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知道05年就上線了,比知乎早五年,為何知乎還能做大?

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10 個回答
望月的博客
2017-03-03

因為百度知道和知乎完全就是兩個不同類型的產品啊,這就好比問“為什麼知乎那麼好了,分答為什麼還能火爆起來”是一樣一樣的。


百度知道和知乎的區別是很大的:


1.知乎相較於百度知道的SNS關係更為緊密


舉例:在百度知道是提問——回答——再見,而在知乎則可以關注話題、關注人。


2.知乎相較於百度知道的討論範圍更廣


舉例:在百度知道是知道嗎——知道,而在知乎問題很多時候不是問題,更多時候是“一個話題”,而回答也不是答案,更多時候是”一些觀點"。


簡言之,知道止於答案,知乎始於答案。


3.知乎相較於百度知道的門檻更高


百度知道包羅萬象,大多都可以獲得回答,而在知乎如果不善於提問,或者提的問題不具有“話題性”,很多時候是不會得到回答的。


當然還有很多,兩個不同形態的產品,擁有不同的用戶群體、不同的使用場景,知乎在百度知道之後做大就毫不奇怪了。

福州禅武
2017-02-25

知乎問答走專業化,有較嚴謹的審查,百度知道打醬油的人多。

知乎本身並不是搜索引擎,沒有入口,所以他一開始就是精確定位,走專業化道路,第一批用戶都是經過知乎邀請來參加,相對專業的高手,有些是非常厲害的高手。知乎允許外部鏈接,尊重知識產權,回答者可以設置。百度知道05年就上線了,比知乎早五年,為何知乎還能做大?

百度不允許外部鏈接,圖片中不允有廣告嫌疑字體。不注重知識權保護。百度知道05年就上線了,比知乎早五年,為何知乎還能做大?

這對於當下互聯網,知識版權是越來越重要了,互聯網純免費的高端知識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無償貢獻。

知乎點贊,都會及時通知作者,使會答很有成就感,

知乎會把個人信息合理的放在明顯的位置,任何人上網都是有商業需求,沒利益的事誰會做呢,

百度知道05年就上線了,比知乎早五年,為何知乎還能做大?

百度給的個人頁面;聯繫的方式不允許填寫。百度知道05年就上線了,比知乎早五年,為何知乎還能做大?馬雲說過,不賺錢是不道德的,賺錢沒有錯,不應該有羞恥感,做企業不賺錢才應該有羞恥感。馬雲說到,賺錢是為了做更多更好的事情。

套路专家
2017-03-04

三年前,知乎推出了第一本電子書 —— 知乎週刊。其後,他們又相繼推出了另外三個電子書系列,分別是“知乎鹽”“知乎一小時”和“知乎週刊 Plus”。

過去,你可能在亞馬遜或豆瓣讀書平臺上接觸過這些書籍,現在知乎決定把電子書也搬到自己的平臺上。

在新版知乎應用的“更多” Tab 裡,新增了一個我的書架選項,點擊書架右上角即可進入知乎書店,以後你可以直接在這裡購買和閱讀知乎出品的電子書。

這個欄目承襲了知乎原有的一些風格,比如在書籍購買頁你可以進行點贊和評論,作者可以直接回復讀者的評論。點擊書籍作者的頭像,會直接鏈接到作者的知乎主頁。主頁打通了每一個用戶的 Live、問答、專欄等不同內容。百度知道05年就上線了,比知乎早五年,為何知乎還能做大?

和之前的 Live、值乎一樣,知乎書店也是為知乎上的內容生產者提供回報

書店是今年知乎在加入了值乎、知乎 Live 等功能之後,又增加的一項知識變現功能。

推出的這些不同功能背後,折射著知乎一直以來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如何讓用戶持續不斷地分享高質量的信息?

五年來,知乎從一個小眾聚集地逐漸變成了一個擁有 5000 萬註冊用戶的平臺。隨之而來的變化是用戶每天接觸信息的渠道從電腦變成了手機。

這意味著人們在碎片化信息充斥的時代,你很難再像原來坐在電腦前一樣,認認真真組織好語言回答每個問題。這對知乎的影響是——優質答案會逐漸變少,所謂的“精英群體”也開始流失。

另外一個問題是,早期混知乎,用戶獲取曝光度、成為大 V 的唯一途徑是儘可能多地回答自己擅長的問題,並寫出高點贊數的答案。

但沒太多人有動力年復一年一直這麼做。

所以知乎做了一些嘗試來解決這個問題。打造知乎書店、值乎或是知乎 Live,都為那些優質回答者提供了除問答之外的更多途徑來實現知識變現。

以知乎 Live 為例,根據知乎的統計數據,上線三個月,Live 共推出了 557 場講座。一場大約時長為 1 小時的在線語音講座,能為講者帶來單場上萬元的收入。百度知道05年就上線了,比知乎早五年,為何知乎還能做大?

其中知乎用戶葛巾所做的一場“正裝入門:先穿對,再穿貴”的 Live,總計有超過 3 萬人花 50 元聽了這場 Live(200 人現場,其他是之後買的回顧),創造了整場收入超過 15 萬的數字。

同樣為內容貢獻者提供回報的還有值乎,在 60 秒語音問答的火爆消退後,知乎加入了一對一諮詢功能,增加知乎裡有影響力的 “大 V” 答主們知識變現的路徑。

相比起知乎 Live 或者值乎,知乎書店可能是不那麼高效率的知識變現方式,本來電子書定價就不高, App Store 內的應用所提供的應用內虛擬物品購買,還需要繳納 30% 的收益給蘋果。如果之後和出版社合作,按慣例大部分收入得給出版社。

總之這對知乎來說沒什麼“錢途”。但“出書”對寫東西的人是一種激勵,現在搬到知乎應用裡,則能幫助買書的人直接關注到作者。

只是這些激勵更多隻給了一小圈人

除了知識變現,媒體溝通會上經常提及的還有“規模化”一詞。

“知乎 Live 要在接下來擴展它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知乎的機構帳號希望和更多領域合作,實現規模化的發展階段”。

這些都是知乎的創始人們在現場所提到的願景。

當知乎創始人們談著“規模化”,你會發現知乎社區背後運作的機制卻依然是那套早期的方式。

如果你認真觀察,會發現在知乎裡,排在最前面的不一定是點贊最多的答案。這是因為早期進入知乎社區的用戶將擁有更高決定答案優質與否的權重。

說白了就是,周源為你的答案點個贊,可能等同於十個普通用戶給你點的贊。

這在早期是一個有效的讓好內容脫離雜音的運營方式。但進入知乎越早,並不代表著就是最好的回答者,這批早期聚集在知乎的群體大多隻代表當時知乎團隊能接觸到的人,他們自然在一些領域能有不錯的見解,但範圍是小的。

知乎 Live 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

知乎的聯合創始人李申申在接受《好奇心日報》採訪時說:

“目前知乎 Live 的挑選方法主要還是靠團隊,個人也可以通過郵件進行申請。”

但知乎並沒有形成一套工具化的挑選方法,什麼樣的標準能入圍依然是知乎團隊說了算。

最美應用的創始人馬力在知乎上算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媒記網的一篇文章提到: 知乎用戶個人認證資格其實很有玄機,除了 500 強,BAT 之流,其他企業能不能被認證為“知名企業”主要看知乎管理層知不知道這個企業。

像馬力這樣的用戶,擁有 18.7 萬的關注者,他曾是創新工廠早期成員,知乎在創辦兩個月後就獲得了創新工廠投資。

儘管馬力做的這款應用在蘋果 App Store 中國區排名長期在 1500 名之外,但這不妨礙它在知乎團隊的眼裡成為一家“知名企業”。

知乎的註冊用戶已經達到了 5000 萬,但它的運作方式依然主要靠著一個 100 多人團隊裡的個人主觀判斷。

但問題是這個全部在北京工作,具體到社區運營可能不足 20 人的團隊的視野,如何能夠決定 5000 萬知乎用戶想看什麼內容? 想要了解哪些領域?

這也並不是周源想做的事情。今年六月,《好奇心日報》採訪他時,周源拿王思聰舉例子:

“如果你找個王思聰,你永遠有辦法去找他,這些就是放在那裡的。但是有知識、普通一點的人,他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在一個平臺上被別人認識,能夠成名,這個事情是需要下決心去搭建的。”

我們看到知乎採用了很多方法來激勵優質內容的出現,也在使閱讀、搜索、問答這些功能互相打通和連接。

但大部分涉及變現的新功能還都是依靠人來挑選,從 Live 到書都是如此。誰來做 Live、怎麼做、更多回答還是更多照著自己的計劃談……都是知乎團隊直接參與其中。

想實現知乎自己所說的“規模”,它大概得放棄一些自己原本熟悉的路徑。

哈哈欠为你违逆
2017-03-05

百度知道是互動問答類工具產品,而知乎是披著問答外衣的社區產品。

百度知道05年就上線了,比知乎早五年,為何知乎還能做大?

在百度知道上:你不知道,度友讓你知道。在知乎上:你不知道,知友知道你不知道,但是不會直接讓你知道,而是繞了幾圈之後讓你知道他知道。知道的答案好像在說:“您滿意嗎?”,知乎的答案似乎是在展示:“我牛嗎?”百度知道是在自己遇到困難時提問解決辦法,知乎是要提出一個大家感興趣的問題。相較而言,百度知道更利於解決問題,知乎更喜歡討論問題。


知乎的對手並非百度知道,而是百度派、頭條問答。百度派背靠百度搜索,頭條問答根據今日頭條的算法推薦,能把問題主動推送給感興趣的人群。

百度知道05年就上線了,比知乎早五年,為何知乎還能做大?

拿“百度派”來說,它還有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增強百度對需要專業知識的細分搜索領域的能力。當初知道和貼吧設計出來,就是用人工的方式,大大補齊了機器搜索的短板。“百度派”一定不能做成一個像“百度知道”那樣由用戶自運營和維護的平臺。


雖然,我們不能簡單地貶低百度知道作為一個初級問答平臺的作用。畢竟,相比UC問啊,百度知道更全面;相比360問答,百度知道更規範;相比搜狗問問,百度知道更活躍。但是,我更樂於見到:官方投入重度的運營力量進行維護成為百度派的一個常態。


知乎的崛起與其早期的剋制和後期在內容上的厚積薄發密不可分。

2017年4月26日,知乎宣佈支持「七天無理由退款」攪局知識付費;5月17日,知乎上線“市場”獨立入口,聲稱要像亞馬遜一樣賣知識。在最近更新的知乎App版本中,知乎方面對產品戰略級調整,Tab欄中新增了名為“市場”的頂級獨立入口。


早先的搜索是索引關鍵詞的引擎,未來的搜索可能會逐步過渡到索引知識的引擎。從表面文字的表達和 query 的匹配,已經是上一個時代的事情。下一個時代,後移動時代的事情是:用戶真實的需求和百度已經積累的知識之間的深度匹配。


問答何嘗不是一種除了文章、圖集、視頻、直播之外的內容形式?

一日搞笑短视频
2017-02-25

用知乎是因為知乎的魅力,用百度是逼不得已!

況且知乎是專業性強的集結地,而百度使用者龍蛇混雜。

只能說,知乎很明白自己的定位在哪裡,做垂直方向,越到後期,垂直方向的優勢越明顯!

1.消費者的粘性越來越大!

2.垂直方向吸引更多消費者

3.垂直方向得到資本的親睞

雖然說百度知道依託百度強大的流量入口,但是百度在這方面做的推廣並不夠,補貼也不夠,沒有形成品牌,連品牌都沒有怎麼能讓消費者就在這裡!

久而久之,越來越多的人粘在了知乎

不過現在的頭條問答也不錯了,畢竟剛做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百度知道05年就上線了,比知乎早五年,為何知乎還能做大?

只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噴子!

Jason74577376
2017-05-27

有個名詞叫做“細分市場”, 知乎在從問答社區中細分出一個“高品質”問答社區,他服務於追求更專業問答的人群,定位人群更細分,隨著各行業大牛的入住,吸引了更多愛智求真的小夥伴的使用。

同樣有很多細分市場的產品火的例子,比如陌陌作為一款陌生人社交軟件,細分了社交領域,避開了微信的熟人社交,起初以“約炮神奇”捕獲大量用戶,目前也很成功。

隔壁隔壁老赵
2017-03-11

百度知道雖然上線的早但並沒有知乎出名,我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1用戶體驗

百度在做用戶體驗方面是極為糟糕的,似乎百度現在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李彥宏也提出了“用戶至上”,百度知道至今只是一個網頁,廣告的篇幅較大,要知道現在用戶最煩什麼,不就是廣告嗎,而且通篇都是問題,雖然有直入主題之感,但對於用戶與提問者之間的互動來說還是很糟糕的。
百度知道05年就上線了,比知乎早五年,為何知乎還能做大?

反看知乎,精準化的個性推薦,提問者與回答者有較高的互動度,知乎對問題的回答有較高的規範。

2.定位不同
百度知道05年就上線了,比知乎早五年,為何知乎還能做大?
百度的目標是做全球最大的問答平臺,走的是量

而知乎走的路線與它恰恰相反,注重問題的權威性,走的是質。
百度知道05年就上線了,比知乎早五年,為何知乎還能做大?

闲谈知识
2017-03-02

1、知乎裡面匯聚的是各行各業的精英,但是百度知道不一樣,百度知道里面可以說有十分準確的回答,因為百度知道里面有官方認證的專家教授,再看知乎,沒有那麼知名專家大腕。

2、人們的求知慾望太強,也許是由於缺乏安全感吧,希望自己懂得的知識越多越好,不管是冷門還是熱門,人們都願意去獲取知識,並且這類知識被解釋的通俗易懂。

3、知乎作為一個獨立的社區,社交屬性很強,人們之間可以互相關注,交流問題,看到自己的回答被頂到問題答案的第一個位置,能不有成就感麼?看到自己的關注者唰唰唰地往上長,能不覺得自豪麼?並且由於所提問題的層面不同也導致了答案的不同,百度知道上的答案只有一個可以被採用為滿意答案,知乎不一樣,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只要你的答案在理,有人同意就會被頂上去,所以給用戶的感覺會相當好,用戶粘性自然就上去了。

伪青年的LIFE
2017-03-08

知乎和百度兩個做的側重點不一樣,百度一個是搜索為主,通過百度搜索帶來的流量去發展其他的產品線,我們知道百度有一個全家桶,但是比較好的也就只有百度貼吧和百度地圖。百度通過了一個擴張時期,但由於其他的產品沒有達到消費者的預期,就沒有越來越擴張。知乎作為一個專業的問答軟件,裡面不乏有大神級的人物來分析和回答問題,給人們帶來一種權威性的感覺,慢慢地以這種專業性來吸引其他的使用者來使用。知乎也知道流量上來了,如何保持住這種流量,是知乎需要考慮的最大的問題。知乎能繼續做大的原因就是還在發展期,還沒有沉澱,一個做大做強的企業必須經歷過市場和行業的洗禮。

猫儿可可
2017-02-04

經過對知乎的研究,個人總結其成功有以下幾點:

1、知識的專業性較強,回答的水評較高。

2、知乎不簡單的是一個問答社區,其具有很強的社交屬性,你看百度知道,社交就根本做不起來,回答了就是回答了,然後就就沒了,知乎不一樣,會有置頂啊頂貼啊什麼的,會很有成就感。百度知道到處都是發廣告的、封號的。

3、知乎從建立之初就定位為精英類,裡面匯聚的多是行業精英,回答的非常準確,而知道,很多都是為了掙積分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