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10 個回答
也可自话
2019-04-05

這句話的理解難點主要在於斷句,都怪那個時代沒有標點符號,搞得我們理解起來就很容易精分。我們用幾種不同的斷句方法來理解這句話,你認為哪種對就選哪種吧。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種斷句是比較主流的方法,意思是:對於老百姓,只要讓他們按照我們(統治者)的意志去做就行了,不能讓他們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

按照這種斷句,這就是愚民思想了,要統治人,就要先統一他們的思想,自古以來的帝王,大多以這種理解來統治人民,因為孔子在人們心中是聖人形象,孔子的話就是金科玉律,任何人不得質疑的。

只要讓人民按照這種方法去理解,那麼對於統治階級來說,控制思想就非常容易了,維護江山穩固也就容易很多了。

但是,這種“愚民”思想和孔子的主張是相悖的,他如果要愚民,又怎麼可能辦學,讓普通人接受教育呢?你學的越多,懂的越多,控制起來不就越難了嗎?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老百姓認可的事,就讓他們去做。如果不認可,就向他們講清道理。

這種解釋方法,可以說是非常民主了,也比較符合孔子“仁者愛人”的思想,與第一種“愚民”的解釋相反,這種解釋恰巧是開啟民智的思想。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實際上,在《論語·泰伯》中,這句話前面還有一句: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詩、禮、樂,是孔子從事教育的三個主要內容,是人的修養形成的關鍵因素。

結合上下文來理解,整句話的意思應該是:如果要讓人民養成良好的修養,就要讓他們精通詩、禮、樂,如果他們不能精通,就要去教化他們,讓他們明白。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我覺得第二種解釋是比較合理的,因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之前,孔子明明在討論的內容是詩、禮、樂,是教育人的過程,怎麼可能突然話鋒一轉,就開始講帝王權術了呢?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作者陈桥
2019-11-29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我的理解是:不可直接生硬地讓老百姓知道“大道”,而是春風化雨,讓他們感受和體會到。

先說一個真實的故事。

2016年創業的時候,有一天我們把基層員工和管理層叫到會議室,討論公司的願景。

我們以為大家會很興奮,結果被狠狠打臉。

銷售員和經理們不但不感興趣,反而一頭霧水。

有個女孩子不耐煩地說:“還要討論多久,我還有幾個客戶電話要打呢!”

現場氣氛冷到冰點,我們不得不結束會議。

原來除了公司核心層,基層員工和經理們最關心的根本不是願景和規劃,而是這個月該幹什麼,今天該幹什麼,甚至上午、下午要完成什麼任務?

結合《論語》來看,如果說“由之”是步驟,“知之”是結果的話,他們顯然不關心結果,換句話說,員工不關心也無法理解創業者心中的願景。

老百姓之於“大道”也一樣。

但是,儒家終極目的是必須讓老百姓也明白和知道“大道”,就好像必須讓員工知道公司的願景一樣。

怎麼辦呢?

要達到這個終極目的,“直接告訴他們”只是眾多方法中的一種,而且最沒有效果。

我們可以採取更好的辦法,比如下面這兩個步驟。

步驟一:先不告訴原因,只讓他們按部就班去做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基層員工是“民”,創始人是“統治者”,這個案例就是孔子說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所以,告訴老百姓做什麼和怎麼做,然後讓他們照著做即可,不可以也沒必要使他們知道為什麼。

這不是奴役和愚民,這是由老百姓的特性決定的。

《論語》中把人分為三種,上智、下愚和中人。前兩類人“不移”,上智早已入道,態度很堅決,所以不用講。下愚無論如何都不會入道,講了也沒用。而中人則可上可下,是需要爭取的對象。

很顯然,在那個時代,絕大部分老百姓屬於“下愚”或者“小人”。

既然屬於“不移”的群體,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照著做,而不用苦口婆心地去解釋,就好像醫生不用跟病人講解手術的原理而直接動刀一樣。

說一句題外話,因為“下愚”和“小人”這些帶明顯歧視意味的概念,很多人對儒家和《論語》嗤之以鼻,口誅筆伐,豈不知這兩個概念並沒有歧視的意思。

他們自己搞不清楚概念,卻對孔子一頓亂批,讓人無言以對。

步驟二:將大道內化在按部就班的步驟中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前面說過,必須讓老百姓明白“大道”,不過,得換個方法。

回到我的故事。

後來我們改變策略,不再開討論會,而是將願景變成可量化的目標,包括年、月、日目標,細分到每個人的工作中。

同時,把“優質服務”的價值觀,變成客戶回訪和滿意度調查,並且每月評出“最美服務獎”,給予物質獎勵。

結果大家積極性非常高,同時,對於公司的文化和願景也有了親身的感受。

這時我們再宣傳公司文化和願景,就水到渠成了。

《論語》也是如此。讀《論語》最怕讀一章死守一章,不觸類旁通。請看下面這段: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論語 堯曰》

君子不需要講清楚為什麼要這麼做,而是先思考清楚,再順著老百姓的利益,以及每個人的能力大小安排工作,讓他們照著做。

這時,我們就會發現,雖然沒有告訴老百姓“為什麼”,但“為什麼”早就內化在事先設計好的事情中了。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老百姓做完了之後,既可以得到實際利益,也能真切地感受到“大道”的存在。

這時,教化的方式由“直接告訴”變成了“讓他感受體會到”。

所以孔子說: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這就是孔子的做事風格,只要微風吹拂,草就能夠感受到風,就會受到好的影響,發生好的改變,並最終領悟到大道,雖然他可能說不出來。

這就是《大學》親民的做法,而不是站在旁邊用喇叭喊:“草啊草,向左倒,草啊草,向右;飄。”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歡迎您給我留言。 我是作者陳橋,堅持原創,傳播傳統文化。

都市修道人
2019-03-08

看到很多人在斷句的,實在是不忍直視,這就像魯迅說了一句“早上好”,你們卻非要拿去分析,“早上”代表了什麼,“好”代表了什麼,凸顯出什麼魯迅的高潔情操,抨擊了舊社會的黑暗,試問在那裡誇誇其他的諸位,是閒的無聊嗎?

我可以鄭重其事的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就是“某些人可以讓他們去做,但是不必讓他們知道原因”,這句話沒有任何問題,也沒有歧視任何人,這是孔子所倡導的,為人處世的一種行事準則。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人分三六九等,這不是聖人規定的,而是百姓世俗所定製的,甚至還有“三教九流”類似的說法。聖人雖沒有將人劃分為“三六九等”,但對不同的人,卻明確指明需要有不同的相處方式!

一則,“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這是對朋友的相處方式。朋友就該以禮相待,而不能因為“慣熟”而丟失起碼的禮數!

二則,“三人行,必有吾師”,這是對所有人的相處方式。對任何人都保持謙虛,這樣才能看到他們身上的優點,並加以學習。“鼻孔朝天”,一副“老子天下第一”樣子的人,別說看到某個人身上的優點,恐怕眼界高的“老天爺”都快不放在眼裡了。

三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是對愚昧無理之人的相處方式。一個人愚昧無知,卻還固執己見,要是和這種人講理,那永遠都不會有結果的,吵贏了,他不服你,也不會認同你是正確的,吵輸了,你的道理連他都講不過,難不成你也要和他一樣,信奉歪門邪理?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事情不要讓他們知道那麼多“為什麼”,否則這種人刨根問底,卻還固執自己的“歪理邪說”,到最後,可能什麼都搞不成。

《愛情公寓》裡有段兩人去吃飯,男方問女方吃什麼,女方回答“隨便”,男方反問“吃龍蝦?”,女方回答“不行,因為。。。。”,這樣來來去去許多回,到最後什麼也沒吃。這就是典型的蠻橫無理的作為。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1a08f000445cd3841a31f", "vname": "", "vid": "v02019a40000bi0gop8858ljlf0cefv0", "thumb_width": 640, "src_thumb_uri": "1c0000000b2313f780823",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1a08f000445cd3841a31f", "video_size": {"normal": {"duration": 76.0,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2349776}}, "md5": "d8fc1b46d0ae8f3e09ee101ff0974a5c", "duration": 76.0, "file_sign": "d8fc1b46d0ae8f3e09ee101ff0974a5c", "thumb_uri": "1a08f000445cd3841a31f", "vu": "v02019a40000bi0gop8858ljlf0cefv0"} --}

大家產生眾多異議,無非是因為一個“民”字,有些人將這個字理解為“百姓”,讓百姓做,不讓百姓知道,所以會認為這是歧視,瞞哄“百姓”的歪理;有些人則將這個字理解為“民眾,某一集體”,不讓下屬員工知道,讓他們去做就行了,所以會認為這是統治者,不尊重下屬員工,豪取搶奪的手段。這些都是錯誤的!

民,在《道德經》中,也有同樣的運用,指代的是百姓,蒼生中的某一部分特定人群,而不是指代的全部!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正確的理解,應該是:

不推崇“為民服務,好人好事”這樣的名氣聲望,就可以使爭名奪利之人,去做實際的事情,而不是窮盡心思去“爭奪名利”;不炒作稀有的物品,就可以使心有慾念的人,即使心生貪念,也不會做“偷盜”之事,不值錢的東西,偷盜了,又有什麼用呢?;不挑逗玩弄人們的慾望,就可以使心智不堅定的人內心不被慾望填充,不去禍亂別人。

舉個例子,校園中,老師大力誇讚某個學生的成績好,這也好,那也好,那麼所有學生都會為了“成績”而窮盡自己的思維,作弊手段,層出不窮,也因此對真正重要的“品德”卻是置若罔聞。另外,如果“成績”努力就可以做到,沒有幾人會選擇“作弊”這樣的方式!這就是“不尚賢,使民不爭”!

如果曲解了“民”的含義,那麼老子的這段話,可能就成為了統治者操縱人心,掌控百姓的謀略術數了。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很多人,思想境界處於“呀呀學語”的境界,卻強行去理解解釋“百米幾點幾秒”這樣高境界的人,到最後是不倫不類,甚至可能還歪理邪說。

先賢智慧高深,必定有可取之處,所以在詆譭聖人智慧的同時,首先要做到能夠真正的“虛心請教”,要不然,許多經典,可能都淪為人們把玩的東西,不是去學習聖人智慧,而是去挑刺、找毛病,以此證明自己的“天資卓越”!

大家讀書學習的時候,要時刻警醒對古代聖賢無理蠻橫的人,因為這樣的人,正是“爭名奪利”之人,而歷代聖賢,也不過是他們實現目的的踏板而已!

走自己的路8501
2019-08-14

經過兩千多年的皇權統治,那些自詡為天子的竊國大盜們,為了維護自己的皇權統治,把各種各樣的思想,都貼上儒家的標籤。其中之一就是愚民政策。但是,說孔子要愚弄百姓,那簡直就是誣陷。孔子是提倡有教無類的教育家,怎麼會愚弄百姓。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出自《論語.泰伯篇》,原文如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要正確解讀這句話,就要聯繫上下文。

前兩句:

曾子說:“讀書人不能沒有恢宏的氣度與剛毅的性格,因為他承但重任而路途遙遠。以行仁為自己的責任,這個擔子還不沉重嗎?直到死的時候才停下腳步,這個路程還不夠遙遠嗎?”

孔子說:“啟發上進的意志要靠讀書,具備處世的條件要靠學禮,達成教化的目標要靠習樂。”

後兩句:

孔子說:“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窮困,就會出亂子;對於不仁德的人和事,憎恨得太多,也會出亂子。”

孔子說:“即使一個人才華卓越,有如周公,如果他既驕傲又吝嗇,其它部分也就不值得欣賞了。”

前後都是在談論人的學習和修養問題。中間這句話肯定也是如此。

流行的解釋有:

一:可以讓老百姓按照我們指引的道路走,沒必要讓他們知道為什麼。

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老百姓,若可任使,就讓他們聽命;若不可任使,就讓他們明理。

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如果老百姓可以被支使,放任自由是不行的,必須加以引導。

這三個解釋都與上下文脫節,應該不是正解。

正確解釋的關鍵在於對“可”的字的解釋。在《說文解字》這部最早的字典中“可,肯,許詞也”,“可”應理解為肯定、認可。 這是最接近孔子時代的字典給出的解釋。

聯繫上文,“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正確的解釋應該是:

孔子說:“啟發上進的意志要靠讀書,具備處世的條件要靠學禮,達成教化的目標要靠習樂。詩、禮、樂是教育民眾的基礎,百姓認可這些,就不要干涉他們,讓他們自由發揮。如果百姓不認可,我們就要去教化他們,讓他們知道和明白。

梦露居士
2019-03-16

《論語·泰伯》中記載了孔子說過的一句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引起了千古爭議。有些人認為,孔子這句話是愚民政策,即只能讓百姓順著統治者規定的道路走,不能讓他們知道這是為什麼。還有些人認為,這句話的應該斷句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老百姓覺悟高,就由著他們去做,覺悟不高,就讓他們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那麼,這句話的本意是什麼呢?如果不是考古上的一次重大發現,可能我們永遠也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了。且聽居士我慢慢道來。

首先,把這句話讀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肯定是錯誤的,因為正如楊伯峻先生在《論語譯註》中所說,這不符合先秦時代人們的語言習慣。如果要表達這個意思,孔子會說:“民可,則使由之,不可則使知之。”

那麼,孔子真的是認同愚民思想嗎?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郭店一號楚墓M1發掘出竹簡共804枚,包含著有字簡730枚,其中有多種古籍。在郭店簡中,研究者們發現了一篇戰國時期的儒家著作《尊德義》,其中就隱藏著解答這個問題的關鍵。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尊德義》中說:“民可使導之,不可使知之。”與《論語》中孔子的話如出一轍,只不過把“由”字改為了“導”字。但接下來的這句話就很耐人尋味了,《尊德義》說:“民可導也,而不可強也。”也就是說,戰國時期的儒家學者用“強”字來解釋“知”字,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老百姓可以被引導向正確的方向,但不能強迫他們做事情。

那麼,為什麼要把“知”解釋為“強”呢?其實,在先秦時代,“知”字與“折”字是可以通用的。比如荀子《勸學》中“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這一名句,在《大戴禮記·勸學》篇中寫作“鍥而舍之,朽木不知”。所以,孔子說的這句話中,“知”通“折”,也就是“強迫”的意思。而“由”字也是一個通假字,通“迪”字。

所以,孔子這句話的本意是:“民可使迪之,不可使折之。”意思是:對於老百姓,統治者可以啟迪、教化他們,但不能強迫他們,讓他們折腰。

綜上所述,孔子向表達的並非愚民思想,恰恰相反,孔子重視對民眾的教育。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無月文化馆
2019-03-19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論語》中的這句話,一直以來都有很大的爭議。

一種論調認為這句話是宣傳“愚民”思想的,另一種論調則認為不可能,這一類具體的解說非常多,歸根結底都是駁斥愚民,而另行解釋美化。兩種論調水火不相容。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其實《論語》當中很多語句都往往有歧義,這和《論語》的敘述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論語》是孔子的徒子徒孫們編集的,書中大部分的內容都是直接以“子曰”開頭,沒有上下文。加上中國文字本來就一字多意,沒有上下文的聯繫,自然就可以生出很多種解讀來。

孔子一生說過很多話,《論語》不是他自己寫的,是身邊的人,以及徒子徒孫們記錄的。什麼時候記錄的?就是在他們聽的時候記錄的。

有些話,孔子這次是這麼說,或許過一陣,他的思想得到精進,再說的時候,出口的話可能就會改變,但《論語》中有可能記錄的是上一次講的那一句,因為記這句話的人在下一次的時候沒有在場聽孔子講課。

這是很常見的事,經常表述自己想法的朋友一定會有這種體會,很多思想就是在表達的過程中不斷修改完善的。

沒有上下文可以聯繫,由數個旁人編集卻沒有孔子自己對所記錄的話語的意見,這些都是《論語》的問題。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認為這句話“愚民”的,是從字面上來理解這句話的,而與此相反的,是從孔子的“聖人”身份上來理解這句話的。

我知道我說這樣的話,很多朋友會過來噴擊我,說我幾斤幾兩,在這裡大放厥詞。

但是這是我自己的一點想法,不管你認不認同,這都是我的考量,我也沒有打算尋找認同者。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回到正題,我怎麼理解這句話。

孔子的思想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對待個人,他教化世人“修身、齊家”;另一部分對待君王,他指導君王“治國、平天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句話是用來指導君王“治國、平天下”的。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知,接近於智慧的意思,但比智慧更進一步,有領悟透徹,洞悉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君王)可以引導人民,不可以使他們“知”。

先不要去討論這是不是愚民思想。首先來看孔子的這句話,這句話並沒有錯。

我前面說過了“知”是高於智慧的一種概念,假使人民各個都有“知”,那還怎麼管理。對於一個穩定的社會組織來說,太多的想法不見得會給社會帶來安定,尤其在君主封建時代,金字塔的頂端只有一個人,如果管理的人民各個都有“知”,每個人都不服其他任何人,這個世界太瘋狂了。

政治有一個特性,就是真相和對外公佈的情況相差千里。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不可使知之”,不是說不讓人民有知識,這樣解釋太荒謬了,如果是這個意思的話,孔子就應該先把他的徒子徒孫們殺掉,以身作則。對於“知”的理解,非常重要,不理解這個字,還是不要看《論語》了。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無獨有偶,“郭店楚墓竹簡”(於1993年10月出土)記載版本為:

“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強也。”

這個版本的出世,進一步解釋了這句話,我估計這句話就是孔子在另外一次講話時,所做的升級完善版講話,然後有個徒子徒孫給他記下來了。

“道”,可以簡單的去理解為引導,道路不就是讓人沿著路走,有引導的意思嘛。

如果要深解,即老子所說的“道”,關於道的解釋,必須看老子的,因為老子最接近於道。老子的“道”就是因勢利導,順勢而為,“無為而治”

郭店版的解釋:(君王)可以順勢引導人民,不可以使人民太過聰明(有想法);人民可以因勢利導,不可以強迫(強行的,逆勢而為)。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為什麼不能強迫,因為強迫就會有反抗。

一個政治家的水平高低,就看同一件事,在他的政策下,人民是高興著去做,還是抱怨著被強迫做。

這是很高的智慧,放到一個小家庭來,聰明的老公,總是很會哄老婆,哄著老婆為他做很多事,而不開竅的男人,則不懂得這些,即使在女人不高興的時候,還在那裡一個勁講道理,甚至對吵發脾氣,最後不但問題沒解決,兩人還要鬧冷戰。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其實沒必要去談這句話是不是愚民,因為這句話是給君王、統治者看的,不是給小老百姓看的。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本來就站在對立面。打個比方,就像股市裡的莊家和散戶,莊家的想法讓散戶看了,散戶肯定氣的要死,因為莊家就是把散戶當成傻子來玩的。

放在統治者的立場,他就該這麼做,這是君王的智慧。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原創作品,請勿抄襲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借我三分钟邱明速
2019-02-07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評述】由,用的意思。

這一段話,由於斷句不同,產生不同的意思。如下:

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4、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5、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雖然有這麼多種斷句,但是我更贊成第一種斷句。

不過第一種斷句,很容易讓人覺得是愚民。

其實不然,這從孔子“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事實上孔子巴不得人人成為聖人,但是現實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那有些事情“不做”也是為善!

就好比科學家這個職業很好,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科學家。再說了,若逼著一些沒辦法成為科學家的人,非得成為科學家,此善何在?還有人權嗎?

所以面對這個問題,孔子說了“中人以下,不可語上。”這是孔子的處理方法,因為這樣處理,孔子可以集中精力去教導願意學習他理論得同學,這樣做事豈不是更好?而文中得民,在古代主要指的是愚昧得人,不想學道的人,鄉野之民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對待這樣的人,孔子就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樣處理,難道不是挺好的方法,難道非得逼著不想學道的人學道,才叫做致良知?若是真這麼認為,知行很難合二為一,這樣就不是真的致良知了。

再說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始終只是自己致良知,跟別人沒有關係。就文中例子來說,真正的致良知,是讓願意學習道的人學會道,讓不願意的人,按其不違反人之本性活著就可以了。文中字面的意思就是這個。

總的來說,做不到的善事就不要做。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仁者不忧2018
2019-05-03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周易》曰:百姓日用而不知。

這三句話是一個意思。

我是一名重度抑鬱症康復者,對生命的奧祕、抑鬱症的真相和傳統文化的精髓有深入的瞭解,傳統文化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孔子終生倡導的仁。仁的第一要義是身心合一、陰陽相抱、以陽化陰、心體純陽、同於天道、替天行道(參贊天地之化育)!敬請百度本人文章“抑鬱症真相身心分離靈魂出竅和孔子的仁者不憂仁者壽”,瞭解生命的奧祕、抑鬱症的真相和傳統文化的精髓,瞭解孔子 仁 的深義,做一個健康的人,做一個合格的人,做一個正常的人,以此為基礎,建設一個健康的社會(小康社會,小目標),從而逐漸邁向大同世界!

大道至簡,仁以興邦!

作家猫步旅人
2019-04-13

還是毛主席說的好:“孔子作為中國古代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值得我們尊敬,紀念,值得研究,因為他的思想實際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他這個人都值得我們尊重。”但他的那套理論是不行的,忽悠老百姓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是孔子的為政理論,顯然將自己摘出來,放在道德上帝上了,管理階層了。

孔子講:和為貴。引起矛盾,處理不了,和的起來嗎?

毛主席還說,中國沒有一個真正能夠佔統治地位的宗教,不象西方。西方有上帝,中國思想家太多,各種派別都有。在中國,大家信奉的是實用主義。家人有病了,生不下孩子就想神來了,孩子生下來病好了,早把她忘了。

其實,我們應該學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思想,做事實事求是,孔夫子這一套,雖然話都很好聽,拿出哪一句話你也不能說他錯,但他不能解決問題,而且很片面。

中國傳統文化那一套挺有意思:墨家架設水車,砌灶鑄鍋,生火做飯;兵家披堅執銳,血透重甲,據敵於國門之外、傷痕累累;道家勸人從善,恬淡寡欲,順應四時,安心種田;法家等飯做好了,口中吹哨,令人排隊領飯,前後飛跑盡職盡責;這時候儒家乾乾淨淨,白白嫩嫩,斯斯文文登場,說:等一下,我給大家講一下仁的道理。然後順勢抄起飯勺,就把打飯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裡。

所以,毛主席反孔反儒的理論是對的,歷朝歷代的王公國戚個個都在打儒家和孔子的“仁義道德”旗號,而真正為民謀福利和與民同甘共苦者,少之又少。就是這樣,在封建社會竟被捧為“聖人”,那些讀了點“聖人”書籍的學子們,竟可以搖頭晃腦,把尾巴翹到天上去。

如今我們國家發展進入平穩,更加適用於我們的是自然科學的知識,法制來約束大家公平競爭。

但所有文化的前提都是以愛這個國家為前提,願意為之努力奮鬥為榜樣。

儒學不是民主,孔子的理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這就是它存在的價值,學這個就那個了!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七月流火140400643
2019-08-19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論語》中的一句,出自《泰伯》篇,第九句。對這句話的解釋,存在著很大爭議。爭議的最根本原因,是由於斷句的不同,意思就會發生變化。最一般的斷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按此斷句翻譯一下,意思是這樣:

對於老百姓,只能讓他們照著(統治者的)命令去做,不能讓他們知道為什麼這樣做。

按這種解釋,可以理解為這是統治階級的愚民政策。按北京大學哲學系一九七O級工農兵學員的解釋,“它充分暴露了孔老二敵視勞動人民的反動本性和害怕勞動人民的虛弱本質。”因為在人民起義的遍地烽火之下,“孔老二為了挽救奴隸制的覆滅,向奴隸主出謀劃策,要他們禁止人民學習革命道理,防止人民知道他們的陰謀詭計,要他們想方設法欺騙和愚弄人民。”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當時的這種解釋,是有其時代背景的,五四之後,孔子的儒家學說,成了封建統治文化的代名詞,孔子本人,也成了中國近代落後捱打的替罪羊,要進行文化反思,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必須被打倒。如果不打倒他們,上千年文化慣性所形成的話語權是很難被剝奪的。於是,孔子成了被打倒的對象,既然被打倒了,他所說的一切全成了錯誤的,反動的。孔子思想中所包含的進步的合理的因素,也被一起打倒了。在這樣的背景下,孔子是愚民的,成了天然正確的。於是上述的解釋,就成了標準答案。

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文化漸漸復興,人們也慢慢認識到之前文化反思中的矯枉過正。人們在批判儒家的時候,把其優秀的東西象澡盆裡的孩子一樣給倒掉了。所以,這些年來,傳統文化強勢迴歸之下。人們對之前某些正確答案又產生了懷疑。

類似“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討論,正是在這樣背景下提出來的。

孔子做為人類歷史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難道他的思想中真的包含著愚民的成分嗎?許多人產生了懷疑。於是,又重新審視和解釋這句話。斷句的不同,造成意義的不同,就成了一個著手點。

上面的解釋,也可以斷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第二種可斷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種解釋是,老百姓自己做的好,就順其自然;如果他們做的不行,就要使他們明白(為什麼要做好,或是如何做好的道理)。這樣一斷,就沒有愚民的意味,反而是教化老百姓了。

還有一種可斷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和上邊差不多:老百姓可使,就隨他去;不可使,就教育他們(使他們可使)。

這樣一弄,孔子愚民的思想便不成立了。

我是不相信孔子有愚民的思想。因為這種思想和孔子的一生行事不相符。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開創私學的人。也就是說,在他之前,只有貴族才有學習的機會,從孔子之後,才使得平民有了受教育的機會。孔子做了這樣的事情之後,我們還認為他愚民,是不是有點虧心呢?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我翻了一下《四書集註》,發現對於這句話,朱熹的斷句也是“民可是由之,不可使知之”。朱熹的解釋是:“民可使之由於是理之當然,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朱熹是大學問家,話說的有點難懂,意思是說:“做為統治者,如果你知道這個事應該這樣做,就讓老百姓這樣去做。至於為什麼這樣,沒必要告訴他們。”朱熹的解釋,似乎印證了孔子的愚民。但實際的情況不是這樣的。我的理解是,做為統治者,當社會面臨一個新的發展走向的時候,統治者應該告訴老百姓往那個方向走。原因不用告訴他們。這並不是因為愚民,而是沒有辦法,讓每個人都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個道理,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還有表現,比如在部隊中,上級命令你執行一個任務,理解也要執行,不理解也要執行。執行,就是“由之”,而“知之”的事,可以慢慢來。

程頤的解釋也差不多,他的話很好理解:“聖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耳。若曰聖人不使民知,則是後世朝三暮四之術也,豈聖人之心乎?”程子的意思也很明白,聖人之意,不是不讓人知,而是辦不到。同時程子又說,愚民政策在現實中是有的,他們也利用了孔子的話,但那不是孔子的本意。

我覺得程朱的解釋是對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