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關係真的是水火不容嗎?為什麼慈禧對慈安的女兒卻相當不錯?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關係真的是水火不容嗎?為什麼慈禧對慈安的女兒卻相當不錯?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關係真的是水火不容嗎?為什麼慈禧對慈安的女兒卻相當不錯?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關係真的是水火不容嗎?為什麼慈禧對慈安的女兒卻相當不錯?
3 個回答
老猪的碎碎念
2017-08-24

咱先擺擺歷史上的事實,然後在講講道理,分分鐘你便明白了。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關係真的是水火不容嗎?為什麼慈禧對慈安的女兒卻相當不錯?

先講講慈安太后,人家是正兒八經的出身,老爹是廣西的右江道三等承恩公鈕祜祿·穆揚阿,地道的滿洲鑲黃旗人。家族不能說多牛逼,但也是官宦世家,吃穿用行教育那自然是沒問題,富家自然富養女兒,其性格較好,有知書達理的範兒。所以人家慈安打一進這皇宮大內,就被老公咸豐賞識和稀罕,這不,慈安一起步就是貴嬪,這貴嬪對於剛入宮的女子來說,那地位怎麼能說高呢,那是相當的高了,而且慈安在這條路上是越走越順,平步青雲,在同年的5個月後,地位又飛昇到皇貴妃了,這對於一般的後宮妃嬪們是不可想象的,然後你覺得這就完了麼,並沒有啊,這姐姐在同年的十月份直接乾脆被咸豐老公直接封為大清國最尊貴地位最高的國母了--名正言順的正宮皇后,在後宮乃至全國都是NO1,女人中的巔峰了,大清的後宮三十六院全都是她的管轄範圍,所以這就是真正歷史上的真實的慈安皇后的地位。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關係真的是水火不容嗎?為什麼慈禧對慈安的女兒卻相當不錯?

ok,對比一下這個時候的慈禧,在大清正史上出身竟然是空白,也就是根本就說不清這大姐擱哪裡來的,所以直接導致野史上就亂了套了,活脫脫的傳出來6個疑似出生地,什麼安徽蕪湖說,什麼內蒙呼和浩特說,什麼甘肅蘭州說,什麼浙江乍浦說,什麼山西長治說,什麼北京說,總之沒有人家正宮皇后根正苗紅就對了。

在對比一下同時期,就是他們共同的老公咸豐帝在的時候,她們倆的地位之差,慈安那是正宮皇后,一國之母啊,滿大清最尊貴的女人了,權利也是後宮女人們中的大姐大大大,無出右者。而慈禧呢,這個時候僅僅是一個貴人,貴人各位知道和皇后差幾個等級麼?我給你說一下這後宮交椅的座次,皇后(最牛逼),皇貴妃(第二) 貴妃(老三),妃(老四),嬪(老五),貴人(老六),常在(老七),答應(老八),宮女(不作數)。所以高下立現。根本不是一個level的好伐。後來慈禧中了個大獎,生了一個兒子,而且是咸豐唯一的一個兒子,這下是生著了,憑著兒子給她帶來的榮耀,老公給慈禧連升幾級,成為了貴妃,地位上和慈安依舊是差了2個level,這有毒的電視劇瞎tm演,杜撰慈禧和慈安水火不容,這麼做就是爭奪觀眾眼球,對正史一點不尊重,後宮的等級制度非常嚴苛,絕對不會出現電視中演的那樣,相反,真實的狀態下是平常日子慈禧對慈安,那必須是萬分敬重,好言蜜語,執禮恭順的,絕不敢有半點造次。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關係真的是水火不容嗎?為什麼慈禧對慈安的女兒卻相當不錯?

在咸豐帝死後,人家慈安也是正宮的皇后,慈禧在地位上也和慈安差一個級,只是平常小事慈安都讓慈禧拿主意,但真正大的決定的時候,慈禧還是要和慈安請示才能一同做決定的,史書上都有明確記載,二人在長達二十多年的垂簾訓政,慈禧一直是比較恭順的。並沒有水深火熱的地步。

第二個問題,太好回答了,正史上的慈安皇后和老公咸豐皇帝並沒有生下一兒半女,所以你這個問題慈禧對慈安的女兒好根本不成立,哪來的女兒,洋娃娃麼?

老豬再次強調,多看看正史,別被那些腦殘電視劇給蒙了。

谈古论金
2017-08-27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的關係不是真的水火不容,得從兩方面來看:

首先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但沒有水火不容,而且是配合默契的政治盟友。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關係真的是水火不容嗎?為什麼慈禧對慈安的女兒卻相當不錯?

明朝之前,在禮制上太后只有一位,哪怕是親生兒子當了皇帝,皇帝的生母也只能封為皇太妃,明英宗朱祁鎮去世之後,當時明憲宗(成化帝)的兩位母親,英宗正宮皇后錢氏和憲宗生母周貴妃被分別尊為母后皇太后、聖母皇太后,是為兩宮皇太后。明穆宗(隆慶帝)駕崩後,也有這一制度的實行。到了清代,兩宮皇太后的制度更加成熟完善,清世祖福臨 (順治帝) 繼位之時,其生母孝莊文皇后與孝端文皇后兩宮並尊,孝莊文皇后被尊為聖母皇太后,孝端文皇后被尊為母后皇太后;清聖祖(康熙帝)繼位後,生母佟佳氏被尊為聖母皇太后,而嫡母即順治帝皇后被尊為母后皇太后(《鹿鼎記》中的太后就是這位,當然她不是神龍教教徒假扮的)。到了清文宗(咸豐帝)去世清穆宗(同治帝)繼位,其生母慈禧與嫡母慈安兩宮並尊:孝貞顯皇后 (慈安) 為母后皇太后,又稱東太后;孝欽顯皇后 (慈禧)被尊為聖母皇太后,又稱西太后。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關係真的是水火不容嗎?為什麼慈禧對慈安的女兒卻相當不錯?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關係真的是水火不容嗎?為什麼慈禧對慈安的女兒卻相當不錯?

咸豐十一年(1861)咸豐帝病死後,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了一次宮廷政變。清除了咸豐帝委任的八位贊襄政務大臣(即顧命八大臣)勢力。政變之後,以兩宮垂簾、親王秉政的方式形成了新的政治格局,這次政變時在辛酉年,所以稱為辛酉政變,又稱“祺祥政變”、“北京政變”

在後世史書和小說影視等文藝作品中,慈安彷彿只是一個傀儡道具,即使辛酉政變也被描述成慈禧和各路勢力暗中聯絡而發動完成的,但事實上,不但慈安本身支持和加入某一方是政治上舉足輕重的砝碼,就是在具體的操作上,給恭親王奕訢暗中傳遞消息,在技術上也離不開慈安的參與。

政變完成之後,由於慈安在在個性上不喜涉足具體政務,比較超脫,就放手讓有著強烈的政治慾望慈禧去做,自己也樂得逍遙自在、優遊歲月。但是,慈安的超脫並不意味著慈禧可以(像她後來尤其是晚年那樣)任性而為,凡是朝政大事還是要慈安最後拍板。

慈安被慈禧稱為“姐姐”,但這個姐姐是禮制上的尊崇,實際慈安年齡比慈禧小,但也正因為有禮制的約束,慈禧並不敢逾越半分,史稱“慈禧懾於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禮”。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關係真的是水火不容嗎?為什麼慈禧對慈安的女兒卻相當不錯?

因此,在兩宮垂簾的早期,也就是兩宮共同垂簾時期,清政府中樞的一系列政策還是比較妥善有效的。慈安優於德,在臣僚百姓心目中有著巨大威望和凝聚力、感召力;慈禧優於才,大小政務,皆能從容處置,這麼一來,兩宮皇太后可謂各有所長,相得益彰,配合默契。

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慈安賢明,慈禧警敏饒機智,兩宮同心一德實現了“同治中興”。同治這個年號在這一階段,從其隱含的兩宮同治、君臣同治的意思來看也可謂名副其實。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關係真的是水火不容嗎?為什麼慈禧對慈安的女兒卻相當不錯?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關係真的是水火不容嗎?為什麼慈禧對慈安的女兒卻相當不錯?

從這個意義上講,慈禧和慈安的關係並不是所謂水火不容。

慈安被慈禧下毒毒死雖然在一貫注重史實的準確性的臺灣著名歷史小說家高陽先生筆下也言之鑿鑿,描繪得繪聲繪色,但是其真實性非常值得懷疑,在這裡就不贅述了。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關係真的是水火不容嗎?為什麼慈禧對慈安的女兒卻相當不錯?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關係真的是水火不容嗎?為什麼慈禧對慈安的女兒卻相當不錯?

不過,這並意味著慈禧太后對慈安太后心中沒有芥蒂,事實上,慈禧太后對自己不是咸豐帝的嫡妻這個狀態心中始終鬱結。

從後來兩個小事情可以反映出這一點:

後來同治帝的皇后阿魯特氏為自己“維權”的時候自稱是從大清門進來的(強調自己的皇后身份)反而激怒慈禧太后,最後迫害死這個兒媳婦。

出使歐洲的張蔭桓從海外給慈禧太后帶來一個綠寶石首飾,本來馬屁已經拍進了,被李蓮英使壞說了句“也虧他想得周全,難道咱們不配用紅的”,立馬讓慈禧太后轉喜為怒,最後張蔭桓的結局不好也與此有關。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關係真的是水火不容嗎?為什麼慈禧對慈安的女兒卻相當不錯?

種種慈禧太后對嫡庶之分的執念,其根本還是與慈安太后關係留在她心中始終耿耿於懷的刺。

慈安太后沒有生過一個孩子,所以慈禧對慈安的女兒卻相當不錯這個說法無從說起,或許題主想說的是慈禧太后一直寵愛的恭親王的女兒榮壽固倫公主。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關係真的是水火不容嗎?為什麼慈禧對慈安的女兒卻相當不錯?

榮壽公主是恭親王奕訢的長女,一來是為了籠絡恭親王,二來慈禧太后本身也喜歡這個女孩子,所以慈禧太后(注意也是和慈安太后一起)將七歲的她接進宮中撫養,後特旨封為固倫公主——也就是說本來是親王的女兒,特別授予皇帝女兒的身份,享受相應待遇。

榮壽公主是慈禧太后晚年少數敢直接面諫她的人物之一,對同治帝、光緒帝而言也是一個苦心調護的大姐姐。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關係真的是水火不容嗎?為什麼慈禧對慈安的女兒卻相當不錯?

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訢有合作也有政治分歧乃至政治鬥爭(如“甲申易樞”等),但對榮壽公主一直非常厚愛和善待,這充分說明政治人物之為政治人物,本身就把政治和個人感情分得相當清楚。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關係真的是水火不容嗎?為什麼慈禧對慈安的女兒卻相當不錯?

时光少年依旧蓝114344376
2017-08-24

感謝悟空問答誠邀



禧和慈安都是咸豐的妃子,而慈安是皇后,慈禧是太子的母親。咸豐死後,她們倆都被尊為皇太后。慈禧為西太后,慈安為東太后,她們倆是咸豐的正室與側室的關係。

一段清末史,留下了“兩宮太后”之間諸多的疑案。由於最終清末政壇“女主”慈禧當權,西太后慈禧和正宮太后慈安的關係,便被前者搗成了一潭渾水,使後人難於從中看出真相。在這段其實清晰而被搗成的“渾水”中,後人至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一,忘記這段兩宮太后關係史,不論過程是非,只論結果成敗,是搗成“渾水”者慈禧的主旨;二,是慈禧,才在這段歷史的渾水中摸到了魚。尤其是,在時人筆記對慈安“長厚”、“溫和”的讚美詞中,另一撥人透過這種讚美看到了人性的劣根,便是對“摸魚”者的妒忌。這更使得這段“水”愈發渾濁而“深如海”了。

史筆關於慈禧與正宮慈安的第一次矛盾衝突記載,是“蘭貴人”(後來慈禧)入宮得寵之際。有一段時間,咸豐皇帝表現得像《長恨歌》所謂那樣: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皇宮“祖宗之法”規定,但凡皇帝每夜“臨幸”某妃,都由太監將名冊一式二份,一式由內監“敬事房”收錄,一式交於正宮皇后。皇帝也難。皇帝不上朝的消息經由太監傳到了正宮慈安耳中,慈安便手持“祖訓”前往干預。待咸豐皇帝前腳走,慈安便把“蘭貴人”喚至皇后行使權力的坤寧宮,命令哭哭啼啼的“蘭貴人”下跪,宣示她不守“婦道”。正欲家法從事,人走心在的咸豐皇帝匆匆走了進來,大呼“請皇后免責,蘭兒已有娠矣”。慈安聽到此言,連忙下座說:“帝胡不早言,吾之杖伊,遵祖制也,受杖墮娠,失祖訓矣。皇上春秋雖盛,儲宮未備,吾安可守一訓,而失列祖列宗之遺意哉?”(引自許指嚴《十葉野聞》)皇上造人計劃,關乎國運千秋大業,朝政此時彼時,何足道哉?

史筆明確記載的“兩宮”第二次衝突,發生在光緒六年(1880年)的咸豐皇帝東陵祭祀儀式上。中國人都知道,祭祀儀式都有一定的規矩。在那個時代,尤其對於皇家來說,它幾乎超越了“國法”。咸豐皇帝死前,西宮太后慈禧不過是“懿貴妃”,咸豐死後才升為“西太后”。就是說,如果此時咸豐皇帝九泉下有知,他還不認識這個“西太后”呢。祭祀開始,慈安堅持按咸豐帝生前規矩,慈安居前,旁邊空位留給先於咸豐帝死去的那位“正後”,而慈禧稍居下位。對此,慈禧據理力爭,兩宮太后並坐“垂簾”已久,還提這種陳芝麻爛穀子的所謂規矩,是對現實西太后的侮辱,叫她何能“母儀天下”?最終儀式依就了慈禧意願。史筆記載,這次在皇家祭祀公開場合中的爭執,使得西后對正宮東太后尤為“銜恨”。

兩宮的第三次爭執,要算因剛得寵的李蓮英而引起。史述清末李蓮英小心謹慎、低調做人、左右逢源,但早期的他並非如此。某日慈安坐轎經過宮中某殿,李蓮英正與某小太監玩摜跤比賽。深知“兩宮”權力高低的李蓮英對東宮慈安的轎子視而不見,仍然擋於道中玩興正濃。在慈安的呼斥下,李蓮英才退於路邊跪下,一臉滿不在乎的樣子。史筆說,慈安欲對李蓮英行使“杖責”,竟有後宮中人為其“緩頰”說情。看來,西宮慈禧能力和權力大於正宮慈安,已是後宮之中為人所共知的事實,不是慈安遺留的正宮地位所能決定的。史筆甚至評論,就連恭親王,也由於知道慈禧與慈安有矛盾,不敢效忠於慈安,而是恭順於慈禧。可見慈禧當時的霸權人氣。氣呼呼的慈安改道去見慈禧,說:儘管李蓮英有一點才能,也不過是一太監,應受祖訓限制,對兩宮太后一律敬畏,你怎麼可以放任他,讓他只知有西宮、不知有東宮?慈禧反詰說:李蓮英不過是一個奴才罷了,太后要杖他殺他,就像對待一隻豬一隻羊,我怎麼可以庇護?對他要怎麼樣就怎麼樣,何必來責備我?慈禧很會說理。

史筆所載的兩宮太后第四次衝突,更具詭祕性,與它連在一起的,是慈安“暴卒”。由於它涉及數千年中國主流文化發展成為的“道德”大是大非問題,歷來道仕們寧願披之以“衣冠”而成為道貌岸然,而掩之以道祖所言“食色性也”,它掩蓋了真本人性而成為“偽道”。處於主流道德說教下的慈禧,也不能不對她27歲開始寡居的人性慾望諱莫如深。這種諱莫如深,只在語言上而非在具體行動上——這是分裂式的行為按本性而語言按“道德”的歷史現象。

史冊記載清楚,慈安暴死那年1881年,慈禧正生了一場持續很長一段時日的大病。當“暴死”這個消息剛傳出,清廷軍機處和總理衙門的那些官宦們還以為慈禧死了呢。原來,慈禧在生病之際,“垂簾聽政”便由慈安一人獨當。慈安見識自在慈禧之下,凡對主政的恭親王有不放心的疑難問題,慈安便“就商”於病榻之上的慈禧。某日清早,慈安又帶著這種疑難問題去請教慈禧。由於時間尚早,外間太監未及通報,慈安進入,搖手示意宮女不要聲張。及至慈安踏入正殿,便聞到一股血腥味,步入寢室,只見慈禧橫臥榻上,邊上有一男子正為她撫背捶腰。

關於這次慈禧生病,由於“正史”無確切記載,史述有很多爭議,有說正常生病,有說小產。至於“小產”的作俑者,史述也有爭議,有說戲子伶人,有說清末重臣榮祿。這些各自言之鑿鑿的“公婆說理”,使這種本來符合真性情、薄如窗紙的史實,成為了“渾水”,成為了“深如海”。不過,那位八國聯軍後進入皇宮、受過西式教育而思想比較開明、深得慈禧太后寵愛的“德齡公主”,從晚年慈禧對榮祿的情感不經意表露中,得出了一個結論:她比較傾信於那個男子是榮祿(有近代史學者從榮祿的升遷中尋找蛛絲馬跡)。當然,有感情和實際行為可能不在同一人,也難說。

史傳就在這次慈安發現之際,慈禧向正宮娘娘大談數十年姊妹情,大談兩人做女人難、做寡居女人更難、做寡居皇太后難上加難的苦難歷程,說得慈安眼淚稀里嘩啦,把咸豐帝臨終那份處置“懿貴妃”的手書出示給了“知錯能改”的慈禧。

慈禧一生善於製造懸念與懸案,她自己病重而別人“暴卒”的相似一幕還出現在她臨終。1908年11月,清廷官宦只知太后患重病,忽然傳出光緒帝死亡,使人疑竇叢生。“先傳太后危篤,初未聞帝病加劇,乃帝先崩,疑傳紛起”(金樑《光宣小傳》)。現代科技手段揭示,光緒死於砒霜中毒。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關係真的是水火不容嗎?為什麼慈禧對慈安的女兒卻相當不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