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軍隊戰鬥力如何?

北宋軍隊戰鬥力如何?
北宋軍隊戰鬥力如何?
4 個回答
我们爱历史
2017-05-30

如果說北宋的歷史上,哪一個事被黑的最慘,那麼軍隊戰鬥力,必然是其中一條。

哪怕在好些專業歷史學者眼裡,北宋軍隊的戰鬥力,都是一種孱弱的存在,在好些影視劇裡,宋朝軍隊一出場,經常就是面帶菜色的士兵,一打就跑的狼狽場面。但如果北宋軍隊真弱到這地步,恐怕花錢買和平也買不來,強敵環飼的環境下,早就被遼國鐵騎橫掃掉。

北宋軍隊戰鬥力如何?

事實是,在開國丟失幽雲十六州的悲催局面下,也正是憑著一支裝備精良且訓練有素的強大軍隊,北宋才得以多次扛住遼國西夏的衝擊,換得和平發展環境。繁花似錦的北宋盛世,不是宋王朝靠歲幣換來,卻是百萬宋軍將士,以血肉之軀佑護。

北宋軍隊的戰鬥力水平,單看裝備就知道:精銳的禁軍隊伍,每一個士兵都是步人甲長槍重斧,單兵負重至少五十公斤。誰要說這樣的士兵是水貨?穿上盔甲走兩步試試!

而每一個進入禁軍的士兵,不但擁有強大的裝備水準,同樣也要接受嚴格的訓練。北宋實行僱傭兵制度,士兵享有高額的軍餉,同時也要接受嚴格的陣法訓練。特別是長期在邊地作戰的部隊,訓練也更為嚴格。

北宋軍隊戰鬥力如何?

真正能說明問題的,就是宋朝的對外戰績,宋朝以後的史書裡,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宋朝外戰的敗仗,常被大書特書,而宋朝外戰的勝利,卻總被一筆帶過。僅以宋遼戰爭說,事實上,北宋與遼國的戰爭,堪稱中國古代史上空前慘烈的雙邊戰爭,僅以傷亡論,宋遼雙方斬首數目過萬的戰役,大小就有數十次,這樣的傷亡規模,是之前的漢匈戰爭與唐朝對突厥吐蕃的戰爭都難以想象的。

即使在這樣慘烈的戰爭裡,宋軍也不停打出亮點,不止有高粱河與雍熙北伐的潰敗,卻也同樣有滿城大捷,徐河大捷,唐河大捷等酣暢淋漓的勝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宋太宗年間的北宋軍隊,騎兵還處於絕對的劣勢,但是在宋真宗早年的威虜軍大戰上,新一代的宋軍已經以精良的騎兵,一下打掉遼國王牌鐵林軍。戰後更將數萬遼國士兵頭顱擺在邊境上誇功。也正是這場鐵血勝仗,給後來的澶淵之盟埋下伏筆!北宋軍隊戰鬥力如何?

而在之後對西夏的戰爭裡,北宋軍隊更體現出了強大的戰場優勢,尤其到了宋徽宗年間,宋軍更幾乎完全佔領橫山地區,通向西夏都城的道路,已然一馬平川。如果不是宋徽宗愚蠢的“聯金滅遼”計劃,西夏的滅亡,已經可以倒計時了!

甚至哪怕在北宋靖康之恥後,宋軍最精銳的西軍,依然在涇源之戰裡,將金軍精銳打的近乎崩潰,金國名將撒裡喝面對宋軍衝擊,竟然嚇得嚎啕大哭!

可是,如此強大的軍隊,為什麼無法挽救北宋滅亡,說三個事就知道:狄青沒有死在敵人手裡,卻被北宋大臣嚇死!宋軍五路伐夏收復的國土,被司馬光上嘴脣碰下嘴脣,輕鬆就割給了西夏。能把金軍打哭的西軍,卻在張浚的瞎指揮下,一個富平之戰就撞進金軍口袋。如果軍隊是國家的肌肉,那麼一個腦殘卻滿身肌肉的壯漢,最終也難逃捱揍厄運!

北宋軍隊戰鬥力如何?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红色收藏家姜小平
2017-04-20

北宋軍隊戰鬥力如何?說到宋朝的滅亡,往往會說到北宋軍隊的戰鬥力的問題,往往在談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會談到宋代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認為這是宋代軍隊戰鬥力差的表現.其實這是一個極大的錯誤,正是由於這種長期的錯誤被廣泛流傳,使大家對宋軍的戰鬥力產生嚴重誤判.北宋軍隊戰鬥力如何?

以下,我就來談一下我對宋軍戰鬥力的一些理解. 北宋初年一直到真宗同遼國簽訂檀淵之盟中的四十年裡,宋軍始終保持著較高的戰鬥力.雖然這期間宋太宗兩次伐遼失敗,但是並不一定就說明宋軍戰鬥力差,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第一次北伐的高梁河之戰,宋軍以疲憊之師伐遼,屯兵以堅城之下,又不作打援的準備,結果被遼國騎兵以逸待勞予以擊敗.雖然宋太宗中了兩箭,逃回涿州,再看遼軍主帥耶律休哥也是多處負傷,不能騎馬,最後還是乘車指揮作戰.可以看見在雙方主帥都負傷的,在如此大的、激烈的會戰之中,宋軍僅被斬首萬餘人,可見損失不大,最主要的是宋軍全軍並沒有被打散,全師退回了宋境.所以宋軍有實力在接下來的滿城之戰中大敗入侵的遼軍,斬敵3萬餘,報了高梁河之敗的一箭之仇. 雍熙年間,第二次伐遼,宋軍除了在戰略上妄圖分進合計的錯誤外,還犯了以陣圖遙控指揮和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錯誤.這裡的確有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錯誤,但這是宋太宗個人的錯誤,以致後來主帥曹彬也談到“元戎不知將校之能否,將校不知三軍之勇卻”.但是後來,我們就很少看到有所謂“將不識兵,兵不識將”具體戰況的紀錄了. 此後宋遼戰事時有發生,戰況也是各有勝負,拋開遼國具有騎兵的優勢和河北平原利於騎兵突馳的原因,總的說來,宋遼戰事還是比較均衡的.到了真宗時期,宋軍的戰鬥力又有了新的提升,經過多年的歷練和恢復,宋軍甚至可以和遼國展開騎兵對騎兵的大規模的會戰了.威虜軍騎兵大會戰以宋軍的完勝而告終.這一時期,宋軍的戰鬥力得到明顯的提升,所以後來能和遼國達成檀淵之盟,也是因為遼國蕭太后看清了這一點,認識到宋朝實力強盛,不可能被征服. 在這之後的數十年,宋朝一直平安無事享受太平.直到仁宗時期,西夏元昊自立為王,和平被打破為止.雖然宋朝在西北歷經好水川等三次戰敗,大家應該認識到,西北在當時並不是北宋的防禦重點,宋軍精銳都在河北,西北只有數量不多的禁軍.且宋軍每次出戰只有一萬餘人的以步兵為主的混合編隊,而元昊都是10萬人規模的騎兵,在這種絕對性的、壓倒性的優勢兵力下對宋軍開展野戰,根本就不能說明什麼問題. 到了神宗時期,年輕的皇帝勵精圖治,實施變法,以期望改變國家的命運,在軍事上實行將兵法、保馬法、保甲法.我這裡只簡單的談一下將兵法,將兵法是宋代歷史上軍隊編制體制變換的重要轉折點.將兵法用現在的話理解就是部隊整編法.其實質就是將駐紮在各地的禁軍、廂軍、蕃軍打破原來的指揮體系,就近根據防區,統一整編為將(這個將是一個軍事單位名稱)全國軍隊除了駐京城周圍的部隊外,全部整編為92個將,名稱為河北第一將、河東第X將、熙河第X將.每將實行步騎混編,每將在3000人到萬餘人不等,這主要是各地防區大小和重要性的不同,除了東南少於3000人的將只設正將外,其餘各將設正將和副將(這裡的將是主帥和副帥的意思).從此宋代的軍隊的指揮有了極大的改善,原來戍守各州的禁軍、廂軍以指揮為單位,歸文官的知州指揮,現在直接歸各將的正將指揮,文官不得再予以干預.這就保證了軍隊的獨立性.同時從制度上避免了“將不識兵,兵不識將”. 所以,從宋朝神宗皇帝實行將兵法以後,宋軍就根本不存在“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問題. 從神宗實行將兵法以後,宋朝一直在開拓邊境,從設立熙河路,歷經哲宗、徽宗三代,宋代在西北邊境的現狀以得到極大改善,奪取的大片土地,最主要的是奪取橫山一線,大大壓縮了西夏的生存空間,迫使西夏求和,換來了西北的和平.並且使宋代的疆域達到了太祖開國以來的最大規模.這和宋朝軍隊的戰鬥力,和西軍長期艱苦作戰是分不開的. 歷史上凡是說宋軍戰鬥力差的人,往往會繞過這幾十年西軍在西北開疆擴土的征戰歷史.(這當然也有奸臣童貫的歷史功績)北宋軍隊戰鬥力如何?北宋軍隊戰鬥力如何?

己斋论史

趙匡胤是靠軍事政變(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他為了吸取五代十國的教訓,怕他的手下有朝一日也會黃袍加身,效仿他來一次軍事政變,所以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制定“重文輕武”的國策,除了“杯酒釋兵權”之外。


北宋軍隊戰鬥力如何?

皇帝直接制定戰爭的策略,不許將領更改。設監軍一職牽制武將直接領導軍隊的權力,以此來防備武將造反,這種戒備之心就造就了武將戰場上不能施展才華,不能靈活運用戰機。俗語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將帥戰鬥力薄弱,何況他領導的軍隊。


北宋軍隊戰鬥力如何?
苏秦小哥
2017-04-20

北宋軍隊真的“不堪一擊”嗎?


關於北宋,有一種民間很流行的說法,就是錢穆先生提出的“積貧積弱”。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和宋之前最鼎盛的唐朝相比,北宋以較小的國土容納了將近1億人口,而唐朝只有7700萬。實際上,北宋無論耕地面積、商品經濟、城市化比例、手工業水平和財政收入都遠勝唐朝。宋朝的人均收入為中國歷史最高,比以後的明清多出幾倍。何來“積貧”?

所謂“積弱”,軍事上最明顯的體現是北宋未能征服兩個主要敵國——遼和西夏,最終為後起的金人所滅;南宋偏安於江南,無力北上收復失地,最後為蒙古所滅。契丹遼國和党項西夏並非漢唐面對的匈奴、突厥等草原部落聯盟,而是二元制的遊牧政權,兩國既保有遊牧民族的軍事優勢,又吸取了中原農業文明的組織管理優點,因此能與北宋長期抗衡屹立不倒。更為不利的是,北宋立國前,北方屏障燕雲十六州已被契丹佔領,西北的主要養馬地喪失殆盡,北宋騎兵數量遠低於漢唐,更不及遼和西夏。

北宋軍隊戰鬥力如何?

北宋初期,太祖和太宗都有收復華北失地統一中國的願望。然而宋太宗兩次大舉伐遼(979年和986年)均告失敗,宋朝對遼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狀態,但宋軍遠非不堪一擊。

在兩次北伐之間和前後,宋軍在局部戰場屢屢獲勝,多位將領展現出過硬的戰場指揮能力和謀略水平,宋軍主力步兵多次以少勝多,被視為“積弱”象徵的北宋騎兵、甚至廂軍(廂軍是北宋地方軍,一般無訓練和作戰任務,中央精銳軍隊稱為禁軍)也有上乘發揮,正面擊敗過遼軍騎兵最強悍的鐵林軍。

北宋軍隊戰鬥力如何?

白馬嶺之戰:宋遼戰爭中宋軍第一次大規模取勝

979年北伐幽州之前,宋太宗御駕親征北漢,採取明智的“圍城打援”策略,即派宋軍主力包圍北漢都城太原,同時令郭進率軍佔領位於遼軍救援北漢必經之路上的石嶺關。6萬遼軍行至石嶺關東側白馬嶺附近的北木口河時,宋軍已嚴陣以待。遼監軍敵烈欲過河強攻宋軍。騎兵之優勢在於利用平坦地形,發揮速度優勢,靈活迂迴包抄,攻敵兩翼和身後。正面攻擊陣型嚴密和良好訓練的步兵則犯了兵家大忌,更何況在過河的不利形勢下。

北宋軍隊戰鬥力如何?

宋軍主將郭進遵照兵法“半渡而擊之”,趁遼騎過河混亂之際以步兵猛烈衝擊。是役,包括敵烈在內的五位遼朝高級將領被殺,士兵死傷無數。遼援軍及時趕到,郭進兵力較少遂撤軍而去。白馬嶺之戰是宋遼開戰以來宋軍第一次戰果較大的勝利。

這場戰爭無論從戰略安排、戰術運用以及戰鬥能力,宋軍的表現都無可挑剔。宋太宗派郭進佔據石嶺關,控制遼軍行軍通道,交戰前已贏得先手。郭進作為主將兵法嫻熟,善於把握機會,以己之長克敵之短。宋兵剛猛無畏的衝擊搏殺令遼軍驚慌失措又進退兩難。這樣有勇有謀的宋軍怎能不勝,哪有半點“積弱”的跡象?

宋軍本有機會擴大戰果,但石嶺關監軍田欽祚與郭進不和,故按兵不動,錯失良機。白馬嶺戰役之前,田欽祚販運軍資牟利,宋太宗得知後,卻仍令前者在石嶺關監軍。

宋太宗陰謀登基後,擔心五代時期常見的武將篡位重演,因此對功高能戰的宋軍將領頗為猜忌。雖然從太祖皇帝開始,宋朝就有崇文抑武的傾向,太宗對武將的打壓限制空前擴大。宋太宗一面提拔一批忠心謹慎之輩出任軍中要職,一面派監軍(很多是外戚)監視領兵在外的武將,這也是田欽祚有罪卻仍被重用的關鍵原因。田欽祚有太宗支持,有恃無恐,最後竟言語相譏,逼得一代名將郭進自縊而亡。

滿城和雁門關之役:宋軍連戰連捷

第一次北伐失敗、宋太宗返回開封后,並沒有在鎮州、定州、滿城一帶的前線明確指定一位戰區指揮官,以統籌規劃未來的軍事行動。理論上,知定州崔翰、鎮州都鈐轄劉廷翰、鎮州節度使李漢瓊、河陽節度使崔彥進四將都可以按照聖旨“得以便宜從事”,這是宋太宗對武將指揮權的分權與制衡。太宗甚至給前方將領留下了具體作戰的陣法圖——“賜陣圖,分為八陣,俾以從事”。

所謂八陣圖,即將宋軍分為八陣,陣與陣之間相距百步,這樣做分散兵力,增加了戰場組織協調難度,令敵方有機可乘,是完全不顧具體形勢的紙上談兵。

979年底,遼軍10萬人大舉南侵至滿城一帶。崔翰等人慾按照宋太宗的旨意以八陣應敵,兩位將軍趙延進和李繼隆強烈反對,尤其後者指出“兵貴適變,安可以預料為定”,宋軍大幸。宋軍排出了實用靈活的前後兩陣,並用詐降計麻痺遼軍。遼軍一擊即潰,逃亡過程中,又遭宋軍崔彥進部隊伏擊。滿城會戰,宋軍斬首萬級、俘虜三萬人,是宋遼開戰以來宋軍戰果最大的一次勝利。

戰前反對八陣圖的兩位將領趙延進和李繼隆都是外戚,同時也是監軍,他們的職責本是監督主將運用八陣圖。幸而,他們做出了理性明智的判斷,宋軍勝利才有了可靠保障。滿城戰役雖有太宗“將從中御”干預前線指揮權,宋軍卻能大勝,關鍵在於北宋武將臨敵決策和謀略運用的高水準發揮。

北宋軍隊戰鬥力如何?

980年,遼國為報滿城之仇,以10萬大軍殺奔雁門關。據學者實地考證,雁門關廣武溝一帶地形險狹,不利於大部隊行軍。遼軍不熟地形卻輕敵冒進,正好經過廣武溝。宋軍主將潘美以主力嚴守雁門關,北宋著名將領楊業率數千輕騎兵,迂迴至遼軍身後,發動奇襲,潘美則從正面出擊,遼軍10萬之眾大亂,在狹窄崎嶇空間內“狼奔豕突、自相踐踏,傷亡慘重”。宋軍騎兵在戰役中多起輔助作用,但此戰充分發揮機動優勢,立下頭功,為“積弱”的北宋騎兵首次正名。

北宋軍隊戰鬥力如何?

唐河之戰:宋騎正面擊敗遼騎

雍熙北伐失敗後的第二年(988年)9月,遼聖宗率8萬大軍親征,宋軍屢戰屢敗,丟城失地。11月遼軍騎兵在定州附近的唐河與宋軍遭遇。宋騎摧鋒破陣,擊潰遼軍。唐河之戰是宋騎正面擊敗遼騎為數不多的戰例之一。

雍熙北伐的岐溝關、陳家谷戰役以及其後的君子館戰役三場慘敗之後,唐河之戰是宋軍急需的一場報仇雪恥和鼓勵士氣的勝利,因此被宋朝大書特書、誇大戰績——大破遼軍八萬,斬首一萬五千級,獲馬萬匹。

按照學者何冠環的考證,當時遼軍主力並不在定州附近,宋軍擊敗的僅是百餘隊騎兵。遼軍果真遭到如此重創,不大可能一直在北宋境內順利轉戰,並且在第二年輕鬆攻取易州等地。實際上對於988年遼軍南侵致使邊境上極為重要的涿、易二州易手,北宋主要史書均語焉不詳。

縱使如此,此戰衝鋒在前的靜塞騎兵驍勇無敵,竟然戰勝了遼國極優秀的將領耶律休哥率領的騎兵部隊。靜塞騎兵原屬河北廂軍,雍熙北伐宋軍損失慘重,廂軍這樣的二線部隊被迫充當主力。靜塞軍唐河一戰成名,後來也升格為禁軍。“積弱”的廂軍尚有如此驚人的戰鬥力,何況北宋禁軍的精銳騎兵?

宋軍其他勝戰與武器製造

宋太宗在位最後幾年,宋遼基本維持和平狀態。宋真宗上位後,宋遼戰爭再次進入高潮,雙方歷經數次大型會戰,都意識到無法徹底擊敗對方,遂簽下澶淵之盟(1005年)。北宋多次戰果輝煌的戰役發生在真宗朝(997-1022年):1001年的威虜軍會戰,宋軍4萬騎兵大戰包括鐵林軍在內的6萬遼國騎兵,結果遼軍被斬首兩萬;1004年的瀛洲保衛戰,殺死殺傷遼軍6萬人;1016年三都谷之戰,6千宋軍大勝3萬吐蕃軍,殺死吐蕃軍近萬。

不僅如此,為遏制遊牧騎兵,北宋、南宋都竭力研製和推廣強弩等遠射武器。各種單兵弩和重型機械弩廣泛裝備于軍中,北宋床子弩的最大射程1500米,這是冷兵器時代最遠的射程記錄。宋軍強弩在多次戰役(澶淵之戰,1081年的伐夏,1131年的和尚原戰役等)中發揮關鍵作用。君子館之戰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天氣過於寒冷,宋軍無法使用強弩。

宋夏與宋金戰爭:北宋軍力漸衰

與遼講和之後,北宋主要對手是1038年立國的西夏。歷經持續北宋五朝皇帝的戰爭,1119年西夏向宋稱臣(遼與北宋的地位對等,平起平坐),不過12世紀時北宋軍政已嚴重敗壞,外強中乾。

宋徽宗在位時期(1100-1126),遼國力大衰、金人崛起。在金人滅遼過程中,宋朝當權派(童貫、蔡京等人)以為可以趁機奪回燕雲十六州,不顧脣亡齒寒,定下聯金攻遼的政策。

1122年童貫率軍兩次攻遼都大敗而歸。處於亡國絕境中的遼軍竟能將數量極為優勢的宋軍打得潰不成軍。此時宋軍戰鬥力之低下才是真正的“積弱”,北宋的無能表現被金人看在眼裡,金人亡遼後不久遂南下滅宋。

北宋軍隊戰鬥力如何?

北宋軍力不輸漢唐

如前所述,從宋太宗到真宗,北宋對遼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但從多次戰役結果來看,雙方是互有勝負,打成平手。宋軍多位前線將領表現出了較好的軍事素養和指揮能力,宋軍主力步兵、數量較少的騎兵以及二線部隊都表現出色,甚至超水平發揮。與西夏近百年的戰爭,宋軍則最終獲勝,因此所謂的軍事積弱在北宋大部分時期是不成立的。

相對於西漢和盛唐的疆域面積,宋朝相差甚遠。北宋未能如漢唐朝那樣征服遊牧國家(因而對比之下顯得不夠強勢),一個關鍵原因是優良戰馬不足。北宋政府養馬數量最多不過21萬匹,而西漢漢武帝有40萬匹,唐朝最多高達70.6萬匹,創造世界歷史記錄。對有著廣闊草原腹地的遼國,沒有強大的騎兵,宋朝即使奪回了燕雲十六州,恐怕也無力遠征。以步兵為主力、騎兵為機動的彈性防禦策略,才是宋朝的理性選擇。

北宋軍隊戰鬥力如何?

遼和西夏,尤其是前者,軍事上盡力保持遊牧部落的尚武悍勇,學習宋朝的攻城戰術和器械製造;同時改革部族政治體制,招納漢民、任用漢官,刻意學習中原文明的官僚管理制度,從而建立兼具兩種文明優點的、相對穩定的二元制國家。因此遼和西夏以良好的經濟基礎和持久作戰的堅韌與北宋進行長期大規模的戰爭。宋國力雖比西夏強,但軍政腐敗已經較嚴重,因此戰事持續更長時間。

種種客觀條件的制約以及崇文抑武等不利的制度環境下,面對實力強勁的二元制遊牧王朝遼與西夏,宋軍在戰事中(尤其是對遼戰爭)展現出的戰鬥力和武將指揮素養可圈可點,不輸漢唐,強弩等武器製造上更具優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