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覺得任何事物的概念名稱,發生發展變化的原因確實能直接代表這個事物,這很道德經開篇這兩句非常有關係,但我弄不明白具體是什,請幫忙解答。
道德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底是什麼意思?
10 個回答
连化草
2017-06-15

道德經是篇說明文。老子被尹喜留於函谷關,人老氣息弱,心情差,那有那麼廢話,講啥哲學`思想等糟七糊八。全是後人意淫。道是根,德是體,經是後人加的,免強曰之用。不信,你可試一下。只管讀,不要強行斷句,不要強行思考,不要太多雜念。你會越讀心越靜。最好,別人讀,你只管靜靜聽。斷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曾仕強老師斷句。)前句,道的變`準`標三態。後句,老子告知伊喜(等),別搞錯了,會誤傳。(歪嘴和尚念歪經)。試試吧!

东方俊侠74412004
2017-06-15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可以說是《道德經》這本書的總綱,這也是最難理解的地方。“道可道”這裡的兩個“道”意義不同,前一個道是指萬事萬物的本源,說的是空無的境界。後一個道是個“通假字”,是達到的到,追求到的到,是“到”的通假字。這句話的意思是,空無是無法追求到的,凡是追求到的,甚至是說出來的都不是真正的道。“名可名非常名”,這裡的兩個“名”含義也不相同。前一個是指道之名,也就是道之理,後一個“名”是“明”的通假字,是明白的明,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那些能夠講明白的道理都不是真正的道理。

漫溯古今
2017-06-15

道德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底是什麼意思?[長篇大論]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在漢代為避恆帝的諱,才改為“”這句話可以從二方面解釋。一是從修仙方面解釋;二是解釋萬物的起源與運行之理。修仙方面相對簡單:第一個“” 字表示修仙修真的方法,“可道”可以依據修煉道法的方法去修行的。“非恆道”,不是永遠不變的,意思“”是變化的是因人而異的。“名可名”前一“”是事物寶器法器或修煉方法的名稱,是可以命名定義出來的,“非恆名”,也不是一層不變的,意思你見到的事物和方法並不是前人見到的事物或方法,除了事物會變化這層意思外,還有每個人的經歷和角度不一樣,即使是同一時刻看到事物也會盲人摸象,只見到其中的一面。老子教的祖宗,按修煉方法解釋是最常見不過的,只是現代人不修真了。老子《道德經》的首先提出的“”與“”兩個關鍵名詞,古時,“道”與“天”字相通,在這裡“”和“”是相通的,一般是指自然運行法則。 “”是代表抽象的法則、規律,以及實際的規矩,也可以說是學理上或理論上不可變易的原則性的道。《左傳》:“天道遠,人道邇。”《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孫子:“兵者,詭道也。”等。又如老子說“道常無為”、“道常無名”,以及“道法自然”等的觀念。“可道”,意思可法,按“天道”運行法則去做,“非恆道”不是永遠不變的,即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係。有人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實際上是錯的,事實上每一個一都是萬一,都是不一樣的,不能混同。關於宇宙萬物的“有生於無無中生有”的形而上與形而下問題,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學中宇宙萬有的來源論,以及純粹哲學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無神等學說的尋探。其中形而上也是修真修仙的基礎,即自我的小宇宙是大宇宙的表象。萬物確是從“”中而生出“”的種種萬類。無中何以生有?便是一個莫大的修煉問題。“常無”與“常有”,是從萬物之“”講。如果從事學習修仙或專講修心養性之道的立場來講,讀成“常無慾”與“常有欲”是從自己修煉角度看問題。“本”是天地的原始,“妙”是前人或自己命的“”,因此從無生有從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直到萬物萬,是萬物的源。讀著:“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檄。”就是——人們要想體認大道有無之際,必須要修養到常無的境界,才能觀察——體察到有生於無的妙用。再說,如果要想體認到無中如何生有,又必須要加工,但從有處來觀察這個“”而終歸於本來“”的邊際。“”字,就是邊際的意思。玄元之妙。更是修煉必經課程。玄門要義的深不可測。首,他提出“”,同時提示我們,不可執著道是一般永遠不變的恆道。接著又強調,不可執著“”相而尋道,也沒有永恆的“”,如法國革命先烈追求的“”,在今天許多人看來也是不理解的。其次,便說到形而上道與形而下萬有“名器”的關係,“名是道的外相”,是有無相生,綿綿不斷的。因此,在形而下(名)的情況下而要體認形而上之“”,必須從常無的境界中去體認它的本源和本體,這樣才能更好理解“”。如要更透徹精闢,又需要在常有之中領悟它的無邊無際。“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即“元” 說了一個玄,又不是一元、兩元可以究盡的,玄的裡面還有玄,分析到空無的裡面還有空無,妙有之中還有妙有。由這樣去體認道的體用,有無相生,真是妙中有妙,妙到極點更有妙處。等於佛教和尚們手裡拿著的唸佛珠,一念接著一念,同樣都是代表如環之無端,永無窮盡。

老子的唯物論觀點

老子在本章裡闡述了一個重要的哲學思想:“唯物論”的哲學思想。老子說:“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通常在人類對某一事物一無所知的時候,往往是被動的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從表面現象逐漸認識到一定深度的奧妙,人類要把觀察到的這些奧妙描述出來這就是“名”。通常人類一旦對事物的探索發展到“名”的階段,人類會把這些支離破碎的“名”組織起來,加以系統歸納就發展到“科學知識”的階段了。人類用科學知識武裝了頭腦,就會產生更強烈的探索更深層次自然內在本質的慾望,正是這個慾望推動了科學知識的進一步發展。先有物質存在就是“道”,後有意識產生就是“名”,這就是兩千年前老子提出的唯物論觀點。與馬克思主義的:“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唯物論觀點是不謀而合的。名和道,都出自同一個事物,一個是客觀存在;一個是對存在的認識。認識是在否定的過程中不斷髮展的,不斷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事物的本來面目就揭示出來了。與今天人們所說的: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是否定之否定過程的哲學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深刻內涵所在。人類在“道”和“名”的征途上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僅僅是一個“太陽中心說”,哥白尼提出了這一理論,但是不敢發表;伽利略為推廣這一理論,在鐵窗裡渡過了餘生;布魯諾用身上的烈火來捍衛。今天的人們都知道,宇宙不是圍繞太陽轉的,但是如果沒有伽利略的鐵窗和布魯諾身上的烈火,今天的宇宙觀從何而來?愛因斯坦在創立“相對論”的時候,有人說他是“瘋子”,就是這個原因。

烦不得01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有挑戰性!文史學士可以寫出通篇博論。

道德經的開篇語,引人入勝!大家應該注意到古代文言文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所以如何頓句、斷點非常重要,體現出作者真意和讀者理解能力。這點很難,所以有"倉頡造字夜有鬼哭"之說,在我看來,文言文言簡意賅、字字珠璣,非慧根深者不能通達,非聖賢不能參透經史子集三墳五典八丘。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現在流傳最廣的斷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般解釋為:"能用語言講出的道法,不是真正的大道,大道只可意會不能言傳。能夠語言描述出來的名法,不是真名法"("名",指刑名,"五變刑名可舉,九變賞罰可言")。言外之意,語言本身有狹隘點,不易說清本末之源,容易對事物曲解,所以古人主張不可輕妄言,應該踐行參悟。老子一生謹遵其道,唯留下一篇五千言的<道德經>,且其中大多引於上古時期的經典。

接下來再說一種非主流、少數人的趣味斷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會過來就是:大"道"大"名"存在於是非認可之間,不以是是非非而改變。

歷史上主流思想認可的是第一種解法,貌似解釋的很堂皇有道理,但我更喜歡第二種斷法。原因是商周、春秋老子的時代,文字裡把今天的"說"的意思只用"雲"表示,從不用"道"。把"道"當說解讀,好像是唐宋以後的事了。我不是史學家、文學家,也不是考古方面專家,所以可能存在偏見、孤陋寡聞一面,望各家看客海涵。。。

最後表達一個個人觀點:~濟世文章,經典語句之所以能源遠流長、流芳千古的主要原因就是容易給後人帶來無限遐想,彷彿在黑暗的世界裡看到一絲亮光,找到前行的方向。它的趣味性在於養育了一批又一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後生。這也正是我理解先秦文言文的魅力所在!

新风堂堂主
2017-06-15

鄉人拜讀《道德經》——(第一章)

新風堂堂主 2017-03-02 07:13

鄉人拜讀《道德經》——(第一章)

——鄉人淺學,孤陋寡聞,不敢罔言,惟有拜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底是什麼意思?

按照常規分法,《上經》37章,談“道”,《下經》44章,談“德”。

被尹喜逼著要過路費,沒法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老子開始著書以抵過路費。道德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底是什麼意思?

但是,這個真實存在卻又無形無狀的東西。要想言說,總歸要取個名字啊!總不能老是說“這個東西”。

於是,就取名為“道”。然而,一有名字,又準備去說道說道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偏離“道”了。

無,是個啥呢?是天地之始。

有,是個啥呢?是萬物之母。

無與有,構成道的一個表象。有、無,互為因果,有生於無,無中生有。無,是道的體,有是道的用。只有在“有”——德(同“得”)——上體會“道”的用,才能理會“有無同出而異名”。

只是取名字!這個東西可以叫這個名字,但是這個名字不是這個東西。

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這是儒家最經典的話語之一。但是如果不去深究其內涵,只是簡簡單單的理解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為:取個名字,好說話,方便行文。

“常有欲”,“常無慾”的斷句法,在養生方面較為常用。但對於這個方面更加的不熟悉,所以不敢多述。

玄之又玄,玄乎!

玄,就是“元”。有個詞叫“一元復始”,不是說你花個一塊錢就可以把之前乾的錯事推倒重來。那錢就真的太“無所不能”了。是說那個最初的狀態,比盤古開天闢地的那個混沌狀態還要混沌的狀態。

道家有個符號,就像一個8上面一個十。如下圖:道德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底是什麼意思?所表達的意思就是一環套一環,無窮無盡!

黄金海岸150921877
2017-06-15

二、字句意譯


道,上帝之道(本質,公平)

可道,天地之道(規律,公正)

非常道,萬物之道(現象,公義)


名,空虛之名(真理,永恆)

可名,天地之名(科學,自然)

非常名,萬物之名(哲學,道德)


無,空虛絕對。

有,陰陽平衡。


常,規律。

常,規則。


儌,軌跡。

玄,元始。


道,無始無終,無名無姓,天地卻在其中孕育。

無中生有。

有,陰陽平衡,是相對的規律。

因此,有,是天地萬物的母親。


大道之大,雖然,看不見,摸不著。

但是,觀察變化的現象之道,就可知規律之道,也可以感悟到那永恆之道。


無,是大道原始的狀態,有靜態的真理,動態的善良。

真理與善良,規律與能量,雖然名字不同,但卻是同行同工。


天地開合,一靜一動,

萬物生長,自然而然。


真理,善良,生命。

絕對,相對,變化。

本質,規律,現象。

公平,公正,公義。


靜,謂之玄。

動,謂之玄。


陰,謂之玄。

陽,謂之玄。


一靜與一動,一陰與一陽。

精妙而簡單,卻是打開天地萬物的奧祕的鑰匙。

北风萧萧11043642
2017-06-15

道可道,非常道①;名可名,非常名②。“無”,名天地之始③;“有”,名萬物之母④。故常“無”,欲以觀其妙⑤;常“有”,欲以觀其徼⑥。此兩者同出而異名⑦。同謂之玄⑧。玄之又玄,眾妙之門⑨。

[通釋]

道可以因循,沒有恆久不變的道;名字可以稱呼,沒有恆久不變的名稱。“無”,為天地的初始命名;“有”,為產生的萬物命名。所以恆久的“無”,要來考察事物是怎麼產生的;恆久的“有”,要來觀察事物是怎麼存在的。(無與有)這兩個事物同出一個源頭但名字不同,不同的名稱卻出自相同的源頭就叫作深奧。深奧又深奧,是認識萬物的關鍵所在。

[註釋]

①道可道,非常道:道可以因循,沒有永恆不變的道。第一個“道”是名詞,指客觀事物依循的軌跡,是人對自然規律的經驗認識和總結,是應該取法遵循的而不應違背和對抗的客觀存在的規律。第二個“道”用作動詞,沿道而行,因循。非,沒有。常,經常,恆久,經久不變。

②名可名,非常名:名稱可以稱呼,沒有固定不變的名稱。具體事物總會消失的,它們的名字當然也跟著消失。前一個“名”為名詞,即“事物的名稱”;後一個“名”,用作動詞,命名,稱名,稱呼。

③“無”,名天地之始:“無”,為天地的初始命名。名,動詞,為……命名,稱呼。之,助詞,的。始,初始,開始。

④“有”,名萬物之母:“有”為產生的萬物命名。母,孕育產生萬物的母體。

⑤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所以恆久的“無”,要來看天地萬物的本質。欲,要。以,連詞,相當於“來”。觀,觀察,考究。其妙,它是怎樣產生的。其,它,代詞,指天地萬物。妙,奧妙,本質。

⑥常“有”,欲以觀其徼:恆久的“有”,要來看事物的存在。徼,音jiào,邊界,引申為“表面”,指人們能看到的物態。

⑦此兩者同出而異名:這兩件事物出自同一個源頭但名稱不同。兩者,指“無”與“有”。出,出現。異,不同。

⑧同謂之玄:出自相同的源頭就稱作深奧。同,作動詞,出自相同源頭。玄,深遠,深奧,指“深刻的道理”。

⑨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深奧又深奧就是萬物的關鍵所在。這是一個判斷句,原文有逗號,釋文將逗號取消。妙,奧妙。門,事物的發源地,事物的關鍵所在。

[意義歸納]

本章以“道”引起,闡述什麼是“有”“無”。全章分四個層次。

第一層:“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闡述道可依循、名可稱呼,但無常道、常名。

第二層:“‘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闡述什麼是“有”“無”。

第三層:“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分別闡述“有”與“無”的價值意義。

第四層:“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闡述“有”“無”同出異名為“玄”,是道體的根源。

[語法分析]

轉折 並列 轉折 並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

並列

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

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分號間為第一重,並列關係。“道可道”與“非常道”,“名可名”與“非常名”分別為第二重,轉折關係。

《道德經》第一章的句讀頗多爭議。

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的句讀,我選擇了“‘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沒選擇“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德經》第三十二章有“道常無名”和“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其中的“無名”“有名”不能決定按“無名”“有名”句讀,因為還有“名亦既有”呢。而且,本章下文的“此兩者”所指即“有”與“無”,正是以此為根據的。

按“無,名天地之始”句讀,則“無”為主語;“名”用作動詞“為動用法”,“為……命名”的意思,充當謂語;“天地之始”即“天地的開始”的意思,是偏正短語充當賓語。此時句子的語法成分分析為: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的句子的語法成分分析為:

有,名萬物之母

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的句讀,我選擇了“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不取“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的句讀。

按“常‘無’,欲以觀其妙”句讀,則“常‘無’”是主語,“欲以觀”是謂語,“其妙”是賓語,此時的“以”釋成“來”。此時句子的語法成分分析為:

故常“無”, 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的句子的語法成分分析為:

常“有”,欲〔以〕觀其徼

“同謂之玄”是個單句,“同”是主語,“謂”是謂語,“之”與“玄”是雙賓語。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是單句,是典型的判斷句式基本句型之一:“……,……。”釋成今文就是:“……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實際就是“玄之又玄是眾妙之門”。“玄之又玄”是主語,“眾妙之門”是謂語。

[解讀與點評]

《道德經》的“道”的含義十分豐富,總體來說,它指客觀事物運行而依據的軌跡,是人對自然規律的經驗認知和總結,是應該取法遵循的而不應違背和對抗的客觀存在的規律,是動態的法則。

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與以往的解釋大為不同。首先,我對第二個“道”,也就是“可道”之“道”的解釋跳出了“說”“稱道”的框子。先前我也一直用“可以用語言表述”釋“可道”,在反覆揣摩後我選擇了“可以沿著它前行”。

“道”的本義就是“路”。將一個名詞動詞化,一定與本義有聯繫。“道”用作動詞就是“取道”。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的“道”正是“道路”之義。今天我們使用的“道路”之意,應該是古已有之。“道”的“說”“稱道”義,應該是後世出現的,產生於何時,尚需考證。我甚至懷疑,“道”的“說”“稱道”義,可能正是對《道德經》這種錯誤解釋沿襲的結果。查與老子同時代的《左傳》之“道”,凡一百七十,只有一處“道”近似於“宣講”“言說”之意:“耳不聽五聲之和為聾,目不別五色之章為昧,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嚚(yín ,愚蠢而頑固)。”且此“道”似與“導”通,是“引導”義的轉移。

以往對“非常”的解釋侷限於將“非”釋作“不是”。

“非”這個字有多個義項,使用最多的義項是“不”“不是”,其實它還有“無”“沒有”的義項,在先秦文字中,這個義項也經常出現,如:

1.大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飽。我辭,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樂。”《左傳·僖公四年》(君非姬氏:國君沒有姬氏)

2.晉郤缺言於趙宣子曰:“日衛不睦,故取其地,今已睦矣,可以歸之。叛而不討,何以示威?服而不柔,何以示懷?非威非懷,何以示德?無德,何以主盟?子為正卿,以主諸侯,而不務德,將若之何?《左傳·文公七年》(非威非懷:沒有威信沒有懷柔;注意本句的“無德”)

3.郤成子曰:“吾聞之,非德,莫如勤,非勤,何以求人?《左傳·宣公十一年》(非德:沒有德性。非勤:沒有勤懇)

4.若以不孝令於諸侯,其無乃非德類也乎?《左傳·成公二年》(非德,無德,缺德)

5.晉為伯,鄭入陳,非文辭不為功。慎辭也!《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非文辭不為功:沒有文采的辭令不會成功)

6.暴虐淫從,肆行非度,無所還忌……《左傳·昭公二十年》(肆行非度:放任做事沒有限度。請注意本例中也有“無”)

7.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荀子·勸學》(臂非加長也:胳膊並沒有加長)

大概由於“非”作“不”“不是”解釋的時候多,所以人們出於“定式”,多把“非常道”釋為“不是永恆(不變)的道”,多把“非常名”釋為“不是永恆(不變)的名”。而這種解釋恰恰與老子的思想矛盾了。是用“不是”來解釋“非”,還是用“沒有(無)”來解釋“非”,要點是把握“道”可以不可以說或者“道”可以不可以走,“事物”可以不可以命名、稱名。顯然“道”是可以用語言表述的,而且通篇《道德經》說的正是“道”;“道”是可以走並可以依循的,“事物”是可以命名和稱呼的。

那麼老子為什麼不用“無常道”“無常名”來表述呢?因為下文出現了“有”與“無”“此兩者”一組對應的概念,為了不混淆,就用了“非常道”“非常名”來表示。而且,“非”與“無”在同一段文字中出現,表示相同的意義並不衝突,上面列舉的例2中的“無德”之“無”與“非威非懷”之“非”,例6中的“非度”之“非”與“無所”中的“無”意義是一樣的。

其實,即使用“說”“稱道”釋第二個“道”和“名”,也存在正確解釋“非”的問題。抽象的事與物並不只有一個“道”,“德”“仁”“義”“信”等皆為“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第十四章),不可以說嗎,不可以命名嗎?且“名”本身還談不上抽象;同樣,這些不可以效法嗎?所以,將“非”釋作“無”“沒有”才合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個“道”、第一個“名”分別是名詞,第二個“道”、第二個“名”分別是動詞。“道可道”通俗一些說就是“道可以當作道”,“名可名”通俗一些說就是“名可以當作名”;分別進一步說就是“道可以取道”“名可以稱名”,分別再進一步說就是“道可以因循”“道可以沿著它走”,“名可以確定事物”“名可以稱呼”。

“非常道”就是“沒有永恆不變的道”,就是說道沒有完全固定的因循模式,要因循道前行,但大可不必教條地、機械地沿著它走。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的“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的道理一樣,“道”作為“路”雖然可以沿著它前行,但沒有永恆的路,沒有固定不變的因循模式:可以憑藉不同的工具,也可以步行;可以靠近左側一些,也可以偏向右側一點;可以小跑,也可以漫步;甚至可以像為避免寒風背對著它倒著走……

再打個比方:航天器飛行器也都要依循一定的軌跡,但是沒有永遠不變的軌跡。設計得很精確,不等於一成不變。飛機飛行、船隻航行要有航標,那只是飛行的參照,避免飛得離了譜,脫離了航線。這裡的“航線”就是“道”,就是飛行或航行依循的大致軌跡,上一點、下一點,左一點、右一點,快一點、慢一點,飛行器或船隻大一點、小一點等等,沒有絕對的——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非常名”就是“沒有永久不變的名稱”,就是名可以區別於它事物。但在事物發展變化的不同階段,名字是變化的。世界上的事物,乃至宇宙空間是運動的,事物要經過產生到消亡的過程;法則也在運動中變化,不可能一成不變。產生了事物就要給它命名;事物消亡了,它的名稱也會逐漸消亡。

“道”可以不可以與今天的現實聯繫起來呢?從一定角度來說,用今天的一個時髦的詞,道大致相當於與方針、政策經常並列說的“路線”,比如國家發展建設的總路線,就是一種既抽象又較為具體的道。“路線”實際上是人為設計規劃出來的“道”,它必須順應自然與社會發展規律,才能讓人有所遵循,才能走得順,展現出“大象”來。可以說為政治國、為人治家,確定一條正確的大道十分重要。判斷大道好與不好,實踐能檢驗它,走在這條道上的人最有體會。當然,道雖然可以設計,但實際運行的軌跡可能需要修正,這樣才能使道更平坦、更光明;道不是裝模作樣的口頭文章,不能南轅北轍,不能劃一條道卻不行其道。違背自然規律與社會發展規律規劃設計的“道”沒有前途,大吹大擂的只是“假象”,最後必然是“亂象”。

為什麼“名可名,非常名”呢?因為它有“有”與“無”的問題。“有”是存在,事物存在,名稱就存在。“無”是不存在,事物還沒出現,或者沒發現,當然無從命名;同時,事物消失,名稱也隨之消失。“‘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中的“有” 與“無”正是典型的“非常名”。“無”與“有”“同出而異名”,這就是“非常名”。“有”與“無”是動態的,變化的,自然就“非常名”了。

怎樣理解“非常道”與“非常名”二者之間的關係呢?因為可道之道是發展變化的,所以可名之名也是發展變化的。正因為如此,既然無常道,所以必然會無常名。唯其如此,道可以取道,可以因循,但沒有亙古不變、可以永久因循的道;沒有亙古不變、可以永久稱呼的名稱。

“徼”還是解釋為“邊際”,引申為“外表”“客觀存在”為好。

既說它“有”,又說它“無”,在於“似或存”(第四章)。

“常‘無’,欲以觀其妙”,就是從恆久的無中來探究事物到底是怎樣產生的,通過“常‘無’”看“有”是怎麼產生的。“常‘有’,欲以觀其徼”,就是從恆久的存在看到事物,通過“常‘有’”看“有”是怎麼存在的。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極富辯證思想,“有”與“無”是一對矛盾概念,但它們卻相因相生,是對立的統一體。“同謂之玄”說它們出自同一源頭,這確實很深奧,確實“玄”,“道學”又被稱為“玄學”即源於此。然而,它又是打開萬物寶庫的鑰匙,“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門”,事物的發端,觀察研究事物的通道。

本章是《道經》之首,大概編者有意讓它與第三十八章《德經》之首有所呼應,與對第三十八章一樣,可能對本章也有刻意篡改。所以通釋本章時我感覺比較吃力。重點問題:一是本章的“名”字費解,它與論道有多少關係呢!二是“玄之又玄”與老子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第七十章)顯然衝突。

本章產生成語“玄之又玄”。

合十礼86200538

古代大成者如老子和釋尊,都通過禪定真真切切地確認了一個客觀現象,就是這個看似沒有頭緒的紛紛萬物,都是由一種能量類的東西變現來的,也就是最最基本的基質都是一樣的,由同一類能量物質通過陰陽轉化而來的。況且也發現了所有大千世界萬事萬物的發展都受一個總規律的支配的!這種基質和總規律總法則,道家以“道"字名命了!佛家以″自性"名命了!

道生成了萬物,又決定了萬物。

道既是能量的海洋又是宇宙運行的總法則。

萬物都在以道的法則生成變化運行的!這個法則又無所不在!大到宇宙生成天體運行,小到人生老病生順逆福禍,都受道的規律支配的!

道就如同一個電腦程序,總程序下又有子程序,一切都在其下運行。

但是這個能量的海洋和總的法則規律又是不可見的,只能感覺得到,又沒有個東西可貼切比擬,所以就沒法用語言和文字來描述!古聖人老子在發現這個現象後實在是沒辦法了,就勉為其難隨意拿"道"這個字來代替了!

當時老子企圖給這個現象命名時,也許出於無奈,急得手在空中比劃,就象手在空中劃道道一樣,所以靈機一動: 就叫″道"吧! 就這樣誕生了道這個命名!

至此,明白了沒有? 就說道這個東西或現象的確存在,但用語言的確很難說明白!由於太玄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能是通過思維傳感才能讓對方明白,所以叫意會或心傳!這是可道又非常規道,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呢?可以命名,但又沒個東西可喻指,因為她是獨立而長存的,不與任何東西同在的,但要非給個名字的話,就只能非常規的命名了!所以: 非常名。

道是恬淡,虛無,柔弱,自然,忍辱不爭的,道性似水。這個特性通過感知在特定狀態下是可以感覺得到的,得到這種感覺的人叫得道之人,所謂得道高僧就是指得到了道的感覺品到了道的味道的人!

一個人得了道,若想讓別人也得到,這時候語言文字就顯得蒼白,怎麼描述都不完美對方也得不到真意,傳不下去!但是可以通過心傳即思維波傳感可以實現!所以自古“前佛後佛,以心體心",心傳成為佛家最至高無上的傳承手段!也叫無字真經!!!

小数数

世面的翻譯是對的,就是理解有偏差。可以說出來的道,不是真正的道,天道你只能體會,說不明白。然後後面的五千字都是在說老子他自己的體會。

至於無為,更簡單,就是不刻意為之,要保持事兒或物的本來屬性。例如,房子的本質屬性是住人,你投資它只買不住,為了炒房,那就是有為,有為就會出現問題。例如你是一名醫生,醫生的本質屬性是治病救人,你懷著這個心思去要求自己,那就是無為,你不想做好醫生都難,但是如果你做醫生不是為了治病救人,是為了工作穩定,社會地位高或者為了工資高甚至能收紅包,那就是違背了醫生的本質屬性,那麼這個時候不管你醫術多高明,你都不會是一個好醫生。

現在,吹道德經的,說無為就是無所不為,那個囂張勁兒老子是不會說的。黑道德經的就是說無為是放任不管,任其發展,這簡直就是胡說八道。

鑑於無為,首先一個問題就是要找到這個道。社會主流價值觀不一定就代表道。例如目前社會浮躁,笑貧不笑娼,這就是天道嗎?有人說你得適應環境,不要幼稚,其實這都是懦夫的藉口。

傳統文化中,不管儒家,佛家還是道家,本質不分家的。你仔細品味,他們說的都一個道理。儒家王陽明說要知行合一,要致良知,這個致良知的良知,其實就是知天道的意思。只是他認為每個人都有良知,良知存在於每個人內心中,不必要去外面求。如果你靜下心,仔細的思考,拋開雜念,發掘你的所謂人性,那個就是良知,那個也就是天道的樣子。但是,你確實無法具體的描述出來,那是一種說不清楚卻事實存在的。道家就更不用說了,道德經就是道家聖典。佛家所說的佛,說人人心中有佛,自己就是自己的佛,和致良知不一樣嘛?什麼是佛?不就是天道,不就是良知嗎?怎麼去找佛?佛家說唸經,打坐,參禪。道家講究站樁,靜坐,儒家講究琴棋書畫。其實不管是哪一種,都一個目的,幫助你拋開雜念,靜下來。

靜,做到了,就找到道了。但是說不明白,說不清楚,所以說道可道,非常道。孔子聖人,自己試著去解釋,靠的是解釋周易,周易描述的就是天地運行的規律,變化。孔子把這些東西放在做人上面,所以才有了十翼。但是十翼又不能全部說清楚,其實,誰又能全說清楚呢?

最後送大家君子八卦,共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漸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善如水,君子以做事謀始。

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辯物。

步澤履,君子以辯民安治。

艮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

彭牛75469078
2017-06-15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古人是沒有標點符號的,這看應該是這樣段的句: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

可以說出是非曲直的道理,是普通道理。可講明的事,是普通的事。土話沒名起,就是沒講起的意思。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不能講明白的,如:天地是怎麼來的,人是怎麼來的,這就是天地的開始。能講明白的就是世間已發生的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