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10 個回答
大秦铁鹰剑士
2019-05-02

周公旦建立了一套完整宗法禮儀制度,作為周朝治理天下的指導思想。對於人的生老病死,根據不同的身份地位,有不同的稱謂。對於死亡的叫法在《禮記·曲理下》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由此可見史學家認為劉備與曹操為天子,孫權只是諸侯!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道: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在這裡可以看出諸葛亮將劉備當作天子,不僅明確稱劉備為先帝,還用了“崩殂”二字來強調劉備是天子。今天我們稱劉備建立的政權為蜀漢,在當時劉備、諸葛亮等人稱自己的政權為大漢;他們認為自己是漢朝的正統延續,曹魏則是漢賊,曹丕則是偽帝。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採用尊劉仰曹的指導思想寫三國,故世人皆認為蜀漢為正統,曹魏為篡位自立的地方政權。蜀漢既然是正統王朝,那麼劉備自然就是天子了,作為天子按禮制講死了就稱崩。比如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錄贏政的死為: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在史學家看來曹魏才是正統,劉備的蜀漢是地方割據政權,故曹丕為天子;曹丕追封父親曹操為武皇帝,故曹操也成了天子,因此曹操死後先被稱為薨,後來又升級為崩。曹魏取得天下是漢獻帝禪位的結果,當然漢獻帝是被脅迫的!曹魏有漢帝的禪讓,又擁有秦皇傳國玉璽,還掌控中原地區,故史學家認為魏國是三國時代的正統。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孫權在公元229年正式稱帝,死後諡號為大皇帝,廟號為吳太祖,但他只是地方割據政權。在三國中魏國有漢帝禪位,蜀漢有漢室血統,唯有孫權啥都沒有,是自立為帝的,是偽帝。曹丕稱帝后,孫權請求歸附魏國:曹丕賜給孫權九錫,冊封其為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節督荊、揚、交三州諸軍事。

孫權接受了魏國的冊封,故他只能是魏國的一個諸侯王。那怕他後來僭越稱帝了,從禮法上講他只能是諸侯,除非孫權擊滅了魏、蜀兩國,重新統一了天下。如果孫權重新統一了天下,那麼孫權死後就可以享受“崩”的待遇;而劉備、曹操只能享受“薨”的待遇。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也可自话
2019-05-03

這是一個禮法問題,中國古代,等級森嚴,尊卑概念極強,特別是皇帝,皇權至上,皇帝用的一切都要跟天下人區分開,即使是在死亡這件事兒上,也不能一樣,《禮記》中是這樣說的:

“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皇帝去世,用崩。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著書是在是晉朝的史官,晉受魏禪讓,以魏為三國正統,曹操雖然沒有稱帝,但後來曹丕追封魏武帝,所以曹操在《三國志》中是作本紀。

紀,只有皇帝才能享有的榮耀。

《史記》也是紀傳體通史,其中項羽沒稱帝,但也作了“本紀”,這是因為項羽雖然沒稱帝,但他自稱“西楚霸王”其實就是皇帝,所做的事和當時的地位,也跟皇帝沒有區別了。這也是司馬遷對項羽一生的肯定,估摸著同時為了噁心一下漢武帝。

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諸侯死了,用薨。

孫權確實是稱帝了,孫十萬孫大帝,歷史上絕無僅有。但是沒人承認孫吳政權的正統性。

歷史上對三國正統有爭議,但都限於曹、劉兩家,有人認為,曹操統一中原,手持傳國玉璽,後來的正統王朝晉也是受禪於魏,所以以魏國為正統。

也有人認為,劉備建立的漢,是漢朝王權的延續,他才是正統。

至於孫大帝,愛咋咋的,你稱帝了也是偽帝,自己玩得嗨,沒人理,頂多是一方諸侯,所以孫權死了,只能是薨,否則就僭越了。

像新朝王莽,也沒人承認他的正統性。

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三國志》中,劉備去世,用了一個殂字,這就十分有深意了。

陳壽對劉備的蜀漢政權感情十分複雜,一開始他在劉備手底下當官,後來又去了以魏為正統的晉朝為官,你說他怎麼辦?

曹操作紀,劉備只能作傳,而且劉備的漢,在《三國志》中只能叫蜀,如果叫漢,那不等於承認了劉備是正統,不符合晉朝的核心價值觀,會殺頭的。

但是劉備作傳,又不能純以諸侯論,因為蜀漢政權確實是漢王朝的延續,所以不能用薨。

於是,小機靈陳壽就用了一個殂字。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都說“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尚書》中講舜帝的時候,也是用的殂:

二十有八載,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

殂,不違背禮法,而且在做死亡這個意思講的時候,殂和崩是相等的。合禮、合法,又暗中承認了劉備的地位,不得不說陳壽真是個鬼靈精呢!

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小鸿哥
2019-05-04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公元223劉備去世、公元252年孫權去世。公元220曹丕稱帝追諡曹操為武皇帝、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公元229年孫權稱帝。按照《禮記》: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就是說地位不同,其死的稱呼是不同的。
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曹操、劉備、孫權都做了皇帝即天子,後來都應該記作崩才對。但夫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天下不可能有兩個太陽,不能有兩個天子。更不可能有三個天子。陳壽在晉朝編寫三國志。晉朝是由曹魏禪讓而來,主張曹魏為正統。曹魏的皇帝才是真正的天子,蜀漢東吳只能是偽帝。陳壽三國志把曹操曹丕等人編入紀。紀是隻有天子才能用的。(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三少帝紀)所以劉備孫權等人只能編入傳記中。(先主傳、後主傳、吳主傳、三嗣主傳)

因為曹魏的皇帝才是天子,所以他們去世記崩。三國志:王崩於洛陽(曹操)、帝崩於嘉福殿、(曹丕)帝崩於嘉福殿、(曹睿)所以劉備孫權去世不能記為崩。公元227年諸葛亮出師表講: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因為在蜀漢看來蜀漢才是正統,當然敢用崩了。
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陳壽也不敢公然把劉備、孫權記為崩。據三國志先主傳:先主殂於永安宮。殂是死亡的意思,陳壽並沒有按禮儀來記錄。我認為陳壽的意思是既不表明劉備是天子,也不表明劉備是諸侯。(陳壽當然是不敢記崩的)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把劉備孫權都記成殂。資治通鑑:漢主殂於永安、吳主殂。我認為司馬光不按禮儀來同樣是避而不談。因為在宋人眼裡是不怎麼喜歡曹魏的。據宋代筆記小說: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

陳壽肯定是不敢用崩的,但為啥不用薨。而用是殂。其實就是想表達蜀漢是正統。因為據尚書舜典:帝乃殂落。孟子萬章上:放勳乃殂落。(放勳指堯帝)陳壽單用一個殂就是有這樣的深意。而陳壽對孫權卻是直接記薨。三國志吳主傳:權薨。就是說孫權只是諸侯而已。

而孫權在公元221年八月孫權向曹魏稱臣。三國志:使太常邢貞持節拜權為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就是說在這段時間孫權名義上是曹魏的臣子。陳壽在蜀漢為官多年,對於孫權的行為也是不恥不滿的。1違盟(偷襲荊州)2反覆(一會聯劉一會聯曹)
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從陳壽對劉備、孫權的評價就可知。

劉備: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句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貽厥孫謀以燕翼子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沧海拾遗录
2019-05-03

同樣是鼎足三分的三國君主,陳壽在其所著的《三國志》對曹操劉備孫權等人去世的稱謂有所區別,可謂是春秋筆法。如對曹操去世稱其崩,《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庚子,王崩於洛陽,年六十六。遺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對劉備去世稱其殂,《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三月,先主病篤,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夏四月癸巳,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公元223年,三月,劉備託孤於諸葛亮,夏四月二十四日(6月10日),劉備病逝,享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對孫權 去世稱其薨,《三國志.吳書.吳主傳》:“夏四月,權薨,時年七十一,諡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蔣陵。”公元252年,夏四月,孫權在內殿駕崩,終年七十一歲,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

從周代開始,對不同社會階層的人過世形成了規矩森嚴的稱謂,不可亂用。據《禮記·曲禮下》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天子、諸侯、大夫、士和庶人的死分別賦予了不同的稱謂。從這個角度看,陳壽將曹操劉備列為同一檔次,為帝王級別。將孫權列為諸侯王級別,比帝王低一等級。主要原因在於:

對曹操及曹魏政權而言,由於曹丕接受了漢獻帝的禪讓,承襲了漢朝政權的衣缽,再加上據有正統王朝的大本營中原地區,普遍被史家認為正統王朝,因而其實際創始人曹操(後被追封為皇帝)具有帝王的身份,以過世用帝王級別的崩來表述。

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對劉備及其建立的蜀漢政權而言,雖然該政權偏居西南一隅,但由於劉備具有漢室皇室血統,其政權也延襲漢朝國號,再加上打著漢室身份多次北伐恢復漢室基業,也被視為是具有一定的正統性,因而劉備作為漢昭烈帝,其去世用與駕崩同義的殂來表述也符合情理。

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對孫權及其吳國政權而言,由於雖然孫權雄才大略,但由於孫權政權長期偏安東南一隅,且長期接受曹魏政權的王爵冊封,形成名義上的藩屬關係,雖然孫權後期有建國稱帝,但難以改變原有的名分,因而在《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看來,孫權仍被認定為諸侯王,過世只能用諸侯王級別的薨來表述。

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庭州行者
2019-05-03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禮儀之邦。禮,最初實際上是一種社會規範,其具有森嚴的等級性質。不同的社會等級(限於統治階級內部),所能夠運用的“禮”是不同的,就拿去世這件事來說,在稱呼上,因為人地位的不同而有所變化。《禮記·曲禮》中記載:

“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看到了吧,“死”這個字,只是用在平民身上的,對於帝王,絕對不能用“死”這個詞語,而是要用“崩”。這一點應該都不陌生,因為古裝劇經常會有類似於“皇上駕崩了”這類臺詞。當然,不排除一些例外,比如歐陽修的《伶官傳序》中,對於後唐莊宗李存勖的描述“身死國滅”,但這只是在特定的場合,而不是常態。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通過對於死亡這一件事不同的用詞,就可以看出某個歷史人物在後世的史官認知中的地位如何。很顯然,孫權去世被稱作“薨”,證明了他在晉代的認知中,只是割據一方的諸侯而已,而不是一位帝王。

對於曹操,“崩”的用法是沒有任何疑問的。因為在古代的正統理念之下,坐擁中原者即為正統,況且晉朝本身就是繼承了曹魏的江山而後統一天下,自然在三國中奉曹魏為正統之國,而曹操被尊為“太祖武皇帝”,自然必須用“崩”這個詞。

對於劉備,用“殂”這個詞,則非常微妙。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劉備的政權在當時並不被看做是正統王朝,雖然他自己號稱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且建立的政權也叫做漢而不是叫做“蜀”,但這並沒有得到承認,實際上在北宋之前,蜀漢一直被看做是一個割據政權而不是漢朝的延續。但《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畢竟曾經是蜀國的臣子,對於故國肯定是存在一定的“私心”的,因此,對於劉備的描述,他自然可以玩一些文章。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殂這個字,本身指突然死去,不太具備等級性質。但是,古人是非常注重經典的作用的,在《堯典》中,有這樣一句記載:

帝乃殂落。

意思是帝堯像落葉那樣結束了生命。這個字一旦用在了堯帝身上,自然就有了特殊的含義,其字面以外的含義可以表示為“帝王的去世”。因此,在陳壽的筆下,還是給了劉備一定的尊重。

但即使陳壽用文字遊戲抬高了劉備在史書中的地位,但這並不意味著蜀漢政權的正統性得到了晉朝的認可,在北宋之前,曹魏的正統地位都是無可置疑的。但北宋時期,由於北宋與契丹,西夏並立,北宋需要一個證明自己正統地位的證據,這個證據不是國力和軍事實力,而是“天命所在”,具體體現便是所謂的“出身”——北宋時期才真正萌生了不以實力和地獄論正統,而以身份論的思想。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而蜀漢,作為漢朝皇室後裔建立的王朝,雖然偏安於巴蜀,但從身份來講,一定是正統所在,這非常符合北宋的政治需求。於是乎,北宋以後,蜀漢逐漸在民間,知識分子的認知中,成為三國“正統”。

小生聊历史
2019-05-01

三國因為曹操,劉備,孫權這三個牛人出現後,才出現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這三個人也是惺惺相惜,就拿心高氣傲的曹操來說,他對關羽和孫權也是高看一眼,多厚愛一分。
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曹操在青梅煮酒的時候就對劉備說過:“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句話就是說天下只有你和我能夠得到,其他人能力都不夠,曹操說完這句話,嚇得劉備筷子都掉了,以為曹操會殺他,回家後就快馬加鞭逃離曹操。曹操對孫權的評價也很高,建安18年,曹操大舉進攻濡須口,曹操和孫權對質了一個多月,分不出勝負,孫權親自駕船從濡須口進入曹營,待孫權走後,曹操對著離去的孫權說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孫權回去後就給曹操寫了一份信“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對眾人說:“孫權不會欺騙我。”於是撤回軍隊回去了。可見英雄之間的惺惺相惜!

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赤壁之戰中,孫權和劉備組成孫權聯盟,採用火攻,以少勝多的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曹操,從而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後來,呂蒙奪取了荊州,孫權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在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國號吳。
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孫權登基後,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歷的發展。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和諸葛直前往夷洲,也就是現在的臺灣。最後因為流行疾病,水土不服,就帶著幾千名臺灣居民回到了大陸。

公元252年,71歲的孫權病逝,死後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
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孫權在魏蜀吳創造了三個之最,即壽命最長,在位時間最久,聲譽最低。孫權在位24年,享年71歲,這在古代已經是很高齡了。那為什麼是聲譽最低呢?陳壽《三國志》中對孫權的死亡稱為“薨”,劉備和曹操用的是“崩”、“殂”,這是天子才能使用的。“薨”是諸侯使用的,那為什麼同樣是軍王,身份就比劉備和曹操低了一個檔次呢?

原因也很簡單,前期孫權有著超高的智商和政治才能,期間廣用賢才,開拓進取。晚年卻驕奢淫逸,猜疑成性,昏饋殘暴。具體表現在繼承上,太子孫登病逝後,孫權放任兒女們爭權奪位,弄的東吳民不聊生,民怨四起,這就使得孫權在人們的印象一落千丈。

孫登死後,孫權立了孫和為太子,又立孫霸為魯王。這就使孫霸不樂意了,都是一個母親生的,為什麼我就不能做太子,所以就和孫和爭奪太子之位。到時朝中大臣們分成了兩派,太子派和魯王派,兩派爭奪數年,後宮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最後孫登丟了太子之位,孫霸也被處死了。
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孫權因為家事影響了國事,在處理家事上欠了些火候,導致東吳每況日下,政權岌岌可危。而孫權晚年在糊塗和昏暗饋中結束殘生,他死後,東吳最終落得個被滅亡的悲慘下場
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小小小百科全书
2019-05-03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在古代等級森嚴的制度中,不同的社會等級都有不同的稱謂。甚至是死亡這個名詞,在不同等級的人中所用到的詞也不一樣。最早開始大夫去世叫做“卒”,而天子去世為“薨”,而“崩“和“殂”這兩種說法是之後出現的稱謂。“崩”和“殂”也是特指皇帝去世所用的名詞。在《出師表》中有這樣一句話“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從這裡可以看出“崩”和“殂”是相同的。而在一些不是很講究禮法的時代,“薨”“崩”“殂”這三個名詞都可以特指皇帝去世。
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但是漢朝時期是最為重視禮法的一個時代。《禮記》中講到,天子死叫“崩”,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 士死叫“不祿”,庶人死叫“死” 。而記錄三國時期歷史的《三國志》勢必也會遵循禮法。所以對於劉備和曹操以及孫權的名詞用的要非常準確。而原本三國時期是以曹魏為正統的。因為晉篡魏而得的天下。所以晉尊曹魏為三國正統。而這一點在《三國志》中也有體現。記載曹操用的是“本紀”,而劉備和孫權都是“傳”。
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所以說曹操死後以帝王的規格叫做“崩”這個沒有任何問題。因為三國以曹魏為正統的話,曹操就有資格使用“崩”這個字眼。而劉備之所以可以用“殂”這個字眼。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三國時期的蜀漢在一定程度上是延續了漢朝,而劉備則是被認為漢朝的繼任者。所以劉備也有資格有“殂”這個帝王專屬名詞。這裡給大家再科普一下,劉備的勢力在三國時期並不叫做“蜀”而是依舊稱作“漢”或者“蜀漢”。“蜀”是後世為了區分才命名的。
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而根據《禮法》諸侯死後叫做“薨”。所以孫權只能用“薨”這個字眼。因為東吳本身在歷史上就被定義為諸侯國。而且東吳也不像劉備一樣是某個皇權勢力的延續。所以孫權就只可以用“薨”。而不夠資格用崩”和“殂”。而且在歷史上孫權也曾數次臣服於曹魏皇權。所以孫權都自認自己是諸侯國,這就使得東吳更加沒有底氣了。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發表自己的觀點。

秋姨讲历史
2019-05-02

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我國幾千年來一直是以農業為基礎的封建社會,皇權至上,尊卑等級涇渭分明。

《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天子、諸侯、大夫、士和庶人的死分別賦予了不同的稱謂。

一、崩

用山陵崩塌比喻處於權力巔峰上的人之死,這一用法從周代已然開始。由“崩”所構成的常見的複音詞如“崩殂”、“崩背”、“崩逝”,也是對帝王之死的婉稱。

例如:

武王崩,三監及淮夷叛——《尚書·大誥》)

壬戌,平王崩——《左傳·隱公三年》)

帝乃殂落——《書·舜典》。

其他表示帝王去世的詞還有晚駕、龍升、賓天等。

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二、薨

“薨”在周代是對諸侯去世的婉稱,後有封爵的大官去世也用“薨”表示。

例如:


《韓非子·和氏》:“及厲王薨,武王即位”

《左傳·昭公三十二年》:“魯文公薨”

《新唐書·百官志一》:“凡喪,三品以上稱薨,五品以上稱卒,自六品達於庶人稱死。”唐代三品以上官員去世用“薨”婉稱。

此外,表示王侯或高級官吏去世的還有棄祿、棄堂、捐館等。

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三、曹操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庚子,王崩於洛陽,年六十六。遺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

公元220年,正月二十三日,魏王在洛陽去世,終年六十六歲。臨終時說:“天下還未安定,凡是帶兵在外戍守的將領,都不準離開駐守之地。官吏們要各盡其職。裝殮用生前所穿的衣服,不要放金銀珠寶作陪葬。”魏王諡號為“武王”。二月二十一日,安葬在高陵。

《資治通鑑·卷六十九》:“春,正月,武王至洛陽;庚子,薨......”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還軍洛陽。當月,病逝洛陽,終年六十六歲,諡曰武王。根據其遺囑,被安葬於鄴城河北西郊的高陵。十月,魏王曹丕代漢,自立為帝,國號魏,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四、劉備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三月,先主病篤,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夏四月癸巳,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公元223年,三月,劉備託孤於諸葛亮,夏四月二十四日(6月10日),劉備病逝,享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五、孫權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夏四月,權薨,時年七十一,諡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蔣陵。”公元252年,夏四月,孫權在內殿駕崩,終年七十一歲,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

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三國志》、《資治通鑑》中,對曹操、劉備去世後,使用了天子才能用的“崩”、“殂”,

而對孫權的之死則稱為“薨”,如前所述,“薨”是對諸侯去世的婉稱。同樣是君王,孫權的待遇為什麼差了這麼多?

孫權在位最久,他前後的表現判若兩人。孫權稱帝,是他一生事業的分水嶺。稱帝前叱吒風雲,有圖取天下之志;稱帝后志滿意足,限江自保,忠奸不分,殘害忠良,特別是他籠愛魯王孫端,廢太子孫和,造成舉國分裂。孫權逼死陸遜,殺害朱據等股肱之臣,使吳國出現了空前的危機。他儘管統事五十三年,亦未能統一華夏,只成為一個偏安之主,於是被陳壽視為“限江自保”的次等英雄。

不沉的经远
2019-05-03

在《三國志》裡,曹操去世用了帝王專用的“崩”,孫權是諸侯“薨”,而劉備去世則是不特指的“殂”,陳壽用了三個不同的詞,是有其特殊用意的。

在古代的禮法中,對於死亡的叫法,根據不同的身份是有區別的。《禮記·曲理下》中明確規定了:

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崩”只有天子能用,陳壽寫《三國志》的時候在西晉當官,西晉的法統是魏國禪讓的,以魏國為正統,陳壽自然要嚴格按照這個來寫。曹操去世時雖然沒有稱帝,但是他死後被曹丕追封為魏武帝,陳壽在寫曹操的傳記時,也是用了帝王才能用的“紀”,叫做《武帝紀》,曹操去世也以天子之禮寫為“崩”。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不過這麼一來蜀漢和吳就不能算正統了,特別是劉備建立的“漢”,在《三國志》裡也只能以“蜀”來代替,劉備和孫權,也只能是“主”,而不是“帝”,他們的傳記就是臣子的“傳”,分別是《先主傳》和《吳主傳》,他們去世也不能用“崩”,孫權用了諸侯的“薨”。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不過劉備還是和孫權有些區別,用了一個“殂”。“殂”在漢字中的意思是死,這是一個比較中性的詞,可以用於君王,也可以用於平民。《書·舜典》裡就記載了“帝乃殂落”。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陳壽這麼寫是有特殊意思在裡面的,劉備一世和曹魏為敵,也拒絕承認魏國,陳壽也曾為蜀漢的官員,用諸侯的“薨”顯得有些對不起故主,所以用了一箇中性的“殂”來避免這個問題。而到劉禪,投降魏國以後受封為“安樂縣公”,所以他的死也是用了諸侯的“薨”。

人间正道陈德立
2019-05-01

簡單酌問題複雜儀了!劉備稱帝了,孫權也稱帝了,只有曹操生前沒有稱帝,只是魏王丞相,死後被曹丕追封為太祖武皇帝!劉備死了用崩和殂還有情可原,孫權光當皇帝就當了24年,競然死後只用了個薨,似乎有點不太符合情理了!曹操到死也沒有稱帝死了竟然和劉備一樣也用了個崩和殂,有一點不太合理了吧!這是怎麼回事,又是什麼原因呢?這是《三國志》,作者陳壽.幹得事!雖然孫權巳經稱帝,曹操沒有稱帝,但是作者陳寫史書的時候是以曹操魏武帝的出發點的身份來寫的。而孫權是公元229年稱帝的,陳壽是公元233年出生的,孫權是公元252年死去的,陳壽是公元280年開始寫三國志史書的。孫權死的時候,陳壽是19歲了!對孫權的瞭解更為細緻全面深刻的。孫權在三國時期突破了三個之最,孫策死了就接任東吳的大權兒算起,在位最長,活的最久,但聲譽最低!陳壽拿孫權死後用這個薨字的原因把他當成諸侯王看待的,目的是從孫權的聲譽上來考慮的,把孫權的位置放的最低。孫權,字仲謀:公元182年一公元252年5月21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