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許知遠的訪談節目讓人感到尷尬?

很多人看了許知遠對談馬東感到尷尬,你怎麼看,你會覺得尷尬嗎?你怎麼評價許知遠?為什麼許知遠的訪談節目讓人感到尷尬?為什麼許知遠的訪談節目讓人感到尷尬?為什麼許知遠的訪談節目讓人感到尷尬?
10 個回答
码字者1
2017-09-05

許知遠總會有他的市場受眾,但是很小很小,和羅振宇、馬東不是一個量級的。

許知遠永遠是一副精英的姿態去拷問、去批判、對技術變革、娛樂至死的不滿。他是北大計算機系的,卻熱愛文學,寫出了《那些憂傷的年輕人》大秀自己的才華,卡爾維諾、博爾赫斯等大眾不熟悉或者沒聽說過的西方文學作家。

畢業後加入《經濟觀察報》試圖通過經濟金融的觀察去解決自己的困惑。同時開一家單向街的書店。

時代在變,許知遠也在緩慢的適應這場變革,許也加入了商業創業大軍。

許知遠有精英的驕傲資本,他有他的精神消費,普通大眾消費不了。

許悶騷、沒有羅振宇、馬東那樣的口才。馬東是站在年輕人、大眾的角度去說話,越是如此越顯得許的尷尬和被批。

一笑风云过
2017-09-01

我算是《十三邀》這個節目的不太忠實觀眾吧,因為節目我還沒看全,我都是挑著看的,比如俞飛鴻,蔡瀾,馮小剛,羅振宇,張楚,當然也包括新一季馬東的訪談,只有在對談的對象我比較感興趣的情況下,我才看。

而就我所看過的幾期節目而言,尷尬可以說是這個節目的常態,因為和一般的訪談節目非常不同,許知遠在極力揭穿嘉賓內心的矛盾,他會不斷嘗試把對手拉到自我懷疑之中,有時候甚至不惜採取冒犯的方式,比如最新的一期裡面,許知遠突然開始給馬東讀簡莫里斯的著作——很顯然馬東沒看過這一段,並且因此而不知所措,而大多數觀眾都無法搞清楚許知遠為什麼要這麼幹,莫名其妙的一段閱讀目的何在,就使這個段落充滿了挑釁的意味——而實際上,這一段堪稱神來之筆,暴露了馬東對悉尼瞭解的膚淺,雖然他在悉尼留學多年,卻並未對這座城市產生那種屬於5%人群的深刻體驗。

十三邀》這個節目的副標題,我特別的喜歡,“帶著偏見看世界”,但是這不僅是許知遠自己的偏見,更是每一個被訪談者,甚至觀眾的偏見——因為偏見恰恰是我們每一個人對於這個世界的主觀印象,而許知遠有一種武器去對抗偏見,那就是真誠的自我懷疑。

貫穿《十三邀》這個節目的,就是懷疑者許知遠帶領訪談對象懷疑自己的歷程,他的所有問題都圍繞著——你如何成為今天的你,你又如何懷疑你自己——在自我質疑這件事上,你可以把他理解成深入的思考,很顯然許知遠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而對於公眾人物來說,試圖使他們暴露自身最矛盾部分,就會成為一場非常尷尬的對談,在公眾形象和自我之間,受訪者不得不做出選擇,比如馬東就用了一種顧左右而言他的方式躲掉了最尖銳的問題——你為什麼沒有牴觸這個時代?馬東的回答是,我沒那麼自戀——而馬東同時說過,他的底色是悲涼的,他是一個看上去非常樂觀的悲觀主義者,而這樣的人,習慣於用歡笑掩蓋絕望,用迎合對抗不安,他們對時代的牴觸,深藏在內心的不安全感之中。

在每一代人身上,都存在著一個無法逃避的現實,就是長江後浪催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馬東這樣的人很勇敢,不斷追逐時代的浪潮,許知遠很真誠,把探求內心永恆價值當成自己的避風港,其實這二者之間並無高下之分,但是觀眾的淺薄,往往把探索內心的對談,變成了一場比試口舌的競爭,《十三邀》給觀眾的是一場真誠而尖銳的談話,而讓嘉賓真誠的面對自己,才會產生各種尷尬,如果你想看一期不那麼尷尬的《十三邀》,我很推薦張楚的對談,兩個非常真誠的人在一起,坦誠的交流,沒有那麼多戲劇衝突,心情卻無比順暢。

邹思聪
2017-09-01

看這樣的節目,讓人覺得許知遠還是那個許知遠。讓人有點尷尬,但又覺得這就是他。

我們讀大學那兒辦雜誌,當時熊培雲、許知遠、樑文道同時出席成都西西弗的活動,出版商起了個“雲知道”的名字。

熊培雲非常謙遜,樑文道特別友善,只有許知遠,對我們這幫人,可以說是不屑一顧。

我們雜誌的傳統是,每次採訪,都讓採訪對象寫一句話給我們。知道許知遠寫的是什麼嗎?他寫的是:“不要尋求愚蠢的他人意見。”

不是他人的愚蠢意見,是愚蠢的他人意見。在他眼中,他人意見都是愚蠢的。

後來他是我在的媒體的專欄作家,每次編他的文章時,我是最感慨的。因為他的文章裡那種自我譴責,對自己懦弱的剖析,非常真誠,非常罕見。和他拿腔拿調的,歐化譯文般的,相當自戀的文筆形成一種奇怪的張力。而且他不要稿費,每次都讓我把稿費打給我的總編,這讓我的總編也相當尷尬。

我在北京時,他發微信,想我去《單讀》做編輯,但我當時已經加入另外一個VC長長見識了。後來我經常覺得遺憾,要是去了就好了,要知道,我是《單讀》《單向街》八九年的讀者了,離開北京時還帶了《單讀》最新的一本《世界的水手》。但仔細想想,沒去也是好的,因為去了《單讀》,我肯定就不會回香港來了。

赫赫有名的《經濟觀察報·書評》也是他和覃裡雯等人最早開始做起來的。

他最重要的個人作品,我覺得是《抗爭者》,那本書可以挑出缺點來,但一定是非常獨特的一本書。

他做的這個節目,我想是在這個時代的吉光片羽。很難得了。

胡涵marvin
2017-09-05

其實大家所說的尷尬,是一種節目故意製造出來的錯位感。在這個節目裡,許知遠負責扮演食古不化,是一個留在經典時代的文人,而嘉賓負責扮演與時俱進現代和前沿,是一個經歷過時代變遷又立於時代潮頭的人。

有自媒體說許知遠是殭屍,確實如此,因為這檔節目就是塑造出一個殭屍和現代人的對話。而我們都是活在當下的,更容易對當下的判斷產生親近感。

有個朋友說,討厭許知遠是觀眾的弒父情節,是啊,我們都會對過去的價值觀有逆反心理,比如父母讓你早點兒結婚,對你的王者榮耀嗤之以鼻,種種這些都讓你覺得尷尬,同樣的,你也會對許知遠感到尷尬。

大概六年前,我在南京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和許知遠一起喝過酒。我們聊天時,我碰到一個老同學,西裝革履油頭粉面和我打招呼,而我穿著短袖T和牛仔褲。

許知遠隨後跟我開玩笑,這是你同學?你們差得有點兒大啊。我當時很詫異,旋即意識到,許知遠是在表達一種自嘲。因為從根本上,他也是抗拒甚至排斥那種西裝革履的商務精英生活的。

前幾天在朋友圈,我說,其實在節目裡的許知遠最讓我詫異的是,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許知遠還是沒有表現出任何學識和觀察上的進步呢?馬東說的那些東西,許知遠不至於會一點兒不懂。

唯一的解釋是,他始終抗拒成為一個現代人,而節目也正好利用了他的抗拒,把他塑造成一個遙遠價值觀的活化石。

我更好奇的是,對於現在輿論的批評和標籤,許知遠會怎麼想?

盛景商业评论
2017-09-04

為什麼許知遠的訪談節目讓人感到尷尬?

8月30日,一篇名為《許知遠為什麼是最令人無比尷尬的公知?》的文章在朋友圈瘋轉,讓diss和反diss許知遠成為社交媒體的熱點。

文章如此評價許知遠的採訪:“無休止的自我表達,無休止的通過偏見預設去diss對方並不斷失敗,同時賣一個觀察者、陪伴者的人設,真是較為諷刺了。作為一個對‘當代生活現象及其本質毫無常識,也缺乏體認、理解和耐心的網紅公知’,他‘彷彿一個皇上,調集方圓百里的美女進來侍奉,目的僅僅是治療自己的不舉’。”

文章所評論的是許知遠所主持的訪談節目《十三邀》第二季第一期採訪馬東的內容。從一個觀眾的角度說,這一期節目的確充滿了各種“尬”,尤其當許知遠問馬東,“你喜歡這個新時代嗎?一點牴觸的情緒都沒有?為什麼?”在接連給出“喜歡現在”的肯定答覆後,馬東回答他,“我沒那麼自戀。”

坐在對面的許知遠仰頭大笑,“我不知道怎麼說了。”

許知遠是一個曾寫下“背對盛世中國,追尋內在自由”的70後公知,有評論稱,他極度重視精神的獨立與自由,始終保留著一股知識分子式的赤誠和浪漫。他毫不掩飾對這個時代的好惡,也不迎合某種潮流。

因此,許多觀眾在看節目時會感到不滿。因為許知遠那些掛在嘴邊的社會、主義等等各種問題,更像是知識分子之間的探討,而不是大多數觀眾在意的問題。

有時甚至也不是採訪對象感興趣的問題。

採訪蔡瀾時,許知遠一如既往的與其探討各種形而上的宏大問題,而蔡瀾笑眯眯地說:“不要想太多呀老兄。”

也有文章認為許的採訪問出了其他訪談節目問不出的問題,是知識分子對當代社會的體察和責任。虎嗅網文章《許知遠,你離採訪馬東還差十個朱軍》中認為,“很多人看完節目說,這回羅振宇贏了,這回馬東贏了。這就是娛樂節目PK設定環節看多了的後遺症。我看到的是,這些問題許知遠不問,羅振宇、馬東這輩子都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的確,許知遠看起來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他直截了當地問俞飛鴻,為什麼你一個讀過很多書的姑娘,會去拍一部庸俗的電視劇;他會質疑,90後的個性是不是虛張聲勢,“強調年齡難道不是一件很可笑的事嗎?”他懷疑技術進步,文化是否粗鄙化的問題一直困擾自己。

難怪76年的許知遠面對68年的馬東,卻總是被後者稱呼“許知遠老師”。

可這就是許知遠,一個可能有些自戀和守舊,但是真誠的知識分子。或許他的堅守在當下看起來和這個時代有些不協調,但或許每一個時代都需要這樣一個不和諧的音符,去奏響出不一樣的旋律。

這個節目沒有價值判斷的標準,也不給出答案,而是帶著一種先鋒的實驗性質,在節目價值的傳遞上最大程度地接近一種“現象學還原”——朝向事情本身。

從這個角度來說,不管是多變的採訪對象還是相同的許知遠,都很好的完成了這個目標。甚至許知遠本身已經比採訪對象更值得觀眾思考。

苏大猫Jennie
2017-09-02

尷尬就對了。

許知遠是著名的公共知識分子,他的文章中體現著一個知識分子對中國過去與未來的思考,充滿憂患意識,如果你厭煩了每天閱讀報紙看到形勢一片大好的陳詞濫調,那麼許知遠毫無疑問是最有可能給你澆冷水的那個人。

所以看他的十三邀節目,每一個受訪者、觀眾、包括他自己都是尷尬的。.

許知遠也不避諱,有言直說,他認真。甚至自己有些緊張,緊張到擦汗他也會直接說出來。

許知遠是不是一個好的採訪者?我認為是,但不是專業的採訪者。可能控場能力、舉止方面的都不能達到專業要求。但這是一個訪談節目,也是比較小眾的,況且許知遠也不是主持人專業出身,他是北大計算機專業的。

我覺得這個問題就好比一個師範類院校出身的老師和一個清華北大名校出身的人同時報考超級中學,顯然清華北大的人更容易被招聘。

因為受過專業技能只能說有這項技能,比如上課的控場能力,但是真正有價值的是什麼??難道不是輸出嗎??

說白了,許知遠雖然不夠專業,但是他有足夠的知識框架,足以去訪談節目。

舉個例子:

許知遠:羅輯思維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呢?

羅振宇:沒有問題啊。一隻兔子有什麼問題啊。一個生物體只要健康,能夠做愛和覓食,不感覺到明顯的病痛,它就是健康的。

許知遠:那健康人也會很焦慮嘛。

羅振宇:那是正常的。

許知遠:對,那是什麼呢?

羅振宇:實際上人其實都是在一個非舒適區的……

羅振宇開始講自己如何把自己逼離舒適區,怎樣逼迫自己全年無休的提供語音云云。

在這段對話中,我看到羅振宇的若無其事和許知遠那已經泛紅的臉上一抹說不清道不明的笑意。

他們的對話之所以精彩,是因為段位相當。段位相當便有默契,有默契便能第一時間瞭解到:對方窮追不捨的是什麼,輕描淡寫的是什麼,欲蓋彌彰的又是什麼。

許知遠為什麼會是這樣?因為許知遠自己在這個社會就沒有找到安放自己的位置,他是脫離和反抗著世俗的,所以他是偏執的極端的,他不會輕易表現出對這個世界溫和的一面,他只想從這些不同類型的人物採訪中去尋找答案,試圖通過探索別人來確立自己的位置,不過這個過程中,就像他自己說,他會帶著偏見出發。

總的來說,許知遠風格的採訪還是不錯,他帶著他的偏見來看這個世界,這提供了一個讓我們反思自己和這個社會的機會。

方可成的新闻实验室
2017-08-31

你感到尷尬,這就對了,或者說,《十三邀》出品人和導演的目的就達到了。

《十三邀》是一檔由騰訊新聞和單向空間聯合出品的訪談節目,它的出品人是騰訊網副總編李倫。李倫是誰?電視新聞圈中鼎鼎有名的人物,曾在央視工作22年,是《社會記錄》《看見》《客從何處來》的製片人。而《十三邀》的製片人朱凌卿曾是《客從何處來》導演。

也就是說,這是一檔由不折不扣的“老司機”出品的視頻節目。做電視二三十年,李倫完全知道如何抓住受眾心理,如何塑造衝突,如何打造人設,以便獲得最好的傳播效果。

所以你說許知遠“大言不慚自己帶著偏見”,其實並不是他自己大言不慚,而是李倫安排的效果就是這樣。“帶著偏見看世界”是《十三邀》自己提出的口號,是李倫給這檔節目的定位。

許知遠在節目中的表現,也可以說是李倫打造的人設。當然,許知遠本身就是一個自戀、擰巴的人,李倫並沒有虛擬一個許知遠出來,他只是順著許知遠的特點,添了把火,集中塑造了一個擰巴、尷尬,揪著“爛俗”、“粗鄙”問題不放,追問“讀聖賢書所為何事”的形象。

在李倫的塑造中,這檔節目也不是普通的“記者訪問嘉賓”,許知遠的角色並不是記者,而是帶著偏見的對話者。他並不像記者一樣負責理解,而是負責用自己的偏見去挑逗受訪者,去激發出對話,儘管這樣的對話往往是尷尬的。但尷尬,也可以說是節目想要的效果。

你問,“這樣的訪談節目除了讓許知遠自己和觀眾都無比尷尬外,價值在哪裡?”我不敢妄自揣測李倫的想法,但我認為,這檔節目的價值就在於展示這種衝突和尷尬,激發公共討論,引導人們思考重要的問題:如何理解文化的精緻和粗鄙、經典和流行?要不要追求和嚮往精緻?如何看待技術的進步和反動、商業的動力和壓力?以及,讀聖賢書所為何事?

所以,通過精心的節目設計編排,讓你感到尷尬,是《十三邀》成功的第一步,但接下來更重要的是,能否在尷尬之餘,對節目中呈現的衝突有所思考。如果大家看完節目只是覺得自己有了嘲笑許知遠的理由,那大家的關注點就跑偏了,這檔節目也就失敗了。

叶克飞
2017-09-01

沒錯,在許多人眼裡,如今的許知遠是那般不合時宜,以至於嘲笑他,都變成了既政治正確又安全而且還能解悶的事情。但我想說的是:我嘲笑過太多人,但不會嘲笑許知遠。

許知遠的悲哀在於,當年的他文字粗糙青澀,卻因緣際會,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時代。後來他進步了,卻發現自己的時代已經過去。所以,有人批評過去的他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有人盡情嘲笑他如今的笨拙,卻忽視了他這些年來的進步。

可是,我相信他是真誠的。備受嘲弄的姿態,源於他固執的自戀。這卻讓我想起了自己十歲那年第一次吃西餐的笨拙,想起第一次去挑葡萄酒時的外行,但我喜歡那時的自己,多於喜歡將麻辣燙、小龍蝦和地溝油當成唯一美食(請注意,是“唯一”)的人,因為我知道,我曾經邁出過那一步,開啟了未知的世界。

許知遠當然有太多缺點,但一個“端著”的人意味著自我要求,即使他再笨拙,再與時代格格不入,再不接許多人喜歡的“地氣”,也不會太不堪。這個時代,有太多將粗魯當率真,用髒話顯示自己不裝的人,相比之下,我寧願認同許知遠。他也不是故步自封,只是將自己封閉於書齋,沒錯,他缺少一種契合於現實的精明,可是,現實太髒了。

至於因低顏值而反感他,其實我覺得這類心理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換作我,不會將這樣的想法掛在嘴邊,因為我不想自己如此不堪,這也是一種自我要求。

虚度130526768
2017-09-01

感覺這是節目根據許知遠的性格特點量身訂做,而他不知不覺的認真扮演自己的角色了,如果說大家看到尷尬了,那也是暗合了節目的設計。儘管每個採訪都有他預先設立的偏見的問題,但也算是一個不主流的角度詢問被採訪人,問題雖然有偏激的尖銳,但也更好的激發被採訪人的真實想法說出來,那也算是成功的訪談節目了,節目的效果出來了,有看的著急想表達兩句的,又看了有自己想法的,有看了覺得比許先生牛掰的。那麼這個節目的效果就達到了,可以說訪談是成功的,許知遠以無私的放大自己的偏見,不在意自己的形象會讓大家如何看,也不像油滑主流妥協,來達到節目的成功效果,至少這個節目是有強烈的性格的與氣質的,儘管大家可以看到明顯的缺點,那又如何,又不是神,誰是完美的,有偏見好過沒主見,百花齊放,我們需要這樣的偏見

Stephen袁
2017-09-01

我也不知道是啥事,但看到第二張照片,大概知道是那個戴眼鏡的男人,透過這個典型的疤痕體質的外型,從頻幕上都可以嗅到這個人的體臭,和沒完沒了的頭皮屑,體屑。髒希希的一個人,記得有一次忘記在哪看到他穿著人字拖訪問馮曉剛,而且編導還用鏡頭來強調他有意穿的人字拖,髒希希臭哄哄的男人穿粗俗的人字拖做採訪,視覺衝擊力比那個瘦魯豫的魚咀鞋還有過之。覺得馮為什麼穿的那麼正式穿著黑皮鞋,會忍受這個人這樣的無禮,一定不知是哪冒出的牛逼文化人,就象那個胖那威,劉儀偉,也不知有什麼豐功偉績。這個社會突然就不知從哪冒出那麼多智者和高人。留這種髮型的男人,一定是一個很能搞的,並自視很高,用傲慢來掩蓋骨頭裡的自卑,所謂醜人搞怪。節目不好看,很自然,應該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