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精銳部隊到底有什麼?

京營五軍算是精銳嗎?
9 個回答
慕藩怪谈
2019-08-12

說起明朝的精銳部隊首當其衝的就是神機營了,神機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火器部隊,比歐洲最早的火器部隊(西班牙火槍兵)還要早了一個世紀左右。

說起明朝的精銳部隊首當其衝的就是神機營了,神機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火器部隊,比歐洲最早的火器部隊(西班牙火槍兵)還要早了一個世紀左右。

神機營


說起明朝的精銳部隊首當其衝的就是神機營了,神機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火器部隊,比歐洲最早的火器部隊(西班牙火槍兵)還要早了一個世紀左右。

神機營



由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八年(1410年)組建,在征戰交趾(今越南)時學習到先進火器的使用方法,於是專門設置了神機營這樣的火器部隊。神機營主要擔負著“內衛京師,外備征戰”的任務,是朝廷的直屬部隊。

整個神機營大規模裝備火器,冷兵器比例較少,共有官軍五千餘人。神機營最高編制為營,營級設立營編提督內臣兩人,武官三人,掌號頭官兩人。在營級下設立五軍:中軍、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軍各設一內臣和一武將。全營裝備火器步兵火銃3600餘杆,多管火銃200餘杆,還裝備威力巨大的盞口將軍160位(野戰重炮),炮兵部隊還統一裝備手把口400 杆(類似於手槍)。

此後在與蒙古的征戰中,神機營配合騎兵、步兵發揮了重要作用,並且使火器的應用更趨專業化。從永樂八年(1410年)創建亦始,到永樂22年(1424年)神機營五次隨永樂帝出征,屢立奇功。但至明末官員貪腐嚴重,神機營火器也大多粗製濫造,戰鬥力大打折扣。後來薩爾滸之戰神機營精銳幾乎盡失,而後孔有德、耿精忠又叛逃滿清。至此明軍徹底喪失火器優勢,明朝也再無神機營。

戚家軍


說起明朝的精銳部隊首當其衝的就是神機營了,神機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火器部隊,比歐洲最早的火器部隊(西班牙火槍兵)還要早了一個世紀左右。

神機營



由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八年(1410年)組建,在征戰交趾(今越南)時學習到先進火器的使用方法,於是專門設置了神機營這樣的火器部隊。神機營主要擔負著“內衛京師,外備征戰”的任務,是朝廷的直屬部隊。

整個神機營大規模裝備火器,冷兵器比例較少,共有官軍五千餘人。神機營最高編制為營,營級設立營編提督內臣兩人,武官三人,掌號頭官兩人。在營級下設立五軍:中軍、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軍各設一內臣和一武將。全營裝備火器步兵火銃3600餘杆,多管火銃200餘杆,還裝備威力巨大的盞口將軍160位(野戰重炮),炮兵部隊還統一裝備手把口400 杆(類似於手槍)。

此後在與蒙古的征戰中,神機營配合騎兵、步兵發揮了重要作用,並且使火器的應用更趨專業化。從永樂八年(1410年)創建亦始,到永樂22年(1424年)神機營五次隨永樂帝出征,屢立奇功。但至明末官員貪腐嚴重,神機營火器也大多粗製濫造,戰鬥力大打折扣。後來薩爾滸之戰神機營精銳幾乎盡失,而後孔有德、耿精忠又叛逃滿清。至此明軍徹底喪失火器優勢,明朝也再無神機營。

戚家軍



由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繼光創建,成軍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家軍軍紀嚴明、訓練有素,而且戰績輝煌。主要是義務的農民和礦工組成,甚至有著“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的稱號。擁有著獨有的戰術“鴛鴦陣”讓戚家軍從南打到北,未嘗敗績。從明中期一直到明朝末年身經百戰,戰績輝煌。

戚家軍以鴛鴦陣為主要的戰鬥陣法,攻防兼備,變化莫測,適用廣泛不僅適用於行伍級的小規模戰鬥,還適用於上萬人的對仗。

著名戰績

說起明朝的精銳部隊首當其衝的就是神機營了,神機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火器部隊,比歐洲最早的火器部隊(西班牙火槍兵)還要早了一個世紀左右。

神機營



由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八年(1410年)組建,在征戰交趾(今越南)時學習到先進火器的使用方法,於是專門設置了神機營這樣的火器部隊。神機營主要擔負著“內衛京師,外備征戰”的任務,是朝廷的直屬部隊。

整個神機營大規模裝備火器,冷兵器比例較少,共有官軍五千餘人。神機營最高編制為營,營級設立營編提督內臣兩人,武官三人,掌號頭官兩人。在營級下設立五軍:中軍、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軍各設一內臣和一武將。全營裝備火器步兵火銃3600餘杆,多管火銃200餘杆,還裝備威力巨大的盞口將軍160位(野戰重炮),炮兵部隊還統一裝備手把口400 杆(類似於手槍)。

此後在與蒙古的征戰中,神機營配合騎兵、步兵發揮了重要作用,並且使火器的應用更趨專業化。從永樂八年(1410年)創建亦始,到永樂22年(1424年)神機營五次隨永樂帝出征,屢立奇功。但至明末官員貪腐嚴重,神機營火器也大多粗製濫造,戰鬥力大打折扣。後來薩爾滸之戰神機營精銳幾乎盡失,而後孔有德、耿精忠又叛逃滿清。至此明軍徹底喪失火器優勢,明朝也再無神機營。

戚家軍



由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繼光創建,成軍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家軍軍紀嚴明、訓練有素,而且戰績輝煌。主要是義務的農民和礦工組成,甚至有著“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的稱號。擁有著獨有的戰術“鴛鴦陣”讓戚家軍從南打到北,未嘗敗績。從明中期一直到明朝末年身經百戰,戰績輝煌。

戚家軍以鴛鴦陣為主要的戰鬥陣法,攻防兼備,變化莫測,適用廣泛不僅適用於行伍級的小規模戰鬥,還適用於上萬人的對仗。

著名戰績

嘉靖四十年臺州大捷,經新河、花街、上峰嶺、藤嶺、長沙等戰鬥,十三戰十三捷,斬殺真倭三千餘,燒殺溺斃無算;福建之役,總兵力六千,經橫嶼、牛田、林墩三戰,斬真倭五千餘級,其中橫嶼之戰是一場精彩的步炮協同作戰,先以火炮擊沉倭寇戰船並轟擊倭寇大營,再以突擊隊強行登陸突破倭寇本陣,斬殺倭寇頭領。

隆慶二年,朵顏部酋長董狐狸率蒙古鐵騎三萬入寇,戚繼光以車營抵擋,自己率八千銃騎突襲董狐狸牙帳,大破朵顏三萬鐵騎,俘董狐狸侄子長昂。

萬曆三年,長禿率兀良哈鐵騎五萬入寇,戚繼光又率火槍騎兵隊出塞包抄,一口氣打垮五萬蒙古騎兵,活捉長禿。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軍成軍到萬曆十一年戚繼光去職,戚家軍擊敗的敵軍總數超過十五萬餘人。

說起明朝的精銳部隊首當其衝的就是神機營了,神機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火器部隊,比歐洲最早的火器部隊(西班牙火槍兵)還要早了一個世紀左右。

神機營



由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八年(1410年)組建,在征戰交趾(今越南)時學習到先進火器的使用方法,於是專門設置了神機營這樣的火器部隊。神機營主要擔負著“內衛京師,外備征戰”的任務,是朝廷的直屬部隊。

整個神機營大規模裝備火器,冷兵器比例較少,共有官軍五千餘人。神機營最高編制為營,營級設立營編提督內臣兩人,武官三人,掌號頭官兩人。在營級下設立五軍:中軍、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軍各設一內臣和一武將。全營裝備火器步兵火銃3600餘杆,多管火銃200餘杆,還裝備威力巨大的盞口將軍160位(野戰重炮),炮兵部隊還統一裝備手把口400 杆(類似於手槍)。

此後在與蒙古的征戰中,神機營配合騎兵、步兵發揮了重要作用,並且使火器的應用更趨專業化。從永樂八年(1410年)創建亦始,到永樂22年(1424年)神機營五次隨永樂帝出征,屢立奇功。但至明末官員貪腐嚴重,神機營火器也大多粗製濫造,戰鬥力大打折扣。後來薩爾滸之戰神機營精銳幾乎盡失,而後孔有德、耿精忠又叛逃滿清。至此明軍徹底喪失火器優勢,明朝也再無神機營。

戚家軍



由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繼光創建,成軍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家軍軍紀嚴明、訓練有素,而且戰績輝煌。主要是義務的農民和礦工組成,甚至有著“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的稱號。擁有著獨有的戰術“鴛鴦陣”讓戚家軍從南打到北,未嘗敗績。從明中期一直到明朝末年身經百戰,戰績輝煌。

戚家軍以鴛鴦陣為主要的戰鬥陣法,攻防兼備,變化莫測,適用廣泛不僅適用於行伍級的小規模戰鬥,還適用於上萬人的對仗。

著名戰績

嘉靖四十年臺州大捷,經新河、花街、上峰嶺、藤嶺、長沙等戰鬥,十三戰十三捷,斬殺真倭三千餘,燒殺溺斃無算;福建之役,總兵力六千,經橫嶼、牛田、林墩三戰,斬真倭五千餘級,其中橫嶼之戰是一場精彩的步炮協同作戰,先以火炮擊沉倭寇戰船並轟擊倭寇大營,再以突擊隊強行登陸突破倭寇本陣,斬殺倭寇頭領。

隆慶二年,朵顏部酋長董狐狸率蒙古鐵騎三萬入寇,戚繼光以車營抵擋,自己率八千銃騎突襲董狐狸牙帳,大破朵顏三萬鐵騎,俘董狐狸侄子長昂。

萬曆三年,長禿率兀良哈鐵騎五萬入寇,戚繼光又率火槍騎兵隊出塞包抄,一口氣打垮五萬蒙古騎兵,活捉長禿。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軍成軍到萬曆十一年戚繼光去職,戚家軍擊敗的敵軍總數超過十五萬餘人。


結局: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二十八日由於瀋陽參將賀世賢的叛變和城內蒙古災民的接應致使瀋陽城陷落。使得在瀋陽城一帶活動的川軍4000餘人和戚家軍3000餘人孤立無援,最終在後金軍的層層包圍和衝擊下戚家軍和川軍全軍覆沒,從此戚家軍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關寧鐵騎

說起明朝的精銳部隊首當其衝的就是神機營了,神機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火器部隊,比歐洲最早的火器部隊(西班牙火槍兵)還要早了一個世紀左右。

神機營



由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八年(1410年)組建,在征戰交趾(今越南)時學習到先進火器的使用方法,於是專門設置了神機營這樣的火器部隊。神機營主要擔負著“內衛京師,外備征戰”的任務,是朝廷的直屬部隊。

整個神機營大規模裝備火器,冷兵器比例較少,共有官軍五千餘人。神機營最高編制為營,營級設立營編提督內臣兩人,武官三人,掌號頭官兩人。在營級下設立五軍:中軍、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軍各設一內臣和一武將。全營裝備火器步兵火銃3600餘杆,多管火銃200餘杆,還裝備威力巨大的盞口將軍160位(野戰重炮),炮兵部隊還統一裝備手把口400 杆(類似於手槍)。

此後在與蒙古的征戰中,神機營配合騎兵、步兵發揮了重要作用,並且使火器的應用更趨專業化。從永樂八年(1410年)創建亦始,到永樂22年(1424年)神機營五次隨永樂帝出征,屢立奇功。但至明末官員貪腐嚴重,神機營火器也大多粗製濫造,戰鬥力大打折扣。後來薩爾滸之戰神機營精銳幾乎盡失,而後孔有德、耿精忠又叛逃滿清。至此明軍徹底喪失火器優勢,明朝也再無神機營。

戚家軍



由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繼光創建,成軍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家軍軍紀嚴明、訓練有素,而且戰績輝煌。主要是義務的農民和礦工組成,甚至有著“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的稱號。擁有著獨有的戰術“鴛鴦陣”讓戚家軍從南打到北,未嘗敗績。從明中期一直到明朝末年身經百戰,戰績輝煌。

戚家軍以鴛鴦陣為主要的戰鬥陣法,攻防兼備,變化莫測,適用廣泛不僅適用於行伍級的小規模戰鬥,還適用於上萬人的對仗。

著名戰績

嘉靖四十年臺州大捷,經新河、花街、上峰嶺、藤嶺、長沙等戰鬥,十三戰十三捷,斬殺真倭三千餘,燒殺溺斃無算;福建之役,總兵力六千,經橫嶼、牛田、林墩三戰,斬真倭五千餘級,其中橫嶼之戰是一場精彩的步炮協同作戰,先以火炮擊沉倭寇戰船並轟擊倭寇大營,再以突擊隊強行登陸突破倭寇本陣,斬殺倭寇頭領。

隆慶二年,朵顏部酋長董狐狸率蒙古鐵騎三萬入寇,戚繼光以車營抵擋,自己率八千銃騎突襲董狐狸牙帳,大破朵顏三萬鐵騎,俘董狐狸侄子長昂。

萬曆三年,長禿率兀良哈鐵騎五萬入寇,戚繼光又率火槍騎兵隊出塞包抄,一口氣打垮五萬蒙古騎兵,活捉長禿。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軍成軍到萬曆十一年戚繼光去職,戚家軍擊敗的敵軍總數超過十五萬餘人。


結局: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二十八日由於瀋陽參將賀世賢的叛變和城內蒙古災民的接應致使瀋陽城陷落。使得在瀋陽城一帶活動的川軍4000餘人和戚家軍3000餘人孤立無援,最終在後金軍的層層包圍和衝擊下戚家軍和川軍全軍覆沒,從此戚家軍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是明朝末年一隻精銳的騎兵部隊,雖然兵力不多,但是戰鬥力卻是相當的強悍。是當時明朝國內唯一一支敢於正面對八旗軍的部隊,正是在這隻部隊的鎮守下,使得後金兩代帝王無法入主中原,皇太極到死都沒能擊敗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自成軍後明天啟七年五月,皇太極領著百戰精兵來到寧遠城下,在寧遠外圍紮下九座大營,形成了對寧遠的包圍之勢。剛剛登基不久的皇太極面對寧遠城,心情很是複雜。當年,父親努爾哈赤就是在這寧遠城下,被炮火轟成重傷,不治而亡。所以,皇太極這次有備而來,就是要打下寧遠,為努爾哈赤報仇雪恨。

  隨著一聲令下,數萬八旗騎兵如同決堤的洪水一般,直向寧遠城下衝去。戰鼓咚咚,馬刀閃閃,喊聲震天。明軍還是延續以往的戰法,在城上用大炮轟擊。一排又一排的八旗兵在炮火中倒下去,人仰馬翻,血肉橫飛。皇太極面無表情,堅定地一揮手,八旗軍冒著炮火繼續衝擊。他認為過不了多久,只要登上城牆就能拿下寧遠城。

  然而,隨後的景象,讓皇太極很是吃驚。大炮仍在城上轟擊,炮火硝煙中卻殺出一支幾萬人的馬隊,馬上士兵手持三眼鐵銃,離八旗軍百八十米就開始射擊,鉛彈如狂風般向八旗軍掃來。八旗軍還沒等明白過來,明軍已經衝到近前,把三眼鐵銃調過來,掄起如鐵錘似的槍把便向後金軍頭上砸來。一場短兵相接的大混戰,從早晨一直持續到了中午,八旗軍的屍體鋪滿了曠野,寧遠城外血流成河。眼見著傷亡越來越大,皇太極只好下令撤軍。

  

說起明朝的精銳部隊首當其衝的就是神機營了,神機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火器部隊,比歐洲最早的火器部隊(西班牙火槍兵)還要早了一個世紀左右。

神機營



由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八年(1410年)組建,在征戰交趾(今越南)時學習到先進火器的使用方法,於是專門設置了神機營這樣的火器部隊。神機營主要擔負著“內衛京師,外備征戰”的任務,是朝廷的直屬部隊。

整個神機營大規模裝備火器,冷兵器比例較少,共有官軍五千餘人。神機營最高編制為營,營級設立營編提督內臣兩人,武官三人,掌號頭官兩人。在營級下設立五軍:中軍、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軍各設一內臣和一武將。全營裝備火器步兵火銃3600餘杆,多管火銃200餘杆,還裝備威力巨大的盞口將軍160位(野戰重炮),炮兵部隊還統一裝備手把口400 杆(類似於手槍)。

此後在與蒙古的征戰中,神機營配合騎兵、步兵發揮了重要作用,並且使火器的應用更趨專業化。從永樂八年(1410年)創建亦始,到永樂22年(1424年)神機營五次隨永樂帝出征,屢立奇功。但至明末官員貪腐嚴重,神機營火器也大多粗製濫造,戰鬥力大打折扣。後來薩爾滸之戰神機營精銳幾乎盡失,而後孔有德、耿精忠又叛逃滿清。至此明軍徹底喪失火器優勢,明朝也再無神機營。

戚家軍



由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繼光創建,成軍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家軍軍紀嚴明、訓練有素,而且戰績輝煌。主要是義務的農民和礦工組成,甚至有著“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的稱號。擁有著獨有的戰術“鴛鴦陣”讓戚家軍從南打到北,未嘗敗績。從明中期一直到明朝末年身經百戰,戰績輝煌。

戚家軍以鴛鴦陣為主要的戰鬥陣法,攻防兼備,變化莫測,適用廣泛不僅適用於行伍級的小規模戰鬥,還適用於上萬人的對仗。

著名戰績

嘉靖四十年臺州大捷,經新河、花街、上峰嶺、藤嶺、長沙等戰鬥,十三戰十三捷,斬殺真倭三千餘,燒殺溺斃無算;福建之役,總兵力六千,經橫嶼、牛田、林墩三戰,斬真倭五千餘級,其中橫嶼之戰是一場精彩的步炮協同作戰,先以火炮擊沉倭寇戰船並轟擊倭寇大營,再以突擊隊強行登陸突破倭寇本陣,斬殺倭寇頭領。

隆慶二年,朵顏部酋長董狐狸率蒙古鐵騎三萬入寇,戚繼光以車營抵擋,自己率八千銃騎突襲董狐狸牙帳,大破朵顏三萬鐵騎,俘董狐狸侄子長昂。

萬曆三年,長禿率兀良哈鐵騎五萬入寇,戚繼光又率火槍騎兵隊出塞包抄,一口氣打垮五萬蒙古騎兵,活捉長禿。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軍成軍到萬曆十一年戚繼光去職,戚家軍擊敗的敵軍總數超過十五萬餘人。


結局: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二十八日由於瀋陽參將賀世賢的叛變和城內蒙古災民的接應致使瀋陽城陷落。使得在瀋陽城一帶活動的川軍4000餘人和戚家軍3000餘人孤立無援,最終在後金軍的層層包圍和衝擊下戚家軍和川軍全軍覆沒,從此戚家軍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是明朝末年一隻精銳的騎兵部隊,雖然兵力不多,但是戰鬥力卻是相當的強悍。是當時明朝國內唯一一支敢於正面對八旗軍的部隊,正是在這隻部隊的鎮守下,使得後金兩代帝王無法入主中原,皇太極到死都沒能擊敗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自成軍後明天啟七年五月,皇太極領著百戰精兵來到寧遠城下,在寧遠外圍紮下九座大營,形成了對寧遠的包圍之勢。剛剛登基不久的皇太極面對寧遠城,心情很是複雜。當年,父親努爾哈赤就是在這寧遠城下,被炮火轟成重傷,不治而亡。所以,皇太極這次有備而來,就是要打下寧遠,為努爾哈赤報仇雪恨。

  隨著一聲令下,數萬八旗騎兵如同決堤的洪水一般,直向寧遠城下衝去。戰鼓咚咚,馬刀閃閃,喊聲震天。明軍還是延續以往的戰法,在城上用大炮轟擊。一排又一排的八旗兵在炮火中倒下去,人仰馬翻,血肉橫飛。皇太極面無表情,堅定地一揮手,八旗軍冒著炮火繼續衝擊。他認為過不了多久,只要登上城牆就能拿下寧遠城。

  然而,隨後的景象,讓皇太極很是吃驚。大炮仍在城上轟擊,炮火硝煙中卻殺出一支幾萬人的馬隊,馬上士兵手持三眼鐵銃,離八旗軍百八十米就開始射擊,鉛彈如狂風般向八旗軍掃來。八旗軍還沒等明白過來,明軍已經衝到近前,把三眼鐵銃調過來,掄起如鐵錘似的槍把便向後金軍頭上砸來。一場短兵相接的大混戰,從早晨一直持續到了中午,八旗軍的屍體鋪滿了曠野,寧遠城外血流成河。眼見著傷亡越來越大,皇太極只好下令撤軍。

  

戰後,皇太極才知道,這支凶猛異常的部隊就是袁崇煥新組建的關寧鐵騎,關寧鐵騎也一戰成名。

但是崇禎帝死後,在大順軍的逼迫下,吳三桂率領關寧鐵騎投靠滿清。與大順軍在山海關決戰,在清軍的幫助下,吳三桂取得了戰役的勝利,但也使得關寧鐵騎損失過半。後來,在追擊大順軍的戰鬥中,關寧鐵騎損失殆盡。

历史柳叶刀
2019-08-13

明朝的精銳部隊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初期的禁軍上十二衛、京軍三大營,一直到末期的關寧鐵騎、秦軍和天雄軍,都是在不斷變化的。下面我們就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帶領大家瞭解每一隻精銳部隊的興起及滅亡。

禁軍上十二衛

禁軍上十二衛由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設立,是皇帝的侍衛禁軍,負責皇帝和宮禁的安全。入選的人基本都是經歷過明朝建立過程的軍士,這些人不僅接受過真實戰爭的洗禮,而且個個身強體壯、武藝非凡,後經過嚴格訓練,戰鬥力十分強悍,令人聞風喪膽。

上十二衛的前身為十七衛親軍,於朱元璋稱吳王時建立,後來歷經數年的改制和刪減,最終定為十二衛,分別是:錦衣衛、旗手衛、金吾前衛、金吾後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後衛、虎賁左衛

到明成祖朱棣時期,朱棣加入了北平三護衛和北平都司七衛,為親軍二十二衛。到宣德年間,明宣宗朱瞻基加入了騰驤左衛、騰驤右衛、武驤左衛、武驤右衛,合稱親軍二十六衛,並把朱元璋最初設立的十二衛定為“上十二衛”。

明朝的精銳部隊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初期的禁軍上十二衛、京軍三大營,一直到末期的關寧鐵騎、秦軍和天雄軍,都是在不斷變化的。下面我們就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帶領大家瞭解每一隻精銳部隊的興起及滅亡。

禁軍上十二衛

禁軍上十二衛由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設立,是皇帝的侍衛禁軍,負責皇帝和宮禁的安全。入選的人基本都是經歷過明朝建立過程的軍士,這些人不僅接受過真實戰爭的洗禮,而且個個身強體壯、武藝非凡,後經過嚴格訓練,戰鬥力十分強悍,令人聞風喪膽。

上十二衛的前身為十七衛親軍,於朱元璋稱吳王時建立,後來歷經數年的改制和刪減,最終定為十二衛,分別是:錦衣衛、旗手衛、金吾前衛、金吾後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後衛、虎賁左衛

到明成祖朱棣時期,朱棣加入了北平三護衛和北平都司七衛,為親軍二十二衛。到宣德年間,明宣宗朱瞻基加入了騰驤左衛、騰驤右衛、武驤左衛、武驤右衛,合稱親軍二十六衛,並把朱元璋最初設立的十二衛定為“上十二衛”。

▲明朝錦衣衛出行圖

親軍二十六衛衰敗於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土木堡之變”。當時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瓦刺,帶走了京師一半的親軍,結果在土木堡中了瓦刺的埋伏,所帶領的親軍二十六衛幾乎全軍覆沒。但是剩在京師的另一半的親軍二十六衛,則在兵部侍郎于謙的帶領下,打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北京保衛戰”。

同樣的部隊,被水平不一樣的人指揮,戰鬥力也是天壤之別。

土木堡之變後,親軍二十六衛除錦衣衛歸皇帝管理以外,其餘的二十五衛劃歸兵部,由此式微,清軍入關後,徹底被消滅。

明朝的精銳部隊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初期的禁軍上十二衛、京軍三大營,一直到末期的關寧鐵騎、秦軍和天雄軍,都是在不斷變化的。下面我們就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帶領大家瞭解每一隻精銳部隊的興起及滅亡。

禁軍上十二衛

禁軍上十二衛由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設立,是皇帝的侍衛禁軍,負責皇帝和宮禁的安全。入選的人基本都是經歷過明朝建立過程的軍士,這些人不僅接受過真實戰爭的洗禮,而且個個身強體壯、武藝非凡,後經過嚴格訓練,戰鬥力十分強悍,令人聞風喪膽。

上十二衛的前身為十七衛親軍,於朱元璋稱吳王時建立,後來歷經數年的改制和刪減,最終定為十二衛,分別是:錦衣衛、旗手衛、金吾前衛、金吾後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後衛、虎賁左衛

到明成祖朱棣時期,朱棣加入了北平三護衛和北平都司七衛,為親軍二十二衛。到宣德年間,明宣宗朱瞻基加入了騰驤左衛、騰驤右衛、武驤左衛、武驤右衛,合稱親軍二十六衛,並把朱元璋最初設立的十二衛定為“上十二衛”。

▲明朝錦衣衛出行圖

親軍二十六衛衰敗於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土木堡之變”。當時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瓦刺,帶走了京師一半的親軍,結果在土木堡中了瓦刺的埋伏,所帶領的親軍二十六衛幾乎全軍覆沒。但是剩在京師的另一半的親軍二十六衛,則在兵部侍郎于謙的帶領下,打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北京保衛戰”。

同樣的部隊,被水平不一樣的人指揮,戰鬥力也是天壤之別。

土木堡之變後,親軍二十六衛除錦衣衛歸皇帝管理以外,其餘的二十五衛劃歸兵部,由此式微,清軍入關後,徹底被消滅。

▲土木堡位於現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

京軍三大營

京軍三大營原稱為京師京營,設立於明成祖朱元璋時期,隸屬五軍都督府。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分設南北二營,即京師京營和南京京營,皆為明朝主力部隊。

京師京營分為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史稱“京軍三大營”。

明朝的精銳部隊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初期的禁軍上十二衛、京軍三大營,一直到末期的關寧鐵騎、秦軍和天雄軍,都是在不斷變化的。下面我們就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帶領大家瞭解每一隻精銳部隊的興起及滅亡。

禁軍上十二衛

禁軍上十二衛由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設立,是皇帝的侍衛禁軍,負責皇帝和宮禁的安全。入選的人基本都是經歷過明朝建立過程的軍士,這些人不僅接受過真實戰爭的洗禮,而且個個身強體壯、武藝非凡,後經過嚴格訓練,戰鬥力十分強悍,令人聞風喪膽。

上十二衛的前身為十七衛親軍,於朱元璋稱吳王時建立,後來歷經數年的改制和刪減,最終定為十二衛,分別是:錦衣衛、旗手衛、金吾前衛、金吾後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後衛、虎賁左衛

到明成祖朱棣時期,朱棣加入了北平三護衛和北平都司七衛,為親軍二十二衛。到宣德年間,明宣宗朱瞻基加入了騰驤左衛、騰驤右衛、武驤左衛、武驤右衛,合稱親軍二十六衛,並把朱元璋最初設立的十二衛定為“上十二衛”。

▲明朝錦衣衛出行圖

親軍二十六衛衰敗於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土木堡之變”。當時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瓦刺,帶走了京師一半的親軍,結果在土木堡中了瓦刺的埋伏,所帶領的親軍二十六衛幾乎全軍覆沒。但是剩在京師的另一半的親軍二十六衛,則在兵部侍郎于謙的帶領下,打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北京保衛戰”。

同樣的部隊,被水平不一樣的人指揮,戰鬥力也是天壤之別。

土木堡之變後,親軍二十六衛除錦衣衛歸皇帝管理以外,其餘的二十五衛劃歸兵部,由此式微,清軍入關後,徹底被消滅。

▲土木堡位於現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

京軍三大營

京軍三大營原稱為京師京營,設立於明成祖朱元璋時期,隸屬五軍都督府。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分設南北二營,即京師京營和南京京營,皆為明朝主力部隊。

京師京營分為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史稱“京軍三大營”。

▲五軍營操練

五軍營由騎兵和步兵組成,是作戰的主力部隊。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分中軍、左軍、左掖軍、右掖軍、右哨軍,由此得名“五軍營”。另外,十二營、圍子手營、幼官舍人營、殫忠營、效義營皆附於五軍營中。

五軍營的軍士除京衛所以外,每年都會抽調中都、山東、河南、大寧各都司兵精銳,輪番到京師操練。五軍營設提督內臣一人,武臣二人,掌號頭官二人,大營坐營官一人,把總二人。各軍營又設坐營官一人,馬、步軍隊把總各一人。

明朝的精銳部隊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初期的禁軍上十二衛、京軍三大營,一直到末期的關寧鐵騎、秦軍和天雄軍,都是在不斷變化的。下面我們就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帶領大家瞭解每一隻精銳部隊的興起及滅亡。

禁軍上十二衛

禁軍上十二衛由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設立,是皇帝的侍衛禁軍,負責皇帝和宮禁的安全。入選的人基本都是經歷過明朝建立過程的軍士,這些人不僅接受過真實戰爭的洗禮,而且個個身強體壯、武藝非凡,後經過嚴格訓練,戰鬥力十分強悍,令人聞風喪膽。

上十二衛的前身為十七衛親軍,於朱元璋稱吳王時建立,後來歷經數年的改制和刪減,最終定為十二衛,分別是:錦衣衛、旗手衛、金吾前衛、金吾後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後衛、虎賁左衛

到明成祖朱棣時期,朱棣加入了北平三護衛和北平都司七衛,為親軍二十二衛。到宣德年間,明宣宗朱瞻基加入了騰驤左衛、騰驤右衛、武驤左衛、武驤右衛,合稱親軍二十六衛,並把朱元璋最初設立的十二衛定為“上十二衛”。

▲明朝錦衣衛出行圖

親軍二十六衛衰敗於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土木堡之變”。當時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瓦刺,帶走了京師一半的親軍,結果在土木堡中了瓦刺的埋伏,所帶領的親軍二十六衛幾乎全軍覆沒。但是剩在京師的另一半的親軍二十六衛,則在兵部侍郎于謙的帶領下,打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北京保衛戰”。

同樣的部隊,被水平不一樣的人指揮,戰鬥力也是天壤之別。

土木堡之變後,親軍二十六衛除錦衣衛歸皇帝管理以外,其餘的二十五衛劃歸兵部,由此式微,清軍入關後,徹底被消滅。

▲土木堡位於現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

京軍三大營

京軍三大營原稱為京師京營,設立於明成祖朱元璋時期,隸屬五軍都督府。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分設南北二營,即京師京營和南京京營,皆為明朝主力部隊。

京師京營分為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史稱“京軍三大營”。

▲五軍營操練

五軍營由騎兵和步兵組成,是作戰的主力部隊。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分中軍、左軍、左掖軍、右掖軍、右哨軍,由此得名“五軍營”。另外,十二營、圍子手營、幼官舍人營、殫忠營、效義營皆附於五軍營中。

五軍營的軍士除京衛所以外,每年都會抽調中都、山東、河南、大寧各都司兵精銳,輪番到京師操練。五軍營設提督內臣一人,武臣二人,掌號頭官二人,大營坐營官一人,把總二人。各軍營又設坐營官一人,馬、步軍隊把總各一人。

三千營為騎兵營,最初的骨幹為三千投降蒙古騎兵,這也是三千營中“三千”的由來

三千營成立於明成祖朱棣時期。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千營人數越來越多,於嘉靖年間發展到了七萬人,所以當時改名為“神樞營”。不過,整體來說,歷史上還是三千營比較出名。

三千營是朱棣手中最為強悍的騎兵力量,在戰爭中主要擔任突擊的角色,令當時的遊牧軍聞風喪膽。

明朝的精銳部隊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初期的禁軍上十二衛、京軍三大營,一直到末期的關寧鐵騎、秦軍和天雄軍,都是在不斷變化的。下面我們就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帶領大家瞭解每一隻精銳部隊的興起及滅亡。

禁軍上十二衛

禁軍上十二衛由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設立,是皇帝的侍衛禁軍,負責皇帝和宮禁的安全。入選的人基本都是經歷過明朝建立過程的軍士,這些人不僅接受過真實戰爭的洗禮,而且個個身強體壯、武藝非凡,後經過嚴格訓練,戰鬥力十分強悍,令人聞風喪膽。

上十二衛的前身為十七衛親軍,於朱元璋稱吳王時建立,後來歷經數年的改制和刪減,最終定為十二衛,分別是:錦衣衛、旗手衛、金吾前衛、金吾後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後衛、虎賁左衛

到明成祖朱棣時期,朱棣加入了北平三護衛和北平都司七衛,為親軍二十二衛。到宣德年間,明宣宗朱瞻基加入了騰驤左衛、騰驤右衛、武驤左衛、武驤右衛,合稱親軍二十六衛,並把朱元璋最初設立的十二衛定為“上十二衛”。

▲明朝錦衣衛出行圖

親軍二十六衛衰敗於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土木堡之變”。當時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瓦刺,帶走了京師一半的親軍,結果在土木堡中了瓦刺的埋伏,所帶領的親軍二十六衛幾乎全軍覆沒。但是剩在京師的另一半的親軍二十六衛,則在兵部侍郎于謙的帶領下,打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北京保衛戰”。

同樣的部隊,被水平不一樣的人指揮,戰鬥力也是天壤之別。

土木堡之變後,親軍二十六衛除錦衣衛歸皇帝管理以外,其餘的二十五衛劃歸兵部,由此式微,清軍入關後,徹底被消滅。

▲土木堡位於現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

京軍三大營

京軍三大營原稱為京師京營,設立於明成祖朱元璋時期,隸屬五軍都督府。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分設南北二營,即京師京營和南京京營,皆為明朝主力部隊。

京師京營分為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史稱“京軍三大營”。

▲五軍營操練

五軍營由騎兵和步兵組成,是作戰的主力部隊。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分中軍、左軍、左掖軍、右掖軍、右哨軍,由此得名“五軍營”。另外,十二營、圍子手營、幼官舍人營、殫忠營、效義營皆附於五軍營中。

五軍營的軍士除京衛所以外,每年都會抽調中都、山東、河南、大寧各都司兵精銳,輪番到京師操練。五軍營設提督內臣一人,武臣二人,掌號頭官二人,大營坐營官一人,把總二人。各軍營又設坐營官一人,馬、步軍隊把總各一人。

三千營為騎兵營,最初的骨幹為三千投降蒙古騎兵,這也是三千營中“三千”的由來

三千營成立於明成祖朱棣時期。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千營人數越來越多,於嘉靖年間發展到了七萬人,所以當時改名為“神樞營”。不過,整體來說,歷史上還是三千營比較出名。

三千營是朱棣手中最為強悍的騎兵力量,在戰爭中主要擔任突擊的角色,令當時的遊牧軍聞風喪膽。

▲神機營鳥銃手裝束

神機營是明朝的專用火器的特殊部隊。使用的武器是火炮和火銃,後又添置火繩槍。因為明朝時稱這些火器被稱為神機炮,故名“神機營”,相當於明朝政府的炮兵部隊。是剋制騎兵的利器,許多遊牧民族的騎兵就是喪命於這些神機炮下。

火銃一開始由於填藥速度慢,容易被騎兵突擊的問題,並沒有被朱元璋重視。後來名將沐英發明瞭“三行火銃戰法”,克服了火銃的這一缺點。

三行火銃戰法讓士兵列隊三行(如下圖),發現敵騎兵前進後,第一行首先發射火銃,然後第二行、第三行繼續發射,在二三行發射時,第一列就可以從容裝好子彈,從而形成完備而持續的強大火力。

此戰術是所有前添槍最核心的戰術,領先西方二百餘年,領先日本二百餘年。明朝前期正規營編制:全營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騎兵1000人,炮兵400人(管理野戰重炮及大連珠炮),共計官兵5000人。

裝備火器:霹靂炮3600杆(步兵火銃),合用藥9000斤,重八錢鉛子90萬個;大連珠炮200 杆(多管火銃),合用藥675 斤;手把口400 杆(炮兵防身用手銃);盞口將軍160位(野戰重炮)。

明朝的精銳部隊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初期的禁軍上十二衛、京軍三大營,一直到末期的關寧鐵騎、秦軍和天雄軍,都是在不斷變化的。下面我們就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帶領大家瞭解每一隻精銳部隊的興起及滅亡。

禁軍上十二衛

禁軍上十二衛由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設立,是皇帝的侍衛禁軍,負責皇帝和宮禁的安全。入選的人基本都是經歷過明朝建立過程的軍士,這些人不僅接受過真實戰爭的洗禮,而且個個身強體壯、武藝非凡,後經過嚴格訓練,戰鬥力十分強悍,令人聞風喪膽。

上十二衛的前身為十七衛親軍,於朱元璋稱吳王時建立,後來歷經數年的改制和刪減,最終定為十二衛,分別是:錦衣衛、旗手衛、金吾前衛、金吾後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後衛、虎賁左衛

到明成祖朱棣時期,朱棣加入了北平三護衛和北平都司七衛,為親軍二十二衛。到宣德年間,明宣宗朱瞻基加入了騰驤左衛、騰驤右衛、武驤左衛、武驤右衛,合稱親軍二十六衛,並把朱元璋最初設立的十二衛定為“上十二衛”。

▲明朝錦衣衛出行圖

親軍二十六衛衰敗於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土木堡之變”。當時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瓦刺,帶走了京師一半的親軍,結果在土木堡中了瓦刺的埋伏,所帶領的親軍二十六衛幾乎全軍覆沒。但是剩在京師的另一半的親軍二十六衛,則在兵部侍郎于謙的帶領下,打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北京保衛戰”。

同樣的部隊,被水平不一樣的人指揮,戰鬥力也是天壤之別。

土木堡之變後,親軍二十六衛除錦衣衛歸皇帝管理以外,其餘的二十五衛劃歸兵部,由此式微,清軍入關後,徹底被消滅。

▲土木堡位於現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

京軍三大營

京軍三大營原稱為京師京營,設立於明成祖朱元璋時期,隸屬五軍都督府。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分設南北二營,即京師京營和南京京營,皆為明朝主力部隊。

京師京營分為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史稱“京軍三大營”。

▲五軍營操練

五軍營由騎兵和步兵組成,是作戰的主力部隊。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分中軍、左軍、左掖軍、右掖軍、右哨軍,由此得名“五軍營”。另外,十二營、圍子手營、幼官舍人營、殫忠營、效義營皆附於五軍營中。

五軍營的軍士除京衛所以外,每年都會抽調中都、山東、河南、大寧各都司兵精銳,輪番到京師操練。五軍營設提督內臣一人,武臣二人,掌號頭官二人,大營坐營官一人,把總二人。各軍營又設坐營官一人,馬、步軍隊把總各一人。

三千營為騎兵營,最初的骨幹為三千投降蒙古騎兵,這也是三千營中“三千”的由來

三千營成立於明成祖朱棣時期。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千營人數越來越多,於嘉靖年間發展到了七萬人,所以當時改名為“神樞營”。不過,整體來說,歷史上還是三千營比較出名。

三千營是朱棣手中最為強悍的騎兵力量,在戰爭中主要擔任突擊的角色,令當時的遊牧軍聞風喪膽。

▲神機營鳥銃手裝束

神機營是明朝的專用火器的特殊部隊。使用的武器是火炮和火銃,後又添置火繩槍。因為明朝時稱這些火器被稱為神機炮,故名“神機營”,相當於明朝政府的炮兵部隊。是剋制騎兵的利器,許多遊牧民族的騎兵就是喪命於這些神機炮下。

火銃一開始由於填藥速度慢,容易被騎兵突擊的問題,並沒有被朱元璋重視。後來名將沐英發明瞭“三行火銃戰法”,克服了火銃的這一缺點。

三行火銃戰法讓士兵列隊三行(如下圖),發現敵騎兵前進後,第一行首先發射火銃,然後第二行、第三行繼續發射,在二三行發射時,第一列就可以從容裝好子彈,從而形成完備而持續的強大火力。

此戰術是所有前添槍最核心的戰術,領先西方二百餘年,領先日本二百餘年。明朝前期正規營編制:全營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騎兵1000人,炮兵400人(管理野戰重炮及大連珠炮),共計官兵5000人。

裝備火器:霹靂炮3600杆(步兵火銃),合用藥9000斤,重八錢鉛子90萬個;大連珠炮200 杆(多管火銃),合用藥675 斤;手把口400 杆(炮兵防身用手銃);盞口將軍160位(野戰重炮)。

▲三行火銃戰法示意圖

京軍三大營戰法

三大營如果各自獨立作戰,效力十分一般。五軍營怕騎兵突襲,三千營怕火器軍和長槍軍,神機營防守有餘而推進進攻不足。

名將沐英根據三大營的優缺點,在對付象兵時發明了三大營相互配合的戰法,後來朱棣經過改良沐英的戰法,新戰法被當年明月在《明朝的那些事兒》裡戲稱為“三板斧戰鬥系統”

首先,在發現蒙古騎兵後,神機營的士兵會立刻向陣型前列靠攏,並做好火炮和火銃的發射準備,在統一指揮下進行齊射。這輪齊射是對蒙古騎兵的第一輪打擊,也就是第一斧頭。

神機營射擊完畢後,會立刻撤退到隊伍的兩翼,然後三千營與五軍營的騎兵會立刻補上空位,對已經受創的蒙古騎兵發動突擊,這就是明軍的第二斧頭。

騎兵突擊後,五軍營的步兵開始進攻,他們經常手持制騎兵武器(如長矛等),對蒙古騎兵發動最後一輪打擊,這也是明軍的最後一斧頭。

明朝的精銳部隊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初期的禁軍上十二衛、京軍三大營,一直到末期的關寧鐵騎、秦軍和天雄軍,都是在不斷變化的。下面我們就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帶領大家瞭解每一隻精銳部隊的興起及滅亡。

禁軍上十二衛

禁軍上十二衛由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設立,是皇帝的侍衛禁軍,負責皇帝和宮禁的安全。入選的人基本都是經歷過明朝建立過程的軍士,這些人不僅接受過真實戰爭的洗禮,而且個個身強體壯、武藝非凡,後經過嚴格訓練,戰鬥力十分強悍,令人聞風喪膽。

上十二衛的前身為十七衛親軍,於朱元璋稱吳王時建立,後來歷經數年的改制和刪減,最終定為十二衛,分別是:錦衣衛、旗手衛、金吾前衛、金吾後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後衛、虎賁左衛

到明成祖朱棣時期,朱棣加入了北平三護衛和北平都司七衛,為親軍二十二衛。到宣德年間,明宣宗朱瞻基加入了騰驤左衛、騰驤右衛、武驤左衛、武驤右衛,合稱親軍二十六衛,並把朱元璋最初設立的十二衛定為“上十二衛”。

▲明朝錦衣衛出行圖

親軍二十六衛衰敗於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土木堡之變”。當時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瓦刺,帶走了京師一半的親軍,結果在土木堡中了瓦刺的埋伏,所帶領的親軍二十六衛幾乎全軍覆沒。但是剩在京師的另一半的親軍二十六衛,則在兵部侍郎于謙的帶領下,打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北京保衛戰”。

同樣的部隊,被水平不一樣的人指揮,戰鬥力也是天壤之別。

土木堡之變後,親軍二十六衛除錦衣衛歸皇帝管理以外,其餘的二十五衛劃歸兵部,由此式微,清軍入關後,徹底被消滅。

▲土木堡位於現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

京軍三大營

京軍三大營原稱為京師京營,設立於明成祖朱元璋時期,隸屬五軍都督府。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分設南北二營,即京師京營和南京京營,皆為明朝主力部隊。

京師京營分為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史稱“京軍三大營”。

▲五軍營操練

五軍營由騎兵和步兵組成,是作戰的主力部隊。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分中軍、左軍、左掖軍、右掖軍、右哨軍,由此得名“五軍營”。另外,十二營、圍子手營、幼官舍人營、殫忠營、效義營皆附於五軍營中。

五軍營的軍士除京衛所以外,每年都會抽調中都、山東、河南、大寧各都司兵精銳,輪番到京師操練。五軍營設提督內臣一人,武臣二人,掌號頭官二人,大營坐營官一人,把總二人。各軍營又設坐營官一人,馬、步軍隊把總各一人。

三千營為騎兵營,最初的骨幹為三千投降蒙古騎兵,這也是三千營中“三千”的由來

三千營成立於明成祖朱棣時期。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千營人數越來越多,於嘉靖年間發展到了七萬人,所以當時改名為“神樞營”。不過,整體來說,歷史上還是三千營比較出名。

三千營是朱棣手中最為強悍的騎兵力量,在戰爭中主要擔任突擊的角色,令當時的遊牧軍聞風喪膽。

▲神機營鳥銃手裝束

神機營是明朝的專用火器的特殊部隊。使用的武器是火炮和火銃,後又添置火繩槍。因為明朝時稱這些火器被稱為神機炮,故名“神機營”,相當於明朝政府的炮兵部隊。是剋制騎兵的利器,許多遊牧民族的騎兵就是喪命於這些神機炮下。

火銃一開始由於填藥速度慢,容易被騎兵突擊的問題,並沒有被朱元璋重視。後來名將沐英發明瞭“三行火銃戰法”,克服了火銃的這一缺點。

三行火銃戰法讓士兵列隊三行(如下圖),發現敵騎兵前進後,第一行首先發射火銃,然後第二行、第三行繼續發射,在二三行發射時,第一列就可以從容裝好子彈,從而形成完備而持續的強大火力。

此戰術是所有前添槍最核心的戰術,領先西方二百餘年,領先日本二百餘年。明朝前期正規營編制:全營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騎兵1000人,炮兵400人(管理野戰重炮及大連珠炮),共計官兵5000人。

裝備火器:霹靂炮3600杆(步兵火銃),合用藥9000斤,重八錢鉛子90萬個;大連珠炮200 杆(多管火銃),合用藥675 斤;手把口400 杆(炮兵防身用手銃);盞口將軍160位(野戰重炮)。

▲三行火銃戰法示意圖

京軍三大營戰法

三大營如果各自獨立作戰,效力十分一般。五軍營怕騎兵突襲,三千營怕火器軍和長槍軍,神機營防守有餘而推進進攻不足。

名將沐英根據三大營的優缺點,在對付象兵時發明了三大營相互配合的戰法,後來朱棣經過改良沐英的戰法,新戰法被當年明月在《明朝的那些事兒》裡戲稱為“三板斧戰鬥系統”

首先,在發現蒙古騎兵後,神機營的士兵會立刻向陣型前列靠攏,並做好火炮和火銃的發射準備,在統一指揮下進行齊射。這輪齊射是對蒙古騎兵的第一輪打擊,也就是第一斧頭。

神機營射擊完畢後,會立刻撤退到隊伍的兩翼,然後三千營與五軍營的騎兵會立刻補上空位,對已經受創的蒙古騎兵發動突擊,這就是明軍的第二斧頭。

騎兵突擊後,五軍營的步兵開始進攻,他們經常手持制騎兵武器(如長矛等),對蒙古騎兵發動最後一輪打擊,這也是明軍的最後一斧頭。

▲三大營戰法:如圖中右側,神機營在前,三千營在中,五軍營最後。

京軍三大營的滅亡

可惜的是,還是在土木堡之變中,京軍三大營遭受重創,威風不再。後在景泰、弘治、隆慶三朝和萬曆初張居正時期,頗有振作的跡象。奈何朝政腐敗,營帥貪殘無能,三大營的戰鬥力每況愈下,大不如前。

滅亡: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進入居庸關,至沙河會戰,京軍三大營未動一刀一槍,聞炮聲即潰敗而歸,三大營由此滅亡。

戚家軍

戚家軍,又稱義烏兵、浙軍,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軍於浙江義烏,當時為四千人,主力是義烏本地的農民和礦工。

戚家軍的組建的大背景是沿海的倭寇猖獗,戚繼光奉命抗倭,後來感到明軍的戰力低下,於是萌生了組建一支自己的軍隊的想法,於是戚家軍應運而生。

戚家軍雖為地方武裝部隊,但是憑藉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和百戰百勝的戰績,名噪天下,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自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家軍成軍,到萬曆十一年(1583年)戚繼光去職,戚家軍擊敗的敵軍總數超過十五萬餘,這種恐怖的戰績足可使戚家軍名揚千古。

戚繼光離開以後,以戚家軍為班底的浙兵成為了明朝後期國防的主要力量。在萬曆朝鮮之役中,許多功臣還是戚繼光的老部下,最有名的便是攻克牡丹峰的老將吳惟忠。

明朝的精銳部隊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初期的禁軍上十二衛、京軍三大營,一直到末期的關寧鐵騎、秦軍和天雄軍,都是在不斷變化的。下面我們就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帶領大家瞭解每一隻精銳部隊的興起及滅亡。

禁軍上十二衛

禁軍上十二衛由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設立,是皇帝的侍衛禁軍,負責皇帝和宮禁的安全。入選的人基本都是經歷過明朝建立過程的軍士,這些人不僅接受過真實戰爭的洗禮,而且個個身強體壯、武藝非凡,後經過嚴格訓練,戰鬥力十分強悍,令人聞風喪膽。

上十二衛的前身為十七衛親軍,於朱元璋稱吳王時建立,後來歷經數年的改制和刪減,最終定為十二衛,分別是:錦衣衛、旗手衛、金吾前衛、金吾後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後衛、虎賁左衛

到明成祖朱棣時期,朱棣加入了北平三護衛和北平都司七衛,為親軍二十二衛。到宣德年間,明宣宗朱瞻基加入了騰驤左衛、騰驤右衛、武驤左衛、武驤右衛,合稱親軍二十六衛,並把朱元璋最初設立的十二衛定為“上十二衛”。

▲明朝錦衣衛出行圖

親軍二十六衛衰敗於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土木堡之變”。當時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瓦刺,帶走了京師一半的親軍,結果在土木堡中了瓦刺的埋伏,所帶領的親軍二十六衛幾乎全軍覆沒。但是剩在京師的另一半的親軍二十六衛,則在兵部侍郎于謙的帶領下,打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北京保衛戰”。

同樣的部隊,被水平不一樣的人指揮,戰鬥力也是天壤之別。

土木堡之變後,親軍二十六衛除錦衣衛歸皇帝管理以外,其餘的二十五衛劃歸兵部,由此式微,清軍入關後,徹底被消滅。

▲土木堡位於現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

京軍三大營

京軍三大營原稱為京師京營,設立於明成祖朱元璋時期,隸屬五軍都督府。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分設南北二營,即京師京營和南京京營,皆為明朝主力部隊。

京師京營分為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史稱“京軍三大營”。

▲五軍營操練

五軍營由騎兵和步兵組成,是作戰的主力部隊。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分中軍、左軍、左掖軍、右掖軍、右哨軍,由此得名“五軍營”。另外,十二營、圍子手營、幼官舍人營、殫忠營、效義營皆附於五軍營中。

五軍營的軍士除京衛所以外,每年都會抽調中都、山東、河南、大寧各都司兵精銳,輪番到京師操練。五軍營設提督內臣一人,武臣二人,掌號頭官二人,大營坐營官一人,把總二人。各軍營又設坐營官一人,馬、步軍隊把總各一人。

三千營為騎兵營,最初的骨幹為三千投降蒙古騎兵,這也是三千營中“三千”的由來

三千營成立於明成祖朱棣時期。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千營人數越來越多,於嘉靖年間發展到了七萬人,所以當時改名為“神樞營”。不過,整體來說,歷史上還是三千營比較出名。

三千營是朱棣手中最為強悍的騎兵力量,在戰爭中主要擔任突擊的角色,令當時的遊牧軍聞風喪膽。

▲神機營鳥銃手裝束

神機營是明朝的專用火器的特殊部隊。使用的武器是火炮和火銃,後又添置火繩槍。因為明朝時稱這些火器被稱為神機炮,故名“神機營”,相當於明朝政府的炮兵部隊。是剋制騎兵的利器,許多遊牧民族的騎兵就是喪命於這些神機炮下。

火銃一開始由於填藥速度慢,容易被騎兵突擊的問題,並沒有被朱元璋重視。後來名將沐英發明瞭“三行火銃戰法”,克服了火銃的這一缺點。

三行火銃戰法讓士兵列隊三行(如下圖),發現敵騎兵前進後,第一行首先發射火銃,然後第二行、第三行繼續發射,在二三行發射時,第一列就可以從容裝好子彈,從而形成完備而持續的強大火力。

此戰術是所有前添槍最核心的戰術,領先西方二百餘年,領先日本二百餘年。明朝前期正規營編制:全營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騎兵1000人,炮兵400人(管理野戰重炮及大連珠炮),共計官兵5000人。

裝備火器:霹靂炮3600杆(步兵火銃),合用藥9000斤,重八錢鉛子90萬個;大連珠炮200 杆(多管火銃),合用藥675 斤;手把口400 杆(炮兵防身用手銃);盞口將軍160位(野戰重炮)。

▲三行火銃戰法示意圖

京軍三大營戰法

三大營如果各自獨立作戰,效力十分一般。五軍營怕騎兵突襲,三千營怕火器軍和長槍軍,神機營防守有餘而推進進攻不足。

名將沐英根據三大營的優缺點,在對付象兵時發明了三大營相互配合的戰法,後來朱棣經過改良沐英的戰法,新戰法被當年明月在《明朝的那些事兒》裡戲稱為“三板斧戰鬥系統”

首先,在發現蒙古騎兵後,神機營的士兵會立刻向陣型前列靠攏,並做好火炮和火銃的發射準備,在統一指揮下進行齊射。這輪齊射是對蒙古騎兵的第一輪打擊,也就是第一斧頭。

神機營射擊完畢後,會立刻撤退到隊伍的兩翼,然後三千營與五軍營的騎兵會立刻補上空位,對已經受創的蒙古騎兵發動突擊,這就是明軍的第二斧頭。

騎兵突擊後,五軍營的步兵開始進攻,他們經常手持制騎兵武器(如長矛等),對蒙古騎兵發動最後一輪打擊,這也是明軍的最後一斧頭。

▲三大營戰法:如圖中右側,神機營在前,三千營在中,五軍營最後。

京軍三大營的滅亡

可惜的是,還是在土木堡之變中,京軍三大營遭受重創,威風不再。後在景泰、弘治、隆慶三朝和萬曆初張居正時期,頗有振作的跡象。奈何朝政腐敗,營帥貪殘無能,三大營的戰鬥力每況愈下,大不如前。

滅亡: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進入居庸關,至沙河會戰,京軍三大營未動一刀一槍,聞炮聲即潰敗而歸,三大營由此滅亡。

戚家軍

戚家軍,又稱義烏兵、浙軍,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軍於浙江義烏,當時為四千人,主力是義烏本地的農民和礦工。

戚家軍的組建的大背景是沿海的倭寇猖獗,戚繼光奉命抗倭,後來感到明軍的戰力低下,於是萌生了組建一支自己的軍隊的想法,於是戚家軍應運而生。

戚家軍雖為地方武裝部隊,但是憑藉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和百戰百勝的戰績,名噪天下,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自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家軍成軍,到萬曆十一年(1583年)戚繼光去職,戚家軍擊敗的敵軍總數超過十五萬餘,這種恐怖的戰績足可使戚家軍名揚千古。

戚繼光離開以後,以戚家軍為班底的浙兵成為了明朝後期國防的主要力量。在萬曆朝鮮之役中,許多功臣還是戚繼光的老部下,最有名的便是攻克牡丹峰的老將吳惟忠。

▲戚家軍抓獲倭寇圖

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明末三大軍之一,其餘兩大軍為:孫傳庭的秦軍和盧象升的天雄軍,是三大軍中戰鬥力最強的部隊。

不過,與秦軍和天雄軍不同的是,關寧鐵騎的創建人不詳,只知道成型於袁崇煥手中,因當時兵屬關寧軍,所以稱之為“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不僅是明朝最厲害的軍隊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精銳部隊,是歷代騎兵中的強悍軍隊之一。

《明季北略》:“三桂手下有關寧鐵騎數千,皆敢戰,建州為之懼”。
《王忠端公文集》 卷四:“關寧鐵騎,素為敵憚。”

關寧鐵騎的士兵多是能騎善射的遼人,這些遼人基本都是努爾哈赤統一女真時被滅掉的各部落的遺民,對努爾哈赤一族恨之入骨,所以在對抗滿清八旗時格外賣力。在當時被認為是唯一一隻可以和滿清的八旗兵正面對抗的軍隊。

關寧鐵騎屢敗滿清八旗,導致皇太極最後只能避開關寧鐵騎,繞道蒙古草原才偷襲了北京城。當時關寧鐵騎的首領袁崇煥挑選九千鐵騎往京師救援,再一次擊敗了皇太極,關寧鐵騎的戰鬥力強悍由此可見一斑。

明朝的精銳部隊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初期的禁軍上十二衛、京軍三大營,一直到末期的關寧鐵騎、秦軍和天雄軍,都是在不斷變化的。下面我們就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帶領大家瞭解每一隻精銳部隊的興起及滅亡。

禁軍上十二衛

禁軍上十二衛由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設立,是皇帝的侍衛禁軍,負責皇帝和宮禁的安全。入選的人基本都是經歷過明朝建立過程的軍士,這些人不僅接受過真實戰爭的洗禮,而且個個身強體壯、武藝非凡,後經過嚴格訓練,戰鬥力十分強悍,令人聞風喪膽。

上十二衛的前身為十七衛親軍,於朱元璋稱吳王時建立,後來歷經數年的改制和刪減,最終定為十二衛,分別是:錦衣衛、旗手衛、金吾前衛、金吾後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後衛、虎賁左衛

到明成祖朱棣時期,朱棣加入了北平三護衛和北平都司七衛,為親軍二十二衛。到宣德年間,明宣宗朱瞻基加入了騰驤左衛、騰驤右衛、武驤左衛、武驤右衛,合稱親軍二十六衛,並把朱元璋最初設立的十二衛定為“上十二衛”。

▲明朝錦衣衛出行圖

親軍二十六衛衰敗於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土木堡之變”。當時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瓦刺,帶走了京師一半的親軍,結果在土木堡中了瓦刺的埋伏,所帶領的親軍二十六衛幾乎全軍覆沒。但是剩在京師的另一半的親軍二十六衛,則在兵部侍郎于謙的帶領下,打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北京保衛戰”。

同樣的部隊,被水平不一樣的人指揮,戰鬥力也是天壤之別。

土木堡之變後,親軍二十六衛除錦衣衛歸皇帝管理以外,其餘的二十五衛劃歸兵部,由此式微,清軍入關後,徹底被消滅。

▲土木堡位於現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

京軍三大營

京軍三大營原稱為京師京營,設立於明成祖朱元璋時期,隸屬五軍都督府。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分設南北二營,即京師京營和南京京營,皆為明朝主力部隊。

京師京營分為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史稱“京軍三大營”。

▲五軍營操練

五軍營由騎兵和步兵組成,是作戰的主力部隊。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分中軍、左軍、左掖軍、右掖軍、右哨軍,由此得名“五軍營”。另外,十二營、圍子手營、幼官舍人營、殫忠營、效義營皆附於五軍營中。

五軍營的軍士除京衛所以外,每年都會抽調中都、山東、河南、大寧各都司兵精銳,輪番到京師操練。五軍營設提督內臣一人,武臣二人,掌號頭官二人,大營坐營官一人,把總二人。各軍營又設坐營官一人,馬、步軍隊把總各一人。

三千營為騎兵營,最初的骨幹為三千投降蒙古騎兵,這也是三千營中“三千”的由來

三千營成立於明成祖朱棣時期。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千營人數越來越多,於嘉靖年間發展到了七萬人,所以當時改名為“神樞營”。不過,整體來說,歷史上還是三千營比較出名。

三千營是朱棣手中最為強悍的騎兵力量,在戰爭中主要擔任突擊的角色,令當時的遊牧軍聞風喪膽。

▲神機營鳥銃手裝束

神機營是明朝的專用火器的特殊部隊。使用的武器是火炮和火銃,後又添置火繩槍。因為明朝時稱這些火器被稱為神機炮,故名“神機營”,相當於明朝政府的炮兵部隊。是剋制騎兵的利器,許多遊牧民族的騎兵就是喪命於這些神機炮下。

火銃一開始由於填藥速度慢,容易被騎兵突擊的問題,並沒有被朱元璋重視。後來名將沐英發明瞭“三行火銃戰法”,克服了火銃的這一缺點。

三行火銃戰法讓士兵列隊三行(如下圖),發現敵騎兵前進後,第一行首先發射火銃,然後第二行、第三行繼續發射,在二三行發射時,第一列就可以從容裝好子彈,從而形成完備而持續的強大火力。

此戰術是所有前添槍最核心的戰術,領先西方二百餘年,領先日本二百餘年。明朝前期正規營編制:全營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騎兵1000人,炮兵400人(管理野戰重炮及大連珠炮),共計官兵5000人。

裝備火器:霹靂炮3600杆(步兵火銃),合用藥9000斤,重八錢鉛子90萬個;大連珠炮200 杆(多管火銃),合用藥675 斤;手把口400 杆(炮兵防身用手銃);盞口將軍160位(野戰重炮)。

▲三行火銃戰法示意圖

京軍三大營戰法

三大營如果各自獨立作戰,效力十分一般。五軍營怕騎兵突襲,三千營怕火器軍和長槍軍,神機營防守有餘而推進進攻不足。

名將沐英根據三大營的優缺點,在對付象兵時發明了三大營相互配合的戰法,後來朱棣經過改良沐英的戰法,新戰法被當年明月在《明朝的那些事兒》裡戲稱為“三板斧戰鬥系統”

首先,在發現蒙古騎兵後,神機營的士兵會立刻向陣型前列靠攏,並做好火炮和火銃的發射準備,在統一指揮下進行齊射。這輪齊射是對蒙古騎兵的第一輪打擊,也就是第一斧頭。

神機營射擊完畢後,會立刻撤退到隊伍的兩翼,然後三千營與五軍營的騎兵會立刻補上空位,對已經受創的蒙古騎兵發動突擊,這就是明軍的第二斧頭。

騎兵突擊後,五軍營的步兵開始進攻,他們經常手持制騎兵武器(如長矛等),對蒙古騎兵發動最後一輪打擊,這也是明軍的最後一斧頭。

▲三大營戰法:如圖中右側,神機營在前,三千營在中,五軍營最後。

京軍三大營的滅亡

可惜的是,還是在土木堡之變中,京軍三大營遭受重創,威風不再。後在景泰、弘治、隆慶三朝和萬曆初張居正時期,頗有振作的跡象。奈何朝政腐敗,營帥貪殘無能,三大營的戰鬥力每況愈下,大不如前。

滅亡: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進入居庸關,至沙河會戰,京軍三大營未動一刀一槍,聞炮聲即潰敗而歸,三大營由此滅亡。

戚家軍

戚家軍,又稱義烏兵、浙軍,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軍於浙江義烏,當時為四千人,主力是義烏本地的農民和礦工。

戚家軍的組建的大背景是沿海的倭寇猖獗,戚繼光奉命抗倭,後來感到明軍的戰力低下,於是萌生了組建一支自己的軍隊的想法,於是戚家軍應運而生。

戚家軍雖為地方武裝部隊,但是憑藉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和百戰百勝的戰績,名噪天下,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自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家軍成軍,到萬曆十一年(1583年)戚繼光去職,戚家軍擊敗的敵軍總數超過十五萬餘,這種恐怖的戰績足可使戚家軍名揚千古。

戚繼光離開以後,以戚家軍為班底的浙兵成為了明朝後期國防的主要力量。在萬曆朝鮮之役中,許多功臣還是戚繼光的老部下,最有名的便是攻克牡丹峰的老將吳惟忠。

▲戚家軍抓獲倭寇圖

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明末三大軍之一,其餘兩大軍為:孫傳庭的秦軍和盧象升的天雄軍,是三大軍中戰鬥力最強的部隊。

不過,與秦軍和天雄軍不同的是,關寧鐵騎的創建人不詳,只知道成型於袁崇煥手中,因當時兵屬關寧軍,所以稱之為“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不僅是明朝最厲害的軍隊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精銳部隊,是歷代騎兵中的強悍軍隊之一。

《明季北略》:“三桂手下有關寧鐵騎數千,皆敢戰,建州為之懼”。
《王忠端公文集》 卷四:“關寧鐵騎,素為敵憚。”

關寧鐵騎的士兵多是能騎善射的遼人,這些遼人基本都是努爾哈赤統一女真時被滅掉的各部落的遺民,對努爾哈赤一族恨之入骨,所以在對抗滿清八旗時格外賣力。在當時被認為是唯一一隻可以和滿清的八旗兵正面對抗的軍隊。

關寧鐵騎屢敗滿清八旗,導致皇太極最後只能避開關寧鐵騎,繞道蒙古草原才偷襲了北京城。當時關寧鐵騎的首領袁崇煥挑選九千鐵騎往京師救援,再一次擊敗了皇太極,關寧鐵騎的戰鬥力強悍由此可見一斑。

▲關寧鐵騎各部位細節示意圖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拯救了崇禎皇帝的關寧鐵騎不僅沒被封賞,還遭到了崇禎皇帝的猜忌。崇禎讓士兵用大筐把袁崇煥吊進北京城,隨即以通敵的罪名將袁崇煥下了大獄,然後處死。

然後,為了防止關寧鐵騎叛變,把強大的關寧鐵騎一分為三,一部分歸祖大壽指揮,一部分歸吳三桂指揮,還有一部分被調進關內,鎮壓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

不久,祖大壽投清,碩果僅存的吳三桂最終也成了清軍的元勳。一直到吳三桂被康熙滅掉之後,這支騎兵部隊的所有人員才基本上消失不見。

明朝的精銳部隊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初期的禁軍上十二衛、京軍三大營,一直到末期的關寧鐵騎、秦軍和天雄軍,都是在不斷變化的。下面我們就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帶領大家瞭解每一隻精銳部隊的興起及滅亡。

禁軍上十二衛

禁軍上十二衛由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設立,是皇帝的侍衛禁軍,負責皇帝和宮禁的安全。入選的人基本都是經歷過明朝建立過程的軍士,這些人不僅接受過真實戰爭的洗禮,而且個個身強體壯、武藝非凡,後經過嚴格訓練,戰鬥力十分強悍,令人聞風喪膽。

上十二衛的前身為十七衛親軍,於朱元璋稱吳王時建立,後來歷經數年的改制和刪減,最終定為十二衛,分別是:錦衣衛、旗手衛、金吾前衛、金吾後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後衛、虎賁左衛

到明成祖朱棣時期,朱棣加入了北平三護衛和北平都司七衛,為親軍二十二衛。到宣德年間,明宣宗朱瞻基加入了騰驤左衛、騰驤右衛、武驤左衛、武驤右衛,合稱親軍二十六衛,並把朱元璋最初設立的十二衛定為“上十二衛”。

▲明朝錦衣衛出行圖

親軍二十六衛衰敗於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土木堡之變”。當時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瓦刺,帶走了京師一半的親軍,結果在土木堡中了瓦刺的埋伏,所帶領的親軍二十六衛幾乎全軍覆沒。但是剩在京師的另一半的親軍二十六衛,則在兵部侍郎于謙的帶領下,打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北京保衛戰”。

同樣的部隊,被水平不一樣的人指揮,戰鬥力也是天壤之別。

土木堡之變後,親軍二十六衛除錦衣衛歸皇帝管理以外,其餘的二十五衛劃歸兵部,由此式微,清軍入關後,徹底被消滅。

▲土木堡位於現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

京軍三大營

京軍三大營原稱為京師京營,設立於明成祖朱元璋時期,隸屬五軍都督府。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分設南北二營,即京師京營和南京京營,皆為明朝主力部隊。

京師京營分為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史稱“京軍三大營”。

▲五軍營操練

五軍營由騎兵和步兵組成,是作戰的主力部隊。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分中軍、左軍、左掖軍、右掖軍、右哨軍,由此得名“五軍營”。另外,十二營、圍子手營、幼官舍人營、殫忠營、效義營皆附於五軍營中。

五軍營的軍士除京衛所以外,每年都會抽調中都、山東、河南、大寧各都司兵精銳,輪番到京師操練。五軍營設提督內臣一人,武臣二人,掌號頭官二人,大營坐營官一人,把總二人。各軍營又設坐營官一人,馬、步軍隊把總各一人。

三千營為騎兵營,最初的骨幹為三千投降蒙古騎兵,這也是三千營中“三千”的由來

三千營成立於明成祖朱棣時期。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千營人數越來越多,於嘉靖年間發展到了七萬人,所以當時改名為“神樞營”。不過,整體來說,歷史上還是三千營比較出名。

三千營是朱棣手中最為強悍的騎兵力量,在戰爭中主要擔任突擊的角色,令當時的遊牧軍聞風喪膽。

▲神機營鳥銃手裝束

神機營是明朝的專用火器的特殊部隊。使用的武器是火炮和火銃,後又添置火繩槍。因為明朝時稱這些火器被稱為神機炮,故名“神機營”,相當於明朝政府的炮兵部隊。是剋制騎兵的利器,許多遊牧民族的騎兵就是喪命於這些神機炮下。

火銃一開始由於填藥速度慢,容易被騎兵突擊的問題,並沒有被朱元璋重視。後來名將沐英發明瞭“三行火銃戰法”,克服了火銃的這一缺點。

三行火銃戰法讓士兵列隊三行(如下圖),發現敵騎兵前進後,第一行首先發射火銃,然後第二行、第三行繼續發射,在二三行發射時,第一列就可以從容裝好子彈,從而形成完備而持續的強大火力。

此戰術是所有前添槍最核心的戰術,領先西方二百餘年,領先日本二百餘年。明朝前期正規營編制:全營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騎兵1000人,炮兵400人(管理野戰重炮及大連珠炮),共計官兵5000人。

裝備火器:霹靂炮3600杆(步兵火銃),合用藥9000斤,重八錢鉛子90萬個;大連珠炮200 杆(多管火銃),合用藥675 斤;手把口400 杆(炮兵防身用手銃);盞口將軍160位(野戰重炮)。

▲三行火銃戰法示意圖

京軍三大營戰法

三大營如果各自獨立作戰,效力十分一般。五軍營怕騎兵突襲,三千營怕火器軍和長槍軍,神機營防守有餘而推進進攻不足。

名將沐英根據三大營的優缺點,在對付象兵時發明了三大營相互配合的戰法,後來朱棣經過改良沐英的戰法,新戰法被當年明月在《明朝的那些事兒》裡戲稱為“三板斧戰鬥系統”

首先,在發現蒙古騎兵後,神機營的士兵會立刻向陣型前列靠攏,並做好火炮和火銃的發射準備,在統一指揮下進行齊射。這輪齊射是對蒙古騎兵的第一輪打擊,也就是第一斧頭。

神機營射擊完畢後,會立刻撤退到隊伍的兩翼,然後三千營與五軍營的騎兵會立刻補上空位,對已經受創的蒙古騎兵發動突擊,這就是明軍的第二斧頭。

騎兵突擊後,五軍營的步兵開始進攻,他們經常手持制騎兵武器(如長矛等),對蒙古騎兵發動最後一輪打擊,這也是明軍的最後一斧頭。

▲三大營戰法:如圖中右側,神機營在前,三千營在中,五軍營最後。

京軍三大營的滅亡

可惜的是,還是在土木堡之變中,京軍三大營遭受重創,威風不再。後在景泰、弘治、隆慶三朝和萬曆初張居正時期,頗有振作的跡象。奈何朝政腐敗,營帥貪殘無能,三大營的戰鬥力每況愈下,大不如前。

滅亡: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進入居庸關,至沙河會戰,京軍三大營未動一刀一槍,聞炮聲即潰敗而歸,三大營由此滅亡。

戚家軍

戚家軍,又稱義烏兵、浙軍,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軍於浙江義烏,當時為四千人,主力是義烏本地的農民和礦工。

戚家軍的組建的大背景是沿海的倭寇猖獗,戚繼光奉命抗倭,後來感到明軍的戰力低下,於是萌生了組建一支自己的軍隊的想法,於是戚家軍應運而生。

戚家軍雖為地方武裝部隊,但是憑藉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和百戰百勝的戰績,名噪天下,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自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家軍成軍,到萬曆十一年(1583年)戚繼光去職,戚家軍擊敗的敵軍總數超過十五萬餘,這種恐怖的戰績足可使戚家軍名揚千古。

戚繼光離開以後,以戚家軍為班底的浙兵成為了明朝後期國防的主要力量。在萬曆朝鮮之役中,許多功臣還是戚繼光的老部下,最有名的便是攻克牡丹峰的老將吳惟忠。

▲戚家軍抓獲倭寇圖

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明末三大軍之一,其餘兩大軍為:孫傳庭的秦軍和盧象升的天雄軍,是三大軍中戰鬥力最強的部隊。

不過,與秦軍和天雄軍不同的是,關寧鐵騎的創建人不詳,只知道成型於袁崇煥手中,因當時兵屬關寧軍,所以稱之為“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不僅是明朝最厲害的軍隊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精銳部隊,是歷代騎兵中的強悍軍隊之一。

《明季北略》:“三桂手下有關寧鐵騎數千,皆敢戰,建州為之懼”。
《王忠端公文集》 卷四:“關寧鐵騎,素為敵憚。”

關寧鐵騎的士兵多是能騎善射的遼人,這些遼人基本都是努爾哈赤統一女真時被滅掉的各部落的遺民,對努爾哈赤一族恨之入骨,所以在對抗滿清八旗時格外賣力。在當時被認為是唯一一隻可以和滿清的八旗兵正面對抗的軍隊。

關寧鐵騎屢敗滿清八旗,導致皇太極最後只能避開關寧鐵騎,繞道蒙古草原才偷襲了北京城。當時關寧鐵騎的首領袁崇煥挑選九千鐵騎往京師救援,再一次擊敗了皇太極,關寧鐵騎的戰鬥力強悍由此可見一斑。

▲關寧鐵騎各部位細節示意圖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拯救了崇禎皇帝的關寧鐵騎不僅沒被封賞,還遭到了崇禎皇帝的猜忌。崇禎讓士兵用大筐把袁崇煥吊進北京城,隨即以通敵的罪名將袁崇煥下了大獄,然後處死。

然後,為了防止關寧鐵騎叛變,把強大的關寧鐵騎一分為三,一部分歸祖大壽指揮,一部分歸吳三桂指揮,還有一部分被調進關內,鎮壓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

不久,祖大壽投清,碩果僅存的吳三桂最終也成了清軍的元勳。一直到吳三桂被康熙滅掉之後,這支騎兵部隊的所有人員才基本上消失不見。

▲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裡的祖大壽墓


秦兵

秦兵,明末三大軍之一,由孫傳庭組建並率領,主要以陝西邊軍為主體。是明末三大軍中戰鬥力僅次於關寧鐵騎的部隊。

秦軍裡的士兵大多來自陝西榆林,個性彪悍,十分團結。如果說關寧鐵騎的強悍來自於機動,那麼秦軍的凶猛就來自於士兵的團結,生死與共。

秦軍組建的起因是鎮壓地方的農民起義。最有名的便是在子午谷滅掉了當年的一個農民起義領袖闖王高迎祥,秦軍由此聲名遠播。

但是與戚家軍不一樣的是,秦軍隨著首領孫傳庭的離開而土崩瓦解,消失不再。

明朝的精銳部隊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初期的禁軍上十二衛、京軍三大營,一直到末期的關寧鐵騎、秦軍和天雄軍,都是在不斷變化的。下面我們就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帶領大家瞭解每一隻精銳部隊的興起及滅亡。

禁軍上十二衛

禁軍上十二衛由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設立,是皇帝的侍衛禁軍,負責皇帝和宮禁的安全。入選的人基本都是經歷過明朝建立過程的軍士,這些人不僅接受過真實戰爭的洗禮,而且個個身強體壯、武藝非凡,後經過嚴格訓練,戰鬥力十分強悍,令人聞風喪膽。

上十二衛的前身為十七衛親軍,於朱元璋稱吳王時建立,後來歷經數年的改制和刪減,最終定為十二衛,分別是:錦衣衛、旗手衛、金吾前衛、金吾後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後衛、虎賁左衛

到明成祖朱棣時期,朱棣加入了北平三護衛和北平都司七衛,為親軍二十二衛。到宣德年間,明宣宗朱瞻基加入了騰驤左衛、騰驤右衛、武驤左衛、武驤右衛,合稱親軍二十六衛,並把朱元璋最初設立的十二衛定為“上十二衛”。

▲明朝錦衣衛出行圖

親軍二十六衛衰敗於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土木堡之變”。當時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瓦刺,帶走了京師一半的親軍,結果在土木堡中了瓦刺的埋伏,所帶領的親軍二十六衛幾乎全軍覆沒。但是剩在京師的另一半的親軍二十六衛,則在兵部侍郎于謙的帶領下,打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北京保衛戰”。

同樣的部隊,被水平不一樣的人指揮,戰鬥力也是天壤之別。

土木堡之變後,親軍二十六衛除錦衣衛歸皇帝管理以外,其餘的二十五衛劃歸兵部,由此式微,清軍入關後,徹底被消滅。

▲土木堡位於現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

京軍三大營

京軍三大營原稱為京師京營,設立於明成祖朱元璋時期,隸屬五軍都督府。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分設南北二營,即京師京營和南京京營,皆為明朝主力部隊。

京師京營分為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史稱“京軍三大營”。

▲五軍營操練

五軍營由騎兵和步兵組成,是作戰的主力部隊。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分中軍、左軍、左掖軍、右掖軍、右哨軍,由此得名“五軍營”。另外,十二營、圍子手營、幼官舍人營、殫忠營、效義營皆附於五軍營中。

五軍營的軍士除京衛所以外,每年都會抽調中都、山東、河南、大寧各都司兵精銳,輪番到京師操練。五軍營設提督內臣一人,武臣二人,掌號頭官二人,大營坐營官一人,把總二人。各軍營又設坐營官一人,馬、步軍隊把總各一人。

三千營為騎兵營,最初的骨幹為三千投降蒙古騎兵,這也是三千營中“三千”的由來

三千營成立於明成祖朱棣時期。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千營人數越來越多,於嘉靖年間發展到了七萬人,所以當時改名為“神樞營”。不過,整體來說,歷史上還是三千營比較出名。

三千營是朱棣手中最為強悍的騎兵力量,在戰爭中主要擔任突擊的角色,令當時的遊牧軍聞風喪膽。

▲神機營鳥銃手裝束

神機營是明朝的專用火器的特殊部隊。使用的武器是火炮和火銃,後又添置火繩槍。因為明朝時稱這些火器被稱為神機炮,故名“神機營”,相當於明朝政府的炮兵部隊。是剋制騎兵的利器,許多遊牧民族的騎兵就是喪命於這些神機炮下。

火銃一開始由於填藥速度慢,容易被騎兵突擊的問題,並沒有被朱元璋重視。後來名將沐英發明瞭“三行火銃戰法”,克服了火銃的這一缺點。

三行火銃戰法讓士兵列隊三行(如下圖),發現敵騎兵前進後,第一行首先發射火銃,然後第二行、第三行繼續發射,在二三行發射時,第一列就可以從容裝好子彈,從而形成完備而持續的強大火力。

此戰術是所有前添槍最核心的戰術,領先西方二百餘年,領先日本二百餘年。明朝前期正規營編制:全營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騎兵1000人,炮兵400人(管理野戰重炮及大連珠炮),共計官兵5000人。

裝備火器:霹靂炮3600杆(步兵火銃),合用藥9000斤,重八錢鉛子90萬個;大連珠炮200 杆(多管火銃),合用藥675 斤;手把口400 杆(炮兵防身用手銃);盞口將軍160位(野戰重炮)。

▲三行火銃戰法示意圖

京軍三大營戰法

三大營如果各自獨立作戰,效力十分一般。五軍營怕騎兵突襲,三千營怕火器軍和長槍軍,神機營防守有餘而推進進攻不足。

名將沐英根據三大營的優缺點,在對付象兵時發明了三大營相互配合的戰法,後來朱棣經過改良沐英的戰法,新戰法被當年明月在《明朝的那些事兒》裡戲稱為“三板斧戰鬥系統”

首先,在發現蒙古騎兵後,神機營的士兵會立刻向陣型前列靠攏,並做好火炮和火銃的發射準備,在統一指揮下進行齊射。這輪齊射是對蒙古騎兵的第一輪打擊,也就是第一斧頭。

神機營射擊完畢後,會立刻撤退到隊伍的兩翼,然後三千營與五軍營的騎兵會立刻補上空位,對已經受創的蒙古騎兵發動突擊,這就是明軍的第二斧頭。

騎兵突擊後,五軍營的步兵開始進攻,他們經常手持制騎兵武器(如長矛等),對蒙古騎兵發動最後一輪打擊,這也是明軍的最後一斧頭。

▲三大營戰法:如圖中右側,神機營在前,三千營在中,五軍營最後。

京軍三大營的滅亡

可惜的是,還是在土木堡之變中,京軍三大營遭受重創,威風不再。後在景泰、弘治、隆慶三朝和萬曆初張居正時期,頗有振作的跡象。奈何朝政腐敗,營帥貪殘無能,三大營的戰鬥力每況愈下,大不如前。

滅亡: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進入居庸關,至沙河會戰,京軍三大營未動一刀一槍,聞炮聲即潰敗而歸,三大營由此滅亡。

戚家軍

戚家軍,又稱義烏兵、浙軍,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軍於浙江義烏,當時為四千人,主力是義烏本地的農民和礦工。

戚家軍的組建的大背景是沿海的倭寇猖獗,戚繼光奉命抗倭,後來感到明軍的戰力低下,於是萌生了組建一支自己的軍隊的想法,於是戚家軍應運而生。

戚家軍雖為地方武裝部隊,但是憑藉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和百戰百勝的戰績,名噪天下,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自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家軍成軍,到萬曆十一年(1583年)戚繼光去職,戚家軍擊敗的敵軍總數超過十五萬餘,這種恐怖的戰績足可使戚家軍名揚千古。

戚繼光離開以後,以戚家軍為班底的浙兵成為了明朝後期國防的主要力量。在萬曆朝鮮之役中,許多功臣還是戚繼光的老部下,最有名的便是攻克牡丹峰的老將吳惟忠。

▲戚家軍抓獲倭寇圖

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明末三大軍之一,其餘兩大軍為:孫傳庭的秦軍和盧象升的天雄軍,是三大軍中戰鬥力最強的部隊。

不過,與秦軍和天雄軍不同的是,關寧鐵騎的創建人不詳,只知道成型於袁崇煥手中,因當時兵屬關寧軍,所以稱之為“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不僅是明朝最厲害的軍隊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精銳部隊,是歷代騎兵中的強悍軍隊之一。

《明季北略》:“三桂手下有關寧鐵騎數千,皆敢戰,建州為之懼”。
《王忠端公文集》 卷四:“關寧鐵騎,素為敵憚。”

關寧鐵騎的士兵多是能騎善射的遼人,這些遼人基本都是努爾哈赤統一女真時被滅掉的各部落的遺民,對努爾哈赤一族恨之入骨,所以在對抗滿清八旗時格外賣力。在當時被認為是唯一一隻可以和滿清的八旗兵正面對抗的軍隊。

關寧鐵騎屢敗滿清八旗,導致皇太極最後只能避開關寧鐵騎,繞道蒙古草原才偷襲了北京城。當時關寧鐵騎的首領袁崇煥挑選九千鐵騎往京師救援,再一次擊敗了皇太極,關寧鐵騎的戰鬥力強悍由此可見一斑。

▲關寧鐵騎各部位細節示意圖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拯救了崇禎皇帝的關寧鐵騎不僅沒被封賞,還遭到了崇禎皇帝的猜忌。崇禎讓士兵用大筐把袁崇煥吊進北京城,隨即以通敵的罪名將袁崇煥下了大獄,然後處死。

然後,為了防止關寧鐵騎叛變,把強大的關寧鐵騎一分為三,一部分歸祖大壽指揮,一部分歸吳三桂指揮,還有一部分被調進關內,鎮壓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

不久,祖大壽投清,碩果僅存的吳三桂最終也成了清軍的元勳。一直到吳三桂被康熙滅掉之後,這支騎兵部隊的所有人員才基本上消失不見。

▲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裡的祖大壽墓


秦兵

秦兵,明末三大軍之一,由孫傳庭組建並率領,主要以陝西邊軍為主體。是明末三大軍中戰鬥力僅次於關寧鐵騎的部隊。

秦軍裡的士兵大多來自陝西榆林,個性彪悍,十分團結。如果說關寧鐵騎的強悍來自於機動,那麼秦軍的凶猛就來自於士兵的團結,生死與共。

秦軍組建的起因是鎮壓地方的農民起義。最有名的便是在子午谷滅掉了當年的一個農民起義領袖闖王高迎祥,秦軍由此聲名遠播。

但是與戚家軍不一樣的是,秦軍隨著首領孫傳庭的離開而土崩瓦解,消失不再。

▲孫傳庭遺像


天雄軍

天雄軍由明末名將盧象升組建,是明末三大軍之一,勁弩兵為其特色。

天雄軍類似於曾國藩的湘軍,基本上都是由老鄉、朋友、兄弟、家人等等構成,往往一個人戰死,就可以激發大部分人的憤怒。再加上每次盧象升都是身先士卒,所以天雄軍戰力異常強悍,在鎮壓明末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屢創戰功。

天雄軍最大的特點就是非常頑強,如果遇到敵人就能夠緊緊的咬住敵人,一打到底,根本就不給敵人逃跑的餘地。據說在當時,闖王李自成最怕的並不是關寧鐵騎和秦軍,而是天雄軍這支軍隊。

不過,在後來與清軍作戰的過程中,因為崇禎派去的監軍太監的掣肘,導致天雄軍被包圍在一個縣城裡,全軍陣亡。

明朝的精銳部隊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初期的禁軍上十二衛、京軍三大營,一直到末期的關寧鐵騎、秦軍和天雄軍,都是在不斷變化的。下面我們就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帶領大家瞭解每一隻精銳部隊的興起及滅亡。

禁軍上十二衛

禁軍上十二衛由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設立,是皇帝的侍衛禁軍,負責皇帝和宮禁的安全。入選的人基本都是經歷過明朝建立過程的軍士,這些人不僅接受過真實戰爭的洗禮,而且個個身強體壯、武藝非凡,後經過嚴格訓練,戰鬥力十分強悍,令人聞風喪膽。

上十二衛的前身為十七衛親軍,於朱元璋稱吳王時建立,後來歷經數年的改制和刪減,最終定為十二衛,分別是:錦衣衛、旗手衛、金吾前衛、金吾後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後衛、虎賁左衛

到明成祖朱棣時期,朱棣加入了北平三護衛和北平都司七衛,為親軍二十二衛。到宣德年間,明宣宗朱瞻基加入了騰驤左衛、騰驤右衛、武驤左衛、武驤右衛,合稱親軍二十六衛,並把朱元璋最初設立的十二衛定為“上十二衛”。

▲明朝錦衣衛出行圖

親軍二十六衛衰敗於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土木堡之變”。當時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瓦刺,帶走了京師一半的親軍,結果在土木堡中了瓦刺的埋伏,所帶領的親軍二十六衛幾乎全軍覆沒。但是剩在京師的另一半的親軍二十六衛,則在兵部侍郎于謙的帶領下,打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北京保衛戰”。

同樣的部隊,被水平不一樣的人指揮,戰鬥力也是天壤之別。

土木堡之變後,親軍二十六衛除錦衣衛歸皇帝管理以外,其餘的二十五衛劃歸兵部,由此式微,清軍入關後,徹底被消滅。

▲土木堡位於現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

京軍三大營

京軍三大營原稱為京師京營,設立於明成祖朱元璋時期,隸屬五軍都督府。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分設南北二營,即京師京營和南京京營,皆為明朝主力部隊。

京師京營分為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史稱“京軍三大營”。

▲五軍營操練

五軍營由騎兵和步兵組成,是作戰的主力部隊。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分中軍、左軍、左掖軍、右掖軍、右哨軍,由此得名“五軍營”。另外,十二營、圍子手營、幼官舍人營、殫忠營、效義營皆附於五軍營中。

五軍營的軍士除京衛所以外,每年都會抽調中都、山東、河南、大寧各都司兵精銳,輪番到京師操練。五軍營設提督內臣一人,武臣二人,掌號頭官二人,大營坐營官一人,把總二人。各軍營又設坐營官一人,馬、步軍隊把總各一人。

三千營為騎兵營,最初的骨幹為三千投降蒙古騎兵,這也是三千營中“三千”的由來

三千營成立於明成祖朱棣時期。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千營人數越來越多,於嘉靖年間發展到了七萬人,所以當時改名為“神樞營”。不過,整體來說,歷史上還是三千營比較出名。

三千營是朱棣手中最為強悍的騎兵力量,在戰爭中主要擔任突擊的角色,令當時的遊牧軍聞風喪膽。

▲神機營鳥銃手裝束

神機營是明朝的專用火器的特殊部隊。使用的武器是火炮和火銃,後又添置火繩槍。因為明朝時稱這些火器被稱為神機炮,故名“神機營”,相當於明朝政府的炮兵部隊。是剋制騎兵的利器,許多遊牧民族的騎兵就是喪命於這些神機炮下。

火銃一開始由於填藥速度慢,容易被騎兵突擊的問題,並沒有被朱元璋重視。後來名將沐英發明瞭“三行火銃戰法”,克服了火銃的這一缺點。

三行火銃戰法讓士兵列隊三行(如下圖),發現敵騎兵前進後,第一行首先發射火銃,然後第二行、第三行繼續發射,在二三行發射時,第一列就可以從容裝好子彈,從而形成完備而持續的強大火力。

此戰術是所有前添槍最核心的戰術,領先西方二百餘年,領先日本二百餘年。明朝前期正規營編制:全營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騎兵1000人,炮兵400人(管理野戰重炮及大連珠炮),共計官兵5000人。

裝備火器:霹靂炮3600杆(步兵火銃),合用藥9000斤,重八錢鉛子90萬個;大連珠炮200 杆(多管火銃),合用藥675 斤;手把口400 杆(炮兵防身用手銃);盞口將軍160位(野戰重炮)。

▲三行火銃戰法示意圖

京軍三大營戰法

三大營如果各自獨立作戰,效力十分一般。五軍營怕騎兵突襲,三千營怕火器軍和長槍軍,神機營防守有餘而推進進攻不足。

名將沐英根據三大營的優缺點,在對付象兵時發明了三大營相互配合的戰法,後來朱棣經過改良沐英的戰法,新戰法被當年明月在《明朝的那些事兒》裡戲稱為“三板斧戰鬥系統”

首先,在發現蒙古騎兵後,神機營的士兵會立刻向陣型前列靠攏,並做好火炮和火銃的發射準備,在統一指揮下進行齊射。這輪齊射是對蒙古騎兵的第一輪打擊,也就是第一斧頭。

神機營射擊完畢後,會立刻撤退到隊伍的兩翼,然後三千營與五軍營的騎兵會立刻補上空位,對已經受創的蒙古騎兵發動突擊,這就是明軍的第二斧頭。

騎兵突擊後,五軍營的步兵開始進攻,他們經常手持制騎兵武器(如長矛等),對蒙古騎兵發動最後一輪打擊,這也是明軍的最後一斧頭。

▲三大營戰法:如圖中右側,神機營在前,三千營在中,五軍營最後。

京軍三大營的滅亡

可惜的是,還是在土木堡之變中,京軍三大營遭受重創,威風不再。後在景泰、弘治、隆慶三朝和萬曆初張居正時期,頗有振作的跡象。奈何朝政腐敗,營帥貪殘無能,三大營的戰鬥力每況愈下,大不如前。

滅亡: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進入居庸關,至沙河會戰,京軍三大營未動一刀一槍,聞炮聲即潰敗而歸,三大營由此滅亡。

戚家軍

戚家軍,又稱義烏兵、浙軍,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軍於浙江義烏,當時為四千人,主力是義烏本地的農民和礦工。

戚家軍的組建的大背景是沿海的倭寇猖獗,戚繼光奉命抗倭,後來感到明軍的戰力低下,於是萌生了組建一支自己的軍隊的想法,於是戚家軍應運而生。

戚家軍雖為地方武裝部隊,但是憑藉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和百戰百勝的戰績,名噪天下,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自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家軍成軍,到萬曆十一年(1583年)戚繼光去職,戚家軍擊敗的敵軍總數超過十五萬餘,這種恐怖的戰績足可使戚家軍名揚千古。

戚繼光離開以後,以戚家軍為班底的浙兵成為了明朝後期國防的主要力量。在萬曆朝鮮之役中,許多功臣還是戚繼光的老部下,最有名的便是攻克牡丹峰的老將吳惟忠。

▲戚家軍抓獲倭寇圖

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明末三大軍之一,其餘兩大軍為:孫傳庭的秦軍和盧象升的天雄軍,是三大軍中戰鬥力最強的部隊。

不過,與秦軍和天雄軍不同的是,關寧鐵騎的創建人不詳,只知道成型於袁崇煥手中,因當時兵屬關寧軍,所以稱之為“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不僅是明朝最厲害的軍隊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精銳部隊,是歷代騎兵中的強悍軍隊之一。

《明季北略》:“三桂手下有關寧鐵騎數千,皆敢戰,建州為之懼”。
《王忠端公文集》 卷四:“關寧鐵騎,素為敵憚。”

關寧鐵騎的士兵多是能騎善射的遼人,這些遼人基本都是努爾哈赤統一女真時被滅掉的各部落的遺民,對努爾哈赤一族恨之入骨,所以在對抗滿清八旗時格外賣力。在當時被認為是唯一一隻可以和滿清的八旗兵正面對抗的軍隊。

關寧鐵騎屢敗滿清八旗,導致皇太極最後只能避開關寧鐵騎,繞道蒙古草原才偷襲了北京城。當時關寧鐵騎的首領袁崇煥挑選九千鐵騎往京師救援,再一次擊敗了皇太極,關寧鐵騎的戰鬥力強悍由此可見一斑。

▲關寧鐵騎各部位細節示意圖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拯救了崇禎皇帝的關寧鐵騎不僅沒被封賞,還遭到了崇禎皇帝的猜忌。崇禎讓士兵用大筐把袁崇煥吊進北京城,隨即以通敵的罪名將袁崇煥下了大獄,然後處死。

然後,為了防止關寧鐵騎叛變,把強大的關寧鐵騎一分為三,一部分歸祖大壽指揮,一部分歸吳三桂指揮,還有一部分被調進關內,鎮壓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

不久,祖大壽投清,碩果僅存的吳三桂最終也成了清軍的元勳。一直到吳三桂被康熙滅掉之後,這支騎兵部隊的所有人員才基本上消失不見。

▲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裡的祖大壽墓


秦兵

秦兵,明末三大軍之一,由孫傳庭組建並率領,主要以陝西邊軍為主體。是明末三大軍中戰鬥力僅次於關寧鐵騎的部隊。

秦軍裡的士兵大多來自陝西榆林,個性彪悍,十分團結。如果說關寧鐵騎的強悍來自於機動,那麼秦軍的凶猛就來自於士兵的團結,生死與共。

秦軍組建的起因是鎮壓地方的農民起義。最有名的便是在子午谷滅掉了當年的一個農民起義領袖闖王高迎祥,秦軍由此聲名遠播。

但是與戚家軍不一樣的是,秦軍隨著首領孫傳庭的離開而土崩瓦解,消失不再。

▲孫傳庭遺像


天雄軍

天雄軍由明末名將盧象升組建,是明末三大軍之一,勁弩兵為其特色。

天雄軍類似於曾國藩的湘軍,基本上都是由老鄉、朋友、兄弟、家人等等構成,往往一個人戰死,就可以激發大部分人的憤怒。再加上每次盧象升都是身先士卒,所以天雄軍戰力異常強悍,在鎮壓明末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屢創戰功。

天雄軍最大的特點就是非常頑強,如果遇到敵人就能夠緊緊的咬住敵人,一打到底,根本就不給敵人逃跑的餘地。據說在當時,闖王李自成最怕的並不是關寧鐵騎和秦軍,而是天雄軍這支軍隊。

不過,在後來與清軍作戰的過程中,因為崇禎派去的監軍太監的掣肘,導致天雄軍被包圍在一個縣城裡,全軍陣亡。

▲盧象升藝術畫像


廣西狼兵

狼兵由壯族土司組建的地方武裝,起源於明朝中期。由於壯族過去被稱為俍人,俍與狼諧音,由此被稱為“狼兵”。

狼兵作戰講究團隊協作,善於將不同的兵種優化組合到一起,衝鋒陷陣敗寇殺敵,曾流傳有“長槍在前,兩側刀盾,雙刀斷後”佈陣陣法。

狼兵愛練習拳法,最有名的為昂拳、師教拳和寧教拳

狼兵裡最出名的當屬瓦氏夫人。她是明代抗倭的巾幗英雄。曾在58歲時, 親率廣西6000狼兵馳騁千里奔赴抗倭第一線,以“誓不與賊俱生”的氣概縱馬衝鋒陷陣,連殲敵兵,打破了倭寇不可戰勝的神話,為保國安民立下了赫赫戰功,被嘉靖皇帝封為二品夫人。

明朝的精銳部隊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初期的禁軍上十二衛、京軍三大營,一直到末期的關寧鐵騎、秦軍和天雄軍,都是在不斷變化的。下面我們就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帶領大家瞭解每一隻精銳部隊的興起及滅亡。

禁軍上十二衛

禁軍上十二衛由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設立,是皇帝的侍衛禁軍,負責皇帝和宮禁的安全。入選的人基本都是經歷過明朝建立過程的軍士,這些人不僅接受過真實戰爭的洗禮,而且個個身強體壯、武藝非凡,後經過嚴格訓練,戰鬥力十分強悍,令人聞風喪膽。

上十二衛的前身為十七衛親軍,於朱元璋稱吳王時建立,後來歷經數年的改制和刪減,最終定為十二衛,分別是:錦衣衛、旗手衛、金吾前衛、金吾後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後衛、虎賁左衛

到明成祖朱棣時期,朱棣加入了北平三護衛和北平都司七衛,為親軍二十二衛。到宣德年間,明宣宗朱瞻基加入了騰驤左衛、騰驤右衛、武驤左衛、武驤右衛,合稱親軍二十六衛,並把朱元璋最初設立的十二衛定為“上十二衛”。

▲明朝錦衣衛出行圖

親軍二十六衛衰敗於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土木堡之變”。當時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瓦刺,帶走了京師一半的親軍,結果在土木堡中了瓦刺的埋伏,所帶領的親軍二十六衛幾乎全軍覆沒。但是剩在京師的另一半的親軍二十六衛,則在兵部侍郎于謙的帶領下,打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北京保衛戰”。

同樣的部隊,被水平不一樣的人指揮,戰鬥力也是天壤之別。

土木堡之變後,親軍二十六衛除錦衣衛歸皇帝管理以外,其餘的二十五衛劃歸兵部,由此式微,清軍入關後,徹底被消滅。

▲土木堡位於現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

京軍三大營

京軍三大營原稱為京師京營,設立於明成祖朱元璋時期,隸屬五軍都督府。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分設南北二營,即京師京營和南京京營,皆為明朝主力部隊。

京師京營分為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史稱“京軍三大營”。

▲五軍營操練

五軍營由騎兵和步兵組成,是作戰的主力部隊。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分中軍、左軍、左掖軍、右掖軍、右哨軍,由此得名“五軍營”。另外,十二營、圍子手營、幼官舍人營、殫忠營、效義營皆附於五軍營中。

五軍營的軍士除京衛所以外,每年都會抽調中都、山東、河南、大寧各都司兵精銳,輪番到京師操練。五軍營設提督內臣一人,武臣二人,掌號頭官二人,大營坐營官一人,把總二人。各軍營又設坐營官一人,馬、步軍隊把總各一人。

三千營為騎兵營,最初的骨幹為三千投降蒙古騎兵,這也是三千營中“三千”的由來

三千營成立於明成祖朱棣時期。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千營人數越來越多,於嘉靖年間發展到了七萬人,所以當時改名為“神樞營”。不過,整體來說,歷史上還是三千營比較出名。

三千營是朱棣手中最為強悍的騎兵力量,在戰爭中主要擔任突擊的角色,令當時的遊牧軍聞風喪膽。

▲神機營鳥銃手裝束

神機營是明朝的專用火器的特殊部隊。使用的武器是火炮和火銃,後又添置火繩槍。因為明朝時稱這些火器被稱為神機炮,故名“神機營”,相當於明朝政府的炮兵部隊。是剋制騎兵的利器,許多遊牧民族的騎兵就是喪命於這些神機炮下。

火銃一開始由於填藥速度慢,容易被騎兵突擊的問題,並沒有被朱元璋重視。後來名將沐英發明瞭“三行火銃戰法”,克服了火銃的這一缺點。

三行火銃戰法讓士兵列隊三行(如下圖),發現敵騎兵前進後,第一行首先發射火銃,然後第二行、第三行繼續發射,在二三行發射時,第一列就可以從容裝好子彈,從而形成完備而持續的強大火力。

此戰術是所有前添槍最核心的戰術,領先西方二百餘年,領先日本二百餘年。明朝前期正規營編制:全營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騎兵1000人,炮兵400人(管理野戰重炮及大連珠炮),共計官兵5000人。

裝備火器:霹靂炮3600杆(步兵火銃),合用藥9000斤,重八錢鉛子90萬個;大連珠炮200 杆(多管火銃),合用藥675 斤;手把口400 杆(炮兵防身用手銃);盞口將軍160位(野戰重炮)。

▲三行火銃戰法示意圖

京軍三大營戰法

三大營如果各自獨立作戰,效力十分一般。五軍營怕騎兵突襲,三千營怕火器軍和長槍軍,神機營防守有餘而推進進攻不足。

名將沐英根據三大營的優缺點,在對付象兵時發明了三大營相互配合的戰法,後來朱棣經過改良沐英的戰法,新戰法被當年明月在《明朝的那些事兒》裡戲稱為“三板斧戰鬥系統”

首先,在發現蒙古騎兵後,神機營的士兵會立刻向陣型前列靠攏,並做好火炮和火銃的發射準備,在統一指揮下進行齊射。這輪齊射是對蒙古騎兵的第一輪打擊,也就是第一斧頭。

神機營射擊完畢後,會立刻撤退到隊伍的兩翼,然後三千營與五軍營的騎兵會立刻補上空位,對已經受創的蒙古騎兵發動突擊,這就是明軍的第二斧頭。

騎兵突擊後,五軍營的步兵開始進攻,他們經常手持制騎兵武器(如長矛等),對蒙古騎兵發動最後一輪打擊,這也是明軍的最後一斧頭。

▲三大營戰法:如圖中右側,神機營在前,三千營在中,五軍營最後。

京軍三大營的滅亡

可惜的是,還是在土木堡之變中,京軍三大營遭受重創,威風不再。後在景泰、弘治、隆慶三朝和萬曆初張居正時期,頗有振作的跡象。奈何朝政腐敗,營帥貪殘無能,三大營的戰鬥力每況愈下,大不如前。

滅亡: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進入居庸關,至沙河會戰,京軍三大營未動一刀一槍,聞炮聲即潰敗而歸,三大營由此滅亡。

戚家軍

戚家軍,又稱義烏兵、浙軍,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軍於浙江義烏,當時為四千人,主力是義烏本地的農民和礦工。

戚家軍的組建的大背景是沿海的倭寇猖獗,戚繼光奉命抗倭,後來感到明軍的戰力低下,於是萌生了組建一支自己的軍隊的想法,於是戚家軍應運而生。

戚家軍雖為地方武裝部隊,但是憑藉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和百戰百勝的戰績,名噪天下,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自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家軍成軍,到萬曆十一年(1583年)戚繼光去職,戚家軍擊敗的敵軍總數超過十五萬餘,這種恐怖的戰績足可使戚家軍名揚千古。

戚繼光離開以後,以戚家軍為班底的浙兵成為了明朝後期國防的主要力量。在萬曆朝鮮之役中,許多功臣還是戚繼光的老部下,最有名的便是攻克牡丹峰的老將吳惟忠。

▲戚家軍抓獲倭寇圖

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明末三大軍之一,其餘兩大軍為:孫傳庭的秦軍和盧象升的天雄軍,是三大軍中戰鬥力最強的部隊。

不過,與秦軍和天雄軍不同的是,關寧鐵騎的創建人不詳,只知道成型於袁崇煥手中,因當時兵屬關寧軍,所以稱之為“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不僅是明朝最厲害的軍隊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精銳部隊,是歷代騎兵中的強悍軍隊之一。

《明季北略》:“三桂手下有關寧鐵騎數千,皆敢戰,建州為之懼”。
《王忠端公文集》 卷四:“關寧鐵騎,素為敵憚。”

關寧鐵騎的士兵多是能騎善射的遼人,這些遼人基本都是努爾哈赤統一女真時被滅掉的各部落的遺民,對努爾哈赤一族恨之入骨,所以在對抗滿清八旗時格外賣力。在當時被認為是唯一一隻可以和滿清的八旗兵正面對抗的軍隊。

關寧鐵騎屢敗滿清八旗,導致皇太極最後只能避開關寧鐵騎,繞道蒙古草原才偷襲了北京城。當時關寧鐵騎的首領袁崇煥挑選九千鐵騎往京師救援,再一次擊敗了皇太極,關寧鐵騎的戰鬥力強悍由此可見一斑。

▲關寧鐵騎各部位細節示意圖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拯救了崇禎皇帝的關寧鐵騎不僅沒被封賞,還遭到了崇禎皇帝的猜忌。崇禎讓士兵用大筐把袁崇煥吊進北京城,隨即以通敵的罪名將袁崇煥下了大獄,然後處死。

然後,為了防止關寧鐵騎叛變,把強大的關寧鐵騎一分為三,一部分歸祖大壽指揮,一部分歸吳三桂指揮,還有一部分被調進關內,鎮壓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

不久,祖大壽投清,碩果僅存的吳三桂最終也成了清軍的元勳。一直到吳三桂被康熙滅掉之後,這支騎兵部隊的所有人員才基本上消失不見。

▲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裡的祖大壽墓


秦兵

秦兵,明末三大軍之一,由孫傳庭組建並率領,主要以陝西邊軍為主體。是明末三大軍中戰鬥力僅次於關寧鐵騎的部隊。

秦軍裡的士兵大多來自陝西榆林,個性彪悍,十分團結。如果說關寧鐵騎的強悍來自於機動,那麼秦軍的凶猛就來自於士兵的團結,生死與共。

秦軍組建的起因是鎮壓地方的農民起義。最有名的便是在子午谷滅掉了當年的一個農民起義領袖闖王高迎祥,秦軍由此聲名遠播。

但是與戚家軍不一樣的是,秦軍隨著首領孫傳庭的離開而土崩瓦解,消失不再。

▲孫傳庭遺像


天雄軍

天雄軍由明末名將盧象升組建,是明末三大軍之一,勁弩兵為其特色。

天雄軍類似於曾國藩的湘軍,基本上都是由老鄉、朋友、兄弟、家人等等構成,往往一個人戰死,就可以激發大部分人的憤怒。再加上每次盧象升都是身先士卒,所以天雄軍戰力異常強悍,在鎮壓明末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屢創戰功。

天雄軍最大的特點就是非常頑強,如果遇到敵人就能夠緊緊的咬住敵人,一打到底,根本就不給敵人逃跑的餘地。據說在當時,闖王李自成最怕的並不是關寧鐵騎和秦軍,而是天雄軍這支軍隊。

不過,在後來與清軍作戰的過程中,因為崇禎派去的監軍太監的掣肘,導致天雄軍被包圍在一個縣城裡,全軍陣亡。

▲盧象升藝術畫像


廣西狼兵

狼兵由壯族土司組建的地方武裝,起源於明朝中期。由於壯族過去被稱為俍人,俍與狼諧音,由此被稱為“狼兵”。

狼兵作戰講究團隊協作,善於將不同的兵種優化組合到一起,衝鋒陷陣敗寇殺敵,曾流傳有“長槍在前,兩側刀盾,雙刀斷後”佈陣陣法。

狼兵愛練習拳法,最有名的為昂拳、師教拳和寧教拳

狼兵裡最出名的當屬瓦氏夫人。她是明代抗倭的巾幗英雄。曾在58歲時, 親率廣西6000狼兵馳騁千里奔赴抗倭第一線,以“誓不與賊俱生”的氣概縱馬衝鋒陷陣,連殲敵兵,打破了倭寇不可戰勝的神話,為保國安民立下了赫赫戰功,被嘉靖皇帝封為二品夫人。

▲壯劇《瓦氏夫人》劇照


鐵人軍

鐵人軍由國姓爺鄭成功創建,士兵全身覆以魚鱗一般的重甲,佩盾牌,戴假面,手執長劍以為近戰之用,負大弓以為遠戰之用,是一種重型步兵。

《臺灣外記》卷四記載:“二月,挑選各提督壯勇者為親軍,廈門港築演武亭操演。各以五百觔石力能舉起遍遊教場者五千人,畫樣與工官馮澄世,監造堅厚鐵盔、鐵鎧及兩臂、裙圍、鐵鞋等項,箭穿不入者。又制鐵面,只露眼耳口鼻,妝畫五彩如鬼形,手執斬馬大刀。每人以二兵各執器械副之,專砍馬腳,臨陣有進無退,名曰鐵人。”

鄭成功的鐵人軍首次登場,便取得了鎮江大捷。後來共計收復四府、三州、二十二縣城。鐵人軍風頭一時無兩。

《明季南略·卷十一》記載:“敗走銀山,追兵至,乃走山上。久之衝下,鄭兵不動。俱鐵甲冑、鐵面頭子,止露兩足;用長刀砍騎,銳不可當。射中其足,則拔箭更戰;大兵遂敗。”

明朝的精銳部隊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初期的禁軍上十二衛、京軍三大營,一直到末期的關寧鐵騎、秦軍和天雄軍,都是在不斷變化的。下面我們就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帶領大家瞭解每一隻精銳部隊的興起及滅亡。

禁軍上十二衛

禁軍上十二衛由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設立,是皇帝的侍衛禁軍,負責皇帝和宮禁的安全。入選的人基本都是經歷過明朝建立過程的軍士,這些人不僅接受過真實戰爭的洗禮,而且個個身強體壯、武藝非凡,後經過嚴格訓練,戰鬥力十分強悍,令人聞風喪膽。

上十二衛的前身為十七衛親軍,於朱元璋稱吳王時建立,後來歷經數年的改制和刪減,最終定為十二衛,分別是:錦衣衛、旗手衛、金吾前衛、金吾後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後衛、虎賁左衛

到明成祖朱棣時期,朱棣加入了北平三護衛和北平都司七衛,為親軍二十二衛。到宣德年間,明宣宗朱瞻基加入了騰驤左衛、騰驤右衛、武驤左衛、武驤右衛,合稱親軍二十六衛,並把朱元璋最初設立的十二衛定為“上十二衛”。

▲明朝錦衣衛出行圖

親軍二十六衛衰敗於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土木堡之變”。當時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瓦刺,帶走了京師一半的親軍,結果在土木堡中了瓦刺的埋伏,所帶領的親軍二十六衛幾乎全軍覆沒。但是剩在京師的另一半的親軍二十六衛,則在兵部侍郎于謙的帶領下,打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北京保衛戰”。

同樣的部隊,被水平不一樣的人指揮,戰鬥力也是天壤之別。

土木堡之變後,親軍二十六衛除錦衣衛歸皇帝管理以外,其餘的二十五衛劃歸兵部,由此式微,清軍入關後,徹底被消滅。

▲土木堡位於現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

京軍三大營

京軍三大營原稱為京師京營,設立於明成祖朱元璋時期,隸屬五軍都督府。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分設南北二營,即京師京營和南京京營,皆為明朝主力部隊。

京師京營分為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史稱“京軍三大營”。

▲五軍營操練

五軍營由騎兵和步兵組成,是作戰的主力部隊。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分中軍、左軍、左掖軍、右掖軍、右哨軍,由此得名“五軍營”。另外,十二營、圍子手營、幼官舍人營、殫忠營、效義營皆附於五軍營中。

五軍營的軍士除京衛所以外,每年都會抽調中都、山東、河南、大寧各都司兵精銳,輪番到京師操練。五軍營設提督內臣一人,武臣二人,掌號頭官二人,大營坐營官一人,把總二人。各軍營又設坐營官一人,馬、步軍隊把總各一人。

三千營為騎兵營,最初的骨幹為三千投降蒙古騎兵,這也是三千營中“三千”的由來

三千營成立於明成祖朱棣時期。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千營人數越來越多,於嘉靖年間發展到了七萬人,所以當時改名為“神樞營”。不過,整體來說,歷史上還是三千營比較出名。

三千營是朱棣手中最為強悍的騎兵力量,在戰爭中主要擔任突擊的角色,令當時的遊牧軍聞風喪膽。

▲神機營鳥銃手裝束

神機營是明朝的專用火器的特殊部隊。使用的武器是火炮和火銃,後又添置火繩槍。因為明朝時稱這些火器被稱為神機炮,故名“神機營”,相當於明朝政府的炮兵部隊。是剋制騎兵的利器,許多遊牧民族的騎兵就是喪命於這些神機炮下。

火銃一開始由於填藥速度慢,容易被騎兵突擊的問題,並沒有被朱元璋重視。後來名將沐英發明瞭“三行火銃戰法”,克服了火銃的這一缺點。

三行火銃戰法讓士兵列隊三行(如下圖),發現敵騎兵前進後,第一行首先發射火銃,然後第二行、第三行繼續發射,在二三行發射時,第一列就可以從容裝好子彈,從而形成完備而持續的強大火力。

此戰術是所有前添槍最核心的戰術,領先西方二百餘年,領先日本二百餘年。明朝前期正規營編制:全營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騎兵1000人,炮兵400人(管理野戰重炮及大連珠炮),共計官兵5000人。

裝備火器:霹靂炮3600杆(步兵火銃),合用藥9000斤,重八錢鉛子90萬個;大連珠炮200 杆(多管火銃),合用藥675 斤;手把口400 杆(炮兵防身用手銃);盞口將軍160位(野戰重炮)。

▲三行火銃戰法示意圖

京軍三大營戰法

三大營如果各自獨立作戰,效力十分一般。五軍營怕騎兵突襲,三千營怕火器軍和長槍軍,神機營防守有餘而推進進攻不足。

名將沐英根據三大營的優缺點,在對付象兵時發明了三大營相互配合的戰法,後來朱棣經過改良沐英的戰法,新戰法被當年明月在《明朝的那些事兒》裡戲稱為“三板斧戰鬥系統”

首先,在發現蒙古騎兵後,神機營的士兵會立刻向陣型前列靠攏,並做好火炮和火銃的發射準備,在統一指揮下進行齊射。這輪齊射是對蒙古騎兵的第一輪打擊,也就是第一斧頭。

神機營射擊完畢後,會立刻撤退到隊伍的兩翼,然後三千營與五軍營的騎兵會立刻補上空位,對已經受創的蒙古騎兵發動突擊,這就是明軍的第二斧頭。

騎兵突擊後,五軍營的步兵開始進攻,他們經常手持制騎兵武器(如長矛等),對蒙古騎兵發動最後一輪打擊,這也是明軍的最後一斧頭。

▲三大營戰法:如圖中右側,神機營在前,三千營在中,五軍營最後。

京軍三大營的滅亡

可惜的是,還是在土木堡之變中,京軍三大營遭受重創,威風不再。後在景泰、弘治、隆慶三朝和萬曆初張居正時期,頗有振作的跡象。奈何朝政腐敗,營帥貪殘無能,三大營的戰鬥力每況愈下,大不如前。

滅亡: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進入居庸關,至沙河會戰,京軍三大營未動一刀一槍,聞炮聲即潰敗而歸,三大營由此滅亡。

戚家軍

戚家軍,又稱義烏兵、浙軍,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軍於浙江義烏,當時為四千人,主力是義烏本地的農民和礦工。

戚家軍的組建的大背景是沿海的倭寇猖獗,戚繼光奉命抗倭,後來感到明軍的戰力低下,於是萌生了組建一支自己的軍隊的想法,於是戚家軍應運而生。

戚家軍雖為地方武裝部隊,但是憑藉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和百戰百勝的戰績,名噪天下,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自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家軍成軍,到萬曆十一年(1583年)戚繼光去職,戚家軍擊敗的敵軍總數超過十五萬餘,這種恐怖的戰績足可使戚家軍名揚千古。

戚繼光離開以後,以戚家軍為班底的浙兵成為了明朝後期國防的主要力量。在萬曆朝鮮之役中,許多功臣還是戚繼光的老部下,最有名的便是攻克牡丹峰的老將吳惟忠。

▲戚家軍抓獲倭寇圖

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明末三大軍之一,其餘兩大軍為:孫傳庭的秦軍和盧象升的天雄軍,是三大軍中戰鬥力最強的部隊。

不過,與秦軍和天雄軍不同的是,關寧鐵騎的創建人不詳,只知道成型於袁崇煥手中,因當時兵屬關寧軍,所以稱之為“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不僅是明朝最厲害的軍隊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精銳部隊,是歷代騎兵中的強悍軍隊之一。

《明季北略》:“三桂手下有關寧鐵騎數千,皆敢戰,建州為之懼”。
《王忠端公文集》 卷四:“關寧鐵騎,素為敵憚。”

關寧鐵騎的士兵多是能騎善射的遼人,這些遼人基本都是努爾哈赤統一女真時被滅掉的各部落的遺民,對努爾哈赤一族恨之入骨,所以在對抗滿清八旗時格外賣力。在當時被認為是唯一一隻可以和滿清的八旗兵正面對抗的軍隊。

關寧鐵騎屢敗滿清八旗,導致皇太極最後只能避開關寧鐵騎,繞道蒙古草原才偷襲了北京城。當時關寧鐵騎的首領袁崇煥挑選九千鐵騎往京師救援,再一次擊敗了皇太極,關寧鐵騎的戰鬥力強悍由此可見一斑。

▲關寧鐵騎各部位細節示意圖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拯救了崇禎皇帝的關寧鐵騎不僅沒被封賞,還遭到了崇禎皇帝的猜忌。崇禎讓士兵用大筐把袁崇煥吊進北京城,隨即以通敵的罪名將袁崇煥下了大獄,然後處死。

然後,為了防止關寧鐵騎叛變,把強大的關寧鐵騎一分為三,一部分歸祖大壽指揮,一部分歸吳三桂指揮,還有一部分被調進關內,鎮壓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

不久,祖大壽投清,碩果僅存的吳三桂最終也成了清軍的元勳。一直到吳三桂被康熙滅掉之後,這支騎兵部隊的所有人員才基本上消失不見。

▲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裡的祖大壽墓


秦兵

秦兵,明末三大軍之一,由孫傳庭組建並率領,主要以陝西邊軍為主體。是明末三大軍中戰鬥力僅次於關寧鐵騎的部隊。

秦軍裡的士兵大多來自陝西榆林,個性彪悍,十分團結。如果說關寧鐵騎的強悍來自於機動,那麼秦軍的凶猛就來自於士兵的團結,生死與共。

秦軍組建的起因是鎮壓地方的農民起義。最有名的便是在子午谷滅掉了當年的一個農民起義領袖闖王高迎祥,秦軍由此聲名遠播。

但是與戚家軍不一樣的是,秦軍隨著首領孫傳庭的離開而土崩瓦解,消失不再。

▲孫傳庭遺像


天雄軍

天雄軍由明末名將盧象升組建,是明末三大軍之一,勁弩兵為其特色。

天雄軍類似於曾國藩的湘軍,基本上都是由老鄉、朋友、兄弟、家人等等構成,往往一個人戰死,就可以激發大部分人的憤怒。再加上每次盧象升都是身先士卒,所以天雄軍戰力異常強悍,在鎮壓明末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屢創戰功。

天雄軍最大的特點就是非常頑強,如果遇到敵人就能夠緊緊的咬住敵人,一打到底,根本就不給敵人逃跑的餘地。據說在當時,闖王李自成最怕的並不是關寧鐵騎和秦軍,而是天雄軍這支軍隊。

不過,在後來與清軍作戰的過程中,因為崇禎派去的監軍太監的掣肘,導致天雄軍被包圍在一個縣城裡,全軍陣亡。

▲盧象升藝術畫像


廣西狼兵

狼兵由壯族土司組建的地方武裝,起源於明朝中期。由於壯族過去被稱為俍人,俍與狼諧音,由此被稱為“狼兵”。

狼兵作戰講究團隊協作,善於將不同的兵種優化組合到一起,衝鋒陷陣敗寇殺敵,曾流傳有“長槍在前,兩側刀盾,雙刀斷後”佈陣陣法。

狼兵愛練習拳法,最有名的為昂拳、師教拳和寧教拳

狼兵裡最出名的當屬瓦氏夫人。她是明代抗倭的巾幗英雄。曾在58歲時, 親率廣西6000狼兵馳騁千里奔赴抗倭第一線,以“誓不與賊俱生”的氣概縱馬衝鋒陷陣,連殲敵兵,打破了倭寇不可戰勝的神話,為保國安民立下了赫赫戰功,被嘉靖皇帝封為二品夫人。

▲壯劇《瓦氏夫人》劇照


鐵人軍

鐵人軍由國姓爺鄭成功創建,士兵全身覆以魚鱗一般的重甲,佩盾牌,戴假面,手執長劍以為近戰之用,負大弓以為遠戰之用,是一種重型步兵。

《臺灣外記》卷四記載:“二月,挑選各提督壯勇者為親軍,廈門港築演武亭操演。各以五百觔石力能舉起遍遊教場者五千人,畫樣與工官馮澄世,監造堅厚鐵盔、鐵鎧及兩臂、裙圍、鐵鞋等項,箭穿不入者。又制鐵面,只露眼耳口鼻,妝畫五彩如鬼形,手執斬馬大刀。每人以二兵各執器械副之,專砍馬腳,臨陣有進無退,名曰鐵人。”

鄭成功的鐵人軍首次登場,便取得了鎮江大捷。後來共計收復四府、三州、二十二縣城。鐵人軍風頭一時無兩。

《明季南略·卷十一》記載:“敗走銀山,追兵至,乃走山上。久之衝下,鄭兵不動。俱鐵甲冑、鐵面頭子,止露兩足;用長刀砍騎,銳不可當。射中其足,則拔箭更戰;大兵遂敗。”

▲後人所繪製鐵人軍圖


1660年,廈門島之戰。鄭成功利用鐵人軍配合水師艦船,大敗滿清大軍。根據《清耆類選編》、《皇朝通志》、《康熙實錄》中記載,廈門之戰中滿洲籍將官陣亡的有八十人,其中從三品以上陣亡者達28人,參戰的一萬多名滿洲籍官兵大半被殲,這對當時男丁總數只剩四萬九千餘丁的滿洲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

後來滿清瘋狂報復,對廈門島周圍實行三光政策,鄭成功不得已率軍去往臺灣島。在臺灣島,鄭成功又趕走了荷蘭人。荷蘭末任駐臺總督揆一在回憶錄《被忽略的福摩薩》裡寫道,

“每個士兵的上身都穿一件鐵甲來護身,就像屋頂的瓦片環環相扣。他們的手臂和大腿是裸露的。”

明朝的精銳部隊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初期的禁軍上十二衛、京軍三大營,一直到末期的關寧鐵騎、秦軍和天雄軍,都是在不斷變化的。下面我們就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帶領大家瞭解每一隻精銳部隊的興起及滅亡。

禁軍上十二衛

禁軍上十二衛由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設立,是皇帝的侍衛禁軍,負責皇帝和宮禁的安全。入選的人基本都是經歷過明朝建立過程的軍士,這些人不僅接受過真實戰爭的洗禮,而且個個身強體壯、武藝非凡,後經過嚴格訓練,戰鬥力十分強悍,令人聞風喪膽。

上十二衛的前身為十七衛親軍,於朱元璋稱吳王時建立,後來歷經數年的改制和刪減,最終定為十二衛,分別是:錦衣衛、旗手衛、金吾前衛、金吾後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後衛、虎賁左衛

到明成祖朱棣時期,朱棣加入了北平三護衛和北平都司七衛,為親軍二十二衛。到宣德年間,明宣宗朱瞻基加入了騰驤左衛、騰驤右衛、武驤左衛、武驤右衛,合稱親軍二十六衛,並把朱元璋最初設立的十二衛定為“上十二衛”。

▲明朝錦衣衛出行圖

親軍二十六衛衰敗於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土木堡之變”。當時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瓦刺,帶走了京師一半的親軍,結果在土木堡中了瓦刺的埋伏,所帶領的親軍二十六衛幾乎全軍覆沒。但是剩在京師的另一半的親軍二十六衛,則在兵部侍郎于謙的帶領下,打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北京保衛戰”。

同樣的部隊,被水平不一樣的人指揮,戰鬥力也是天壤之別。

土木堡之變後,親軍二十六衛除錦衣衛歸皇帝管理以外,其餘的二十五衛劃歸兵部,由此式微,清軍入關後,徹底被消滅。

▲土木堡位於現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

京軍三大營

京軍三大營原稱為京師京營,設立於明成祖朱元璋時期,隸屬五軍都督府。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分設南北二營,即京師京營和南京京營,皆為明朝主力部隊。

京師京營分為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史稱“京軍三大營”。

▲五軍營操練

五軍營由騎兵和步兵組成,是作戰的主力部隊。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分中軍、左軍、左掖軍、右掖軍、右哨軍,由此得名“五軍營”。另外,十二營、圍子手營、幼官舍人營、殫忠營、效義營皆附於五軍營中。

五軍營的軍士除京衛所以外,每年都會抽調中都、山東、河南、大寧各都司兵精銳,輪番到京師操練。五軍營設提督內臣一人,武臣二人,掌號頭官二人,大營坐營官一人,把總二人。各軍營又設坐營官一人,馬、步軍隊把總各一人。

三千營為騎兵營,最初的骨幹為三千投降蒙古騎兵,這也是三千營中“三千”的由來

三千營成立於明成祖朱棣時期。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千營人數越來越多,於嘉靖年間發展到了七萬人,所以當時改名為“神樞營”。不過,整體來說,歷史上還是三千營比較出名。

三千營是朱棣手中最為強悍的騎兵力量,在戰爭中主要擔任突擊的角色,令當時的遊牧軍聞風喪膽。

▲神機營鳥銃手裝束

神機營是明朝的專用火器的特殊部隊。使用的武器是火炮和火銃,後又添置火繩槍。因為明朝時稱這些火器被稱為神機炮,故名“神機營”,相當於明朝政府的炮兵部隊。是剋制騎兵的利器,許多遊牧民族的騎兵就是喪命於這些神機炮下。

火銃一開始由於填藥速度慢,容易被騎兵突擊的問題,並沒有被朱元璋重視。後來名將沐英發明瞭“三行火銃戰法”,克服了火銃的這一缺點。

三行火銃戰法讓士兵列隊三行(如下圖),發現敵騎兵前進後,第一行首先發射火銃,然後第二行、第三行繼續發射,在二三行發射時,第一列就可以從容裝好子彈,從而形成完備而持續的強大火力。

此戰術是所有前添槍最核心的戰術,領先西方二百餘年,領先日本二百餘年。明朝前期正規營編制:全營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騎兵1000人,炮兵400人(管理野戰重炮及大連珠炮),共計官兵5000人。

裝備火器:霹靂炮3600杆(步兵火銃),合用藥9000斤,重八錢鉛子90萬個;大連珠炮200 杆(多管火銃),合用藥675 斤;手把口400 杆(炮兵防身用手銃);盞口將軍160位(野戰重炮)。

▲三行火銃戰法示意圖

京軍三大營戰法

三大營如果各自獨立作戰,效力十分一般。五軍營怕騎兵突襲,三千營怕火器軍和長槍軍,神機營防守有餘而推進進攻不足。

名將沐英根據三大營的優缺點,在對付象兵時發明了三大營相互配合的戰法,後來朱棣經過改良沐英的戰法,新戰法被當年明月在《明朝的那些事兒》裡戲稱為“三板斧戰鬥系統”

首先,在發現蒙古騎兵後,神機營的士兵會立刻向陣型前列靠攏,並做好火炮和火銃的發射準備,在統一指揮下進行齊射。這輪齊射是對蒙古騎兵的第一輪打擊,也就是第一斧頭。

神機營射擊完畢後,會立刻撤退到隊伍的兩翼,然後三千營與五軍營的騎兵會立刻補上空位,對已經受創的蒙古騎兵發動突擊,這就是明軍的第二斧頭。

騎兵突擊後,五軍營的步兵開始進攻,他們經常手持制騎兵武器(如長矛等),對蒙古騎兵發動最後一輪打擊,這也是明軍的最後一斧頭。

▲三大營戰法:如圖中右側,神機營在前,三千營在中,五軍營最後。

京軍三大營的滅亡

可惜的是,還是在土木堡之變中,京軍三大營遭受重創,威風不再。後在景泰、弘治、隆慶三朝和萬曆初張居正時期,頗有振作的跡象。奈何朝政腐敗,營帥貪殘無能,三大營的戰鬥力每況愈下,大不如前。

滅亡: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進入居庸關,至沙河會戰,京軍三大營未動一刀一槍,聞炮聲即潰敗而歸,三大營由此滅亡。

戚家軍

戚家軍,又稱義烏兵、浙軍,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軍於浙江義烏,當時為四千人,主力是義烏本地的農民和礦工。

戚家軍的組建的大背景是沿海的倭寇猖獗,戚繼光奉命抗倭,後來感到明軍的戰力低下,於是萌生了組建一支自己的軍隊的想法,於是戚家軍應運而生。

戚家軍雖為地方武裝部隊,但是憑藉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和百戰百勝的戰績,名噪天下,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自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家軍成軍,到萬曆十一年(1583年)戚繼光去職,戚家軍擊敗的敵軍總數超過十五萬餘,這種恐怖的戰績足可使戚家軍名揚千古。

戚繼光離開以後,以戚家軍為班底的浙兵成為了明朝後期國防的主要力量。在萬曆朝鮮之役中,許多功臣還是戚繼光的老部下,最有名的便是攻克牡丹峰的老將吳惟忠。

▲戚家軍抓獲倭寇圖

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明末三大軍之一,其餘兩大軍為:孫傳庭的秦軍和盧象升的天雄軍,是三大軍中戰鬥力最強的部隊。

不過,與秦軍和天雄軍不同的是,關寧鐵騎的創建人不詳,只知道成型於袁崇煥手中,因當時兵屬關寧軍,所以稱之為“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不僅是明朝最厲害的軍隊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精銳部隊,是歷代騎兵中的強悍軍隊之一。

《明季北略》:“三桂手下有關寧鐵騎數千,皆敢戰,建州為之懼”。
《王忠端公文集》 卷四:“關寧鐵騎,素為敵憚。”

關寧鐵騎的士兵多是能騎善射的遼人,這些遼人基本都是努爾哈赤統一女真時被滅掉的各部落的遺民,對努爾哈赤一族恨之入骨,所以在對抗滿清八旗時格外賣力。在當時被認為是唯一一隻可以和滿清的八旗兵正面對抗的軍隊。

關寧鐵騎屢敗滿清八旗,導致皇太極最後只能避開關寧鐵騎,繞道蒙古草原才偷襲了北京城。當時關寧鐵騎的首領袁崇煥挑選九千鐵騎往京師救援,再一次擊敗了皇太極,關寧鐵騎的戰鬥力強悍由此可見一斑。

▲關寧鐵騎各部位細節示意圖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拯救了崇禎皇帝的關寧鐵騎不僅沒被封賞,還遭到了崇禎皇帝的猜忌。崇禎讓士兵用大筐把袁崇煥吊進北京城,隨即以通敵的罪名將袁崇煥下了大獄,然後處死。

然後,為了防止關寧鐵騎叛變,把強大的關寧鐵騎一分為三,一部分歸祖大壽指揮,一部分歸吳三桂指揮,還有一部分被調進關內,鎮壓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

不久,祖大壽投清,碩果僅存的吳三桂最終也成了清軍的元勳。一直到吳三桂被康熙滅掉之後,這支騎兵部隊的所有人員才基本上消失不見。

▲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裡的祖大壽墓


秦兵

秦兵,明末三大軍之一,由孫傳庭組建並率領,主要以陝西邊軍為主體。是明末三大軍中戰鬥力僅次於關寧鐵騎的部隊。

秦軍裡的士兵大多來自陝西榆林,個性彪悍,十分團結。如果說關寧鐵騎的強悍來自於機動,那麼秦軍的凶猛就來自於士兵的團結,生死與共。

秦軍組建的起因是鎮壓地方的農民起義。最有名的便是在子午谷滅掉了當年的一個農民起義領袖闖王高迎祥,秦軍由此聲名遠播。

但是與戚家軍不一樣的是,秦軍隨著首領孫傳庭的離開而土崩瓦解,消失不再。

▲孫傳庭遺像


天雄軍

天雄軍由明末名將盧象升組建,是明末三大軍之一,勁弩兵為其特色。

天雄軍類似於曾國藩的湘軍,基本上都是由老鄉、朋友、兄弟、家人等等構成,往往一個人戰死,就可以激發大部分人的憤怒。再加上每次盧象升都是身先士卒,所以天雄軍戰力異常強悍,在鎮壓明末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屢創戰功。

天雄軍最大的特點就是非常頑強,如果遇到敵人就能夠緊緊的咬住敵人,一打到底,根本就不給敵人逃跑的餘地。據說在當時,闖王李自成最怕的並不是關寧鐵騎和秦軍,而是天雄軍這支軍隊。

不過,在後來與清軍作戰的過程中,因為崇禎派去的監軍太監的掣肘,導致天雄軍被包圍在一個縣城裡,全軍陣亡。

▲盧象升藝術畫像


廣西狼兵

狼兵由壯族土司組建的地方武裝,起源於明朝中期。由於壯族過去被稱為俍人,俍與狼諧音,由此被稱為“狼兵”。

狼兵作戰講究團隊協作,善於將不同的兵種優化組合到一起,衝鋒陷陣敗寇殺敵,曾流傳有“長槍在前,兩側刀盾,雙刀斷後”佈陣陣法。

狼兵愛練習拳法,最有名的為昂拳、師教拳和寧教拳

狼兵裡最出名的當屬瓦氏夫人。她是明代抗倭的巾幗英雄。曾在58歲時, 親率廣西6000狼兵馳騁千里奔赴抗倭第一線,以“誓不與賊俱生”的氣概縱馬衝鋒陷陣,連殲敵兵,打破了倭寇不可戰勝的神話,為保國安民立下了赫赫戰功,被嘉靖皇帝封為二品夫人。

▲壯劇《瓦氏夫人》劇照


鐵人軍

鐵人軍由國姓爺鄭成功創建,士兵全身覆以魚鱗一般的重甲,佩盾牌,戴假面,手執長劍以為近戰之用,負大弓以為遠戰之用,是一種重型步兵。

《臺灣外記》卷四記載:“二月,挑選各提督壯勇者為親軍,廈門港築演武亭操演。各以五百觔石力能舉起遍遊教場者五千人,畫樣與工官馮澄世,監造堅厚鐵盔、鐵鎧及兩臂、裙圍、鐵鞋等項,箭穿不入者。又制鐵面,只露眼耳口鼻,妝畫五彩如鬼形,手執斬馬大刀。每人以二兵各執器械副之,專砍馬腳,臨陣有進無退,名曰鐵人。”

鄭成功的鐵人軍首次登場,便取得了鎮江大捷。後來共計收復四府、三州、二十二縣城。鐵人軍風頭一時無兩。

《明季南略·卷十一》記載:“敗走銀山,追兵至,乃走山上。久之衝下,鄭兵不動。俱鐵甲冑、鐵面頭子,止露兩足;用長刀砍騎,銳不可當。射中其足,則拔箭更戰;大兵遂敗。”

▲後人所繪製鐵人軍圖


1660年,廈門島之戰。鄭成功利用鐵人軍配合水師艦船,大敗滿清大軍。根據《清耆類選編》、《皇朝通志》、《康熙實錄》中記載,廈門之戰中滿洲籍將官陣亡的有八十人,其中從三品以上陣亡者達28人,參戰的一萬多名滿洲籍官兵大半被殲,這對當時男丁總數只剩四萬九千餘丁的滿洲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

後來滿清瘋狂報復,對廈門島周圍實行三光政策,鄭成功不得已率軍去往臺灣島。在臺灣島,鄭成功又趕走了荷蘭人。荷蘭末任駐臺總督揆一在回憶錄《被忽略的福摩薩》裡寫道,

“每個士兵的上身都穿一件鐵甲來護身,就像屋頂的瓦片環環相扣。他們的手臂和大腿是裸露的。”

▲荷蘭人阿爾布烈繪製的鐵甲兵圖


白桿兵

白桿兵成立於明朝末期,由四川石砫土司秦良玉創建,是一支善於山地作戰的特殊兵種。因士兵所持的白杆槍是用白木(白臘樹)做成的長杆而得名。

白桿兵聞名於瀋陽之戰,當時率白桿兵率先渡過渾河,血戰八旗兵,大戰中殺八旗兵數千人。一戰讓滿清八旗膽寒。後來由於兵力懸殊,兩千多白桿兵戰死,但秦良玉的白桿兵開始名聞天下。

後來,秦良玉勤王京師。五十五歲的秦良玉身先士卒,所有白桿兵個個猛如虎狼,打的滿清落荒而逃。秦良玉一鼓作氣,接連收復了灤州、永平、遷安、遵化四城,史稱“收復四城之戰”。

崇禎十七年,農民起義軍張獻忠入川,當時白桿兵引兵鎮守夔州。卻被四川副使邵捷春命令分兵,分兵導致三萬白桿兵全軍覆沒,秦良玉隻身一人逃亡重慶,白桿兵於是敗亡。

康有為曾這樣評價秦良玉:“以敬姜之德、班昭之學、秦良玉之勇毅、辛憲英之清識、李易安之詞章、宋若憲之經術,列於鬚眉男子中,亦屬鳳毛鱗角。”

明朝的精銳部隊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初期的禁軍上十二衛、京軍三大營,一直到末期的關寧鐵騎、秦軍和天雄軍,都是在不斷變化的。下面我們就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帶領大家瞭解每一隻精銳部隊的興起及滅亡。

禁軍上十二衛

禁軍上十二衛由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設立,是皇帝的侍衛禁軍,負責皇帝和宮禁的安全。入選的人基本都是經歷過明朝建立過程的軍士,這些人不僅接受過真實戰爭的洗禮,而且個個身強體壯、武藝非凡,後經過嚴格訓練,戰鬥力十分強悍,令人聞風喪膽。

上十二衛的前身為十七衛親軍,於朱元璋稱吳王時建立,後來歷經數年的改制和刪減,最終定為十二衛,分別是:錦衣衛、旗手衛、金吾前衛、金吾後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後衛、虎賁左衛

到明成祖朱棣時期,朱棣加入了北平三護衛和北平都司七衛,為親軍二十二衛。到宣德年間,明宣宗朱瞻基加入了騰驤左衛、騰驤右衛、武驤左衛、武驤右衛,合稱親軍二十六衛,並把朱元璋最初設立的十二衛定為“上十二衛”。

▲明朝錦衣衛出行圖

親軍二十六衛衰敗於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土木堡之變”。當時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瓦刺,帶走了京師一半的親軍,結果在土木堡中了瓦刺的埋伏,所帶領的親軍二十六衛幾乎全軍覆沒。但是剩在京師的另一半的親軍二十六衛,則在兵部侍郎于謙的帶領下,打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北京保衛戰”。

同樣的部隊,被水平不一樣的人指揮,戰鬥力也是天壤之別。

土木堡之變後,親軍二十六衛除錦衣衛歸皇帝管理以外,其餘的二十五衛劃歸兵部,由此式微,清軍入關後,徹底被消滅。

▲土木堡位於現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

京軍三大營

京軍三大營原稱為京師京營,設立於明成祖朱元璋時期,隸屬五軍都督府。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分設南北二營,即京師京營和南京京營,皆為明朝主力部隊。

京師京營分為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史稱“京軍三大營”。

▲五軍營操練

五軍營由騎兵和步兵組成,是作戰的主力部隊。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分中軍、左軍、左掖軍、右掖軍、右哨軍,由此得名“五軍營”。另外,十二營、圍子手營、幼官舍人營、殫忠營、效義營皆附於五軍營中。

五軍營的軍士除京衛所以外,每年都會抽調中都、山東、河南、大寧各都司兵精銳,輪番到京師操練。五軍營設提督內臣一人,武臣二人,掌號頭官二人,大營坐營官一人,把總二人。各軍營又設坐營官一人,馬、步軍隊把總各一人。

三千營為騎兵營,最初的骨幹為三千投降蒙古騎兵,這也是三千營中“三千”的由來

三千營成立於明成祖朱棣時期。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千營人數越來越多,於嘉靖年間發展到了七萬人,所以當時改名為“神樞營”。不過,整體來說,歷史上還是三千營比較出名。

三千營是朱棣手中最為強悍的騎兵力量,在戰爭中主要擔任突擊的角色,令當時的遊牧軍聞風喪膽。

▲神機營鳥銃手裝束

神機營是明朝的專用火器的特殊部隊。使用的武器是火炮和火銃,後又添置火繩槍。因為明朝時稱這些火器被稱為神機炮,故名“神機營”,相當於明朝政府的炮兵部隊。是剋制騎兵的利器,許多遊牧民族的騎兵就是喪命於這些神機炮下。

火銃一開始由於填藥速度慢,容易被騎兵突擊的問題,並沒有被朱元璋重視。後來名將沐英發明瞭“三行火銃戰法”,克服了火銃的這一缺點。

三行火銃戰法讓士兵列隊三行(如下圖),發現敵騎兵前進後,第一行首先發射火銃,然後第二行、第三行繼續發射,在二三行發射時,第一列就可以從容裝好子彈,從而形成完備而持續的強大火力。

此戰術是所有前添槍最核心的戰術,領先西方二百餘年,領先日本二百餘年。明朝前期正規營編制:全營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騎兵1000人,炮兵400人(管理野戰重炮及大連珠炮),共計官兵5000人。

裝備火器:霹靂炮3600杆(步兵火銃),合用藥9000斤,重八錢鉛子90萬個;大連珠炮200 杆(多管火銃),合用藥675 斤;手把口400 杆(炮兵防身用手銃);盞口將軍160位(野戰重炮)。

▲三行火銃戰法示意圖

京軍三大營戰法

三大營如果各自獨立作戰,效力十分一般。五軍營怕騎兵突襲,三千營怕火器軍和長槍軍,神機營防守有餘而推進進攻不足。

名將沐英根據三大營的優缺點,在對付象兵時發明了三大營相互配合的戰法,後來朱棣經過改良沐英的戰法,新戰法被當年明月在《明朝的那些事兒》裡戲稱為“三板斧戰鬥系統”

首先,在發現蒙古騎兵後,神機營的士兵會立刻向陣型前列靠攏,並做好火炮和火銃的發射準備,在統一指揮下進行齊射。這輪齊射是對蒙古騎兵的第一輪打擊,也就是第一斧頭。

神機營射擊完畢後,會立刻撤退到隊伍的兩翼,然後三千營與五軍營的騎兵會立刻補上空位,對已經受創的蒙古騎兵發動突擊,這就是明軍的第二斧頭。

騎兵突擊後,五軍營的步兵開始進攻,他們經常手持制騎兵武器(如長矛等),對蒙古騎兵發動最後一輪打擊,這也是明軍的最後一斧頭。

▲三大營戰法:如圖中右側,神機營在前,三千營在中,五軍營最後。

京軍三大營的滅亡

可惜的是,還是在土木堡之變中,京軍三大營遭受重創,威風不再。後在景泰、弘治、隆慶三朝和萬曆初張居正時期,頗有振作的跡象。奈何朝政腐敗,營帥貪殘無能,三大營的戰鬥力每況愈下,大不如前。

滅亡: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進入居庸關,至沙河會戰,京軍三大營未動一刀一槍,聞炮聲即潰敗而歸,三大營由此滅亡。

戚家軍

戚家軍,又稱義烏兵、浙軍,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軍於浙江義烏,當時為四千人,主力是義烏本地的農民和礦工。

戚家軍的組建的大背景是沿海的倭寇猖獗,戚繼光奉命抗倭,後來感到明軍的戰力低下,於是萌生了組建一支自己的軍隊的想法,於是戚家軍應運而生。

戚家軍雖為地方武裝部隊,但是憑藉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和百戰百勝的戰績,名噪天下,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自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家軍成軍,到萬曆十一年(1583年)戚繼光去職,戚家軍擊敗的敵軍總數超過十五萬餘,這種恐怖的戰績足可使戚家軍名揚千古。

戚繼光離開以後,以戚家軍為班底的浙兵成為了明朝後期國防的主要力量。在萬曆朝鮮之役中,許多功臣還是戚繼光的老部下,最有名的便是攻克牡丹峰的老將吳惟忠。

▲戚家軍抓獲倭寇圖

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明末三大軍之一,其餘兩大軍為:孫傳庭的秦軍和盧象升的天雄軍,是三大軍中戰鬥力最強的部隊。

不過,與秦軍和天雄軍不同的是,關寧鐵騎的創建人不詳,只知道成型於袁崇煥手中,因當時兵屬關寧軍,所以稱之為“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不僅是明朝最厲害的軍隊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精銳部隊,是歷代騎兵中的強悍軍隊之一。

《明季北略》:“三桂手下有關寧鐵騎數千,皆敢戰,建州為之懼”。
《王忠端公文集》 卷四:“關寧鐵騎,素為敵憚。”

關寧鐵騎的士兵多是能騎善射的遼人,這些遼人基本都是努爾哈赤統一女真時被滅掉的各部落的遺民,對努爾哈赤一族恨之入骨,所以在對抗滿清八旗時格外賣力。在當時被認為是唯一一隻可以和滿清的八旗兵正面對抗的軍隊。

關寧鐵騎屢敗滿清八旗,導致皇太極最後只能避開關寧鐵騎,繞道蒙古草原才偷襲了北京城。當時關寧鐵騎的首領袁崇煥挑選九千鐵騎往京師救援,再一次擊敗了皇太極,關寧鐵騎的戰鬥力強悍由此可見一斑。

▲關寧鐵騎各部位細節示意圖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拯救了崇禎皇帝的關寧鐵騎不僅沒被封賞,還遭到了崇禎皇帝的猜忌。崇禎讓士兵用大筐把袁崇煥吊進北京城,隨即以通敵的罪名將袁崇煥下了大獄,然後處死。

然後,為了防止關寧鐵騎叛變,把強大的關寧鐵騎一分為三,一部分歸祖大壽指揮,一部分歸吳三桂指揮,還有一部分被調進關內,鎮壓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

不久,祖大壽投清,碩果僅存的吳三桂最終也成了清軍的元勳。一直到吳三桂被康熙滅掉之後,這支騎兵部隊的所有人員才基本上消失不見。

▲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裡的祖大壽墓


秦兵

秦兵,明末三大軍之一,由孫傳庭組建並率領,主要以陝西邊軍為主體。是明末三大軍中戰鬥力僅次於關寧鐵騎的部隊。

秦軍裡的士兵大多來自陝西榆林,個性彪悍,十分團結。如果說關寧鐵騎的強悍來自於機動,那麼秦軍的凶猛就來自於士兵的團結,生死與共。

秦軍組建的起因是鎮壓地方的農民起義。最有名的便是在子午谷滅掉了當年的一個農民起義領袖闖王高迎祥,秦軍由此聲名遠播。

但是與戚家軍不一樣的是,秦軍隨著首領孫傳庭的離開而土崩瓦解,消失不再。

▲孫傳庭遺像


天雄軍

天雄軍由明末名將盧象升組建,是明末三大軍之一,勁弩兵為其特色。

天雄軍類似於曾國藩的湘軍,基本上都是由老鄉、朋友、兄弟、家人等等構成,往往一個人戰死,就可以激發大部分人的憤怒。再加上每次盧象升都是身先士卒,所以天雄軍戰力異常強悍,在鎮壓明末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屢創戰功。

天雄軍最大的特點就是非常頑強,如果遇到敵人就能夠緊緊的咬住敵人,一打到底,根本就不給敵人逃跑的餘地。據說在當時,闖王李自成最怕的並不是關寧鐵騎和秦軍,而是天雄軍這支軍隊。

不過,在後來與清軍作戰的過程中,因為崇禎派去的監軍太監的掣肘,導致天雄軍被包圍在一個縣城裡,全軍陣亡。

▲盧象升藝術畫像


廣西狼兵

狼兵由壯族土司組建的地方武裝,起源於明朝中期。由於壯族過去被稱為俍人,俍與狼諧音,由此被稱為“狼兵”。

狼兵作戰講究團隊協作,善於將不同的兵種優化組合到一起,衝鋒陷陣敗寇殺敵,曾流傳有“長槍在前,兩側刀盾,雙刀斷後”佈陣陣法。

狼兵愛練習拳法,最有名的為昂拳、師教拳和寧教拳

狼兵裡最出名的當屬瓦氏夫人。她是明代抗倭的巾幗英雄。曾在58歲時, 親率廣西6000狼兵馳騁千里奔赴抗倭第一線,以“誓不與賊俱生”的氣概縱馬衝鋒陷陣,連殲敵兵,打破了倭寇不可戰勝的神話,為保國安民立下了赫赫戰功,被嘉靖皇帝封為二品夫人。

▲壯劇《瓦氏夫人》劇照


鐵人軍

鐵人軍由國姓爺鄭成功創建,士兵全身覆以魚鱗一般的重甲,佩盾牌,戴假面,手執長劍以為近戰之用,負大弓以為遠戰之用,是一種重型步兵。

《臺灣外記》卷四記載:“二月,挑選各提督壯勇者為親軍,廈門港築演武亭操演。各以五百觔石力能舉起遍遊教場者五千人,畫樣與工官馮澄世,監造堅厚鐵盔、鐵鎧及兩臂、裙圍、鐵鞋等項,箭穿不入者。又制鐵面,只露眼耳口鼻,妝畫五彩如鬼形,手執斬馬大刀。每人以二兵各執器械副之,專砍馬腳,臨陣有進無退,名曰鐵人。”

鄭成功的鐵人軍首次登場,便取得了鎮江大捷。後來共計收復四府、三州、二十二縣城。鐵人軍風頭一時無兩。

《明季南略·卷十一》記載:“敗走銀山,追兵至,乃走山上。久之衝下,鄭兵不動。俱鐵甲冑、鐵面頭子,止露兩足;用長刀砍騎,銳不可當。射中其足,則拔箭更戰;大兵遂敗。”

▲後人所繪製鐵人軍圖


1660年,廈門島之戰。鄭成功利用鐵人軍配合水師艦船,大敗滿清大軍。根據《清耆類選編》、《皇朝通志》、《康熙實錄》中記載,廈門之戰中滿洲籍將官陣亡的有八十人,其中從三品以上陣亡者達28人,參戰的一萬多名滿洲籍官兵大半被殲,這對當時男丁總數只剩四萬九千餘丁的滿洲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

後來滿清瘋狂報復,對廈門島周圍實行三光政策,鄭成功不得已率軍去往臺灣島。在臺灣島,鄭成功又趕走了荷蘭人。荷蘭末任駐臺總督揆一在回憶錄《被忽略的福摩薩》裡寫道,

“每個士兵的上身都穿一件鐵甲來護身,就像屋頂的瓦片環環相扣。他們的手臂和大腿是裸露的。”

▲荷蘭人阿爾布烈繪製的鐵甲兵圖


白桿兵

白桿兵成立於明朝末期,由四川石砫土司秦良玉創建,是一支善於山地作戰的特殊兵種。因士兵所持的白杆槍是用白木(白臘樹)做成的長杆而得名。

白桿兵聞名於瀋陽之戰,當時率白桿兵率先渡過渾河,血戰八旗兵,大戰中殺八旗兵數千人。一戰讓滿清八旗膽寒。後來由於兵力懸殊,兩千多白桿兵戰死,但秦良玉的白桿兵開始名聞天下。

後來,秦良玉勤王京師。五十五歲的秦良玉身先士卒,所有白桿兵個個猛如虎狼,打的滿清落荒而逃。秦良玉一鼓作氣,接連收復了灤州、永平、遷安、遵化四城,史稱“收復四城之戰”。

崇禎十七年,農民起義軍張獻忠入川,當時白桿兵引兵鎮守夔州。卻被四川副使邵捷春命令分兵,分兵導致三萬白桿兵全軍覆沒,秦良玉隻身一人逃亡重慶,白桿兵於是敗亡。

康有為曾這樣評價秦良玉:“以敬姜之德、班昭之學、秦良玉之勇毅、辛憲英之清識、李易安之詞章、宋若憲之經術,列於鬚眉男子中,亦屬鳳毛鱗角。”

▲重慶石柱秦良玉陵園裡的秦良玉銅像


能力有限,水平一般,歡迎大家交流補充。

歷史柳葉刀,專注歷史,希望大家可以多多點贊和關注,小刀謝過。

天问鱼
2019-08-12

謝謝悟空的邀請,本文主要按照時間先後順序,談談這個問題,並談談個人的一些建議。

一,中前期。

個人看來,明朝作為漢室建立的最後一個王朝,在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帶領下,建國之初那些部隊,無論是國內爭霸,還是北上打擊蒙元殘餘勢力,戰績都很不錯,都稱得上是精銳部隊。

當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也就是朱棣做皇帝的時候,擴建的三大營,稱得上是明朝時期最精銳的野戰部隊。

在沒有戰鬥任務的時候,三大營主要駐紮在北京和南京。

具體來說,三大營包括:神機營、三千營、五軍營。

1,神機營。

這支擔負著“內衛京師,外備征戰”的精銳部隊,使用了大量火炮和火銃等熱武器,將士們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精英。

尤其是在多次跟隨朱棣北征蒙元殘餘的時候,這支兵力為五千人左右的部隊立下了赫赫戰功,並且,在世界上首創了炮兵和步兵、騎兵協同的戰術。

2,三千營。

這支精銳部隊的前身是三千投降的蒙古騎兵,後期兵力逐漸加大。

到了嘉靖皇帝時期,兵力達到了七萬之多,並改名為神樞營。

3,五軍營。

這是三大營,也就是駐紮在京城附近的京營的主力部隊,兵種包括騎兵和步兵,士兵來源於各地方部隊的精銳,兵力在16萬上下。

三大營在建立初期,戰鬥力最強大。

可惜的是,在土木堡之變中,三大營幾乎全軍覆沒!

後來,在中興大臣于謙的組織下,三大營獲得重建,實力一度超過了明成祖朱棣時期。

于謙之後,三大營又經歷了一些興衰,總體來說實力逐漸下降。

及至到了明末崇禎時期,三大營的主力被李自成領導的起義軍重創,並一蹶不振!

明朝前期,除了三大營這些陸軍精銳部隊外,還存在著實力同樣很強大的水師。

眾多水師當中,以鄭和率領的水師實力最為強大,絕對當得起精銳部隊的稱號。

確切的來說,當時世界上所有的海軍部隊都加起來,也不是鄭和水師的對手。

而鄭和率部下西洋參加的所有戰鬥,也驗證了這一點。

可惜的是,後期明朝實行海禁政策,鄭和水師也得到裁撤。

後來,在戚繼光和鄭成功等人的努力下,大明水師又出現了一些輝煌。

在明朝中後期,除了三大營外,還有一支部隊實力很強大,這支部隊就是名聞天下的戚家軍。

戚家軍的創立者和組織者,是戚繼光,而戚家軍的支持者,是大臣張居正。

戚家軍的輝煌,主要體現在掃清侵犯東南沿海地區的倭寇上,後期也參加過防守北方邊關的任務。

可惜的是,在靠山張居正死後,戚繼光被奸臣陷害而被罷免,戚家軍也逐漸消失。

二、明末時期。

這段時期,因為內憂外患嚴重,湧現出來四支精銳部隊。

1,關寧軍。

關就是山海關,寧就是寧遠一帶,因而,為抵禦滿清的騷擾,遼東督師孫承宗創建的這支精銳部隊,又叫關寧軍。

而關寧軍的精銳部隊,又叫關寧鐵騎!

這支兵力一萬人左右的精銳部隊,在袁崇煥時期得到了長足發展,號稱天下無敵,能夠和漢武帝的重甲騎兵、唐太宗的玄甲軍、岳飛的背嵬軍等相提並論。

實際戰鬥當中,關寧軍真的能和強大的滿清騎兵正面抗衡,並不落下風。

可惜的是,這支精銳部隊從創建,一直到消失,過程中都很讓人唏噓。

孫承宗因為被大太監魏忠賢打壓,將部隊交給了袁崇煥。

袁崇煥因為種種很有爭議的原因,如是否賣國,被崇禎皇帝殺死後,被分成了三部分。

第一部分歸祖大壽,第二部分留給了吳三桂,第三部分回到了關內。

從此以後,在繼續對付滿清的時候,關寧鐵騎幾乎屢戰屢敗。

祖大壽的關寧軍,甚至還投降了滿清。

吳三桂雖然沒有投降,但卻幫著滿清打敗了李自成為首的起義軍,從而讓清軍順利進入山海關內。

2,天雄軍

這是盧象升組織親朋好友和鄉親父老才創建的精銳部隊,戰鬥力極其強大。

在漢奸楊嗣昌和太監高啟潛的打壓和陷害下,尤其是在清軍主力的打擊下,率領天下勤王兵馬的盧象升戰死沙場,部隊受到重創。

戰後,這支部隊的僅存的精英,繼續遭到這兩人的逼供,並陷害盧象升,導致盧象升居然沒有得到榮譽稱號。

3,秦兵。

這是一代名將、陝西總督孫傳庭自費建立起來的一支精銳部隊,顧名思義,兵力來自於戰國時期的秦地,也就是陝西一帶,並在秦地發展壯大。

在朝廷的命令下,秦兵伏殺了起義軍領袖高迎祥。

兼任兵部尚書後,孫傳庭帶兵參與打壓李自成、張獻忠等部。

因為朝廷逼迫,秦兵離開潼關,面對著數量幾倍於己方的農民軍,因為糧食斷絕而遭到重創。

4,白杆軍

這是女將軍兼四川土司秦良玉出力、丈夫馬千乘協助訓練出來的山地特種部隊。

開始的時候,白杆軍兵力只有數千,鼎盛時期,兵力有三萬多。

無論是平復周邊的反叛,還是接到朝廷的命令去北方邊關抵禦滿清,這支部隊的戰績都很不錯。

可惜的是,在面對農民軍張獻忠和羅汝才部的圍攻的時候,因為上級指揮失誤,一心為國的白杆軍居然全軍覆沒。

好在,年僅七旬的秦良玉,憑藉著強悍的戰鬥力,一個人逃回了重慶!

三,個人建議。

明朝作為有著“天子守國門,君王守社稷”之稱號的王朝,鼎盛時期吊打周邊各國,鄭和率領的精銳水師還稱得上是吊打全世界,但實力卻越來越弱,最後居然滅亡了,這對我們啟發很大。

具體來說,要注意吸取一些教訓:

如,創業容易守成難,時刻要有危機意識,注意團結問題等。

爱吃小梨子
2019-08-12

五軍是京營的精銳,自然是很強悍的,其他還有以下幾個比較有名的精銳軍隊:

一.戚家軍

因戚繼光的統領而命名,是明朝最富名的軍隊,軍隊紀律嚴明,同時有自己的陣法,能夠快速打擊敵人,最有名的就是戚家軍打擊日寇。

二.關寧鐵騎

此軍隊是明朝末年遼東督師為了抵抗八旗軍而建立的一支騎兵,是明末最精銳的軍隊之一。

三.鄭和水師

鄭和水師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船隊,海船超過200艘,他們組織嚴密,擁有很好的航海技術,也頗具規模。

四.秦兵

此軍隊由陝西邊軍構成,規模達到萬人,這是由孫傳庭為了面對緊張的剿匪局勢建立的,是明末僅次於關寧鐵騎的勁旅。


五軍是京營的精銳,自然是很強悍的,其他還有以下幾個比較有名的精銳軍隊:

一.戚家軍

因戚繼光的統領而命名,是明朝最富名的軍隊,軍隊紀律嚴明,同時有自己的陣法,能夠快速打擊敵人,最有名的就是戚家軍打擊日寇。

二.關寧鐵騎

此軍隊是明朝末年遼東督師為了抵抗八旗軍而建立的一支騎兵,是明末最精銳的軍隊之一。

三.鄭和水師

鄭和水師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船隊,海船超過200艘,他們組織嚴密,擁有很好的航海技術,也頗具規模。

四.秦兵

此軍隊由陝西邊軍構成,規模達到萬人,這是由孫傳庭為了面對緊張的剿匪局勢建立的,是明末僅次於關寧鐵騎的勁旅。



五軍是京營的精銳,自然是很強悍的,其他還有以下幾個比較有名的精銳軍隊:

一.戚家軍

因戚繼光的統領而命名,是明朝最富名的軍隊,軍隊紀律嚴明,同時有自己的陣法,能夠快速打擊敵人,最有名的就是戚家軍打擊日寇。

二.關寧鐵騎

此軍隊是明朝末年遼東督師為了抵抗八旗軍而建立的一支騎兵,是明末最精銳的軍隊之一。

三.鄭和水師

鄭和水師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船隊,海船超過200艘,他們組織嚴密,擁有很好的航海技術,也頗具規模。

四.秦兵

此軍隊由陝西邊軍構成,規模達到萬人,這是由孫傳庭為了面對緊張的剿匪局勢建立的,是明末僅次於關寧鐵騎的勁旅。



凡人梵思
2019-08-12

明代一個朝代可以稱為精銳部隊的首先是神機營,它是明代京城禁衛軍中三大營之一,是明朝軍隊中專門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隊,開啟了世界上火器部隊的先河,公元1410年,明軍徵交趾(今越南)時,得到神機槍炮法,明成祖在親征漠北之戰中,提出了“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的作戰原則,神機營配合步兵、騎兵作戰,發揮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應用更趨專業化,神機營也成為明軍的一個兵種。這支完全由國家組建的部隊在明朝的歷次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可以稱為大明第一,因為其他的多少帶點私人武裝色彩。

第二,戚家軍,又稱義烏兵、浙軍,公元1559年,成軍於浙江義烏,總兵力四千人,主力是義烏的農民和礦工。戚家軍因為戚繼光而得名,是明朝的一支很有名氣的軍隊,戚家軍賴以成名的,是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東亞最先進的裝備,百戰百勝的戰績和高達十餘萬級的斬級記錄。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

第三,關寧鐵騎,這是由袁崇煥組建明末一支兵力並不多、但戰鬥力相當強的騎兵部隊,是明末最精銳的部隊,能與後金的八旗軍正面交鋒。“關”是指山海關,“寧”指寧遠,山海關、寧遠、錦州等遼土是大明抵禦後金的重要防線,“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因此在歸附的遼民中精選身體強壯者充實軍隊,俱控弦習戰之士,機動能力非常強。

第四,秦兵,是孫傳庭在秦嶺一帶號召當地子弟保衛家鄉而徵召過來的部隊。在孫傳庭的一番調教之下,秦兵由一群烏合之眾逐漸成長為一支有著出色戰術素養的軍隊。

第五,天雄軍,盧象升的軍隊,是明末最強的軍隊之一,由於都是老鄉、朋友、兄弟、家人等等,往往一個人戰死,就可以激發大部分人的憤怒,所以戰鬥精神極強,一旦遇上敵人,就緊緊咬住打到底。

凉州小龙
2019-08-12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硬的朝代,雖然說明朝的皇帝大多貪玩,也不怎麼愛理國事,就比如: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神宗朱翊鈞等,都不怎麼愛上朝,不過!為什麼說明朝是歷史上最強硬的朝代呢?放眼明朝276年中,沒有賠款,割地,不稱臣,也不向哪個國家納貢,天子還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你說歷史上還有哪個朝代嚮明朝一樣牛?這些離不開大臣的治世,也離不開強硬的軍事實力。今天我們來說一下明朝最精銳的三大部隊,任何一支都可以說是當時世界最厲害的。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硬的朝代,雖然說明朝的皇帝大多貪玩,也不怎麼愛理國事,就比如: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神宗朱翊鈞等,都不怎麼愛上朝,不過!為什麼說明朝是歷史上最強硬的朝代呢?放眼明朝276年中,沒有賠款,割地,不稱臣,也不向哪個國家納貢,天子還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你說歷史上還有哪個朝代嚮明朝一樣牛?這些離不開大臣的治世,也離不開強硬的軍事實力。今天我們來說一下明朝最精銳的三大部隊,任何一支都可以說是當時世界最厲害的。

一、首先來說一下神機營,火器的應用在明朝最得到廣泛,主要用來軍事戰爭。神機營是明成祖朱棣組建的專門的槍炮部隊,神機營是中國和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火器部隊,擔負著“內衛京師,外備征戰”的重任,是朝廷直接指揮的戰略機動部隊。而神機營士兵所用的武器都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而且還是全營兵力都配火器,還有野戰重炮及大連珠炮等,可想而知戰鬥力多麼彪悍!而這支部隊在對外戰爭中也發揮到極致。不過,後來英宗在土木堡之變被俘,全軍覆沒(包括當時的神機營),明朝後來的皇帝也重新組建神機營,不過恢復不到以前了。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硬的朝代,雖然說明朝的皇帝大多貪玩,也不怎麼愛理國事,就比如: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神宗朱翊鈞等,都不怎麼愛上朝,不過!為什麼說明朝是歷史上最強硬的朝代呢?放眼明朝276年中,沒有賠款,割地,不稱臣,也不向哪個國家納貢,天子還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你說歷史上還有哪個朝代嚮明朝一樣牛?這些離不開大臣的治世,也離不開強硬的軍事實力。今天我們來說一下明朝最精銳的三大部隊,任何一支都可以說是當時世界最厲害的。

一、首先來說一下神機營,火器的應用在明朝最得到廣泛,主要用來軍事戰爭。神機營是明成祖朱棣組建的專門的槍炮部隊,神機營是中國和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火器部隊,擔負著“內衛京師,外備征戰”的重任,是朝廷直接指揮的戰略機動部隊。而神機營士兵所用的武器都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而且還是全營兵力都配火器,還有野戰重炮及大連珠炮等,可想而知戰鬥力多麼彪悍!而這支部隊在對外戰爭中也發揮到極致。不過,後來英宗在土木堡之變被俘,全軍覆沒(包括當時的神機營),明朝後來的皇帝也重新組建神機營,不過恢復不到以前了。

二、戚家軍。

戚家軍因為戚繼光從而得名,是明朝的一支很有名氣的軍隊,戚家軍賴以成名的,是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東亞最先進的裝備,百戰百勝的戰績和高達十餘萬級的斬級記錄。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

自成軍起,大小數百戰未嘗敗績。比較有名的大戰有:嘉靖四十年臺州大捷,經新河、花街、上峰嶺、藤嶺、長沙等戰鬥,十三戰十三捷,斬殺真倭三千餘,燒殺溺斃無算;福建之役,總兵力六千,經橫嶼、牛田、林墩三戰,斬真倭五千餘級,其中橫嶼之戰是一場精彩的步炮協同作戰,先以火炮擊沉倭寇戰船並轟擊倭寇大營,再以突擊隊強行登陸突破倭寇本陣,斬殺倭寇頭領。嘉靖四十二年平海衛,經仙遊、王倉坪、蔡丕嶺四戰,共斬殺真倭兩萬餘,福建倭寇被一掃而空,另於廣東剿滅勾結倭寇的海盜吳平,擊敗吳平手下的海盜三萬餘人,吳平逃亡海上。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硬的朝代,雖然說明朝的皇帝大多貪玩,也不怎麼愛理國事,就比如: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神宗朱翊鈞等,都不怎麼愛上朝,不過!為什麼說明朝是歷史上最強硬的朝代呢?放眼明朝276年中,沒有賠款,割地,不稱臣,也不向哪個國家納貢,天子還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你說歷史上還有哪個朝代嚮明朝一樣牛?這些離不開大臣的治世,也離不開強硬的軍事實力。今天我們來說一下明朝最精銳的三大部隊,任何一支都可以說是當時世界最厲害的。

一、首先來說一下神機營,火器的應用在明朝最得到廣泛,主要用來軍事戰爭。神機營是明成祖朱棣組建的專門的槍炮部隊,神機營是中國和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火器部隊,擔負著“內衛京師,外備征戰”的重任,是朝廷直接指揮的戰略機動部隊。而神機營士兵所用的武器都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而且還是全營兵力都配火器,還有野戰重炮及大連珠炮等,可想而知戰鬥力多麼彪悍!而這支部隊在對外戰爭中也發揮到極致。不過,後來英宗在土木堡之變被俘,全軍覆沒(包括當時的神機營),明朝後來的皇帝也重新組建神機營,不過恢復不到以前了。

二、戚家軍。

戚家軍因為戚繼光從而得名,是明朝的一支很有名氣的軍隊,戚家軍賴以成名的,是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東亞最先進的裝備,百戰百勝的戰績和高達十餘萬級的斬級記錄。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

自成軍起,大小數百戰未嘗敗績。比較有名的大戰有:嘉靖四十年臺州大捷,經新河、花街、上峰嶺、藤嶺、長沙等戰鬥,十三戰十三捷,斬殺真倭三千餘,燒殺溺斃無算;福建之役,總兵力六千,經橫嶼、牛田、林墩三戰,斬真倭五千餘級,其中橫嶼之戰是一場精彩的步炮協同作戰,先以火炮擊沉倭寇戰船並轟擊倭寇大營,再以突擊隊強行登陸突破倭寇本陣,斬殺倭寇頭領。嘉靖四十二年平海衛,經仙遊、王倉坪、蔡丕嶺四戰,共斬殺真倭兩萬餘,福建倭寇被一掃而空,另於廣東剿滅勾結倭寇的海盜吳平,擊敗吳平手下的海盜三萬餘人,吳平逃亡海上。

隆慶元年,戚繼光及其老部下(戚家軍)三千人調往京師,督陣薊遼,戚家軍火槍隊易步為騎,成為中國第一支火槍騎兵隊。戚繼光督陣薊遼期間編練車步騎營三萬。隆慶二年,朵顏部酋長董狐狸率蒙古鐵騎三萬入寇,戚繼光以車營抵擋,自己率八千銃騎突襲董狐狸牙帳,大破朵顏三萬鐵騎,俘董狐狸侄子長昂,董狐狸僅以身免,逼董狐狸扣關請罪。萬曆三年,長禿率兀良哈鐵騎五萬入寇,戚繼光又率火槍騎兵隊出塞包抄,一口氣打垮五萬蒙古騎兵,活捉長禿。

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軍成軍到萬曆十一年戚繼光去職,戚家軍擊敗的敵軍總數超過十五萬餘,這在日久承平的萬曆中興時期是很恐怖的戰績。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硬的朝代,雖然說明朝的皇帝大多貪玩,也不怎麼愛理國事,就比如: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神宗朱翊鈞等,都不怎麼愛上朝,不過!為什麼說明朝是歷史上最強硬的朝代呢?放眼明朝276年中,沒有賠款,割地,不稱臣,也不向哪個國家納貢,天子還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你說歷史上還有哪個朝代嚮明朝一樣牛?這些離不開大臣的治世,也離不開強硬的軍事實力。今天我們來說一下明朝最精銳的三大部隊,任何一支都可以說是當時世界最厲害的。

一、首先來說一下神機營,火器的應用在明朝最得到廣泛,主要用來軍事戰爭。神機營是明成祖朱棣組建的專門的槍炮部隊,神機營是中國和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火器部隊,擔負著“內衛京師,外備征戰”的重任,是朝廷直接指揮的戰略機動部隊。而神機營士兵所用的武器都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而且還是全營兵力都配火器,還有野戰重炮及大連珠炮等,可想而知戰鬥力多麼彪悍!而這支部隊在對外戰爭中也發揮到極致。不過,後來英宗在土木堡之變被俘,全軍覆沒(包括當時的神機營),明朝後來的皇帝也重新組建神機營,不過恢復不到以前了。

二、戚家軍。

戚家軍因為戚繼光從而得名,是明朝的一支很有名氣的軍隊,戚家軍賴以成名的,是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東亞最先進的裝備,百戰百勝的戰績和高達十餘萬級的斬級記錄。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

自成軍起,大小數百戰未嘗敗績。比較有名的大戰有:嘉靖四十年臺州大捷,經新河、花街、上峰嶺、藤嶺、長沙等戰鬥,十三戰十三捷,斬殺真倭三千餘,燒殺溺斃無算;福建之役,總兵力六千,經橫嶼、牛田、林墩三戰,斬真倭五千餘級,其中橫嶼之戰是一場精彩的步炮協同作戰,先以火炮擊沉倭寇戰船並轟擊倭寇大營,再以突擊隊強行登陸突破倭寇本陣,斬殺倭寇頭領。嘉靖四十二年平海衛,經仙遊、王倉坪、蔡丕嶺四戰,共斬殺真倭兩萬餘,福建倭寇被一掃而空,另於廣東剿滅勾結倭寇的海盜吳平,擊敗吳平手下的海盜三萬餘人,吳平逃亡海上。

隆慶元年,戚繼光及其老部下(戚家軍)三千人調往京師,督陣薊遼,戚家軍火槍隊易步為騎,成為中國第一支火槍騎兵隊。戚繼光督陣薊遼期間編練車步騎營三萬。隆慶二年,朵顏部酋長董狐狸率蒙古鐵騎三萬入寇,戚繼光以車營抵擋,自己率八千銃騎突襲董狐狸牙帳,大破朵顏三萬鐵騎,俘董狐狸侄子長昂,董狐狸僅以身免,逼董狐狸扣關請罪。萬曆三年,長禿率兀良哈鐵騎五萬入寇,戚繼光又率火槍騎兵隊出塞包抄,一口氣打垮五萬蒙古騎兵,活捉長禿。

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軍成軍到萬曆十一年戚繼光去職,戚家軍擊敗的敵軍總數超過十五萬餘,這在日久承平的萬曆中興時期是很恐怖的戰績。

三、關寧鐵騎,關寧鐵騎不僅是明朝最厲害的軍隊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精銳部隊,是歷代騎兵中的強悍軍隊之一。所謂鐵騎,不外乎兩種解釋:1 披掛鐵甲的戰馬的騎兵,2 借指精銳的騎兵。因祖大壽和吳三桂的兵屬於關寧軍,才稱其為“關寧鐵騎”。而關寧鐵騎在邊境也立下 了赫赫戰功,多次打退後金兵的入侵,有了這支鐵騎駐守在寧遠,八旗軍再也沒敢進犯。崇禎二年秋,皇太極避開關寧鐵騎,率軍繞道蒙古草原,於10月26日突破喜峰口入塞。毫無準備而且剛剛才因為欠餉鬧過兵變的明軍在如狼似虎的八旗軍衝擊下,頃刻間土崩瓦解。30日,清軍合圍了北京的最後一道門戶遵化。袁崇煥得知消息後,挑選了九千關寧鐵騎往京師求援,據說:當時行軍太快,一半的軍隊掉隊,到京師時只有一半,不過就是這幾千的關寧鐵騎多次擊退清兵的進攻,後陸續掉隊的兵到達,擊退皇太極大軍。

关注护肤
2019-08-12

關寧軍:“關寧軍”這個稱呼真正出現是袁崇煥下獄後,說的是祖大壽的軍隊,當時祖寬和祖大樂帶領幾千家兵入關剿滅農民軍一戰成名。往上追溯的話源頭應該是孫承宗,天啟年的時候關寧軍定額是士兵十萬七千,崇禎年時10萬蒙古人歸順明朝,遼東很多將領吸收了這些蒙古人做家丁,祖大壽就吸收了3000人。應該說,在崇禎初期關寧軍還是能打的,要不在崇禎2年時也不可能以9000關寧軍抵擋住幾萬八旗8個小時的進攻,雖然說身後有北京城牆和守城士兵幫忙,而且當時的八旗也無心久戰。

神機營:神機營就不用廢話了,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這就是明朝當時的火器部隊,神機營掌握大量的火銃、鳥槍、火箭等裝備。毫不誇張的說當時的神機營堪稱世界上最大規模、最正規化的火器部隊。這三大營雖然並列,不過實際上人數 相差很大,基本上五軍營是基本盤,三千營是突擊先鋒,而神機營則是火力支援部隊。

天雄軍:根據盧象升自己所著的《盧象升疏牘》裡面所記載,天雄軍是一支步兵與騎兵結合,注重使用弓弩、火器等遠程武器的部隊。他所訓練的騎兵身著鐵甲、配備長槍和火銃,既能遠程打擊、也能衝鋒陷陣。在明末,農民起義四起。盧象升率領兩千的天雄軍擊敗高迎祥(農民起義軍首領,自稱闖王)軍的上萬重甲騎兵高迎祥軍。用強弩的天雄軍,殺死重甲騎兵千餘人。在確山再次擊敗高迎祥軍。高迎祥攻擊南京,攻擊失利,轉戰滁州,天雄軍將其擊潰,追出五十餘里。可見這個軍隊的厲害程度了。

八旗軍:有人說八旗部隊是冷兵器時代騎兵最後的輝煌,還有種說法認為八旗軍隊滿萬不可敵,這些都證明了八旗軍隊的強大。看八旗以區區二十幾萬族人入主中原就可知一二了,雖然後金能入主更多是因為明朝後期軍隊夠爛,還有幾十年的小冰河紀讓北方糧食減產幾省農民動亂,而且後金入關時明廷中樞已經被李自成軍隊消滅了,當時整個北方都是群龍無首的狀態,李自成又沒時間穩定消化。八旗的強大是對手的爛襯托出來的,幾萬滿八旗加上蒙古軍隊輔助並不算厲害,能獲勝更多的是因為八旗能合力以多打少。

冻僵的海岸
2019-08-12

說起大明王朝的特種部隊,往往就會提起戚家軍、關寧鐵騎和神機營。但在明軍的戰鬥序列中,有一支真正以小隊行動,執行諸如偵查、夜襲、捕俘和燒草原為主的特種作戰突擊隊——夜不收,卻鮮為人知了。

夜不收通常以三到五人為一組,進入瓦剌、韃靼境內。為後續部隊提供偵查情報,導航(在途中留下幾號),在秋季時焚燒邊境外的草原,是入侵的瓦剌、韃靼的馬匹沒有食物而無法停留。

在明正統年間,土木堡之戰後被瓦剌劫持“北狩”的明英宗在經過大同時,守將郭登曾策劃派夜不收營救英宗。夜不收小隊長甚至隻身摸進瓦剌大營見到英宗,在彙報了營救計劃後,由於英宗沒有答應而被迫放棄。

到了萬曆年間,由於將領的腐敗。夜不收的待遇開始下降,隨之而來的是夜不收素質的急劇下降。到後金努爾哈赤時,為了對付明軍的夜不收,還專門組建了女真的特種部隊——擒生。在夜不收與擒生交手中,甚至發生過夜不收小隊全軍覆沒的事

ゞポ孒よ
2019-08-12

關寧鐵騎是明末組建的一支兵力並不很多、但戰鬥力相當強的騎兵部隊,是明末最精銳的部隊,能與後金的八旗軍正面交鋒(明末三大軍)。 關寧鐵騎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精銳部隊,是歷代騎兵中的強悍軍隊之一。關寧鐵騎與三國曹魏的騎兵方隊;漢武帝的重裝騎兵;唐太宗李世民的”玄皁騎兵”;岳飛的“背嵬軍”,共同記載於歷史典籍。明朝的多種書籍中記載了關寧鐵騎的作戰歷程;《明季北略》中明文提到,三桂手下有“關寧鐵騎”數千,皆敢戰,建州為之懼。 “關”是指山海關,“寧”指寧遠,山海關、寧遠、錦州等遼土是大明抵禦後金的重要防線,“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因此在歸附的遼民中精選身體強壯者充實軍隊,同時大力栽培祖大壽、滿桂、趙率教等一大批遼將。 明末,在練兵的問題上,袁崇煥力主“以遼人守遼土”。袁崇煥將這些客兵歸納為“南(江南〕兵脆弱”。說到最後,還是民風剽悍,有切身利害關係,而且多善騎馬的遼人最適於守遼土。因此,在歸附的十餘萬遼民(流民,一般與後金有深仇大恨)中精選身體強壯者,充實各軍,同時大力栽培祖大壽等一大批遼將。藉著寧遠大捷後明軍士氣有所回升,開始敢於與後金軍騎兵作戰的機會,袁崇煥苦練出了一支兵力並不很大,但戰鬥力相當強的騎兵。這支部隊後來被人們稱作 “關寧鐵騎”,是明末最精銳的部隊,能與八旗軍正面交鋒。 北京之戰的硝煙剛剛散盡,崇禎皇帝讓士兵用大筐把袁崇煥吊進北京城,隨即以通敵的罪名將袁崇煥下了大獄。北京城外的關寧鐵騎帶著一身的血跡返回關外。後金軍先是在盧溝橋殲滅明軍7000餘人,又在永定門外擊潰滿桂等人率領的40000餘人,全殲山海關援軍4000人。此時北京城外的明軍全軍覆沒,已無再戰之兵。崇禎想起了關寧鐵騎。但祖大壽此時接到調令卻按兵不動。崇禎無奈,便讓在獄中的袁崇煥寫信給祖大壽,祖大壽這才帶著關寧鐵騎再次入關勤王。皇太極得知關寧鐵騎出兵入關,立即撤兵,留下了由堂兄阿敏指揮的重兵守衛遵化、永平、灤州、遷安四城。可是,令皇太極極為吃驚與震怒的是,他前腳回到盛京,阿敏後腳就跟著回來了——自此開始,在數日之內將阿敏軍全部擊潰,盡復關內四城,史稱“遵永大捷”。關寧鐵騎如此善戰,而且連皇帝的命令都敢不聽,只聽袁崇煥的,這讓崇禎更加不安。“遵永大捷”後,北京警報解除,崇禎立刻下令將袁崇煥凌遲處死。同時將關寧鐵騎一分為三,一部分歸祖大壽指揮,一部分歸吳三桂指揮,還有一部分被調進關內,鎮壓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不久,祖大壽率領的關寧鐵騎在與李自成的作戰中全軍覆滅,只剩下吳三桂所部碩果僅存。 明天啟七年5月,皇太極領著百戰精兵來到寧遠城下,在寧遠外圍紮下九座大營,形成了對寧遠的包圍之勢。剛剛登基不久的皇太極面對寧遠城,心情很是複雜。當年,父親努爾哈赤就是在這寧遠城下,被炮火轟成重傷,不治而亡。所以,皇太極這次有備而來,就是要打下寧遠,為努爾哈赤報仇雪恨。 三聲號炮響起,數萬八旗騎兵如同決堤的洪水一般,直向寧遠城下衝去。戰鼓咚咚,馬刀閃閃,喊聲震天。 明軍還是延續以往的戰法,在城上用大炮轟擊。一排又一排的八旗兵在炮火中倒下去,人仰馬翻,血肉橫飛。皇太極面無表情,堅定地一揮手,八旗軍冒著炮火繼續衝擊。為了這場勝利,他已經研究過明軍的戰法,他知道,只要衝過這片開闊地,一旦進入炮火的死角,就是八旗軍的天下了。 然而,隨後發生的事情把皇太極嚇愣了,也讓八旗軍的將領們驚呆了。大炮仍在城上轟擊,炮火硝煙中卻殺出一支幾萬人的馬隊,馬上士兵手持三眼鐵銃,離八旗軍百八十米就開始射擊,鉛彈如狂風般向八旗軍掃來。八旗軍還沒等明白過來,明軍已經衝到近前,把三眼鐵銃調過來,掄起如鐵錘似的槍把便向後金軍頭上砸來。 一場短兵相接的大混戰,從早晨一直持續到了中午,八旗軍的屍體鋪滿了曠野,寧遠城外血流成河。眼見著傷亡越來越大,皇太極只好下令撤軍。 戰後,皇太極才知道,這支凶猛異常的部隊就是袁崇煥新組建的關寧鐵騎。 有了這支鐵騎駐守在寧遠,八旗軍再也沒敢進犯。崇禎二年秋,皇太極避開關寧鐵騎,率軍繞道蒙古草原,於10月26日突破喜峰口入塞。毫無準備而且剛剛才因為欠餉鬧過兵變的明軍在如狼似虎的八旗軍衝擊下,頃刻間土崩瓦解。30日,清軍合圍了北京的最後一道門戶遵化。 袁崇煥得知後大驚失色,要是皇太極攻進北京城,北宋徽欽二帝被金軍掠走的那一幕可就重演了!時間緊迫,袁崇煥再次想到了手中的關寧鐵騎。命令離北京最近的山海關總兵趙率教帶領4000輕騎立刻出發,急援遵化;自己親率九千鐵騎隨後跟進。 然而,出乎袁崇煥意料的是,趙率教領軍趕到之前,遵化已經陷落,趙軍於城外幾十裡處中伏,全軍殉國,趙率教英勇戰死。 隨後跟進的袁崇煥得知凶訊後,下令,人不下鞍,馬不停蹄,全軍轉向薊州,一定要把清軍攔截在薊州。 九千關寧鐵騎趕到薊州時,狡猾的皇太極卻已帶領軍隊繞開薊州向通州進發。通州離北京只有四十里,是京師的門戶,容不得半點閃失。袁崇煥又率領鐵騎來到通州,剛剛駐紮下,得知八旗軍已開往北京城。就這樣,袁崇煥率關寧鐵騎,追著八旗軍的屁股,在京畿之地疲於奔命。待趕到北京城下時,已是人困馬乏,有的戰士累得連刀都拿不起來了。 皇太極要的就是這樣的結果,他採取拖兵之計,先把關寧鐵騎累垮,然後再在北京城下,當著明朝皇帝和文武百官的面,全殲關寧鐵騎。 清晨,關寧鐵騎與八旗軍在北京城下拉開陣勢,這決不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鬥。一邊是皇太極親自指揮的數萬八旗大軍,兵精糧足;另一邊,則是袁崇煥和他的疲憊之師關寧鐵騎,人數只有九千。 袁崇煥深知此戰關係到明朝的存亡,他的戰前動員很簡單,也很有煽動性:“我們的身後是什麼。 ”士兵回答:“是北京,是皇帝。 ”袁崇煥說:“還有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兄弟姐妹,如果不想讓他們落到韃靼兵手裡,成為他們的奴隸,我們應該怎麼辦。 ”士兵揮動手中的刀槍大聲喊:“殺死他們,殺死他們。 ”喊聲如雷,聲震原野。 此時,皇太極正在調兵遣將,他認為,關寧鐵騎不過萬人,肯定採取守勢。他準備調集全部人馬,以泰山壓頂之勢,一舉沖垮關寧鐵騎,拿下北京城。卻沒有想到,袁崇煥竟然乘他們調動之時,率軍突然發起衝擊。後金兵猝不及防,隊伍馬上被衝得七零八落。 經過四個時辰的激戰,八旗軍終於支撐不住開始退卻。皇太極再一次敗在關寧鐵騎手下。 九千關寧鐵騎打敗了數萬的八旗軍,完成了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大明王朝因此而延續十多年。 後來,關寧鐵騎在吳三桂的反動統治下,幫助清軍佔領了北京。再後來在吳三桂的帶領下徹底擊敗李自成農民起義軍,隨後又協助吳三桂反清,一度幾近將清朝推翻,康熙喪失了50萬軍隊。 康熙十七年,三藩之亂已進入衰弱階段,其餘藩王勢力接連投降,僅剩下吳三桂割據雲南一隅之地,面對羽翼豐滿的大清軍隊,吳三桂率領的關寧鐵騎也早已不復當年雄威,大局已定,吳三桂已無力迴天。此時的吳三桂也已年近六十七歲,面對著日益雄厚清老虎,積鬱成疾。沒過幾個月的光景,吳三桂在抑鬱中抱病而終,其孫吳世璠繼續帶領雲南駐兵抗衡清廷三年之久,最終全軍覆沒,三藩之亂正式結束。 隨著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亂”被平息,曾經威名赫赫的關寧鐵騎終於在炮火硝煙中歸於沉寂。 由於關寧鐵騎歸袁崇煥指揮過,所以明朝對這支部隊的記載只是輕描淡寫。清朝立國之後,由於關寧鐵騎曾是八旗軍的死敵,且最後又助紂為虐,參與吳三桂的反叛,所以,清朝的記載也是能貶則貶。這種“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境遇,使關寧鐵騎在後人的眼中,印象一直模糊不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