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這所工程堪比“萬里長城”,卻鮮為人知,總數達1100多條
西北這所工程堪比“萬里長城”,卻鮮為人知,總數達1100多條
西北這所工程堪比“萬里長城”,卻鮮為人知,總數達1100多條
西北這所工程堪比“萬里長城”,卻鮮為人知,總數達1100多條
西北這所工程堪比“萬里長城”,卻鮮為人知,總數達1100多條
西北這所工程堪比“萬里長城”,卻鮮為人知,總數達1100多條
西北這所工程堪比“萬里長城”,卻鮮為人知,總數達1100多條
西北這所工程堪比“萬里長城”,卻鮮為人知,總數達1100多條
西北這所工程堪比“萬里長城”,卻鮮為人知,總數達1100多條
西北這所工程堪比“萬里長城”,卻鮮為人知,總數達1100多條
裕豐人間
1/9 在人們的印象中,好似萬里長城和京杭大運河都是為眾人所瞭解的古代工程,它們以著雄偉的姿勢傲立於中華大地上,也為世界所震撼。相比較於這兩者,在中國還有這一項工程和它們並肩,那就是新疆吐魯番的“坎兒井”。坎兒井是開發利用地下水的一種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築物,適用於山麓、沖積扇緣地帶,主要是用於截取地下潛水來進行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吐魯番的坎兒井總數達1100多條,全長約5000多公里。(圖片來自 IC photo)
2/9 早在西漢的時候這一工程就廣泛的運用到大西北地區。它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四部分組成。總的說來,坎兒井的構造原理是:在高山雪水潛流處,尋其水源,在一定間隔打一深淺不等的豎井,然後再依地勢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溝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與地面渠道相連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圖片來自 IC photo)
3/9 豎井是開挖或清理坎兒井暗渠時運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也是送氣通風口。井深因地勢和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而有深有淺,一般是越靠近源頭豎井就越深,最深的豎井可達90米以上。豎井與豎井之間的距離,隨坎兒井的長度而有所不同,一般每隔20—70米就有一口豎井。一條坎兒井,豎井少則10多個,多則上百個。井口一般呈長方形或圓形,長1米,寬0.7米。進入吐魯番就可以在高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圓土包,那就是坎兒井的豎井口。(圖片來自 IC photo)
4/9 暗渠,又稱地下渠道,是坎兒井的主體。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層中的水會聚到它的身上來,一般是按一定的坡度由低往高處挖,這樣,水就可以自動地流出地表來。暗渠一般高1.7米,寬1.2米,短的100—200米,最長的長達25公里,暗渠全部是在地下挖掘,因此掏撈工程十分艱鉅。(圖片來自 IC photo)
5/9 在掏挖暗渠時,吐魯番人民還發明瞭油燈定向法。油燈定向是依據兩點成線的原理,用兩盞旁邊帶嘴的油燈確定暗渠挖掘的方位,並且能夠保障暗渠的頂部與底部平行。但是,油燈定位只能用於同一個作業點上,不同的作業點又怎樣保持一致呢?挖掘暗渠時,在豎井的中線上掛上一盞油燈,掏挖者背對油燈,始終掏挖自己的影子,就可以不偏離方向,而渠深則以泉流能淹沒筐沿為標準。(圖片來自 IC photo)
6/9 暗渠越深空間越窄,僅容一個人彎腰向前掏挖而行。由於吐魯番的土質為堅硬的鈣質粘性土,加之作業面又非常狹小,因此,要掏挖出一條25公里長的暗渠,不知要付出怎樣的艱辛。據說,天山融雪冰冷刺骨,而工人掏挖暗渠必須要跪在冰水中挖土,因此長期從事暗渠掏挖的工人,壽命一般都不超過30歲。所以,總長5000多公里的吐魯番坎兒井被稱為“地下長城”,真是當之無愧。(圖片來自 IC photo)
7/9 暗渠還有不少好處是,由於吐魯番高溫乾燥,蒸發量大,水在暗渠不易被蒸發,而且水流地底不容易被汙染,再有,經過暗渠流出的水,經過千層沙石自然過濾,最終形成天然礦泉水,富含眾多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當地居民數百年來一直飲用至今,不少人活到百歲以上,因此,吐魯番素有中國長壽之鄉的美名。另外龍口是坎兒井明渠、暗渠與豎井口的交界處,也是天山雪水經過地層滲透,通過暗渠流向明渠的第一個出水口。(圖片來自 IC photo)
8/9 暗渠流出地面後,就成了明渠。顧名思義,明渠就是在地表上流的溝渠。人們在一定地點修建了具有蓄水和調節水作用的蓄水池,這種大大小小的蓄水池,就稱為澇壩。水蓄積在澇壩,哪裡需要,就送到哪裡。之所以在吐魯番地區新建如此多的建築,主要是和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分不開的。坎兒井是在地下暗渠輸水,不受季節、風沙影響,蒸發量小,流量穩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圖片來自 IC photo)
9/9 近年來,吐魯番的坎兒井呈衰減之勢。全疆坎兒井50年代多達1700條,隨著不斷的乾涸,80年代末已降至860餘條。吐魯番地區坎兒井最多時達1273條,目前僅存700多,而且下降的趨勢仍存在。最為主要的原因就是吐魯番地區綠洲外圍生態系統的嚴重破壞。但毫無疑問的是這項工程是當地人的智慧結晶,也是偉大的工程。(圖片來自 IC photo)
2019-08-15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