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10 個回答
中孚鉴
2019-05-18

鄭和,又稱為“三保太監”,不過他雖然是明朝的一個太監,但同時他也是外交家、航海路。他雖然叫鄭和,不過他卻本姓馬,因為他年輕時就在朱棣的燕王服,後來又在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中立下功勞,故而他被賜姓為鄭。
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鄭和在軍事上也頗有成就,而他最著名的就是鄭和七下西洋,他的這個行動也是歷史上的偉大壯舉。

鄭和因為有軍事才能,又深受朱棣的信任,同時那時鄭和年齡更值壯年,再加上鄭和又對佛教、伊斯蘭教的背景多有了解,所以在朱棣決定下西洋時,鄭和就被定為下西洋的正史太監。

那朱棣讓鄭和七下西洋,朱棣駕崩後,鄭和的下場如何呢?
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其實鄭和七下西洋,並不都是是在朱棣時期下西洋的,鄭和下西洋是從朱棣永樂時期到宣德年間這段時間。第一次開始於永樂三年,也就是公元1405年,最後一次結束於宣德八年,也就是公主1433年。

鄭和下西洋,帶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太倉聚集,然後到福州長樂太平港,遠去西太平洋、印度洋,他去了三十多個國家、地區。
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而鄭和的最終結局,是在他第七次下西洋時,返回的時候,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去世。所以鄭和是死在他的下西洋的事業上,並且是返回的時候,也可以說是沒有什麼遺憾了。

君山话史
2019-05-20

我來答一下這個問題。

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第一,一般認為,永樂皇帝朱棣生前,鄭和是六次下西洋

從永樂三年(1405年)到永樂二十年(1422年),鄭和總共六次下西洋,當時有一個絕密使命,就是要在海外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1423年(永樂二十一年),負責在國內暗探建文帝下落的胡瀠回到北京。《明史》記載:“禮部左侍郎胡瀠於永樂十七年復出巡江浙湖湘諸府,是年還朝,馳謁帝於宣府。帝已就寢,聞瀠至,急起召入。瀠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瀠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譴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永樂帝與胡瀠交談了什麼,並沒有明說,不過肯定與建文帝的下落有關。此後,朱棣就釋疑了,心裡石頭落地了。也許是胡瀠打探到建文帝已經死了,也可能得知其下落,但認為沒有威脅了。因此,派鄭和出使西洋就沒有必要了。

次年(1424年),永樂帝去世。這一年,鄭和還有一次短暫的出洋,出使地是舊港,由於這次出海的時間短暫,而且僅限於南洋地界,一般並不列入七下西洋之列。當鄭和返回國內時,永曆皇帝已去世,皇太子朱高熾繼承大統,史稱明仁宗。

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第二,明仁宗上臺後,詔停下西洋

明仁宗上臺伊始,便下了一份詔書,明帝國的遠洋戰略徹底改變了,這份詔書中寫道:“下西洋諸番國寶船,悉皆停止。”“各處修造下番海船,悉皆停止。”

這則詔書,宣告了大規模下西洋外交活動的終結。其實並不意外,如果當年朱棣主要目的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那麼現在連朱棣也死了,自然用不著再做這種徒勞的努力;如果從下西洋的結果來看,固然帝國聲威遠揚,無遠弗屆,萬國來朝,可是代價卻是耗費了帝國大量的財富,厚往薄來不對稱的外交方式,最終成為帝國沉重的負擔。從一開始,就註定了以政府主導的大規模遠航沒有可持續的發展動力。

皇帝的詔令便是國家的最高指示,此時的鄭和也許認為,自己的海上航行生涯,大概就此終結了吧。然而,歷史又一次出現變化。詔停下西洋的明仁宗朱高熾僅僅在位一年便去世,明宣宗朱瞻基的上臺,使得航海事業又出現一線轉機。

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第三,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遣鄭和等賚詔往諭諸國。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明宣宗絕無尋找建文帝的初衷,這次遠航純粹是外交使命。這一年鄭和已經六十歲了,青春不再,步入老年了,雖然他身體一直非常強壯,可是不要忘了他是一個殘疾人,十幾年的海上漂泊也多少損害其健康。顯然鄭和的經驗與非凡的領導才能,使得明宣宗不能不把這個重擔再次交給他,這也是鄭和最後一次西洋之行,同時也是明帝國大航海時代的迴光返照。

沉寂多年後,帝國的寶船隊又一次在遼闊無邊的海洋上昂首前行,這次航行又一次抵達了阿拉伯半島與非洲東海岸。

在鄭和年幼的時候,就聽說過伊斯蘭教的聖城麥加,他的祖父與父親都曾不遠萬里,前往聖城朝拜,年過六旬的鄭和是否在心裡湧現出少年時期的夢想,夢想著前往父輩憧憬嚮往之地呢?雖然我們對他的內心世界一無所知,但可以揣測兒時的夢想並沒有消亡。作為明帝國的主使、遠洋艦隊的總指揮以及受過菩薩戒的佛家子弟,他的身份並不適宜朝聖麥加,但他還是派了七人前往麥加,了結其內心的夙願。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資料頗多,可是他的死卻成了一個謎。

一種說法是鄭和是在第七次下西洋途中,病逝於古裡(印度半島西海岸的卡利卡特),時間是宣德八年,即公元1433年;另一種說法,鄭和七下西洋歸國後,曾在宣德九年(1434年)領下番官軍守備南京,後來就沒有紀錄了,估計不久後即去世。

壮哉中华民族
2019-05-21

提起鄭和(1371-1433),我們的第一反應永遠是七次“鄭和下西洋”的偉大壯舉,而他,是一名太監!360百科裡,鄭和的詞條是“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宦官”,前兩項是對鄭和的豐功偉績的肯定,“宦官”說的是鄭和的職業。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太監不在少數,大部分是臭名昭著、奸佞小人,達到烙刻在歷史的豐碑上讓後世人銘記、敬仰、讚歎的少之又少,而鄭和就是其中一位。

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準確地講,朱棣(1360-1424)在位時,鄭和六下西洋,朱棣死後,仁宗朱高熾暫停了一切下西洋的活動,直至宣德五年(1431年),皇帝朱瞻基重啟“下西洋”,鄭和帶隊第七次下西洋。

一、朱棣成就了鄭和、鄭和報答了朱棣

鄭和原名馬和,小朱棣11歲,10歲時被常遇春的小舅子藍玉從雲南掠至南京,後被閹割進入燕王朱棣府,開啟了他傳奇人生。鄭和在靖難之役鄭村壩戰役中,他一針見血指出李景隆的弱點,做出“直搗黃龍”的建議,立下大功,朱棣登基後賜姓“鄭”,升任內宮監太監(相當於正四品),同時,他還是明朝“第二著名的和尚”(第一著名的和尚是朱元璋)姚廣孝道衍(朱棣登基第一功臣)的弟子,“一時無人出其右”,成為朱棣最信任的心腹。

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鄭和少年時期在朱棣身邊長大,跟隨朱棣南征北戰,知兵法、有謀略,有較強的軍事才能;在靖難之役歷經大戰、經歷了戰火的考驗,有實戰經驗。最重要的是,朱棣對他的人品、忠心、才智、能力有著深刻的認識,因此,朱棣將下西洋"欽差總兵太監"的軍銜授予了鄭和,令他總領“下西洋”有關事宜。事實證明了,朱棣沒有看錯人,忠心耿耿的鄭和,沒有辜負朱棣的信任,用出色的成績回報了朱棣!

二、六下西洋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存在著爭論,《明史》上說,派鄭和下西洋的原因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是說,鄭和下西洋有兩個任務,一是尋找失蹤了的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二是向異域耀兵“秀肌肉”、顯示國家的富強。朱棣在位期間,1405年至1422年,鄭和奉命六下西洋,取得了輝煌成果——推行和平外交、確保國家安全、發展對外貿易、傳播中華文明、開拓航路航道、提升航海造船技術,不再一一贅述了。

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三、蟄伏期的鄭和

1422年,第六次下西洋返航後,直至1431年,明宣宗朱瞻基重啟下西洋的偉大征程,鄭和蟄伏長達十年。期間,1424年,鄭和的“伯樂”朱棣死在五徵蒙古的返程中,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後立即下令停止下西洋,理由是國力無法承受。確實,現在看來是壯舉的下西洋,在當時一度成為國家的負擔——最重要的是“厚往薄來”這一點。當時“萬朝來貢”的輝煌,是當時大明王朝一個縮影,關鍵是“來貢”,貢了多少?答案是,貢得少、賞賜的多!就是說,我們大明艦隊下西洋轉一圈,秀了肌肉、修理了不聽話的,聽話的都來上貢,貢多少沒關係,要的是你的態度——“臣服”,對於國家確實是負擔,因此朝中很多大臣反對“下西洋”。

停下西洋對於一個近乎半生都在海上、懷有偉大航海夢想的人是何等的殘忍和煎熬!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鄭和當時的處境:1.來自皇帝大臣們的質疑,甚至是敵視——下西洋弊大於利,你們花了國家這麼多的銀子下西洋,造成國家的負擔、拖累了我們“漲薪”;2.來自同僚的排擠——經過將近20年的海上生活,鄭和已經與“太監”這個職業格格不入了,他的胸懷、他的見識決定了他不可能再去與普通太監一樣爭寵爭權了,換句話說,他已經變得“清高”了;3.來自下屬的生活壓力——跟鄭和一樣,隨他下西洋的官軍同樣也被同僚所排斥和敵視,地位低下,不出海就沒餉銀、沒有外塊,生活無法保障。

幸好朱高熾命短,繼位第二年五月就一命嗚呼。宣宗朱瞻基繼位後,先是收拾了自家叔叔漢王朱高煦的叛亂、處理了安南和韃靼、瓦剌等邊關問題,政權日益鞏固,“下西洋”再次提到日程上來。

四、第七次征途及落幕

終於,在鄭和和他的艦隊苦等了十年之後,公元1431年,鄭和艦隊第七次起航,此時,鄭和已經是60歲的老人了。1433年4月,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宦官—— 62歲的鄭和于歸國途中,積勞成疾,在古裡(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7月船隊回國後,宣宗賜葬南京牛首山南麓。偉大的鄭和下西洋的時代就此落幕。八十年後,歐洲人為了找尋香料群島陸續東來,改變了南洋,為今後列強的入侵埋下了伏筆。

“永樂大帝”朱棣與“三寶太監”鄭和是密不可分的,他們是主人與下人卻勝似父子、是君臣卻勝似知己,朱棣是鄭和的“伯樂”,鄭和是朱棣的“千里馬”,共同成就了一番君臣佳話、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哥倫布的首航比鄭和晚87年,哥倫布之後,有成千上萬個哥倫布。而鄭和之後,再無鄭和!不得不說,這是中華民族的悲哀!

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哥倫布航線圖

我不是大文豪
2019-05-21

鄭和本姓馬,年輕時在燕王府中侍從,因在靖難之戰役中立下大功,被朱棣賜姓鄭,升任內宮監太監,素有智謀,知曉軍事,被朱棣任命率領艦隊巡遊西洋。
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鄭和下西洋期間把明朝的威嚴遠播四海,大大提高了明朝在當時世界上的知名度,甚至對明朝進貢稱臣的國家達到一百多個。
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但是朱棣死後,仁宗即位,下旨停止下西洋的舉動,命鄭和率領艦隊駐守南京。在鄭和停止下西洋之後並沒有放棄,他心裡還是想要堅持繼續下西洋,不斷上書要求皇上下旨,但從未如願。隨著時間推移,明朝在當時世界上的影響力越來越低,進貢的國家只剩下兩個,而且貢品很是敷衍,皇帝想要重振大明朝的榮耀,命令鄭和再次下西洋,此時的鄭和已經六十多了,而且這次下西洋的規模與永樂年間的根本不能相提並論,但是大明朝經過不斷的航行國力已經大不如前了,能支撐這次的航海已經是很不容易了。
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鄭和也明白這是自己最後一次的航行了,到了孟買的一個地方後,讓副將帶他的一顆牙回去,說鄭和已死。至此,無人知曉鄭和的下落,所以,鄭和墓只是鄭和的衣冠冢。

我不是易中天
2019-05-20

遣中官鄭和等齎敕往諭西洋諸國,並賜,諸國王金織文綺彩……《明太宗實錄》中記載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朱棣正式開始發佈鄭和下西洋的外交命令。

鄭和這個偉大的太監,開創了中國大航海時代的壯舉。從明成祖永樂三年(1405)到他的孫子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前後近三十年時間,鄭和在西洋留下七次歷史足記。
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但是鄭和的航海行動不是一蹴而就的

鄭和之所以能成實現航海夢,離不開朱棣的全力支持。朱棣死後,鄭和的航海行動已經截止在第六次,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鄭和的航海行動對朱棣失去意義。

先弄明白鄭和下西洋的初始目的,造反上位的朱棣一直因為找不到建文朱允炆的下落憂心忡忡,於是分別派出兩支人馬尋找朱允炆:

海上——鄭和(航海世家,有豐富的航海知識的太監)


陸地——胡瀅(兵科、戶科都給事中,一個特務機構頭子)

這兩個人都深受朱棣信任,於是兩人奉命執行這次特殊任務。長時間海上找不到朱允炆下落後,鄭和的任務性質隨著時間慢慢的發生轉變,轉變成一隻開展海上貿易、開拓外交的航海戰隊,甚至一度帶著大明耀武揚威,震懾天下的霸權主義色彩環遊世界!
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那麼為什麼第六次航海對朱棣失去意義?

鄭和最後一次行動是在永樂二十年(1422年)八月,而朱棣在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死去。這兩年的真空時期,也是朱棣確認行動結束的時期。除了艦隊需要休養生息,其實。朱棣已經在死之前得到結果:

《明史》載:“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明史裡面說明,在朱棣死之前,已經通過胡瀅得到建文帝的消息。朱棣才覺得人生真累,折騰一輩子徹底安心。在明仁宗即位後鄭和的行動也最終劃上句號。但是史書關於朱允炆的記載一直是恍恍惚惚,少之又少,除了哥只是個傳說,那麼所謂找到朱允炆一說,也站不住腳,那麼還有另一個最現實的原因,那就是缺錢:

“國初,府庫充溢。三寶鄭太監下西洋,齎銀七百餘萬,費十載,尚剩百餘萬歸。” ——淨虧六百萬兩白銀!——王士性給朱棣算過一筆賬

鄭和的航海行動就是一個燒錢活動,當時鄭和的艦隊不比現在的航空母艦差,鄭和領先世界的航海條件,一切依靠明政府的強大經濟實力。明政府也很難受,為了帝王的個人喜好,不得不勒緊腰帶過日子。朱棣的任性讓鄭和成了明朝經濟的最大負擔,鄭和玩的起,國家玩不起了。

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短命的仁宗死後,宣德五年(1430年),鄭和下西洋的行動最後一次被提上日程。

除去朱元璋,朱棣,宣德時期再一次迎來了明朝的春天。在朱瞻基手裡,解決了擱置很久的藩王問題,包括外敵方面,也表現出強勢的打擊態度,朱瞻基的文治武功再一次讓明朝蓬勃發展。那麼同樣對鄭和信任的朱瞻基決定再下西洋,他的目的很簡單:

朕祗嗣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仁宗昭皇帝大統,君臨萬邦,體祖宗之至仁,普輯寧於庶類,已大敕天下,紀元宣德,鹹與維新。爾諸番國遠處海外,未有聞知,茲特遣太監鄭和、王景弘等齎詔往諭,其各敬順天道,撫輯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

為了耀武揚威! 為了君臨萬邦!


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這也是年已六十的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這個虔誠的穆斯林教徒也成功的實現他在麥加朝聖的理想。在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在返航途中病逝古裡,鄭和七下西洋終於落幕,也結束了一個傳奇太監不平凡的一生。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達我看到的歷史!

漩涡鸣人yy
2019-05-21

簡單來講,建了一座塔,出了一次遠洋,後來有可能是病死了。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南京大報恩寺的琉璃塔吧,當然很多人也沒聽說過,因為這座塔已經毀了,但是這一座塔在外國人的心裡面,可是佔據著不可重要地位。

這座塔一直從成祖朱棣永樂年間一直持續到了19世紀,被稱為中國瓷塔,甚至於有的外國人把它並列成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這座塔一共修了20年,花費的經營無數,而且製造這座塔的時候一式三份,也就是每一塊磚,每一個瓦片,每一個瓷器都要造三本,如果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壞,上報給工部,直接從地裡面把以前藏的那一份東西拿出來重新替換掉。

這座塔修建的時間很長,而且是位於南京,南京這個地方大家都知道鄭和下西洋,第六次遠洋回來了以後就一直待在南京,中間雖然出去了一趟,但是這一次並不算在七下西洋的行列裡面。

在這其中,鄭和需要督辦的一件事情,就是這個琉璃塔的建造。三寶太監就是三寶太監,能夠懂這麼多的事情,實在沒有什麼事情處理的時候,還可以幫忙監一下工,也確實讓人感到佩服。

當然說起這個七下西洋,第7次下西洋,實際上也帶有一定的傳奇色彩,也是鄭合辦的最後一件事情,一開始的時候,(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朱棣死了,然後他的兒子朱高熾繼位,比起自己的那位父親擔心自己的侄子過來搶奪自己的江山,很顯然,這一位皇帝明顯不擔心這種事情,所以嚴令讓鄭和把這下西洋的活動給停了。

但是後來又發生了一件事情,反對這件事情的皇帝死了,也就是朱棣他兒子死了,繼位的朱瞻基再一次同意鄭和下西洋,此時鄭和已經60歲了。

第七次下西洋,鄭和是把自己的艦隊開到了紅海附近。當然,關於他人生的記錄似乎在這裡就戛然而止了。

有人說鄭和七下西洋,為大明王朝,開創瞭如此的盛舉,最後大明王朝自斷一臂,然後造成了之後很大一部分原因,中國閉關鎖國。

我覺得話也不能這麼說,為什麼鄭和七下西洋本身的目的讓人感覺荒唐,任何一個崛起的殖民地國家,或者是一個海洋強國,他每一次遠洋航行都是帶有自己的目的性的,展示大國國威確實不錯,但是這樣收不到什麼實質性的收益,反而在這之後閉關鎖國了以後,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全部付之東流了,任何一顆打出去的子彈都必須要有收益。鄭和七下西洋,確實是一個壯舉,可是沒有收益,這是他最大的硬傷。

史海觅踪
2019-05-19

鄭和生於1371年,死於1433年,享年52歲。鄭和是雲南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明朝軍隊攻打雲南,攻打成功之後,擄了多人表示慶祝,十歲的鄭和因長相好,不幸入選,隨後遭受宮刑,入宮服侍。後來,朱棣派鄭和六次下西洋,進行國際經濟文化交流,宣揚了國威。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時,病逝於船上。

現在有一種觀念,說鄭和下西洋也是為了尋找建文帝,但是不論如何,鄭和下西洋是人類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首次外交活動,不論統治者有沒有明白意義,這種發展國際間關係的行為是為後世所提倡的。

鄭和英勇善戰,七次下西洋途中,打擊消滅海盜無數,影響力也擴展到了東南亞及非洲邊界,改進的大炮技術後來也沿用了很多年,不論是在國家層面還是在科技層面,都帶給了後世都無與倫比的影響。

跪射俑
2019-05-19

公元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年初,朱棣命鄭和前往舊港賜施進卿之子施濟孫官印和官服,令他接替已故父親的位置。 鄭和未及成行,朱棣即已病死, 明仁宗朱高熾即位,下詔停罷下西洋事業。

公元1425年(洪熙元年),鄭和受命率下西洋的軍隊鎮守南京,而鄭和本人也成為首位南京守備太監。 同年,仁宗病逝,明宣宗朱瞻基繼位,要求鄭和與王景弘謹守南京。 鄭和還受命負責修繕南京宮城。

公元1426年(宣德元年),鄭和等奏請修理南京的天地壇等建築。 同年,工部郎中馮春上疏請求為南京修造佛寺的工匠請賞,明宣宗認為這沒有道理,且認為這是鄭和指使的,於是令司禮監移文警告鄭和。

公元1428年(宣德三年),鄭和、王景弘受命將南京所存儲的部分絹、布運抵北京。

公元1430年(宣德五年),鄭和受命第七次下西洋。 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

公元1431年1月(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鄭和船隊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前往福建長樂。侯風期間,鄭和等人鐫刻《天妃靈應之記碑》並鑄造銅鐘一口 ,成為後世研究下西洋的重要史料, 明宣宗又敕鄭和在出使過程中勸諭暹羅不要再侵擾滿剌加。 有記載稱,公元1433年(宣德八年),鄭和在返航過程中於印度西海岸古裡(今印度卡利卡特)去世。 船隊應當是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據《前聞記》記載於公元1433年7月22日(宣德八年七月初六)返回南京。

鄭和骨灰葬於南京弘覺寺地宮,今南京牛首山鄭和墓或為其衣冠冢。

独钓孤海一只鱼
2019-05-18

我是歷史小書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首先鄭和七下西洋,是世界歷史上的一個壯舉,在世界航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鄭和死於明宣德八年,既1433年,死於第七次下西洋途中。鄭和的死標誌著中國海權時代的沒落,也就是在鄭和死後70年,葡萄牙人順著鄭和所走過的航路,行駛到了中國沿海。
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一、鄭和七下西洋,既成就了他,又成就了中國。使中國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濃厚的一筆。
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二、鄭和七下西洋的意義,跟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使中國第一次開始與世界交流是一樣偉大。鄭和船隊所留下的航海資料與航海技術都十分重要,只是後人沒能繼承罷了,至使中國航海開始落後與世界。
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三、鄭和的海權思想,在那個時代沒受到統治者的重視。致使中國自此開始落後與世界海權爭霸。喜歡就請點贊關注,歡迎評論。歷史小書蟲@副局健康vv

关外孤星
2019-05-18

鄭和在朱棣只孫子明宣宗時期也曾下過西洋,前後加起來一共7次,在鄭和第7次下西洋時卒於古裡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