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中獨立團打山崎大隊,用3600顆手雷全殲日軍,軍事實戰中是否可行?

10 個回答
辽宁资深球迷
2019-09-09

李家坡之戰,獨立團的輝煌勝利全殲日本山崎大隊,完全是建立在一系列的不現實的設定之下,在實戰情況下,不管是3600顆手榴彈炸鬼子,還是山崎大隊的排兵佈陣,實際上都呈現出了無知化的標準。

相信很多人在觀看連續劇的時候,在看到獨立團在距離日軍陣地80米左右的時候土工掘進,企圖向前挖掘50米逼近到日軍環形陣地前30米,然後用3600顆手榴彈炸開一條道路的段落,心中都會存在幾個疑問?

李家坡之戰,獨立團的輝煌勝利全殲日本山崎大隊,完全是建立在一系列的不現實的設定之下,在實戰情況下,不管是3600顆手榴彈炸鬼子,還是山崎大隊的排兵佈陣,實際上都呈現出了無知化的標準。

相信很多人在觀看連續劇的時候,在看到獨立團在距離日軍陣地80米左右的時候土工掘進,企圖向前挖掘50米逼近到日軍環形陣地前30米,然後用3600顆手榴彈炸開一條道路的段落,心中都會存在幾個疑問?



1、日軍難道是瞎子?他們手裡拿的難道是老式的火槍?怎麼可能會讓八路軍在進攻的一開始就逼近到80米!在更遠的位置難道不知道開火阻擊嗎?

2、按照李雲龍的話,只要能夠逼近日軍陣地前30米,就是個娘們也能將手榴彈扔到30米之外,那問題就來了,既然連女人都能做到,那獨立團前進到前30米的時候,在總攻還沒有發起之前,防守的日軍為什麼不能反扔手榴彈,提前破壞掉獨立團最前沿的戰壕?而是傻乎乎的躲在環形工事裡被動挨打?

其實對這兩個問題,連續劇中並沒有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但在原著小說中,在第一個問題上給予了一個“合理”的規劃。

李家坡之戰,獨立團的輝煌勝利全殲日本山崎大隊,完全是建立在一系列的不現實的設定之下,在實戰情況下,不管是3600顆手榴彈炸鬼子,還是山崎大隊的排兵佈陣,實際上都呈現出了無知化的標準。

相信很多人在觀看連續劇的時候,在看到獨立團在距離日軍陣地80米左右的時候土工掘進,企圖向前挖掘50米逼近到日軍環形陣地前30米,然後用3600顆手榴彈炸開一條道路的段落,心中都會存在幾個疑問?



1、日軍難道是瞎子?他們手裡拿的難道是老式的火槍?怎麼可能會讓八路軍在進攻的一開始就逼近到80米!在更遠的位置難道不知道開火阻擊嗎?

2、按照李雲龍的話,只要能夠逼近日軍陣地前30米,就是個娘們也能將手榴彈扔到30米之外,那問題就來了,既然連女人都能做到,那獨立團前進到前30米的時候,在總攻還沒有發起之前,防守的日軍為什麼不能反扔手榴彈,提前破壞掉獨立團最前沿的戰壕?而是傻乎乎的躲在環形工事裡被動挨打?

其實對這兩個問題,連續劇中並沒有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但在原著小說中,在第一個問題上給予了一個“合理”的規劃。



當山崎大隊發現自己遭到包圍後,搶先佔領了李家坡這塊高地,之所以選擇了這塊陣地,是因為這處高地的地形較為特殊,這並不是一塊呈尖字型的傳統高地,而是一處高地最高點是一片平地的特殊高地,山崎大隊佔領高地後,放棄了高地的邊緣位置,而是全部龜縮到高地平地的最中央,而環形陣地的邊緣距離高地的邊緣恰好在80米左右,這樣在八路軍程瞎子團發起進攻的時候就出現了一個尷尬的情況,由於八路軍處於高地的下方,加上日軍放棄的邊緣位置,下方的八路軍根本看不見高地上的日軍,所以直射火力全部失去作用,八路軍只能爬上高地才能看見日軍,由於重火力無法使用,雖然距離日軍陣地只有80米,但失去火力掩護的八路軍進攻部隊無法壓制環形陣地的日軍火力,自然受到了重大傷亡。

所以接手之後的李雲龍獨立團別出心裁,沒有選擇傳統的正面進攻,而是在沒有露頭的高地邊緣80米處,直接挖掘戰壕土工掘進,這樣從進攻的一開始,獨立團所有官兵都潛伏在戰壕之下,日軍的火力反倒失去了優勢,八路軍在距離30米的距離直接採用手榴彈反殺,最終消滅山崎大隊。

李家坡之戰,獨立團的輝煌勝利全殲日本山崎大隊,完全是建立在一系列的不現實的設定之下,在實戰情況下,不管是3600顆手榴彈炸鬼子,還是山崎大隊的排兵佈陣,實際上都呈現出了無知化的標準。

相信很多人在觀看連續劇的時候,在看到獨立團在距離日軍陣地80米左右的時候土工掘進,企圖向前挖掘50米逼近到日軍環形陣地前30米,然後用3600顆手榴彈炸開一條道路的段落,心中都會存在幾個疑問?



1、日軍難道是瞎子?他們手裡拿的難道是老式的火槍?怎麼可能會讓八路軍在進攻的一開始就逼近到80米!在更遠的位置難道不知道開火阻擊嗎?

2、按照李雲龍的話,只要能夠逼近日軍陣地前30米,就是個娘們也能將手榴彈扔到30米之外,那問題就來了,既然連女人都能做到,那獨立團前進到前30米的時候,在總攻還沒有發起之前,防守的日軍為什麼不能反扔手榴彈,提前破壞掉獨立團最前沿的戰壕?而是傻乎乎的躲在環形工事裡被動挨打?

其實對這兩個問題,連續劇中並沒有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但在原著小說中,在第一個問題上給予了一個“合理”的規劃。



當山崎大隊發現自己遭到包圍後,搶先佔領了李家坡這塊高地,之所以選擇了這塊陣地,是因為這處高地的地形較為特殊,這並不是一塊呈尖字型的傳統高地,而是一處高地最高點是一片平地的特殊高地,山崎大隊佔領高地後,放棄了高地的邊緣位置,而是全部龜縮到高地平地的最中央,而環形陣地的邊緣距離高地的邊緣恰好在80米左右,這樣在八路軍程瞎子團發起進攻的時候就出現了一個尷尬的情況,由於八路軍處於高地的下方,加上日軍放棄的邊緣位置,下方的八路軍根本看不見高地上的日軍,所以直射火力全部失去作用,八路軍只能爬上高地才能看見日軍,由於重火力無法使用,雖然距離日軍陣地只有80米,但失去火力掩護的八路軍進攻部隊無法壓制環形陣地的日軍火力,自然受到了重大傷亡。

所以接手之後的李雲龍獨立團別出心裁,沒有選擇傳統的正面進攻,而是在沒有露頭的高地邊緣80米處,直接挖掘戰壕土工掘進,這樣從進攻的一開始,獨立團所有官兵都潛伏在戰壕之下,日軍的火力反倒失去了優勢,八路軍在距離30米的距離直接採用手榴彈反殺,最終消滅山崎大隊。



這就是原著小說和連續劇採用的設定,但對於熟悉軍事尤其是有軍旅生活的讀者來說,這樣的設定完全是違背現實的。

表面上看這樣的佈置似乎可以有效地保護山崎大隊,但這樣的安排也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劣勢,那就是擁有強大火力的日軍只能將自己的有效殺傷範圍定位在80米以內,高地之下的八路軍雖然不能直射日軍,但日軍也同樣無法遠距離攔截外圍的八路軍,而問題恰恰就出在這裡!

李家坡之戰,獨立團的輝煌勝利全殲日本山崎大隊,完全是建立在一系列的不現實的設定之下,在實戰情況下,不管是3600顆手榴彈炸鬼子,還是山崎大隊的排兵佈陣,實際上都呈現出了無知化的標準。

相信很多人在觀看連續劇的時候,在看到獨立團在距離日軍陣地80米左右的時候土工掘進,企圖向前挖掘50米逼近到日軍環形陣地前30米,然後用3600顆手榴彈炸開一條道路的段落,心中都會存在幾個疑問?



1、日軍難道是瞎子?他們手裡拿的難道是老式的火槍?怎麼可能會讓八路軍在進攻的一開始就逼近到80米!在更遠的位置難道不知道開火阻擊嗎?

2、按照李雲龍的話,只要能夠逼近日軍陣地前30米,就是個娘們也能將手榴彈扔到30米之外,那問題就來了,既然連女人都能做到,那獨立團前進到前30米的時候,在總攻還沒有發起之前,防守的日軍為什麼不能反扔手榴彈,提前破壞掉獨立團最前沿的戰壕?而是傻乎乎的躲在環形工事裡被動挨打?

其實對這兩個問題,連續劇中並沒有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但在原著小說中,在第一個問題上給予了一個“合理”的規劃。



當山崎大隊發現自己遭到包圍後,搶先佔領了李家坡這塊高地,之所以選擇了這塊陣地,是因為這處高地的地形較為特殊,這並不是一塊呈尖字型的傳統高地,而是一處高地最高點是一片平地的特殊高地,山崎大隊佔領高地後,放棄了高地的邊緣位置,而是全部龜縮到高地平地的最中央,而環形陣地的邊緣距離高地的邊緣恰好在80米左右,這樣在八路軍程瞎子團發起進攻的時候就出現了一個尷尬的情況,由於八路軍處於高地的下方,加上日軍放棄的邊緣位置,下方的八路軍根本看不見高地上的日軍,所以直射火力全部失去作用,八路軍只能爬上高地才能看見日軍,由於重火力無法使用,雖然距離日軍陣地只有80米,但失去火力掩護的八路軍進攻部隊無法壓制環形陣地的日軍火力,自然受到了重大傷亡。

所以接手之後的李雲龍獨立團別出心裁,沒有選擇傳統的正面進攻,而是在沒有露頭的高地邊緣80米處,直接挖掘戰壕土工掘進,這樣從進攻的一開始,獨立團所有官兵都潛伏在戰壕之下,日軍的火力反倒失去了優勢,八路軍在距離30米的距離直接採用手榴彈反殺,最終消滅山崎大隊。



這就是原著小說和連續劇採用的設定,但對於熟悉軍事尤其是有軍旅生活的讀者來說,這樣的設定完全是違背現實的。

表面上看這樣的佈置似乎可以有效地保護山崎大隊,但這樣的安排也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劣勢,那就是擁有強大火力的日軍只能將自己的有效殺傷範圍定位在80米以內,高地之下的八路軍雖然不能直射日軍,但日軍也同樣無法遠距離攔截外圍的八路軍,而問題恰恰就出在這裡!



作為日軍的一個大隊(歷史原型是一個500人左右的支隊),除了標準配備的九二式重機槍之外,自然還裝備迫擊炮和九二式步兵炮(歷史原型岡崎支隊裝備兩門步兵炮),九二式重機槍的標準殺傷範圍是800米,九七式迫擊炮和九二式步兵炮的射程分別在2800米到2700米,換言之如果日軍不選擇將陣地龜縮到高地的最中央,而是直接佈置在高地的邊緣,日軍可以直接將火力阻擊優勢從80米擴大到800米甚至是2800米之外,強大的火力殺傷會讓八路軍連抵達到高地的正下方都會成為一件很難完成的任務,更別說是自下而上進攻,雖然火力佈置到邊緣從另一層面也造成了自己會遭到八路軍火力直射的危險,但對比缺乏重武器和彈藥的八路軍,只擁有少數火炮並且炮彈缺乏的八路軍即便可以命中高地的邊緣,但在火力得不到有效補充的情況,也難以壓制日軍的火力,反而更可能會被日軍的重火力所反殺。

如果直接被日軍壓制到遠程之外,那3600顆手榴彈炸鬼子,簡直就是一個扯淡的想法。

辛圆好梦
2019-09-10

我認為這是不太現實的,其實原因有很多,綜合來看,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八路軍李雲龍部參與攻擊之前,我八路軍七七二團已經對山崎大隊進行了多次衝鋒,雖然沒有攻下陣地,但是也讓山崎大隊傷亡慘重,基本上快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戰鬥力也遠不及以前,故而後來旅長換李雲龍上的時候七七二團團長程瞎子就開始埋怨陳賡旅長,他的原話是這樣:“我們已經攻擊了這麼長時間了,山崎大隊已經傷亡過半,用不了多長時間山崎大隊肯定會全軍覆沒的”,所以說彼時的山崎大隊可以說基本上已經被程瞎子打殘了,等到李雲龍攻擊的時候,戰場上的壓力已經減輕了很多,這正是為什麼李雲龍能夠很快就結束戰鬥的原因,這是其一;

接著來談一下李雲龍團利用土工掘金的方式縮短進攻的距離,並且派出突擊部隊攜帶全團的三千六百顆手榴彈進入工事投擲到山崎大隊陣地上,劇中強調,最終是由張大彪帶領幾十名突擊隊員組成的投彈組,就按三十六個人來說吧,那麼平均每個人就要攜帶一百顆左右的手榴彈,這就是一個疑點,試想一下,一百顆手榴彈那將會是多麼巨大的數量啊,一個戰士是不可能攜帶的了的,再退一步說,一個戰士在三分鐘內要將這一百顆手榴彈扔到三十米開外的地方,那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估計手榴彈扔不完胳膊就已經廢了;再說一下土工掘金,我們還是以三十六人規模的突擊隊來預算,以一個戰士佔用一立方米的空間來算,單單是正面工事的橫向寬度就得有三十六米,那保守估計也得挖走三十六立方的土,還有更多的工事任務還不在這兒,基本上工事開頭的位置正是山崎大隊火力覆蓋範圍的最邊緣位置,而山崎大隊又在山頭上,居高臨下,火力覆蓋範圍非常大,可想而知,李雲龍需要挖掘的工事任務龐大到難以想象,並且還要時刻防範日軍打黑槍,所以在短時間內,這樣的工事任務肯定是完成不了的,這是其二;

再有一個,張大彪率領的突擊隊一旦遭遇不測,那麼獨立團的損失可就非常大了,因為這樣不僅損失了一大批精英,而且還失去了很多武器,那麼獨立團的戰鬥力畢竟會下降,這在敵我雙方作戰過程中是最致命的;

拋開這些因素來說,山崎大隊最終被全殲的根本原因還是李雲龍集結了全團所有的力量,包括伙伕等一些非戰鬥人員,可以說是傾盡了所有,手榴彈只不過是起到了一個突襲的作用,讓日軍在短時間內處於一個相對混亂的狀態,這樣我軍才好下手,傷亡也會相對少一些。

總的來說,用土工掘進作業的方式縮短攻擊距離是非常好的戰術思想,但是實際操作起來未免難度太大。


我認為這是不太現實的,其實原因有很多,綜合來看,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八路軍李雲龍部參與攻擊之前,我八路軍七七二團已經對山崎大隊進行了多次衝鋒,雖然沒有攻下陣地,但是也讓山崎大隊傷亡慘重,基本上快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戰鬥力也遠不及以前,故而後來旅長換李雲龍上的時候七七二團團長程瞎子就開始埋怨陳賡旅長,他的原話是這樣:“我們已經攻擊了這麼長時間了,山崎大隊已經傷亡過半,用不了多長時間山崎大隊肯定會全軍覆沒的”,所以說彼時的山崎大隊可以說基本上已經被程瞎子打殘了,等到李雲龍攻擊的時候,戰場上的壓力已經減輕了很多,這正是為什麼李雲龍能夠很快就結束戰鬥的原因,這是其一;

接著來談一下李雲龍團利用土工掘金的方式縮短進攻的距離,並且派出突擊部隊攜帶全團的三千六百顆手榴彈進入工事投擲到山崎大隊陣地上,劇中強調,最終是由張大彪帶領幾十名突擊隊員組成的投彈組,就按三十六個人來說吧,那麼平均每個人就要攜帶一百顆左右的手榴彈,這就是一個疑點,試想一下,一百顆手榴彈那將會是多麼巨大的數量啊,一個戰士是不可能攜帶的了的,再退一步說,一個戰士在三分鐘內要將這一百顆手榴彈扔到三十米開外的地方,那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估計手榴彈扔不完胳膊就已經廢了;再說一下土工掘金,我們還是以三十六人規模的突擊隊來預算,以一個戰士佔用一立方米的空間來算,單單是正面工事的橫向寬度就得有三十六米,那保守估計也得挖走三十六立方的土,還有更多的工事任務還不在這兒,基本上工事開頭的位置正是山崎大隊火力覆蓋範圍的最邊緣位置,而山崎大隊又在山頭上,居高臨下,火力覆蓋範圍非常大,可想而知,李雲龍需要挖掘的工事任務龐大到難以想象,並且還要時刻防範日軍打黑槍,所以在短時間內,這樣的工事任務肯定是完成不了的,這是其二;

再有一個,張大彪率領的突擊隊一旦遭遇不測,那麼獨立團的損失可就非常大了,因為這樣不僅損失了一大批精英,而且還失去了很多武器,那麼獨立團的戰鬥力畢竟會下降,這在敵我雙方作戰過程中是最致命的;

拋開這些因素來說,山崎大隊最終被全殲的根本原因還是李雲龍集結了全團所有的力量,包括伙伕等一些非戰鬥人員,可以說是傾盡了所有,手榴彈只不過是起到了一個突襲的作用,讓日軍在短時間內處於一個相對混亂的狀態,這樣我軍才好下手,傷亡也會相對少一些。

總的來說,用土工掘進作業的方式縮短攻擊距離是非常好的戰術思想,但是實際操作起來未免難度太大。



我認為這是不太現實的,其實原因有很多,綜合來看,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八路軍李雲龍部參與攻擊之前,我八路軍七七二團已經對山崎大隊進行了多次衝鋒,雖然沒有攻下陣地,但是也讓山崎大隊傷亡慘重,基本上快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戰鬥力也遠不及以前,故而後來旅長換李雲龍上的時候七七二團團長程瞎子就開始埋怨陳賡旅長,他的原話是這樣:“我們已經攻擊了這麼長時間了,山崎大隊已經傷亡過半,用不了多長時間山崎大隊肯定會全軍覆沒的”,所以說彼時的山崎大隊可以說基本上已經被程瞎子打殘了,等到李雲龍攻擊的時候,戰場上的壓力已經減輕了很多,這正是為什麼李雲龍能夠很快就結束戰鬥的原因,這是其一;

接著來談一下李雲龍團利用土工掘金的方式縮短進攻的距離,並且派出突擊部隊攜帶全團的三千六百顆手榴彈進入工事投擲到山崎大隊陣地上,劇中強調,最終是由張大彪帶領幾十名突擊隊員組成的投彈組,就按三十六個人來說吧,那麼平均每個人就要攜帶一百顆左右的手榴彈,這就是一個疑點,試想一下,一百顆手榴彈那將會是多麼巨大的數量啊,一個戰士是不可能攜帶的了的,再退一步說,一個戰士在三分鐘內要將這一百顆手榴彈扔到三十米開外的地方,那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估計手榴彈扔不完胳膊就已經廢了;再說一下土工掘金,我們還是以三十六人規模的突擊隊來預算,以一個戰士佔用一立方米的空間來算,單單是正面工事的橫向寬度就得有三十六米,那保守估計也得挖走三十六立方的土,還有更多的工事任務還不在這兒,基本上工事開頭的位置正是山崎大隊火力覆蓋範圍的最邊緣位置,而山崎大隊又在山頭上,居高臨下,火力覆蓋範圍非常大,可想而知,李雲龍需要挖掘的工事任務龐大到難以想象,並且還要時刻防範日軍打黑槍,所以在短時間內,這樣的工事任務肯定是完成不了的,這是其二;

再有一個,張大彪率領的突擊隊一旦遭遇不測,那麼獨立團的損失可就非常大了,因為這樣不僅損失了一大批精英,而且還失去了很多武器,那麼獨立團的戰鬥力畢竟會下降,這在敵我雙方作戰過程中是最致命的;

拋開這些因素來說,山崎大隊最終被全殲的根本原因還是李雲龍集結了全團所有的力量,包括伙伕等一些非戰鬥人員,可以說是傾盡了所有,手榴彈只不過是起到了一個突襲的作用,讓日軍在短時間內處於一個相對混亂的狀態,這樣我軍才好下手,傷亡也會相對少一些。

總的來說,用土工掘進作業的方式縮短攻擊距離是非常好的戰術思想,但是實際操作起來未免難度太大。




我認為這是不太現實的,其實原因有很多,綜合來看,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八路軍李雲龍部參與攻擊之前,我八路軍七七二團已經對山崎大隊進行了多次衝鋒,雖然沒有攻下陣地,但是也讓山崎大隊傷亡慘重,基本上快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戰鬥力也遠不及以前,故而後來旅長換李雲龍上的時候七七二團團長程瞎子就開始埋怨陳賡旅長,他的原話是這樣:“我們已經攻擊了這麼長時間了,山崎大隊已經傷亡過半,用不了多長時間山崎大隊肯定會全軍覆沒的”,所以說彼時的山崎大隊可以說基本上已經被程瞎子打殘了,等到李雲龍攻擊的時候,戰場上的壓力已經減輕了很多,這正是為什麼李雲龍能夠很快就結束戰鬥的原因,這是其一;

接著來談一下李雲龍團利用土工掘金的方式縮短進攻的距離,並且派出突擊部隊攜帶全團的三千六百顆手榴彈進入工事投擲到山崎大隊陣地上,劇中強調,最終是由張大彪帶領幾十名突擊隊員組成的投彈組,就按三十六個人來說吧,那麼平均每個人就要攜帶一百顆左右的手榴彈,這就是一個疑點,試想一下,一百顆手榴彈那將會是多麼巨大的數量啊,一個戰士是不可能攜帶的了的,再退一步說,一個戰士在三分鐘內要將這一百顆手榴彈扔到三十米開外的地方,那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估計手榴彈扔不完胳膊就已經廢了;再說一下土工掘金,我們還是以三十六人規模的突擊隊來預算,以一個戰士佔用一立方米的空間來算,單單是正面工事的橫向寬度就得有三十六米,那保守估計也得挖走三十六立方的土,還有更多的工事任務還不在這兒,基本上工事開頭的位置正是山崎大隊火力覆蓋範圍的最邊緣位置,而山崎大隊又在山頭上,居高臨下,火力覆蓋範圍非常大,可想而知,李雲龍需要挖掘的工事任務龐大到難以想象,並且還要時刻防範日軍打黑槍,所以在短時間內,這樣的工事任務肯定是完成不了的,這是其二;

再有一個,張大彪率領的突擊隊一旦遭遇不測,那麼獨立團的損失可就非常大了,因為這樣不僅損失了一大批精英,而且還失去了很多武器,那麼獨立團的戰鬥力畢竟會下降,這在敵我雙方作戰過程中是最致命的;

拋開這些因素來說,山崎大隊最終被全殲的根本原因還是李雲龍集結了全團所有的力量,包括伙伕等一些非戰鬥人員,可以說是傾盡了所有,手榴彈只不過是起到了一個突襲的作用,讓日軍在短時間內處於一個相對混亂的狀態,這樣我軍才好下手,傷亡也會相對少一些。

總的來說,用土工掘進作業的方式縮短攻擊距離是非常好的戰術思想,但是實際操作起來未免難度太大。





我認為這是不太現實的,其實原因有很多,綜合來看,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八路軍李雲龍部參與攻擊之前,我八路軍七七二團已經對山崎大隊進行了多次衝鋒,雖然沒有攻下陣地,但是也讓山崎大隊傷亡慘重,基本上快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戰鬥力也遠不及以前,故而後來旅長換李雲龍上的時候七七二團團長程瞎子就開始埋怨陳賡旅長,他的原話是這樣:“我們已經攻擊了這麼長時間了,山崎大隊已經傷亡過半,用不了多長時間山崎大隊肯定會全軍覆沒的”,所以說彼時的山崎大隊可以說基本上已經被程瞎子打殘了,等到李雲龍攻擊的時候,戰場上的壓力已經減輕了很多,這正是為什麼李雲龍能夠很快就結束戰鬥的原因,這是其一;

接著來談一下李雲龍團利用土工掘金的方式縮短進攻的距離,並且派出突擊部隊攜帶全團的三千六百顆手榴彈進入工事投擲到山崎大隊陣地上,劇中強調,最終是由張大彪帶領幾十名突擊隊員組成的投彈組,就按三十六個人來說吧,那麼平均每個人就要攜帶一百顆左右的手榴彈,這就是一個疑點,試想一下,一百顆手榴彈那將會是多麼巨大的數量啊,一個戰士是不可能攜帶的了的,再退一步說,一個戰士在三分鐘內要將這一百顆手榴彈扔到三十米開外的地方,那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估計手榴彈扔不完胳膊就已經廢了;再說一下土工掘金,我們還是以三十六人規模的突擊隊來預算,以一個戰士佔用一立方米的空間來算,單單是正面工事的橫向寬度就得有三十六米,那保守估計也得挖走三十六立方的土,還有更多的工事任務還不在這兒,基本上工事開頭的位置正是山崎大隊火力覆蓋範圍的最邊緣位置,而山崎大隊又在山頭上,居高臨下,火力覆蓋範圍非常大,可想而知,李雲龍需要挖掘的工事任務龐大到難以想象,並且還要時刻防範日軍打黑槍,所以在短時間內,這樣的工事任務肯定是完成不了的,這是其二;

再有一個,張大彪率領的突擊隊一旦遭遇不測,那麼獨立團的損失可就非常大了,因為這樣不僅損失了一大批精英,而且還失去了很多武器,那麼獨立團的戰鬥力畢竟會下降,這在敵我雙方作戰過程中是最致命的;

拋開這些因素來說,山崎大隊最終被全殲的根本原因還是李雲龍集結了全團所有的力量,包括伙伕等一些非戰鬥人員,可以說是傾盡了所有,手榴彈只不過是起到了一個突襲的作用,讓日軍在短時間內處於一個相對混亂的狀態,這樣我軍才好下手,傷亡也會相對少一些。

總的來說,用土工掘進作業的方式縮短攻擊距離是非常好的戰術思想,但是實際操作起來未免難度太大。






我認為這是不太現實的,其實原因有很多,綜合來看,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八路軍李雲龍部參與攻擊之前,我八路軍七七二團已經對山崎大隊進行了多次衝鋒,雖然沒有攻下陣地,但是也讓山崎大隊傷亡慘重,基本上快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戰鬥力也遠不及以前,故而後來旅長換李雲龍上的時候七七二團團長程瞎子就開始埋怨陳賡旅長,他的原話是這樣:“我們已經攻擊了這麼長時間了,山崎大隊已經傷亡過半,用不了多長時間山崎大隊肯定會全軍覆沒的”,所以說彼時的山崎大隊可以說基本上已經被程瞎子打殘了,等到李雲龍攻擊的時候,戰場上的壓力已經減輕了很多,這正是為什麼李雲龍能夠很快就結束戰鬥的原因,這是其一;

接著來談一下李雲龍團利用土工掘金的方式縮短進攻的距離,並且派出突擊部隊攜帶全團的三千六百顆手榴彈進入工事投擲到山崎大隊陣地上,劇中強調,最終是由張大彪帶領幾十名突擊隊員組成的投彈組,就按三十六個人來說吧,那麼平均每個人就要攜帶一百顆左右的手榴彈,這就是一個疑點,試想一下,一百顆手榴彈那將會是多麼巨大的數量啊,一個戰士是不可能攜帶的了的,再退一步說,一個戰士在三分鐘內要將這一百顆手榴彈扔到三十米開外的地方,那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估計手榴彈扔不完胳膊就已經廢了;再說一下土工掘金,我們還是以三十六人規模的突擊隊來預算,以一個戰士佔用一立方米的空間來算,單單是正面工事的橫向寬度就得有三十六米,那保守估計也得挖走三十六立方的土,還有更多的工事任務還不在這兒,基本上工事開頭的位置正是山崎大隊火力覆蓋範圍的最邊緣位置,而山崎大隊又在山頭上,居高臨下,火力覆蓋範圍非常大,可想而知,李雲龍需要挖掘的工事任務龐大到難以想象,並且還要時刻防範日軍打黑槍,所以在短時間內,這樣的工事任務肯定是完成不了的,這是其二;

再有一個,張大彪率領的突擊隊一旦遭遇不測,那麼獨立團的損失可就非常大了,因為這樣不僅損失了一大批精英,而且還失去了很多武器,那麼獨立團的戰鬥力畢竟會下降,這在敵我雙方作戰過程中是最致命的;

拋開這些因素來說,山崎大隊最終被全殲的根本原因還是李雲龍集結了全團所有的力量,包括伙伕等一些非戰鬥人員,可以說是傾盡了所有,手榴彈只不過是起到了一個突襲的作用,讓日軍在短時間內處於一個相對混亂的狀態,這樣我軍才好下手,傷亡也會相對少一些。

總的來說,用土工掘進作業的方式縮短攻擊距離是非常好的戰術思想,但是實際操作起來未免難度太大。







我認為這是不太現實的,其實原因有很多,綜合來看,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八路軍李雲龍部參與攻擊之前,我八路軍七七二團已經對山崎大隊進行了多次衝鋒,雖然沒有攻下陣地,但是也讓山崎大隊傷亡慘重,基本上快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戰鬥力也遠不及以前,故而後來旅長換李雲龍上的時候七七二團團長程瞎子就開始埋怨陳賡旅長,他的原話是這樣:“我們已經攻擊了這麼長時間了,山崎大隊已經傷亡過半,用不了多長時間山崎大隊肯定會全軍覆沒的”,所以說彼時的山崎大隊可以說基本上已經被程瞎子打殘了,等到李雲龍攻擊的時候,戰場上的壓力已經減輕了很多,這正是為什麼李雲龍能夠很快就結束戰鬥的原因,這是其一;

接著來談一下李雲龍團利用土工掘金的方式縮短進攻的距離,並且派出突擊部隊攜帶全團的三千六百顆手榴彈進入工事投擲到山崎大隊陣地上,劇中強調,最終是由張大彪帶領幾十名突擊隊員組成的投彈組,就按三十六個人來說吧,那麼平均每個人就要攜帶一百顆左右的手榴彈,這就是一個疑點,試想一下,一百顆手榴彈那將會是多麼巨大的數量啊,一個戰士是不可能攜帶的了的,再退一步說,一個戰士在三分鐘內要將這一百顆手榴彈扔到三十米開外的地方,那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估計手榴彈扔不完胳膊就已經廢了;再說一下土工掘金,我們還是以三十六人規模的突擊隊來預算,以一個戰士佔用一立方米的空間來算,單單是正面工事的橫向寬度就得有三十六米,那保守估計也得挖走三十六立方的土,還有更多的工事任務還不在這兒,基本上工事開頭的位置正是山崎大隊火力覆蓋範圍的最邊緣位置,而山崎大隊又在山頭上,居高臨下,火力覆蓋範圍非常大,可想而知,李雲龍需要挖掘的工事任務龐大到難以想象,並且還要時刻防範日軍打黑槍,所以在短時間內,這樣的工事任務肯定是完成不了的,這是其二;

再有一個,張大彪率領的突擊隊一旦遭遇不測,那麼獨立團的損失可就非常大了,因為這樣不僅損失了一大批精英,而且還失去了很多武器,那麼獨立團的戰鬥力畢竟會下降,這在敵我雙方作戰過程中是最致命的;

拋開這些因素來說,山崎大隊最終被全殲的根本原因還是李雲龍集結了全團所有的力量,包括伙伕等一些非戰鬥人員,可以說是傾盡了所有,手榴彈只不過是起到了一個突襲的作用,讓日軍在短時間內處於一個相對混亂的狀態,這樣我軍才好下手,傷亡也會相對少一些。

總的來說,用土工掘進作業的方式縮短攻擊距離是非常好的戰術思想,但是實際操作起來未免難度太大。








我認為這是不太現實的,其實原因有很多,綜合來看,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八路軍李雲龍部參與攻擊之前,我八路軍七七二團已經對山崎大隊進行了多次衝鋒,雖然沒有攻下陣地,但是也讓山崎大隊傷亡慘重,基本上快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戰鬥力也遠不及以前,故而後來旅長換李雲龍上的時候七七二團團長程瞎子就開始埋怨陳賡旅長,他的原話是這樣:“我們已經攻擊了這麼長時間了,山崎大隊已經傷亡過半,用不了多長時間山崎大隊肯定會全軍覆沒的”,所以說彼時的山崎大隊可以說基本上已經被程瞎子打殘了,等到李雲龍攻擊的時候,戰場上的壓力已經減輕了很多,這正是為什麼李雲龍能夠很快就結束戰鬥的原因,這是其一;

接著來談一下李雲龍團利用土工掘金的方式縮短進攻的距離,並且派出突擊部隊攜帶全團的三千六百顆手榴彈進入工事投擲到山崎大隊陣地上,劇中強調,最終是由張大彪帶領幾十名突擊隊員組成的投彈組,就按三十六個人來說吧,那麼平均每個人就要攜帶一百顆左右的手榴彈,這就是一個疑點,試想一下,一百顆手榴彈那將會是多麼巨大的數量啊,一個戰士是不可能攜帶的了的,再退一步說,一個戰士在三分鐘內要將這一百顆手榴彈扔到三十米開外的地方,那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估計手榴彈扔不完胳膊就已經廢了;再說一下土工掘金,我們還是以三十六人規模的突擊隊來預算,以一個戰士佔用一立方米的空間來算,單單是正面工事的橫向寬度就得有三十六米,那保守估計也得挖走三十六立方的土,還有更多的工事任務還不在這兒,基本上工事開頭的位置正是山崎大隊火力覆蓋範圍的最邊緣位置,而山崎大隊又在山頭上,居高臨下,火力覆蓋範圍非常大,可想而知,李雲龍需要挖掘的工事任務龐大到難以想象,並且還要時刻防範日軍打黑槍,所以在短時間內,這樣的工事任務肯定是完成不了的,這是其二;

再有一個,張大彪率領的突擊隊一旦遭遇不測,那麼獨立團的損失可就非常大了,因為這樣不僅損失了一大批精英,而且還失去了很多武器,那麼獨立團的戰鬥力畢竟會下降,這在敵我雙方作戰過程中是最致命的;

拋開這些因素來說,山崎大隊最終被全殲的根本原因還是李雲龍集結了全團所有的力量,包括伙伕等一些非戰鬥人員,可以說是傾盡了所有,手榴彈只不過是起到了一個突襲的作用,讓日軍在短時間內處於一個相對混亂的狀態,這樣我軍才好下手,傷亡也會相對少一些。

總的來說,用土工掘進作業的方式縮短攻擊距離是非常好的戰術思想,但是實際操作起來未免難度太大。









我認為這是不太現實的,其實原因有很多,綜合來看,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八路軍李雲龍部參與攻擊之前,我八路軍七七二團已經對山崎大隊進行了多次衝鋒,雖然沒有攻下陣地,但是也讓山崎大隊傷亡慘重,基本上快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戰鬥力也遠不及以前,故而後來旅長換李雲龍上的時候七七二團團長程瞎子就開始埋怨陳賡旅長,他的原話是這樣:“我們已經攻擊了這麼長時間了,山崎大隊已經傷亡過半,用不了多長時間山崎大隊肯定會全軍覆沒的”,所以說彼時的山崎大隊可以說基本上已經被程瞎子打殘了,等到李雲龍攻擊的時候,戰場上的壓力已經減輕了很多,這正是為什麼李雲龍能夠很快就結束戰鬥的原因,這是其一;

接著來談一下李雲龍團利用土工掘金的方式縮短進攻的距離,並且派出突擊部隊攜帶全團的三千六百顆手榴彈進入工事投擲到山崎大隊陣地上,劇中強調,最終是由張大彪帶領幾十名突擊隊員組成的投彈組,就按三十六個人來說吧,那麼平均每個人就要攜帶一百顆左右的手榴彈,這就是一個疑點,試想一下,一百顆手榴彈那將會是多麼巨大的數量啊,一個戰士是不可能攜帶的了的,再退一步說,一個戰士在三分鐘內要將這一百顆手榴彈扔到三十米開外的地方,那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估計手榴彈扔不完胳膊就已經廢了;再說一下土工掘金,我們還是以三十六人規模的突擊隊來預算,以一個戰士佔用一立方米的空間來算,單單是正面工事的橫向寬度就得有三十六米,那保守估計也得挖走三十六立方的土,還有更多的工事任務還不在這兒,基本上工事開頭的位置正是山崎大隊火力覆蓋範圍的最邊緣位置,而山崎大隊又在山頭上,居高臨下,火力覆蓋範圍非常大,可想而知,李雲龍需要挖掘的工事任務龐大到難以想象,並且還要時刻防範日軍打黑槍,所以在短時間內,這樣的工事任務肯定是完成不了的,這是其二;

再有一個,張大彪率領的突擊隊一旦遭遇不測,那麼獨立團的損失可就非常大了,因為這樣不僅損失了一大批精英,而且還失去了很多武器,那麼獨立團的戰鬥力畢竟會下降,這在敵我雙方作戰過程中是最致命的;

拋開這些因素來說,山崎大隊最終被全殲的根本原因還是李雲龍集結了全團所有的力量,包括伙伕等一些非戰鬥人員,可以說是傾盡了所有,手榴彈只不過是起到了一個突襲的作用,讓日軍在短時間內處於一個相對混亂的狀態,這樣我軍才好下手,傷亡也會相對少一些。

總的來說,用土工掘進作業的方式縮短攻擊距離是非常好的戰術思想,但是實際操作起來未免難度太大。










我認為這是不太現實的,其實原因有很多,綜合來看,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八路軍李雲龍部參與攻擊之前,我八路軍七七二團已經對山崎大隊進行了多次衝鋒,雖然沒有攻下陣地,但是也讓山崎大隊傷亡慘重,基本上快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戰鬥力也遠不及以前,故而後來旅長換李雲龍上的時候七七二團團長程瞎子就開始埋怨陳賡旅長,他的原話是這樣:“我們已經攻擊了這麼長時間了,山崎大隊已經傷亡過半,用不了多長時間山崎大隊肯定會全軍覆沒的”,所以說彼時的山崎大隊可以說基本上已經被程瞎子打殘了,等到李雲龍攻擊的時候,戰場上的壓力已經減輕了很多,這正是為什麼李雲龍能夠很快就結束戰鬥的原因,這是其一;

接著來談一下李雲龍團利用土工掘金的方式縮短進攻的距離,並且派出突擊部隊攜帶全團的三千六百顆手榴彈進入工事投擲到山崎大隊陣地上,劇中強調,最終是由張大彪帶領幾十名突擊隊員組成的投彈組,就按三十六個人來說吧,那麼平均每個人就要攜帶一百顆左右的手榴彈,這就是一個疑點,試想一下,一百顆手榴彈那將會是多麼巨大的數量啊,一個戰士是不可能攜帶的了的,再退一步說,一個戰士在三分鐘內要將這一百顆手榴彈扔到三十米開外的地方,那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估計手榴彈扔不完胳膊就已經廢了;再說一下土工掘金,我們還是以三十六人規模的突擊隊來預算,以一個戰士佔用一立方米的空間來算,單單是正面工事的橫向寬度就得有三十六米,那保守估計也得挖走三十六立方的土,還有更多的工事任務還不在這兒,基本上工事開頭的位置正是山崎大隊火力覆蓋範圍的最邊緣位置,而山崎大隊又在山頭上,居高臨下,火力覆蓋範圍非常大,可想而知,李雲龍需要挖掘的工事任務龐大到難以想象,並且還要時刻防範日軍打黑槍,所以在短時間內,這樣的工事任務肯定是完成不了的,這是其二;

再有一個,張大彪率領的突擊隊一旦遭遇不測,那麼獨立團的損失可就非常大了,因為這樣不僅損失了一大批精英,而且還失去了很多武器,那麼獨立團的戰鬥力畢竟會下降,這在敵我雙方作戰過程中是最致命的;

拋開這些因素來說,山崎大隊最終被全殲的根本原因還是李雲龍集結了全團所有的力量,包括伙伕等一些非戰鬥人員,可以說是傾盡了所有,手榴彈只不過是起到了一個突襲的作用,讓日軍在短時間內處於一個相對混亂的狀態,這樣我軍才好下手,傷亡也會相對少一些。

總的來說,用土工掘進作業的方式縮短攻擊距離是非常好的戰術思想,但是實際操作起來未免難度太大。










葛大小姐
2019-09-09

《亮劍》中獨立團打山崎大隊,用3600顆手雷全殲日軍,軍事實戰中是否可行?(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亮劍》中獨立團打山崎大隊,用3600顆手雷全殲日軍,軍事實戰中是否可行?(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首先我們回顧一下劇情:

《亮劍》中,八路軍的“百團大戰”剛剛結束,日軍29旅團山崎大隊500餘人孤軍深入我根據地,走錯路偏離方向,陰差陽錯撞到我八路軍野戰醫院和兵工廠,展開瘋狂進攻,造成我巨大傷亡。

得手後的山崎沒有逃離,而是佔領李家坡這個制高點,用電臺告訴上級他的戰略意圖,利用這個制高點吸引八路軍主力,採取“中心開花”戰術,等待趕來的日軍外援全殲八路軍386旅主力。

首先進攻山崎大隊的是程瞎子的團,連續八次進攻都被打退,可見山崎大隊訓練有素、武器精良,其憑藉有利地形,用輕重機槍、擲彈筒、迫擊炮組成一道道嚴密防護網,很難攻破。

日軍3個旅團從外圍包抄過來,負責打援的部隊壓力很大,必須儘快解決山崎大隊,避免386旅被日軍圍殲。

旅長命令李雲龍替換掉程瞎子,正愁沒仗打的李雲龍來勁了,他沒有立即進攻,而是全團挖掘塹壕,一直挖到距離山崎大隊30米距離,然後集中了全團3600顆手榴彈,1營360名戰士,每人10顆,短時間內全部投到山崎大隊的陣地上,爆炸聲震天動地。

然後集中輕機槍開路,全團包括馬伕、伙伕全部抄傢伙壓上去,與山崎大隊展開白刃戰,最終全殲山崎大隊。

《亮劍》中獨立團打山崎大隊,用3600顆手雷全殲日軍,軍事實戰中是否可行?(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首先我們回顧一下劇情:

《亮劍》中,八路軍的“百團大戰”剛剛結束,日軍29旅團山崎大隊500餘人孤軍深入我根據地,走錯路偏離方向,陰差陽錯撞到我八路軍野戰醫院和兵工廠,展開瘋狂進攻,造成我巨大傷亡。

得手後的山崎沒有逃離,而是佔領李家坡這個制高點,用電臺告訴上級他的戰略意圖,利用這個制高點吸引八路軍主力,採取“中心開花”戰術,等待趕來的日軍外援全殲八路軍386旅主力。

首先進攻山崎大隊的是程瞎子的團,連續八次進攻都被打退,可見山崎大隊訓練有素、武器精良,其憑藉有利地形,用輕重機槍、擲彈筒、迫擊炮組成一道道嚴密防護網,很難攻破。

日軍3個旅團從外圍包抄過來,負責打援的部隊壓力很大,必須儘快解決山崎大隊,避免386旅被日軍圍殲。

旅長命令李雲龍替換掉程瞎子,正愁沒仗打的李雲龍來勁了,他沒有立即進攻,而是全團挖掘塹壕,一直挖到距離山崎大隊30米距離,然後集中了全團3600顆手榴彈,1營360名戰士,每人10顆,短時間內全部投到山崎大隊的陣地上,爆炸聲震天動地。

然後集中輕機槍開路,全團包括馬伕、伙伕全部抄傢伙壓上去,與山崎大隊展開白刃戰,最終全殲山崎大隊。

其次,我們談談挖掘塹壕、手榴彈進攻是否可行。

我們知道,手榴彈的一般投擲距離是40米左右,能扔到60米距離的就是極少數了,(小編新兵下連後投彈不及格,連長給我5筐,讓一口氣全部投出去,當天就及格了,30米,但是,胳膊痛的筷子都拿不住)這是平時訓練時的投擲距離,是在助跑的情況下,而在戰場上,受地形限制,槍林彈雨,這個距離就要大打折扣了,這就是為什麼李雲龍要挖掘塹壕,一直挖到距離山崎大隊30米的距離的原因了。

電視上,3600顆手榴彈頃刻而下,山崎當場炸死,日軍死傷慘重,我認為這是不太現實的。

《亮劍》中獨立團打山崎大隊,用3600顆手雷全殲日軍,軍事實戰中是否可行?(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首先我們回顧一下劇情:

《亮劍》中,八路軍的“百團大戰”剛剛結束,日軍29旅團山崎大隊500餘人孤軍深入我根據地,走錯路偏離方向,陰差陽錯撞到我八路軍野戰醫院和兵工廠,展開瘋狂進攻,造成我巨大傷亡。

得手後的山崎沒有逃離,而是佔領李家坡這個制高點,用電臺告訴上級他的戰略意圖,利用這個制高點吸引八路軍主力,採取“中心開花”戰術,等待趕來的日軍外援全殲八路軍386旅主力。

首先進攻山崎大隊的是程瞎子的團,連續八次進攻都被打退,可見山崎大隊訓練有素、武器精良,其憑藉有利地形,用輕重機槍、擲彈筒、迫擊炮組成一道道嚴密防護網,很難攻破。

日軍3個旅團從外圍包抄過來,負責打援的部隊壓力很大,必須儘快解決山崎大隊,避免386旅被日軍圍殲。

旅長命令李雲龍替換掉程瞎子,正愁沒仗打的李雲龍來勁了,他沒有立即進攻,而是全團挖掘塹壕,一直挖到距離山崎大隊30米距離,然後集中了全團3600顆手榴彈,1營360名戰士,每人10顆,短時間內全部投到山崎大隊的陣地上,爆炸聲震天動地。

然後集中輕機槍開路,全團包括馬伕、伙伕全部抄傢伙壓上去,與山崎大隊展開白刃戰,最終全殲山崎大隊。

其次,我們談談挖掘塹壕、手榴彈進攻是否可行。

我們知道,手榴彈的一般投擲距離是40米左右,能扔到60米距離的就是極少數了,(小編新兵下連後投彈不及格,連長給我5筐,讓一口氣全部投出去,當天就及格了,30米,但是,胳膊痛的筷子都拿不住)這是平時訓練時的投擲距離,是在助跑的情況下,而在戰場上,受地形限制,槍林彈雨,這個距離就要大打折扣了,這就是為什麼李雲龍要挖掘塹壕,一直挖到距離山崎大隊30米的距離的原因了。

電視上,3600顆手榴彈頃刻而下,山崎當場炸死,日軍死傷慘重,我認為這是不太現實的。

首先,山崎作為指揮官,非常有經驗,在第一排塹壕指揮作戰是不太現實的,作為指揮中樞,他會選擇在一個較為安全,便於指揮的位置,一般情況下不會到一線涉險,就像李雲龍不會到距離敵人30米的塹壕投彈一個道理,那裡太危險了,不是指揮官應該呆的地方,山崎被第一波手榴彈紮實,只能說明是導演的需要。

其次,山崎大隊被全殲不單單是3600顆手榴彈的功勞,最大的功勞是就連馬伕、伙伕都衝上去的白刃戰,手榴彈只能炸死近距離的敵人,山崎大隊的陣地不可能只有一道防禦線,在手榴彈的巨大爆炸效應下,山崎大隊人心不穩,八路軍後續梯隊的勇敢衝鋒最終全殲了山崎大隊。

第三、我們談談挖掘塹壕的辦法是否可行

對於挖掘塹壕接近敵人的戰法,在理論上是可行的,這個方法也不是李雲龍的首創,當年曾國藩攻打太平天國時就是靠這個方法連連得手的。

為什麼《亮劍》中山崎治平對李雲龍的掘土進攻術就無解呢?山崎可是一個非常有經驗的指揮官,從他選擇李家坡作為根據地就可以看出,在李家坡之戰中,山崎的陣地頗為厲害,他在高處的正中央,而不是在山頂和山腰的分界線設立陣地,這就意味著八路軍看不到日軍的陣地,衝到山頂時正好到達山崎的火力圈,只能像割韭菜似的。

劇中做了交代,李雲龍在山崎眼皮底下快速土工,正好處於山崎的盲區,進一步縮短了衝鋒距離,山崎也想了很多辦法,發起衝鋒,準備佔領八路軍塹壕,結果被旅長的炮兵火力給打回去了。其實,小說裡山崎的上司筱冢義男還派航空兵進行了轟炸,但是由於雙方陣地距離太近,航空兵也不敢狂轟亂炸,總體上轟炸效果不大,電視劇中沒有拍攝這個細節,最終,李雲龍利用掘土貼近的方法全殲了山崎大隊。

《亮劍》中獨立團打山崎大隊,用3600顆手雷全殲日軍,軍事實戰中是否可行?(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首先我們回顧一下劇情:

《亮劍》中,八路軍的“百團大戰”剛剛結束,日軍29旅團山崎大隊500餘人孤軍深入我根據地,走錯路偏離方向,陰差陽錯撞到我八路軍野戰醫院和兵工廠,展開瘋狂進攻,造成我巨大傷亡。

得手後的山崎沒有逃離,而是佔領李家坡這個制高點,用電臺告訴上級他的戰略意圖,利用這個制高點吸引八路軍主力,採取“中心開花”戰術,等待趕來的日軍外援全殲八路軍386旅主力。

首先進攻山崎大隊的是程瞎子的團,連續八次進攻都被打退,可見山崎大隊訓練有素、武器精良,其憑藉有利地形,用輕重機槍、擲彈筒、迫擊炮組成一道道嚴密防護網,很難攻破。

日軍3個旅團從外圍包抄過來,負責打援的部隊壓力很大,必須儘快解決山崎大隊,避免386旅被日軍圍殲。

旅長命令李雲龍替換掉程瞎子,正愁沒仗打的李雲龍來勁了,他沒有立即進攻,而是全團挖掘塹壕,一直挖到距離山崎大隊30米距離,然後集中了全團3600顆手榴彈,1營360名戰士,每人10顆,短時間內全部投到山崎大隊的陣地上,爆炸聲震天動地。

然後集中輕機槍開路,全團包括馬伕、伙伕全部抄傢伙壓上去,與山崎大隊展開白刃戰,最終全殲山崎大隊。

其次,我們談談挖掘塹壕、手榴彈進攻是否可行。

我們知道,手榴彈的一般投擲距離是40米左右,能扔到60米距離的就是極少數了,(小編新兵下連後投彈不及格,連長給我5筐,讓一口氣全部投出去,當天就及格了,30米,但是,胳膊痛的筷子都拿不住)這是平時訓練時的投擲距離,是在助跑的情況下,而在戰場上,受地形限制,槍林彈雨,這個距離就要大打折扣了,這就是為什麼李雲龍要挖掘塹壕,一直挖到距離山崎大隊30米的距離的原因了。

電視上,3600顆手榴彈頃刻而下,山崎當場炸死,日軍死傷慘重,我認為這是不太現實的。

首先,山崎作為指揮官,非常有經驗,在第一排塹壕指揮作戰是不太現實的,作為指揮中樞,他會選擇在一個較為安全,便於指揮的位置,一般情況下不會到一線涉險,就像李雲龍不會到距離敵人30米的塹壕投彈一個道理,那裡太危險了,不是指揮官應該呆的地方,山崎被第一波手榴彈紮實,只能說明是導演的需要。

其次,山崎大隊被全殲不單單是3600顆手榴彈的功勞,最大的功勞是就連馬伕、伙伕都衝上去的白刃戰,手榴彈只能炸死近距離的敵人,山崎大隊的陣地不可能只有一道防禦線,在手榴彈的巨大爆炸效應下,山崎大隊人心不穩,八路軍後續梯隊的勇敢衝鋒最終全殲了山崎大隊。

第三、我們談談挖掘塹壕的辦法是否可行

對於挖掘塹壕接近敵人的戰法,在理論上是可行的,這個方法也不是李雲龍的首創,當年曾國藩攻打太平天國時就是靠這個方法連連得手的。

為什麼《亮劍》中山崎治平對李雲龍的掘土進攻術就無解呢?山崎可是一個非常有經驗的指揮官,從他選擇李家坡作為根據地就可以看出,在李家坡之戰中,山崎的陣地頗為厲害,他在高處的正中央,而不是在山頂和山腰的分界線設立陣地,這就意味著八路軍看不到日軍的陣地,衝到山頂時正好到達山崎的火力圈,只能像割韭菜似的。

劇中做了交代,李雲龍在山崎眼皮底下快速土工,正好處於山崎的盲區,進一步縮短了衝鋒距離,山崎也想了很多辦法,發起衝鋒,準備佔領八路軍塹壕,結果被旅長的炮兵火力給打回去了。其實,小說裡山崎的上司筱冢義男還派航空兵進行了轟炸,但是由於雙方陣地距離太近,航空兵也不敢狂轟亂炸,總體上轟炸效果不大,電視劇中沒有拍攝這個細節,最終,李雲龍利用掘土貼近的方法全殲了山崎大隊。

難道挖掘塹壕貼近進攻的方法真的就無解了嗎?

讓我們看一個有意思的案例。對越自衛反擊戰時,越軍就給我軍來這麼一手,結果被我軍給打的皮無完膚。

對越自衛反擊戰7.12大戰後,越南總部和第二軍區吸取這次大戰的慘痛教訓,於1984年8月召開第三次光北會議,制定了“第三戰役計劃”,再次集結重兵,伺機與我軍決戰,收復老山失地。

越軍在“第三戰役計劃”中與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針對我軍的炮火優勢,越軍採取了“塹壕延伸式”的新戰術,這是當年越軍對付法國軍隊的成功戰術手段,由於當時越軍不善於攻堅戰,傷亡很大,後來,在援越中國軍事顧問團的指導和志願軍工兵的傳授下,採取挖壕掘進的戰術,貼近法軍陣地,分割包圍,再繼續掘進步步壓縮法軍防線,最終取得戰役勝利,越軍曾經把這種戰術吹得很神,大肆宣揚,這一次他們故伎重演,想演一出徒弟打師父的戲。

你師父永遠是你師父。

我第1軍在傅全有、史玉孝的指揮下,運用各種偵查手段,在前沿陣地和縱深建立了完整的觀察體系,查明瞭越軍的塹壕延伸情況和屯兵防衛,掌握了其活動規律和動向,第1軍採取靈活戰法,對越軍的戰壕、交通壕、屯兵點,用火箭筒、火炮、炸藥包、地雷進行精準破壞,逐段破壞。其次是以壕制壕,你挖我也挖,把越軍的塹壕挖斷、切割開。然後就是突然出擊,拔掉越軍的屯兵點、觀察哨。

最終,第1軍將越軍的塹壕、交通壕、屯兵點摧毀、截斷或者擠了回去,殲滅了滲透進來的越軍,解放了越軍在松毛嶺、那拉陣地前沿的“三道生死線”,粉碎了越軍的“塹壕延伸式”戰術。

1985年,越軍看形勢不利,通過廣播喊話,為了過好春節,建議從1月16日到2月26日,雙方停火,因為中越曆法不同,中國當年的春節是2月20日,越南則是1月20日,這就是留名老山戰史的“春節停火”騙局,被我軍識破後,越軍傷亡慘重。

《亮劍》中獨立團打山崎大隊,用3600顆手雷全殲日軍,軍事實戰中是否可行?(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首先我們回顧一下劇情:

《亮劍》中,八路軍的“百團大戰”剛剛結束,日軍29旅團山崎大隊500餘人孤軍深入我根據地,走錯路偏離方向,陰差陽錯撞到我八路軍野戰醫院和兵工廠,展開瘋狂進攻,造成我巨大傷亡。

得手後的山崎沒有逃離,而是佔領李家坡這個制高點,用電臺告訴上級他的戰略意圖,利用這個制高點吸引八路軍主力,採取“中心開花”戰術,等待趕來的日軍外援全殲八路軍386旅主力。

首先進攻山崎大隊的是程瞎子的團,連續八次進攻都被打退,可見山崎大隊訓練有素、武器精良,其憑藉有利地形,用輕重機槍、擲彈筒、迫擊炮組成一道道嚴密防護網,很難攻破。

日軍3個旅團從外圍包抄過來,負責打援的部隊壓力很大,必須儘快解決山崎大隊,避免386旅被日軍圍殲。

旅長命令李雲龍替換掉程瞎子,正愁沒仗打的李雲龍來勁了,他沒有立即進攻,而是全團挖掘塹壕,一直挖到距離山崎大隊30米距離,然後集中了全團3600顆手榴彈,1營360名戰士,每人10顆,短時間內全部投到山崎大隊的陣地上,爆炸聲震天動地。

然後集中輕機槍開路,全團包括馬伕、伙伕全部抄傢伙壓上去,與山崎大隊展開白刃戰,最終全殲山崎大隊。

其次,我們談談挖掘塹壕、手榴彈進攻是否可行。

我們知道,手榴彈的一般投擲距離是40米左右,能扔到60米距離的就是極少數了,(小編新兵下連後投彈不及格,連長給我5筐,讓一口氣全部投出去,當天就及格了,30米,但是,胳膊痛的筷子都拿不住)這是平時訓練時的投擲距離,是在助跑的情況下,而在戰場上,受地形限制,槍林彈雨,這個距離就要大打折扣了,這就是為什麼李雲龍要挖掘塹壕,一直挖到距離山崎大隊30米的距離的原因了。

電視上,3600顆手榴彈頃刻而下,山崎當場炸死,日軍死傷慘重,我認為這是不太現實的。

首先,山崎作為指揮官,非常有經驗,在第一排塹壕指揮作戰是不太現實的,作為指揮中樞,他會選擇在一個較為安全,便於指揮的位置,一般情況下不會到一線涉險,就像李雲龍不會到距離敵人30米的塹壕投彈一個道理,那裡太危險了,不是指揮官應該呆的地方,山崎被第一波手榴彈紮實,只能說明是導演的需要。

其次,山崎大隊被全殲不單單是3600顆手榴彈的功勞,最大的功勞是就連馬伕、伙伕都衝上去的白刃戰,手榴彈只能炸死近距離的敵人,山崎大隊的陣地不可能只有一道防禦線,在手榴彈的巨大爆炸效應下,山崎大隊人心不穩,八路軍後續梯隊的勇敢衝鋒最終全殲了山崎大隊。

第三、我們談談挖掘塹壕的辦法是否可行

對於挖掘塹壕接近敵人的戰法,在理論上是可行的,這個方法也不是李雲龍的首創,當年曾國藩攻打太平天國時就是靠這個方法連連得手的。

為什麼《亮劍》中山崎治平對李雲龍的掘土進攻術就無解呢?山崎可是一個非常有經驗的指揮官,從他選擇李家坡作為根據地就可以看出,在李家坡之戰中,山崎的陣地頗為厲害,他在高處的正中央,而不是在山頂和山腰的分界線設立陣地,這就意味著八路軍看不到日軍的陣地,衝到山頂時正好到達山崎的火力圈,只能像割韭菜似的。

劇中做了交代,李雲龍在山崎眼皮底下快速土工,正好處於山崎的盲區,進一步縮短了衝鋒距離,山崎也想了很多辦法,發起衝鋒,準備佔領八路軍塹壕,結果被旅長的炮兵火力給打回去了。其實,小說裡山崎的上司筱冢義男還派航空兵進行了轟炸,但是由於雙方陣地距離太近,航空兵也不敢狂轟亂炸,總體上轟炸效果不大,電視劇中沒有拍攝這個細節,最終,李雲龍利用掘土貼近的方法全殲了山崎大隊。

難道挖掘塹壕貼近進攻的方法真的就無解了嗎?

讓我們看一個有意思的案例。對越自衛反擊戰時,越軍就給我軍來這麼一手,結果被我軍給打的皮無完膚。

對越自衛反擊戰7.12大戰後,越南總部和第二軍區吸取這次大戰的慘痛教訓,於1984年8月召開第三次光北會議,制定了“第三戰役計劃”,再次集結重兵,伺機與我軍決戰,收復老山失地。

越軍在“第三戰役計劃”中與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針對我軍的炮火優勢,越軍採取了“塹壕延伸式”的新戰術,這是當年越軍對付法國軍隊的成功戰術手段,由於當時越軍不善於攻堅戰,傷亡很大,後來,在援越中國軍事顧問團的指導和志願軍工兵的傳授下,採取挖壕掘進的戰術,貼近法軍陣地,分割包圍,再繼續掘進步步壓縮法軍防線,最終取得戰役勝利,越軍曾經把這種戰術吹得很神,大肆宣揚,這一次他們故伎重演,想演一出徒弟打師父的戲。

你師父永遠是你師父。

我第1軍在傅全有、史玉孝的指揮下,運用各種偵查手段,在前沿陣地和縱深建立了完整的觀察體系,查明瞭越軍的塹壕延伸情況和屯兵防衛,掌握了其活動規律和動向,第1軍採取靈活戰法,對越軍的戰壕、交通壕、屯兵點,用火箭筒、火炮、炸藥包、地雷進行精準破壞,逐段破壞。其次是以壕制壕,你挖我也挖,把越軍的塹壕挖斷、切割開。然後就是突然出擊,拔掉越軍的屯兵點、觀察哨。

最終,第1軍將越軍的塹壕、交通壕、屯兵點摧毀、截斷或者擠了回去,殲滅了滲透進來的越軍,解放了越軍在松毛嶺、那拉陣地前沿的“三道生死線”,粉碎了越軍的“塹壕延伸式”戰術。

1985年,越軍看形勢不利,通過廣播喊話,為了過好春節,建議從1月16日到2月26日,雙方停火,因為中越曆法不同,中國當年的春節是2月20日,越南則是1月20日,這就是留名老山戰史的“春節停火”騙局,被我軍識破後,越軍傷亡慘重。

山崎大隊真實的情況是什麼樣的呢?

我們知道,影視劇都是為了符合觀眾需要而藝術加工過的,《亮劍》中這段劇情是根據真實的歷史事件改變的,也就是著名的關家堖戰鬥,在八路軍副總指揮的親自指揮下,對日軍岡崎支隊500多人進行圍殲,經過2晝夜血戰,仍未能達成全殲目標,第129師傷亡600餘人,日軍戰場遺屍100多具,另外400餘人突出重圍,日軍的戰鬥力真的很強悍。

挖掘塹壕戰術在那個時代的確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短時間內無法完成如此大的工程作業,除非你有挖掘機,李雲龍要想挖出這麼多塹壕、交通壕,至少需要三天以上的時間,山崎大隊不會給你三天時間,所以,這個戰法在炮火連天的激烈戰場上是不可能實現的,也就是電視劇能讓我們過過癮而已。




《亮劍》中獨立團打山崎大隊,用3600顆手雷全殲日軍,軍事實戰中是否可行?(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首先我們回顧一下劇情:

《亮劍》中,八路軍的“百團大戰”剛剛結束,日軍29旅團山崎大隊500餘人孤軍深入我根據地,走錯路偏離方向,陰差陽錯撞到我八路軍野戰醫院和兵工廠,展開瘋狂進攻,造成我巨大傷亡。

得手後的山崎沒有逃離,而是佔領李家坡這個制高點,用電臺告訴上級他的戰略意圖,利用這個制高點吸引八路軍主力,採取“中心開花”戰術,等待趕來的日軍外援全殲八路軍386旅主力。

首先進攻山崎大隊的是程瞎子的團,連續八次進攻都被打退,可見山崎大隊訓練有素、武器精良,其憑藉有利地形,用輕重機槍、擲彈筒、迫擊炮組成一道道嚴密防護網,很難攻破。

日軍3個旅團從外圍包抄過來,負責打援的部隊壓力很大,必須儘快解決山崎大隊,避免386旅被日軍圍殲。

旅長命令李雲龍替換掉程瞎子,正愁沒仗打的李雲龍來勁了,他沒有立即進攻,而是全團挖掘塹壕,一直挖到距離山崎大隊30米距離,然後集中了全團3600顆手榴彈,1營360名戰士,每人10顆,短時間內全部投到山崎大隊的陣地上,爆炸聲震天動地。

然後集中輕機槍開路,全團包括馬伕、伙伕全部抄傢伙壓上去,與山崎大隊展開白刃戰,最終全殲山崎大隊。

其次,我們談談挖掘塹壕、手榴彈進攻是否可行。

我們知道,手榴彈的一般投擲距離是40米左右,能扔到60米距離的就是極少數了,(小編新兵下連後投彈不及格,連長給我5筐,讓一口氣全部投出去,當天就及格了,30米,但是,胳膊痛的筷子都拿不住)這是平時訓練時的投擲距離,是在助跑的情況下,而在戰場上,受地形限制,槍林彈雨,這個距離就要大打折扣了,這就是為什麼李雲龍要挖掘塹壕,一直挖到距離山崎大隊30米的距離的原因了。

電視上,3600顆手榴彈頃刻而下,山崎當場炸死,日軍死傷慘重,我認為這是不太現實的。

首先,山崎作為指揮官,非常有經驗,在第一排塹壕指揮作戰是不太現實的,作為指揮中樞,他會選擇在一個較為安全,便於指揮的位置,一般情況下不會到一線涉險,就像李雲龍不會到距離敵人30米的塹壕投彈一個道理,那裡太危險了,不是指揮官應該呆的地方,山崎被第一波手榴彈紮實,只能說明是導演的需要。

其次,山崎大隊被全殲不單單是3600顆手榴彈的功勞,最大的功勞是就連馬伕、伙伕都衝上去的白刃戰,手榴彈只能炸死近距離的敵人,山崎大隊的陣地不可能只有一道防禦線,在手榴彈的巨大爆炸效應下,山崎大隊人心不穩,八路軍後續梯隊的勇敢衝鋒最終全殲了山崎大隊。

第三、我們談談挖掘塹壕的辦法是否可行

對於挖掘塹壕接近敵人的戰法,在理論上是可行的,這個方法也不是李雲龍的首創,當年曾國藩攻打太平天國時就是靠這個方法連連得手的。

為什麼《亮劍》中山崎治平對李雲龍的掘土進攻術就無解呢?山崎可是一個非常有經驗的指揮官,從他選擇李家坡作為根據地就可以看出,在李家坡之戰中,山崎的陣地頗為厲害,他在高處的正中央,而不是在山頂和山腰的分界線設立陣地,這就意味著八路軍看不到日軍的陣地,衝到山頂時正好到達山崎的火力圈,只能像割韭菜似的。

劇中做了交代,李雲龍在山崎眼皮底下快速土工,正好處於山崎的盲區,進一步縮短了衝鋒距離,山崎也想了很多辦法,發起衝鋒,準備佔領八路軍塹壕,結果被旅長的炮兵火力給打回去了。其實,小說裡山崎的上司筱冢義男還派航空兵進行了轟炸,但是由於雙方陣地距離太近,航空兵也不敢狂轟亂炸,總體上轟炸效果不大,電視劇中沒有拍攝這個細節,最終,李雲龍利用掘土貼近的方法全殲了山崎大隊。

難道挖掘塹壕貼近進攻的方法真的就無解了嗎?

讓我們看一個有意思的案例。對越自衛反擊戰時,越軍就給我軍來這麼一手,結果被我軍給打的皮無完膚。

對越自衛反擊戰7.12大戰後,越南總部和第二軍區吸取這次大戰的慘痛教訓,於1984年8月召開第三次光北會議,制定了“第三戰役計劃”,再次集結重兵,伺機與我軍決戰,收復老山失地。

越軍在“第三戰役計劃”中與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針對我軍的炮火優勢,越軍採取了“塹壕延伸式”的新戰術,這是當年越軍對付法國軍隊的成功戰術手段,由於當時越軍不善於攻堅戰,傷亡很大,後來,在援越中國軍事顧問團的指導和志願軍工兵的傳授下,採取挖壕掘進的戰術,貼近法軍陣地,分割包圍,再繼續掘進步步壓縮法軍防線,最終取得戰役勝利,越軍曾經把這種戰術吹得很神,大肆宣揚,這一次他們故伎重演,想演一出徒弟打師父的戲。

你師父永遠是你師父。

我第1軍在傅全有、史玉孝的指揮下,運用各種偵查手段,在前沿陣地和縱深建立了完整的觀察體系,查明瞭越軍的塹壕延伸情況和屯兵防衛,掌握了其活動規律和動向,第1軍採取靈活戰法,對越軍的戰壕、交通壕、屯兵點,用火箭筒、火炮、炸藥包、地雷進行精準破壞,逐段破壞。其次是以壕制壕,你挖我也挖,把越軍的塹壕挖斷、切割開。然後就是突然出擊,拔掉越軍的屯兵點、觀察哨。

最終,第1軍將越軍的塹壕、交通壕、屯兵點摧毀、截斷或者擠了回去,殲滅了滲透進來的越軍,解放了越軍在松毛嶺、那拉陣地前沿的“三道生死線”,粉碎了越軍的“塹壕延伸式”戰術。

1985年,越軍看形勢不利,通過廣播喊話,為了過好春節,建議從1月16日到2月26日,雙方停火,因為中越曆法不同,中國當年的春節是2月20日,越南則是1月20日,這就是留名老山戰史的“春節停火”騙局,被我軍識破後,越軍傷亡慘重。

山崎大隊真實的情況是什麼樣的呢?

我們知道,影視劇都是為了符合觀眾需要而藝術加工過的,《亮劍》中這段劇情是根據真實的歷史事件改變的,也就是著名的關家堖戰鬥,在八路軍副總指揮的親自指揮下,對日軍岡崎支隊500多人進行圍殲,經過2晝夜血戰,仍未能達成全殲目標,第129師傷亡600餘人,日軍戰場遺屍100多具,另外400餘人突出重圍,日軍的戰鬥力真的很強悍。

挖掘塹壕戰術在那個時代的確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短時間內無法完成如此大的工程作業,除非你有挖掘機,李雲龍要想挖出這麼多塹壕、交通壕,至少需要三天以上的時間,山崎大隊不會給你三天時間,所以,這個戰法在炮火連天的激烈戰場上是不可能實現的,也就是電視劇能讓我們過過癮而已。




历史知事
2019-09-06

《亮劍》中獨立團打山崎大隊,用3600顆手雷全殲日軍,軍事實戰中是否可行?

這裡面要分開來討論,在電視劇中,小說中,和現實歷史中,是完全不同的情形。我們分開來說。

《亮劍》中獨立團打山崎大隊,用3600顆手雷全殲日軍,軍事實戰中是否可行?

這裡面要分開來討論,在電視劇中,小說中,和現實歷史中,是完全不同的情形。我們分開來說。

1,電視劇中,用3600顆手雷全殲日軍,可能性比較大。

在李幼斌版的《亮劍》中,詳細介紹了日軍陣地的特點。這個陣地構建在李家坡的一個山頂平臺上,是一個環形陣地。因為環形陣地在山頂平臺中央,八路軍不管從哪個方向往上衝,一旦上了山頂平臺,就需要衝鋒80米的距離,這麼長的距離,無論如何都會被日軍擊殺,這就是劇中八路軍主力772團程瞎子傷亡很大卻沒能拿下日軍的根本原因。

這裡面的關鍵就是如何減少衝鋒距離,減少衝鋒中的傷亡,一舉拿下山頂平臺。李雲龍的方式是,用土工掘進的方式前進50米,剩下的30米交給手榴彈投射。通過手榴彈投射,讓日軍一下子失去抵抗力,一個衝鋒就能全殲殘餘日軍。

《亮劍》中獨立團打山崎大隊,用3600顆手雷全殲日軍,軍事實戰中是否可行?

這裡面要分開來討論,在電視劇中,小說中,和現實歷史中,是完全不同的情形。我們分開來說。

1,電視劇中,用3600顆手雷全殲日軍,可能性比較大。

在李幼斌版的《亮劍》中,詳細介紹了日軍陣地的特點。這個陣地構建在李家坡的一個山頂平臺上,是一個環形陣地。因為環形陣地在山頂平臺中央,八路軍不管從哪個方向往上衝,一旦上了山頂平臺,就需要衝鋒80米的距離,這麼長的距離,無論如何都會被日軍擊殺,這就是劇中八路軍主力772團程瞎子傷亡很大卻沒能拿下日軍的根本原因。

這裡面的關鍵就是如何減少衝鋒距離,減少衝鋒中的傷亡,一舉拿下山頂平臺。李雲龍的方式是,用土工掘進的方式前進50米,剩下的30米交給手榴彈投射。通過手榴彈投射,讓日軍一下子失去抵抗力,一個衝鋒就能全殲殘餘日軍。

電視劇是奶頭樂文化,只要讓你爽,不需要讓你考慮更多問題。所以,電視劇最大限度簡化了戰場形勢,一方面讓觀眾看得懂,一方面也表現出李雲龍在軍事指揮戰術安排上的接觸才能。

2,在小說中,用3600顆手雷全殲日軍,十拿九穩。

在小說中,日軍的陣地設置是這樣的:

畢業於帝國陸軍大學的山崎是個出色的戰術家,他指揮構築的野戰工事很是別出心裁。李家坡高地頂端是平面圓臺,按常規,守備一方的工事位置。應構築在山坡平臺的稜線部,這樣可以對進攻一方的動態一覽無餘,也便於居高臨下發揚火力。可山崎偏偏把環形工事構築在高地的平面圓臺中心位置,攻擊部隊在坡下看不見守軍,直射火力便失去作用,而迫擊炮之類的曲射火力又極少。攻擊部隊剛剛衝上陡坡,只要一露頭,馬上就被日軍的狙擊手打倒。戰鬥打了整整一天,山坡下躺滿了八路軍士兵的屍體,最先參加攻擊的幾個主力團都傷亡過半失去攻擊能力。

很明顯,日軍的殺傷距離就是80米,土工掘進50米,手榴彈扔出去30米,足以把環形工事裡面的日軍全部炸懵逼,然後一個衝鋒解決戰鬥。

《亮劍》中獨立團打山崎大隊,用3600顆手雷全殲日軍,軍事實戰中是否可行?

這裡面要分開來討論,在電視劇中,小說中,和現實歷史中,是完全不同的情形。我們分開來說。

1,電視劇中,用3600顆手雷全殲日軍,可能性比較大。

在李幼斌版的《亮劍》中,詳細介紹了日軍陣地的特點。這個陣地構建在李家坡的一個山頂平臺上,是一個環形陣地。因為環形陣地在山頂平臺中央,八路軍不管從哪個方向往上衝,一旦上了山頂平臺,就需要衝鋒80米的距離,這麼長的距離,無論如何都會被日軍擊殺,這就是劇中八路軍主力772團程瞎子傷亡很大卻沒能拿下日軍的根本原因。

這裡面的關鍵就是如何減少衝鋒距離,減少衝鋒中的傷亡,一舉拿下山頂平臺。李雲龍的方式是,用土工掘進的方式前進50米,剩下的30米交給手榴彈投射。通過手榴彈投射,讓日軍一下子失去抵抗力,一個衝鋒就能全殲殘餘日軍。

電視劇是奶頭樂文化,只要讓你爽,不需要讓你考慮更多問題。所以,電視劇最大限度簡化了戰場形勢,一方面讓觀眾看得懂,一方面也表現出李雲龍在軍事指揮戰術安排上的接觸才能。

2,在小說中,用3600顆手雷全殲日軍,十拿九穩。

在小說中,日軍的陣地設置是這樣的:

畢業於帝國陸軍大學的山崎是個出色的戰術家,他指揮構築的野戰工事很是別出心裁。李家坡高地頂端是平面圓臺,按常規,守備一方的工事位置。應構築在山坡平臺的稜線部,這樣可以對進攻一方的動態一覽無餘,也便於居高臨下發揚火力。可山崎偏偏把環形工事構築在高地的平面圓臺中心位置,攻擊部隊在坡下看不見守軍,直射火力便失去作用,而迫擊炮之類的曲射火力又極少。攻擊部隊剛剛衝上陡坡,只要一露頭,馬上就被日軍的狙擊手打倒。戰鬥打了整整一天,山坡下躺滿了八路軍士兵的屍體,最先參加攻擊的幾個主力團都傷亡過半失去攻擊能力。

很明顯,日軍的殺傷距離就是80米,土工掘進50米,手榴彈扔出去30米,足以把環形工事裡面的日軍全部炸懵逼,然後一個衝鋒解決戰鬥。

如果日軍的環形陣地真的這樣簡單,李雲龍的戰術真的會奏效。一個營360人每人10顆手榴彈,一次360顆扔出去就是一場大轟炸,這些擲彈兵繼續往前衝,邊衝邊扔,日軍防禦工事被炸塌,日軍也被炸懵逼,然後就剩下機槍手、短槍和刺刀上去收割戰果了。

可以想象,這是一種完全不要命的打法,真正的短兵相接。李雲龍直接把全團的輕機槍集中起來使用,把輕機槍當衝鋒槍,手榴彈一停,機槍就上去,然後全團上刺刀與日軍進行肉搏戰。這樣日軍根本沒有生還的可能。

3,在真實戰場中,這種戰術運用十幾次,改進十幾次,也許有可能消滅日軍。

真實的戰場上,可能李雲龍的戰術用處不大。

《亮劍》中獨立團打山崎大隊,用3600顆手雷全殲日軍,軍事實戰中是否可行?

這裡面要分開來討論,在電視劇中,小說中,和現實歷史中,是完全不同的情形。我們分開來說。

1,電視劇中,用3600顆手雷全殲日軍,可能性比較大。

在李幼斌版的《亮劍》中,詳細介紹了日軍陣地的特點。這個陣地構建在李家坡的一個山頂平臺上,是一個環形陣地。因為環形陣地在山頂平臺中央,八路軍不管從哪個方向往上衝,一旦上了山頂平臺,就需要衝鋒80米的距離,這麼長的距離,無論如何都會被日軍擊殺,這就是劇中八路軍主力772團程瞎子傷亡很大卻沒能拿下日軍的根本原因。

這裡面的關鍵就是如何減少衝鋒距離,減少衝鋒中的傷亡,一舉拿下山頂平臺。李雲龍的方式是,用土工掘進的方式前進50米,剩下的30米交給手榴彈投射。通過手榴彈投射,讓日軍一下子失去抵抗力,一個衝鋒就能全殲殘餘日軍。

電視劇是奶頭樂文化,只要讓你爽,不需要讓你考慮更多問題。所以,電視劇最大限度簡化了戰場形勢,一方面讓觀眾看得懂,一方面也表現出李雲龍在軍事指揮戰術安排上的接觸才能。

2,在小說中,用3600顆手雷全殲日軍,十拿九穩。

在小說中,日軍的陣地設置是這樣的:

畢業於帝國陸軍大學的山崎是個出色的戰術家,他指揮構築的野戰工事很是別出心裁。李家坡高地頂端是平面圓臺,按常規,守備一方的工事位置。應構築在山坡平臺的稜線部,這樣可以對進攻一方的動態一覽無餘,也便於居高臨下發揚火力。可山崎偏偏把環形工事構築在高地的平面圓臺中心位置,攻擊部隊在坡下看不見守軍,直射火力便失去作用,而迫擊炮之類的曲射火力又極少。攻擊部隊剛剛衝上陡坡,只要一露頭,馬上就被日軍的狙擊手打倒。戰鬥打了整整一天,山坡下躺滿了八路軍士兵的屍體,最先參加攻擊的幾個主力團都傷亡過半失去攻擊能力。

很明顯,日軍的殺傷距離就是80米,土工掘進50米,手榴彈扔出去30米,足以把環形工事裡面的日軍全部炸懵逼,然後一個衝鋒解決戰鬥。

如果日軍的環形陣地真的這樣簡單,李雲龍的戰術真的會奏效。一個營360人每人10顆手榴彈,一次360顆扔出去就是一場大轟炸,這些擲彈兵繼續往前衝,邊衝邊扔,日軍防禦工事被炸塌,日軍也被炸懵逼,然後就剩下機槍手、短槍和刺刀上去收割戰果了。

可以想象,這是一種完全不要命的打法,真正的短兵相接。李雲龍直接把全團的輕機槍集中起來使用,把輕機槍當衝鋒槍,手榴彈一停,機槍就上去,然後全團上刺刀與日軍進行肉搏戰。這樣日軍根本沒有生還的可能。

3,在真實戰場中,這種戰術運用十幾次,改進十幾次,也許有可能消滅日軍。

真實的戰場上,可能李雲龍的戰術用處不大。

首先,日軍有擲彈筒和迫擊炮,而且雖然只有一個大隊的裝備,卻相當於八路軍至少一個旅。日軍的大隊1000人,往往可以直接對陣國軍一個師10000人,李家坡的山崎大隊,絕不是簡單的500人半個大隊那麼簡單。日軍強大的火力優勢面前,再加上空軍支援,李雲龍的土工掘進速度會很慢很慢。

其次,日軍的陣地面積有多大,是立體型的嗎?這些小說和電視劇都沒有介紹。我們按照解放軍的戰術條例,每兩個戰士的距離應該保持在10米到20米中間,這樣可以確保敵人一發炮彈最多隻能炸死一個人。這樣即便是給山崎大隊的兵員減半,戰術分散減半,5米一個日軍,100名日軍也能擺滿直徑50米的圓形陣地。獨立團扔的手榴彈,只能打入日軍陣地邊緣,縱深上完全沒有辦法。

《亮劍》中獨立團打山崎大隊,用3600顆手雷全殲日軍,軍事實戰中是否可行?

這裡面要分開來討論,在電視劇中,小說中,和現實歷史中,是完全不同的情形。我們分開來說。

1,電視劇中,用3600顆手雷全殲日軍,可能性比較大。

在李幼斌版的《亮劍》中,詳細介紹了日軍陣地的特點。這個陣地構建在李家坡的一個山頂平臺上,是一個環形陣地。因為環形陣地在山頂平臺中央,八路軍不管從哪個方向往上衝,一旦上了山頂平臺,就需要衝鋒80米的距離,這麼長的距離,無論如何都會被日軍擊殺,這就是劇中八路軍主力772團程瞎子傷亡很大卻沒能拿下日軍的根本原因。

這裡面的關鍵就是如何減少衝鋒距離,減少衝鋒中的傷亡,一舉拿下山頂平臺。李雲龍的方式是,用土工掘進的方式前進50米,剩下的30米交給手榴彈投射。通過手榴彈投射,讓日軍一下子失去抵抗力,一個衝鋒就能全殲殘餘日軍。

電視劇是奶頭樂文化,只要讓你爽,不需要讓你考慮更多問題。所以,電視劇最大限度簡化了戰場形勢,一方面讓觀眾看得懂,一方面也表現出李雲龍在軍事指揮戰術安排上的接觸才能。

2,在小說中,用3600顆手雷全殲日軍,十拿九穩。

在小說中,日軍的陣地設置是這樣的:

畢業於帝國陸軍大學的山崎是個出色的戰術家,他指揮構築的野戰工事很是別出心裁。李家坡高地頂端是平面圓臺,按常規,守備一方的工事位置。應構築在山坡平臺的稜線部,這樣可以對進攻一方的動態一覽無餘,也便於居高臨下發揚火力。可山崎偏偏把環形工事構築在高地的平面圓臺中心位置,攻擊部隊在坡下看不見守軍,直射火力便失去作用,而迫擊炮之類的曲射火力又極少。攻擊部隊剛剛衝上陡坡,只要一露頭,馬上就被日軍的狙擊手打倒。戰鬥打了整整一天,山坡下躺滿了八路軍士兵的屍體,最先參加攻擊的幾個主力團都傷亡過半失去攻擊能力。

很明顯,日軍的殺傷距離就是80米,土工掘進50米,手榴彈扔出去30米,足以把環形工事裡面的日軍全部炸懵逼,然後一個衝鋒解決戰鬥。

如果日軍的環形陣地真的這樣簡單,李雲龍的戰術真的會奏效。一個營360人每人10顆手榴彈,一次360顆扔出去就是一場大轟炸,這些擲彈兵繼續往前衝,邊衝邊扔,日軍防禦工事被炸塌,日軍也被炸懵逼,然後就剩下機槍手、短槍和刺刀上去收割戰果了。

可以想象,這是一種完全不要命的打法,真正的短兵相接。李雲龍直接把全團的輕機槍集中起來使用,把輕機槍當衝鋒槍,手榴彈一停,機槍就上去,然後全團上刺刀與日軍進行肉搏戰。這樣日軍根本沒有生還的可能。

3,在真實戰場中,這種戰術運用十幾次,改進十幾次,也許有可能消滅日軍。

真實的戰場上,可能李雲龍的戰術用處不大。

首先,日軍有擲彈筒和迫擊炮,而且雖然只有一個大隊的裝備,卻相當於八路軍至少一個旅。日軍的大隊1000人,往往可以直接對陣國軍一個師10000人,李家坡的山崎大隊,絕不是簡單的500人半個大隊那麼簡單。日軍強大的火力優勢面前,再加上空軍支援,李雲龍的土工掘進速度會很慢很慢。

其次,日軍的陣地面積有多大,是立體型的嗎?這些小說和電視劇都沒有介紹。我們按照解放軍的戰術條例,每兩個戰士的距離應該保持在10米到20米中間,這樣可以確保敵人一發炮彈最多隻能炸死一個人。這樣即便是給山崎大隊的兵員減半,戰術分散減半,5米一個日軍,100名日軍也能擺滿直徑50米的圓形陣地。獨立團扔的手榴彈,只能打入日軍陣地邊緣,縱深上完全沒有辦法。

最後,按照孤軍不守的戰術原則,日軍必然在環形工事之外還有火力支撐點,這個支撐點,可以隨時用擲彈筒迫擊炮和機關槍支援主陣地。獨立團想在炮火支援下進行土工掘進,想在土工掘進結束後投擲手榴彈,必然會遭到日軍交叉火力的打擊。

4,真實歷史中,3600枚手雷戰術基本沒什麼用。

真實歷史中,李家坡之戰的原型就是關家堖戰鬥。這場戰鬥,日軍被殲滅200多人,而八路軍則傷亡2000多人,敵我交換比一比十,這是百團大戰中戰術效能最差的戰鬥。

事後,彭老總、劉老總等八路軍高級將領回到關家堖,參觀日軍陣地,發現日軍的臨時工事、暗堡掩體、火力配置很有章法。尤其是“貓耳洞”等單兵掩體,對八路軍啟發很大,後來的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中,這些戰術得到很好的貫徹和使用。

《亮劍》中獨立團打山崎大隊,用3600顆手雷全殲日軍,軍事實戰中是否可行?

這裡面要分開來討論,在電視劇中,小說中,和現實歷史中,是完全不同的情形。我們分開來說。

1,電視劇中,用3600顆手雷全殲日軍,可能性比較大。

在李幼斌版的《亮劍》中,詳細介紹了日軍陣地的特點。這個陣地構建在李家坡的一個山頂平臺上,是一個環形陣地。因為環形陣地在山頂平臺中央,八路軍不管從哪個方向往上衝,一旦上了山頂平臺,就需要衝鋒80米的距離,這麼長的距離,無論如何都會被日軍擊殺,這就是劇中八路軍主力772團程瞎子傷亡很大卻沒能拿下日軍的根本原因。

這裡面的關鍵就是如何減少衝鋒距離,減少衝鋒中的傷亡,一舉拿下山頂平臺。李雲龍的方式是,用土工掘進的方式前進50米,剩下的30米交給手榴彈投射。通過手榴彈投射,讓日軍一下子失去抵抗力,一個衝鋒就能全殲殘餘日軍。

電視劇是奶頭樂文化,只要讓你爽,不需要讓你考慮更多問題。所以,電視劇最大限度簡化了戰場形勢,一方面讓觀眾看得懂,一方面也表現出李雲龍在軍事指揮戰術安排上的接觸才能。

2,在小說中,用3600顆手雷全殲日軍,十拿九穩。

在小說中,日軍的陣地設置是這樣的:

畢業於帝國陸軍大學的山崎是個出色的戰術家,他指揮構築的野戰工事很是別出心裁。李家坡高地頂端是平面圓臺,按常規,守備一方的工事位置。應構築在山坡平臺的稜線部,這樣可以對進攻一方的動態一覽無餘,也便於居高臨下發揚火力。可山崎偏偏把環形工事構築在高地的平面圓臺中心位置,攻擊部隊在坡下看不見守軍,直射火力便失去作用,而迫擊炮之類的曲射火力又極少。攻擊部隊剛剛衝上陡坡,只要一露頭,馬上就被日軍的狙擊手打倒。戰鬥打了整整一天,山坡下躺滿了八路軍士兵的屍體,最先參加攻擊的幾個主力團都傷亡過半失去攻擊能力。

很明顯,日軍的殺傷距離就是80米,土工掘進50米,手榴彈扔出去30米,足以把環形工事裡面的日軍全部炸懵逼,然後一個衝鋒解決戰鬥。

如果日軍的環形陣地真的這樣簡單,李雲龍的戰術真的會奏效。一個營360人每人10顆手榴彈,一次360顆扔出去就是一場大轟炸,這些擲彈兵繼續往前衝,邊衝邊扔,日軍防禦工事被炸塌,日軍也被炸懵逼,然後就剩下機槍手、短槍和刺刀上去收割戰果了。

可以想象,這是一種完全不要命的打法,真正的短兵相接。李雲龍直接把全團的輕機槍集中起來使用,把輕機槍當衝鋒槍,手榴彈一停,機槍就上去,然後全團上刺刀與日軍進行肉搏戰。這樣日軍根本沒有生還的可能。

3,在真實戰場中,這種戰術運用十幾次,改進十幾次,也許有可能消滅日軍。

真實的戰場上,可能李雲龍的戰術用處不大。

首先,日軍有擲彈筒和迫擊炮,而且雖然只有一個大隊的裝備,卻相當於八路軍至少一個旅。日軍的大隊1000人,往往可以直接對陣國軍一個師10000人,李家坡的山崎大隊,絕不是簡單的500人半個大隊那麼簡單。日軍強大的火力優勢面前,再加上空軍支援,李雲龍的土工掘進速度會很慢很慢。

其次,日軍的陣地面積有多大,是立體型的嗎?這些小說和電視劇都沒有介紹。我們按照解放軍的戰術條例,每兩個戰士的距離應該保持在10米到20米中間,這樣可以確保敵人一發炮彈最多隻能炸死一個人。這樣即便是給山崎大隊的兵員減半,戰術分散減半,5米一個日軍,100名日軍也能擺滿直徑50米的圓形陣地。獨立團扔的手榴彈,只能打入日軍陣地邊緣,縱深上完全沒有辦法。

最後,按照孤軍不守的戰術原則,日軍必然在環形工事之外還有火力支撐點,這個支撐點,可以隨時用擲彈筒迫擊炮和機關槍支援主陣地。獨立團想在炮火支援下進行土工掘進,想在土工掘進結束後投擲手榴彈,必然會遭到日軍交叉火力的打擊。

4,真實歷史中,3600枚手雷戰術基本沒什麼用。

真實歷史中,李家坡之戰的原型就是關家堖戰鬥。這場戰鬥,日軍被殲滅200多人,而八路軍則傷亡2000多人,敵我交換比一比十,這是百團大戰中戰術效能最差的戰鬥。

事後,彭老總、劉老總等八路軍高級將領回到關家堖,參觀日軍陣地,發現日軍的臨時工事、暗堡掩體、火力配置很有章法。尤其是“貓耳洞”等單兵掩體,對八路軍啟發很大,後來的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中,這些戰術得到很好的貫徹和使用。

關家堖戰鬥中,日軍防守很頑強,很重要的原因是還佔據了比關家堖更高的柳樹堖作為活力支撐點,居高臨下對關家堖進行火力支援,效果相當顯著。

關家堖戰鬥中,日軍陣地也不是所謂的圓形臺地中央的環形工事,而是關家堖一層一層的地形中,有一排一排的窯洞,每一個窯洞都是一個獨立戰鬥單元。這些窯洞,簡直就是單面向外的地堡群,日軍用機關槍和步槍設置的火力網,讓八路軍根本無法衝過去,只能一個窯洞一個窯洞爭奪,一排窯洞一排窯洞進行佔領。至於李雲龍一蹴而就的戰術,根本不可能實現。

我住在晉西北,我家就在一個山頂臺地上,每天出去,就能看見山坡上一排一排的錯落有致的窯洞。如果順著某一道溝往山頂上衝,必然遭到兩邊窯洞交叉火力打擊打擊,根本沒有衝上去的可能。

《亮劍》中獨立團打山崎大隊,用3600顆手雷全殲日軍,軍事實戰中是否可行?

這裡面要分開來討論,在電視劇中,小說中,和現實歷史中,是完全不同的情形。我們分開來說。

1,電視劇中,用3600顆手雷全殲日軍,可能性比較大。

在李幼斌版的《亮劍》中,詳細介紹了日軍陣地的特點。這個陣地構建在李家坡的一個山頂平臺上,是一個環形陣地。因為環形陣地在山頂平臺中央,八路軍不管從哪個方向往上衝,一旦上了山頂平臺,就需要衝鋒80米的距離,這麼長的距離,無論如何都會被日軍擊殺,這就是劇中八路軍主力772團程瞎子傷亡很大卻沒能拿下日軍的根本原因。

這裡面的關鍵就是如何減少衝鋒距離,減少衝鋒中的傷亡,一舉拿下山頂平臺。李雲龍的方式是,用土工掘進的方式前進50米,剩下的30米交給手榴彈投射。通過手榴彈投射,讓日軍一下子失去抵抗力,一個衝鋒就能全殲殘餘日軍。

電視劇是奶頭樂文化,只要讓你爽,不需要讓你考慮更多問題。所以,電視劇最大限度簡化了戰場形勢,一方面讓觀眾看得懂,一方面也表現出李雲龍在軍事指揮戰術安排上的接觸才能。

2,在小說中,用3600顆手雷全殲日軍,十拿九穩。

在小說中,日軍的陣地設置是這樣的:

畢業於帝國陸軍大學的山崎是個出色的戰術家,他指揮構築的野戰工事很是別出心裁。李家坡高地頂端是平面圓臺,按常規,守備一方的工事位置。應構築在山坡平臺的稜線部,這樣可以對進攻一方的動態一覽無餘,也便於居高臨下發揚火力。可山崎偏偏把環形工事構築在高地的平面圓臺中心位置,攻擊部隊在坡下看不見守軍,直射火力便失去作用,而迫擊炮之類的曲射火力又極少。攻擊部隊剛剛衝上陡坡,只要一露頭,馬上就被日軍的狙擊手打倒。戰鬥打了整整一天,山坡下躺滿了八路軍士兵的屍體,最先參加攻擊的幾個主力團都傷亡過半失去攻擊能力。

很明顯,日軍的殺傷距離就是80米,土工掘進50米,手榴彈扔出去30米,足以把環形工事裡面的日軍全部炸懵逼,然後一個衝鋒解決戰鬥。

如果日軍的環形陣地真的這樣簡單,李雲龍的戰術真的會奏效。一個營360人每人10顆手榴彈,一次360顆扔出去就是一場大轟炸,這些擲彈兵繼續往前衝,邊衝邊扔,日軍防禦工事被炸塌,日軍也被炸懵逼,然後就剩下機槍手、短槍和刺刀上去收割戰果了。

可以想象,這是一種完全不要命的打法,真正的短兵相接。李雲龍直接把全團的輕機槍集中起來使用,把輕機槍當衝鋒槍,手榴彈一停,機槍就上去,然後全團上刺刀與日軍進行肉搏戰。這樣日軍根本沒有生還的可能。

3,在真實戰場中,這種戰術運用十幾次,改進十幾次,也許有可能消滅日軍。

真實的戰場上,可能李雲龍的戰術用處不大。

首先,日軍有擲彈筒和迫擊炮,而且雖然只有一個大隊的裝備,卻相當於八路軍至少一個旅。日軍的大隊1000人,往往可以直接對陣國軍一個師10000人,李家坡的山崎大隊,絕不是簡單的500人半個大隊那麼簡單。日軍強大的火力優勢面前,再加上空軍支援,李雲龍的土工掘進速度會很慢很慢。

其次,日軍的陣地面積有多大,是立體型的嗎?這些小說和電視劇都沒有介紹。我們按照解放軍的戰術條例,每兩個戰士的距離應該保持在10米到20米中間,這樣可以確保敵人一發炮彈最多隻能炸死一個人。這樣即便是給山崎大隊的兵員減半,戰術分散減半,5米一個日軍,100名日軍也能擺滿直徑50米的圓形陣地。獨立團扔的手榴彈,只能打入日軍陣地邊緣,縱深上完全沒有辦法。

最後,按照孤軍不守的戰術原則,日軍必然在環形工事之外還有火力支撐點,這個支撐點,可以隨時用擲彈筒迫擊炮和機關槍支援主陣地。獨立團想在炮火支援下進行土工掘進,想在土工掘進結束後投擲手榴彈,必然會遭到日軍交叉火力的打擊。

4,真實歷史中,3600枚手雷戰術基本沒什麼用。

真實歷史中,李家坡之戰的原型就是關家堖戰鬥。這場戰鬥,日軍被殲滅200多人,而八路軍則傷亡2000多人,敵我交換比一比十,這是百團大戰中戰術效能最差的戰鬥。

事後,彭老總、劉老總等八路軍高級將領回到關家堖,參觀日軍陣地,發現日軍的臨時工事、暗堡掩體、火力配置很有章法。尤其是“貓耳洞”等單兵掩體,對八路軍啟發很大,後來的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中,這些戰術得到很好的貫徹和使用。

關家堖戰鬥中,日軍防守很頑強,很重要的原因是還佔據了比關家堖更高的柳樹堖作為活力支撐點,居高臨下對關家堖進行火力支援,效果相當顯著。

關家堖戰鬥中,日軍陣地也不是所謂的圓形臺地中央的環形工事,而是關家堖一層一層的地形中,有一排一排的窯洞,每一個窯洞都是一個獨立戰鬥單元。這些窯洞,簡直就是單面向外的地堡群,日軍用機關槍和步槍設置的火力網,讓八路軍根本無法衝過去,只能一個窯洞一個窯洞爭奪,一排窯洞一排窯洞進行佔領。至於李雲龍一蹴而就的戰術,根本不可能實現。

我住在晉西北,我家就在一個山頂臺地上,每天出去,就能看見山坡上一排一排的錯落有致的窯洞。如果順著某一道溝往山頂上衝,必然遭到兩邊窯洞交叉火力打擊打擊,根本沒有衝上去的可能。

當然,《亮劍》作者都樑雖然是江蘇人,卻寫過很多有關黃土高原的故事。在另一本小說《血色浪漫》中,就講到了主角走了一天才到鄰村找女主角的事情,所以都樑不可能不知道黃土高原的地形特點,把李家坡之戰,寫的如此輕鬆,只是為了讓小說更加好看。

《亮劍》中獨立團打山崎大隊,用3600顆手雷全殲日軍,軍事實戰中是否可行?

這裡面要分開來討論,在電視劇中,小說中,和現實歷史中,是完全不同的情形。我們分開來說。

1,電視劇中,用3600顆手雷全殲日軍,可能性比較大。

在李幼斌版的《亮劍》中,詳細介紹了日軍陣地的特點。這個陣地構建在李家坡的一個山頂平臺上,是一個環形陣地。因為環形陣地在山頂平臺中央,八路軍不管從哪個方向往上衝,一旦上了山頂平臺,就需要衝鋒80米的距離,這麼長的距離,無論如何都會被日軍擊殺,這就是劇中八路軍主力772團程瞎子傷亡很大卻沒能拿下日軍的根本原因。

這裡面的關鍵就是如何減少衝鋒距離,減少衝鋒中的傷亡,一舉拿下山頂平臺。李雲龍的方式是,用土工掘進的方式前進50米,剩下的30米交給手榴彈投射。通過手榴彈投射,讓日軍一下子失去抵抗力,一個衝鋒就能全殲殘餘日軍。

電視劇是奶頭樂文化,只要讓你爽,不需要讓你考慮更多問題。所以,電視劇最大限度簡化了戰場形勢,一方面讓觀眾看得懂,一方面也表現出李雲龍在軍事指揮戰術安排上的接觸才能。

2,在小說中,用3600顆手雷全殲日軍,十拿九穩。

在小說中,日軍的陣地設置是這樣的:

畢業於帝國陸軍大學的山崎是個出色的戰術家,他指揮構築的野戰工事很是別出心裁。李家坡高地頂端是平面圓臺,按常規,守備一方的工事位置。應構築在山坡平臺的稜線部,這樣可以對進攻一方的動態一覽無餘,也便於居高臨下發揚火力。可山崎偏偏把環形工事構築在高地的平面圓臺中心位置,攻擊部隊在坡下看不見守軍,直射火力便失去作用,而迫擊炮之類的曲射火力又極少。攻擊部隊剛剛衝上陡坡,只要一露頭,馬上就被日軍的狙擊手打倒。戰鬥打了整整一天,山坡下躺滿了八路軍士兵的屍體,最先參加攻擊的幾個主力團都傷亡過半失去攻擊能力。

很明顯,日軍的殺傷距離就是80米,土工掘進50米,手榴彈扔出去30米,足以把環形工事裡面的日軍全部炸懵逼,然後一個衝鋒解決戰鬥。

如果日軍的環形陣地真的這樣簡單,李雲龍的戰術真的會奏效。一個營360人每人10顆手榴彈,一次360顆扔出去就是一場大轟炸,這些擲彈兵繼續往前衝,邊衝邊扔,日軍防禦工事被炸塌,日軍也被炸懵逼,然後就剩下機槍手、短槍和刺刀上去收割戰果了。

可以想象,這是一種完全不要命的打法,真正的短兵相接。李雲龍直接把全團的輕機槍集中起來使用,把輕機槍當衝鋒槍,手榴彈一停,機槍就上去,然後全團上刺刀與日軍進行肉搏戰。這樣日軍根本沒有生還的可能。

3,在真實戰場中,這種戰術運用十幾次,改進十幾次,也許有可能消滅日軍。

真實的戰場上,可能李雲龍的戰術用處不大。

首先,日軍有擲彈筒和迫擊炮,而且雖然只有一個大隊的裝備,卻相當於八路軍至少一個旅。日軍的大隊1000人,往往可以直接對陣國軍一個師10000人,李家坡的山崎大隊,絕不是簡單的500人半個大隊那麼簡單。日軍強大的火力優勢面前,再加上空軍支援,李雲龍的土工掘進速度會很慢很慢。

其次,日軍的陣地面積有多大,是立體型的嗎?這些小說和電視劇都沒有介紹。我們按照解放軍的戰術條例,每兩個戰士的距離應該保持在10米到20米中間,這樣可以確保敵人一發炮彈最多隻能炸死一個人。這樣即便是給山崎大隊的兵員減半,戰術分散減半,5米一個日軍,100名日軍也能擺滿直徑50米的圓形陣地。獨立團扔的手榴彈,只能打入日軍陣地邊緣,縱深上完全沒有辦法。

最後,按照孤軍不守的戰術原則,日軍必然在環形工事之外還有火力支撐點,這個支撐點,可以隨時用擲彈筒迫擊炮和機關槍支援主陣地。獨立團想在炮火支援下進行土工掘進,想在土工掘進結束後投擲手榴彈,必然會遭到日軍交叉火力的打擊。

4,真實歷史中,3600枚手雷戰術基本沒什麼用。

真實歷史中,李家坡之戰的原型就是關家堖戰鬥。這場戰鬥,日軍被殲滅200多人,而八路軍則傷亡2000多人,敵我交換比一比十,這是百團大戰中戰術效能最差的戰鬥。

事後,彭老總、劉老總等八路軍高級將領回到關家堖,參觀日軍陣地,發現日軍的臨時工事、暗堡掩體、火力配置很有章法。尤其是“貓耳洞”等單兵掩體,對八路軍啟發很大,後來的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中,這些戰術得到很好的貫徹和使用。

關家堖戰鬥中,日軍防守很頑強,很重要的原因是還佔據了比關家堖更高的柳樹堖作為活力支撐點,居高臨下對關家堖進行火力支援,效果相當顯著。

關家堖戰鬥中,日軍陣地也不是所謂的圓形臺地中央的環形工事,而是關家堖一層一層的地形中,有一排一排的窯洞,每一個窯洞都是一個獨立戰鬥單元。這些窯洞,簡直就是單面向外的地堡群,日軍用機關槍和步槍設置的火力網,讓八路軍根本無法衝過去,只能一個窯洞一個窯洞爭奪,一排窯洞一排窯洞進行佔領。至於李雲龍一蹴而就的戰術,根本不可能實現。

我住在晉西北,我家就在一個山頂臺地上,每天出去,就能看見山坡上一排一排的錯落有致的窯洞。如果順著某一道溝往山頂上衝,必然遭到兩邊窯洞交叉火力打擊打擊,根本沒有衝上去的可能。

當然,《亮劍》作者都樑雖然是江蘇人,卻寫過很多有關黃土高原的故事。在另一本小說《血色浪漫》中,就講到了主角走了一天才到鄰村找女主角的事情,所以都樑不可能不知道黃土高原的地形特點,把李家坡之戰,寫的如此輕鬆,只是為了讓小說更加好看。

真實的戰爭,往往不是如小說和電視那麼好看,反而是非常的血腥、非常的可怕、非常的無聊、非常的令人崩潰。

日慕乡关
2019-10-26

李雲龍帶著獨立團攻打日軍山崎大隊發生在經典抗戰劇《亮劍》的第四集,在連續進攻受阻以後,李雲龍創造性的利用土工戰壕的方式往前推進了50米,在距離日軍30米距離用3600顆手榴彈把日軍陣地炸的遍地開花,最終全殲日本山崎大隊。

李雲龍帶著獨立團攻打日軍山崎大隊發生在經典抗戰劇《亮劍》的第四集,在連續進攻受阻以後,李雲龍創造性的利用土工戰壕的方式往前推進了50米,在距離日軍30米距離用3600顆手榴彈把日軍陣地炸的遍地開花,最終全殲日本山崎大隊。

首先要說,這個情節是虛構的,歷史上並無類似成功戰例。與之較為相似的情節發生在“百團大戰”中的關家惱戰役,此戰我軍集合3個旅2個團,參戰兵力超過20000人,在彭德懷元帥親自指揮下圍殲日本岡崎支隊500人,經過兩晝夜血戰,最終岡琦支隊在援兵的幫助下突圍成功,據日軍統計,岡崎支隊在關家堖戰鬥中陣亡52人,受傷97人,失蹤2人,合計151人,而我軍陣亡將士超過2000。由此可見日軍戰鬥力之強悍。以八路軍當時的裝備和訓練水平想圍殲日軍聯隊級編制,依然是力不從心。

拋開真實歷史,按照當時的軍事實力和作戰方式,獨立團是否有能力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取勝利呢?答案依舊是否定的。

李雲龍帶著獨立團攻打日軍山崎大隊發生在經典抗戰劇《亮劍》的第四集,在連續進攻受阻以後,李雲龍創造性的利用土工戰壕的方式往前推進了50米,在距離日軍30米距離用3600顆手榴彈把日軍陣地炸的遍地開花,最終全殲日本山崎大隊。

首先要說,這個情節是虛構的,歷史上並無類似成功戰例。與之較為相似的情節發生在“百團大戰”中的關家惱戰役,此戰我軍集合3個旅2個團,參戰兵力超過20000人,在彭德懷元帥親自指揮下圍殲日本岡崎支隊500人,經過兩晝夜血戰,最終岡琦支隊在援兵的幫助下突圍成功,據日軍統計,岡崎支隊在關家堖戰鬥中陣亡52人,受傷97人,失蹤2人,合計151人,而我軍陣亡將士超過2000。由此可見日軍戰鬥力之強悍。以八路軍當時的裝備和訓練水平想圍殲日軍聯隊級編制,依然是力不從心。

拋開真實歷史,按照當時的軍事實力和作戰方式,獨立團是否有能力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取勝利呢?答案依舊是否定的。

從裝備上來看,1939年以後邊區裝備製造能力大幅提升,尤其是手榴彈產品大幅增長,據統計,彼時太行山區共計有兵工廠七座,其中四座步槍製造所和三座彈藥廠,在一些留學生的幫助下,手榴彈爆炸力也大幅提升,一線作戰部隊一次投放3600顆手榴彈是可以實現的,這點無爭議。

關鍵是在實際戰鬥中是否有機會把工事修築到日本陣地前30米,並用手榴彈一舉幹掉對手。這點可行性很低,以日軍當時裝備的九二重機槍為例,在30米距離可以擊穿58釐米的混凝土層,不僅如此,日軍還裝備有大量的迫擊炮擲彈筒,在這個距離做土工幾乎不可能,更不提集合部隊扔手榴彈。

李雲龍帶著獨立團攻打日軍山崎大隊發生在經典抗戰劇《亮劍》的第四集,在連續進攻受阻以後,李雲龍創造性的利用土工戰壕的方式往前推進了50米,在距離日軍30米距離用3600顆手榴彈把日軍陣地炸的遍地開花,最終全殲日本山崎大隊。

首先要說,這個情節是虛構的,歷史上並無類似成功戰例。與之較為相似的情節發生在“百團大戰”中的關家惱戰役,此戰我軍集合3個旅2個團,參戰兵力超過20000人,在彭德懷元帥親自指揮下圍殲日本岡崎支隊500人,經過兩晝夜血戰,最終岡琦支隊在援兵的幫助下突圍成功,據日軍統計,岡崎支隊在關家堖戰鬥中陣亡52人,受傷97人,失蹤2人,合計151人,而我軍陣亡將士超過2000。由此可見日軍戰鬥力之強悍。以八路軍當時的裝備和訓練水平想圍殲日軍聯隊級編制,依然是力不從心。

拋開真實歷史,按照當時的軍事實力和作戰方式,獨立團是否有能力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取勝利呢?答案依舊是否定的。

從裝備上來看,1939年以後邊區裝備製造能力大幅提升,尤其是手榴彈產品大幅增長,據統計,彼時太行山區共計有兵工廠七座,其中四座步槍製造所和三座彈藥廠,在一些留學生的幫助下,手榴彈爆炸力也大幅提升,一線作戰部隊一次投放3600顆手榴彈是可以實現的,這點無爭議。

關鍵是在實際戰鬥中是否有機會把工事修築到日本陣地前30米,並用手榴彈一舉幹掉對手。這點可行性很低,以日軍當時裝備的九二重機槍為例,在30米距離可以擊穿58釐米的混凝土層,不僅如此,日軍還裝備有大量的迫擊炮擲彈筒,在這個距離做土工幾乎不可能,更不提集合部隊扔手榴彈。

即便是手榴彈順利扔出去,想憑藉這些手榴彈擊潰日軍工事也不可能。二戰時期的戰壕看似是個掩護士兵的土溝子,實則有很強的技術含量,不僅縱橫交錯,而且層層佈局,戰壕中還可以再挖“貓耳洞”,方便單兵躲藏,即便是手榴彈對第一層戰壕形成打擊,還有第二層第三層,不僅如此,戰壕的佈置還講究火力交叉,想通過一輪手榴彈攻擊就短兵相接,幾乎不可能。

關家惱戰役後,彭德懷、左權、劉伯承等人曾親自到日本陣地視察,對日軍的戰壕佈置做了深入研究,大開眼界,可見日本當時的工事水平是很高的。

李雲龍帶著獨立團攻打日軍山崎大隊發生在經典抗戰劇《亮劍》的第四集,在連續進攻受阻以後,李雲龍創造性的利用土工戰壕的方式往前推進了50米,在距離日軍30米距離用3600顆手榴彈把日軍陣地炸的遍地開花,最終全殲日本山崎大隊。

首先要說,這個情節是虛構的,歷史上並無類似成功戰例。與之較為相似的情節發生在“百團大戰”中的關家惱戰役,此戰我軍集合3個旅2個團,參戰兵力超過20000人,在彭德懷元帥親自指揮下圍殲日本岡崎支隊500人,經過兩晝夜血戰,最終岡琦支隊在援兵的幫助下突圍成功,據日軍統計,岡崎支隊在關家堖戰鬥中陣亡52人,受傷97人,失蹤2人,合計151人,而我軍陣亡將士超過2000。由此可見日軍戰鬥力之強悍。以八路軍當時的裝備和訓練水平想圍殲日軍聯隊級編制,依然是力不從心。

拋開真實歷史,按照當時的軍事實力和作戰方式,獨立團是否有能力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取勝利呢?答案依舊是否定的。

從裝備上來看,1939年以後邊區裝備製造能力大幅提升,尤其是手榴彈產品大幅增長,據統計,彼時太行山區共計有兵工廠七座,其中四座步槍製造所和三座彈藥廠,在一些留學生的幫助下,手榴彈爆炸力也大幅提升,一線作戰部隊一次投放3600顆手榴彈是可以實現的,這點無爭議。

關鍵是在實際戰鬥中是否有機會把工事修築到日本陣地前30米,並用手榴彈一舉幹掉對手。這點可行性很低,以日軍當時裝備的九二重機槍為例,在30米距離可以擊穿58釐米的混凝土層,不僅如此,日軍還裝備有大量的迫擊炮擲彈筒,在這個距離做土工幾乎不可能,更不提集合部隊扔手榴彈。

即便是手榴彈順利扔出去,想憑藉這些手榴彈擊潰日軍工事也不可能。二戰時期的戰壕看似是個掩護士兵的土溝子,實則有很強的技術含量,不僅縱橫交錯,而且層層佈局,戰壕中還可以再挖“貓耳洞”,方便單兵躲藏,即便是手榴彈對第一層戰壕形成打擊,還有第二層第三層,不僅如此,戰壕的佈置還講究火力交叉,想通過一輪手榴彈攻擊就短兵相接,幾乎不可能。

關家惱戰役後,彭德懷、左權、劉伯承等人曾親自到日本陣地視察,對日軍的戰壕佈置做了深入研究,大開眼界,可見日本當時的工事水平是很高的。

當然,筆者不否認《亮劍》是一部優秀的抗戰電視作品,尤其是八路軍在面對強大對手不膽怯不服輸的英雄氣概,鼓舞了許多觀眾,但就一些具體情節來說,依舊存在不盡不實等問題,作為電視看看可以,做歷史就算了。


我是歷史達人日慕鄉關,歡迎關注!

SYWER
2019-09-09

這個還用問嗎?這部小說的作者是個十足的傻逼!老百姓當然是看看熱鬧娛樂一下就行了,但你只要稍微留意和分析一下就會發現整部小說沒有一處經得起推敲的!這個傻逼作者極盡編造、無限誇張、信口雌黃、胡說八道之能事,塑造出一個雖然沒什麼文化,讀書時可能是個白痴、二百五但並不妨礙能成為智慧化身的奇葩形象!這個作者上學時數學最多考二十分,語文從來都是不及格,至於其他學科?那對不起基本與他沒啥關係了!該作者上班後不好好從事他的工人工作、不好好發揮一下他的小水龍頭作用,總想當一下攔河大閘,總幻想著哪個伯樂來發現他這匹千里馬,現實的情況是沒哪個把他當顆蔥。在極其鬱郁不得志的情況下用他那裝滿漿糊的腦袋寫下了讓人看了就想吐的小說,在恍惚中他把自己當成了李雲龍或者是望盡山(這個傻逼作者是湖北人,且有意在捧他們湖北人)!雖這這部狗屁小說的出版和同名電視劇的播出,給社會造成極壞的影響!給一些本來就二五掛五的領導帶來了認識上的混亂!!!他們甚至大聲疾呼“要重用李雲龍式幹部”!公開與黨中央關於人才選拔制度的“知識化、年輕化、科學化……”唱反調!這還是從小的方面說,說的嚴重些是不是敵國派來的間諜企圖弄衰中國?其心可誅!

虹摄库尔斯克
2019-10-26

3600枚手榴彈全殲日軍一個大隊,那是不可能的!

剛剛看了其他人的回答,說的都很好,從日軍火力和我軍土工作業等方面闡述了,我軍根本無法抵達到日軍前沿30-50米的距離上。

我從另一方面來說說,就是就算我軍掘土挖到了敵人陣地前的50米左右,投擲手榴彈,能不能將一個日軍大隊消滅呢?顯然也是不可能的!

3600枚手榴彈全殲日軍一個大隊,那是不可能的!

剛剛看了其他人的回答,說的都很好,從日軍火力和我軍土工作業等方面闡述了,我軍根本無法抵達到日軍前沿30-50米的距離上。

我從另一方面來說說,就是就算我軍掘土挖到了敵人陣地前的50米左右,投擲手榴彈,能不能將一個日軍大隊消滅呢?顯然也是不可能的!

一個日軍大隊的人數是500人左右,就算是算上前期的幾十人陣亡,也有400多人的數量。這些人數不可能是集中在一塊讓你打,既然採用了戰壕戰,就一定是錯落有致地挖掘了戰壕,不但擁有一個寬正面,還應該有後方的支撐點,以佈置重機槍、迫擊炮、擲彈筒等重火器。這樣的話,這個簡易的陣地就擁有了一定的縱深。

3600枚手榴彈全殲日軍一個大隊,那是不可能的!

剛剛看了其他人的回答,說的都很好,從日軍火力和我軍土工作業等方面闡述了,我軍根本無法抵達到日軍前沿30-50米的距離上。

我從另一方面來說說,就是就算我軍掘土挖到了敵人陣地前的50米左右,投擲手榴彈,能不能將一個日軍大隊消滅呢?顯然也是不可能的!

一個日軍大隊的人數是500人左右,就算是算上前期的幾十人陣亡,也有400多人的數量。這些人數不可能是集中在一塊讓你打,既然採用了戰壕戰,就一定是錯落有致地挖掘了戰壕,不但擁有一個寬正面,還應該有後方的支撐點,以佈置重機槍、迫擊炮、擲彈筒等重火器。這樣的話,這個簡易的陣地就擁有了一定的縱深。

就算是陣地前50米扔手榴彈能夠消滅一些敵人,但一旦敵人發現收到重創,必然通過交通壕向後撤離到後方陣地,所以光靠手榴彈是很難在第一時間將所有日軍全部消滅的。

那麼我們再從我軍手榴彈的威力來看,能不能起到大規模殺傷的效果。當時八路軍使用的手榴彈都是邊區自己生產的,炸藥量不大,也沒有預置破片,很多就是手榴彈彈體分成兩塊來殺傷敵人,效果非常差。

3600枚手榴彈全殲日軍一個大隊,那是不可能的!

剛剛看了其他人的回答,說的都很好,從日軍火力和我軍土工作業等方面闡述了,我軍根本無法抵達到日軍前沿30-50米的距離上。

我從另一方面來說說,就是就算我軍掘土挖到了敵人陣地前的50米左右,投擲手榴彈,能不能將一個日軍大隊消滅呢?顯然也是不可能的!

一個日軍大隊的人數是500人左右,就算是算上前期的幾十人陣亡,也有400多人的數量。這些人數不可能是集中在一塊讓你打,既然採用了戰壕戰,就一定是錯落有致地挖掘了戰壕,不但擁有一個寬正面,還應該有後方的支撐點,以佈置重機槍、迫擊炮、擲彈筒等重火器。這樣的話,這個簡易的陣地就擁有了一定的縱深。

就算是陣地前50米扔手榴彈能夠消滅一些敵人,但一旦敵人發現收到重創,必然通過交通壕向後撤離到後方陣地,所以光靠手榴彈是很難在第一時間將所有日軍全部消滅的。

那麼我們再從我軍手榴彈的威力來看,能不能起到大規模殺傷的效果。當時八路軍使用的手榴彈都是邊區自己生產的,炸藥量不大,也沒有預置破片,很多就是手榴彈彈體分成兩塊來殺傷敵人,效果非常差。

這種手榴彈在平地作戰時,特別是伏擊道路上的日軍士兵和車輛時,尚能夠取得效果,但是要讓這種手榴彈對戰壕裡面的敵人進行殺傷,就只有非常精確地投擲到戰壕內敵人的位置上。雖然只有30-50米,但是戰壕是一條線,3600枚手榴彈有多少枚可以投進去呢?一旦投在戰壕外面,對戰壕裡面的敵人其實是沒有多大殺傷力的!

3600枚手榴彈全殲日軍一個大隊,那是不可能的!

剛剛看了其他人的回答,說的都很好,從日軍火力和我軍土工作業等方面闡述了,我軍根本無法抵達到日軍前沿30-50米的距離上。

我從另一方面來說說,就是就算我軍掘土挖到了敵人陣地前的50米左右,投擲手榴彈,能不能將一個日軍大隊消滅呢?顯然也是不可能的!

一個日軍大隊的人數是500人左右,就算是算上前期的幾十人陣亡,也有400多人的數量。這些人數不可能是集中在一塊讓你打,既然採用了戰壕戰,就一定是錯落有致地挖掘了戰壕,不但擁有一個寬正面,還應該有後方的支撐點,以佈置重機槍、迫擊炮、擲彈筒等重火器。這樣的話,這個簡易的陣地就擁有了一定的縱深。

就算是陣地前50米扔手榴彈能夠消滅一些敵人,但一旦敵人發現收到重創,必然通過交通壕向後撤離到後方陣地,所以光靠手榴彈是很難在第一時間將所有日軍全部消滅的。

那麼我們再從我軍手榴彈的威力來看,能不能起到大規模殺傷的效果。當時八路軍使用的手榴彈都是邊區自己生產的,炸藥量不大,也沒有預置破片,很多就是手榴彈彈體分成兩塊來殺傷敵人,效果非常差。

這種手榴彈在平地作戰時,特別是伏擊道路上的日軍士兵和車輛時,尚能夠取得效果,但是要讓這種手榴彈對戰壕裡面的敵人進行殺傷,就只有非常精確地投擲到戰壕內敵人的位置上。雖然只有30-50米,但是戰壕是一條線,3600枚手榴彈有多少枚可以投進去呢?一旦投在戰壕外面,對戰壕裡面的敵人其實是沒有多大殺傷力的!

所以,綜合上面這些分析,李雲龍想靠3600枚手榴彈將500人的日本大隊,還是有完善戰壕依託的日軍消滅,是不可能的!

优己
2019-01-14

拋除李家坡特殊的地形之外,如果兩軍對壘的話用這種進攻方式確實可以。八路軍在百團大戰中曾經就大量使用這種方法進攻日軍以及偽軍的碉堡以及據點。這主要是因為我軍缺乏火炮以及炮彈,手榴彈是唯一我們自己能夠生產並且具有爆破能力的武器,我軍用手扔榴彈的方式代替了迫擊炮,雖然從投擲距離上看跟迫擊炮還有一定的距離,但是明顯是唯一能夠抵盡進攻的方法。

在抗日戰場上的八路軍很少有炮火支援,扔手榴彈是當時最有效的進攻方式。抗日神劇總是在過分渲染戰場繳獲。實際上這是錯誤的。在真正的抗日戰場上,繳獲槍支容易,繳獲子彈不容易;繳獲大炮容易,繳獲炮彈不容易;由於日軍有健全的保障系統,他們的彈藥是每天下發的,這使得日軍在打炮打槍的時候是不考慮彈藥使用量的,打光就是了,反正明天又會有了。日軍並不傻,他們同樣怕死,只要炮彈夠得著的絕對不會用槍去打,用槍打得到的絕對不會去拼刺刀,在這種戰法之下,日軍絕對不會給你留下任何彈藥跟炮彈的!你打下陣地只能撿到他們的槍炮,卻不會有子彈跟炮彈的。

锐度何老师
2019-12-07

不可行!不但不可行,簡直是作死。

首先作為影視作品,由於劇情需要,拍出這麼一段無可厚非。

其次亮劍這種電視劇的編劇、導演、顧問,他們的軍事底蘊還是有的,所以這個劇情的破綻他們自己也知道,做了一定的彌補,雖然不太嚴謹,但也算說得過去。

不可行!不但不可行,簡直是作死。

首先作為影視作品,由於劇情需要,拍出這麼一段無可厚非。

其次亮劍這種電視劇的編劇、導演、顧問,他們的軍事底蘊還是有的,所以這個劇情的破綻他們自己也知道,做了一定的彌補,雖然不太嚴謹,但也算說得過去。

這種打法最大的破綻就在於:日軍的反衝鋒。

你挖戰壕向日軍的工事靠近,如果這時候日軍主動出擊,衝向你的戰壕,你在溝裡,他站在溝上,他手裡端著38大蓋兒,你拿著鐵鍬......

在電視劇中日軍確實進行了反衝鋒,向李雲龍的挖溝部隊展開攻擊。劇組的編劇、導演是這樣解決的:李雲龍的旅長用炮火攔截射擊,打退了日軍,沒讓日軍衝到李雲龍的部隊前面,然後旅長還喊了一句:把炮彈都打出去,老子不過了。劇情這樣安排還是沒啥毛病,但實際執行起來那是鬧著玩。

咱八路軍啥時候這麼闊氣過,用炮火攔截打退日本鬼子?有沒有這個家底,咱都不追究,就只看一個數據:30米。

李雲龍最後把戰壕挖到了距離日軍工事30的距離,這是什麼概念?日軍從工事裡衝出來,跑到獨立團的頭頂只需要10秒鐘,你炮火攔截來得及嗎?如果日軍反衝鋒,可以在半分鐘內和獨立團攪到一起,區別是日軍在地面,獨立團在溝裡,人家手裡是上了刺刀的步槍,獨立團手裡是鐵鍬,旁邊堆著手榴彈,這是自殺。

這時候你炮火還咋支援?獨立團和山崎大隊一起炸?

其次就是這種戰法的土木工程量太大,實戰中無法實現。

在日本人正面展開一個營來投擲手榴彈,這條戰壕得500米寬。像我上面說的日軍反衝鋒,你要是隻有這一條戰壕,人家10秒鐘衝過來,向下面開一排槍,捅兩刀戰鬥就結束了。要想守住,怎麼也得挖三圈戰壕,形成環形工事。

後方是炮兵,並在第二環上構建機槍陣地,這才有可能守住。

而在這三環戰壕的縱向,還得再挖十幾條交通壕。

得先在較遠處選一塊主陣地,穩了再挖第一條溝,做好防禦,再挖第二條,守住了,再挖第三條。

這是個大工程,以當時的戰場環境根本沒那麼長時間給你。溝挖好了,小日本的援軍也到了。

等挖好了,人家10秒鐘衝過來,把溝給你搶了,人可丟大了。

擲彈筒迫擊炮專克戰壕

日本人不會老老實實看你挖戰壕的,他的部隊也都裝備了擲彈筒、迫擊炮這類的曲射武器,剛好能把炮彈以拋物線的形式丟進戰壕。

挖10個小時戰壕,就得讓人家轟10個小時。擺在前面的一個營才幾百人,炸死炸傷100人,這個營就殘了。

我們中國人小說、演義、民間故事看的多,再加上我們自古以來本來就文學作品繁榮,所以總是把戰爭想的天花亂墜,實際上真打起來,花裡胡哨的東西很少,就是靠人迅速的往上堆。

獨立團消滅山崎大隊的靈感來自於關家堖戰鬥,當時參戰的部隊,以及指揮的將領都是我軍的精華,但在那種局面下,都沒別的辦法,就是戰士拿命往上衝。啥三十六計、孫子兵法呀,沒用。

林哥讲武堂
2019-03-09

看到很多人說不可能,或許大家都是根據劇中表現的場景做的論斷。如果根據小說中的描述,可能性就很大了。

看到很多人說不可能,或許大家都是根據劇中表現的場景做的論斷。如果根據小說中的描述,可能性就很大了。

根據小說的設定,山崎大隊是被包圍在一個頂端平攤的山包上。在構建防禦工事的時候,山崎並沒有選擇建在常見的山包與斜坡交界的稜線處。稜線處雖然視線良好,有助於居高臨下觀察目標,可是也容易遭到對方的反殺。山崎選擇的是從稜線處後退80米,構建工事。

看到很多人說不可能,或許大家都是根據劇中表現的場景做的論斷。如果根據小說中的描述,可能性就很大了。

根據小說的設定,山崎大隊是被包圍在一個頂端平攤的山包上。在構建防禦工事的時候,山崎並沒有選擇建在常見的山包與斜坡交界的稜線處。稜線處雖然視線良好,有助於居高臨下觀察目標,可是也容易遭到對方的反殺。山崎選擇的是從稜線處後退80米,構建工事。

以上是個山坡坡面示意圖,圖中可以看出來,山坡下的八路軍根本看不到目標。兒八路軍缺少火炮這種曲射火力,直射火力威脅不到對方。而一旦八路軍越過稜線開始衝擊,這80米平坦的地形足夠日軍慢從容精準射殺目標。這也是為什麼其他部隊攻擊了那麼久遲遲拿不下山崎大隊的原因——地形受限,武器不好使。

看到很多人說不可能,或許大家都是根據劇中表現的場景做的論斷。如果根據小說中的描述,可能性就很大了。

根據小說的設定,山崎大隊是被包圍在一個頂端平攤的山包上。在構建防禦工事的時候,山崎並沒有選擇建在常見的山包與斜坡交界的稜線處。稜線處雖然視線良好,有助於居高臨下觀察目標,可是也容易遭到對方的反殺。山崎選擇的是從稜線處後退80米,構建工事。

以上是個山坡坡面示意圖,圖中可以看出來,山坡下的八路軍根本看不到目標。兒八路軍缺少火炮這種曲射火力,直射火力威脅不到對方。而一旦八路軍越過稜線開始衝擊,這80米平坦的地形足夠日軍慢從容精準射殺目標。這也是為什麼其他部隊攻擊了那麼久遲遲拿不下山崎大隊的原因——地形受限,武器不好使。

這個時候李雲龍登場了,戰術天才的他同樣別出心裁。沒有火炮支援,又夠不著敵人,怎麼辦?那就土工掘進,縮短這段衝擊距離。從稜線出開始挖,挖50米過去,剩下的30米,用手榴彈招呼。

看到很多人說不可能,或許大家都是根據劇中表現的場景做的論斷。如果根據小說中的描述,可能性就很大了。

根據小說的設定,山崎大隊是被包圍在一個頂端平攤的山包上。在構建防禦工事的時候,山崎並沒有選擇建在常見的山包與斜坡交界的稜線處。稜線處雖然視線良好,有助於居高臨下觀察目標,可是也容易遭到對方的反殺。山崎選擇的是從稜線處後退80米,構建工事。

以上是個山坡坡面示意圖,圖中可以看出來,山坡下的八路軍根本看不到目標。兒八路軍缺少火炮這種曲射火力,直射火力威脅不到對方。而一旦八路軍越過稜線開始衝擊,這80米平坦的地形足夠日軍慢從容精準射殺目標。這也是為什麼其他部隊攻擊了那麼久遲遲拿不下山崎大隊的原因——地形受限,武器不好使。

這個時候李雲龍登場了,戰術天才的他同樣別出心裁。沒有火炮支援,又夠不著敵人,怎麼辦?那就土工掘進,縮短這段衝擊距離。從稜線出開始挖,挖50米過去,剩下的30米,用手榴彈招呼。

面對八路的日工掘進,山崎沒有反應嗎?當然有。山崎一邊組織部隊反衝擊,一邊組織迫擊炮射擊八路軍阻礙土工作業。可是部隊離開工事後就立馬遭到了八路軍的射殺,畢竟這個衝擊距離對雙方是等效的。迫擊炮呢?因為距離太近,迫擊炮幾乎都處於垂直髮射的角度了,這種角度打出去的炮彈很可能掉回自己頭上,所以收效也甚微。

看到很多人說不可能,或許大家都是根據劇中表現的場景做的論斷。如果根據小說中的描述,可能性就很大了。

根據小說的設定,山崎大隊是被包圍在一個頂端平攤的山包上。在構建防禦工事的時候,山崎並沒有選擇建在常見的山包與斜坡交界的稜線處。稜線處雖然視線良好,有助於居高臨下觀察目標,可是也容易遭到對方的反殺。山崎選擇的是從稜線處後退80米,構建工事。

以上是個山坡坡面示意圖,圖中可以看出來,山坡下的八路軍根本看不到目標。兒八路軍缺少火炮這種曲射火力,直射火力威脅不到對方。而一旦八路軍越過稜線開始衝擊,這80米平坦的地形足夠日軍慢從容精準射殺目標。這也是為什麼其他部隊攻擊了那麼久遲遲拿不下山崎大隊的原因——地形受限,武器不好使。

這個時候李雲龍登場了,戰術天才的他同樣別出心裁。沒有火炮支援,又夠不著敵人,怎麼辦?那就土工掘進,縮短這段衝擊距離。從稜線出開始挖,挖50米過去,剩下的30米,用手榴彈招呼。

面對八路的日工掘進,山崎沒有反應嗎?當然有。山崎一邊組織部隊反衝擊,一邊組織迫擊炮射擊八路軍阻礙土工作業。可是部隊離開工事後就立馬遭到了八路軍的射殺,畢竟這個衝擊距離對雙方是等效的。迫擊炮呢?因為距離太近,迫擊炮幾乎都處於垂直髮射的角度了,這種角度打出去的炮彈很可能掉回自己頭上,所以收效也甚微。

等到土工作業完成,衝擊距離剩下30米,好戲開始了。雖說一顆手榴彈威力不大,可是3600顆手榴彈一起扔出去,這個陡然提升的火力密度威力卻相當可觀。何況,日軍工事只是臨時構築,防不住這種沖天而降的手榴彈雨。而且,趁著手榴彈給日軍帶來驚慌之餘,獨立團立馬就衝上去了。30米的距離,你射擊再精準也不管用了。等到近距離白刃戰開始,一切就結束了。

看到很多人說不可能,或許大家都是根據劇中表現的場景做的論斷。如果根據小說中的描述,可能性就很大了。

根據小說的設定,山崎大隊是被包圍在一個頂端平攤的山包上。在構建防禦工事的時候,山崎並沒有選擇建在常見的山包與斜坡交界的稜線處。稜線處雖然視線良好,有助於居高臨下觀察目標,可是也容易遭到對方的反殺。山崎選擇的是從稜線處後退80米,構建工事。

以上是個山坡坡面示意圖,圖中可以看出來,山坡下的八路軍根本看不到目標。兒八路軍缺少火炮這種曲射火力,直射火力威脅不到對方。而一旦八路軍越過稜線開始衝擊,這80米平坦的地形足夠日軍慢從容精準射殺目標。這也是為什麼其他部隊攻擊了那麼久遲遲拿不下山崎大隊的原因——地形受限,武器不好使。

這個時候李雲龍登場了,戰術天才的他同樣別出心裁。沒有火炮支援,又夠不著敵人,怎麼辦?那就土工掘進,縮短這段衝擊距離。從稜線出開始挖,挖50米過去,剩下的30米,用手榴彈招呼。

面對八路的日工掘進,山崎沒有反應嗎?當然有。山崎一邊組織部隊反衝擊,一邊組織迫擊炮射擊八路軍阻礙土工作業。可是部隊離開工事後就立馬遭到了八路軍的射殺,畢竟這個衝擊距離對雙方是等效的。迫擊炮呢?因為距離太近,迫擊炮幾乎都處於垂直髮射的角度了,這種角度打出去的炮彈很可能掉回自己頭上,所以收效也甚微。

等到土工作業完成,衝擊距離剩下30米,好戲開始了。雖說一顆手榴彈威力不大,可是3600顆手榴彈一起扔出去,這個陡然提升的火力密度威力卻相當可觀。何況,日軍工事只是臨時構築,防不住這種沖天而降的手榴彈雨。而且,趁著手榴彈給日軍帶來驚慌之餘,獨立團立馬就衝上去了。30米的距離,你射擊再精準也不管用了。等到近距離白刃戰開始,一切就結束了。


也就是說,手榴彈戰術並不是單一的存在,它是各種條件制約下的產物,也是最為可行的辦法。土工作業縮短攻擊距離,手榴彈雨提升火力密度,近距離格鬥避免火力持續不足的優勢。從理論上來說,這個確實可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