但多說幾遍自然能夠聽懂。

張九齡就是科舉出身,又是官宦世家,《切韻》自然是早就耳熟能詳,跟皇帝的交流並不存在太大問題。

HAKKA阿哥
2019-03-10

我是客家人,張九齡直系後裔,唐宋是客家的鼎盛時期,王公貴族多用客家話這一點已經歷史證時,而當時官方雅言是否是客家話還需要進一步考證,但以我們客家人銘記祖訓“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來講那個時候不會有普通話啦,粵語封閉於嶺南地區,只有客家話從秦到宋都是一直存在的,所以大有可能是用客家溝通,張氏子壽公九齡後裔多為客家人,據我所知族譜記載我們先祖即子壽公先祖好幾代就遷入嶺南了,我們族譜是客家字體所記載,在福建上杭張氏祠堂,和客家族譜博物館都有唐宋時期就傳下來的老譜也是客家字體所記載,族譜開頁就寫有“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那可以肯定先公講的是客家話,只能說音有些區別而已

动漫手办君
2019-03-07

謝邀。

唐朝丞相廣東人張九齡是如何同皇帝溝通的?

首先,稍微介紹下,張九齡出生於唐朝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是唐朝開元年間名相,後在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

那麼唐玄宗李隆基出生於東都洛陽(河南省西部,黃河中下游),從地圖上看李隆基時代的唐朝地域是很大的,難免存在語言溝通障礙。

唐朝丞相廣東人張九齡是如何同皇帝溝通的?

在唐朝時期,廣東還屬於中原人眼中的蠻荒地區,真正地位崇高的語言一向是中原讀書人的口音,尤其是洛陽一帶,但是即使粵語不是唐朝官話,但相對北方官話,粵語真是保留不少中原口音。廣東人陳澧在《廣州音說》裡面指出“至廣中人聲音之所以善者,蓋千餘年來中原之人徒居廣中,今之廣音實隋唐時之中原之音,故以隋唐韻書切語核之而密合如此也。”

所以可以證明唐朝廣東人張九齡與皇帝溝通語言問題並不是很大。

妖鬼杂谈录
2019-05-22

很簡單,唐朝自然有唐朝的“普通話”,以今推古,如果現在一個廣東長大的人升到國務院總理級別,他能不會講普通話麼?在古代同理。

這個問題非常實際而且在古代絕對是個大事,現代小說動不動就穿越回去改天換地,實際上穿越回去首先第一個問題就是怎麼跟人溝通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8584000591ea05ed05a1", "vname": "", "vid": "v02019bc0000bc168mhevctrq4c2bm0g", "thumb_width": 484, "src_thumb_uri": "8584000591ea05ed05a1",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8584000591ea05ed05a1",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155.28,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6, "file_size": 1909895}, "ultra": {"duration": 155.28,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968, "file_size": 2503562}, "normal": {"duration": 155.28,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484, "file_size": 1706844}}, "duration": 155.28, "file_sign": "1c547962eea0a5c7f97b97005dc4861c", "md5": "1c547962eea0a5c7f97b97005dc4861c", "vu": "v02019bc0000bc168mhevctrq4c2bm0g"} --}

雅言

所以古人對於統一語言方面,其實從來沒有忽視過,而最早的通用語就是《論語》中提到的"雅言"。

周以後,各朝隨著國都的遷移,雅言的基礎方言也隨之修正,歷代正統王朝,都不遺餘力的推廣雅言。在唐宋時期,發展到了最高峰,達到了一字一音。

《論語正義》中提到:周室西都,當以西都音為正……凡夫子讀《易》及《詩》《書》、執禮皆用雅言。

《辭海·雅言》條說:"雅言,古時稱'共同語',同'方言'對稱。"

春秋時期都注重這個“普通話”的問題,更何況是到了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的“普通話”

隋朝統一中國,編《切韻》以金陵雅音和洛陽雅音為基礎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長安官音。唐承隋制在《切韻》基礎上增修一個《唐韻》,隋、唐國語為"漢音",或"秦音"。

所以無論一個唐朝人出生在哪,生長在哪,要入朝為官,那是必定要會“漢音”,因為考試要考的。

唐朝丞相廣東人張九齡是如何同皇帝溝通的?

所以張九齡自然與皇帝不存在說話聽不懂的問題。

宿迁城镇那些事
2019-03-07

你這個問題分為4個問題,我分別回答一下。
唐朝丞相廣東人張九齡是如何同皇帝溝通的?

1.張九齡如何與皇帝溝通

張九齡與皇帝溝通方式為2種奏疏和麵呈兩種,皇帝跟他溝通除了下詔還有就是傳話2種。書面的溝通我不多說,這裡說下對話。

張九齡使用唐朝中原官話(也有叫唐韻,唐音)與皇帝對話。唐興於太原,起於隴西。這個中原官話跟現在的不一樣,他特指隴西陝西為核心的官話,與今天的兩廣特別是粵語比較相似。音節多,聲調多,據說有八音,現在基本失傳,粵語和客家話保留不少詞語。

唐朝官方語言基本延續隋朝。首先李淵是隋文帝楊堅的外甥,也是楊廣的表哥,本就是一家親。後續的制度包括三省六部,科舉都是沿襲隋朝的。楊堅又是北周皇帝的外公,北周屬於鮮卑族宇文部落,鮮卑最早通過拓拔部落的孝文帝文化改革,最後定都洛陽。方言也就是那片的。長安洛陽自古就是中原古都,多年來沿襲秦的隴西話,所以說唐的官方語言應該已隴西為主帶有部分洛陽長安形成的混合語言。

2.張九齡如何當官

科舉制考試選調做官。唐隴西軍閥實力過大,基本沿襲貴族考試和平民考試兩種模式。唐太宗唐玄宗時期更是發展了科舉制,考試內容科目,文武考試。李世民有句話叫:天子才子盡歸我手。說的就是這個科舉制優越性。

唐朝丞相廣東人張九齡是如何同皇帝溝通的?
唐始於隴西集團,興於北周,與鮮卑通婚。有人也說胡唐,帶有少量胡人血統出生的李世民對於民族和語言態度比較開放包容。雖然跟突厥有幾戰,但是基本上已和為貴。平等對待,並沒有欺壓打壓開放態度,所以許多胡人來長安做生意,包括外族的有日本遣唐使,還有羅馬大秦人,波斯等人紛紛來唐。所以基本可以說唐對外對內都是平等對待,並沒有歧視眼光。科舉的本身就是開放的唯才不舉,只要有才華,不看出身。 嶺南的張九齡也是考試選調做官,並沒有因為出自南方而受打壓。

張九齡自幼聰慧,文采不錯,通過科舉考試,成為進士,成為天子門生,昭令做官。詩歌方面有才華,有代表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唐朝丞相廣東人張九齡是如何同皇帝溝通的?

3.唐朝時的中原話和嶺南話(兩廣)之間的關係

同字不同音,相互影響的關係。

首先秦始皇統一文字,車同軌,書同文,但是並沒有強令語調語音歸一,只是統治者把自己的語言作為官方語言。但仍有許多不開化或者不接受的地區保留自己獨特的語言。我是灰太狼爸爸,發於悟空問答,若轉載時註明或注意刪掉這句話。

其次我個人認為影響一個語言的形成和衰落基本上有三種方式。

(1)文明被武力征服了,被打跑了,或者國滅人亡,語言沒了。

比如匈奴被漢打跑了,唐把突厥滅了,跑了一個分支。所以唐代基本上看不到匈奴語和突厥語。

(2)被落後文明徵服後,因本身語言和文化發達,所以被強令學習和保留。

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漢化政策,改姓拓拔為劉。

(3)實力差不多,人口轉移相互融合相互影響。

南北朝對峙,宋遼金對峙等都有各自文字文明,相互影響。

所以語言是一個國家一個文明的標誌,中華文明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包容和開放,吸收好的融入自己,所以造成文明發達,只有被統治,從未被征服滅族,連綿不絕。漢民族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核心。
唐朝丞相廣東人張九齡是如何同皇帝溝通的?

4.古代時白話和中原話關係和變遷。

現代白話源於明清,成於民國。特別是五四運動之後的新文化運動,將官話逐步民話,口語話。等建國後簡體話文字更是將掃盲工作做到村鎮一層。讀書不再是上流人士專利,普及基礎教育並崇尚精英教育更利於國民富強。

現在官話分為許多種,都是北方話又有各種官話有普通話(北京話為主體),中原官話(河南),江淮官話等都是官話,這些官話區域都可以直接對話,說慢一點都能良好溝通。

唐朝丞相廣東人張九齡是如何同皇帝溝通的?
至於漢語拼音的發明,基本上消除了差別。基本上文字都可以讀出來,儘管有個別詞語讀音不一致,但是基本詞彙都差不多,2000字左右,可以做到良好溝通交流,

自古以來中國都是從北方攻打南方的多,南方攻打北方勝利的少,所以一代一代統治者入主中原後都講自己的文化帶過來,特別是唐以後的宋元清。

基本上古代漢民族的語言都遷移到南方,特別粵語,閩南,客家等為首的語言至今保留不少詞彙和語調。唱歌非常好聽。讀唐詩宋詞特別有韻文。北方讀詩就缺少節奏感和動感,給人感覺很突兀,很凌冽的風格,並不是很好聽。

北方寒冷,人身高體格相比南方要打很大,口鼻喉嚨等也要略大於南方。所以說話時開口擴音語重。南方相比唱歌動聽,語音清甜,說話婉轉,更好聽。南方去北方上學,會點普通話基本無障礙。但是北方來南方打工求學,即使當地人說話很慢,因為音調的婉轉,即使一個字一個字說,北方還是很難聽懂。

最後不管是哪個地方的語言,都屬於中國,都屬於中華文明文化一部分,都值得驕傲,各有特色。對於少數語言還是要重視。比較現在人口少,許多古音會越來越消失,這個是歷史趨勢,不可逆。如何保留傳統文化,傳統古文化,古音調,古語言才是研究的重點。

这些历史要读
2019-03-10

不難溝通,因為那時粵語與朝廷官話的差別不大!

其實,唐詩用粵語讀更通順。詩歌詩歌,是可以唱出來的,而現在的普通話是很難將唐詩唱起來,但是粵語可以啵!

唐朝丞相廣東人張九齡是如何同皇帝溝通的?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粵語與古漢語更相近,粵語保留了許多古漢語的特點。

小編先給大家舉個實例,《木蘭辭》裡面有這麼一句“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這其中的“著”(讀zhuó):通假字,通“著”,是穿的意思。而在粵語中,我們就是叫“zhuo衣服”,而不說“chuan衣服”。而木蘭辭就是北朝民歌,這和唐朝時期的中原官話是基本一致的。

唐朝丞相廣東人張九齡是如何同皇帝溝通的?

再舉網上的幾個例子:

在粵語裡,常用的幾個詞彙,如“渠” (他、她)、“企”(站)、“食”(吃)、“銀子”(錢幣)、“行”(走)、“頸”(脖子)、“無”(沒有)、“卒之、畀”(最後)、“幾多”(多少)、“幾時”(何時)、“姑勿論”(且不說)、“於是乎”(於是)等等,晦澀而儒雅,一看就是古人的風格。

唐朝丞相廣東人張九齡是如何同皇帝溝通的?

同時,粵語常用的“嗟”、“噫”等感嘆詞,而這些詞在古漢語中的使用也是相當的頻繁。

而大家翻開歷史就會發現,嶺南大地的文化,是收北方戰亂影響極大的。安史之亂和靖康之難,使大量中原漢族千里南下到避難嶺南避難。他們帶來了先進而原汁原味的中原文化,古漢語和宗祠家族就是中原文化的饋贈。

唐朝丞相廣東人張九齡是如何同皇帝溝通的?

如果大家到廣東旅遊,不妨到韶關的珠璣巷看看,那就是千百年前,中原先民南遷廣東留下的歷史印記!

晓帆轻舟
2019-03-06

謝謝邀請。

這樣的問題,也正是我較為感興趣的問題。

唐朝丞相廣東人張九齡是如何同皇帝溝通的?

以前,在沒有出臺“國語(普通話)”的漫長歲月裡,方言差異對於人際交流是個不小的障礙,何況出生粵北的宰相張九齡與生長於長安的皇帝之間。

恕我孤陋寡聞,讀書不精,尚未注意到文獻中有沒有關於張九齡與李隆基之間語言溝通的敘述,所以,只能自己冒昧做一點推測。

我想,張、李之間的語言障礙肯定是有的,障礙主要是在口頭溝通時。這裡恰恰有個挺有意思的參照系——在張九齡(公元八世紀)之後,又過了一千一百多年,十九世紀末的梁啟超(廣東籍)與光緒帝進行面談,正是因為梁啟超鄉音太重,光緒帝聽不懂,致使發生在戊戌變法時、令君臣雙方期待已久的這次重要交談的質量大打折扣,完全沒能夠達到預期的“交談甚歡”的效果。清末尚且如此,那麼,唐代中期應該更是如此,張李之間的口頭交談應是有一定障礙的。

不過,我個人覺得,張九齡與李隆基的溝通,雖有障礙,但是,障礙並不像我們估計的那麼嚴重:

1.中古時代,北方方言也是古音十足,廣東的當地方言尚未發展到像現在這樣典型,與當時北方方言之間的差異要小於現在。具體到張九齡,張九齡作為粵北人(如果是現代,那裡屬客家話聚集區),其口音應該比廣州一帶的要好懂些。

2.作為一個從嚴格的儒家官方教育機制裡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士大夫,張九齡很有可能或多或少學過一點“官話”,講話不會完全是鄉里鄉音。

3.不同於梁啟超的是,張九齡與皇帝面談之前,已經在宦海里泡了數十年,包括在京城、在各地任職了許多年,耳濡目染,自然不會仍然對“官話”一竅不通。

4.君臣間開始時肯定會有語言隔閡,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磨合,彼此應該可以漸漸熟悉對方的發音。

5.李、張君臣都是飽學之人,交談中雖是口語,但是,一定會有許多書面詞,一旦說話中使用大量書面詞,地方話的色彩會淡了很多。我們生活中就有這樣的很多體會,古代也是一樣的。

6.君臣之間的交往,很多時候是以書面方式進行的,諸如大臣上奏與皇帝書面回覆、君臣間以詩歌相交流(所謂“應制詩”)等等,書面語是完全一致的。這種情況下,方言的差異一掃而光,書面語無障礙。

以上答問,只是粗略的拙見,肯定不那麼準確,敬請各位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兜兜哇兮兮
2019-03-06

張九齡會標準的“唐韻”,也就是唐朝普通話。原因如下:語言作為最重要的社會交流工具,各朝各代都有公認的標準語音。這在夏、商、周、先秦時期稱雅言,以後叫正音,到明代後叫官話。


孔夫子弟子三千,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如何聽懂夫子所言呢?《論語》說:“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孔夫子用的是“雅言”與弟子交流。
所謂雅言,就是當時的普通話。春秋時期的使節往來,諸侯會盟,他們交流的語言就是雅言。中國社科院語言所研究員張尚芳認為:“雅言”準確地講應是“夏言”。“雅”、“夏”通假。夏朝太康以後建都洛陽,洛陽地區的語音成為全國標準音並沿襲了近4000年。
晉代五胡亂華,中原雅音南移。不同的政權都按照其首都的語言為標準。北方朝代一般以洛陽話為標準音,南方一般以建康(今南京)話為標準音。
隋朝統一中國後定都長安,編著《切韻》,音系以建康話為主。隋朝末期,揚州成為中國經濟最繁榮的地區,揚州話又接近建康話,因此在社會上也很流行。
唐代在《切韻》的基礎上,制定《唐韻》以首都長安話作為標準音,規定官員和科舉考試必須使用唐韻。

因此,無論是做官還是科舉,唐韻是必要條件!

再說張九齡何許人呢?曾祖父張君政,曾任韶州別駕;祖父張子虔出任過竇州(治所在今廣東信宜縣)錄事參軍;父親張弘愈,曾為新州索盧縣(今廣東新興縣南部)縣丞。世代官宦出身,而且他天姿聰慧,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張九齡24歲登進士第,為考功郎沈佺期所賞識。被授予校書郎官職。一個出身官宦,少年登進士第的人連唐朝普通話都會說不好嘛=_=

綜上,他不僅是用唐韻和皇帝交流,而且很可能當時文人圈也是以唐韻為榮,畢竟語言交流是晉升必備條件之一(入世當官自古以來就是文人的主流)


青峦绘雨
2019-03-07

說到“白話”我想到明清流行的四大白話,廣白 、京白 、蘇白、 韻白。即當時最具影響力的四大方言。

在唐朝時期漢語的標準語音逐步統一發展,甚至達到了一字一音的程度。官方所頒佈的韻書即為當時語音的標準。每個讀書人在私塾讀書的時候先生基本上都會教學生如何用當時標準語音唸書,儘管先生的“普通話”可能不一定標準,但也在一定程度給予了啟蒙。然後當你考到了一定的等級之後,初具作官資格,官方會把你召到太學裡面好好進行再培訓,如有“普通話”問題也會給你好好糾一遍。學成之後才有可能把這些“準公務員”發配到全國各地任官包括中央。

說到那個時候的粵語估計和如今的不太一樣,唐宋是如今粵語最終形成的階段。且在古代當地百姓對於標準語也並非一無所知。從漢語方言中的“文讀音”就可以看出了當年二者之間的交融。如閩南方言當中的文讀音就可以看出來,漳泉片相對來說保留的唐宋文讀較多,而遠在中國之南的雷瓊片卻有較多明代文讀,其文讀音相對於漳泉片要更接近如今的普通話。比起地方人上京城為官所面對語言問題,從中央到地方上所面對語言問題似乎要更困難些,畢竟能做官的都是層層選拔出來的人材

夜月下鸣蝉
2019-03-07

謝謝官方邀請!

題主的意思應該是身為廣東韶關人的張九齡是如何與首都長安的皇帝唐玄宗進行交流的。

首先,題主要明白,歷史上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的官話,哪怕沒有行政制度化,在各朝首都的上流社會圈子也必然有個通用的語言,對任何想入仕為官的人來說,學會這個是第一步。隋唐時期,為方便溝通,朝廷都制定了相關的統一,比如隋朝時比較盛行建安話,制定了《切韻》以規範各方方言,建安就是今天的南京,唐朝時,也進一步制定了《唐韻》,所有想要讀書做官的人,唐韻不得不熟。

唐朝丞相廣東人張九齡是如何同皇帝溝通的?

然後,題主可以看看張九齡的背景,他是官宦世家出身,對於唐朝時世家背景就是做官的資歷和資本來說,張九齡肯定早就會唐韻,而且張九齡作為神通一枚,這種入門級毫無難度啊!

唐朝丞相廣東人張九齡是如何同皇帝溝通的?

最後,唐玄宗作為宗室,根本沒有任何理由江別的方言啊,所以,這兩個人交流可以說幾乎沒有障礙!

唐朝丞相廣東人張九齡是如何同皇帝溝通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