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生產隊稱他“匠人師傅”,現在媳婦未歸,一天難掙30塊
40年前生產隊稱他“匠人師傅”,現在媳婦未歸,一天難掙30塊
40年前生產隊稱他“匠人師傅”,現在媳婦未歸,一天難掙30塊
40年前生產隊稱他“匠人師傅”,現在媳婦未歸,一天難掙30塊
40年前生產隊稱他“匠人師傅”,現在媳婦未歸,一天難掙30塊
40年前生產隊稱他“匠人師傅”,現在媳婦未歸,一天難掙30塊
40年前生產隊稱他“匠人師傅”,現在媳婦未歸,一天難掙30塊
40年前生產隊稱他“匠人師傅”,現在媳婦未歸,一天難掙30塊
40年前生產隊稱他“匠人師傅”,現在媳婦未歸,一天難掙30塊
40年前生產隊稱他“匠人師傅”,現在媳婦未歸,一天難掙30塊
40年前生產隊稱他“匠人師傅”,現在媳婦未歸,一天難掙30塊
M河洛鄉村
1/10 蘆葦蓆是用蘆葦編制而成的農村生活用品,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據2016年的考古發掘,在浙江省餘姚市田螺山遺址發現了7000多年前的蘆葦蓆,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有準確鑑定和測年的編織品。河南省嵩縣境內,有一條伊河蜿蜒流過,在解放前河邊以及很多支流,都生長著大量蘆葦,也就產生了不少葦編匠人,隨著一條條伊河支流逐漸成了乾涸的山溝,大片的蘆葦已經很難再見到。
2/10 70來歲的趙書建是嵩縣城關鎮於溝村人,12歲就學會了蘆葦蓆的編制,前幾天見到他的時候,問他:“老趙,今年秋天還編席不編了?”趙書建搖搖頭,狠狠的往地上啐了一口吐沫:“編一張席得三天,還賣不了100塊錢,弄那就球呢……”圖為2018年冬天,趙書建在家門口整理葦蔑。
3/10 手工編制蘆葦蓆,一般都選擇冬季陽光比較好的天氣。現在蘆葦園子很少了,趙書建編席所用的蘆葦都是從外地買回來的。第一步是揭葦,選擇粗細均勻、色澤好、柔韌一致的蘆葦杆。按編制產品需求,使用不同的葦穿子,將整根蘆葦劈成2--5片;好的揭葦手,揭出的蘆葦篾片粗細均勻,編織出的葦蓆,平整、不凹席心、不翹角。
4/10 趙書建跟師傅學的第二道工序,是石磙碾壓。浸泡過的葦蔑平鋪在地上,經過200多斤重的石磙反覆碾壓,增加葦蔑的韌性。滾石磙是個技術活,農村常見的石磙子大都是一頭大一頭小,力氣小的人站上去石磙不會動,力氣大的有可能讓石磙滾到一邊。老趙上石磙需要拄一根木棍,站上去後卻如同閒庭信步,想叫石磙往哪滾,它就往哪兒滾。
5/10 等葦蔑被石磙反覆碾壓,如同皮革一樣,有了韌性,就可以編席了。現在的葦蓆一般都是採用最簡單的編織手法,市面上銷售的也大都是機械製作的,老趙為了降低時間成本,也就放棄了師傅教的那些花樣手藝。“好的葦蓆是兩三層葦蔑並在一起,編出來厚實,耐用,現在買葦蓆的,都不是往床上鋪的,費那事,划不來……”
6/10 現代人床上鋪的基本都是彈簧床墊、棕墊,有條件的還用乳膠墊,睡葦蓆的人很少了。即使農村老人們,買一張葦蓆,鋪在褥子下面,只要不受潮黴變,用上十幾二十年也不會壞。趙書建根據蘆葦的柔韌特性,還編織出了糧食圈子、葦筐等其他生活用品。
7/10 年輕時候的趙書建因為編席的手藝,也是生產隊的紅人,靠編席掙工分。找塊向陽暖和的平地,坐著就把工分掙了,讓不少不會手藝,只會出苦力的村裡人眼紅不已。還不到法定結婚年齡,就有一個大閨女賴著不走了,隨著土地承包到戶,沒有手藝的人們進城做了小買賣,手藝壓身的趙書建反而逐漸落魄起來,媳婦也生氣改嫁了。
8/10 縣城附近的集市上,趙書建的葦編沒什麼人問津,他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工錢一天30元,一個筐編下來需要一天半,賣50塊錢左右,除了幾個熟悉的大爺能給他遞上一根菸,嘮一會兒,年輕人幾乎從不關心坐在角落裡的這位“老匠人”。
9/10 縣城附近的集市上,趙書建的葦編沒什麼人問津,他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工錢一天30元,一個筐編下來需要一天半,賣50塊錢左右,除了幾個熟悉的大爺能給他遞上一根菸,嘮一會兒,年輕人幾乎從不關心坐在角落裡的這位“老匠人”。
10/10 趙書建擴蔑的時候,村裡的小孩遠遠地蹲在旁邊看,趙書建教他編席的口訣,孩子爸爸遠遠地笑著:“老趙,趕緊找點正事,給你媳婦找回來是正經,你就是一天編十張席,也編不出來樓。”“娃們學不學不要緊,知道葦蓆是咋編的也沒錯,藝多不壓身,咱川裡現在就我一個編席人了,我死了,席子咋編的,他們也不知道了……”攝影\/王懷卓
2019-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