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隱居隆中,為何卻通曉天下大事?

諸葛亮隱居隆中,為何卻通曉天下大事?
10 個回答
断鹰攀崖
2017-10-29

這個問題以“躬耕隆中”為前提,把諸葛亮說的“南陽”篡改為“襄陽”!!!

一、誰說諸葛亮隱居“隆中”??

據我所知,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說“南陽,襄陽一帶”,即“躬耕隆中”。

2016年,湖北襄陽宣傳部微信公眾號“漢水襄陽”說諸葛亮“隱居襄陽,躬耕隆中”。

這是赤裸裸的篡改歷史啊!!

二、躬耕地在哪裡?

看看諸葛亮在《出師表》裡說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躬耕地在“南陽”,《南都賦》雲“夫南陽,大郡之都也”,《後漢書》“南陽,洛陽南七百里(漢制,約今500裡)”

這說明《南都賦》、《後漢書》說的“南陽”指的是“南陽城”、南都帝鄉、宛(今河南南陽),怎麼跑到了隆中???

三、隆中屬於諸葛亮說的“南陽”嗎?

1、諸葛亮“躬耕南陽”時,隆中在漢江以南,南陽郡怎麼能跨越漢江、跨越萬山,“強姦襄陽,生出孽子隆中”??

2、227年諸葛亮做《出師表》時,隆中屬襄陽郡無疑,他為何不說“襄陽”,非要說“南陽”??他不承認襄陽郡嗎??那關羽襄陽郡太守如何解釋!?

3、228年諸葛亮做《後出師表》有“曹操……困於南陽”,誰都知道這個“南陽”是南陽城(宛)——宛城之戰,曹操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戰死,曹操狼狽逃離南陽。

總上,隆中不屬於也不可能屬於南陽,故不是躬耕地。

退一步講,隆中屬於南陽郡,隆中就是躬耕地??真是神邏輯!!!!!我敢說,諸葛亮有一萬個躬耕地。

四、評價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以“躬耕隆中”為前提,於是,諸葛亮說的“躬耕於南陽”被篡改為“躬耕於襄陽”。

最後,說一句話!

1、襄陽人千萬別做韓國人,諸葛亮說的是“南陽”。“南陽”不是南郡,也不是襄陽,更不是隆中,尤其不是漢江以南的那個隆中。

2、有個網友說的好啊,

諸葛亮躬耕於大韓民國襄陽郡之“南陽”,因為“南陽,襄陽一帶”(2003年人教版教材),而襄陽屬於襄陽郡(《晉書》)。

秉烛读春秋
2017-10-29

別看諸葛亮隱居隆中,卻心懷天下。諸葛亮隱居的古隆中位於鄂西北歷史文化名城襄陽市襄城區和襄州區、南漳、谷城交界處,距襄陽市13公里。諸葛亮是山東琅琊陽都人(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他的父親諸葛圭曾做過地方長官,可惜在諸葛亮八歲那年,父親不幸早逝,諸葛亮隨同被袁術任命為豫章(今南昌)市長的叔父諸葛玄赴任,但僅過了兩年,叔父也病故了,無奈諸葛亮只能帶著弟弟妹妹們投奔了荊州的劉表,開始了躬耕於南陽的寄人於籬下的生活。
諸葛亮隱居隆中,為何卻通曉天下大事?

諸葛亮在目睹東漢末年軍閥連年征戰的亂世中,當初只想躬耕壟畝,保全性命,不求聞達。只是在和徐庶等人師從司馬徽之後,諸葛亮才志存高遠,由此他也有意結交名人志士,首先他的姐姐嫁給了當地豪族大姓蒯家蒯良的大兒子蒯祺,二姐嫁給了龐家的龐山民為妻。當時荊州的地方勢力是以龐、習、黃、蒯、蔡為首的仕族所把持,所以諸葛亮在荊州地界政治上是有依靠和指望的。

諸葛亮通過其老師水鏡先生司馬徽結識了當時許多荊州名人,比如徐庶、龐德公,還有他未來的老丈人黃承彥。又通過這些人,打聽到了荊州上層消息和動靜,這都為諸葛亮寫就隆中對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諸葛亮隱居隆中,為何卻通曉天下大事?

同時完成了他從一個山村野夫成為一個政治家和軍事家的轉變。

諸葛亮在隱居隆中的這段時間內,最大的收穫是成婚娶妻,諸葛亮的妻子是當地名流黃承彥先生的女兒黃月英,又名黃碩。黃承彥本人即是荊襄當地名流,其性格豪爽且眼界和交遊極廣,黃本人還有一個極為顯赫的身份,他是當時荊州地界最有權勢的行政首長荊州牧劉表的連襟,是荊州地界豪族大姓蔡氏家族的女婿,諸葛亮可謂攀上了豪門。諸葛亮家族與荊州的豪族大姓龐、黃、蒯、蔡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也就是說荊州乃至全國一有風吹草動,諸葛亮都能知曉。

雖然諸葛亮與荊州的政壇上上下下有著微妙的關係,但他通過自己的觀察和縝密分析,知道劉表為人懦弱,大權旁落,荊州並非久留之地,劉表也不是輔佐之人,所以拒不在劉表手下為官,否則諸葛亮早就從政為官了。
諸葛亮隱居隆中,為何卻通曉天下大事?

諸葛亮一邊觀察時局,一邊通過人脈反饋消息,知道了劉備要急於得到名士輔佐。

權衡再三,諸葛亮最終選擇輔佐劉備。

(文/秉燭讀春秋,👍點贊點關注。)

金山万丈
2017-11-01

諸葛亮隱居隆中,為何卻通曉天下大事?

古代的隱士有真有假,假隱士基本有兩種。一種是先官後隱,為官貪汙弄到黃金萬兩之後,就“急流勇退”,享樂於山水之間,再盜名欺世,標榜自己是高人隱士。一種是先隱後官,隱只是手段,是為了博個好名聲,實際上是為了把自己賣個好價錢,也就是為了能做個大官,——他們本來也可能是想玩一把就回家的,誰知道後來身不由己,就只能老死官場,或戰死沙場。

諸葛亮高臥隆中,屬於真隱還是假隱?他自己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前出師表》)真是如此嗎?

三國時代,“英雄”輩出,但是,那個時代是個不講信仰的時代,也就是說“英雄”們都不信仰什麼,他們不受教條的束縛,不太管什麼是與非,一心只論成與敗,攻伐是第一大事,殺人如家常便飯,崇尚的是機謀和權術,成則為王,成就是有理、英明,敗則為寇,失敗了就是無能、荒謬。呵呵,現在有人說曹操偉大得不得了,不知道根據什麼標準。曹操和劉備之類,無非是以各種手段,取得一塊土地,然後稱王稱霸,他們為的只是自己,而不是天下蒼生。——因為他們的爭奪和成敗,曾經死了多少P民?!當然,曹操又絕非千古罪人,他絕不是小說《三國演義》描寫的反派人物,在三國時代,他顯然是個重要的政治家、軍事家,數一數二的“英雄”人物。

曹操所以被歷代皇帝無限仇恨,竭力貶低,無非是他公然把皇帝當傀儡,最後還為他兒子改朝換代打下了基礎。皇帝們最怕的事情,不是天災,不是外敵,而是曹操一類的“內賊”。所以一千多年來,皇帝及其御用文人,怎麼能不痛罵曹操呢?而且,從三國到北宋,絕大部分改朝換代成功的新朝皇帝,都是學習曹操的榜樣,都是從“總經理”的位置出發,最後奪取了“董事長”的位子。所以,他們自己是賊,也就特別怕別人依樣畫葫蘆。

因此,皇帝們都特別讚賞諸葛亮大丞相,面對那麼個傻子皇帝阿斗,居然忠心耿耿,不貪汙不腐敗,最後壯年(54歲)死於沙場,魂斷五丈原。史書《三國志》說,“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羸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諸葛亮顯然是個大才子,千百年來,他已經是智慧的化身,這肯定是有些道理的。但是小說《三國演義》把他寫成神人,總是能料事如神,那也顯然是小說的海吹而已。為什麼諸葛亮就一直被不斷地吹捧?這和曹操一直被貶低的原因是差不多的。——都是皇帝們統治的需要。

再回到正題上來,起初諸葛亮躬耕於南陽,在隆中茅廬裡高臥,真的是隱居嗎?

實際上,諸葛亮並非草民,而是官宦之後,他躬耕於南陽,也有荊州牧劉表作為依靠。《三國志·諸葛亮傳》雲:“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會漢朝更選……,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管仲、樂毅可不是什麼隱士,而是官中之極品,叱吒風雲的名相良將,諸葛亮“每自比於管仲、樂毅”,可見其人世俗之志的宏大,他渴望做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所以,他的躬耕與高臥,不過是一種手段罷了。他在高臥的時候,正神遊海內,看看還有何處,可以讓他一展才華。——這並沒有什麼不正常,並沒有什麼不可以,只是說明諸葛亮,就是個諸葛亮,什麼都要用點心機,用點計謀,——要當大官,先裝隱士,裝高人,待價而沽。他並非“不求聞達於諸侯”,而是在看哪個諸侯是值得效勞的。後來,他發現東吳、曹魏都沒有他施展才華的份,要“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唯有進入劉備集團,還有點希望。因此,就有許多他的朋友,為他遊說,終於使處於困境中的劉備知道世上原來還有個救世奇才臥龍先生,並且通過巧妙的運作,使劉諸侯胃口吊起,求賢若渴。

據《三國志》,“由是先主(劉備)遂詣亮,凡三往,乃見。”於是諸葛亮把想了許多時的天下方略,也就是所謂的“隆中對”,向劉備宣講了一番,劉備如夢初醒,曰:“善!”……劉備“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小說《三國演義》第37、38回描寫的三顧茅廬故事,大致上是與史實相吻合的。明眼人不難看出,劉備其實早在孔明的掌握之中,劉備所以會“三顧”,乃是因為諸葛亮的導演、遙控。一顧、二顧,諸葛亮完全可能就在近處,暗暗地觀察著劉備。——哈,三顧茅廬的故事,又彷彿一個美女巧妙地引誘中意者去辛苦地追求。

事不過三,小說寫道:諸葛亮明知劉備、關羽、張飛在外等候多時,卻故意裝“高眠臥不足”,最後看劉備的確很有誠意,才裝著醒來,吟詩道: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諸葛亮真是極能演戲,真正是個一流演員!——《三國演義》又寫道:孔明吟罷,翻身問童子曰:“有俗客來否?”童子曰:“劉皇叔在此,立候多時。”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報!尚容更衣。”遂轉入後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孔明曰:“南陽野人,疏懶性成,屢蒙將軍枉臨,不勝愧赧。”二人敘禮畢,分賓主而坐,童子獻茶。茶罷,孔明曰:“昨觀書意,足見將軍憂民憂國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誤下問。”玄德曰:“司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語,豈虛談哉?望先生不棄鄙賤,曲賜教誨。”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談天下事?二公謬舉矣。將軍奈何舍美玉而求頑石乎?”玄德曰:“大丈夫抱經世奇才,豈可空老於林泉之下?願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開備愚魯而賜教。”孔明笑曰:“願聞將軍之志。”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備不量力,欲伸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迄無所就。惟先生開其愚而拯其厄,實為萬幸!(天花亂墜,其實就是他要做皇帝的意思)”孔明曰:“……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言罷,命童子取出畫一軸,掛於中堂(呵呵,連圖都早準備好了),指謂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圖也。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玄德聞言,避席拱手謝曰:“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

到此,戲還沒有演完,玄德拜請孔明曰:“備雖名微德薄,願先生不棄鄙賤,出山相助。備當拱聽明誨。”孔明曰:“亮久樂耕鋤,懶於應世,不能奉命。”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蒼生何!”言畢,淚沾袍袖,衣襟盡溼。孔明見其意甚誠,乃曰:“將軍既不相棄,願效犬馬之勞。”

“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榮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陽有隱居,高眠臥不足!”據說這是諸葛亮在隆中寫的詩歌,非常高明。但是,說歸說,做歸做,他實際上並不是什麼“高眠臥不足”的隱士,他最大的興趣,還是努力加入那個世俗的“棋局”,嘔心瀝血,忙忙碌碌地“往來爭榮辱”。

荊州地處南北通衢、東西要衝,消息傳播的途徑很多:

1、佈告與露布它是魏晉南北朝時代的主要傳播媒體。所謂“佈告”,即“佈告天下”的政府文告,以固定地方懸掛與張貼。露布則主要是帛或木板,“露面宣佈,欲四方速知”。這是官方手段。

2、士大夫一般時不時會有聚會,孔明兄的婚姻已打入這個階層,多少可以通過荊州劉表方面,全面地瞭解一些。這是公關手段。

3、潁川的徐庶、石韜,博陵是的崔州平,汝南孟建也都是博學的才子,有他們做同學,相互間交換些新聞要點也不是不可能。這是交際手段。

4、行走江湖的俠士、小商小販也是消息的重要傳播者,不要忽略了諸葛也是在隆中幹過農活的,對底層人民的生活了解頗深,與他們打交道正是他獨樹一幟的地方。這是私人手段。

尚霆
2017-10-28

這個問題,也只有襄陽人有資格回答,南陽人一邊涼快去!

湖北人對待歷史的態度是講科學的,不會像某些地區的人把諸葛亮當神來美化!湖北人認為,諸葛亮在襄陽隆中躬耕苦讀,首先是生存的需要,他和家人得吃飯,諸葛亮叔叔去世後,生活來源成了很大問題,所以諸葛亮和家人必須下地幹活才能保證溫飽,但繁重的體力勞動並未磨滅一個年輕人的雄心壯志,他也想成就一番事業,在動盪的年代,他也夢想用自己的智慧輔佐一位“明君”以實現個人價值!

智慧從何而來?得有文化知識,但生產力並不發達的東漢時期,知識的獲取成本是很高的,那時代有知識和文化的人並不多,諸葛亮從從政的叔叔身上打開了眼界、懂得了學習方法,並深知如果未來要想有成就,除了獲得知識外,還得同有文化的“名士”交往,通過向這些有智慧的人學習,使自身的“德和智”有較大的提升!諸葛亮的叔叔在去世前德高望重,曾經積累了不少人脈,在等級制度仍然很濃厚的漢代,這些成為諸葛亮同襄陽名士交往的重要資本,在等級制度的背景下,諸葛亮並非是嚴格意義上的“士”,一是太年輕;二是並非出生顯貴,處於讀書的“士”階層的邊緣,這個“邊緣”社會地位也是受益於其叔叔,但諸葛亮很好的把握了機會,除了充分增加自己的知識量外,還廣泛的交往襄陽和名士,叔叔曾經的威望極大的提升了諸葛亮的地位,儘管他也挑大糞、拿鋤頭刨地,但襄陽的名士們並沒有視其為地位低下的鄉巴佬!

正是由於諸葛亮這個後生強烈的求知慾,諸葛亮交往了大量的襄陽名士,這些名士除了向諸葛亮傳授文史經典外,還同其一起分析時局,諸葛亮也就有了雖長時間活動於襄陽地區,但對全國的政治、軍事局勢有很深入的瞭解,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信息來源渠道!諸葛亮不是神,正是由於其有廣泛的信息來源形成的知識,才在後來的“三顧茅廬”談話中把劉備的眼睛都說直了!

至於“諸葛亮隱居”之說,哈哈哈哈,襄陽人聽了就會笑的噴飯,懶得再說了,就把很久以前本人發的微博(三段為三篇)轉發過來:

民間一直流傳著諸葛亮隱居的故事,其實這只是民間傳說,這種說法成立的可能性很小,純粹是個笑話。隱居是什麼概念,隱居是有名望的、名甲天下的人士想不受世俗煩擾,躲起來或讀書或泡妞或圖個清淨!但諸葛亮當年是一個來“荊州”投親的流民,職業是農民,沒錢沒名,學識上遠沒有達到一定高度,說白了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屌絲而已,沒幾個人認識他,但他愛讀書,愛學習,愛交友這是事實,喜歡找一幫有水平的襄陽名士pia舌,聽名士們吹牛逼,分析時局。如果硬要將諸葛亮躬耕讀書扯上隱居的話,按照這種隱居模式,咱中國目前有十幾億人在隱居,哈哈,隱居之說太不靠譜!

中國文化是講究等級的,古代“士”的社會地位僅次於皇室,一般情況下這個層次的讀書人不大喜歡將自己和沒什麼文化的體力勞動者擺放在一起,有一種比較明顯的優越感,這就出現了將諸葛亮深度美化的情況,有文載諸葛亮“手無縛雞之力”,如果按常理科學性分析,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諸葛亮在跟隨劉備出山之前,一直在襄陽隆中耕讀,在漢代,讀書人所掌握的知識文化並不能轉化成可以交易的商品,諸葛亮如果想要養活自己和家人,他必須要耕田種地,拾掇莊稼,更多時候,諸葛亮是一個幹農活的粗人,從事著比較繁重的體力勞動,由此可以推斷出諸葛亮雖然不一定肌肉很發達,但絕對還是比較有力氣的,沒有一定的氣力,他是如何挑大糞去給農作物施肥?如何翻地刨地?所以說諸葛亮“手無縛雞之力”之說只是後世“士”階層對自身定位的標榜,或者說是給“士”階層打上的一個標誌性符號。

其實,諸葛亮遠沒有小說《三國演義》寫的那麼流弊,亮仔在小說中被神話了,那麼作者為什麼將諸葛亮如此神話呢?這源於中國古代的文人階層的沒有獨立的社會地位,必須依附於封建權貴,依附於朝廷,朝廷提供的資源有限,讀書人之間的競爭相當激烈,都希望被朝廷重用以實現個人價值!諸葛亮被歷代文人雅士廣泛推崇的一個重要原因始於史書中的一句話:“凡三往,乃見……”!這句話強烈的敲叩著歷代讀書人的心靈,令他們浮想聯翩,劉備,一個天子之身,因為求賢若渴,竟然三次,三次,三次跑來襄陽隆中向諸葛亮求教啊,這是一種多麼動人心魄的場景,充滿無限的想象空間,眾多文人也夢想能有這樣的機會,不說來三次,來一次也可以啊!皇上啊,路途遙遠,您就不要來了,寫封信來草民自己上京城……!漸漸的,諸葛亮變成了讀書人的精神偶像,都希望成為有才幹的被重用的當代諸葛亮,文人階層瀰漫著這樣的心態,諸葛亮怎麼可能不被神話!

南陽人心裡很清楚諸葛亮的價值所在,一味的顛倒黑白,從史料,從常理,從科學性等等諸多方面南陽人都選擇性的閉嘴,只抓住“躬耕於南陽”的南陽二字,除此之外,南陽人無法提供令人信服的證據支撐他們的觀點!南陽人認為的“諸葛亮躬耕於宛城”完全是反人類,漢代時代,他們竟然讓諸葛亮先生在南陽臥龍崗種地,每天種完地後讓諸葛亮返回襄陽的家見媳婦,晚上又讓先生去向老師學習,學習完了後,還要讓先生同襄陽的名士們一起pia舌聊天分析時局,回到家,媳婦也不放過他,叉叉oo一個時辰,早上天還沒亮,南陽人又強迫先生早起,無奈路途遙遠,南陽兄弟們只好給諸葛亮買了輛摩托車,讓先生騎著摩托往返襄陽南陽,神啊,如此折騰下來,可憐的諸葛亮累的是剩下皮包骨頭,不滿三十就英年早逝,民間野史記載,諸葛亮是被南陽人害死的!

笑尝历史百态
2017-10-27

諸葛亮在隆中隱居並非如陶淵明一樣真正隱居,而是屬於“假引”。

諸葛亮隱居隆中,為何卻通曉天下大事?

1、我們先從地理位置來看。諸葛亮隱居的隆中在今天湖北省襄陽市區西南約20公里處的隆中風景名勝區,距離南方政治中心襄陽只有十幾裡地,如果騎馬的話,半個小時到1個小時之間就能到達。半個小時就能到達政治中西心,想要了解天下事困難麼?不困難。

2、我們再來看看諸葛亮隱居時候的關係鏈。

他的朋友崔州平,是太尉之子

他的朋友司馬德操,學多識,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在荊州時與漢末名士宋忠齊名

他的朋友龐德公,荊州襄陽人,東漢末年名士

他的岳父黃承彥,與荊州牧劉表還是連襟。黃承彥的妻子是蔡諷長女。蔡諷的姐姐嫁給了漢末名將、太尉張溫。蔡諷的小女兒嫁給了劉表。蔡諷的兒子是就是在荊州掌握實權的蔡瑁。

他們這些人經常聚在一起,討論天下大事,諸葛亮哪有不知道之理。

再來說說諸葛亮的出生。

3、諸葛亮的出身就不一般,他是西漢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代。他的父親諸葛珪做過泰山郡丞,叔叔諸葛玄曾被袁術(一說是劉表)推薦為豫章太守。可以說諸葛亮是出生於世代官宦之家的。諸葛家族的朋友遍佈於上層社會。比如他的叔叔諸葛玄,與荊州最高統治者劉表關係很好。

4、諸葛亮本身的智慧。

通過書本,關係點點滴滴的信息累積起來,進行調理分析。

襄阳嘉会花艺
2017-10-30

一、躬耕之爭已傷中華文脈,當休矣

有史從史,無史考據,不以今見篡古,應屬治史之要義。《隆中對》之名傳世久矣,有史有據,今人慾改曰“草廬對”乃至“臥龍崗對”,何也?

正夲清源,乃諸葛躬耕地之爭禍及古籍經典矣,實乃中華文化之大不幸。本人非史學專業,但作為八十年代之中學生和三國迷,移居襄陽之前對躬耕地和諸葛傳記本有定見,今已為八十年代以來南陽謬論顛覆,言大跌眼鏡亦不為過矣。

《隆中對》之名廣為流傳,今人慾篡之,對古籍先賢已屬大不敬矣,實乃為禍中華人文。 夲人無意介入兩地之爭,但置身網絡口水謾罵、無德廢話攻戰中,查閱兩地文獻,自有話要說,見笑方家。

篡改古籍,菲薄古人,此風若長,中華文明絕矣!

二、荊州為三顧茅廬之地,當無疑義

東漢末年,外戚專權,宦官為禍,黃巾四起,豪強兼併終成割據局面。公元196年漢獻帝東歸洛陽之時,洛陽已淪為廢墟。中原戰亂不休,曹操詩云“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為當時社會現狀的真實寫照。北方世族大舉南遷,此乃“衣冠南渡”之始。此後長江流域漸成中華文明重心,中原文化衰落,也是吳蜀能抗拒曹操的根本。

荊州牧劉表從江陵移所襄陽,在當地蔡、習、蒯、龐等世族支持下舉賢納士,立學校修禮儀,伐叛修武,開一時太平氣象,為中原士族避亂之地。當時之襄陽,可謂群賢畢至。名士龐德公、司馬徽、龐統、徐庶、黃承彥均在襄居住,為“臥龍”出世之背景。

劉表治下荊州俗稱“荊襄九郡”,一般認為是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七郡。南陽郡自秦伐楚以來,東漢末轄三十七縣,郡所宛(今南陽市)。但南陽郡所轄之酇、山都、鄧、蔡陽、新野等縣域今已隸屬襄陽市管轄,為今老河口市、谷城縣、襄州區、老河口市,且大部在漢水以南。“襄樊市”的名稱僅存在63年(1948-2010),實為此前襄陽地區今襄陽市。今“南陽市”僅轄古南陽郡之十二縣,行政區劃已大為縮小。

躬耕地撇開“襄陽隆中”與“南陽臥龍崗”之爭,荊州說乃共識。沒有劉表所治之荊州,諸葛亮的智慧業績就是無水之木。事實上,逐鹿中原,荊州不可失。諸葛五出祁山,功敗垂成,隆中三分對終成畫餅,蓋因失荊州故也。

三、諸葛亮躬耕於“南陽”之隆中,並非隱居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載: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 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

諸葛亮(181~234年)“苛全性命於亂世”並非虛言。早年命運多艱:三歲喪母,八歲喪父,由叔撫養;操攻徐州陶潛時,四姊妹隨叔父與長兄失散,後諸葛瑾仕於吳;197年玄在豫章太守任上為朱皓攻殺,死於豫章南城民變(參中國院歷史所樑滿倉之《諸葛玄死於南城考》);叔卒與弟諸葛均依表,躬耕自養。

但“不求顯達於諸侯”則為枉。亮出身官宦世家,且其叔為表故吏、玄豫章太守職位也為劉表所請,其出身已決定其為士族代表。諸葛亮大姊嫁與襄陽蒯氏,二姊嫁與襄陽龐氏,自娶劉表姻親黃氏,皆為襄陽世族。史載:(諸葛)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 ,謂為信然。漢始實行“察舉制”,世族士人風評乃出仕根本。躬耕或不得已,但“自比管仲樂毅”似有沽名釣譽之嫌。事實證明,襄陽“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之考語,在襄陽盛行,說明諸葛躬耕是學有所成可濟天下的。

躬耕隆中十年(198~207),應是諸葛結束少年顛沛流離、結交世族名士、遊學博聞最重要的成長時期。

四、躬耕於宛純屬笑談,自取其辱

諸葛躬耕之時,南陽郡穰宛一線為實為戰火前沿。

公元元年(196年)獻帝還東都洛陽,董卓餘黨張濟為曹操驅逐,南犯荊州宛城,是年為表擊殺於穰。後表用其侄張繡守宛拒曹,於196~199年劉張聯軍與操大戰於宛城。四年混戰後,199年宛城張繡降曹,宛城自此成為曹地。時年亮僅18歲。

劉備於建安六年(公元201年)秋往投劉表,“表自郊迎,以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使拒夏侯享、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偽遁,享等追之,為伏兵所破。”由此觀之,劉曹兩家軍事分界線在新野博望鎮。宛城距荊州治所襄陽二三百里,在牛車氾濫時代,持“臥龍崗說”者讓亮遠離荊州軍政教、襄陽親朋師友住曹管區宛城,且六年後劉備三顧曹營茅廬訪亮,豈非天下笑談?!曹操連徐庶老母尚要虜為人質,而況高士臥龍先生乎?

襄陽隆中說的正統地位由《三國志》《水經》確立,此後典籍浩若煙海,延續至今,亦為史家共識。反觀南陽臥龍崗說,宋元之前並無記載。且九十年代前南陽、河南地方政府都持襄陽隆中說。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明確記載:【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按崔氏譜:州平,太尉烈子,均之弟也。魏略曰: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問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後公威思鄉里,欲北歸,亮謂之曰:"中國饒士大夫,遨遊何必故鄉邪!"……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襄陽記曰: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水經》:“(沔水,即漢水)又東過山都縣東北。”《水經注》:“沔南有固城,城側沔川。即新野山都縣治也,舊南陽之赤鄉矣,秦以為縣。……沔水又東經隆中(山),歷孔明舊宅北。亮與劉禪雲:'先帝三顧於臣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水經》成書於東漢末至三國;《水經注》北魏酈道元著。諸葛亮出山是公元207年,距習鑿齒、陳壽、酈道元等均很近,且東漢、魏、晉、北魏均都洛陽,南陽郡屬地是其爭奪和佔有的重要區域,對這段歷史、事件是較易把握的。在《水經注》中,隻字不提宛縣(後稱南陽)、鄧縣,卻對隆中孔明故居寫得明白肯定,其表述是較為可信的。

五、南陽武侯祠之對聯世人讚頌,大有深意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尊重偉人、名人之美德。為其建碑、亭、祠、廟等作紀念,對後輩起了良好的教育作用,反映出人們的崇敬之情。此舉並非指正偉人、名人即在當地居住生活。眾所周知,關帝廟,中山公園等俱在此列。“南陽諸葛廬”,系建在南陽郡治所所在地的紀念性建築;襄陽隆中“三顧堂”,為“躬耕於南陽”之故里,史已肯定。兩地的現存建築,都是後人所建的歷史古建築,具有紀念性質,並同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們有責任維護好,利用好,但不能用作爭地域知名度的籌碼。僅以紀念性建築作無據推論,是難以說明覆雜的歷史問題的。

“臣夲布衣,躬耕於南陽”。“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甚至民間有諺“南陽諸葛亮,穩坐中軍帳。布起八卦陣,專捉飛來將”。實則這些南陽皆指郡屬,時下學術前沿之山都說總比宛城說靠譜。如果把漢代宛縣,誤認為現今的南陽,稱躬耕地為現南陽臥龍崗,則大謬矣。 而躬耕地今襄陽,屬南郡,於漢末雖為南陽郡州治,實則不大。“漢之襄陽境較今小。其南割中廬,西割山都,東北割鄧”。

“已所不欲,勿施以人”。網上南陽網友當襄陽談諸葛時,似有切膚之痛,罵“韓棒子、湖北人卑鄙無恥”之聲不絕於耳,大可不必。躬耕地隆中說為全國為共識,僅南陽一地疑古排斥一切典籍而已。在國務院1986年12月8日公佈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的文件中,亦明確指出襄陽為“隆中諸葛亮故居”,而南陽則為“武侯祠”,這對兩處名勝地的內涵作了科學的表述。在古籍史志不支持的現實下,臥龍崗說很難改變這一行政事實。

南陽臥龍崗武侯祠有副對聯道得好:心在朝庭,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此聯乃清朝湖北人任南陽知府,為南陽人爭躬耕地逼其表態時所題,大有深意——我們都別爭了吧,不論去哪個武侯祠,緬懷的都是諸葛武侯。

经纬历史
2017-11-01

自古以來,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林。

諸葛亮隱居在村野,也只是小隱,甚至是假隱。他不同於陶淵明,不是不為五斗米而折腰,也不是他熱愛田園生活。諸葛亮雖然隱居,他既非隔於世,也非隔於人。

在隱居之餘,他還時常與其友石廣元、孟公威等一干名士暢談。談的是什麼?亂世之中,滿腹經綸和才華的人談論的絕對不是舞文弄墨、著書立說。談論的話題應該是經世濟用、撥亂反正之類的大志和大才。

其實雖然表面上是隱居,實際上是在村野之地暫避,諸葛亮不僅會從朋友那裡打聽消息,也會自己親自去考察。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曾提到諸葛亮獨自去往蜀地考察月餘。這就足以說明,諸葛亮不是真隱居,更多的是在等待機會一展抱負。

為什麼諸葛亮的好友徐庶等人以及族兄諸葛瑾、諸葛誕都分別投往他處,唯獨諸葛亮始終巋然不動呢?年紀輕輕的諸葛亮不可能從小就完全對外界沒有興趣,諸葛亮在等待機會施展他的抱負。雖然身在村野,但是諸葛亮在有意無意時時刻刻地把握各種機會了解時局。只要自己努力,以他的聰明知曉天下事沒什麼難的。

千万千千万
2017-10-28

這個題目有問題。隱居,是成功人士厭倦了都市喧鬧後的選向。諸葛亮一介布衣平民,離開農耕,基本的生活都成問題,談何歸隱。岳父有錢,難道就沒有兒子。其叔父有勢,叔父就沒有子女嗎?這些都是無法迴避的實事。


巜資治通鑑》:建安初,諸葛亮留學襄陽。說明諸葛亮在其叔父這棵大樹避蔭下,在襄陽有個比較好的生活與學習環境。進入名學,結交名士,使其受益非淺,紮好良好的根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加上聰明材質,為其走向成功,夯實基礎。


下面談他為何通曉天下大事。想方便獲取信息,就離不開都市。其居住環境必須臨近城市。假如其距住襄陽隆中,古書記載20裡,現實距30裡,加上山路彎彎,應有40裡有餘。按步行8裡/小時計,來回為10小時,沒有其騎馬的記錄。因此襄陽隆中,絕對不能成為他居住場所。


再看臥龍崗距大都宛城南陽僅七裡。南陽有近半的開國功臣之後裔,世襲官爵貴人比比皆是,茶館不乏其身影。諸葛亮農閒時,去去茶樓,聽聽奇聞政事,開闊下視野是很不錯的。無怪乎他能通曉天下。

青灵灵
2017-10-27

諸葛亮雖然隱居,但是社會關係很高端。

首先,諸葛家算是南陽世家大族,人脈上來說並不差,比如說,和荊州兩大家族之一的薊家是親戚,又拜了南方士族領袖之一的司馬微為師。可謂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諸葛亮隱居不代表不問世事,而且諸葛亮在荊州士大夫中也算很有名氣。

第二,諸葛亮隱居之地交通十分便利,信息也十分發達,加上當時當地社會相對其他地方而言比較穩定,很多文人志士都會選擇到此處避免,外界而來的信息也特別多。

第三,諸葛亮的交際圈,基本都是名人志士,達官貴人,不少好友還是很有名的政客呢!而且第一點已經講到了一些他的人脈。

四、諸葛亮隱居,說不定是一種韜光養晦,甚至有些效仿姜太公之舉。他本身就是一個智慧超群的人,加上自己的分析能力,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

五、道家講,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諸葛亮人隱於野,心隱於市,不過是為了他日大隱隱於朝。

個人愚見。

林芝的鸢尾
2017-10-27

題目都是先入為主的把諸葛亮隱居地定在隆中,請問你是諸葛亮本人嗎,你有資格對隱居地定調嗎?南陽“南船北馬”,距離東漢首都洛陽很近,且沿白河南下可直達襄陽武漢,那時的南陽可是“南都”,在這裡還能消息封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