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葆玖逝世一週年 舊友共憶“梅郎”

中國新聞網 2017-04-27

中新社北京4月25日電 (記者 高凱)2016年4月25日,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大師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在京病逝,一年後的今天,眾多深諳梅派藝術的專家學者、業內外人士及梅派傳人齊聚“梅葆玖的京劇貢獻”論壇,共憶遠去的“梅郎”。

梅葆玖逝世一週年  舊友共憶“梅郎”

資料圖:已故京劇大師梅葆玖。中新社發 王輝 攝 圖片來源:CNSPHOTO

“他的天賦是任何人無法比擬的,”著名劇作家、戲曲評論家張永和說,在60年演繹生涯中,特別晚年,梅葆玖對梅派精髓的理解旁人望塵莫及。“他全面繼承梅派的唱唸坐打舞,在眾多的梅派劇目中體現出來,也只有這樣才能守住梅派藝術的本體、規律,才能體現出中國戲劇的美學風格。特別是梅派藝術所強調的唯美、圓潤、中正平和、無稜角、無怪異、無特別即是最大的特點。”

“梅派劇目尤其是具有梅派風格的新創劇目,無不恪守著虛擬性、假定性、誠實性美學原則,正是由於梅葆玖先生堅守著梅派,以及中國戲曲珍貴的美學考量,才能夠使京劇或者說整個中國戲曲挺立於世界三大藝術體系之中,與西方的話劇、歌劇、電影有所不同。”張永和說。

中國梅蘭芳藝術研究會副會長池俊回憶說,“在2000年的時候我曾經有一次問過梅先生,大家都說你的唱法很科學,你可以簡單地說一說您是怎麼唱的嗎。他想了一想,很認真地說,就是找到最適合自己條件的唱法。這話很樸素,但是反應了一個哲理,就是他認為人的條件是唱法的依據,要在遵循基本規律的前提下順應人體的基本結構和人身這個樂器的構造,而達到優美和延年。”

著名戲曲導演郭小男是梅葆玖先生晚年全力推出的大戲《大唐貴妃》的導演,他認為,梅先生晚年傾力創作《大唐貴妃》,是他長年思考的積累和對自己家園藝術的反思。“《大唐貴妃》的歌劇化、場面化、交響化等等,梅葆玖先生早想把這些融於梅派藝術,他覺得今天的劇場藝術和原來的梅蘭芳時代的劇場藝術概念上是不一樣的,觀眾的接受和視聽條件不一樣。”

郭小男認為,《大唐貴妃》中,梅葆玖在梅派經典《太真外傳》基礎上加入了深刻的人物情感剖析,有不同於一般社會理念的關於道德、皇權和人倫的話題,使得李隆基和楊貴妃的感情達到另一深層境界,“我覺得先生在戲和曲上都找到了他的理性支撐,可以說這是先生對梅派繼承的一個標誌”。

梅葆玖先生的大弟子、臺灣著名梅派青衣魏海敏也在當日回憶了與恩師的過往,“1982年,我剛畢業沒幾年,對前途有點茫然,因為京劇在臺灣確實沒有那麼多的觀眾,直到我看到了梅葆玖老師在香港的演出,那一次的觀賞,我非常震撼,在臺下好像洗禮了一番,看到京劇的殿堂在我面前展開了。”

她回憶說,“最初時有一次吃飯,我說我看了《霸王別姬》,學是學會了,但是有一些地方不太清楚,您是否給我說一說,然後老師馬上站起來拿起筷子舞劍給我看了。那一剎那我知道自己非常有福氣,能夠有這麼一個平易近人的老師,而且非常隨和,一點也不會擺架子。”

魏海敏回憶說,“梅老師的個性是非常敦厚,隨和,善良,熱情,他對很多的事情好奇,是非常可愛的一位長者。從梅派的傳承來講,我覺得最受感召的是一種創意的精神,那種精神包含了對生命的好奇,對所有事情的好奇。因為有了好奇心,你才會一直活在一個很青春的年代。”(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