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兵有將有援軍的情況下,劉禪為何要開城門投降?

10 個回答
张生全精彩历史
2019-03-05

劉禪輕易開城門投降,是歷史上一件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又讓人惋惜不已的事情。一般來說,君王如果投降,都是在經過數場血戰,經過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丟失,最後被人直逼京城的情況下才發生的。有時候,就算京城被破,君王也不會輕易開城門投降,而是會轉移到另外一個城市,組織人馬繼續抵抗。

可是當鄧艾以兩萬疲憊之師打進來的時候。整個蜀國境內卻基本上放棄了抵抗。諸葛瞻帶領兵強馬壯的御林軍,在出師抵抗的時候,一開始就哀兵不斷,最後被打得落花流水。鄧艾就這樣,帶著疲兵,孤軍深入,竟然一路勢如破竹抵達成都。

成都也是經過多年經營的古都,其城防其實是相當不錯的。而且裡面肯定糧草充足。劉禪若是固守城池,抵抗半年時間,應該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可是,劉禪卻在這時候,沒有組織任何抵抗,就拱手讓出城池,開門投降。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在有兵有將有援軍的情況下,劉禪為何要開城門投降?

(劉禪劇照)

關於這個問題,後世有不少議論。普遍的觀點是,劉禪是個貪圖享樂的平庸之君,正是由於他害怕被殺,放棄抵抗,才會出現這種離奇的事情。不過,我今天想說的是,劉禪投降,看起來離奇,其實是必然。鄧艾攻進蜀國,不是僥倖得勝,而是壓垮蜀國的最後一根稻草。我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朝中無將。

蜀國進入後期的時候,武將方面確實已經非常匱乏。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有人說,這是低估了廖化。老實說,還真沒有低估他。廖化一生實在沒什麼作為。這樣的人都被委以重任,可見蜀國確實武將凋零。

當時蜀國可以稱得上大將的,唯有姜維和夏侯霸。可這兩個人,一個是被諸葛亮從外地找來的,一個是從魏國投降過來的。蜀國本地土生土長的大將,一個都沒有。

更何況,就算是姜維、夏侯霸,當時也都在前線對抗魏軍。朝中具有帶兵能力的人,一個也沒有。

當時鄧艾打進來的時候,劉禪是派誰去抵抗呢?諸葛瞻。諸葛瞻作為官二代,本身就沒什麼能力,又是文官,而且還自以為是,怎麼能打仗呢?當然了,就算諸葛瞻不自以為是,其實也沒用。他手下唯一有點計謀的人是黃崇,但黃崇不過有點計謀而已,並不是武將。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怎麼能抵擋得住久經沙場的鄧艾的進攻呢。

在有兵有將有援軍的情況下,劉禪為何要開城門投降?

(諸葛瞻劇照)

二、野外無兵。

有人說,劉禪其實只要堅守城池,各地勤王的援軍都會陸續趕到。鄧艾的那兩萬疲憊之師,很容易就被打敗了。其實,這種說法,看起來有道理,實際上並不存在。當時蜀國真的沒有援軍。為什麼沒援軍呢?

一是蜀漢的主力大軍都在前線,由姜維帶領著,防守鍾會。不過,雖說是主力大軍,但其實除了在前線對抗魏軍的蜀軍外,地方上再沒有像樣的軍隊。一些位於吳國邊關的,也抽不出兵力前來救援。

二是整個蜀國的老百姓,早就不願意再打仗了。要知道,三國的仗已經打了幾十年了。而在三國之中,打仗時間最長、最勤的,就算蜀國了。不但劉備時期四處征伐,諸葛亮時期、姜維時期,也沒有停止過出兵征伐的步伐。所以,蜀國的老百姓,早就對打仗之事苦不堪言。從鄧艾打進來的時候,沿途郡縣全都投降就可以看出,根本就沒人願意打仗。

三、皇帝無志。

說皇帝無志,當然說的就是劉禪了。在一段時間裡,很多人試圖給劉禪翻案,認為劉禪在劉備去世後,還能守住國家三十多年,說明他雖然不算是千古一帝,至少也是個守成之君。其實,他真沒有什麼值得肯定的。只不過不算太昏庸,沒有做過太愛吃喝玩樂、殺害忠良之類的事情罷了。

但就算沒殺害忠良,他也是一個胸無大志的人。支持諸葛亮、姜維北伐,不過是早就制定好的策略,是他的慣性使然而已。

這樣一個沒有志氣的皇帝,當鄧艾打進來的時候,聽到大家一說,心中一怕,立馬就決定投降。

在有兵有將有援軍的情況下,劉禪為何要開城門投降?

(姜維劇照)

四、大臣無節。

蜀國的大臣,當時除了姜維,可以說基本上沒有幾個有氣節的。諸葛瞻父子最後戰死,也並不表明他們有什麼氣節,而是一種自暴自棄的表現。除此以外,包括譙周等人,都不願意以死殉國。等鄧艾打過來,接管了成都以後,也沒出現過什麼死節之士。

當然了,我們可以說這些大臣是反對內戰,愛護百姓的表現。比如極力主張投降的譙周,史書上就是這樣評價他的。因為之前他就多次反對姜維北伐,他的主張是始終如一的。說他是投降派,也算不上。

但不管怎麼說,總之在大臣中,沒有幾個願意抗戰到底的。

由此可見,蜀國投降,確實是歷史的必然。

(參考資料:《三國志》)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2019-01-01

因為劉禪就是個無能,外加無情的人。

這一年,劉禪已經57歲了。如果他只是個普通人倒也罷了,卻偏偏是個庸人,還坐在君主的位置上,那麼投降就是一定的了。

有的人算軍事帳,蜀漢當時的軍事情況是:諸葛瞻戰死綿竹,鄧艾兵臨城下。姜維率廖化、張翼、董厥等五萬蜀漢主力軍在劍閣擋住鍾會十萬大軍,南部霍戈鎮守南中六郡,正準備率軍北上救援成都,東部羅憲鎮守江州,而閻宇則引兵回救成都,北邊漢中尚有漢、樂二城仍在頑抗,局勢非常緊急,但並未到絕望之境。

在有兵有將有援軍的情況下,劉禪為何要開城門投降?

鍾會大軍被姜維阻擋,暫不能前進,而鄧艾軍兵臨成都,但只是一隻孤軍,且補給、裝備、糧草都不足,而成都城固糧足,當初劉備圍劉璋時,劉璋尚且能堅守一年之久,何況現在呢?

有的人算政治帳,蜀漢朝廷堅決的主戰派諸葛瞻已經戰死,朝中滿是以益州本土豪強組成的投降派,這些人早就不滿意蜀漢的統治,要挾劉禪投降,以樵周為首,不投降的話,劉禪可能命都沒了。樵周是什麼人啊?沒錯,是個大儒,通曉博學,根本不參與政治,對於政治完全就是個門外漢,樵周鄧降劉禪的理由居然是:魏國一定會封你為王,如果不封,我去找他們理論。

關健是劉禪還聽了樵周的話,投降了。

還有人說劉禪為了蜀地的百姓免於受戰亂,而投降,然後一紙詔令讓蜀地仍在堅守的將士投降,連臣子部將都在堅守不降,作為一國之君的劉禪居然投降,然後命令部下全部投降。殊不知,劉禪投降後,蜀地百姓簡直經歷一場惡夢,鍾會、姜維被殺,大量蜀漢官員及百姓被殺,關羽後人被滅門,這何況對百姓有一點點恩惠?

在有兵有將有援軍的情況下,劉禪為何要開城門投降?

姜維後來曾經給劉禪去過一密信:請陛下忍耐數日,臣等必將竭盡全力,使日月幽而復明。一個降將,都能做到死守不降,竭盡全力為了保全蜀漢,奈何作為君主的劉禪就投降得這麼隨便呢?

我的看法就是:劉禪是個無能,外加無情的人。所有的問題就出在劉禪身上。連劉璋這樣闇弱的一州之主,在同樣的境況下,尚能堅守一年之久,劉禪卻不能。27歲的孫權尚能對強大的曹操說不,堅決以江東之力抵抗曹操,57的劉禪卻不能。20歲的傀儡皇帝曹髦尚能激發熱血,勇於反抗司馬昭,劉禪卻不能。就連劉禪自已的兒子北地王劉諶都能以自殺而殉國,劉禪卻不能。

想想他爹劉備是何等英雄,一生無數次失敗,從未低頭,從新野一縣之地,發展到今日之益州,劉備傾注了畢生的心血,如果想到被他兒子劉禪這麼容易地投降掉,九泉之下何能瞑目。

司馬昭曾對劉禪有過一個評價: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指人的無情,競然能夠達到這個地步,即使諸葛亮在世也不能輔佐,何況是姜維呢?

在有兵有將有援軍的情況下,劉禪為何要開城門投降?

劉禪的投降,就是他的無情,他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不知道珍惜劉備打下的江山,只知道為了保全自已的性命,貪戀僅存的榮華富貴,至於節氣、理想全然不顧。

劉禪的投降,來自他的無能,他沒有能力領導成都僅存的勢力作最後的抵抗,甚至連試一試的勇氣都沒有。

知子莫若父。也許劉備臨終前的那句話: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確實是真心實意的希望諸葛亮在劉禪做出愚蠢的舉動時,來阻止劉禪,劉備能說出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的,可惜這個時候諸葛早已去世,而劉禪卻終因投降,而苟活一生。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2019-02-14

劉禪降魏,與個人性格關係不大,確是無奈之舉。

“十萬將士齊卸甲,更無一人是男兒”。後蜀花蕊夫人的感嘆背後,暗示了歷代川蜀割據勢力在失去天險後的無奈。

在有兵有將有援軍的情況下,劉禪為何要開城門投降?

花蕊夫人的感嘆背後暗含的,是歷代蜀地政權最深的無奈

歷代割據川地的勢力,在敵進犯時,都殊死反抗,但在敵軍兵臨成都時,儘管自己都有一定軍力,但都紛紛投降。

這裡既有地理原因,也有人和因素。

地理因素:

守成都,但不可戰於成都

自古川地常有割據,原因在於成都平原外圍的天險地勢。此處想必大家稍看地圖,一目瞭然,不必詳述了。

在有兵有將有援軍的情況下,劉禪為何要開城門投降?

成都平原周邊天險,往往足以抵禦入侵,但一旦敵軍進入成都平原,則守方無險可守。


因此,當故軍兵臨城下時,成都多不足守。囂張一點的,抵抗意志強悍者,如東漢公孫述。他想盡各種辦法野戰,甚至不惜動用刺客先後刺殺漢軍兩位主將,但是,在城外野戰失敗後,第二天,城中就有門被打開了。

其他的,不論劉璋、劉禪、成漢、前蜀、後蜀,有人組織過激烈的城外野戰,但從未有人組織過像樣的“成都保衛戰”。

鄧艾走偷渡陰平,堪為奇謀。但實際上,這種“蛙跳行動”在古代伐蜀戰爭中很常見。

東漢岑彭入川、東晉桓溫滅蜀,都是通過機動避敵,直取成都。而一旦入成都平原,野戰得利後,成都照樣不守。

在有兵有將有援軍的情況下,劉禪為何要開城門投降?

桓溫伐蜀,只一萬精兵,入平原,一戰入成都。

概因成都城大而無險。敵軍近成都後,守方如鼓集川中子弟野戰,尚有可為。如散兵守城,則更不堪守。

但是,歷史上確實也有過成功的“成都保衛戰”,都在唐末。一次是死守退南詔,一次是田令孜守成都,韋道昭圍城三月不克。

那麼,劉禪有無可能像他們一樣堅守待援呢?

這就是另一個因素,在內戰中,一旦敵軍叩成都城下,則蜀地政權往往:

人和必失

田令孜守成都,唐軍三月不克。在於唐軍失人和,韋文人不知兵,王建等武人素懷割據之心暗中不出力,田令孜才能支持。而韋離去,王建統兵後,田令孜秒降!

南詔攻成都,成都軍民死守退敵。在於唐軍萬眾一心。畢竟,幾十年前,南詔曾攻入成都,掠人口財物,慘象歷歷在目。軍士、百姓,一定拼死守衛,決不投降!

當時的劉禪呢?

鄧艾軍精銳,千里奔襲,不辭山險。內部人和自不必說。而鄧艾鍾會在滅蜀前,也算齊心。

成都城內呢?

人和必失!

因為城中諸將個人利益與蜀漢政權利益完全不一致了。

這裡不說什麼荊州派、東州派、益州派。只把蜀漢君臣看成一個整體(實際上,當時益州派明確主降,但沒有明確證據顯示其他派系反對投降)。

我認為不論派別,全部不想堅守。

如果蜀漢堅守得利,鄧艾頓兵城下,會發生什麼?因糧於敵!就食於成都平原。

蜀漢總共就這麼大地方,山地佔去大半,官員、士族土地、財帛幾乎全在成都平原!

換而言之,鄧艾吃著官員們的糧,來打成都!

抵抗,傾家蕩產、家屬盡失;不抵抗,照樣豐衣足食,安逸於天府。

對手若是匈奴、蠻夷,或小鬼子,川人自然威武不能屈。可是,面對同為華夏子孫,當時施良政,且善待士族的魏晉,死纏爛打就沒必要了。

在有兵有將有援軍的情況下,劉禪為何要開城門投降?

抗戰時,川軍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居全國之首。內戰順大勢,外戰不退縮!

劉備入川時,鄭度建議劉璋堅壁清野,逼退劉備,劉璋未採納。這恐怕不只是劉璋愛民之心,實際這麼做了,恐怕益州士族全部反抗劉璋,劉璋只會敗得更快

這種糾結,也是歷代蜀中政權,不會負隅頑抗的主要原因。

內戰順大勢,外戰拼死活,何必在意不解之人的冷嘲熱諷呢?

小鸿哥
2019-12-31

據三國志裴注蜀漢當時有將士十萬兩千。我個人推測漢中有兩萬多,當時漢城樂城南鄭城等城池尚在。(據三國志漢城、樂城各五千人)鍾會強攻不破只得留下人馬圍城,當時因陽安關守將之一蔣舒投降魏軍。鍾會於是率十餘萬直撲劍閣。姜維當時有三萬人左右的精銳,張翼董厥各一萬人跟姜維匯合一起守劍閣。剩下成都有一萬多人、永安近萬人、南中和各郡備兵近兩萬。

在有兵有將有援軍的情況下,劉禪為何要開城門投降?

阿斗會投降,我認為原因有:

第一蜀漢根本沒有準備

公元262魏國決定伐蜀,為迷惑蜀漢派人造船裝作伐蜀。據三國志鍾會傳:景元三年冬(公元262年),以會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姜維得知鍾會到了關中,認為魏國的實際意圖是伐蜀漢。據三國志姜維傳: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阿斗根本不信,去問太監黃皓。黃皓去問巫師,巫師講魏軍不會來。於是阿斗並沒有派人去,並壓下姜維上書。蜀漢的官員都不知道。三國志: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等到魏軍真的伐蜀時才派董厥廖化張翼率軍前去。

鍾會從陽安關進入蜀地,鄧艾從陰平橋進入蜀地。阿斗開始根本不信魏軍會打過了,蜀漢官員也不知道。所以也不可能進行戰時動員。據三國志譙周傳:而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調度,及聞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

第二內無大將

鄧艾率三萬人偷渡七百里陰平道,江由守將不戰而降。 當時鄧艾到江油只有一萬人,而且是疲憊不堪之師。

蜀漢這時派諸葛瞻統軍,諸葛尚、黃崇、李球、張遵等將領前去抵禦鄧艾。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這時三十八歲。公元234年諸葛亮給哥哥諸葛瑾的信中講: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加上諸葛瞻從未帶兵打仗。但諸葛瞻跟鄧艾首戰還是贏了,氣的鄧艾要斬兩員將領。據三國志鄧艾傳: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馬師纂等出其左。忠、纂戰不利,並退還,曰:"賊未可擊。"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將斬之。(鄧忠是鄧艾兒子)說明鄧艾軍隊已經是強弩之末。

諸葛瞻始終未帶兵打仗,而且猶豫不決。當時黃崇建議諸葛瞻搶佔險要。據三國志黃權傳:到涪縣,瞻(諸葛瞻)盤桓未進,崇(黃崇)屢勸瞻宜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瞻猶與未納,崇至於流涕。(黃崇是黃權的兒子)後來李球也建議諸葛瞻分兵據險要,不要出城跟鄧艾戰。諸葛瞻不聽執意出城戰。諸葛瞻、諸葛尚、李球、黃崇、張遵皆戰死。

蜀漢也並非沒有能打的將軍。但那時阿斗昏庸,黃皓亂政。有識之士得不到重用,誰討阿斗黃皓歡喜就升官。像羅憲公元264年在永安以兩千人擋住東吳名將陸抗半年。據襄陽記:時黃皓預政,眾多附之,憲獨不與同,皓恚,左遷巴東太守。像卻正就連司馬昭都欣賞的人,為官三十年只是六百石的小官。據三國志卻正傳:自在內職,與宦人黃皓比屋周旋,經三十年,皓從微至貴,操弄威權,正既不為皓所愛,亦不為皓所憎,是以官不過六百石,而免於憂患。

在有兵有將有援軍的情況下,劉禪為何要開城門投降?

第三阿斗無戰心(群臣無戰心)

諸葛瞻敗後,阿斗召群臣開會。三國志:後主使群臣會議,計無所出。一派認為跑去東吳,另一派認為跑去南中。譙周反對:1那有到了他國能當天子的,何況東吳遲早會讓魏國滅的。難道我們再投降一次。2去南中的話要早準備,現在那裡來的及。

阿斗還是想去南中,譙周講南中以前是丞相發兵壓下來的。平時要交稅他們已經有點不滿了。我們這麼多人要吃要住,那就要加稅了。那麼他們更加會反了。陛下放心投降魏國後,魏國不裂士封疆給您。我會親自到洛陽以古禮爭之。於是阿斗決定投降。北地王這諶知道了講: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阿斗不聽。

當時阿斗要是堅守,勝敗未可知。當時鄧艾只有萬人翻山越嶺而來,根本帶不了什麼攻城器械。成都蜀漢經營五十年,是一堅城。在魏國伐蜀時阿斗召了右大將軍閻宇從永安率軍西還,留兩千人給羅憲守永安。(沒有記錄這支軍隊到那裡了,數目不詳。個人猜測不下五千人)南中霍弋在魏國伐蜀時曾上書阿斗要率軍入成都,阿斗不讓他來。個人猜測霍弋部隊當在萬人。如果阿斗能堅守成都召霍弋、閻宇(已經在路上)、各郡勤王。蜀漢有四利:1鄧艾並沒有大型攻城器械疲憊之師,成都城堅。2鍾會大軍在劍閣因糧盡準備退軍。3東吳正在救援蜀漢,一邊派將領伐魏一邊派將軍率軍入蜀。這時東吳是真心救蜀漢的。(公元264年東吳想攻入蜀地,那是因為蜀漢已經亡了)4蜀漢大部分城池尚在、軍隊精銳尚在。損失的只是諸葛瞻部、陽安平守軍、江油守軍。漢中諸城尚在,南中七郡、巴郡、巴西郡、巴郡、涪陵郡、江陽郡、犍為郡、漢嘉建、蜀郡等還撐握在蜀漢手裡。丟掉:陰平郡、武都郡、廣漢郡(部分)漢中陽安關(漢中的樂城、漢城、南鄭、黃金圍等尚在蜀漢手裡。)

晉人袁子講:方鄧艾以萬人入江由之危險,鍾會以二十萬眾留劍閣而不得進,三軍之士已飢,艾雖戰勝克將,使劉禪數日不降,則二將之軍難以反矣。

而據三國志魏國大軍已經面臨斷糧了,鍾會都準備退軍了。三國志鄧艾傳: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鍾會傳:進攻劍閣,不克,引退,蜀軍保險拒守。姜維傳:會(鍾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歸。

這時諸葛瞻大敗的消息傳到姜維軍中。諸葛瞻要是能堅守多幾天不跟鄧艾野戰,魏軍必因斷糧而退軍。姜維在劍閣聽說阿斗可能奔吳和奔南中、和堅守成都。於是姜維率軍經廣漢,準備救成都。鍾會率軍直撲涪城,鄧艾率軍向成都。但這時阿斗投降了,投降的命令到達姜維軍中時:將士鹹怒,拔刀砍石。(三國演義:吾等死戰,何故先降)

在有兵有將有援軍的情況下,劉禪為何要開城門投降?

第四阿斗失去了人心

在魏伐蜀之戰,保衛蜀漢的都是官二代。諸葛瞻(諸葛亮兒子)、黃崇(黃權兒子)、李球(李恢侄子)、張遵(張飛孫子)、趙廣(趙雲兒子)、霍弋(霍峻兒子)、蔣斌(蔣琬兒子)、傅僉(傅彤兒子)等。其餘姜維、董厥、張翼、廖化等皆是諸葛亮時期任用的人。但這些人並不是為了阿斗,而是為了報先主劉備、丞相諸葛亮。出師表講: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就是這個道理。

自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先後去世,特別是董允去世。蜀漢朝中沒有任何人能管的住阿斗了。據三國志:皓(太監黃皓)從黃門令為中常侍、奉車都尉,操弄威柄,終至覆國。蜀人無不追思允(董允)。公元240年至公元263年二十年多間蜀漢進行了九次大赦,平均兩年一次。蜀漢已經到了頻繁大赦來維護統治了。

董允死後阿斗頻遊觀、增廣聲樂、廣選美女。蜀中孔子譙周諫言:願省減樂官、後宮所增造,但奉脩先帝(劉備)所施,下為子孫節儉之教。(原文很長)

譙周是勸阿斗投降的,所以有人講他賣國。但蜀漢投降後司馬昭、司馬炎因譙周有功,所以加官賜爵賞物。譙周都推而不受。說明他賣國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蜀漢的百姓。據晉陽秋:周臨終屬熙(兒子)曰:久抱疾,未曾朝見,若國恩賜朝服衣物者,勿以加身。當還舊墓,道險行難,豫作輕棺。殯斂已畢,上還所賜。

阿斗寵信陳祗、黃皓,以致亡國。據三國志:1陳祗代允(董允)為侍中,與黃皓互相表裡,皓始預政事。2景耀元年(公元258),宦人黃皓始專政。3祗死後,皓從黃門令為中常侍、奉車都尉,操弄威柄,終至覆國。

在有兵有將有援軍的情況下,劉禪為何要開城門投降?

阿斗對陳祗、黃皓寵信的程度:1永(劉永,阿斗弟弟)憎宦人黃皓,皓(黃皓)既信任用事,譖構永於後主,後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見者十餘年。(阿斗不見弟弟十餘年)2景耀元年卒(公元258年陳祗死了),後主痛惜,發言流涕,乃下詔曰:“祗統職一紀,柔嘉惟則,幹肅有章,和義利物,庶績允明。命不融遠,朕用悼焉。夫存有令問,則亡加美諡,諡曰忠侯。在阿斗眼裡陳祗才是忠臣。也不知道諸葛亮死時阿斗有沒有流淚。

第五阿斗樂不思蜀

劉備縱橫一生一直到四十六歲才有阿斗這個兒子,之前一直都沒有兒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漢朝是以孝治天下的。公元200年後四十多歲的劉備可能覺得自己沒有兒子的了,於是收養劉封為兒子。可是沒有想到過了幾年有了兒子。阿斗可以說是沒吃過什麼苦的。劉備常年在外征戰,手下的人肯定處處順阿斗意。

公元264年阿斗去了洛陽,有次司馬昭宴請阿斗。期間舞女跳蜀舞,原蜀漢的官員紛紛流淚。只有阿斗禪喜笑自若。司馬昭都看不過眼,對賈充講:人沒有心肝怎麼會到這種地步,就算是諸葛亮在也不能保他長久。何況姜維?過了一天司馬昭問阿斗:思念蜀地嗎?阿斗回:這裡很快樂,不思蜀。

既然投降,魏國依然保證他的富貴。幹嘛不投降。阿斗繼位後第一件事就是廣選美女,當時受到董允的反對但沒有阻止到。諸葛亮、董允去世後就頻遊觀、增廣聲樂。

狐史首丘
2019-12-24

蜀漢在滅亡前夕,有兵有將有外援不假,可成都裡沒有啊!成都可用的部隊大部分已經在綿竹關一戰中,被鄧艾打垮了。諸葛瞻,張遵,李球,黃崇等忠於蜀漢的荊州,東州集團人物全部戰死。

成都城裡,除了劉氏皇家之外,就只剩下日日夜夜都巴不得蜀漢滅亡的益州集團了。
在有兵有將有援軍的情況下,劉禪為何要開城門投降?

成都外有援軍,內無“忠臣”

在當時,蜀漢集團在北有姜維還在抵抗住鍾會的滅蜀大軍,南部霍戈的數萬鎮守南中的部隊還在,東部有羅憲的永安軍隊在防守著東吳。可雖然如此,鄧艾的奇襲部隊已經就在成都城下了,遠水救不了近火。而且就算三方軍隊全部聚齊,打敗鄧艾軍隊是容易,可這樣也把漢中,南中,永安三鎮全部讓給了鍾會,南中豪強和東吳,這樣的話蜀漢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在有兵有將有援軍的情況下,劉禪為何要開城門投降?
且當時的朝廷裡也沒有“忠臣”在,荊州,東州集團的人死的死,散的散,整個朝廷都是益州人在把控著。在鄧艾兵臨城下的時候,沒有一個人提出堅守,而且分成兩派逃跑路線。一派說跑去東吳,一派說跑去南中,這時候是光祿大夫譙周一錘定音:跑東吳也要滅亡,倒不如投降算了;跑南中也不會得到支持,倒不如投降算了。

最後所有人都沒意見,劉禪就算是極不願意做亡國之君也沒辦法,只能選擇投降了。
在有兵有將有援軍的情況下,劉禪為何要開城門投降?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評論!!!

文章來源/那隻胖狐狸

优己
2019-01-15

錯!在鄧艾兵臨城下的時候劉禪已經沒有兵了。當時整個蜀漢的已經進行了全國戰爭的總動員,總部隊在10萬4000人左右,這支軍隊又分為6萬4000人的常備軍,常備軍也分為兩部分,其中1萬人是劉禪的御林軍(後來被諸葛瞻敗光的那部分),而54000人則被姜維帶走在劍閣跟魏軍鏖戰;除此之外的4萬人則是預備役部隊。4萬人的預備役部隊則分散在全國各地,劉禪下達戰爭總動員之後,給這些人的命令是向劍閣集結,所以這些人陸續是向劍閣調集的。

鄧艾偷渡陰平偷襲綿竹後,由於來得太快,姜維的部隊來不及回調,只能從成都出發,把自己的那一萬名御林軍給派上去。然後又臨時給那些預備役部隊下達了改變集結方向的動員令。但是呢,由於命令已經下達,大部分預備役兵源已經去到了劍閣,只能就近調集了5000人,合計兵力15000人在綿竹迎戰,這時候就不得不說諸葛瞻太豬了。鄧艾的兵力只有3000人,而且都是輕裝上陣的,缺乏攻城重武器,如果諸葛瞻固守以待姜維回援,那麼鄧艾也只能掛了。可是諸葛瞻貪功太豬,欺負鄧艾兵少竟然出城迎戰,劉禪的這一萬御林軍都是世襲的紈絝子弟,從來沒有經歷過戰陣,臨時調集的那5000人也沒有經過整訓;鄧艾的3000人雖然人少卻是精挑細選的百戰將士,而且是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時候,爆發出來的戰鬥力肯定是諸葛瞻部隊不能比的,最終綿竹失守,諸葛瞻戰死,蜀軍陣亡8000人,其餘7000人投降。所以呢,當時的成都是沒有兵的。而援軍太遠,根本來不及救。

其次,蜀漢政權不得民心!鄧艾3000人偷渡陰平,到達成都的時候卻已經有10000人了,7000人向3000人投降,足以見得蜀漢是怎麼個不得民心了。所以,憔周就跟劉禪進言投降吧,再不投降老百姓就要反了。

老王读历史
2019-12-25

謝邀。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國古代,投降總會被冠以不好聽的名聲,不管這麼人以前多麼英勇善戰,一但投降,總會被人議論紛紛,似乎投降總於“無能”、“昏庸”掛鉤,三國時期,蜀漢的滅亡也與投降有關,司馬昭攻打蜀國,而蜀國的國君劉禪打開城門投降。為什麼劉禪沒有奮力抵抗嗎?我覺得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但是鄧艾與鍾會分別進攻蜀漢,蜀漢的主力都由姜維率領與鍾會對戰,而鄧艾此時偷渡陰平兵臨城下,諸葛瞻戰死在錦竹。而錦竹是蜀漢的最後一道防線,蜀漢陣營當中遍佈的都是求全之策,而無應敵之法,將士無心戀戰,無法抵禦“一鼓作氣”的魏軍。

在有兵有將有援軍的情況下,劉禪為何要開城門投降?

其二,即使抵抗,成都城內的軍士戰鬥力遠不及鄧艾大軍,在當時的情況下,反抗只能造成更大的傷害,甚至引起魏軍的屠城,如果當真拼死一搏,成都城會成為主戰場。即使贏了,也不能夠抵抗魏軍或吳軍的第二次抵抗。如果輸了,成都城內只會變成一片腥風血雨,最為一國之軍的劉禪,想必是能知道孰輕孰重,於情於理,不抵抗都是最好的選擇。沒有那個一國之君願意放棄先帝創下的基業,投降都是迫不得已。

在有兵有將有援軍的情況下,劉禪為何要開城門投降?

其三,正如司馬昭所言,蜀漢隨擁兵數萬,但是在這一段時間卻是經濟落後,政治腐敗,就差最後一擊,鄧艾率領的軍隊出現在蜀軍的大本營,徹底摧毀了蜀國人心理的最後一道防線。試想,假如採用謀士的建議投降東吳,或許短期內可以求全,然而“寄人籬下,不得不低頭”,況且東吳善變,倒戈殺關羽就足可見。況且,魏軍統一天下是大勢所趨,投降東吳的結果極有可能是再投降一次魏國。其中輕重緩急想必蜀軍早已心之肚明。

在有兵有將有援軍的情況下,劉禪為何要開城門投降?

總的來說,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蜀軍的投降在我看來是明智之舉!

Hellomirshen
2019-12-23

這正是他大智若愚的地方,都說扶不起的劉阿斗,可誰想到他能善終。諸葛連年北伐,國力積弱,諸葛死後,蜀國人才凋零,加之之前孔明事事都親力親為,沒有為蜀國培養人才,文無治國謀臣,武無統帥將軍,就算當時援軍能趕到,躲過當時,能躲過後來司馬懿的進攻嗎,蜀國遲早會亡。劉禪早就看透了這點,大開城門,舉手投降,雖說會留下罵名,但他至少保全了蜀國百姓,也算是一種舍小我為大家吧,

你們說,他做的對嗎,歡迎來評

东方志长
2019-12-23

首先這個問題要從劉禪本人身上以及他從小到大生長的環境來得到答案!稍微瞭解點三國曆史背景的人都知道劉禪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但是這不能全部怪他,如果劉禪從出生開始就是一個沒有皇位、沒有背景、甚至沒有權利普通人家,我想他也許會在亂世中成為一個有思想,有抱負,有能力的人,甚至再或者成為一個普通人。
在有兵有將有援軍的情況下,劉禪為何要開城門投降?

可是歷史就是歷史無法改變,他成為了一個‘寵兒’或者說他成為了一個有人‘罩著’的人,而且他還是權利的頂峰。這就意味著他要麼成為一個再接再力拓土強國的明主,要麼成為一個貪圖享樂、自願安逸的平凡君主。他或許想要選擇成為前者,但是不可否認他自己的能力決定了他的性格與命運,劉禪或許是一個聰明的人,也明白自己所承擔的是什麼責任。這或許是能通過嚴師益友去改變的,諸葛亮也多次進行說教,但由於前線戰事吃緊,諸葛亮多次主動北伐,並且由於諸葛亮凡是國家與軍隊之事,都事無鉅細,事必躬親,抽不出時間而導致了劉禪身邊多出現些投其所好以及反戰派人士的聚集。這些人的聲音多了就影響到了劉禪。
在有兵有將有援軍的情況下,劉禪為何要開城門投降?

再者當時蜀漢與曹魏之間的實力差距還是比較大的,不論是國土面積,人才儲備還是糧草與軍隊數量曹魏有碾壓蜀漢的實力。再加上當時諸葛亮已不在人世,姜維自身沒有調整好戰略,蜀漢內部政治與軍事分歧嚴重。都導致了蜀漢的結局。這同時也是歷史的選擇,優勝劣汰這也是自然規律!

不沉的经远
2019-12-23

這個首先要澄清一點,當時成都可能已經沒多少守軍了。

王隱在《蜀記》中寫了蜀漢投降時,共有“帶甲將士十萬二千”,這個數字看看不少,但這是整個蜀漢的軍隊,不是成都的守軍。

當時蜀軍最大的一股力量,是姜維、廖化、張翼、董厥等部,在劍閣抵擋鍾會。這部分蜀軍鍾會後來在上報時提到過,共計“維等所統步騎四五萬人”。扣除這部分部隊,其他的5、6萬蜀軍也是分佈在蜀漢各地,比如永安、南中等地都有駐軍。

而更糟糕的是,成都原來也有一定的守軍,但是在鄧艾越過陰平攻佔江油以後,劉禪讓諸葛瞻帶部隊去攔截,這應該是成都和其附近調集起來的。在諸葛瞻兵敗以後,成都已經和空城無異,也難怪劉禪和大臣商量的是逃走還是投降,沒有抵抗這個選擇了。

還有一點要澄清的時候,援軍此時也不多了。蜀漢各地雖然有5、6萬人馬,但是這是分散各地駐紮的,很難一下子集中起來,而且很多地方的駐軍也不敢輕易調走。而姜維的部隊在知道鄧艾越過陰平以後,已經放棄劍閣緊急趕回,但是在半路上被鍾會的13萬大軍堵截包圍,暫時也無法到來。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劉禪選擇投降也就不奇怪了。

在有兵有將有援軍的情況下,劉禪為何要開城門投降?
在有兵有將有援軍的情況下,劉禪為何要開城門投降?
在有兵有將有援軍的情況下,劉禪為何要開城門投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