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稱制度真的會影響基礎教育老師的工作熱情嗎?

現在很多人都認為中小學職稱制度是基礎教育的毒瘤。可是,一個老師站在講臺上,真的會因為自己沒有評到職稱而惡意降低教學質量嗎?
10 個回答
职校方老师
2019-07-09

我是職校方老師,我覺得,職稱制度真的會影響基礎教育老師的工作熱情

為什麼這麼說呢?理由如下:

1、職稱制度,評選出的各級職稱,因為和工資掛鉤,是既有名又有利的,你評上了某個職稱就有相應的職稱工資,所以評沒評上職稱這是肯定影響教師的工作熱情的。如果教師職稱只是名沒有利,可能不會影響教師的工作熱情。

2、職稱制度,有評聘有細則,其中有指標的限制。在基層學校,在每年的職評的時候,每個學校又會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細則。在這個過程中,總免不了有人為因素,導致的不平和不公。制定的細則有的針對性強,導致該評上沒評上,不該評上的評上了。這就影響了教師的工作熱情。

3、還有,學校裡,大多數的高級職稱的老師拿著很高的工資,卻幹著很少量的工作,相反,年輕教師工作量大,工資卻很低,這樣的反差,也導致了這一部分老師的工作熱情受到影響。

4、尤其是職稱評聘的過程中,學校的各級領導,用自己的特權為自己的職稱評聘大開綠燈的現象,更是讓一般的普通老師工作熱情受到影響。

5、職稱評聘過程中,各種材料的造價作假現象,也是嚴重影響老師工作熱情的一個主要方面。這樣導致了,沒有門路而踏踏實實教學的老師,反而不如那些會溜鬚拍馬,逢迎巴結的老師職稱評上的快。在實際工作中,這也是一大影響工作熱情的因素。

我是職校方老師,我覺得,職稱制度真的會影響基礎教育老師的工作熱情

為什麼這麼說呢?理由如下:

1、職稱制度,評選出的各級職稱,因為和工資掛鉤,是既有名又有利的,你評上了某個職稱就有相應的職稱工資,所以評沒評上職稱這是肯定影響教師的工作熱情的。如果教師職稱只是名沒有利,可能不會影響教師的工作熱情。

2、職稱制度,有評聘有細則,其中有指標的限制。在基層學校,在每年的職評的時候,每個學校又會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細則。在這個過程中,總免不了有人為因素,導致的不平和不公。制定的細則有的針對性強,導致該評上沒評上,不該評上的評上了。這就影響了教師的工作熱情。

3、還有,學校裡,大多數的高級職稱的老師拿著很高的工資,卻幹著很少量的工作,相反,年輕教師工作量大,工資卻很低,這樣的反差,也導致了這一部分老師的工作熱情受到影響。

4、尤其是職稱評聘的過程中,學校的各級領導,用自己的特權為自己的職稱評聘大開綠燈的現象,更是讓一般的普通老師工作熱情受到影響。

5、職稱評聘過程中,各種材料的造價作假現象,也是嚴重影響老師工作熱情的一個主要方面。這樣導致了,沒有門路而踏踏實實教學的老師,反而不如那些會溜鬚拍馬,逢迎巴結的老師職稱評上的快。在實際工作中,這也是一大影響工作熱情的因素。

好在教育主管部門也越來越認識到職稱工作的某些弊端,也在逐步的改革和創新舉措,尤其的逐步的降低職稱工資的比例,縮小各級職稱工資的比例,相信這些具體的舉措,一定會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歡迎。也一定會縮小個職稱之間的工資差距。

當然,教師是個良心活,我們既然選擇這個職業,就一定要憑良心、憑職業道德干好自己的本質工作,不能為職稱而工作,更不能因為職稱而影響了自己的心情,怠慢了無辜的學生。

我是職校方老師,不知我的回答能不能讓您滿意。

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轉發和關注。

海峰乡村题材原创作品
2019-12-17

道德崩塌,斯文掃地,基礎教育職稱評定,豈非毒瘤矣!

謝謝邀請答題:

基礎教育,教師職稱改革,也是教育改革一個重要方面,目前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雜音,一些偏差,真應該值得我們好好反思了。

1、在學歷相近、經歷相近,工作量相近,而收入卻比別人差三分一,甚至更多情況下,誰心理會沒有想法。

大家都想把生活過得精彩些,舒適些,而支撐這些之基礎便是收入。收入差距拉大,會不會影響工作熱情,不好說,但肯定會影響工作心情。

2、教師雖然也只是個工作崗位,但這個崗位與其他崗位相比,因為有教書育人之要求,而顯得特殊。

任何一項工作,都有其相應之規範與要求,老師站在講臺上,也會遵守相應法規和制度,惡意降低教學質量,決不會出現。

3、然而帶有創意之教學與照本宣科之教學,就教學質量而言,是有本質區別。

作為教學主體之老師,對教學之投入和專注,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也是不爭之事實。

4、評職稱,除了一系列指標要達到,一系列條件要合格處,還有就是評。一個評字,道盡無限意蘊。

我曾申請了兩次高級,都沒過,也就是沒評上。不是條件和指標沒達到,而是名額有限,沒“評”上。拖了三、四年,直到我一個本家親戚,有了點權力,才評上。

5、職稱,在教師隊伍中比之其他系統更加重要。因此職稱評定也就更讓廣大教師牽腸掛肚。

評職稱之過程,就是一部名利場之傳記,跑關係,玩智謀,無所不用其極,各種招數,各各種手段,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6、當然任何一項制度和規定,都不可能完美無缺,對此我們也應予以理解和包容。但當其產生之負作用,越來越大,越來越為從業者所詬病時,我們就真得需要思考了。

硬是把講臺當擂臺,把田徑場,變成了角鬥場,弄得道德淪喪,斯文掃地。

7、就是讓人相對覺得合理些,教學分解指標來說。也有人對是好學生成全了好老師,還是好老師帶出了好學生爭論不休。

無論是基礎相對好一些之學生,還是基礎相對差一些之學生;都必須充分發揮老師主體地位主觀能動性,才能推動事業之發展。

8、現在中小學職稱制度,讓許多勤懇紮實老教師,讓滿腔熱情青年教師,感到很受傷。

受益者,只是很少一部分升得上之老師,而這種升得上,又與社會上種種負面現象相聯繫時。這種制度之公平與正義,就很讓人懷疑了。

9、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有光輝。而在中小學職稱評定現實中,這種感覺卻讓人覺得差強人意。這種制度需要在制度上和程序上更加完整些,以顯得更加科學、更加公平和公正。

以上是我個人之觀點,希望對朋友能有所幫助。若有疑問,歡迎到我作品主頁(海峰鄉村題材原創作品)評論處留言、探討。


朋友:看完了,順手關注;是積善之舉,必有福祐!

范进士
2019-12-16

要知道“職稱”是與待遇、社會地位掛鉤的,不管你教學水平如何,職稱高,待遇就高,社會地位就高。

一、影響教師積極性。一個老師,如果安心教學,把心思都放在學生身上,教出來的學生成績也比別的老師好,可是收入卻比其他老師低,因為沒有精力去考職稱。這樣下去,只要有職稱就好了,一勞永逸,何必費心去教什麼學?

二、是制度不公正的體現。按勞分配是法律規定的,可在職稱面前、成績面前,卻成了按職稱分配,好像一個人是初級就不如中級,中級就不如高級是的,其實作為老師,不管是什麼職稱,首要職責就是教書育人,課上的好就可以,誰教書成績還誰就應該有高收入。

三、職稱佔用了太多資源和教師精力。組織考試、利益分配等,教師平時上課都忙不過來,為了生活,還要應付職稱考試,國家為了保障考試也要付出很多資源,實在是浪費!

百姓茶馆话人生
2019-12-19

可以毫不客氣地說,最影響教師積極性的便是職稱。他甚至干擾了教師的正常思路。多少人困惑,為什麼不按勞分配卻按職稱分配呢?既然按職稱那就玩職稱,不管正路邪路,玩一個好職稱到手,便擁有好工資,工作嘛,到時候能躲便躲。職稱對教師的熱情有五大影響:1、產生惰性。反正職稱已到頂,工資也不少。從此遠離競爭和紛擾。2、產生怠性。反正晉一級或高級無望或放棄,工資比人家少得多,幹也沒勁頭,乾脆得過且過,對得起那份工資就行了。3、晉級前的正向積極性。努力工作,創造條件,爭取晉級。這是晉級前的階段性正向積極性。4、晉級前的負向積極性。巴結上級,爭取獲個縣優市優什麼的,做秀優質課,請人代寫論文,“攻“關評委等。積極創條件,積累所需材料。5、永久的正向積極性。即使職稱高也要努力工作,堅守師德,絕不偷懶,勿愧對良心(這部分人是良心使然,職稱作用未必很大)。總之職稱負面作用遠大於正面。另附一文,反對職稱套工資制度,敬請瀏覽。

駁”教師職稱取酬制度“的守舊者(題目)

(金學茶館話人生

前天 13:07 · 安徽含山縣林頭鎮雙井小學教師 教育領域創作者)

因為職稱與工資掛鉤嚴重違背按勞分配原則,所以職稱與工資脫鉤是必須的。

二者脫鉤,不等於取消職稱,職稱已經沿襲至今,一下子取消有點不現實。脫鉤後的職稱只能以一種榮譽存在。這樣,職稱評定過程的腐敗係數就大大降低了,職稱的含金純度也會高起來。晉升職稱可以一次性地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而現在的工資制度實際上是一證在手,終身獲利。

有人總說別的什麼行業有職稱等級且按級定工資,卻不知道教師職業的特殊性。火箭上天,讓普通技師行嗎?高級工程師馬虎一點行嗎?就連焊接的人,都要嚴格考核取得相應資格證才能上崗,但有了證不規範操作行嗎?有了證不幹,能自動焊好嗎?。教師則不同,領導照顧可以少上課,教學差一點也能找個藉口,退居二線搞後勤也行,做課題搞科研也行;高一級職稱的教師未必就用高一點水平去上課,別人也無法管得了他如何上課。這是個主觀能動性很強的活,是個良心活,不是一個職稱就能判斷工作的。你職稱再高,只是一個處於靜止狀態的能力,有沒有表現這個能力,把能力投入到工作中去,投入到為學生服務中去,這是未知的;而其他行業特別是生產性行業裡的職稱所代表的能力,是與勞動必然融為一體的,否則產品質量不過關、安全不能有保障,可能影響整個生產線的運行,職稱對應的能力投入到勞動中,是確定的。這就是教師職稱與其他行業職稱不同之處。不能用一個不一定發揮作用的教師職稱作主要參照物確定工資標準。職稱不高,多下點功夫,也能有成果。職稱再高,不幹少幹,吊兒郎當,也做不出什麼貢獻。更何況還有相當多的高一級職稱並沒有相應的能力,職稱評定評出來的職稱並不一定代表真正的能力。教師的業務,沒有哪種技術活專給高職稱乾的,哪些技術活是中或低職稱乾的,大家都在辛苦地做同樣的教學,空間是教室,對象是學生,時間是同一時段時間,工作性質一樣,難度也一樣,只是效果有所差異,而這種差異不是職稱所能判定的。因此,教師的工資不應用職稱人為地拉大。很多教師都很困惑,別人工作比我好不到哪去呀,甚至比我差得多,甚至不幹,怎麼比我一年多一、二萬乃至更多呢?我們不需要太多的道理,我們只憑直覺就夠判斷的了。

教師工作是良心活,如果用職稱定工資,有些人就不必有良心了,為什麼呢?因為有些人依職稱高可以自動獲利,勞動已沒有價值,職稱已源源不斷地為他們生財,而且他們還可驕傲地說:國家定的工資制度,我理所應得!職稱已發展成少數雖有職稱卻並不稱職的人謀福利的工具。某地職稱改革竟赤裸裸地報道,送職稱,送紅包,倒不如直接給每位教師提薪,為什麼利用職稱來繞個彎給部分人送福利呢?

中國教師本身都是愛崗敬業、有道德修養的一個群體,由於”良心活“變性”職稱活”,有不少教師的三觀也發生了負面滋生,老實人、講良心講道德的教師,常常被”識時務”的”俊傑”或陰或陽的嘲笑和貶損,勤勞苦幹有時並不能帶來榮譽和物質上的回報。原因是什麼?因為職稱低、工資少。每年的職稱評審從上到下搞得轟轟烈烈,影響正常教學秩序,衍生不正之風。評定之後,有人受打擊,喪失積極性,有人春風得意,做著少幹也可多拿的美夢。職稱,有人認為是攪屎棍,原因大概在此吧。

有些人總說職稱調動人的積極性,可你更應該同時告訴人們調動了哪些人的積極性,調動了多少人的積極性,這種積極性是暫時的還是持久的,有多少積極性是用在工作上還是公關上的……這些人只是奔著職稱福利去的,奔著有了好職稱可放鬆工作又能多收入這個優越性而去的(當然也不否認有些人真抓實幹,放棄這種不正當的優越性),而不是晉升後換另外一種高技術崗位,在新崗位上為社會更好地服務。

總有人以為高職稱的人也不乏認真的、業績突出的,這是肯定的。教得好,這是每個教師的追求,是黨和人民的要求,是本分的事,是應該的。這些人不是因為有職稱而努力的,是憑良心,是堅守職業道德。他們也可以偷機取巧,逃避重擔,或得過且過,收穫不變的職稱工資。這隻能證明教師的工作是良心活,離開良心,任何等級的職稱都是一張無用的紙。我們也不能因為這部分師德高尚的稱職老師,就認為職稱工資制度的合理。一項制度是否可行,主要是看它是否有漏洞或模糊不清或賞罰不明,工資職稱化,避開了實際工作,幹多幹少與收入無關,幹好幹壞不論,一律照職稱開撥,這種主觀意識幾乎接近霸道,這是什麼制度!正因為職稱工資制度的任性,造成了部分教師”我有職稱我任性“的意識,這對人民教育事業已經產生巨大的危害。

有些人,打著”反對吃大鍋飯“的旗號,反對取消職稱工資。試問,幹多幹少幹好幹壞無所謂,有好職稱就有好飯吃,這是不是吃大鍋飯?也許你會說:“我們吃的不是平均主義的大鍋飯,吃的是高職稱給我永遠不變的專享大餐!“對,那你這特殊化的劣性遠遠超過平均主義。這些人簡直是顛倒黑白,有點黑色幽默的味道。職稱工資制度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一種倒退,而現實也在一直證明著這一點。

友們不禁要問,那採用什麼來定工資呢?當然用工作量和業績來衡量。多勞多得,優勞優得,誰也不會否定這樣做的合理性。一、多勞多得,量以課時計算,不能用課時計量的如校長教導主任班主任等工作,由主管部門將其確定或折算成課時數。這部分工資每學年一定,課時每月總數X規定的單課時工資,第二年再定,動態設置,能多能少,這部分代替原來的基礎性工資部分,按月發放。按課時分配工資,同時對超編學校人浮於事也能起到遏制作用,教師多,必然課時均攤少,基礎工資相對少,這就會倒逼超編學校的教師主動要求調動到缺編學校,從而有效解決超編與缺編之間師資不平衡問題。基礎性工資按課時定,工資差距不大,可以起到既促進工作又穩定民心的作用。二、優勞優得,由教育主管部門確定教學工作的合格、良、優秀等次以及各種獎項,分項分等次進行獎勵。這部分替代30%的獎勵性績效工資部分。

肯定有人問,按上面操作起來,也有不公平的成分。但比起職稱工資制度要強很多了,少量的不公平和矛盾不會像職稱工資制度下那樣尖銳和複雜,而且可以不斷地完善,實現公平合理的最大化。而職稱工資制由於它具有本質性的不合理,是由職稱而引起的,只要職稱與工資掛鉤,它產生的內部矛盾是無法用職稱本身來解決。除非大家一樣的職稱,那還讓職稱與工資掛鉤還有用嗎?大多數人建議按教齡自動晉級,也就不足為怪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曾幾何時,完全否定了學歷在工資中的體現。學歷畢竟能反映一位教師的知識儲備和文化層次,作為傳播知識和思想的文化使者-一教師,學歷越高,在教育教學中通過”語言”為媒介傳給學生的也會越多,旁徵博引也相對豐富些,思維拓展空間會更廣些,對學生文化氣質的薰陶也略高一籌。學歷因素也應該在工資中有適當的體現。

最近,學者李鎮西在題為《教師評價與職稱改革》的演講中有如下內容

”第三,絕大多數教師認為現有職稱制度不能激發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呼籲改革。

對“您認為現有職稱制度是否能夠激發調動老師的工作積極性”的調查題,僅有3.86%的人認為“是”,而79.44%的人認為“否”,還有16.59%的人表示“不好說”,另有0.11%的調查者沒答題。可見絕大多數老師沒有感到現行職稱制度能夠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對“現有教師職稱制度是否需要改革”的調查題,96.89%的老師認為需要改革,有2.21%的人感覺“不好說”,僅有0.73%的人主張“維持現狀”,還有0.11%的人沒答題。可見,呼籲職稱制度改革是相當廣泛的民意。

第四,大多數教師把改革的期待指向了工資待遇。

“您認為調動激發教師工作積極性以下哪方面的內容更重要?——專業成就、學生成長、職稱職務、競賽獲獎、工資收入、績效獎勵”,有57.04%的人選擇“工資收入”,有18.08%的人選擇“績效獎勵”,兩項人數佔75.12%。這說明教師普遍認為,提高工資收入和績效獎勵能夠調動激發教師的積極主動性。由此可見,教師的個人成就不僅僅需要從專業成就、學生成長等獲取,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夠通過與自己勞動匹配的工資待遇評定自身的價值,工資收入普遍偏低是教師主動性積極性不高的最主要原因。

第五,絕大多數教師希望取消職稱制度

對中小學職稱制度,有77.42%的調查者明確贊成取消,有7.01%的人不贊成取消,還有15.5%的人感覺“不好說”,另有0.07%的人未答題。

第六,對職稱制度改革,大多數教師傾向於以教齡的長短作為評判標準

有69.91%的人主張按教齡到了一定年限自然晉升,有16.46%的人主張按教育教學業績晉升職稱等級,有11.27%的人主張參照工作量確定職稱等級,有1.27%的人主張按學歷確定職稱等級,另有1.08% 的人未答題。”

李鎮西提供民意調查的數據是有價值的,反映了主流民意。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反對職稱?很多人在職稱本身和職稱評審上打轉轉,陷在迷信職稱的泥潭裡不能自拔。其實,絕大多數教師反對職稱的根源並不是職稱本身,而是職稱工資制度,是工資與職稱掛鉤是否合理的問題。我們期待關心教師和教育的專家們能對這個問題進行論證,不要避開這個實質性問題,給人一種”王顧左右而言他“的感覺。職稱改革何處去?廣大草根教師感受最深,最有發言權,也懇請有關部門體察民情,傾聽呼聲,接接地氣。

還有一種觀點,包括一些專家、學者,承認職稱工資有弊端,但現在還找不到合適的工資制度來代替,只能沿用舊制度。說這個話,只是想給自己”和稀泥“找個藉口,並以此迷惑對職稱工資制度不滿的人。美國、德國和丹麥等教育發達國家是沒有教師職稱的。試問:那些不設教師職稱的國家,難道沒辦法給教師發工資嗎?這隻能說明,有些人是假改革者,抱殘守缺,沒有銳意進取的精神,甚至連嘗試一下的勇氣都沒有。

有人說,我辛辛苦苦等了多少年弄個職稱,現在不套工資,我反對。理由是,我過去辛苦?別人先晉上,先發了多少年高工資,我現在就不執行了?其實別人(大約教齡相同的人)過去也辛苦,別人比你多領了幾年,那是職稱工資制度的錯。但我們要從教育的長遠發展出發,為大局著想,不能僅考慮一己私利。如果想著晉級後靠高一級職稱少幹活多拿錢,那更是不該了,正暴露出職稱工資制度使教師道德滑坡的嚴重弊端。那些認真工作的教師(包括任何職級),都不怕上課,不怕幹活,也不會擔心職稱與工資脫鉤。而那些靠職稱混飯吃的人,會怕起來,一旦工資改制,他們就會說:不能再懶了,不能再馬虎了。這難道不正是教育發展所需要的正能量嗎?

只有將職稱與工資脫鉤,教師才能在公平合理的分配環境中安心地以良心來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修養和思想境界,我想,這才是教師的本色和教育的內在動力。

只要將職稱與工資脫鉤,從勞動本身出發,就一定會找到合理的工資分配製度。教師是有智慧的,黨和人民是有智慧的。但願早日出臺適應新時代的教師工資制度。

說起來容易,真正改革起來,有時是很難的。讓我們共克難關,共創美好的教育未來!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歡迎批評指正,請理性評論,彰顯涵養。也希望哪位也能寫文章駁我一下,非常期待。


可以毫不客氣地說,最影響教師積極性的便是職稱。他甚至干擾了教師的正常思路。多少人困惑,為什麼不按勞分配卻按職稱分配呢?既然按職稱那就玩職稱,不管正路邪路,玩一個好職稱到手,便擁有好工資,工作嘛,到時候能躲便躲。職稱對教師的熱情有五大影響:1、產生惰性。反正職稱已到頂,工資也不少。從此遠離競爭和紛擾。2、產生怠性。反正晉一級或高級無望或放棄,工資比人家少得多,幹也沒勁頭,乾脆得過且過,對得起那份工資就行了。3、晉級前的正向積極性。努力工作,創造條件,爭取晉級。這是晉級前的階段性正向積極性。4、晉級前的負向積極性。巴結上級,爭取獲個縣優市優什麼的,做秀優質課,請人代寫論文,“攻“關評委等。積極創條件,積累所需材料。5、永久的正向積極性。即使職稱高也要努力工作,堅守師德,絕不偷懶,勿愧對良心(這部分人是良心使然,職稱作用未必很大)。總之職稱負面作用遠大於正面。另附一文,反對職稱套工資制度,敬請瀏覽。

駁”教師職稱取酬制度“的守舊者(題目)

(金學茶館話人生

前天 13:07 · 安徽含山縣林頭鎮雙井小學教師 教育領域創作者)

因為職稱與工資掛鉤嚴重違背按勞分配原則,所以職稱與工資脫鉤是必須的。

二者脫鉤,不等於取消職稱,職稱已經沿襲至今,一下子取消有點不現實。脫鉤後的職稱只能以一種榮譽存在。這樣,職稱評定過程的腐敗係數就大大降低了,職稱的含金純度也會高起來。晉升職稱可以一次性地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而現在的工資制度實際上是一證在手,終身獲利。

有人總說別的什麼行業有職稱等級且按級定工資,卻不知道教師職業的特殊性。火箭上天,讓普通技師行嗎?高級工程師馬虎一點行嗎?就連焊接的人,都要嚴格考核取得相應資格證才能上崗,但有了證不規範操作行嗎?有了證不幹,能自動焊好嗎?。教師則不同,領導照顧可以少上課,教學差一點也能找個藉口,退居二線搞後勤也行,做課題搞科研也行;高一級職稱的教師未必就用高一點水平去上課,別人也無法管得了他如何上課。這是個主觀能動性很強的活,是個良心活,不是一個職稱就能判斷工作的。你職稱再高,只是一個處於靜止狀態的能力,有沒有表現這個能力,把能力投入到工作中去,投入到為學生服務中去,這是未知的;而其他行業特別是生產性行業裡的職稱所代表的能力,是與勞動必然融為一體的,否則產品質量不過關、安全不能有保障,可能影響整個生產線的運行,職稱對應的能力投入到勞動中,是確定的。這就是教師職稱與其他行業職稱不同之處。不能用一個不一定發揮作用的教師職稱作主要參照物確定工資標準。職稱不高,多下點功夫,也能有成果。職稱再高,不幹少幹,吊兒郎當,也做不出什麼貢獻。更何況還有相當多的高一級職稱並沒有相應的能力,職稱評定評出來的職稱並不一定代表真正的能力。教師的業務,沒有哪種技術活專給高職稱乾的,哪些技術活是中或低職稱乾的,大家都在辛苦地做同樣的教學,空間是教室,對象是學生,時間是同一時段時間,工作性質一樣,難度也一樣,只是效果有所差異,而這種差異不是職稱所能判定的。因此,教師的工資不應用職稱人為地拉大。很多教師都很困惑,別人工作比我好不到哪去呀,甚至比我差得多,甚至不幹,怎麼比我一年多一、二萬乃至更多呢?我們不需要太多的道理,我們只憑直覺就夠判斷的了。

教師工作是良心活,如果用職稱定工資,有些人就不必有良心了,為什麼呢?因為有些人依職稱高可以自動獲利,勞動已沒有價值,職稱已源源不斷地為他們生財,而且他們還可驕傲地說:國家定的工資制度,我理所應得!職稱已發展成少數雖有職稱卻並不稱職的人謀福利的工具。某地職稱改革竟赤裸裸地報道,送職稱,送紅包,倒不如直接給每位教師提薪,為什麼利用職稱來繞個彎給部分人送福利呢?

中國教師本身都是愛崗敬業、有道德修養的一個群體,由於”良心活“變性”職稱活”,有不少教師的三觀也發生了負面滋生,老實人、講良心講道德的教師,常常被”識時務”的”俊傑”或陰或陽的嘲笑和貶損,勤勞苦幹有時並不能帶來榮譽和物質上的回報。原因是什麼?因為職稱低、工資少。每年的職稱評審從上到下搞得轟轟烈烈,影響正常教學秩序,衍生不正之風。評定之後,有人受打擊,喪失積極性,有人春風得意,做著少幹也可多拿的美夢。職稱,有人認為是攪屎棍,原因大概在此吧。

有些人總說職稱調動人的積極性,可你更應該同時告訴人們調動了哪些人的積極性,調動了多少人的積極性,這種積極性是暫時的還是持久的,有多少積極性是用在工作上還是公關上的……這些人只是奔著職稱福利去的,奔著有了好職稱可放鬆工作又能多收入這個優越性而去的(當然也不否認有些人真抓實幹,放棄這種不正當的優越性),而不是晉升後換另外一種高技術崗位,在新崗位上為社會更好地服務。

總有人以為高職稱的人也不乏認真的、業績突出的,這是肯定的。教得好,這是每個教師的追求,是黨和人民的要求,是本分的事,是應該的。這些人不是因為有職稱而努力的,是憑良心,是堅守職業道德。他們也可以偷機取巧,逃避重擔,或得過且過,收穫不變的職稱工資。這隻能證明教師的工作是良心活,離開良心,任何等級的職稱都是一張無用的紙。我們也不能因為這部分師德高尚的稱職老師,就認為職稱工資制度的合理。一項制度是否可行,主要是看它是否有漏洞或模糊不清或賞罰不明,工資職稱化,避開了實際工作,幹多幹少與收入無關,幹好幹壞不論,一律照職稱開撥,這種主觀意識幾乎接近霸道,這是什麼制度!正因為職稱工資制度的任性,造成了部分教師”我有職稱我任性“的意識,這對人民教育事業已經產生巨大的危害。

有些人,打著”反對吃大鍋飯“的旗號,反對取消職稱工資。試問,幹多幹少幹好幹壞無所謂,有好職稱就有好飯吃,這是不是吃大鍋飯?也許你會說:“我們吃的不是平均主義的大鍋飯,吃的是高職稱給我永遠不變的專享大餐!“對,那你這特殊化的劣性遠遠超過平均主義。這些人簡直是顛倒黑白,有點黑色幽默的味道。職稱工資制度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一種倒退,而現實也在一直證明著這一點。

友們不禁要問,那採用什麼來定工資呢?當然用工作量和業績來衡量。多勞多得,優勞優得,誰也不會否定這樣做的合理性。一、多勞多得,量以課時計算,不能用課時計量的如校長教導主任班主任等工作,由主管部門將其確定或折算成課時數。這部分工資每學年一定,課時每月總數X規定的單課時工資,第二年再定,動態設置,能多能少,這部分代替原來的基礎性工資部分,按月發放。按課時分配工資,同時對超編學校人浮於事也能起到遏制作用,教師多,必然課時均攤少,基礎工資相對少,這就會倒逼超編學校的教師主動要求調動到缺編學校,從而有效解決超編與缺編之間師資不平衡問題。基礎性工資按課時定,工資差距不大,可以起到既促進工作又穩定民心的作用。二、優勞優得,由教育主管部門確定教學工作的合格、良、優秀等次以及各種獎項,分項分等次進行獎勵。這部分替代30%的獎勵性績效工資部分。

肯定有人問,按上面操作起來,也有不公平的成分。但比起職稱工資制度要強很多了,少量的不公平和矛盾不會像職稱工資制度下那樣尖銳和複雜,而且可以不斷地完善,實現公平合理的最大化。而職稱工資制由於它具有本質性的不合理,是由職稱而引起的,只要職稱與工資掛鉤,它產生的內部矛盾是無法用職稱本身來解決。除非大家一樣的職稱,那還讓職稱與工資掛鉤還有用嗎?大多數人建議按教齡自動晉級,也就不足為怪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曾幾何時,完全否定了學歷在工資中的體現。學歷畢竟能反映一位教師的知識儲備和文化層次,作為傳播知識和思想的文化使者-一教師,學歷越高,在教育教學中通過”語言”為媒介傳給學生的也會越多,旁徵博引也相對豐富些,思維拓展空間會更廣些,對學生文化氣質的薰陶也略高一籌。學歷因素也應該在工資中有適當的體現。

最近,學者李鎮西在題為《教師評價與職稱改革》的演講中有如下內容

”第三,絕大多數教師認為現有職稱制度不能激發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呼籲改革。

對“您認為現有職稱制度是否能夠激發調動老師的工作積極性”的調查題,僅有3.86%的人認為“是”,而79.44%的人認為“否”,還有16.59%的人表示“不好說”,另有0.11%的調查者沒答題。可見絕大多數老師沒有感到現行職稱制度能夠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對“現有教師職稱制度是否需要改革”的調查題,96.89%的老師認為需要改革,有2.21%的人感覺“不好說”,僅有0.73%的人主張“維持現狀”,還有0.11%的人沒答題。可見,呼籲職稱制度改革是相當廣泛的民意。

第四,大多數教師把改革的期待指向了工資待遇。

“您認為調動激發教師工作積極性以下哪方面的內容更重要?——專業成就、學生成長、職稱職務、競賽獲獎、工資收入、績效獎勵”,有57.04%的人選擇“工資收入”,有18.08%的人選擇“績效獎勵”,兩項人數佔75.12%。這說明教師普遍認為,提高工資收入和績效獎勵能夠調動激發教師的積極主動性。由此可見,教師的個人成就不僅僅需要從專業成就、學生成長等獲取,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夠通過與自己勞動匹配的工資待遇評定自身的價值,工資收入普遍偏低是教師主動性積極性不高的最主要原因。

第五,絕大多數教師希望取消職稱制度

對中小學職稱制度,有77.42%的調查者明確贊成取消,有7.01%的人不贊成取消,還有15.5%的人感覺“不好說”,另有0.07%的人未答題。

第六,對職稱制度改革,大多數教師傾向於以教齡的長短作為評判標準

有69.91%的人主張按教齡到了一定年限自然晉升,有16.46%的人主張按教育教學業績晉升職稱等級,有11.27%的人主張參照工作量確定職稱等級,有1.27%的人主張按學歷確定職稱等級,另有1.08% 的人未答題。”

李鎮西提供民意調查的數據是有價值的,反映了主流民意。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反對職稱?很多人在職稱本身和職稱評審上打轉轉,陷在迷信職稱的泥潭裡不能自拔。其實,絕大多數教師反對職稱的根源並不是職稱本身,而是職稱工資制度,是工資與職稱掛鉤是否合理的問題。我們期待關心教師和教育的專家們能對這個問題進行論證,不要避開這個實質性問題,給人一種”王顧左右而言他“的感覺。職稱改革何處去?廣大草根教師感受最深,最有發言權,也懇請有關部門體察民情,傾聽呼聲,接接地氣。

還有一種觀點,包括一些專家、學者,承認職稱工資有弊端,但現在還找不到合適的工資制度來代替,只能沿用舊制度。說這個話,只是想給自己”和稀泥“找個藉口,並以此迷惑對職稱工資制度不滿的人。美國、德國和丹麥等教育發達國家是沒有教師職稱的。試問:那些不設教師職稱的國家,難道沒辦法給教師發工資嗎?這隻能說明,有些人是假改革者,抱殘守缺,沒有銳意進取的精神,甚至連嘗試一下的勇氣都沒有。

有人說,我辛辛苦苦等了多少年弄個職稱,現在不套工資,我反對。理由是,我過去辛苦?別人先晉上,先發了多少年高工資,我現在就不執行了?其實別人(大約教齡相同的人)過去也辛苦,別人比你多領了幾年,那是職稱工資制度的錯。但我們要從教育的長遠發展出發,為大局著想,不能僅考慮一己私利。如果想著晉級後靠高一級職稱少幹活多拿錢,那更是不該了,正暴露出職稱工資制度使教師道德滑坡的嚴重弊端。那些認真工作的教師(包括任何職級),都不怕上課,不怕幹活,也不會擔心職稱與工資脫鉤。而那些靠職稱混飯吃的人,會怕起來,一旦工資改制,他們就會說:不能再懶了,不能再馬虎了。這難道不正是教育發展所需要的正能量嗎?

只有將職稱與工資脫鉤,教師才能在公平合理的分配環境中安心地以良心來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修養和思想境界,我想,這才是教師的本色和教育的內在動力。

只要將職稱與工資脫鉤,從勞動本身出發,就一定會找到合理的工資分配製度。教師是有智慧的,黨和人民是有智慧的。但願早日出臺適應新時代的教師工資制度。

說起來容易,真正改革起來,有時是很難的。讓我們共克難關,共創美好的教育未來!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歡迎批評指正,請理性評論,彰顯涵養。也希望哪位也能寫文章駁我一下,非常期待。


最深的溫柔
2019-05-07

職稱評定,是教育行業一年一度的一臺大戲。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啊,年復一年,日日夜夜,心掛職稱。為了職稱,有哭鬧的,弄虛作假的,相互構陷的,跑關係走後門的,拍馬屁爭功的,力爭當領導的,發禮物發紅包拉票的,深夜敲校長門的……體面的教師背後,充斥著太多的骯髒。當這些構心鬥角,營營苟苟充斥著教育的空間後,我們的教育還有什麼神聖可言!?而晉職到高級後,再無可爭時,大部分教師就覺得工資已經拿到頂了,已經功成名就,也就再無奮鬥的動力了,該歇歇了。於是腰痛腿痛渾身疼,三高四高各種高,到處喊苦喊累。你不給他減工作量?班級帶差了,成績考砸了你能奈他何?於是課程減半,工作量減半,直至退出教學一線,混進處室,亦或長期病假,偶露一面。

近年來,教師高級職稱編制又遭遇銳減,甚至規定退休兩個高級教師才給一個指標,而同時又鼓勵高級教師自願延遲退休(這個決定真搞笑),一經簽定就是五年。而延遲退休的教師哪個願在或真的在教學一線?以至於許多學校高級教師晉職指標年年輪空,偶有一個,面對越積越大的晉職隊伍,唱出了多少的悲苦辛酸。大部分的一線一級教師面對晉職無望的局面,已紛紛產生了放棄的心理,工作生活如厭世的老僧,怨氣暗藏,得過且過,何談工作的激情?

當一種職稱制度已不能振興一個行業,不能激勵員工,並且會產生阻滯作用時,改革也就勢在必行。

關鍵是,我們是在它完全爛掉之後改,還是爛掉之前改呢?

空山画雨
2019-05-26

真的假的只要在一線就知道。看看職稱評分標準吧,論文,學歷,榮譽稱號,課題等佔85分,教學效果佔15分,而且還是投票評選。也就是說你教學成績多麼優秀沒有證書也是徒勞。實際情況熱衷於證書獲得和講優秀課的教師成績大多不理想。很多老教師沒有精力去弄證書,他們有精力的時候的證書已經作廢,這些人寒心了,工作能不受影響嗎?就像老人年輕時沒日沒夜的幹活把兒女培養成人了,他們老了沒用了被無情拋棄。

中小学教育者
2019-04-07

【非常深入!一把“雙刃劍”刺痛很多教師的內心!確實需要改一改!】

我有深刻體會。已經有17年了,沒有得到一次晉級機會。我的心基本上已經不在思考這個問題了。

2002年12月31日晉級中級職稱,到現在就算17年。這期間,很多人都成功晉級副高、正高,但是,我卻原地踏步。什麼原因呢?

有時候我就在想,我沒有努力工作嗎?不對吧?一天到晚都在工作呀。我也和那些晉級高一級職稱的人一樣工作的: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處理問題。天天累得頭暈眼花,渾身難受。

其實,只顧工作還是不行的。

沒有論文不行。論文能夠證明你的實力和水平,能夠反映教師教學能力高低,還能體現教師的文化底蘊。

——無可奈何,沒時間寫論文,有時間的時候也寫過,可是,不容易得獎,也就沒有繼續努力。因為失去信心,沒有把握,就是浪費時間,不如用來輔導學生。

沒有頭銜不行。就是說,要麼就是省級先進教師,要麼就是市級優秀教師,或者骨幹教師,也或者模範教師。這幾樣一個就行,多了更好。

——可是,我一個也沒有。不夠格,撈不著,沒辦法,不要想。

有個“小課題研究”也行。

——唉!對於我這個農村教師來說,就怕拿出九牛二虎之力,也難實現。

不能怪別人,只能怨自己什麼本事也沒有!

我是怎樣在2002年晉級中級職稱的呢?

只能說是幸運。我趕上好時機:

農村教師中,大部分都是民師,他們轉正定級之後還沒有任職期滿。我沒有競爭力,名額大量剩餘。凡是夠格晉級的,一律參與晉級,。只要個人的各項條件指標達到要求,基本上能夠順利晉級。

我為晉級也是準備了7年。在這漫長的時間裡,反反覆覆地寫論文,最後終於有一篇獲得縣級論文三等獎。每學期的教學設計工工整整地書寫,學生作業認認真真地批改,聽課本仔仔細細地寫好,踏踏實實地準備每一次的抽考。終於,幸運之星落在我的頭上。

那麼多年的努力沒有白費,一方面教育好了學生,一方面自己也獲得了實惠。

可是,我現在已經比那次晉級多準備了10年,到現在依然在原地打轉。

一定還有很多很多的同志們與我的情況差不多吧?!

那麼,好,我們一起繼續努力吧,總有一天,幸運之神就會再次降臨!

寒石冷月
2019-12-19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職稱制度真的會影響基礎教育老師的工作熱情,因為這涉及到每一名教師的切身利益。誰辛辛苦苦工作,都需要得到肯定,得到相應的待遇或回報。而職稱制度,雖然初衷是為了體現教師專業能力,但是後來這東西和待遇掛鉤後,再加上評選機制不合理,就導致很多應該評上的卻未通過,這自然會讓落選者非常沮喪。

同樣的工作,同樣的敬業,但是不一樣的結局,自然會拉開收入的差距,而這差距就是導致落選者沮喪心理的根源。有時個別教師會幾次落選,對再次參與晉級的信心影響很大。而這種失落的情緒,很自然地就會體現在工作熱情裡。因為都是凡人,都有自尊心,誰幾次三番經這麼折騰臉上還掛得住。

但是對於題主問,沒有評上職稱會不會惡意降低教學質量?這要看人,凡是師德品質好的教師,即便落選未評上仍然能兢兢業業教書,絕不會把負責情緒摻雜在工作中,因為這樣的老師分得清自己的失落感來自哪,而學生們是無辜的,他們又沒有對老師造成任何傷害。而有些師德不好的老師,則有可能破罐子破摔,真的不好好教學。但是這樣的老師數量極少極少。

凡事從辯證的角度去審視,就很容易看清楚本質了。但無論如何必須要秉持一顆公心,這樣才能不會片面看待問題,如果稱職選定機制的設計者也能考慮到這些,或許將來在設計完善的過程中能補住一些漏洞。但願這一天早點到來,至少我們心懷美好的期待。

一二三四向前进
2019-12-18

我認為職稱制度應該會影響基礎教育老師們的工作熱情的,但是,當老師們走上講臺的時候他們所想的只是如何上好自己的課,如何讓學生們能夠學會知識,而不會把自己的任何情緒帶到課堂上。

老師們心裡都明白,職稱的評定存在著很多不公平的因素。同等學歷、相同的教齡、一樣的教學水平,有的老師很快就能夠評上職稱,而另外一些老師則是左等右盼幾年後仍然杳無音信,以至於一些老師乾脆放棄評職稱了。也只能眼巴巴的看著與自己各方面都一樣的老師們拿著比自己高的工資了,心情鬱悶,也只能背後發發牢騷而已,工作該好好幹還是要好好幹的,否則又能怎麼樣呢?不好好幹工作即對不起學生也有愧於老師這個職業,而且領導們也是不允許的。沒有辦法啊!誰讓自己不會溜鬚拍馬又與領導不沾親帶故呢,既然還想當老師,那就只有認命了。

看一看一所學校裡高級職稱的老師們都是誰吧!領導們肯定都是的,再有就是領導的親戚朋友,再往後看就讓那些能夠哄領導開心的及確實各方面都非常優秀的老師了。在這種情況下,那些只會埋頭苦幹性格直爽的老師們的工作熱情仍然不受影響的話,那就是怪事兒了。更為可悲的是,有的中學教師臨近退休了卻連中一的職稱都沒能夠評上,辛苦勞作幾十年,最後的結果也只能是哀嘆了。

有的人會把老師比做春蠶和蠟燭,這是再往老師們臉上貼金了。其實大可不必的,老師們並不是神,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他們選擇這一崗位一方面是出於熱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謀生,畢竟人都是要活著的,都離不開衣食住行的,可是同樣的努力卻得不到同等的待遇,能不影響老師們的工作熱情嗎?如果說不影響,那隻能是空話而已。

國家的教育體制進行著改革,也真心希望教師職稱制度也要進行改革,讓老師們能夠以極高的熱情去教書育人。


我認為職稱制度應該會影響基礎教育老師們的工作熱情的,但是,當老師們走上講臺的時候他們所想的只是如何上好自己的課,如何讓學生們能夠學會知識,而不會把自己的任何情緒帶到課堂上。

老師們心裡都明白,職稱的評定存在著很多不公平的因素。同等學歷、相同的教齡、一樣的教學水平,有的老師很快就能夠評上職稱,而另外一些老師則是左等右盼幾年後仍然杳無音信,以至於一些老師乾脆放棄評職稱了。也只能眼巴巴的看著與自己各方面都一樣的老師們拿著比自己高的工資了,心情鬱悶,也只能背後發發牢騷而已,工作該好好幹還是要好好幹的,否則又能怎麼樣呢?不好好幹工作即對不起學生也有愧於老師這個職業,而且領導們也是不允許的。沒有辦法啊!誰讓自己不會溜鬚拍馬又與領導不沾親帶故呢,既然還想當老師,那就只有認命了。

看一看一所學校裡高級職稱的老師們都是誰吧!領導們肯定都是的,再有就是領導的親戚朋友,再往後看就讓那些能夠哄領導開心的及確實各方面都非常優秀的老師了。在這種情況下,那些只會埋頭苦幹性格直爽的老師們的工作熱情仍然不受影響的話,那就是怪事兒了。更為可悲的是,有的中學教師臨近退休了卻連中一的職稱都沒能夠評上,辛苦勞作幾十年,最後的結果也只能是哀嘆了。

有的人會把老師比做春蠶和蠟燭,這是再往老師們臉上貼金了。其實大可不必的,老師們並不是神,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他們選擇這一崗位一方面是出於熱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謀生,畢竟人都是要活著的,都離不開衣食住行的,可是同樣的努力卻得不到同等的待遇,能不影響老師們的工作熱情嗎?如果說不影響,那隻能是空話而已。

國家的教育體制進行著改革,也真心希望教師職稱制度也要進行改革,讓老師們能夠以極高的熱情去教書育人。



我認為職稱制度應該會影響基礎教育老師們的工作熱情的,但是,當老師們走上講臺的時候他們所想的只是如何上好自己的課,如何讓學生們能夠學會知識,而不會把自己的任何情緒帶到課堂上。

老師們心裡都明白,職稱的評定存在著很多不公平的因素。同等學歷、相同的教齡、一樣的教學水平,有的老師很快就能夠評上職稱,而另外一些老師則是左等右盼幾年後仍然杳無音信,以至於一些老師乾脆放棄評職稱了。也只能眼巴巴的看著與自己各方面都一樣的老師們拿著比自己高的工資了,心情鬱悶,也只能背後發發牢騷而已,工作該好好幹還是要好好幹的,否則又能怎麼樣呢?不好好幹工作即對不起學生也有愧於老師這個職業,而且領導們也是不允許的。沒有辦法啊!誰讓自己不會溜鬚拍馬又與領導不沾親帶故呢,既然還想當老師,那就只有認命了。

看一看一所學校裡高級職稱的老師們都是誰吧!領導們肯定都是的,再有就是領導的親戚朋友,再往後看就讓那些能夠哄領導開心的及確實各方面都非常優秀的老師了。在這種情況下,那些只會埋頭苦幹性格直爽的老師們的工作熱情仍然不受影響的話,那就是怪事兒了。更為可悲的是,有的中學教師臨近退休了卻連中一的職稱都沒能夠評上,辛苦勞作幾十年,最後的結果也只能是哀嘆了。

有的人會把老師比做春蠶和蠟燭,這是再往老師們臉上貼金了。其實大可不必的,老師們並不是神,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他們選擇這一崗位一方面是出於熱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謀生,畢竟人都是要活著的,都離不開衣食住行的,可是同樣的努力卻得不到同等的待遇,能不影響老師們的工作熱情嗎?如果說不影響,那隻能是空話而已。

國家的教育體制進行著改革,也真心希望教師職稱制度也要進行改革,讓老師們能夠以極高的熱情去教書育人。




我認為職稱制度應該會影響基礎教育老師們的工作熱情的,但是,當老師們走上講臺的時候他們所想的只是如何上好自己的課,如何讓學生們能夠學會知識,而不會把自己的任何情緒帶到課堂上。

老師們心裡都明白,職稱的評定存在著很多不公平的因素。同等學歷、相同的教齡、一樣的教學水平,有的老師很快就能夠評上職稱,而另外一些老師則是左等右盼幾年後仍然杳無音信,以至於一些老師乾脆放棄評職稱了。也只能眼巴巴的看著與自己各方面都一樣的老師們拿著比自己高的工資了,心情鬱悶,也只能背後發發牢騷而已,工作該好好幹還是要好好幹的,否則又能怎麼樣呢?不好好幹工作即對不起學生也有愧於老師這個職業,而且領導們也是不允許的。沒有辦法啊!誰讓自己不會溜鬚拍馬又與領導不沾親帶故呢,既然還想當老師,那就只有認命了。

看一看一所學校裡高級職稱的老師們都是誰吧!領導們肯定都是的,再有就是領導的親戚朋友,再往後看就讓那些能夠哄領導開心的及確實各方面都非常優秀的老師了。在這種情況下,那些只會埋頭苦幹性格直爽的老師們的工作熱情仍然不受影響的話,那就是怪事兒了。更為可悲的是,有的中學教師臨近退休了卻連中一的職稱都沒能夠評上,辛苦勞作幾十年,最後的結果也只能是哀嘆了。

有的人會把老師比做春蠶和蠟燭,這是再往老師們臉上貼金了。其實大可不必的,老師們並不是神,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他們選擇這一崗位一方面是出於熱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謀生,畢竟人都是要活著的,都離不開衣食住行的,可是同樣的努力卻得不到同等的待遇,能不影響老師們的工作熱情嗎?如果說不影響,那隻能是空話而已。

國家的教育體制進行著改革,也真心希望教師職稱制度也要進行改革,讓老師們能夠以極高的熱情去教書育人。




三味聊教育
2019-12-17

教師職稱制度,本來是一種用精神榮譽和經濟待遇來激勵教師工作積極性的評價制度。從誕生到今天的幾十年間,它一直就這麼在人們的褒貶中走過來的。

特別是在近些年,一方面,由於教師工資提高,職稱因素工資差距拉大;另一方面,由於夠職稱條件老師增多,而名額指標有限等客觀原因,導致在職稱評審過程中出現諸多不公平現象,一定程度上傷害了部分老師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

實事求是地講,在職稱評審制度下,確實存在兩類態度截然不同的教師。

一類,完全放棄了職稱評審的慾望

這部分教師大都為45歲以上的中老年教師,基本已取得中級職稱,也有小部分還是初級(中二)職稱。他們之所以放棄高一級職稱的評審,除了受到指標少、評審有不公等原因影響外,一個重要原因是業績榮譽、科研論文等積累不夠,而年紀又大了,工作精力不足,各方面無法與年輕人和教學"高手"競爭。在評職稱上完全看不到希望,乾脆放棄了工作熱情,唯一盼著普調漲工資。

“三味"身邊有不少這樣的老師:打死不當班主任,教學上只求不缺課,常規全為應付檢查,考試完畢,學生考了幾分也不關心。平時不參加教研活動,作業也懶得批改。

另一類,為評職稱拼命工作!

這部分教師主要是一些45歲以下中青年教師,他們職稱大都為初級,工資較低。他們工作積極主動,精力充沛,也有能力,很在乎教學業績,只要有獲取榮譽的機會,總盡力爭取,是學校教學的生力軍。

另外,也包含那些中老年的教學能手,他們不少已評上高級,但工作上依然很拼!主要原因是:涉及每年的職稱晉檔競爭

近一個月來,“三味"正經歷“晉檔"這事兒,說說其中的競爭吧。

2018年12月,“三味"跨入52歲,這真是個“幸運52"!從這個月起,我終於從“中一8檔”晉級為“高級7檔",從此,每月工資多了434元。(下圖是晉檔前後工資變化比較表。好象並沒網友們說的那樣,評上高級多了1千多塊啊。)

教師職稱制度,本來是一種用精神榮譽和經濟待遇來激勵教師工作積極性的評價制度。從誕生到今天的幾十年間,它一直就這麼在人們的褒貶中走過來的。

特別是在近些年,一方面,由於教師工資提高,職稱因素工資差距拉大;另一方面,由於夠職稱條件老師增多,而名額指標有限等客觀原因,導致在職稱評審過程中出現諸多不公平現象,一定程度上傷害了部分老師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

實事求是地講,在職稱評審制度下,確實存在兩類態度截然不同的教師。

一類,完全放棄了職稱評審的慾望

這部分教師大都為45歲以上的中老年教師,基本已取得中級職稱,也有小部分還是初級(中二)職稱。他們之所以放棄高一級職稱的評審,除了受到指標少、評審有不公等原因影響外,一個重要原因是業績榮譽、科研論文等積累不夠,而年紀又大了,工作精力不足,各方面無法與年輕人和教學"高手"競爭。在評職稱上完全看不到希望,乾脆放棄了工作熱情,唯一盼著普調漲工資。

“三味"身邊有不少這樣的老師:打死不當班主任,教學上只求不缺課,常規全為應付檢查,考試完畢,學生考了幾分也不關心。平時不參加教研活動,作業也懶得批改。

另一類,為評職稱拼命工作!

這部分教師主要是一些45歲以下中青年教師,他們職稱大都為初級,工資較低。他們工作積極主動,精力充沛,也有能力,很在乎教學業績,只要有獲取榮譽的機會,總盡力爭取,是學校教學的生力軍。

另外,也包含那些中老年的教學能手,他們不少已評上高級,但工作上依然很拼!主要原因是:涉及每年的職稱晉檔競爭

近一個月來,“三味"正經歷“晉檔"這事兒,說說其中的競爭吧。

2018年12月,“三味"跨入52歲,這真是個“幸運52"!從這個月起,我終於從“中一8檔”晉級為“高級7檔",從此,每月工資多了434元。(下圖是晉檔前後工資變化比較表。好象並沒網友們說的那樣,評上高級多了1千多塊啊。)



關鍵是,有些高級老師從7檔升到6檔,每月增加了560多塊;6檔升入5檔的,每月增加了近700塊。

因此,跟“三味"一樣的高級教師,他們在教學工作上絲毫沒“止步"的跡象,因為,走到這一步,誰都想去競爭一下。其中,有位高級女教師,都50歲了,還在擔任班主任。學校有制度,近三年有班主任經歷的,才有資格晉檔呢。

為以後晉檔做準備,“三味"打算來年也再過過班主任的癮,當然,還必須所教學科有教學獎證才行!

有了高級職稱也難啊!為了晉檔,我心甘情願再好好幹上一個"五年計劃"!

唉!網友們說,我這樣做還值不值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