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彩色明信片上的頤和園,看看和如今的這裡有什麼不一樣
30年代彩色明信片上的頤和園,看看和如今的這裡有什麼不一樣
30年代彩色明信片上的頤和園,看看和如今的這裡有什麼不一樣
30年代彩色明信片上的頤和園,看看和如今的這裡有什麼不一樣
30年代彩色明信片上的頤和園,看看和如今的這裡有什麼不一樣
30年代彩色明信片上的頤和園,看看和如今的這裡有什麼不一樣
30年代彩色明信片上的頤和園,看看和如今的這裡有什麼不一樣
30年代彩色明信片上的頤和園,看看和如今的這裡有什麼不一樣
30年代彩色明信片上的頤和園,看看和如今的這裡有什麼不一樣
30年代彩色明信片上的頤和園,看看和如今的這裡有什麼不一樣
30年代彩色明信片上的頤和園,看看和如今的這裡有什麼不一樣
靜靜時光
1/10 這組頤和園彩色明信片是20世紀30年代發行的,通過這組老明信片帶大家去看那時頤和園的樣子。圖為萬壽山排雲門,在排雲門兩側,矗立著兩隻造型生動、鑄造精美的銅獅。\n
2/10 頤和園的前身為清漪園,1860年(咸豐十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全部破壞。光緒中葉,慈禧太后挪用北洋水師建設費二千萬兩白銀修復此園,1888年(光緒十四年)完成,基本上保持了原清漪園的格局,至此更名為頤和園。圖為仁壽殿。這裡始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燬,光緒十二年(1886年)重建。\n
3/10 圖為頤和園石舫。石舫位於昆明湖的西北部,萬壽山的西麓岸邊。建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船體用巨石雕成,全長36米。船上二層白色木結構樓房,都用油漆裝飾成大理石紋樣,頂部有磚雕裝飾。舫上艙樓原為古建築形式,但在英法聯軍入侵時,舫上的中式艙樓被焚燬。光緒十九年(1893年),按慈禧意圖,將原來的中式艙樓改建成西式艙樓,窗上鑲嵌五色玻璃,是園中唯一具有西洋風格的建築。並取河清晏之義,取名清晏舫。\n
4/10 圖為樂壽堂。樂壽堂面臨昆明湖,背倚萬壽山,東達仁壽殿,西接長廊,是園內位置最好的居住和遊樂的地方。樂壽堂原為兩層建築,當初是乾隆皇帝侍奉母親休息的地方。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燬。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建時,改成現在的式樣,併成為慈禧太后在頤和園內的寢宮。\n
5/10 圖為頤和園文昌閣。文昌閣在頤和園昆明湖東堤北端。原是一座城關。為頤和園內六座城關(紫氣東來城關、宿雲簷城關、寅輝城關、通雲城關、千峰彩翠城關、文昌閣城關)建築中最大的一座。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燬,光緒年間時重建。\n
6/10 圖為遠望萬壽山。萬壽山高58.59米,海拔108.94米,前臨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年)孝宗的乳母助聖夫人羅氏在山前建園靜寺,清初,曾作宮廷養馬的草料場。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慶祝皇太后六十壽辰於園靜寺舊址建大報恩延壽寺。次年將山改名為萬壽山。並將開拓昆明湖的土方按照原佈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東西兩坡舒緩而對稱,成為全園的主體。建築群依山而築,現存的是英法聯軍燒燬後慈禧太后重新建造的。\n
7/10 圖為雲輝玉宇牌樓。牌樓緊鄰昆明湖,是萬壽山前山中央建築群主軸線的起點。建築為四柱七樓,頂覆黃色琉璃瓦,繪金龍和璽彩畫,等級極其高貴。“雲輝玉宇”牌樓表示這裡的宮殿是彩雲與華麗建築相輝映的世界。\n
8/10 圖為十七孔橋。這是連接昆明湖東岸與南湖島的一座長橋,是園內最大的石橋。 該橋是清乾隆時(1736-1795年)建,橋由17個橋洞組成,長150米,飛跨於東堤和南湖島,狀若長虹臥波。橋上石雕極其精美,每個橋欄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態各異的獅子,大小共544個。兩橋頭還有石雕異獸,十分生動。橋額北面書“靈獸偃月”,南面書“修煉凌波”。\n
9/10 圖為頤和園銅牛。銅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銅牛鑄造於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當年乾隆皇帝將其點綴於此是希望它能“永鎮悠水”,長久地降服洪水,給園林及附近百姓帶來無盡的祥福。為了闡述建造銅牛的意義,乾隆皇帝特意撰寫了一首四言的銘文,用篆字書體鐫刻在銅牛的腹背上。\n
10/10 圖為萬壽山銅亭(寶雲閣)。寶雲閣建於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俗稱銅殿或銅亭。外形仿照木結構建築的樣式,重簷歇山頂。寶雲閣通高7.55米,重約207噸。殿構件柱、樑、椽、瓦、脊吻獸,連匾額等都像木結構。通體呈蟹青冷古銅色,坐落在一個漢白玉雕砌的須彌座上。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火焚清漪園,銅亭雖倖免於難,但亭內的陳設卻被擄掠一空,銅製門窗也遭到嚴重破壞。\n
2019-07-05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