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萬蘇聯軍隊佔領了伊朗,為何最後不得不全面撤軍?

10 個回答
萨沙
2019-07-25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伊朗當時的情況特殊。

1921年,伊朗軍官禮薩汗,採用軍事政變推翻卡扎爾王朝的最後一位君王艾哈邁德沙·卡扎爾。

由此,伊朗進入巴列維時期,仍然是王國。

禮薩汗就是新一代沙阿(波斯語的國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伊朗當時的情況特殊。

1921年,伊朗軍官禮薩汗,採用軍事政變推翻卡扎爾王朝的最後一位君王艾哈邁德沙·卡扎爾。

由此,伊朗進入巴列維時期,仍然是王國。

禮薩汗就是新一代沙阿(波斯語的國王)。

禮薩汗是一個頗有能力的君主,他仿效土耳其,對伊朗進行了意義深遠的世俗化改革。

在1925年至1941年的16年間,伊朗有了巨大的變化。從一個人人可以欺負的弱國,變為中東世界的大國,國力有很大增強,人民生活也有改善。

但伊朗的國內國外形勢不太好。

因為歷史原因,伊朗西北部的東阿塞拜疆和西阿塞拜疆地區曾經被沙俄控制。

蘇聯成立以後,迫於四面楚歌的國際形勢,及時承認了巴列維王朝的合法性,但始終對伊朗西北部領土虎視眈眈。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伊朗當時的情況特殊。

1921年,伊朗軍官禮薩汗,採用軍事政變推翻卡扎爾王朝的最後一位君王艾哈邁德沙·卡扎爾。

由此,伊朗進入巴列維時期,仍然是王國。

禮薩汗就是新一代沙阿(波斯語的國王)。

禮薩汗是一個頗有能力的君主,他仿效土耳其,對伊朗進行了意義深遠的世俗化改革。

在1925年至1941年的16年間,伊朗有了巨大的變化。從一個人人可以欺負的弱國,變為中東世界的大國,國力有很大增強,人民生活也有改善。

但伊朗的國內國外形勢不太好。

因為歷史原因,伊朗西北部的東阿塞拜疆和西阿塞拜疆地區曾經被沙俄控制。

蘇聯成立以後,迫於四面楚歌的國際形勢,及時承認了巴列維王朝的合法性,但始終對伊朗西北部領土虎視眈眈。

同時,伊朗境內有一條鐵路橫穿全國,聯絡波斯灣和蘇聯的中亞領土。一旦歐洲爆發,可以預料這條路線就成為蘇聯對外的重要運輸線。

所以,伊朗對於蘇聯來說是很重要的。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伊朗當時的情況特殊。

1921年,伊朗軍官禮薩汗,採用軍事政變推翻卡扎爾王朝的最後一位君王艾哈邁德沙·卡扎爾。

由此,伊朗進入巴列維時期,仍然是王國。

禮薩汗就是新一代沙阿(波斯語的國王)。

禮薩汗是一個頗有能力的君主,他仿效土耳其,對伊朗進行了意義深遠的世俗化改革。

在1925年至1941年的16年間,伊朗有了巨大的變化。從一個人人可以欺負的弱國,變為中東世界的大國,國力有很大增強,人民生活也有改善。

但伊朗的國內國外形勢不太好。

因為歷史原因,伊朗西北部的東阿塞拜疆和西阿塞拜疆地區曾經被沙俄控制。

蘇聯成立以後,迫於四面楚歌的國際形勢,及時承認了巴列維王朝的合法性,但始終對伊朗西北部領土虎視眈眈。

同時,伊朗境內有一條鐵路橫穿全國,聯絡波斯灣和蘇聯的中亞領土。一旦歐洲爆發,可以預料這條路線就成為蘇聯對外的重要運輸線。

所以,伊朗對於蘇聯來說是很重要的。

然而,更頭疼的是英國。

伊朗一直被英國控制,目的是獲得重要的石油資源。

在1919年8月9日兩國簽訂英伊協定,規定英國在軍事、財政、關稅等方面享有完全控制權,把伊朗變成保護國。

禮薩汗上臺以後,對這個協議陽奉陰違,逐步抵抗取消。

禮薩汗於1928年5月10日宣佈廢除治外法權,收回關稅自主權。同年成立國家銀行,1930年付出大筆補償費從英國人辦的帝國銀行手裡贖回了鈔票發行權。1931年1月頒佈法令禁止外國人在伊朗佔有農業土地。

英國人對此非常不滿,採用了包括政變和暗殺的手段對待禮薩汗。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伊朗當時的情況特殊。

1921年,伊朗軍官禮薩汗,採用軍事政變推翻卡扎爾王朝的最後一位君王艾哈邁德沙·卡扎爾。

由此,伊朗進入巴列維時期,仍然是王國。

禮薩汗就是新一代沙阿(波斯語的國王)。

禮薩汗是一個頗有能力的君主,他仿效土耳其,對伊朗進行了意義深遠的世俗化改革。

在1925年至1941年的16年間,伊朗有了巨大的變化。從一個人人可以欺負的弱國,變為中東世界的大國,國力有很大增強,人民生活也有改善。

但伊朗的國內國外形勢不太好。

因為歷史原因,伊朗西北部的東阿塞拜疆和西阿塞拜疆地區曾經被沙俄控制。

蘇聯成立以後,迫於四面楚歌的國際形勢,及時承認了巴列維王朝的合法性,但始終對伊朗西北部領土虎視眈眈。

同時,伊朗境內有一條鐵路橫穿全國,聯絡波斯灣和蘇聯的中亞領土。一旦歐洲爆發,可以預料這條路線就成為蘇聯對外的重要運輸線。

所以,伊朗對於蘇聯來說是很重要的。

然而,更頭疼的是英國。

伊朗一直被英國控制,目的是獲得重要的石油資源。

在1919年8月9日兩國簽訂英伊協定,規定英國在軍事、財政、關稅等方面享有完全控制權,把伊朗變成保護國。

禮薩汗上臺以後,對這個協議陽奉陰違,逐步抵抗取消。

禮薩汗於1928年5月10日宣佈廢除治外法權,收回關稅自主權。同年成立國家銀行,1930年付出大筆補償費從英國人辦的帝國銀行手裡贖回了鈔票發行權。1931年1月頒佈法令禁止外國人在伊朗佔有農業土地。

英國人對此非常不滿,採用了包括政變和暗殺的手段對待禮薩汗。

由此,禮薩汗將英國和蘇聯都當作敵人。

二戰爆發以後,德軍一度殺入高加索地區,只逼裡海,距離伊朗近在咫尺。

這種情況下,禮薩汗也試圖利用德國的力量威懾英國和蘇聯,迫使他們讓出在伊朗的特權。

所以禮薩汗一度限制蘇聯人使用鐵路運輸,從伊朗港口運輸英美援助物資到蘇聯境內。

同時,伊朗拒絕驅逐德國人,也不願意向德國宣戰。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伊朗當時的情況特殊。

1921年,伊朗軍官禮薩汗,採用軍事政變推翻卡扎爾王朝的最後一位君王艾哈邁德沙·卡扎爾。

由此,伊朗進入巴列維時期,仍然是王國。

禮薩汗就是新一代沙阿(波斯語的國王)。

禮薩汗是一個頗有能力的君主,他仿效土耳其,對伊朗進行了意義深遠的世俗化改革。

在1925年至1941年的16年間,伊朗有了巨大的變化。從一個人人可以欺負的弱國,變為中東世界的大國,國力有很大增強,人民生活也有改善。

但伊朗的國內國外形勢不太好。

因為歷史原因,伊朗西北部的東阿塞拜疆和西阿塞拜疆地區曾經被沙俄控制。

蘇聯成立以後,迫於四面楚歌的國際形勢,及時承認了巴列維王朝的合法性,但始終對伊朗西北部領土虎視眈眈。

同時,伊朗境內有一條鐵路橫穿全國,聯絡波斯灣和蘇聯的中亞領土。一旦歐洲爆發,可以預料這條路線就成為蘇聯對外的重要運輸線。

所以,伊朗對於蘇聯來說是很重要的。

然而,更頭疼的是英國。

伊朗一直被英國控制,目的是獲得重要的石油資源。

在1919年8月9日兩國簽訂英伊協定,規定英國在軍事、財政、關稅等方面享有完全控制權,把伊朗變成保護國。

禮薩汗上臺以後,對這個協議陽奉陰違,逐步抵抗取消。

禮薩汗於1928年5月10日宣佈廢除治外法權,收回關稅自主權。同年成立國家銀行,1930年付出大筆補償費從英國人辦的帝國銀行手裡贖回了鈔票發行權。1931年1月頒佈法令禁止外國人在伊朗佔有農業土地。

英國人對此非常不滿,採用了包括政變和暗殺的手段對待禮薩汗。

由此,禮薩汗將英國和蘇聯都當作敵人。

二戰爆發以後,德軍一度殺入高加索地區,只逼裡海,距離伊朗近在咫尺。

這種情況下,禮薩汗也試圖利用德國的力量威懾英國和蘇聯,迫使他們讓出在伊朗的特權。

所以禮薩汗一度限制蘇聯人使用鐵路運輸,從伊朗港口運輸英美援助物資到蘇聯境內。

同時,伊朗拒絕驅逐德國人,也不願意向德國宣戰。

英國人和蘇聯人都怒了,決定老賬新賬一起算。

當時禮薩汗的改革造福了伊朗人民,卻使得伊朗既得利益集團以及保守宗教團體極為憤怒。

這些人和英國蘇聯聯手,發動軍事攻擊。

英蘇兩國在1941年6月入侵伊朗,逮捕了禮薩汗及將他流放,兩國控制了伊朗的通訊和鐵路。

1942年,英蘇兩國的盟友美國派遣武裝部隊到伊朗協助維持鐵路的運作。在隨後的數個月內,這三個國家全面控制了伊朗的石油資源,並開闢了各自的補給路線。

禮薩汗政權突然崩坍,殘餘的政府權力亦遭到三國加以限制,禮薩汗的兒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在得到三國同意下才繼任。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伊朗當時的情況特殊。

1921年,伊朗軍官禮薩汗,採用軍事政變推翻卡扎爾王朝的最後一位君王艾哈邁德沙·卡扎爾。

由此,伊朗進入巴列維時期,仍然是王國。

禮薩汗就是新一代沙阿(波斯語的國王)。

禮薩汗是一個頗有能力的君主,他仿效土耳其,對伊朗進行了意義深遠的世俗化改革。

在1925年至1941年的16年間,伊朗有了巨大的變化。從一個人人可以欺負的弱國,變為中東世界的大國,國力有很大增強,人民生活也有改善。

但伊朗的國內國外形勢不太好。

因為歷史原因,伊朗西北部的東阿塞拜疆和西阿塞拜疆地區曾經被沙俄控制。

蘇聯成立以後,迫於四面楚歌的國際形勢,及時承認了巴列維王朝的合法性,但始終對伊朗西北部領土虎視眈眈。

同時,伊朗境內有一條鐵路橫穿全國,聯絡波斯灣和蘇聯的中亞領土。一旦歐洲爆發,可以預料這條路線就成為蘇聯對外的重要運輸線。

所以,伊朗對於蘇聯來說是很重要的。

然而,更頭疼的是英國。

伊朗一直被英國控制,目的是獲得重要的石油資源。

在1919年8月9日兩國簽訂英伊協定,規定英國在軍事、財政、關稅等方面享有完全控制權,把伊朗變成保護國。

禮薩汗上臺以後,對這個協議陽奉陰違,逐步抵抗取消。

禮薩汗於1928年5月10日宣佈廢除治外法權,收回關稅自主權。同年成立國家銀行,1930年付出大筆補償費從英國人辦的帝國銀行手裡贖回了鈔票發行權。1931年1月頒佈法令禁止外國人在伊朗佔有農業土地。

英國人對此非常不滿,採用了包括政變和暗殺的手段對待禮薩汗。

由此,禮薩汗將英國和蘇聯都當作敵人。

二戰爆發以後,德軍一度殺入高加索地區,只逼裡海,距離伊朗近在咫尺。

這種情況下,禮薩汗也試圖利用德國的力量威懾英國和蘇聯,迫使他們讓出在伊朗的特權。

所以禮薩汗一度限制蘇聯人使用鐵路運輸,從伊朗港口運輸英美援助物資到蘇聯境內。

同時,伊朗拒絕驅逐德國人,也不願意向德國宣戰。

英國人和蘇聯人都怒了,決定老賬新賬一起算。

當時禮薩汗的改革造福了伊朗人民,卻使得伊朗既得利益集團以及保守宗教團體極為憤怒。

這些人和英國蘇聯聯手,發動軍事攻擊。

英蘇兩國在1941年6月入侵伊朗,逮捕了禮薩汗及將他流放,兩國控制了伊朗的通訊和鐵路。

1942年,英蘇兩國的盟友美國派遣武裝部隊到伊朗協助維持鐵路的運作。在隨後的數個月內,這三個國家全面控制了伊朗的石油資源,並開闢了各自的補給路線。

禮薩汗政權突然崩坍,殘餘的政府權力亦遭到三國加以限制,禮薩汗的兒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在得到三國同意下才繼任。

二戰結束後,試圖染指中東的美國,強迫英國根據協議在6個月內從伊朗撤軍,自己隨後也撤軍。

但是,美國左右不了蘇聯。

17個師20多萬人的蘇軍,長期駐紮在伊朗西北部,拒不撤軍。蘇聯還扶持了共產黨派伊朗人民黨試圖分裂伊朗。

但伊朗人民一向反對蘇聯,伊朗人民黨的支持者很少,實力弱小。

這邊,冷戰很快開始,美國用盡各種手段壓迫蘇聯撤軍。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伊朗當時的情況特殊。

1921年,伊朗軍官禮薩汗,採用軍事政變推翻卡扎爾王朝的最後一位君王艾哈邁德沙·卡扎爾。

由此,伊朗進入巴列維時期,仍然是王國。

禮薩汗就是新一代沙阿(波斯語的國王)。

禮薩汗是一個頗有能力的君主,他仿效土耳其,對伊朗進行了意義深遠的世俗化改革。

在1925年至1941年的16年間,伊朗有了巨大的變化。從一個人人可以欺負的弱國,變為中東世界的大國,國力有很大增強,人民生活也有改善。

但伊朗的國內國外形勢不太好。

因為歷史原因,伊朗西北部的東阿塞拜疆和西阿塞拜疆地區曾經被沙俄控制。

蘇聯成立以後,迫於四面楚歌的國際形勢,及時承認了巴列維王朝的合法性,但始終對伊朗西北部領土虎視眈眈。

同時,伊朗境內有一條鐵路橫穿全國,聯絡波斯灣和蘇聯的中亞領土。一旦歐洲爆發,可以預料這條路線就成為蘇聯對外的重要運輸線。

所以,伊朗對於蘇聯來說是很重要的。

然而,更頭疼的是英國。

伊朗一直被英國控制,目的是獲得重要的石油資源。

在1919年8月9日兩國簽訂英伊協定,規定英國在軍事、財政、關稅等方面享有完全控制權,把伊朗變成保護國。

禮薩汗上臺以後,對這個協議陽奉陰違,逐步抵抗取消。

禮薩汗於1928年5月10日宣佈廢除治外法權,收回關稅自主權。同年成立國家銀行,1930年付出大筆補償費從英國人辦的帝國銀行手裡贖回了鈔票發行權。1931年1月頒佈法令禁止外國人在伊朗佔有農業土地。

英國人對此非常不滿,採用了包括政變和暗殺的手段對待禮薩汗。

由此,禮薩汗將英國和蘇聯都當作敵人。

二戰爆發以後,德軍一度殺入高加索地區,只逼裡海,距離伊朗近在咫尺。

這種情況下,禮薩汗也試圖利用德國的力量威懾英國和蘇聯,迫使他們讓出在伊朗的特權。

所以禮薩汗一度限制蘇聯人使用鐵路運輸,從伊朗港口運輸英美援助物資到蘇聯境內。

同時,伊朗拒絕驅逐德國人,也不願意向德國宣戰。

英國人和蘇聯人都怒了,決定老賬新賬一起算。

當時禮薩汗的改革造福了伊朗人民,卻使得伊朗既得利益集團以及保守宗教團體極為憤怒。

這些人和英國蘇聯聯手,發動軍事攻擊。

英蘇兩國在1941年6月入侵伊朗,逮捕了禮薩汗及將他流放,兩國控制了伊朗的通訊和鐵路。

1942年,英蘇兩國的盟友美國派遣武裝部隊到伊朗協助維持鐵路的運作。在隨後的數個月內,這三個國家全面控制了伊朗的石油資源,並開闢了各自的補給路線。

禮薩汗政權突然崩坍,殘餘的政府權力亦遭到三國加以限制,禮薩汗的兒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在得到三國同意下才繼任。

二戰結束後,試圖染指中東的美國,強迫英國根據協議在6個月內從伊朗撤軍,自己隨後也撤軍。

但是,美國左右不了蘇聯。

17個師20多萬人的蘇軍,長期駐紮在伊朗西北部,拒不撤軍。蘇聯還扶持了共產黨派伊朗人民黨試圖分裂伊朗。

但伊朗人民一向反對蘇聯,伊朗人民黨的支持者很少,實力弱小。

這邊,冷戰很快開始,美國用盡各種手段壓迫蘇聯撤軍。

而蘇聯卻是簽署過戰後6個月就撤軍的協議,也無法隨便自食其言。新成立的聯合國也多次敦促蘇聯履行約定。

最終,在美國軟硬兼施以及伊朗人民反抗下,蘇軍在1946年5月才撤出伊朗。

蘇軍之所以撤退,主要是美國人的功勞。當時蘇軍在二戰中傷亡慘重,其實無力和美國對抗。

況且,當時美國人還有核武器,蘇聯則沒有。

所以講道理,蘇聯沒有道理;來硬的,蘇聯又搞不過美國人。


隨後小巴列維一直同美國保持親密關係。

期間,穆罕默德·摩薩臺發動政變,推翻了小巴列維政權。然而美國中情局也策劃了政變,將穆罕默德·摩薩臺抓捕後軟禁到死,恢復了小巴列維的執政地位。

地图帝
2019-03-31

二戰時分為歐洲戰場(對德作戰)和亞洲戰場(對日作戰)。但有一個亞洲國家,卻是歐洲戰場交戰各方爭奪的焦點,這就是伊朗。

二戰時分為歐洲戰場(對德作戰)和亞洲戰場(對日作戰)。但有一個亞洲國家,卻是歐洲戰場交戰各方爭奪的焦點,這就是伊朗。

伊朗在二戰時,還處在巴列維王朝時期。1925年12月,卡扎爾王朝的首相禮薩-沙阿-巴列維,取代了卡扎爾王朝。半年後,禮薩加冕登基。1935年,禮薩汗將國名波斯改為伊朗。

二戰前的歐洲,戰爭陰雲籠罩在歐洲上空。對於歐洲各方,伊朗的態度是:誰都不得罪,但不妨和德國走的略近些。這種“中立”得罪了很多國家,比如蘇聯和英國,不過伊朗還是願意這麼做。

在歷史上,英國和沙俄沒少欺負伊朗,佔了伊朗很多便宜。二戰開打前,英國還在伊朗大規模開發石油。伊朗人認為所謂的英伊石油公司,就是英國“偷竊”伊朗石油的工具。

二戰時分為歐洲戰場(對德作戰)和亞洲戰場(對日作戰)。但有一個亞洲國家,卻是歐洲戰場交戰各方爭奪的焦點,這就是伊朗。

伊朗在二戰時,還處在巴列維王朝時期。1925年12月,卡扎爾王朝的首相禮薩-沙阿-巴列維,取代了卡扎爾王朝。半年後,禮薩加冕登基。1935年,禮薩汗將國名波斯改為伊朗。

二戰前的歐洲,戰爭陰雲籠罩在歐洲上空。對於歐洲各方,伊朗的態度是:誰都不得罪,但不妨和德國走的略近些。這種“中立”得罪了很多國家,比如蘇聯和英國,不過伊朗還是願意這麼做。

在歷史上,英國和沙俄沒少欺負伊朗,佔了伊朗很多便宜。二戰開打前,英國還在伊朗大規模開發石油。伊朗人認為所謂的英伊石油公司,就是英國“偷竊”伊朗石油的工具。

伊朗各階層對英國,以及取代沙俄的蘇聯沒多少好感。德國作為英國、蘇聯的敵人,自然被伊朗高看一眼。更何況,德國人的性格和伊朗有些相似,希特勒就宣稱伊朗人屬於雅利安民族,和日耳曼人是兄弟。所以,伊朗對德國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這一點,從足球上也能看出來。伊朗隊球風硬朗,身體強壯、紀律嚴明,號稱亞洲的德國隊。

德國意識到伊朗對於自己征服世界的重要性。看地圖:伊朗位於土耳其以東,蘇聯以南,地近印度。如果控制伊朗,先不說征服亞洲,至少能在蘇聯的背後捅一刀。再說,伊朗的石油儲量太大,足夠德國的戰爭機器喝的。

德國橫掃歐陸,同時大量從伊朗進口石油、糧食。1941年,伊朗對全世界的貿易總額,僅德國就佔了將近一半。更讓英國和蘇聯不能忍受的是,德國在伊朗安插大量“僑民”,實際上多是技術人員,或者是間諜。這些人有的已擠進伊朗要害部門,成為高層領導。這些人對伊朗各界施加影響,企圖把伊朗綁在德國戰車上。已有些伊朗高層被說服,準備接納德軍進入伊朗。

二戰時分為歐洲戰場(對德作戰)和亞洲戰場(對日作戰)。但有一個亞洲國家,卻是歐洲戰場交戰各方爭奪的焦點,這就是伊朗。

伊朗在二戰時,還處在巴列維王朝時期。1925年12月,卡扎爾王朝的首相禮薩-沙阿-巴列維,取代了卡扎爾王朝。半年後,禮薩加冕登基。1935年,禮薩汗將國名波斯改為伊朗。

二戰前的歐洲,戰爭陰雲籠罩在歐洲上空。對於歐洲各方,伊朗的態度是:誰都不得罪,但不妨和德國走的略近些。這種“中立”得罪了很多國家,比如蘇聯和英國,不過伊朗還是願意這麼做。

在歷史上,英國和沙俄沒少欺負伊朗,佔了伊朗很多便宜。二戰開打前,英國還在伊朗大規模開發石油。伊朗人認為所謂的英伊石油公司,就是英國“偷竊”伊朗石油的工具。

伊朗各階層對英國,以及取代沙俄的蘇聯沒多少好感。德國作為英國、蘇聯的敵人,自然被伊朗高看一眼。更何況,德國人的性格和伊朗有些相似,希特勒就宣稱伊朗人屬於雅利安民族,和日耳曼人是兄弟。所以,伊朗對德國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這一點,從足球上也能看出來。伊朗隊球風硬朗,身體強壯、紀律嚴明,號稱亞洲的德國隊。

德國意識到伊朗對於自己征服世界的重要性。看地圖:伊朗位於土耳其以東,蘇聯以南,地近印度。如果控制伊朗,先不說征服亞洲,至少能在蘇聯的背後捅一刀。再說,伊朗的石油儲量太大,足夠德國的戰爭機器喝的。

德國橫掃歐陸,同時大量從伊朗進口石油、糧食。1941年,伊朗對全世界的貿易總額,僅德國就佔了將近一半。更讓英國和蘇聯不能忍受的是,德國在伊朗安插大量“僑民”,實際上多是技術人員,或者是間諜。這些人有的已擠進伊朗要害部門,成為高層領導。這些人對伊朗各界施加影響,企圖把伊朗綁在德國戰車上。已有些伊朗高層被說服,準備接納德軍進入伊朗。

伊朗和德國親如一家,嚇壞了英國和蘇聯。英國還好一些,大不了失去伊朗石油,至少暫時沒有亡國之憂。而蘇聯向來把伊朗視為自己的後院,以及進入印度洋的通道。德國控制伊朗後,德軍可以通過裡海登陸蘇聯的腹地,縮小對莫斯科的包圍圈……

德國在1941年6月22日正式進攻蘇聯,蘇聯意識到伊朗之於自己的重大威脅。蘇聯需要的西方軍事援助,很多都是從伊朗通過裡海運抵蘇聯。如果這條生命線被德國割斷,蘇聯的生存壓力將會增大。

蘇聯找到同樣在伊朗利益受損的英國,兩國決定共同對伊朗動手。蘇聯想對伊朗動武,可又不敢保證一戰必勝。英國催促蘇聯趕緊出兵,其考慮是:讓蘇聯在東線拖住德軍,以確保西線(西歐)的相對安全。

二戰時分為歐洲戰場(對德作戰)和亞洲戰場(對日作戰)。但有一個亞洲國家,卻是歐洲戰場交戰各方爭奪的焦點,這就是伊朗。

伊朗在二戰時,還處在巴列維王朝時期。1925年12月,卡扎爾王朝的首相禮薩-沙阿-巴列維,取代了卡扎爾王朝。半年後,禮薩加冕登基。1935年,禮薩汗將國名波斯改為伊朗。

二戰前的歐洲,戰爭陰雲籠罩在歐洲上空。對於歐洲各方,伊朗的態度是:誰都不得罪,但不妨和德國走的略近些。這種“中立”得罪了很多國家,比如蘇聯和英國,不過伊朗還是願意這麼做。

在歷史上,英國和沙俄沒少欺負伊朗,佔了伊朗很多便宜。二戰開打前,英國還在伊朗大規模開發石油。伊朗人認為所謂的英伊石油公司,就是英國“偷竊”伊朗石油的工具。

伊朗各階層對英國,以及取代沙俄的蘇聯沒多少好感。德國作為英國、蘇聯的敵人,自然被伊朗高看一眼。更何況,德國人的性格和伊朗有些相似,希特勒就宣稱伊朗人屬於雅利安民族,和日耳曼人是兄弟。所以,伊朗對德國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這一點,從足球上也能看出來。伊朗隊球風硬朗,身體強壯、紀律嚴明,號稱亞洲的德國隊。

德國意識到伊朗對於自己征服世界的重要性。看地圖:伊朗位於土耳其以東,蘇聯以南,地近印度。如果控制伊朗,先不說征服亞洲,至少能在蘇聯的背後捅一刀。再說,伊朗的石油儲量太大,足夠德國的戰爭機器喝的。

德國橫掃歐陸,同時大量從伊朗進口石油、糧食。1941年,伊朗對全世界的貿易總額,僅德國就佔了將近一半。更讓英國和蘇聯不能忍受的是,德國在伊朗安插大量“僑民”,實際上多是技術人員,或者是間諜。這些人有的已擠進伊朗要害部門,成為高層領導。這些人對伊朗各界施加影響,企圖把伊朗綁在德國戰車上。已有些伊朗高層被說服,準備接納德軍進入伊朗。

伊朗和德國親如一家,嚇壞了英國和蘇聯。英國還好一些,大不了失去伊朗石油,至少暫時沒有亡國之憂。而蘇聯向來把伊朗視為自己的後院,以及進入印度洋的通道。德國控制伊朗後,德軍可以通過裡海登陸蘇聯的腹地,縮小對莫斯科的包圍圈……

德國在1941年6月22日正式進攻蘇聯,蘇聯意識到伊朗之於自己的重大威脅。蘇聯需要的西方軍事援助,很多都是從伊朗通過裡海運抵蘇聯。如果這條生命線被德國割斷,蘇聯的生存壓力將會增大。

蘇聯找到同樣在伊朗利益受損的英國,兩國決定共同對伊朗動手。蘇聯想對伊朗動武,可又不敢保證一戰必勝。英國催促蘇聯趕緊出兵,其考慮是:讓蘇聯在東線拖住德軍,以確保西線(西歐)的相對安全。

蘇聯和英國在給伊朗下達最後通牒無效後,1941年8月25日,5千蘇軍殺進伊朗北境,而英國在南線進攻,多達數萬人。英、蘇進攻一個擁有自主權的國家,明顯是違法國際法則的。丘吉爾也說了,我們這麼做,實在是迫不得已。

英、蘇都是頂級強國,伊朗那點蝦米兵哪夠吃的?只用了三天,伊朗兵被殲滅。禮薩汗自知得罪蘇、英,馬上說寡人有疾,跑到國外“看病”去了。9月17日,英軍和蘇軍在德黑蘭會師,這意味著伊朗大部分已被英國與蘇聯控制。而在伊朗活躍的兩千多名德國“僑民”,一半被英國扔到澳大利亞薅羊毛。這算是幸運的,另一半德國“僑民”被蘇聯送到西伯利亞喝西北風。

二戰時分為歐洲戰場(對德作戰)和亞洲戰場(對日作戰)。但有一個亞洲國家,卻是歐洲戰場交戰各方爭奪的焦點,這就是伊朗。

伊朗在二戰時,還處在巴列維王朝時期。1925年12月,卡扎爾王朝的首相禮薩-沙阿-巴列維,取代了卡扎爾王朝。半年後,禮薩加冕登基。1935年,禮薩汗將國名波斯改為伊朗。

二戰前的歐洲,戰爭陰雲籠罩在歐洲上空。對於歐洲各方,伊朗的態度是:誰都不得罪,但不妨和德國走的略近些。這種“中立”得罪了很多國家,比如蘇聯和英國,不過伊朗還是願意這麼做。

在歷史上,英國和沙俄沒少欺負伊朗,佔了伊朗很多便宜。二戰開打前,英國還在伊朗大規模開發石油。伊朗人認為所謂的英伊石油公司,就是英國“偷竊”伊朗石油的工具。

伊朗各階層對英國,以及取代沙俄的蘇聯沒多少好感。德國作為英國、蘇聯的敵人,自然被伊朗高看一眼。更何況,德國人的性格和伊朗有些相似,希特勒就宣稱伊朗人屬於雅利安民族,和日耳曼人是兄弟。所以,伊朗對德國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這一點,從足球上也能看出來。伊朗隊球風硬朗,身體強壯、紀律嚴明,號稱亞洲的德國隊。

德國意識到伊朗對於自己征服世界的重要性。看地圖:伊朗位於土耳其以東,蘇聯以南,地近印度。如果控制伊朗,先不說征服亞洲,至少能在蘇聯的背後捅一刀。再說,伊朗的石油儲量太大,足夠德國的戰爭機器喝的。

德國橫掃歐陸,同時大量從伊朗進口石油、糧食。1941年,伊朗對全世界的貿易總額,僅德國就佔了將近一半。更讓英國和蘇聯不能忍受的是,德國在伊朗安插大量“僑民”,實際上多是技術人員,或者是間諜。這些人有的已擠進伊朗要害部門,成為高層領導。這些人對伊朗各界施加影響,企圖把伊朗綁在德國戰車上。已有些伊朗高層被說服,準備接納德軍進入伊朗。

伊朗和德國親如一家,嚇壞了英國和蘇聯。英國還好一些,大不了失去伊朗石油,至少暫時沒有亡國之憂。而蘇聯向來把伊朗視為自己的後院,以及進入印度洋的通道。德國控制伊朗後,德軍可以通過裡海登陸蘇聯的腹地,縮小對莫斯科的包圍圈……

德國在1941年6月22日正式進攻蘇聯,蘇聯意識到伊朗之於自己的重大威脅。蘇聯需要的西方軍事援助,很多都是從伊朗通過裡海運抵蘇聯。如果這條生命線被德國割斷,蘇聯的生存壓力將會增大。

蘇聯找到同樣在伊朗利益受損的英國,兩國決定共同對伊朗動手。蘇聯想對伊朗動武,可又不敢保證一戰必勝。英國催促蘇聯趕緊出兵,其考慮是:讓蘇聯在東線拖住德軍,以確保西線(西歐)的相對安全。

蘇聯和英國在給伊朗下達最後通牒無效後,1941年8月25日,5千蘇軍殺進伊朗北境,而英國在南線進攻,多達數萬人。英、蘇進攻一個擁有自主權的國家,明顯是違法國際法則的。丘吉爾也說了,我們這麼做,實在是迫不得已。

英、蘇都是頂級強國,伊朗那點蝦米兵哪夠吃的?只用了三天,伊朗兵被殲滅。禮薩汗自知得罪蘇、英,馬上說寡人有疾,跑到國外“看病”去了。9月17日,英軍和蘇軍在德黑蘭會師,這意味著伊朗大部分已被英國與蘇聯控制。而在伊朗活躍的兩千多名德國“僑民”,一半被英國扔到澳大利亞薅羊毛。這算是幸運的,另一半德國“僑民”被蘇聯送到西伯利亞喝西北風。

英、蘇聯軍拿下伊朗,對盟軍對德、日作戰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至少在運輸線上如此。德國和日本分別對蘇聯東邊和西邊的港口構成戰略包圍,物資從這兩頭進入蘇聯,都要承擔被攻擊的風險。有了伊朗,物資直接從德、日控制不到的波斯灣進入,風險較小。

這個論點是有數據支撐的。二戰期間,共有790萬噸的戰爭物資進入伊朗,約有500萬噸送給蘇聯。蘇聯至少有60個師拿到了盟軍的這批物資,在對德作戰中有了底氣。

二戰時分為歐洲戰場(對德作戰)和亞洲戰場(對日作戰)。但有一個亞洲國家,卻是歐洲戰場交戰各方爭奪的焦點,這就是伊朗。

伊朗在二戰時,還處在巴列維王朝時期。1925年12月,卡扎爾王朝的首相禮薩-沙阿-巴列維,取代了卡扎爾王朝。半年後,禮薩加冕登基。1935年,禮薩汗將國名波斯改為伊朗。

二戰前的歐洲,戰爭陰雲籠罩在歐洲上空。對於歐洲各方,伊朗的態度是:誰都不得罪,但不妨和德國走的略近些。這種“中立”得罪了很多國家,比如蘇聯和英國,不過伊朗還是願意這麼做。

在歷史上,英國和沙俄沒少欺負伊朗,佔了伊朗很多便宜。二戰開打前,英國還在伊朗大規模開發石油。伊朗人認為所謂的英伊石油公司,就是英國“偷竊”伊朗石油的工具。

伊朗各階層對英國,以及取代沙俄的蘇聯沒多少好感。德國作為英國、蘇聯的敵人,自然被伊朗高看一眼。更何況,德國人的性格和伊朗有些相似,希特勒就宣稱伊朗人屬於雅利安民族,和日耳曼人是兄弟。所以,伊朗對德國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這一點,從足球上也能看出來。伊朗隊球風硬朗,身體強壯、紀律嚴明,號稱亞洲的德國隊。

德國意識到伊朗對於自己征服世界的重要性。看地圖:伊朗位於土耳其以東,蘇聯以南,地近印度。如果控制伊朗,先不說征服亞洲,至少能在蘇聯的背後捅一刀。再說,伊朗的石油儲量太大,足夠德國的戰爭機器喝的。

德國橫掃歐陸,同時大量從伊朗進口石油、糧食。1941年,伊朗對全世界的貿易總額,僅德國就佔了將近一半。更讓英國和蘇聯不能忍受的是,德國在伊朗安插大量“僑民”,實際上多是技術人員,或者是間諜。這些人有的已擠進伊朗要害部門,成為高層領導。這些人對伊朗各界施加影響,企圖把伊朗綁在德國戰車上。已有些伊朗高層被說服,準備接納德軍進入伊朗。

伊朗和德國親如一家,嚇壞了英國和蘇聯。英國還好一些,大不了失去伊朗石油,至少暫時沒有亡國之憂。而蘇聯向來把伊朗視為自己的後院,以及進入印度洋的通道。德國控制伊朗後,德軍可以通過裡海登陸蘇聯的腹地,縮小對莫斯科的包圍圈……

德國在1941年6月22日正式進攻蘇聯,蘇聯意識到伊朗之於自己的重大威脅。蘇聯需要的西方軍事援助,很多都是從伊朗通過裡海運抵蘇聯。如果這條生命線被德國割斷,蘇聯的生存壓力將會增大。

蘇聯找到同樣在伊朗利益受損的英國,兩國決定共同對伊朗動手。蘇聯想對伊朗動武,可又不敢保證一戰必勝。英國催促蘇聯趕緊出兵,其考慮是:讓蘇聯在東線拖住德軍,以確保西線(西歐)的相對安全。

蘇聯和英國在給伊朗下達最後通牒無效後,1941年8月25日,5千蘇軍殺進伊朗北境,而英國在南線進攻,多達數萬人。英、蘇進攻一個擁有自主權的國家,明顯是違法國際法則的。丘吉爾也說了,我們這麼做,實在是迫不得已。

英、蘇都是頂級強國,伊朗那點蝦米兵哪夠吃的?只用了三天,伊朗兵被殲滅。禮薩汗自知得罪蘇、英,馬上說寡人有疾,跑到國外“看病”去了。9月17日,英軍和蘇軍在德黑蘭會師,這意味著伊朗大部分已被英國與蘇聯控制。而在伊朗活躍的兩千多名德國“僑民”,一半被英國扔到澳大利亞薅羊毛。這算是幸運的,另一半德國“僑民”被蘇聯送到西伯利亞喝西北風。

英、蘇聯軍拿下伊朗,對盟軍對德、日作戰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至少在運輸線上如此。德國和日本分別對蘇聯東邊和西邊的港口構成戰略包圍,物資從這兩頭進入蘇聯,都要承擔被攻擊的風險。有了伊朗,物資直接從德、日控制不到的波斯灣進入,風險較小。

這個論點是有數據支撐的。二戰期間,共有790萬噸的戰爭物資進入伊朗,約有500萬噸送給蘇聯。蘇聯至少有60個師拿到了盟軍的這批物資,在對德作戰中有了底氣。

蘇聯和英國要求新成立的伊朗管理層和蘇、英談判,可伊朗覺得德國還有可能勝利,對談判拖拖拉拉。看到德軍在蘇聯的軍事行動明顯受阻後,伊朗盤算德國的贏面越來越小,最終決定投入同盟國懷抱。伊朗在1942年1月29日,與英、蘇正式簽訂條約。英、蘇承諾不破壞伊朗的地盤完整,伊朗則開放地盤,讓盟軍進駐。盟軍非常重視伊朗在二戰中的作用,稱伊朗的這條運輸線為勝利之橋。

可笑的是,蘇聯和英國,以及後來強行派3萬士兵進駐伊朗的美國同床異夢。二戰還沒結束,德黑蘭會議剛開完,雙方就瓜分伊朗,蘇聯控制伊朗北部,英、美控制南部,很多石油公司闖進伊朗強行挖油。伊朗比較親近英、美,得罪了蘇聯。二戰結束後,英、美開始撤軍,蘇聯卻賴著不走了,並打算強行割掉伊朗北部併入蘇聯。在英、美的壓力下,蘇聯被迫撤出伊朗北部。

二戰時分為歐洲戰場(對德作戰)和亞洲戰場(對日作戰)。但有一個亞洲國家,卻是歐洲戰場交戰各方爭奪的焦點,這就是伊朗。

伊朗在二戰時,還處在巴列維王朝時期。1925年12月,卡扎爾王朝的首相禮薩-沙阿-巴列維,取代了卡扎爾王朝。半年後,禮薩加冕登基。1935年,禮薩汗將國名波斯改為伊朗。

二戰前的歐洲,戰爭陰雲籠罩在歐洲上空。對於歐洲各方,伊朗的態度是:誰都不得罪,但不妨和德國走的略近些。這種“中立”得罪了很多國家,比如蘇聯和英國,不過伊朗還是願意這麼做。

在歷史上,英國和沙俄沒少欺負伊朗,佔了伊朗很多便宜。二戰開打前,英國還在伊朗大規模開發石油。伊朗人認為所謂的英伊石油公司,就是英國“偷竊”伊朗石油的工具。

伊朗各階層對英國,以及取代沙俄的蘇聯沒多少好感。德國作為英國、蘇聯的敵人,自然被伊朗高看一眼。更何況,德國人的性格和伊朗有些相似,希特勒就宣稱伊朗人屬於雅利安民族,和日耳曼人是兄弟。所以,伊朗對德國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這一點,從足球上也能看出來。伊朗隊球風硬朗,身體強壯、紀律嚴明,號稱亞洲的德國隊。

德國意識到伊朗對於自己征服世界的重要性。看地圖:伊朗位於土耳其以東,蘇聯以南,地近印度。如果控制伊朗,先不說征服亞洲,至少能在蘇聯的背後捅一刀。再說,伊朗的石油儲量太大,足夠德國的戰爭機器喝的。

德國橫掃歐陸,同時大量從伊朗進口石油、糧食。1941年,伊朗對全世界的貿易總額,僅德國就佔了將近一半。更讓英國和蘇聯不能忍受的是,德國在伊朗安插大量“僑民”,實際上多是技術人員,或者是間諜。這些人有的已擠進伊朗要害部門,成為高層領導。這些人對伊朗各界施加影響,企圖把伊朗綁在德國戰車上。已有些伊朗高層被說服,準備接納德軍進入伊朗。

伊朗和德國親如一家,嚇壞了英國和蘇聯。英國還好一些,大不了失去伊朗石油,至少暫時沒有亡國之憂。而蘇聯向來把伊朗視為自己的後院,以及進入印度洋的通道。德國控制伊朗後,德軍可以通過裡海登陸蘇聯的腹地,縮小對莫斯科的包圍圈……

德國在1941年6月22日正式進攻蘇聯,蘇聯意識到伊朗之於自己的重大威脅。蘇聯需要的西方軍事援助,很多都是從伊朗通過裡海運抵蘇聯。如果這條生命線被德國割斷,蘇聯的生存壓力將會增大。

蘇聯找到同樣在伊朗利益受損的英國,兩國決定共同對伊朗動手。蘇聯想對伊朗動武,可又不敢保證一戰必勝。英國催促蘇聯趕緊出兵,其考慮是:讓蘇聯在東線拖住德軍,以確保西線(西歐)的相對安全。

蘇聯和英國在給伊朗下達最後通牒無效後,1941年8月25日,5千蘇軍殺進伊朗北境,而英國在南線進攻,多達數萬人。英、蘇進攻一個擁有自主權的國家,明顯是違法國際法則的。丘吉爾也說了,我們這麼做,實在是迫不得已。

英、蘇都是頂級強國,伊朗那點蝦米兵哪夠吃的?只用了三天,伊朗兵被殲滅。禮薩汗自知得罪蘇、英,馬上說寡人有疾,跑到國外“看病”去了。9月17日,英軍和蘇軍在德黑蘭會師,這意味著伊朗大部分已被英國與蘇聯控制。而在伊朗活躍的兩千多名德國“僑民”,一半被英國扔到澳大利亞薅羊毛。這算是幸運的,另一半德國“僑民”被蘇聯送到西伯利亞喝西北風。

英、蘇聯軍拿下伊朗,對盟軍對德、日作戰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至少在運輸線上如此。德國和日本分別對蘇聯東邊和西邊的港口構成戰略包圍,物資從這兩頭進入蘇聯,都要承擔被攻擊的風險。有了伊朗,物資直接從德、日控制不到的波斯灣進入,風險較小。

這個論點是有數據支撐的。二戰期間,共有790萬噸的戰爭物資進入伊朗,約有500萬噸送給蘇聯。蘇聯至少有60個師拿到了盟軍的這批物資,在對德作戰中有了底氣。

蘇聯和英國要求新成立的伊朗管理層和蘇、英談判,可伊朗覺得德國還有可能勝利,對談判拖拖拉拉。看到德軍在蘇聯的軍事行動明顯受阻後,伊朗盤算德國的贏面越來越小,最終決定投入同盟國懷抱。伊朗在1942年1月29日,與英、蘇正式簽訂條約。英、蘇承諾不破壞伊朗的地盤完整,伊朗則開放地盤,讓盟軍進駐。盟軍非常重視伊朗在二戰中的作用,稱伊朗的這條運輸線為勝利之橋。

可笑的是,蘇聯和英國,以及後來強行派3萬士兵進駐伊朗的美國同床異夢。二戰還沒結束,德黑蘭會議剛開完,雙方就瓜分伊朗,蘇聯控制伊朗北部,英、美控制南部,很多石油公司闖進伊朗強行挖油。伊朗比較親近英、美,得罪了蘇聯。二戰結束後,英、美開始撤軍,蘇聯卻賴著不走了,並打算強行割掉伊朗北部併入蘇聯。在英、美的壓力下,蘇聯被迫撤出伊朗北部。

不管怎麼說,伊朗對於二戰作出的貢獻,不應被歷史忘記。

二战吐槽君
2019-08-10

在1941年德國向蘇聯宣戰的時侯。德國便對蘇聯展開了全面功勢,很快便佔領了蘇聯東部的大量土地。以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由於害怕蘇聯可能會抵擋不住攻勢而戰敗,在蘇德戰爭爆發的同年便開始計劃援助蘇聯的方案。當時,美英兩國的運輸船,尤其是英國的運送船,通常是經過北海和挪威海兩個地區來運送援助物資,不過這兩個地方卻一直有德國的潛艇部隊把手,擊沉了不少英國運輸船,這讓盟軍很是頭疼。

而英國方面為了減少損失,便和跟蘇聯協商,從英國殖民地印度運送援助物資。但是英屬印度和蘇聯並不是接壤的,要走這條路線只有三條路可走:伊朗、阿富汗斯坦和中國西部。

在1941年德國向蘇聯宣戰的時侯。德國便對蘇聯展開了全面功勢,很快便佔領了蘇聯東部的大量土地。以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由於害怕蘇聯可能會抵擋不住攻勢而戰敗,在蘇德戰爭爆發的同年便開始計劃援助蘇聯的方案。當時,美英兩國的運輸船,尤其是英國的運送船,通常是經過北海和挪威海兩個地區來運送援助物資,不過這兩個地方卻一直有德國的潛艇部隊把手,擊沉了不少英國運輸船,這讓盟軍很是頭疼。

而英國方面為了減少損失,便和跟蘇聯協商,從英國殖民地印度運送援助物資。但是英屬印度和蘇聯並不是接壤的,要走這條路線只有三條路可走:伊朗、阿富汗斯坦和中國西部。

當然了,中國西部和阿富汗斯坦是沒法走的,其地形和路況極差,到處是高原和高聳入雲的雪山;合適的選擇就剩下伊朗地區了。

可是,當時伊朗政府卻是親德派,這讓運輸任務充滿了風險;為了保證其安全,在1941年8月,蘇軍向伊朗發起了進攻,同時英國也配合蘇聯入侵伊朗南部,蘇英兩國沒遇到什麼抵抗便佔領了伊朗全境且順利會師。而親德的伊朗國王禮薩·汗卻被迫將王位交給兒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自己跑去毛里求斯避難了。

在二戰期間,盟軍通過伊朗援助蘇聯的物資佔總援助數量的23.8%,蘇聯拿到了約0.05億噸。

1945年冬,蘇聯為了鞏固在伊朗的統治,在其地區建立了兩個傀儡國——亞塞拜然人民共和國和馬哈巴德共和國。後來,亞塞拜然人民共和國與原來蘇聯的加盟國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為聯合亞塞拜然。

在1941年德國向蘇聯宣戰的時侯。德國便對蘇聯展開了全面功勢,很快便佔領了蘇聯東部的大量土地。以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由於害怕蘇聯可能會抵擋不住攻勢而戰敗,在蘇德戰爭爆發的同年便開始計劃援助蘇聯的方案。當時,美英兩國的運輸船,尤其是英國的運送船,通常是經過北海和挪威海兩個地區來運送援助物資,不過這兩個地方卻一直有德國的潛艇部隊把手,擊沉了不少英國運輸船,這讓盟軍很是頭疼。

而英國方面為了減少損失,便和跟蘇聯協商,從英國殖民地印度運送援助物資。但是英屬印度和蘇聯並不是接壤的,要走這條路線只有三條路可走:伊朗、阿富汗斯坦和中國西部。

當然了,中國西部和阿富汗斯坦是沒法走的,其地形和路況極差,到處是高原和高聳入雲的雪山;合適的選擇就剩下伊朗地區了。

可是,當時伊朗政府卻是親德派,這讓運輸任務充滿了風險;為了保證其安全,在1941年8月,蘇軍向伊朗發起了進攻,同時英國也配合蘇聯入侵伊朗南部,蘇英兩國沒遇到什麼抵抗便佔領了伊朗全境且順利會師。而親德的伊朗國王禮薩·汗卻被迫將王位交給兒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自己跑去毛里求斯避難了。

在二戰期間,盟軍通過伊朗援助蘇聯的物資佔總援助數量的23.8%,蘇聯拿到了約0.05億噸。

1945年冬,蘇聯為了鞏固在伊朗的統治,在其地區建立了兩個傀儡國——亞塞拜然人民共和國和馬哈巴德共和國。後來,亞塞拜然人民共和國與原來蘇聯的加盟國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為聯合亞塞拜然。

在二戰勝利後,美國和蘇聯成為了超級大國,雙方之間開始相互敵視。蘇聯與盟軍承諾在二戰結束後的6個月內從伊朗撤軍,計劃在1946年春正式撤離。但是這些人人哪會有把到嘴的肉吐出來的道理?除非有另一塊更大的肉——英國與伊朗政府達成協議,通過英國-伊朗石油公司分享該地區油田的利益。蘇聯也同樣採取了類似的做法。

不過不同的是,英美雖然同意從伊朗全面撤軍,但蘇聯卻因為某種原因拒絕從原屬於伊朗的亞塞拜然地區撤軍,其理由是“直到伊朗政府能保證秩序和停止敵視。”這種狀況直到1946年,聯合國通過第2、3和5號協議,向蘇聯施壓,蘇聯才同意了在3月底撤軍。二作為交換,蘇聯與伊朗簽署協議得到了伊朗51%的石油所有權。

在1941年德國向蘇聯宣戰的時侯。德國便對蘇聯展開了全面功勢,很快便佔領了蘇聯東部的大量土地。以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由於害怕蘇聯可能會抵擋不住攻勢而戰敗,在蘇德戰爭爆發的同年便開始計劃援助蘇聯的方案。當時,美英兩國的運輸船,尤其是英國的運送船,通常是經過北海和挪威海兩個地區來運送援助物資,不過這兩個地方卻一直有德國的潛艇部隊把手,擊沉了不少英國運輸船,這讓盟軍很是頭疼。

而英國方面為了減少損失,便和跟蘇聯協商,從英國殖民地印度運送援助物資。但是英屬印度和蘇聯並不是接壤的,要走這條路線只有三條路可走:伊朗、阿富汗斯坦和中國西部。

當然了,中國西部和阿富汗斯坦是沒法走的,其地形和路況極差,到處是高原和高聳入雲的雪山;合適的選擇就剩下伊朗地區了。

可是,當時伊朗政府卻是親德派,這讓運輸任務充滿了風險;為了保證其安全,在1941年8月,蘇軍向伊朗發起了進攻,同時英國也配合蘇聯入侵伊朗南部,蘇英兩國沒遇到什麼抵抗便佔領了伊朗全境且順利會師。而親德的伊朗國王禮薩·汗卻被迫將王位交給兒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自己跑去毛里求斯避難了。

在二戰期間,盟軍通過伊朗援助蘇聯的物資佔總援助數量的23.8%,蘇聯拿到了約0.05億噸。

1945年冬,蘇聯為了鞏固在伊朗的統治,在其地區建立了兩個傀儡國——亞塞拜然人民共和國和馬哈巴德共和國。後來,亞塞拜然人民共和國與原來蘇聯的加盟國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為聯合亞塞拜然。

在二戰勝利後,美國和蘇聯成為了超級大國,雙方之間開始相互敵視。蘇聯與盟軍承諾在二戰結束後的6個月內從伊朗撤軍,計劃在1946年春正式撤離。但是這些人人哪會有把到嘴的肉吐出來的道理?除非有另一塊更大的肉——英國與伊朗政府達成協議,通過英國-伊朗石油公司分享該地區油田的利益。蘇聯也同樣採取了類似的做法。

不過不同的是,英美雖然同意從伊朗全面撤軍,但蘇聯卻因為某種原因拒絕從原屬於伊朗的亞塞拜然地區撤軍,其理由是“直到伊朗政府能保證秩序和停止敵視。”這種狀況直到1946年,聯合國通過第2、3和5號協議,向蘇聯施壓,蘇聯才同意了在3月底撤軍。二作為交換,蘇聯與伊朗簽署協議得到了伊朗51%的石油所有權。
5月,蘇軍從伊朗的亞塞拜然地區撤軍;同時,伊朗進駐了原蘇軍佔領區,摧毀了亞塞拜然人民共和國和馬哈巴德共和國。重新組建起來的伊朗政府拒絕批准蘇聯與伊朗的協議,由於約瑟夫.斯大林不願挑起和西方的矛盾,就這樣放過了伊朗,同時自己也吃了啞巴虧。

小叶谈军事
2019-07-27

大家好,我是小葉。可能很多小夥伴會有疑問為什麼蘇聯會有20萬軍隊在伊朗,原來在二戰以前,那時伊朗還處於巴列維王朝時期,其與納粹德國的關係十分的好,兩國之間不僅有大量的貿易往來,就連巴列維王朝內的大學、銀行和很多外交都聘請的是德國人來擔任要職,隨著二戰的爆發,蘇德之間爆發了激烈的戰鬥,而當時的巴列維王朝是西方國家援助蘇聯的重要通道,所以蘇聯為了保住這條重要的通道和想要在東線牽制德國的美英兩國一起派兵進入了巴列維王朝,迫使國王退位,巴列維王朝變為了伊朗王國。新成立的伊朗與美英蘇三國達成協議,在對德戰爭結束後的六個月內美英蘇三國會撤出全部軍隊,額....,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實則不是,二戰結束以後,美英兩國倒是按著協議很快就撤兵了,但是蘇聯卻“賴”著不走,後來甚至還想在伊朗北部組建兩個國家脫離出伊朗,美其名曰“這是伊朗人自己的選擇”。但是最後蘇聯還是撤出了伊朗,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大家好,我是小葉。可能很多小夥伴會有疑問為什麼蘇聯會有20萬軍隊在伊朗,原來在二戰以前,那時伊朗還處於巴列維王朝時期,其與納粹德國的關係十分的好,兩國之間不僅有大量的貿易往來,就連巴列維王朝內的大學、銀行和很多外交都聘請的是德國人來擔任要職,隨著二戰的爆發,蘇德之間爆發了激烈的戰鬥,而當時的巴列維王朝是西方國家援助蘇聯的重要通道,所以蘇聯為了保住這條重要的通道和想要在東線牽制德國的美英兩國一起派兵進入了巴列維王朝,迫使國王退位,巴列維王朝變為了伊朗王國。新成立的伊朗與美英蘇三國達成協議,在對德戰爭結束後的六個月內美英蘇三國會撤出全部軍隊,額....,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實則不是,二戰結束以後,美英兩國倒是按著協議很快就撤兵了,但是蘇聯卻“賴”著不走,後來甚至還想在伊朗北部組建兩個國家脫離出伊朗,美其名曰“這是伊朗人自己的選擇”。但是最後蘇聯還是撤出了伊朗,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伊朗地圖

一、蘇聯不撤軍沒有正當理由

蘇聯確實失約和失理在先,在當時蘇聯被德國打得很慘需要援助的時候,伊朗慷慨的敞開國門,當德國被打敗以後蘇聯卻不履行條約,這在那一方面都說不過去,無論蘇聯以何種理由和藉口都失去了正義性。

二、美國給予蘇聯極限施壓

美國當時擁有原子彈,而蘇聯還沒能夠研製出原子彈,美國甚至以使用原子彈為威脅要求蘇聯立馬撤軍。而且,當時的蘇聯剛經歷殘酷二戰國內建設需要大量的貸款,而英美等國也以取消貸款為威脅要求蘇聯撤軍。

三、蘇聯當時的實力還較弱

當時的蘇聯剛經歷二戰,國內可謂是百般凋零,大量的工業區被德軍給炸燬,大量的人員也在戰爭中被消耗,整體的實力跟美國還沒法相比,所以蘇聯選擇撤軍也是一個十分無奈不得不做的事。

四、伊朗人民的極力反抗

在看到蘇聯不想撤軍時,伊朗當時的國王感到十分憤怒,立即組織了大量的軍隊前往“前線”。同時,伊朗還從美國進口大量當時美國最先進的武器,比如F14戰機,可以說蘇聯和伊朗之間的關係降到了最冰點。

大家好,我是小葉。可能很多小夥伴會有疑問為什麼蘇聯會有20萬軍隊在伊朗,原來在二戰以前,那時伊朗還處於巴列維王朝時期,其與納粹德國的關係十分的好,兩國之間不僅有大量的貿易往來,就連巴列維王朝內的大學、銀行和很多外交都聘請的是德國人來擔任要職,隨著二戰的爆發,蘇德之間爆發了激烈的戰鬥,而當時的巴列維王朝是西方國家援助蘇聯的重要通道,所以蘇聯為了保住這條重要的通道和想要在東線牽制德國的美英兩國一起派兵進入了巴列維王朝,迫使國王退位,巴列維王朝變為了伊朗王國。新成立的伊朗與美英蘇三國達成協議,在對德戰爭結束後的六個月內美英蘇三國會撤出全部軍隊,額....,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實則不是,二戰結束以後,美英兩國倒是按著協議很快就撤兵了,但是蘇聯卻“賴”著不走,後來甚至還想在伊朗北部組建兩個國家脫離出伊朗,美其名曰“這是伊朗人自己的選擇”。但是最後蘇聯還是撤出了伊朗,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伊朗地圖

一、蘇聯不撤軍沒有正當理由

蘇聯確實失約和失理在先,在當時蘇聯被德國打得很慘需要援助的時候,伊朗慷慨的敞開國門,當德國被打敗以後蘇聯卻不履行條約,這在那一方面都說不過去,無論蘇聯以何種理由和藉口都失去了正義性。

二、美國給予蘇聯極限施壓

美國當時擁有原子彈,而蘇聯還沒能夠研製出原子彈,美國甚至以使用原子彈為威脅要求蘇聯立馬撤軍。而且,當時的蘇聯剛經歷殘酷二戰國內建設需要大量的貸款,而英美等國也以取消貸款為威脅要求蘇聯撤軍。

三、蘇聯當時的實力還較弱

當時的蘇聯剛經歷二戰,國內可謂是百般凋零,大量的工業區被德軍給炸燬,大量的人員也在戰爭中被消耗,整體的實力跟美國還沒法相比,所以蘇聯選擇撤軍也是一個十分無奈不得不做的事。

四、伊朗人民的極力反抗

在看到蘇聯不想撤軍時,伊朗當時的國王感到十分憤怒,立即組織了大量的軍隊前往“前線”。同時,伊朗還從美國進口大量當時美國最先進的武器,比如F14戰機,可以說蘇聯和伊朗之間的關係降到了最冰點。

F-14戰機現在依然為伊朗空軍的主力裝備

最後,蘇聯不得不從伊朗撤軍,並且蘇聯和伊朗之間的關係一直沒能緩和。反而,伊朗成為了此時美國在西亞地區最為重要的盟友,可以說蘇聯是偷雞不成蝕把米啊!但是,世界總是變化無常,國家間關係也是,隨後伊朗爆發了宗教革命,美伊之間的關係一落千丈,現在美國和伊朗之間是水火不容,反而和俄羅斯成為了最好的“盟友”。

大家好,我是小葉。可能很多小夥伴會有疑問為什麼蘇聯會有20萬軍隊在伊朗,原來在二戰以前,那時伊朗還處於巴列維王朝時期,其與納粹德國的關係十分的好,兩國之間不僅有大量的貿易往來,就連巴列維王朝內的大學、銀行和很多外交都聘請的是德國人來擔任要職,隨著二戰的爆發,蘇德之間爆發了激烈的戰鬥,而當時的巴列維王朝是西方國家援助蘇聯的重要通道,所以蘇聯為了保住這條重要的通道和想要在東線牽制德國的美英兩國一起派兵進入了巴列維王朝,迫使國王退位,巴列維王朝變為了伊朗王國。新成立的伊朗與美英蘇三國達成協議,在對德戰爭結束後的六個月內美英蘇三國會撤出全部軍隊,額....,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實則不是,二戰結束以後,美英兩國倒是按著協議很快就撤兵了,但是蘇聯卻“賴”著不走,後來甚至還想在伊朗北部組建兩個國家脫離出伊朗,美其名曰“這是伊朗人自己的選擇”。但是最後蘇聯還是撤出了伊朗,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伊朗地圖

一、蘇聯不撤軍沒有正當理由

蘇聯確實失約和失理在先,在當時蘇聯被德國打得很慘需要援助的時候,伊朗慷慨的敞開國門,當德國被打敗以後蘇聯卻不履行條約,這在那一方面都說不過去,無論蘇聯以何種理由和藉口都失去了正義性。

二、美國給予蘇聯極限施壓

美國當時擁有原子彈,而蘇聯還沒能夠研製出原子彈,美國甚至以使用原子彈為威脅要求蘇聯立馬撤軍。而且,當時的蘇聯剛經歷殘酷二戰國內建設需要大量的貸款,而英美等國也以取消貸款為威脅要求蘇聯撤軍。

三、蘇聯當時的實力還較弱

當時的蘇聯剛經歷二戰,國內可謂是百般凋零,大量的工業區被德軍給炸燬,大量的人員也在戰爭中被消耗,整體的實力跟美國還沒法相比,所以蘇聯選擇撤軍也是一個十分無奈不得不做的事。

四、伊朗人民的極力反抗

在看到蘇聯不想撤軍時,伊朗當時的國王感到十分憤怒,立即組織了大量的軍隊前往“前線”。同時,伊朗還從美國進口大量當時美國最先進的武器,比如F14戰機,可以說蘇聯和伊朗之間的關係降到了最冰點。

F-14戰機現在依然為伊朗空軍的主力裝備

最後,蘇聯不得不從伊朗撤軍,並且蘇聯和伊朗之間的關係一直沒能緩和。反而,伊朗成為了此時美國在西亞地區最為重要的盟友,可以說蘇聯是偷雞不成蝕把米啊!但是,世界總是變化無常,國家間關係也是,隨後伊朗爆發了宗教革命,美伊之間的關係一落千丈,現在美國和伊朗之間是水火不容,反而和俄羅斯成為了最好的“盟友”。

伊朗宗教領袖哈梅內伊

以上就是我關於“20多萬蘇聯軍隊佔領了伊朗,為何最後不得不全面撤軍?”的觀點,如果您關於這個問題還有其他的看法和見解,歡迎您在下方留言和小葉一起討論,圖片來源於網絡,歡迎關注小葉,感謝您的閱讀。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2019-08-13

蘇聯軍隊為什麼佔領伊朗,首要原因是伊朗是德國的親密友邦,當時的伊朗是1924年建立的巴列維王朝,國王禮薩汗與德國關係極好,1927年,德國漢莎航空公司獲得伊朗全國郵政運輸的特許權。1928年,德國公司又承包了伊朗北方鐵路的修建工程。1930年,就連伊朗國家銀行的經理也成了德國人。

蘇聯軍隊為什麼佔領伊朗,首要原因是伊朗是德國的親密友邦,當時的伊朗是1924年建立的巴列維王朝,國王禮薩汗與德國關係極好,1927年,德國漢莎航空公司獲得伊朗全國郵政運輸的特許權。1928年,德國公司又承包了伊朗北方鐵路的修建工程。1930年,就連伊朗國家銀行的經理也成了德國人。希特勒上臺之後,他認為德意志人和伊朗人同屬雅利安民族,都要反對共產主義的擴張。而伊朗也需要德國幫忙防備宿敵英蘇,所以德伊關係迅速走向密切化。

當時,伊朗有五千德國專家,火炮、步槍、手槍全由德國製造,德黑蘭大學德國人管,數以千計的伊朗學生去德國留學。德國在伊朗的對外貿易中居首。伊朗向德出口羊毛、棉花、鉛礦、錫礦、水果和皮貨,進口機器、電訊器材、汽車、化工產品和藥品等等。

二戰初期,伊朗與德國的貿易仍未中斷,轉經蘇聯進行貿易。而在蘇德開打之後,伊朗又成為盟國唯一一條援助蘇聯的路線。

蘇聯軍隊為什麼佔領伊朗,首要原因是伊朗是德國的親密友邦,當時的伊朗是1924年建立的巴列維王朝,國王禮薩汗與德國關係極好,1927年,德國漢莎航空公司獲得伊朗全國郵政運輸的特許權。1928年,德國公司又承包了伊朗北方鐵路的修建工程。1930年,就連伊朗國家銀行的經理也成了德國人。希特勒上臺之後,他認為德意志人和伊朗人同屬雅利安民族,都要反對共產主義的擴張。而伊朗也需要德國幫忙防備宿敵英蘇,所以德伊關係迅速走向密切化。

當時,伊朗有五千德國專家,火炮、步槍、手槍全由德國製造,德黑蘭大學德國人管,數以千計的伊朗學生去德國留學。德國在伊朗的對外貿易中居首。伊朗向德出口羊毛、棉花、鉛礦、錫礦、水果和皮貨,進口機器、電訊器材、汽車、化工產品和藥品等等。

二戰初期,伊朗與德國的貿易仍未中斷,轉經蘇聯進行貿易。而在蘇德開打之後,伊朗又成為盟國唯一一條援助蘇聯的路線。如此重要的一個國家,掌握在德國人手裡,不論是英美還是蘇聯,都不可能允許。所以在1941年,英蘇便聯合出兵,迫使親德的禮薩汗國王遜位。伊朗境內的德國人全部被捕,其中一半人被蘇聯挑去,流放西伯利亞;另一半人則被英國人流放到澳洲。巴列維成為伊朗新國王,與英蘇簽訂了新條約,英蘇均表示,保證尊重伊朗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會在對德戰爭結束6個月之內完全撤出伊朗。(而在此期間,蘇聯便在伊朗北部搞了一個“伊朗人民黨”。)

兩年之後的1943年,美、英、蘇三國發表了德黑蘭宣言,承認伊朗"在反對共同敵人的戰爭中所作的貢獻",三國保證增加對伊朗的經濟援助,在戰爭結束後保證維護伊朗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

蘇聯軍隊為什麼佔領伊朗,首要原因是伊朗是德國的親密友邦,當時的伊朗是1924年建立的巴列維王朝,國王禮薩汗與德國關係極好,1927年,德國漢莎航空公司獲得伊朗全國郵政運輸的特許權。1928年,德國公司又承包了伊朗北方鐵路的修建工程。1930年,就連伊朗國家銀行的經理也成了德國人。希特勒上臺之後,他認為德意志人和伊朗人同屬雅利安民族,都要反對共產主義的擴張。而伊朗也需要德國幫忙防備宿敵英蘇,所以德伊關係迅速走向密切化。

當時,伊朗有五千德國專家,火炮、步槍、手槍全由德國製造,德黑蘭大學德國人管,數以千計的伊朗學生去德國留學。德國在伊朗的對外貿易中居首。伊朗向德出口羊毛、棉花、鉛礦、錫礦、水果和皮貨,進口機器、電訊器材、汽車、化工產品和藥品等等。

二戰初期,伊朗與德國的貿易仍未中斷,轉經蘇聯進行貿易。而在蘇德開打之後,伊朗又成為盟國唯一一條援助蘇聯的路線。如此重要的一個國家,掌握在德國人手裡,不論是英美還是蘇聯,都不可能允許。所以在1941年,英蘇便聯合出兵,迫使親德的禮薩汗國王遜位。伊朗境內的德國人全部被捕,其中一半人被蘇聯挑去,流放西伯利亞;另一半人則被英國人流放到澳洲。巴列維成為伊朗新國王,與英蘇簽訂了新條約,英蘇均表示,保證尊重伊朗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會在對德戰爭結束6個月之內完全撤出伊朗。(而在此期間,蘇聯便在伊朗北部搞了一個“伊朗人民黨”。)

兩年之後的1943年,美、英、蘇三國發表了德黑蘭宣言,承認伊朗"在反對共同敵人的戰爭中所作的貢獻",三國保證增加對伊朗的經濟援助,在戰爭結束後保證維護伊朗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罩面罩的伊朗女性)

但後來的事實,卻是英美都撤了,老蘇卻在伊朗北部賴著不肯走,還組建了兩個"人民共和國",脫離伊朗。

這下不但伊朗怒了,就連美國也怒了,要求蘇聯從伊朗撤軍,停止干涉伊朗內政。老蘇說不幹俺的事,是伊朗人自己覺悟了要革命,蒙古不就是這樣獨立的嗎?於是英美立即停止從伊朗撤軍。伊朗跑到聯合國控告蘇聯違背聯合國憲章。

但蘇聯仍然不走,甚至將幾百輛蘇聯坦克在步兵的密切配合下開進伊朗,直到杜魯門施加壓力,說你們要是再不走,俺們就“將一如既往地做出反應。”最終就是在美國的壓力下,斯大林只能撤軍,嘴上說五到六週全部撤出,實際上花了九周之後才全部撤出。

蘇聯軍隊為什麼佔領伊朗,首要原因是伊朗是德國的親密友邦,當時的伊朗是1924年建立的巴列維王朝,國王禮薩汗與德國關係極好,1927年,德國漢莎航空公司獲得伊朗全國郵政運輸的特許權。1928年,德國公司又承包了伊朗北方鐵路的修建工程。1930年,就連伊朗國家銀行的經理也成了德國人。希特勒上臺之後,他認為德意志人和伊朗人同屬雅利安民族,都要反對共產主義的擴張。而伊朗也需要德國幫忙防備宿敵英蘇,所以德伊關係迅速走向密切化。

當時,伊朗有五千德國專家,火炮、步槍、手槍全由德國製造,德黑蘭大學德國人管,數以千計的伊朗學生去德國留學。德國在伊朗的對外貿易中居首。伊朗向德出口羊毛、棉花、鉛礦、錫礦、水果和皮貨,進口機器、電訊器材、汽車、化工產品和藥品等等。

二戰初期,伊朗與德國的貿易仍未中斷,轉經蘇聯進行貿易。而在蘇德開打之後,伊朗又成為盟國唯一一條援助蘇聯的路線。如此重要的一個國家,掌握在德國人手裡,不論是英美還是蘇聯,都不可能允許。所以在1941年,英蘇便聯合出兵,迫使親德的禮薩汗國王遜位。伊朗境內的德國人全部被捕,其中一半人被蘇聯挑去,流放西伯利亞;另一半人則被英國人流放到澳洲。巴列維成為伊朗新國王,與英蘇簽訂了新條約,英蘇均表示,保證尊重伊朗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會在對德戰爭結束6個月之內完全撤出伊朗。(而在此期間,蘇聯便在伊朗北部搞了一個“伊朗人民黨”。)

兩年之後的1943年,美、英、蘇三國發表了德黑蘭宣言,承認伊朗"在反對共同敵人的戰爭中所作的貢獻",三國保證增加對伊朗的經濟援助,在戰爭結束後保證維護伊朗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罩面罩的伊朗女性)

但後來的事實,卻是英美都撤了,老蘇卻在伊朗北部賴著不肯走,還組建了兩個"人民共和國",脫離伊朗。

這下不但伊朗怒了,就連美國也怒了,要求蘇聯從伊朗撤軍,停止干涉伊朗內政。老蘇說不幹俺的事,是伊朗人自己覺悟了要革命,蒙古不就是這樣獨立的嗎?於是英美立即停止從伊朗撤軍。伊朗跑到聯合國控告蘇聯違背聯合國憲章。

但蘇聯仍然不走,甚至將幾百輛蘇聯坦克在步兵的密切配合下開進伊朗,直到杜魯門施加壓力,說你們要是再不走,俺們就“將一如既往地做出反應。”最終就是在美國的壓力下,斯大林只能撤軍,嘴上說五到六週全部撤出,實際上花了九周之後才全部撤出。

伊朗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最終蘇聯的入侵被制止,但某大國就沒這麼運氣好了,偌大一塊土地,全部以獨立的名義拿走,成為蘇聯的囊中物!

桃花石杂谈
2019-04-02

20多萬蘇聯軍隊佔領了伊朗,為何最後不得不全面撤軍?首先這個問題的陳述肯定是不對的。因為蘇聯雖然確實在二戰時期出兵伊朗,廢黜了伊朗當時的國王,但它當時卻是和英國聯合出兵,雙方一共出動了20萬軍隊。而且兩國出兵都是為了應對德國試圖掌控伊朗局勢,所以這其實是二戰的一個次要戰場。至於戰後蘇軍撤離遲緩,則又被廣泛認為是美蘇冷戰的一次對抗了。


伊朗和德國,“雅利安”同盟?

其實如果大家瞭解了“伊朗”這個國名的含義,恐怕會感覺英國和蘇聯聯合出兵伊朗並不奇怪。因為伊朗在1935年之前其實一直是叫波斯的,波斯是伊朗地區古國的名字,所以它叫波斯非常正常。但在1935年,波斯開始要求世界所有國家將自己稱為“伊朗”,而“伊朗”這個詞的含義是“雅利安人的國家”。因為伊朗人和部分印度人是歷史上真正的雅利安族群的後裔,而當時希特勒上臺之後,通過19世紀歐洲一些學者牽強附會的一些說法,把德國人也包裝成了雅利安人,所以讓“雅利安”這個詞一下子成了世界熱門詞彙。但這詞一熱,波斯人這正經的雅利安後裔當然不可能把這個詞輕易讓給德國人,所以乾脆直接把自己的國名改成“雅利安國”,以正視聽。

20多萬蘇聯軍隊佔領了伊朗,為何最後不得不全面撤軍?首先這個問題的陳述肯定是不對的。因為蘇聯雖然確實在二戰時期出兵伊朗,廢黜了伊朗當時的國王,但它當時卻是和英國聯合出兵,雙方一共出動了20萬軍隊。而且兩國出兵都是為了應對德國試圖掌控伊朗局勢,所以這其實是二戰的一個次要戰場。至於戰後蘇軍撤離遲緩,則又被廣泛認為是美蘇冷戰的一次對抗了。


伊朗和德國,“雅利安”同盟?

其實如果大家瞭解了“伊朗”這個國名的含義,恐怕會感覺英國和蘇聯聯合出兵伊朗並不奇怪。因為伊朗在1935年之前其實一直是叫波斯的,波斯是伊朗地區古國的名字,所以它叫波斯非常正常。但在1935年,波斯開始要求世界所有國家將自己稱為“伊朗”,而“伊朗”這個詞的含義是“雅利安人的國家”。因為伊朗人和部分印度人是歷史上真正的雅利安族群的後裔,而當時希特勒上臺之後,通過19世紀歐洲一些學者牽強附會的一些說法,把德國人也包裝成了雅利安人,所以讓“雅利安”這個詞一下子成了世界熱門詞彙。但這詞一熱,波斯人這正經的雅利安後裔當然不可能把這個詞輕易讓給德國人,所以乾脆直接把自己的國名改成“雅利安國”,以正視聽。

1935年將國名從波斯改成“雅利安國”(伊朗)的禮薩汗

而在二戰前期,伊朗和納粹德國的關係也確實非常曖昧。當然雙方關係曖昧不可能只是因為雙方都認同雅利安這個身份(雖然德國的“雅利安身份”純屬胡扯),但這個名詞確實讓雙方接近多了一個明面上的理由。而雙方接近真正的原因則是伊朗想改變自己長期處於英俄兩國爭鬥漩渦的處境。因為從19世紀開始,英國和沙俄就在中亞以及西亞地區長期進行著被稱為“大博弈“的勢力範圍爭奪。因此,其實雙方都曾嘗試完全控制波斯,但又都因為對方的制約,沒能成功。但伊朗在兩強互博的夾縫裡日子卻也一直不好過,所以伊朗很早就和德意志帝國也建立了一定的聯繫,希望通過德國平衡英俄兩國對伊朗的控制企圖。

因何引得英俄大動干戈?

但光跟納粹相互拋拋媚眼其實還不至於讓英俄兩國在自己跟納粹打的都很吃力的情況下,還單獨抽出一支手去打伊朗。而且伊朗在二戰開始之後也看出來這次是幾個巨人的生死互博,知道自己誰都惹不起,所以也並沒有想趟這趟渾水,而是很早就宣佈自己在戰爭期間嚴守中立。

但是伊朗在二戰中的價值實在是太大了,大到德國對它垂涎三尺,英俄兩國則因為它睡不著覺。而這個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就是伊朗和石油的關係太密切了,而且其境內有煉油能力。桃花石雜談在之前的很多文章裡都提到過,二戰在本質上是一場石油戰爭。德意日三個手裡沒有石油資源的後起發達國家想通過戰爭獲取石油資源,從而擺脫受制於英法美俄的局面,這是他們發動二戰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伊朗當時已經成為了世界比較主要的產油國之一,因此一旦德國得到伊朗,那麼德國就會得到源源不斷的石油供應,整個二戰的走向都會發生變化,比如斯大林格勒戰役可能就不會發生了(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德國要奪取蘇聯高加索油田有密切關係)。

20多萬蘇聯軍隊佔領了伊朗,為何最後不得不全面撤軍?首先這個問題的陳述肯定是不對的。因為蘇聯雖然確實在二戰時期出兵伊朗,廢黜了伊朗當時的國王,但它當時卻是和英國聯合出兵,雙方一共出動了20萬軍隊。而且兩國出兵都是為了應對德國試圖掌控伊朗局勢,所以這其實是二戰的一個次要戰場。至於戰後蘇軍撤離遲緩,則又被廣泛認為是美蘇冷戰的一次對抗了。


伊朗和德國,“雅利安”同盟?

其實如果大家瞭解了“伊朗”這個國名的含義,恐怕會感覺英國和蘇聯聯合出兵伊朗並不奇怪。因為伊朗在1935年之前其實一直是叫波斯的,波斯是伊朗地區古國的名字,所以它叫波斯非常正常。但在1935年,波斯開始要求世界所有國家將自己稱為“伊朗”,而“伊朗”這個詞的含義是“雅利安人的國家”。因為伊朗人和部分印度人是歷史上真正的雅利安族群的後裔,而當時希特勒上臺之後,通過19世紀歐洲一些學者牽強附會的一些說法,把德國人也包裝成了雅利安人,所以讓“雅利安”這個詞一下子成了世界熱門詞彙。但這詞一熱,波斯人這正經的雅利安後裔當然不可能把這個詞輕易讓給德國人,所以乾脆直接把自己的國名改成“雅利安國”,以正視聽。

1935年將國名從波斯改成“雅利安國”(伊朗)的禮薩汗

而在二戰前期,伊朗和納粹德國的關係也確實非常曖昧。當然雙方關係曖昧不可能只是因為雙方都認同雅利安這個身份(雖然德國的“雅利安身份”純屬胡扯),但這個名詞確實讓雙方接近多了一個明面上的理由。而雙方接近真正的原因則是伊朗想改變自己長期處於英俄兩國爭鬥漩渦的處境。因為從19世紀開始,英國和沙俄就在中亞以及西亞地區長期進行著被稱為“大博弈“的勢力範圍爭奪。因此,其實雙方都曾嘗試完全控制波斯,但又都因為對方的制約,沒能成功。但伊朗在兩強互博的夾縫裡日子卻也一直不好過,所以伊朗很早就和德意志帝國也建立了一定的聯繫,希望通過德國平衡英俄兩國對伊朗的控制企圖。

因何引得英俄大動干戈?

但光跟納粹相互拋拋媚眼其實還不至於讓英俄兩國在自己跟納粹打的都很吃力的情況下,還單獨抽出一支手去打伊朗。而且伊朗在二戰開始之後也看出來這次是幾個巨人的生死互博,知道自己誰都惹不起,所以也並沒有想趟這趟渾水,而是很早就宣佈自己在戰爭期間嚴守中立。

但是伊朗在二戰中的價值實在是太大了,大到德國對它垂涎三尺,英俄兩國則因為它睡不著覺。而這個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就是伊朗和石油的關係太密切了,而且其境內有煉油能力。桃花石雜談在之前的很多文章裡都提到過,二戰在本質上是一場石油戰爭。德意日三個手裡沒有石油資源的後起發達國家想通過戰爭獲取石油資源,從而擺脫受制於英法美俄的局面,這是他們發動二戰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伊朗當時已經成為了世界比較主要的產油國之一,因此一旦德國得到伊朗,那麼德國就會得到源源不斷的石油供應,整個二戰的走向都會發生變化,比如斯大林格勒戰役可能就不會發生了(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德國要奪取蘇聯高加索油田有密切關係)。

希特勒送給禮薩汗的本人親筆簽名照片

而希特勒當時當然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極力拉攏伊朗,在二戰爆發之後以援助伊朗為名向其派出了大量人員,根據一些學者的估計,到1940年前後,伊朗國內已經有了至少3000名德國人,而且這些人大都工作於一些具有戰略性的政府工業機構和交通運輸部門,因此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

而除此之外,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後,伊朗還成為了蘇聯接受外來物資的交通要道。而且伊朗背靠蘇聯高加索地區,一旦伊朗完全倒向德國,德軍就會有能力從蘇聯高加索守軍背後發動進攻,奪取其高加索油田,那樣的話蘇聯就必敗無疑了。而對於英國來說,伊朗也同樣重要,因為首先英國在伊朗境內設立了一個巨型煉油設施阿巴丹煉油廠,這個煉油廠每年能提煉800萬噸原油,對於整個同盟國陣營進行戰爭都具有戰略意義。另外當時英國還在全球各地維持著巨大的殖民帝國,而伊朗它當時重要的物資來源地印度和它與德國直接作戰的地中海區域之間的交通要道,所以英國也沒法承受失去伊朗帶來的損失。

20多萬蘇聯軍隊佔領了伊朗,為何最後不得不全面撤軍?首先這個問題的陳述肯定是不對的。因為蘇聯雖然確實在二戰時期出兵伊朗,廢黜了伊朗當時的國王,但它當時卻是和英國聯合出兵,雙方一共出動了20萬軍隊。而且兩國出兵都是為了應對德國試圖掌控伊朗局勢,所以這其實是二戰的一個次要戰場。至於戰後蘇軍撤離遲緩,則又被廣泛認為是美蘇冷戰的一次對抗了。


伊朗和德國,“雅利安”同盟?

其實如果大家瞭解了“伊朗”這個國名的含義,恐怕會感覺英國和蘇聯聯合出兵伊朗並不奇怪。因為伊朗在1935年之前其實一直是叫波斯的,波斯是伊朗地區古國的名字,所以它叫波斯非常正常。但在1935年,波斯開始要求世界所有國家將自己稱為“伊朗”,而“伊朗”這個詞的含義是“雅利安人的國家”。因為伊朗人和部分印度人是歷史上真正的雅利安族群的後裔,而當時希特勒上臺之後,通過19世紀歐洲一些學者牽強附會的一些說法,把德國人也包裝成了雅利安人,所以讓“雅利安”這個詞一下子成了世界熱門詞彙。但這詞一熱,波斯人這正經的雅利安後裔當然不可能把這個詞輕易讓給德國人,所以乾脆直接把自己的國名改成“雅利安國”,以正視聽。

1935年將國名從波斯改成“雅利安國”(伊朗)的禮薩汗

而在二戰前期,伊朗和納粹德國的關係也確實非常曖昧。當然雙方關係曖昧不可能只是因為雙方都認同雅利安這個身份(雖然德國的“雅利安身份”純屬胡扯),但這個名詞確實讓雙方接近多了一個明面上的理由。而雙方接近真正的原因則是伊朗想改變自己長期處於英俄兩國爭鬥漩渦的處境。因為從19世紀開始,英國和沙俄就在中亞以及西亞地區長期進行著被稱為“大博弈“的勢力範圍爭奪。因此,其實雙方都曾嘗試完全控制波斯,但又都因為對方的制約,沒能成功。但伊朗在兩強互博的夾縫裡日子卻也一直不好過,所以伊朗很早就和德意志帝國也建立了一定的聯繫,希望通過德國平衡英俄兩國對伊朗的控制企圖。

因何引得英俄大動干戈?

但光跟納粹相互拋拋媚眼其實還不至於讓英俄兩國在自己跟納粹打的都很吃力的情況下,還單獨抽出一支手去打伊朗。而且伊朗在二戰開始之後也看出來這次是幾個巨人的生死互博,知道自己誰都惹不起,所以也並沒有想趟這趟渾水,而是很早就宣佈自己在戰爭期間嚴守中立。

但是伊朗在二戰中的價值實在是太大了,大到德國對它垂涎三尺,英俄兩國則因為它睡不著覺。而這個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就是伊朗和石油的關係太密切了,而且其境內有煉油能力。桃花石雜談在之前的很多文章裡都提到過,二戰在本質上是一場石油戰爭。德意日三個手裡沒有石油資源的後起發達國家想通過戰爭獲取石油資源,從而擺脫受制於英法美俄的局面,這是他們發動二戰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伊朗當時已經成為了世界比較主要的產油國之一,因此一旦德國得到伊朗,那麼德國就會得到源源不斷的石油供應,整個二戰的走向都會發生變化,比如斯大林格勒戰役可能就不會發生了(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德國要奪取蘇聯高加索油田有密切關係)。

希特勒送給禮薩汗的本人親筆簽名照片

而希特勒當時當然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極力拉攏伊朗,在二戰爆發之後以援助伊朗為名向其派出了大量人員,根據一些學者的估計,到1940年前後,伊朗國內已經有了至少3000名德國人,而且這些人大都工作於一些具有戰略性的政府工業機構和交通運輸部門,因此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

而除此之外,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後,伊朗還成為了蘇聯接受外來物資的交通要道。而且伊朗背靠蘇聯高加索地區,一旦伊朗完全倒向德國,德軍就會有能力從蘇聯高加索守軍背後發動進攻,奪取其高加索油田,那樣的話蘇聯就必敗無疑了。而對於英國來說,伊朗也同樣重要,因為首先英國在伊朗境內設立了一個巨型煉油設施阿巴丹煉油廠,這個煉油廠每年能提煉800萬噸原油,對於整個同盟國陣營進行戰爭都具有戰略意義。另外當時英國還在全球各地維持著巨大的殖民帝國,而伊朗它當時重要的物資來源地印度和它與德國直接作戰的地中海區域之間的交通要道,所以英國也沒法承受失去伊朗帶來的損失。

被英軍佔領之後的阿巴丹煉油廠

所以在二戰爆發之後,英蘇兩國其實都想強化對伊朗的控制,但伊朗國王禮薩汗的算盤卻是借戰爭引入德國勢力,通過中立平衡英蘇兩國的影響,獲得更大的自主權。所以針對英蘇的控制,特別是針對英國的控制,伊朗境內爆發了一系列抗議活動。禮薩汗則在很大程度上容忍甚至縱容了這些抗議活動,而英國政府則很快公開指責這些抗議活動是支持納粹和親德的活動。另外英蘇兩國還希望直接控制伊朗境內鐵路,確保物資進入蘇聯不會出問題,但這一企圖也被伊朗拒絕,因此英蘇和伊朗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

英蘇聯合出兵並佔領伊朗

在1941年初,英國曾因為獨立不久的前殖民地伊拉克政府投靠納粹德國而和它剛剛打過一仗,因此在伊拉克擁有大量駐軍。而蘇聯本身就是伊朗的鄰國,當時納粹也越打越近,所以蘇聯在高加索地區也擁有大量駐軍。1941年7月19日,也就是蘇德戰爭爆發之後不到一個月,英蘇就照會伊朗,要求其驅逐境內所有德國人,並在8月17日發出了最後通牒,但伊朗政府卻依然沒有聽命。結果在8月25日,英蘇兩國總共出動了20萬兵力,從南北兩線對伊朗發動了攻擊。當時伊朗軍隊雖然也擁有12萬軍隊,並且擁有400架戰機,但這些軍隊在當時堪稱世界最強的英蘇軍隊的夾擊之下很快崩潰,兩天之後伊朗政府就下令本國軍隊停止抵抗。9月17日,英蘇軍隊同步進入伊朗首都德黑蘭,完全控制了伊朗局勢。在整個戰爭中,蘇軍和英軍分別僅有40人和22人陣亡,伊朗軍隊則有800人被打死。

20多萬蘇聯軍隊佔領了伊朗,為何最後不得不全面撤軍?首先這個問題的陳述肯定是不對的。因為蘇聯雖然確實在二戰時期出兵伊朗,廢黜了伊朗當時的國王,但它當時卻是和英國聯合出兵,雙方一共出動了20萬軍隊。而且兩國出兵都是為了應對德國試圖掌控伊朗局勢,所以這其實是二戰的一個次要戰場。至於戰後蘇軍撤離遲緩,則又被廣泛認為是美蘇冷戰的一次對抗了。


伊朗和德國,“雅利安”同盟?

其實如果大家瞭解了“伊朗”這個國名的含義,恐怕會感覺英國和蘇聯聯合出兵伊朗並不奇怪。因為伊朗在1935年之前其實一直是叫波斯的,波斯是伊朗地區古國的名字,所以它叫波斯非常正常。但在1935年,波斯開始要求世界所有國家將自己稱為“伊朗”,而“伊朗”這個詞的含義是“雅利安人的國家”。因為伊朗人和部分印度人是歷史上真正的雅利安族群的後裔,而當時希特勒上臺之後,通過19世紀歐洲一些學者牽強附會的一些說法,把德國人也包裝成了雅利安人,所以讓“雅利安”這個詞一下子成了世界熱門詞彙。但這詞一熱,波斯人這正經的雅利安後裔當然不可能把這個詞輕易讓給德國人,所以乾脆直接把自己的國名改成“雅利安國”,以正視聽。

1935年將國名從波斯改成“雅利安國”(伊朗)的禮薩汗

而在二戰前期,伊朗和納粹德國的關係也確實非常曖昧。當然雙方關係曖昧不可能只是因為雙方都認同雅利安這個身份(雖然德國的“雅利安身份”純屬胡扯),但這個名詞確實讓雙方接近多了一個明面上的理由。而雙方接近真正的原因則是伊朗想改變自己長期處於英俄兩國爭鬥漩渦的處境。因為從19世紀開始,英國和沙俄就在中亞以及西亞地區長期進行著被稱為“大博弈“的勢力範圍爭奪。因此,其實雙方都曾嘗試完全控制波斯,但又都因為對方的制約,沒能成功。但伊朗在兩強互博的夾縫裡日子卻也一直不好過,所以伊朗很早就和德意志帝國也建立了一定的聯繫,希望通過德國平衡英俄兩國對伊朗的控制企圖。

因何引得英俄大動干戈?

但光跟納粹相互拋拋媚眼其實還不至於讓英俄兩國在自己跟納粹打的都很吃力的情況下,還單獨抽出一支手去打伊朗。而且伊朗在二戰開始之後也看出來這次是幾個巨人的生死互博,知道自己誰都惹不起,所以也並沒有想趟這趟渾水,而是很早就宣佈自己在戰爭期間嚴守中立。

但是伊朗在二戰中的價值實在是太大了,大到德國對它垂涎三尺,英俄兩國則因為它睡不著覺。而這個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就是伊朗和石油的關係太密切了,而且其境內有煉油能力。桃花石雜談在之前的很多文章裡都提到過,二戰在本質上是一場石油戰爭。德意日三個手裡沒有石油資源的後起發達國家想通過戰爭獲取石油資源,從而擺脫受制於英法美俄的局面,這是他們發動二戰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伊朗當時已經成為了世界比較主要的產油國之一,因此一旦德國得到伊朗,那麼德國就會得到源源不斷的石油供應,整個二戰的走向都會發生變化,比如斯大林格勒戰役可能就不會發生了(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德國要奪取蘇聯高加索油田有密切關係)。

希特勒送給禮薩汗的本人親筆簽名照片

而希特勒當時當然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極力拉攏伊朗,在二戰爆發之後以援助伊朗為名向其派出了大量人員,根據一些學者的估計,到1940年前後,伊朗國內已經有了至少3000名德國人,而且這些人大都工作於一些具有戰略性的政府工業機構和交通運輸部門,因此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

而除此之外,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後,伊朗還成為了蘇聯接受外來物資的交通要道。而且伊朗背靠蘇聯高加索地區,一旦伊朗完全倒向德國,德軍就會有能力從蘇聯高加索守軍背後發動進攻,奪取其高加索油田,那樣的話蘇聯就必敗無疑了。而對於英國來說,伊朗也同樣重要,因為首先英國在伊朗境內設立了一個巨型煉油設施阿巴丹煉油廠,這個煉油廠每年能提煉800萬噸原油,對於整個同盟國陣營進行戰爭都具有戰略意義。另外當時英國還在全球各地維持著巨大的殖民帝國,而伊朗它當時重要的物資來源地印度和它與德國直接作戰的地中海區域之間的交通要道,所以英國也沒法承受失去伊朗帶來的損失。

被英軍佔領之後的阿巴丹煉油廠

所以在二戰爆發之後,英蘇兩國其實都想強化對伊朗的控制,但伊朗國王禮薩汗的算盤卻是借戰爭引入德國勢力,通過中立平衡英蘇兩國的影響,獲得更大的自主權。所以針對英蘇的控制,特別是針對英國的控制,伊朗境內爆發了一系列抗議活動。禮薩汗則在很大程度上容忍甚至縱容了這些抗議活動,而英國政府則很快公開指責這些抗議活動是支持納粹和親德的活動。另外英蘇兩國還希望直接控制伊朗境內鐵路,確保物資進入蘇聯不會出問題,但這一企圖也被伊朗拒絕,因此英蘇和伊朗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

英蘇聯合出兵並佔領伊朗

在1941年初,英國曾因為獨立不久的前殖民地伊拉克政府投靠納粹德國而和它剛剛打過一仗,因此在伊拉克擁有大量駐軍。而蘇聯本身就是伊朗的鄰國,當時納粹也越打越近,所以蘇聯在高加索地區也擁有大量駐軍。1941年7月19日,也就是蘇德戰爭爆發之後不到一個月,英蘇就照會伊朗,要求其驅逐境內所有德國人,並在8月17日發出了最後通牒,但伊朗政府卻依然沒有聽命。結果在8月25日,英蘇兩國總共出動了20萬兵力,從南北兩線對伊朗發動了攻擊。當時伊朗軍隊雖然也擁有12萬軍隊,並且擁有400架戰機,但這些軍隊在當時堪稱世界最強的英蘇軍隊的夾擊之下很快崩潰,兩天之後伊朗政府就下令本國軍隊停止抵抗。9月17日,英蘇軍隊同步進入伊朗首都德黑蘭,完全控制了伊朗局勢。在整個戰爭中,蘇軍和英軍分別僅有40人和22人陣亡,伊朗軍隊則有800人被打死。

蘇軍與英軍在伊朗北部的加茲溫會師

而在控制伊朗局勢之後,英蘇兩國立即廢黜了伊朗國王禮薩汗,立了他的兒子巴列維為新國王。禮薩則流亡南非,1944年死在了南非。而英蘇兩國對伊朗的控制則一直持續到了二戰結束。1942年1月29日,伊朗與英蘇兩國簽署了同盟條約,英蘇承諾在伊朗駐紮軍隊不是要佔領伊朗,並保證不會瓜分伊朗,而且會在二戰結束六個月之後撤出伊朗。而在1943年,3萬美軍也進駐了伊朗領土。當然在佔領期間,英國和蘇聯也都沒那麼老實,英國在其佔領區支持各個部落的分裂活動,對抗伊朗中央政府,蘇聯則扶植了一些伊朗境內的左翼勢力,並建立了政權,擴大自己的影響。

20多萬蘇聯軍隊佔領了伊朗,為何最後不得不全面撤軍?首先這個問題的陳述肯定是不對的。因為蘇聯雖然確實在二戰時期出兵伊朗,廢黜了伊朗當時的國王,但它當時卻是和英國聯合出兵,雙方一共出動了20萬軍隊。而且兩國出兵都是為了應對德國試圖掌控伊朗局勢,所以這其實是二戰的一個次要戰場。至於戰後蘇軍撤離遲緩,則又被廣泛認為是美蘇冷戰的一次對抗了。


伊朗和德國,“雅利安”同盟?

其實如果大家瞭解了“伊朗”這個國名的含義,恐怕會感覺英國和蘇聯聯合出兵伊朗並不奇怪。因為伊朗在1935年之前其實一直是叫波斯的,波斯是伊朗地區古國的名字,所以它叫波斯非常正常。但在1935年,波斯開始要求世界所有國家將自己稱為“伊朗”,而“伊朗”這個詞的含義是“雅利安人的國家”。因為伊朗人和部分印度人是歷史上真正的雅利安族群的後裔,而當時希特勒上臺之後,通過19世紀歐洲一些學者牽強附會的一些說法,把德國人也包裝成了雅利安人,所以讓“雅利安”這個詞一下子成了世界熱門詞彙。但這詞一熱,波斯人這正經的雅利安後裔當然不可能把這個詞輕易讓給德國人,所以乾脆直接把自己的國名改成“雅利安國”,以正視聽。

1935年將國名從波斯改成“雅利安國”(伊朗)的禮薩汗

而在二戰前期,伊朗和納粹德國的關係也確實非常曖昧。當然雙方關係曖昧不可能只是因為雙方都認同雅利安這個身份(雖然德國的“雅利安身份”純屬胡扯),但這個名詞確實讓雙方接近多了一個明面上的理由。而雙方接近真正的原因則是伊朗想改變自己長期處於英俄兩國爭鬥漩渦的處境。因為從19世紀開始,英國和沙俄就在中亞以及西亞地區長期進行著被稱為“大博弈“的勢力範圍爭奪。因此,其實雙方都曾嘗試完全控制波斯,但又都因為對方的制約,沒能成功。但伊朗在兩強互博的夾縫裡日子卻也一直不好過,所以伊朗很早就和德意志帝國也建立了一定的聯繫,希望通過德國平衡英俄兩國對伊朗的控制企圖。

因何引得英俄大動干戈?

但光跟納粹相互拋拋媚眼其實還不至於讓英俄兩國在自己跟納粹打的都很吃力的情況下,還單獨抽出一支手去打伊朗。而且伊朗在二戰開始之後也看出來這次是幾個巨人的生死互博,知道自己誰都惹不起,所以也並沒有想趟這趟渾水,而是很早就宣佈自己在戰爭期間嚴守中立。

但是伊朗在二戰中的價值實在是太大了,大到德國對它垂涎三尺,英俄兩國則因為它睡不著覺。而這個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就是伊朗和石油的關係太密切了,而且其境內有煉油能力。桃花石雜談在之前的很多文章裡都提到過,二戰在本質上是一場石油戰爭。德意日三個手裡沒有石油資源的後起發達國家想通過戰爭獲取石油資源,從而擺脫受制於英法美俄的局面,這是他們發動二戰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伊朗當時已經成為了世界比較主要的產油國之一,因此一旦德國得到伊朗,那麼德國就會得到源源不斷的石油供應,整個二戰的走向都會發生變化,比如斯大林格勒戰役可能就不會發生了(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德國要奪取蘇聯高加索油田有密切關係)。

希特勒送給禮薩汗的本人親筆簽名照片

而希特勒當時當然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極力拉攏伊朗,在二戰爆發之後以援助伊朗為名向其派出了大量人員,根據一些學者的估計,到1940年前後,伊朗國內已經有了至少3000名德國人,而且這些人大都工作於一些具有戰略性的政府工業機構和交通運輸部門,因此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

而除此之外,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後,伊朗還成為了蘇聯接受外來物資的交通要道。而且伊朗背靠蘇聯高加索地區,一旦伊朗完全倒向德國,德軍就會有能力從蘇聯高加索守軍背後發動進攻,奪取其高加索油田,那樣的話蘇聯就必敗無疑了。而對於英國來說,伊朗也同樣重要,因為首先英國在伊朗境內設立了一個巨型煉油設施阿巴丹煉油廠,這個煉油廠每年能提煉800萬噸原油,對於整個同盟國陣營進行戰爭都具有戰略意義。另外當時英國還在全球各地維持著巨大的殖民帝國,而伊朗它當時重要的物資來源地印度和它與德國直接作戰的地中海區域之間的交通要道,所以英國也沒法承受失去伊朗帶來的損失。

被英軍佔領之後的阿巴丹煉油廠

所以在二戰爆發之後,英蘇兩國其實都想強化對伊朗的控制,但伊朗國王禮薩汗的算盤卻是借戰爭引入德國勢力,通過中立平衡英蘇兩國的影響,獲得更大的自主權。所以針對英蘇的控制,特別是針對英國的控制,伊朗境內爆發了一系列抗議活動。禮薩汗則在很大程度上容忍甚至縱容了這些抗議活動,而英國政府則很快公開指責這些抗議活動是支持納粹和親德的活動。另外英蘇兩國還希望直接控制伊朗境內鐵路,確保物資進入蘇聯不會出問題,但這一企圖也被伊朗拒絕,因此英蘇和伊朗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

英蘇聯合出兵並佔領伊朗

在1941年初,英國曾因為獨立不久的前殖民地伊拉克政府投靠納粹德國而和它剛剛打過一仗,因此在伊拉克擁有大量駐軍。而蘇聯本身就是伊朗的鄰國,當時納粹也越打越近,所以蘇聯在高加索地區也擁有大量駐軍。1941年7月19日,也就是蘇德戰爭爆發之後不到一個月,英蘇就照會伊朗,要求其驅逐境內所有德國人,並在8月17日發出了最後通牒,但伊朗政府卻依然沒有聽命。結果在8月25日,英蘇兩國總共出動了20萬兵力,從南北兩線對伊朗發動了攻擊。當時伊朗軍隊雖然也擁有12萬軍隊,並且擁有400架戰機,但這些軍隊在當時堪稱世界最強的英蘇軍隊的夾擊之下很快崩潰,兩天之後伊朗政府就下令本國軍隊停止抵抗。9月17日,英蘇軍隊同步進入伊朗首都德黑蘭,完全控制了伊朗局勢。在整個戰爭中,蘇軍和英軍分別僅有40人和22人陣亡,伊朗軍隊則有800人被打死。

蘇軍與英軍在伊朗北部的加茲溫會師

而在控制伊朗局勢之後,英蘇兩國立即廢黜了伊朗國王禮薩汗,立了他的兒子巴列維為新國王。禮薩則流亡南非,1944年死在了南非。而英蘇兩國對伊朗的控制則一直持續到了二戰結束。1942年1月29日,伊朗與英蘇兩國簽署了同盟條約,英蘇承諾在伊朗駐紮軍隊不是要佔領伊朗,並保證不會瓜分伊朗,而且會在二戰結束六個月之後撤出伊朗。而在1943年,3萬美軍也進駐了伊朗領土。當然在佔領期間,英國和蘇聯也都沒那麼老實,英國在其佔領區支持各個部落的分裂活動,對抗伊朗中央政府,蘇聯則扶植了一些伊朗境內的左翼勢力,並建立了政權,擴大自己的影響。

準備參加英蘇聯合德黑蘭閱兵式的英蘇軍隊接受雙方軍官的檢閱

二戰結束之後,1946年3月2日,當初英蘇和伊朗三國同盟條約規定的佔領時限到來。英國軍隊按照協議撤出了伊朗。在二戰結束之後,英帝國已經自在崩潰邊緣,佔領伊朗對英國確實沒有太多的價值了。但蘇聯這時已經看到了冷戰即將來臨,而自己撤出之後,巴列維政權肯定會被美國控制。所以蘇聯儘管在3月3日也撤出了自己控制的最大城市大不里士,但卻顯得非常不情願。他們以伊朗境內存在對蘇聯的安全威脅為由,撤軍行動進行的非常緩慢。而伊朗這時當然也得理不讓人,在美國的支持下,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抗議。但很明顯聯合國安理會是沒法對蘇聯這個常任理事國採取任何懲罰措施的,不過蘇聯還是感到了壓力,在3月24日答覆會盡快撤出。當年4月,蘇聯和伊朗達成協議,伊朗許諾將其北部油田的開採權長期租借給蘇聯,5月蘇軍完全撤出了伊朗領土。

20多萬蘇聯軍隊佔領了伊朗,為何最後不得不全面撤軍?首先這個問題的陳述肯定是不對的。因為蘇聯雖然確實在二戰時期出兵伊朗,廢黜了伊朗當時的國王,但它當時卻是和英國聯合出兵,雙方一共出動了20萬軍隊。而且兩國出兵都是為了應對德國試圖掌控伊朗局勢,所以這其實是二戰的一個次要戰場。至於戰後蘇軍撤離遲緩,則又被廣泛認為是美蘇冷戰的一次對抗了。


伊朗和德國,“雅利安”同盟?

其實如果大家瞭解了“伊朗”這個國名的含義,恐怕會感覺英國和蘇聯聯合出兵伊朗並不奇怪。因為伊朗在1935年之前其實一直是叫波斯的,波斯是伊朗地區古國的名字,所以它叫波斯非常正常。但在1935年,波斯開始要求世界所有國家將自己稱為“伊朗”,而“伊朗”這個詞的含義是“雅利安人的國家”。因為伊朗人和部分印度人是歷史上真正的雅利安族群的後裔,而當時希特勒上臺之後,通過19世紀歐洲一些學者牽強附會的一些說法,把德國人也包裝成了雅利安人,所以讓“雅利安”這個詞一下子成了世界熱門詞彙。但這詞一熱,波斯人這正經的雅利安後裔當然不可能把這個詞輕易讓給德國人,所以乾脆直接把自己的國名改成“雅利安國”,以正視聽。

1935年將國名從波斯改成“雅利安國”(伊朗)的禮薩汗

而在二戰前期,伊朗和納粹德國的關係也確實非常曖昧。當然雙方關係曖昧不可能只是因為雙方都認同雅利安這個身份(雖然德國的“雅利安身份”純屬胡扯),但這個名詞確實讓雙方接近多了一個明面上的理由。而雙方接近真正的原因則是伊朗想改變自己長期處於英俄兩國爭鬥漩渦的處境。因為從19世紀開始,英國和沙俄就在中亞以及西亞地區長期進行著被稱為“大博弈“的勢力範圍爭奪。因此,其實雙方都曾嘗試完全控制波斯,但又都因為對方的制約,沒能成功。但伊朗在兩強互博的夾縫裡日子卻也一直不好過,所以伊朗很早就和德意志帝國也建立了一定的聯繫,希望通過德國平衡英俄兩國對伊朗的控制企圖。

因何引得英俄大動干戈?

但光跟納粹相互拋拋媚眼其實還不至於讓英俄兩國在自己跟納粹打的都很吃力的情況下,還單獨抽出一支手去打伊朗。而且伊朗在二戰開始之後也看出來這次是幾個巨人的生死互博,知道自己誰都惹不起,所以也並沒有想趟這趟渾水,而是很早就宣佈自己在戰爭期間嚴守中立。

但是伊朗在二戰中的價值實在是太大了,大到德國對它垂涎三尺,英俄兩國則因為它睡不著覺。而這個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就是伊朗和石油的關係太密切了,而且其境內有煉油能力。桃花石雜談在之前的很多文章裡都提到過,二戰在本質上是一場石油戰爭。德意日三個手裡沒有石油資源的後起發達國家想通過戰爭獲取石油資源,從而擺脫受制於英法美俄的局面,這是他們發動二戰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伊朗當時已經成為了世界比較主要的產油國之一,因此一旦德國得到伊朗,那麼德國就會得到源源不斷的石油供應,整個二戰的走向都會發生變化,比如斯大林格勒戰役可能就不會發生了(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德國要奪取蘇聯高加索油田有密切關係)。

希特勒送給禮薩汗的本人親筆簽名照片

而希特勒當時當然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極力拉攏伊朗,在二戰爆發之後以援助伊朗為名向其派出了大量人員,根據一些學者的估計,到1940年前後,伊朗國內已經有了至少3000名德國人,而且這些人大都工作於一些具有戰略性的政府工業機構和交通運輸部門,因此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

而除此之外,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後,伊朗還成為了蘇聯接受外來物資的交通要道。而且伊朗背靠蘇聯高加索地區,一旦伊朗完全倒向德國,德軍就會有能力從蘇聯高加索守軍背後發動進攻,奪取其高加索油田,那樣的話蘇聯就必敗無疑了。而對於英國來說,伊朗也同樣重要,因為首先英國在伊朗境內設立了一個巨型煉油設施阿巴丹煉油廠,這個煉油廠每年能提煉800萬噸原油,對於整個同盟國陣營進行戰爭都具有戰略意義。另外當時英國還在全球各地維持著巨大的殖民帝國,而伊朗它當時重要的物資來源地印度和它與德國直接作戰的地中海區域之間的交通要道,所以英國也沒法承受失去伊朗帶來的損失。

被英軍佔領之後的阿巴丹煉油廠

所以在二戰爆發之後,英蘇兩國其實都想強化對伊朗的控制,但伊朗國王禮薩汗的算盤卻是借戰爭引入德國勢力,通過中立平衡英蘇兩國的影響,獲得更大的自主權。所以針對英蘇的控制,特別是針對英國的控制,伊朗境內爆發了一系列抗議活動。禮薩汗則在很大程度上容忍甚至縱容了這些抗議活動,而英國政府則很快公開指責這些抗議活動是支持納粹和親德的活動。另外英蘇兩國還希望直接控制伊朗境內鐵路,確保物資進入蘇聯不會出問題,但這一企圖也被伊朗拒絕,因此英蘇和伊朗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

英蘇聯合出兵並佔領伊朗

在1941年初,英國曾因為獨立不久的前殖民地伊拉克政府投靠納粹德國而和它剛剛打過一仗,因此在伊拉克擁有大量駐軍。而蘇聯本身就是伊朗的鄰國,當時納粹也越打越近,所以蘇聯在高加索地區也擁有大量駐軍。1941年7月19日,也就是蘇德戰爭爆發之後不到一個月,英蘇就照會伊朗,要求其驅逐境內所有德國人,並在8月17日發出了最後通牒,但伊朗政府卻依然沒有聽命。結果在8月25日,英蘇兩國總共出動了20萬兵力,從南北兩線對伊朗發動了攻擊。當時伊朗軍隊雖然也擁有12萬軍隊,並且擁有400架戰機,但這些軍隊在當時堪稱世界最強的英蘇軍隊的夾擊之下很快崩潰,兩天之後伊朗政府就下令本國軍隊停止抵抗。9月17日,英蘇軍隊同步進入伊朗首都德黑蘭,完全控制了伊朗局勢。在整個戰爭中,蘇軍和英軍分別僅有40人和22人陣亡,伊朗軍隊則有800人被打死。

蘇軍與英軍在伊朗北部的加茲溫會師

而在控制伊朗局勢之後,英蘇兩國立即廢黜了伊朗國王禮薩汗,立了他的兒子巴列維為新國王。禮薩則流亡南非,1944年死在了南非。而英蘇兩國對伊朗的控制則一直持續到了二戰結束。1942年1月29日,伊朗與英蘇兩國簽署了同盟條約,英蘇承諾在伊朗駐紮軍隊不是要佔領伊朗,並保證不會瓜分伊朗,而且會在二戰結束六個月之後撤出伊朗。而在1943年,3萬美軍也進駐了伊朗領土。當然在佔領期間,英國和蘇聯也都沒那麼老實,英國在其佔領區支持各個部落的分裂活動,對抗伊朗中央政府,蘇聯則扶植了一些伊朗境內的左翼勢力,並建立了政權,擴大自己的影響。

準備參加英蘇聯合德黑蘭閱兵式的英蘇軍隊接受雙方軍官的檢閱

二戰結束之後,1946年3月2日,當初英蘇和伊朗三國同盟條約規定的佔領時限到來。英國軍隊按照協議撤出了伊朗。在二戰結束之後,英帝國已經自在崩潰邊緣,佔領伊朗對英國確實沒有太多的價值了。但蘇聯這時已經看到了冷戰即將來臨,而自己撤出之後,巴列維政權肯定會被美國控制。所以蘇聯儘管在3月3日也撤出了自己控制的最大城市大不里士,但卻顯得非常不情願。他們以伊朗境內存在對蘇聯的安全威脅為由,撤軍行動進行的非常緩慢。而伊朗這時當然也得理不讓人,在美國的支持下,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抗議。但很明顯聯合國安理會是沒法對蘇聯這個常任理事國採取任何懲罰措施的,不過蘇聯還是感到了壓力,在3月24日答覆會盡快撤出。當年4月,蘇聯和伊朗達成協議,伊朗許諾將其北部油田的開採權長期租借給蘇聯,5月蘇軍完全撤出了伊朗領土。

蘇軍(北)和英軍(南)在伊朗的佔領區


而蘇軍撤出之後,巴列維政權果然完全倒向了美國,伊朗議會很快否決了伊蘇石油協議,成為了和以色列比肩的美國盟友,直到其1979年被推翻。此次對抗後來也被視為美蘇雙方在歐洲之外進行的最主要的冷戰對抗之一。

兵器世界
2019-04-04

蘇聯對伊朗的野心其實就是俄羅斯沙文主義的一部分,斯大林以及後來的領導者們都希望重現在伊朗的影響力,

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勝利以後隨即出兵伊朗,在該國吉郎地區建立伊朗蘇維埃政權,當時的伊朗還叫做波斯。也因為如此,二戰結束之後20萬左右的蘇聯軍隊賴在伊朗,據不肯履行《三國同盟條約》規定二戰後6個月撤離伊朗的規定,斯大林的目的其實和列寧如出一轍!支持親蘇實力擴大在伊朗的地盤,最好能在印度洋、波斯灣找到一個立足點!

蘇聯對伊朗的野心其實就是俄羅斯沙文主義的一部分,斯大林以及後來的領導者們都希望重現在伊朗的影響力,

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勝利以後隨即出兵伊朗,在該國吉郎地區建立伊朗蘇維埃政權,當時的伊朗還叫做波斯。也因為如此,二戰結束之後20萬左右的蘇聯軍隊賴在伊朗,據不肯履行《三國同盟條約》規定二戰後6個月撤離伊朗的規定,斯大林的目的其實和列寧如出一轍!支持親蘇實力擴大在伊朗的地盤,最好能在印度洋、波斯灣找到一個立足點!

伊朗這個國家在1935年之前叫做波斯,由於當時的掌權者禮薩汗與希特勒德國眉來眼去,為了爭奪雅利安人後裔正統,隨將國名改為伊朗意思為“雅利安人之國”,這個詞語早在伊朗擺脫阿拉伯統治後,建立的第一個大一統政權薩珊王朝時代就已經出現。伊朗的改名不算什麼但它與德國的曖昧招致殺身之禍!也給了蘇聯再次進入伊朗的機會。

蘇聯對伊朗的野心其實就是俄羅斯沙文主義的一部分,斯大林以及後來的領導者們都希望重現在伊朗的影響力,

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勝利以後隨即出兵伊朗,在該國吉郎地區建立伊朗蘇維埃政權,當時的伊朗還叫做波斯。也因為如此,二戰結束之後20萬左右的蘇聯軍隊賴在伊朗,據不肯履行《三國同盟條約》規定二戰後6個月撤離伊朗的規定,斯大林的目的其實和列寧如出一轍!支持親蘇實力擴大在伊朗的地盤,最好能在印度洋、波斯灣找到一個立足點!

伊朗這個國家在1935年之前叫做波斯,由於當時的掌權者禮薩汗與希特勒德國眉來眼去,為了爭奪雅利安人後裔正統,隨將國名改為伊朗意思為“雅利安人之國”,這個詞語早在伊朗擺脫阿拉伯統治後,建立的第一個大一統政權薩珊王朝時代就已經出現。伊朗的改名不算什麼但它與德國的曖昧招致殺身之禍!也給了蘇聯再次進入伊朗的機會。

1941年8月蘇聯出兵幾千人配合英國攻佔德黑蘭,隨後兩國分割佔領了整個伊朗,比一戰時期還要徹底,並與1942年1月簽署《三國同盟條約》,英蘇保證絕不侵害伊朗的主權完整,軍事佔領只是為了借道,畢竟援助給蘇聯的物資有80%以上取道伊朗進入蘇聯,為了保證英蘇信守諾言,美國在1943年1月也出兵伊朗南部,並在當年的德黑蘭會議期間再次重申尊重三國同盟條約的精神。

蘇聯對伊朗的野心其實就是俄羅斯沙文主義的一部分,斯大林以及後來的領導者們都希望重現在伊朗的影響力,

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勝利以後隨即出兵伊朗,在該國吉郎地區建立伊朗蘇維埃政權,當時的伊朗還叫做波斯。也因為如此,二戰結束之後20萬左右的蘇聯軍隊賴在伊朗,據不肯履行《三國同盟條約》規定二戰後6個月撤離伊朗的規定,斯大林的目的其實和列寧如出一轍!支持親蘇實力擴大在伊朗的地盤,最好能在印度洋、波斯灣找到一個立足點!

伊朗這個國家在1935年之前叫做波斯,由於當時的掌權者禮薩汗與希特勒德國眉來眼去,為了爭奪雅利安人後裔正統,隨將國名改為伊朗意思為“雅利安人之國”,這個詞語早在伊朗擺脫阿拉伯統治後,建立的第一個大一統政權薩珊王朝時代就已經出現。伊朗的改名不算什麼但它與德國的曖昧招致殺身之禍!也給了蘇聯再次進入伊朗的機會。

1941年8月蘇聯出兵幾千人配合英國攻佔德黑蘭,隨後兩國分割佔領了整個伊朗,比一戰時期還要徹底,並與1942年1月簽署《三國同盟條約》,英蘇保證絕不侵害伊朗的主權完整,軍事佔領只是為了借道,畢竟援助給蘇聯的物資有80%以上取道伊朗進入蘇聯,為了保證英蘇信守諾言,美國在1943年1月也出兵伊朗南部,並在當年的德黑蘭會議期間再次重申尊重三國同盟條約的精神。

那麼,蘇聯為何敢於公然違背諾言呢?其實現從斯大林的角度出發,佔領伊朗不走實屬無可奈何啊!他出於保護高加索的考慮必須佔有伊朗:

伊朗地近高加索,這裡是蘇聯重要的能源經濟區,德國閃擊蘇聯期間曾花費整個1942年下半年挺進高加索,為此組建了40多萬人的重兵集團—A集團軍,在李斯特克萊斯特兩人先後指揮下苦戰北高加索,其目的就是爭奪這個能源中心。斯大林認定二戰後和平不會長久,他必須保證今後的歲月裡不會有敵人再次威脅高加索,而從波斯灣登陸伊朗再進攻高加索的路線,比當年從西方殺進來德國軍隊快多了,因此斯大林希望在伊朗扶持親蘇政權建立類似東歐的衛星國。

蘇聯對伊朗的野心其實就是俄羅斯沙文主義的一部分,斯大林以及後來的領導者們都希望重現在伊朗的影響力,

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勝利以後隨即出兵伊朗,在該國吉郎地區建立伊朗蘇維埃政權,當時的伊朗還叫做波斯。也因為如此,二戰結束之後20萬左右的蘇聯軍隊賴在伊朗,據不肯履行《三國同盟條約》規定二戰後6個月撤離伊朗的規定,斯大林的目的其實和列寧如出一轍!支持親蘇實力擴大在伊朗的地盤,最好能在印度洋、波斯灣找到一個立足點!

伊朗這個國家在1935年之前叫做波斯,由於當時的掌權者禮薩汗與希特勒德國眉來眼去,為了爭奪雅利安人後裔正統,隨將國名改為伊朗意思為“雅利安人之國”,這個詞語早在伊朗擺脫阿拉伯統治後,建立的第一個大一統政權薩珊王朝時代就已經出現。伊朗的改名不算什麼但它與德國的曖昧招致殺身之禍!也給了蘇聯再次進入伊朗的機會。

1941年8月蘇聯出兵幾千人配合英國攻佔德黑蘭,隨後兩國分割佔領了整個伊朗,比一戰時期還要徹底,並與1942年1月簽署《三國同盟條約》,英蘇保證絕不侵害伊朗的主權完整,軍事佔領只是為了借道,畢竟援助給蘇聯的物資有80%以上取道伊朗進入蘇聯,為了保證英蘇信守諾言,美國在1943年1月也出兵伊朗南部,並在當年的德黑蘭會議期間再次重申尊重三國同盟條約的精神。

那麼,蘇聯為何敢於公然違背諾言呢?其實現從斯大林的角度出發,佔領伊朗不走實屬無可奈何啊!他出於保護高加索的考慮必須佔有伊朗:

伊朗地近高加索,這裡是蘇聯重要的能源經濟區,德國閃擊蘇聯期間曾花費整個1942年下半年挺進高加索,為此組建了40多萬人的重兵集團—A集團軍,在李斯特克萊斯特兩人先後指揮下苦戰北高加索,其目的就是爭奪這個能源中心。斯大林認定二戰後和平不會長久,他必須保證今後的歲月裡不會有敵人再次威脅高加索,而從波斯灣登陸伊朗再進攻高加索的路線,比當年從西方殺進來德國軍隊快多了,因此斯大林希望在伊朗扶持親蘇政權建立類似東歐的衛星國。



斯大林選中的就是伊朗的第二大和第三大族群阿薩拜疆人庫爾德人,其中阿薩拜疆人建立的自治共和國聲勢浩大,在大不里士建立親蘇的政權;庫爾德人也在西部山區建立政權。今天的伊朗人口約有7000萬左右,其中阿薩拜疆人佔到25%、庫爾德人佔到5%,它們聚集在靠近外高加索的伊朗西北部,是建立衛星國的最理想地區,同時,波斯人僅有66%好像還要更少,這種情況不用多解釋大家也能明白。可以想象當初在斯大林眼裡這是絕好的機會,換做誰也不會輕易撤出駐軍。

蘇聯對伊朗的野心其實就是俄羅斯沙文主義的一部分,斯大林以及後來的領導者們都希望重現在伊朗的影響力,

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勝利以後隨即出兵伊朗,在該國吉郎地區建立伊朗蘇維埃政權,當時的伊朗還叫做波斯。也因為如此,二戰結束之後20萬左右的蘇聯軍隊賴在伊朗,據不肯履行《三國同盟條約》規定二戰後6個月撤離伊朗的規定,斯大林的目的其實和列寧如出一轍!支持親蘇實力擴大在伊朗的地盤,最好能在印度洋、波斯灣找到一個立足點!

伊朗這個國家在1935年之前叫做波斯,由於當時的掌權者禮薩汗與希特勒德國眉來眼去,為了爭奪雅利安人後裔正統,隨將國名改為伊朗意思為“雅利安人之國”,這個詞語早在伊朗擺脫阿拉伯統治後,建立的第一個大一統政權薩珊王朝時代就已經出現。伊朗的改名不算什麼但它與德國的曖昧招致殺身之禍!也給了蘇聯再次進入伊朗的機會。

1941年8月蘇聯出兵幾千人配合英國攻佔德黑蘭,隨後兩國分割佔領了整個伊朗,比一戰時期還要徹底,並與1942年1月簽署《三國同盟條約》,英蘇保證絕不侵害伊朗的主權完整,軍事佔領只是為了借道,畢竟援助給蘇聯的物資有80%以上取道伊朗進入蘇聯,為了保證英蘇信守諾言,美國在1943年1月也出兵伊朗南部,並在當年的德黑蘭會議期間再次重申尊重三國同盟條約的精神。

那麼,蘇聯為何敢於公然違背諾言呢?其實現從斯大林的角度出發,佔領伊朗不走實屬無可奈何啊!他出於保護高加索的考慮必須佔有伊朗:

伊朗地近高加索,這裡是蘇聯重要的能源經濟區,德國閃擊蘇聯期間曾花費整個1942年下半年挺進高加索,為此組建了40多萬人的重兵集團—A集團軍,在李斯特克萊斯特兩人先後指揮下苦戰北高加索,其目的就是爭奪這個能源中心。斯大林認定二戰後和平不會長久,他必須保證今後的歲月裡不會有敵人再次威脅高加索,而從波斯灣登陸伊朗再進攻高加索的路線,比當年從西方殺進來德國軍隊快多了,因此斯大林希望在伊朗扶持親蘇政權建立類似東歐的衛星國。



斯大林選中的就是伊朗的第二大和第三大族群阿薩拜疆人庫爾德人,其中阿薩拜疆人建立的自治共和國聲勢浩大,在大不里士建立親蘇的政權;庫爾德人也在西部山區建立政權。今天的伊朗人口約有7000萬左右,其中阿薩拜疆人佔到25%、庫爾德人佔到5%,它們聚集在靠近外高加索的伊朗西北部,是建立衛星國的最理想地區,同時,波斯人僅有66%好像還要更少,這種情況不用多解釋大家也能明白。可以想象當初在斯大林眼裡這是絕好的機會,換做誰也不會輕易撤出駐軍。

其實,蘇聯扶持當地人保衛自己,英國人也沒有閒著!英國一直將伊朗東南的俾路支地區視作印度的屏障,這種噁心的嘴臉不必多說,也曾是讓我們受傷的損招……。英國對伊朗南部的統治加深了斯大林的擔憂,這意味著再次爆發戰爭後英國很有可能途經伊朗進攻中亞或者南高加索,因此斯大林拒絕執行《三國同盟條約》有關6個月撤軍的要求!拼命扶持庫爾德和阿薩拜疆兩個地區政權。

斯大林的撤軍決定源於兩個方面,第一是美國的武力威脅、第二是對兩個親蘇政權的信心。

手握原子彈的美國豈能善罷甘休?1945年年末杜魯門聯合英國威脅蘇聯,雙方在伊朗雲集重兵一觸即發,此時的蘇聯百廢待興根本不具備與英美一戰的實力,因此斯大林苦撐到1946年5月25日從伊朗撤軍。但是,不要以為斯大林會就此放棄,他在過去的將近1年時間裡給了庫爾德和阿薩拜疆人大量支持,希望它們能自己戰勝德黑蘭軍隊取得獨立。

蘇聯對伊朗的野心其實就是俄羅斯沙文主義的一部分,斯大林以及後來的領導者們都希望重現在伊朗的影響力,

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勝利以後隨即出兵伊朗,在該國吉郎地區建立伊朗蘇維埃政權,當時的伊朗還叫做波斯。也因為如此,二戰結束之後20萬左右的蘇聯軍隊賴在伊朗,據不肯履行《三國同盟條約》規定二戰後6個月撤離伊朗的規定,斯大林的目的其實和列寧如出一轍!支持親蘇實力擴大在伊朗的地盤,最好能在印度洋、波斯灣找到一個立足點!

伊朗這個國家在1935年之前叫做波斯,由於當時的掌權者禮薩汗與希特勒德國眉來眼去,為了爭奪雅利安人後裔正統,隨將國名改為伊朗意思為“雅利安人之國”,這個詞語早在伊朗擺脫阿拉伯統治後,建立的第一個大一統政權薩珊王朝時代就已經出現。伊朗的改名不算什麼但它與德國的曖昧招致殺身之禍!也給了蘇聯再次進入伊朗的機會。

1941年8月蘇聯出兵幾千人配合英國攻佔德黑蘭,隨後兩國分割佔領了整個伊朗,比一戰時期還要徹底,並與1942年1月簽署《三國同盟條約》,英蘇保證絕不侵害伊朗的主權完整,軍事佔領只是為了借道,畢竟援助給蘇聯的物資有80%以上取道伊朗進入蘇聯,為了保證英蘇信守諾言,美國在1943年1月也出兵伊朗南部,並在當年的德黑蘭會議期間再次重申尊重三國同盟條約的精神。

那麼,蘇聯為何敢於公然違背諾言呢?其實現從斯大林的角度出發,佔領伊朗不走實屬無可奈何啊!他出於保護高加索的考慮必須佔有伊朗:

伊朗地近高加索,這裡是蘇聯重要的能源經濟區,德國閃擊蘇聯期間曾花費整個1942年下半年挺進高加索,為此組建了40多萬人的重兵集團—A集團軍,在李斯特克萊斯特兩人先後指揮下苦戰北高加索,其目的就是爭奪這個能源中心。斯大林認定二戰後和平不會長久,他必須保證今後的歲月裡不會有敵人再次威脅高加索,而從波斯灣登陸伊朗再進攻高加索的路線,比當年從西方殺進來德國軍隊快多了,因此斯大林希望在伊朗扶持親蘇政權建立類似東歐的衛星國。



斯大林選中的就是伊朗的第二大和第三大族群阿薩拜疆人庫爾德人,其中阿薩拜疆人建立的自治共和國聲勢浩大,在大不里士建立親蘇的政權;庫爾德人也在西部山區建立政權。今天的伊朗人口約有7000萬左右,其中阿薩拜疆人佔到25%、庫爾德人佔到5%,它們聚集在靠近外高加索的伊朗西北部,是建立衛星國的最理想地區,同時,波斯人僅有66%好像還要更少,這種情況不用多解釋大家也能明白。可以想象當初在斯大林眼裡這是絕好的機會,換做誰也不會輕易撤出駐軍。

其實,蘇聯扶持當地人保衛自己,英國人也沒有閒著!英國一直將伊朗東南的俾路支地區視作印度的屏障,這種噁心的嘴臉不必多說,也曾是讓我們受傷的損招……。英國對伊朗南部的統治加深了斯大林的擔憂,這意味著再次爆發戰爭後英國很有可能途經伊朗進攻中亞或者南高加索,因此斯大林拒絕執行《三國同盟條約》有關6個月撤軍的要求!拼命扶持庫爾德和阿薩拜疆兩個地區政權。

斯大林的撤軍決定源於兩個方面,第一是美國的武力威脅、第二是對兩個親蘇政權的信心。

手握原子彈的美國豈能善罷甘休?1945年年末杜魯門聯合英國威脅蘇聯,雙方在伊朗雲集重兵一觸即發,此時的蘇聯百廢待興根本不具備與英美一戰的實力,因此斯大林苦撐到1946年5月25日從伊朗撤軍。但是,不要以為斯大林會就此放棄,他在過去的將近1年時間裡給了庫爾德和阿薩拜疆人大量支持,希望它們能自己戰勝德黑蘭軍隊取得獨立。

1945年,庫爾德人在加吉穆罕穆德領導下,於12月15日建立庫爾德斯坦共和國,首都設在馬哈巴德;9月26日,阿薩拜疆人在賽爾德賈法爾皮謝瓦里領導下建立阿薩拜疆共和國,首都設在大不里士,斯大林有理由相信自己花費一年時間武裝的兩股力量能夠自食其力,撤軍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同時,他還有一個信心來源,那就伊朗巴勒維國王並不受民眾普遍歡迎。

蘇聯對伊朗的野心其實就是俄羅斯沙文主義的一部分,斯大林以及後來的領導者們都希望重現在伊朗的影響力,

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勝利以後隨即出兵伊朗,在該國吉郎地區建立伊朗蘇維埃政權,當時的伊朗還叫做波斯。也因為如此,二戰結束之後20萬左右的蘇聯軍隊賴在伊朗,據不肯履行《三國同盟條約》規定二戰後6個月撤離伊朗的規定,斯大林的目的其實和列寧如出一轍!支持親蘇實力擴大在伊朗的地盤,最好能在印度洋、波斯灣找到一個立足點!

伊朗這個國家在1935年之前叫做波斯,由於當時的掌權者禮薩汗與希特勒德國眉來眼去,為了爭奪雅利安人後裔正統,隨將國名改為伊朗意思為“雅利安人之國”,這個詞語早在伊朗擺脫阿拉伯統治後,建立的第一個大一統政權薩珊王朝時代就已經出現。伊朗的改名不算什麼但它與德國的曖昧招致殺身之禍!也給了蘇聯再次進入伊朗的機會。

1941年8月蘇聯出兵幾千人配合英國攻佔德黑蘭,隨後兩國分割佔領了整個伊朗,比一戰時期還要徹底,並與1942年1月簽署《三國同盟條約》,英蘇保證絕不侵害伊朗的主權完整,軍事佔領只是為了借道,畢竟援助給蘇聯的物資有80%以上取道伊朗進入蘇聯,為了保證英蘇信守諾言,美國在1943年1月也出兵伊朗南部,並在當年的德黑蘭會議期間再次重申尊重三國同盟條約的精神。

那麼,蘇聯為何敢於公然違背諾言呢?其實現從斯大林的角度出發,佔領伊朗不走實屬無可奈何啊!他出於保護高加索的考慮必須佔有伊朗:

伊朗地近高加索,這裡是蘇聯重要的能源經濟區,德國閃擊蘇聯期間曾花費整個1942年下半年挺進高加索,為此組建了40多萬人的重兵集團—A集團軍,在李斯特克萊斯特兩人先後指揮下苦戰北高加索,其目的就是爭奪這個能源中心。斯大林認定二戰後和平不會長久,他必須保證今後的歲月裡不會有敵人再次威脅高加索,而從波斯灣登陸伊朗再進攻高加索的路線,比當年從西方殺進來德國軍隊快多了,因此斯大林希望在伊朗扶持親蘇政權建立類似東歐的衛星國。



斯大林選中的就是伊朗的第二大和第三大族群阿薩拜疆人庫爾德人,其中阿薩拜疆人建立的自治共和國聲勢浩大,在大不里士建立親蘇的政權;庫爾德人也在西部山區建立政權。今天的伊朗人口約有7000萬左右,其中阿薩拜疆人佔到25%、庫爾德人佔到5%,它們聚集在靠近外高加索的伊朗西北部,是建立衛星國的最理想地區,同時,波斯人僅有66%好像還要更少,這種情況不用多解釋大家也能明白。可以想象當初在斯大林眼裡這是絕好的機會,換做誰也不會輕易撤出駐軍。

其實,蘇聯扶持當地人保衛自己,英國人也沒有閒著!英國一直將伊朗東南的俾路支地區視作印度的屏障,這種噁心的嘴臉不必多說,也曾是讓我們受傷的損招……。英國對伊朗南部的統治加深了斯大林的擔憂,這意味著再次爆發戰爭後英國很有可能途經伊朗進攻中亞或者南高加索,因此斯大林拒絕執行《三國同盟條約》有關6個月撤軍的要求!拼命扶持庫爾德和阿薩拜疆兩個地區政權。

斯大林的撤軍決定源於兩個方面,第一是美國的武力威脅、第二是對兩個親蘇政權的信心。

手握原子彈的美國豈能善罷甘休?1945年年末杜魯門聯合英國威脅蘇聯,雙方在伊朗雲集重兵一觸即發,此時的蘇聯百廢待興根本不具備與英美一戰的實力,因此斯大林苦撐到1946年5月25日從伊朗撤軍。但是,不要以為斯大林會就此放棄,他在過去的將近1年時間裡給了庫爾德和阿薩拜疆人大量支持,希望它們能自己戰勝德黑蘭軍隊取得獨立。

1945年,庫爾德人在加吉穆罕穆德領導下,於12月15日建立庫爾德斯坦共和國,首都設在馬哈巴德;9月26日,阿薩拜疆人在賽爾德賈法爾皮謝瓦里領導下建立阿薩拜疆共和國,首都設在大不里士,斯大林有理由相信自己花費一年時間武裝的兩股力量能夠自食其力,撤軍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同時,他還有一個信心來源,那就伊朗巴勒維國王並不受民眾普遍歡迎。

巴勒維禮薩汗父子倆都是堅定的西化國王,禮薩汗在1941年7月倒臺前,拼命打壓國內的什葉派力量,他主張世俗化、西方化和親德立場,他的兒子巴勒維除了轉而親美英之外,其它一切都和父親一摸一樣,參考後來1979年對霍梅尼革命可以想象,整個伊朗都不滿國王的激進改革,更不要說受盡壓榨的庫爾德和阿薩拜疆了,所以斯大林撤出20多萬軍隊還是很有底氣的。

蘇聯對伊朗的野心其實就是俄羅斯沙文主義的一部分,斯大林以及後來的領導者們都希望重現在伊朗的影響力,

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勝利以後隨即出兵伊朗,在該國吉郎地區建立伊朗蘇維埃政權,當時的伊朗還叫做波斯。也因為如此,二戰結束之後20萬左右的蘇聯軍隊賴在伊朗,據不肯履行《三國同盟條約》規定二戰後6個月撤離伊朗的規定,斯大林的目的其實和列寧如出一轍!支持親蘇實力擴大在伊朗的地盤,最好能在印度洋、波斯灣找到一個立足點!

伊朗這個國家在1935年之前叫做波斯,由於當時的掌權者禮薩汗與希特勒德國眉來眼去,為了爭奪雅利安人後裔正統,隨將國名改為伊朗意思為“雅利安人之國”,這個詞語早在伊朗擺脫阿拉伯統治後,建立的第一個大一統政權薩珊王朝時代就已經出現。伊朗的改名不算什麼但它與德國的曖昧招致殺身之禍!也給了蘇聯再次進入伊朗的機會。

1941年8月蘇聯出兵幾千人配合英國攻佔德黑蘭,隨後兩國分割佔領了整個伊朗,比一戰時期還要徹底,並與1942年1月簽署《三國同盟條約》,英蘇保證絕不侵害伊朗的主權完整,軍事佔領只是為了借道,畢竟援助給蘇聯的物資有80%以上取道伊朗進入蘇聯,為了保證英蘇信守諾言,美國在1943年1月也出兵伊朗南部,並在當年的德黑蘭會議期間再次重申尊重三國同盟條約的精神。

那麼,蘇聯為何敢於公然違背諾言呢?其實現從斯大林的角度出發,佔領伊朗不走實屬無可奈何啊!他出於保護高加索的考慮必須佔有伊朗:

伊朗地近高加索,這裡是蘇聯重要的能源經濟區,德國閃擊蘇聯期間曾花費整個1942年下半年挺進高加索,為此組建了40多萬人的重兵集團—A集團軍,在李斯特克萊斯特兩人先後指揮下苦戰北高加索,其目的就是爭奪這個能源中心。斯大林認定二戰後和平不會長久,他必須保證今後的歲月裡不會有敵人再次威脅高加索,而從波斯灣登陸伊朗再進攻高加索的路線,比當年從西方殺進來德國軍隊快多了,因此斯大林希望在伊朗扶持親蘇政權建立類似東歐的衛星國。



斯大林選中的就是伊朗的第二大和第三大族群阿薩拜疆人庫爾德人,其中阿薩拜疆人建立的自治共和國聲勢浩大,在大不里士建立親蘇的政權;庫爾德人也在西部山區建立政權。今天的伊朗人口約有7000萬左右,其中阿薩拜疆人佔到25%、庫爾德人佔到5%,它們聚集在靠近外高加索的伊朗西北部,是建立衛星國的最理想地區,同時,波斯人僅有66%好像還要更少,這種情況不用多解釋大家也能明白。可以想象當初在斯大林眼裡這是絕好的機會,換做誰也不會輕易撤出駐軍。

其實,蘇聯扶持當地人保衛自己,英國人也沒有閒著!英國一直將伊朗東南的俾路支地區視作印度的屏障,這種噁心的嘴臉不必多說,也曾是讓我們受傷的損招……。英國對伊朗南部的統治加深了斯大林的擔憂,這意味著再次爆發戰爭後英國很有可能途經伊朗進攻中亞或者南高加索,因此斯大林拒絕執行《三國同盟條約》有關6個月撤軍的要求!拼命扶持庫爾德和阿薩拜疆兩個地區政權。

斯大林的撤軍決定源於兩個方面,第一是美國的武力威脅、第二是對兩個親蘇政權的信心。

手握原子彈的美國豈能善罷甘休?1945年年末杜魯門聯合英國威脅蘇聯,雙方在伊朗雲集重兵一觸即發,此時的蘇聯百廢待興根本不具備與英美一戰的實力,因此斯大林苦撐到1946年5月25日從伊朗撤軍。但是,不要以為斯大林會就此放棄,他在過去的將近1年時間裡給了庫爾德和阿薩拜疆人大量支持,希望它們能自己戰勝德黑蘭軍隊取得獨立。

1945年,庫爾德人在加吉穆罕穆德領導下,於12月15日建立庫爾德斯坦共和國,首都設在馬哈巴德;9月26日,阿薩拜疆人在賽爾德賈法爾皮謝瓦里領導下建立阿薩拜疆共和國,首都設在大不里士,斯大林有理由相信自己花費一年時間武裝的兩股力量能夠自食其力,撤軍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同時,他還有一個信心來源,那就伊朗巴勒維國王並不受民眾普遍歡迎。

巴勒維禮薩汗父子倆都是堅定的西化國王,禮薩汗在1941年7月倒臺前,拼命打壓國內的什葉派力量,他主張世俗化、西方化和親德立場,他的兒子巴勒維除了轉而親美英之外,其它一切都和父親一摸一樣,參考後來1979年對霍梅尼革命可以想象,整個伊朗都不滿國王的激進改革,更不要說受盡壓榨的庫爾德和阿薩拜疆了,所以斯大林撤出20多萬軍隊還是很有底氣的。

但是,他小看了美英對巴勒維的支持,由於印度越來越難以控制,英國不再堅持佔有伊朗南部的俾路支,反而為了打壓蘇聯勢力全力支持德黑蘭鎮壓庫爾德和阿薩拜疆;將巴勒維視為親民盟友的美國也自不必說,蘇聯扶持的兩個政權分別於1946年12月、1947年2月垮臺,巴勒維實現了伊朗的統一,在此之後就像斯大林擔心的那樣,北約對高加索、中亞的滲透威脅從未間斷!直到霍梅尼取代巴勒維為止。

蘇聯對伊朗的野心其實就是俄羅斯沙文主義的一部分,斯大林以及後來的領導者們都希望重現在伊朗的影響力,

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勝利以後隨即出兵伊朗,在該國吉郎地區建立伊朗蘇維埃政權,當時的伊朗還叫做波斯。也因為如此,二戰結束之後20萬左右的蘇聯軍隊賴在伊朗,據不肯履行《三國同盟條約》規定二戰後6個月撤離伊朗的規定,斯大林的目的其實和列寧如出一轍!支持親蘇實力擴大在伊朗的地盤,最好能在印度洋、波斯灣找到一個立足點!

伊朗這個國家在1935年之前叫做波斯,由於當時的掌權者禮薩汗與希特勒德國眉來眼去,為了爭奪雅利安人後裔正統,隨將國名改為伊朗意思為“雅利安人之國”,這個詞語早在伊朗擺脫阿拉伯統治後,建立的第一個大一統政權薩珊王朝時代就已經出現。伊朗的改名不算什麼但它與德國的曖昧招致殺身之禍!也給了蘇聯再次進入伊朗的機會。

1941年8月蘇聯出兵幾千人配合英國攻佔德黑蘭,隨後兩國分割佔領了整個伊朗,比一戰時期還要徹底,並與1942年1月簽署《三國同盟條約》,英蘇保證絕不侵害伊朗的主權完整,軍事佔領只是為了借道,畢竟援助給蘇聯的物資有80%以上取道伊朗進入蘇聯,為了保證英蘇信守諾言,美國在1943年1月也出兵伊朗南部,並在當年的德黑蘭會議期間再次重申尊重三國同盟條約的精神。

那麼,蘇聯為何敢於公然違背諾言呢?其實現從斯大林的角度出發,佔領伊朗不走實屬無可奈何啊!他出於保護高加索的考慮必須佔有伊朗:

伊朗地近高加索,這裡是蘇聯重要的能源經濟區,德國閃擊蘇聯期間曾花費整個1942年下半年挺進高加索,為此組建了40多萬人的重兵集團—A集團軍,在李斯特克萊斯特兩人先後指揮下苦戰北高加索,其目的就是爭奪這個能源中心。斯大林認定二戰後和平不會長久,他必須保證今後的歲月裡不會有敵人再次威脅高加索,而從波斯灣登陸伊朗再進攻高加索的路線,比當年從西方殺進來德國軍隊快多了,因此斯大林希望在伊朗扶持親蘇政權建立類似東歐的衛星國。



斯大林選中的就是伊朗的第二大和第三大族群阿薩拜疆人庫爾德人,其中阿薩拜疆人建立的自治共和國聲勢浩大,在大不里士建立親蘇的政權;庫爾德人也在西部山區建立政權。今天的伊朗人口約有7000萬左右,其中阿薩拜疆人佔到25%、庫爾德人佔到5%,它們聚集在靠近外高加索的伊朗西北部,是建立衛星國的最理想地區,同時,波斯人僅有66%好像還要更少,這種情況不用多解釋大家也能明白。可以想象當初在斯大林眼裡這是絕好的機會,換做誰也不會輕易撤出駐軍。

其實,蘇聯扶持當地人保衛自己,英國人也沒有閒著!英國一直將伊朗東南的俾路支地區視作印度的屏障,這種噁心的嘴臉不必多說,也曾是讓我們受傷的損招……。英國對伊朗南部的統治加深了斯大林的擔憂,這意味著再次爆發戰爭後英國很有可能途經伊朗進攻中亞或者南高加索,因此斯大林拒絕執行《三國同盟條約》有關6個月撤軍的要求!拼命扶持庫爾德和阿薩拜疆兩個地區政權。

斯大林的撤軍決定源於兩個方面,第一是美國的武力威脅、第二是對兩個親蘇政權的信心。

手握原子彈的美國豈能善罷甘休?1945年年末杜魯門聯合英國威脅蘇聯,雙方在伊朗雲集重兵一觸即發,此時的蘇聯百廢待興根本不具備與英美一戰的實力,因此斯大林苦撐到1946年5月25日從伊朗撤軍。但是,不要以為斯大林會就此放棄,他在過去的將近1年時間裡給了庫爾德和阿薩拜疆人大量支持,希望它們能自己戰勝德黑蘭軍隊取得獨立。

1945年,庫爾德人在加吉穆罕穆德領導下,於12月15日建立庫爾德斯坦共和國,首都設在馬哈巴德;9月26日,阿薩拜疆人在賽爾德賈法爾皮謝瓦里領導下建立阿薩拜疆共和國,首都設在大不里士,斯大林有理由相信自己花費一年時間武裝的兩股力量能夠自食其力,撤軍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同時,他還有一個信心來源,那就伊朗巴勒維國王並不受民眾普遍歡迎。

巴勒維禮薩汗父子倆都是堅定的西化國王,禮薩汗在1941年7月倒臺前,拼命打壓國內的什葉派力量,他主張世俗化、西方化和親德立場,他的兒子巴勒維除了轉而親美英之外,其它一切都和父親一摸一樣,參考後來1979年對霍梅尼革命可以想象,整個伊朗都不滿國王的激進改革,更不要說受盡壓榨的庫爾德和阿薩拜疆了,所以斯大林撤出20多萬軍隊還是很有底氣的。

但是,他小看了美英對巴勒維的支持,由於印度越來越難以控制,英國不再堅持佔有伊朗南部的俾路支,反而為了打壓蘇聯勢力全力支持德黑蘭鎮壓庫爾德和阿薩拜疆;將巴勒維視為親民盟友的美國也自不必說,蘇聯扶持的兩個政權分別於1946年12月、1947年2月垮臺,巴勒維實現了伊朗的統一,在此之後就像斯大林擔心的那樣,北約對高加索、中亞的滲透威脅從未間斷!直到霍梅尼取代巴勒維為止。

伊朗至今保有阿薩拜疆和庫爾德兩個地區。

晨曦谈兵
2019-05-28

1939年二戰全面爆發後,伊朗害怕捲入戰爭,馬上宣佈中立了,但伊朗的巴列維王朝跟德國總是眉來眼去,兩國在往來上接觸頻繁,藉著這層“友好”關係,希TL試圖把巴列維王朝騙到自己的陣營內,得到伊朗的石油,可是英國和美國提前發現了個苗頭,立即派遣軍隊進入了伊朗。

1939年二戰全面爆發後,伊朗害怕捲入戰爭,馬上宣佈中立了,但伊朗的巴列維王朝跟德國總是眉來眼去,兩國在往來上接觸頻繁,藉著這層“友好”關係,希TL試圖把巴列維王朝騙到自己的陣營內,得到伊朗的石油,可是英國和美國提前發現了個苗頭,立即派遣軍隊進入了伊朗。

英國和美國之所以派遣軍隊進入伊朗跟蘇聯有很大的關係。1941年德軍進攻蘇聯之後,英國和美國就對蘇聯進行了大規模物資援助,但是在走哪條援助線的路上,英國為難了。因為美國可以派遣船隻通過白令海峽就能到達俄羅斯遠東地區,但英國可沒有這個地緣上的優勢。要想援助蘇聯,就得走北大西洋航線,可是這條航線佈滿德軍的戰機和潛艇,一不小心就會遭到襲擊。所以英國就想走陸路,經過伊朗繞行到蘇聯,雖然這十分的麻煩,但總算避免了德國的偷襲了。

在英國和美國軍隊進入伊朗之後,蘇聯也坐不住了,也以保護運輸線為理由,派遣了17個師20多萬人進駐了伊朗。現在好了,英國的援助物資就可以在伊朗當面交給蘇聯使用,而不用大老遠的再運到莫斯科了。可以說蘇聯的算盤的打的很好,出兵伊朗,既得到了西方物資援助,還能掌握伊朗的石油和出海口,為蘇聯戰後恢復經濟提供很大的助力。1945年5月德國完蛋,二戰結束,按照當初的協議,英美蘇三國軍隊都要撤離伊朗,但英美撤離了,蘇聯卻賴著不走,因為當初的野心還沒有實現。

1939年二戰全面爆發後,伊朗害怕捲入戰爭,馬上宣佈中立了,但伊朗的巴列維王朝跟德國總是眉來眼去,兩國在往來上接觸頻繁,藉著這層“友好”關係,希TL試圖把巴列維王朝騙到自己的陣營內,得到伊朗的石油,可是英國和美國提前發現了個苗頭,立即派遣軍隊進入了伊朗。

英國和美國之所以派遣軍隊進入伊朗跟蘇聯有很大的關係。1941年德軍進攻蘇聯之後,英國和美國就對蘇聯進行了大規模物資援助,但是在走哪條援助線的路上,英國為難了。因為美國可以派遣船隻通過白令海峽就能到達俄羅斯遠東地區,但英國可沒有這個地緣上的優勢。要想援助蘇聯,就得走北大西洋航線,可是這條航線佈滿德軍的戰機和潛艇,一不小心就會遭到襲擊。所以英國就想走陸路,經過伊朗繞行到蘇聯,雖然這十分的麻煩,但總算避免了德國的偷襲了。

在英國和美國軍隊進入伊朗之後,蘇聯也坐不住了,也以保護運輸線為理由,派遣了17個師20多萬人進駐了伊朗。現在好了,英國的援助物資就可以在伊朗當面交給蘇聯使用,而不用大老遠的再運到莫斯科了。可以說蘇聯的算盤的打的很好,出兵伊朗,既得到了西方物資援助,還能掌握伊朗的石油和出海口,為蘇聯戰後恢復經濟提供很大的助力。1945年5月德國完蛋,二戰結束,按照當初的協議,英美蘇三國軍隊都要撤離伊朗,但英美撤離了,蘇聯卻賴著不走,因為當初的野心還沒有實現。

弱小的伊朗面對強大的蘇聯,只好向英國和美國求助,英國當時急於舔二戰傷口,對伊朗是愛莫能助。而美國藉助二戰發了大財,國力強盛,但美國害怕蘇聯藉助伊朗的地緣優勢影響自己的全球佈局,於是聯合巴列維王朝一起把蘇聯告上了聯合國,給其造成輿論壓力。同時美國還放出狠話來,如果蘇聯不在1946年5月前撤軍伊朗,就等著挨原子彈吧。

1939年二戰全面爆發後,伊朗害怕捲入戰爭,馬上宣佈中立了,但伊朗的巴列維王朝跟德國總是眉來眼去,兩國在往來上接觸頻繁,藉著這層“友好”關係,希TL試圖把巴列維王朝騙到自己的陣營內,得到伊朗的石油,可是英國和美國提前發現了個苗頭,立即派遣軍隊進入了伊朗。

英國和美國之所以派遣軍隊進入伊朗跟蘇聯有很大的關係。1941年德軍進攻蘇聯之後,英國和美國就對蘇聯進行了大規模物資援助,但是在走哪條援助線的路上,英國為難了。因為美國可以派遣船隻通過白令海峽就能到達俄羅斯遠東地區,但英國可沒有這個地緣上的優勢。要想援助蘇聯,就得走北大西洋航線,可是這條航線佈滿德軍的戰機和潛艇,一不小心就會遭到襲擊。所以英國就想走陸路,經過伊朗繞行到蘇聯,雖然這十分的麻煩,但總算避免了德國的偷襲了。

在英國和美國軍隊進入伊朗之後,蘇聯也坐不住了,也以保護運輸線為理由,派遣了17個師20多萬人進駐了伊朗。現在好了,英國的援助物資就可以在伊朗當面交給蘇聯使用,而不用大老遠的再運到莫斯科了。可以說蘇聯的算盤的打的很好,出兵伊朗,既得到了西方物資援助,還能掌握伊朗的石油和出海口,為蘇聯戰後恢復經濟提供很大的助力。1945年5月德國完蛋,二戰結束,按照當初的協議,英美蘇三國軍隊都要撤離伊朗,但英美撤離了,蘇聯卻賴著不走,因為當初的野心還沒有實現。

弱小的伊朗面對強大的蘇聯,只好向英國和美國求助,英國當時急於舔二戰傷口,對伊朗是愛莫能助。而美國藉助二戰發了大財,國力強盛,但美國害怕蘇聯藉助伊朗的地緣優勢影響自己的全球佈局,於是聯合巴列維王朝一起把蘇聯告上了聯合國,給其造成輿論壓力。同時美國還放出狠話來,如果蘇聯不在1946年5月前撤軍伊朗,就等著挨原子彈吧。

日本的例子就擺在眼前,蘇聯權衡再三,最後不得不於1946年6月底撤軍伊朗。此後,伊朗巴列維王朝把美國當做“救命恩人”,美國也把伊朗當做中東地區的重要盟友,直到伊斯蘭GM爆發,巴列維王朝王室成員被趕出伊朗,美伊關係才變得惡劣起來。

作者:東風

行吟浪子谢金澎
2019-04-18

實際上,二戰期間,伊朗看到世界混亂的形勢,想趁機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就向德國伸出橄欖枝。德國也一直覬覦中東的石油資源,自然高興的與伊朗接觸。英美的情報機構獲得了這一情報之後,兩國政府立即出手將當時的伊朗國王趕下臺,讓年輕的巴列維登上了國王寶座,隨後英美蘇聯合駐軍伊朗,阻斷了伊朗跟德國苟合的可能。蘇聯也很垂涎伊朗的戰略地位和資源,陸續增加駐軍至20萬人。

其實在二戰後期,美英已經開始防範蘇聯,這也是日本偷襲珍珠港,發動了太平洋戰爭,把美國拖入二次世界大戰,但是沒有沒有第一時間去找日本尋仇,卻與英國聯合發動了諾曼底登陸的原因之一。因為美國不能眼睜睜看著整個歐洲落入蘇聯手裡,使蘇聯壯大。

實際上,二戰期間,伊朗看到世界混亂的形勢,想趁機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就向德國伸出橄欖枝。德國也一直覬覦中東的石油資源,自然高興的與伊朗接觸。英美的情報機構獲得了這一情報之後,兩國政府立即出手將當時的伊朗國王趕下臺,讓年輕的巴列維登上了國王寶座,隨後英美蘇聯合駐軍伊朗,阻斷了伊朗跟德國苟合的可能。蘇聯也很垂涎伊朗的戰略地位和資源,陸續增加駐軍至20萬人。

其實在二戰後期,美英已經開始防範蘇聯,這也是日本偷襲珍珠港,發動了太平洋戰爭,把美國拖入二次世界大戰,但是沒有沒有第一時間去找日本尋仇,卻與英國聯合發動了諾曼底登陸的原因之一。因為美國不能眼睜睜看著整個歐洲落入蘇聯手裡,使蘇聯壯大。

二戰後,英美為了讓蘇聯從伊朗撤軍,讓蘇聯把勢力範圍撤出中東,兩國先後從伊朗撤軍,二戰後的大格局也是所有國家基本撤出殖民地,儘可能的讓被殖民國家獲得主權獨立,英美這麼一做,蘇聯就沒有了退路,但是蘇聯很難割捨中東的石油利益,遲遲不撤軍。最後美國態度強硬,要求蘇聯1946年5月前必須撤軍,威脅不惜一戰,甚至動用核武器,蘇聯才萬不得已拖到6月從伊朗撤回了20萬軍隊。

蘇聯作為戰勝德國的主力軍,擁有強大的機械化重裝部隊,為什麼會害怕美國呢?其實蘇德戰爭已經將蘇聯拖的精疲力盡,德國對蘇聯的毀滅性打擊已經使蘇聯百廢待興,不是這個原因,蘇聯又豈會讓英美撿那麼大一個便宜,自己浴血苦戰得到的勝利果實隨意讓英美在歐洲竊取?

而且每個擁有經過實戰驗證的核武器,那個時候是美國獨家經營,蘇聯的重裝部隊根本經不起美國的核轟炸,蘇聯也是打落牙往肚裡吞,實在是沒有辦法。加之蘇聯百廢待興,需要美國的貸款恢復經濟。

實際上,二戰期間,伊朗看到世界混亂的形勢,想趁機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就向德國伸出橄欖枝。德國也一直覬覦中東的石油資源,自然高興的與伊朗接觸。英美的情報機構獲得了這一情報之後,兩國政府立即出手將當時的伊朗國王趕下臺,讓年輕的巴列維登上了國王寶座,隨後英美蘇聯合駐軍伊朗,阻斷了伊朗跟德國苟合的可能。蘇聯也很垂涎伊朗的戰略地位和資源,陸續增加駐軍至20萬人。

其實在二戰後期,美英已經開始防範蘇聯,這也是日本偷襲珍珠港,發動了太平洋戰爭,把美國拖入二次世界大戰,但是沒有沒有第一時間去找日本尋仇,卻與英國聯合發動了諾曼底登陸的原因之一。因為美國不能眼睜睜看著整個歐洲落入蘇聯手裡,使蘇聯壯大。

二戰後,英美為了讓蘇聯從伊朗撤軍,讓蘇聯把勢力範圍撤出中東,兩國先後從伊朗撤軍,二戰後的大格局也是所有國家基本撤出殖民地,儘可能的讓被殖民國家獲得主權獨立,英美這麼一做,蘇聯就沒有了退路,但是蘇聯很難割捨中東的石油利益,遲遲不撤軍。最後美國態度強硬,要求蘇聯1946年5月前必須撤軍,威脅不惜一戰,甚至動用核武器,蘇聯才萬不得已拖到6月從伊朗撤回了20萬軍隊。

蘇聯作為戰勝德國的主力軍,擁有強大的機械化重裝部隊,為什麼會害怕美國呢?其實蘇德戰爭已經將蘇聯拖的精疲力盡,德國對蘇聯的毀滅性打擊已經使蘇聯百廢待興,不是這個原因,蘇聯又豈會讓英美撿那麼大一個便宜,自己浴血苦戰得到的勝利果實隨意讓英美在歐洲竊取?

而且每個擁有經過實戰驗證的核武器,那個時候是美國獨家經營,蘇聯的重裝部隊根本經不起美國的核轟炸,蘇聯也是打落牙往肚裡吞,實在是沒有辦法。加之蘇聯百廢待興,需要美國的貸款恢復經濟。

直到1951年朝鮮戰爭,蘇聯都還是不敢跟美國正面交鋒,因為蘇聯深知跟美國交鋒實際就是在跟整個西方世界或者說聯合國交鋒,所以朝戰是由沒有恢復聯合國席位的我們幫忙出頭。

电视剧里看历史
2019-04-10

誠邀,如題自二戰結束後,在戰爭中崛起的蘇聯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東方大國,說句白話,世界上除了美國,蘇聯基本上想打誰就打誰,而且打一個準一個。然而在1945年的伊朗,20萬蘇聯紅軍佔領伊朗後還是不得不撤軍回國,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誠邀,如題自二戰結束後,在戰爭中崛起的蘇聯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東方大國,說句白話,世界上除了美國,蘇聯基本上想打誰就打誰,而且打一個準一個。然而在1945年的伊朗,20萬蘇聯紅軍佔領伊朗後還是不得不撤軍回國,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實也不能說是蘇聯佔據了伊朗,而且英美蘇三國佔領了伊朗。這件事的緣由還要追溯到一戰。

一戰是一次歐洲列強重新瓜分殖民地的非正義戰爭,一戰後,包括伊朗在內的西亞地區成為英國的勢力範圍,但是伊朗皇室不甘如此,於是祕密與德國聯繫,當時美英法作為盟國,正與德國對立,於是為了防止德國得到伊朗以及波斯灣豐富的石油,美英法共同出兵,佔領了伊朗。

誠邀,如題自二戰結束後,在戰爭中崛起的蘇聯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東方大國,說句白話,世界上除了美國,蘇聯基本上想打誰就打誰,而且打一個準一個。然而在1945年的伊朗,20萬蘇聯紅軍佔領伊朗後還是不得不撤軍回國,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實也不能說是蘇聯佔據了伊朗,而且英美蘇三國佔領了伊朗。這件事的緣由還要追溯到一戰。

一戰是一次歐洲列強重新瓜分殖民地的非正義戰爭,一戰後,包括伊朗在內的西亞地區成為英國的勢力範圍,但是伊朗皇室不甘如此,於是祕密與德國聯繫,當時美英法作為盟國,正與德國對立,於是為了防止德國得到伊朗以及波斯灣豐富的石油,美英法共同出兵,佔領了伊朗。

二戰後,德國投降,按照合約,美英軍隊退出了伊朗,然而這時候的蘇聯卻變卦了,蘇聯軍隊以各種藉口為由,始終不退出伊朗,到1945年,伊朗境內的蘇聯紅軍達到了20萬,最後兵不血刃的佔領了這個石油富國。

但是蘇聯的小算盤顯然沒有瞞過美國。

1946年,同樣看上伊朗的美國強烈要求蘇聯退兵,當時的蘇聯由於二戰的損失,急需要恢復修養,不便與美國開戰,而且當時的美國已經在1944年爆炸了原子彈,是以蘇聯權衡利弊後還是決定,從伊朗退兵。

誠邀,如題自二戰結束後,在戰爭中崛起的蘇聯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東方大國,說句白話,世界上除了美國,蘇聯基本上想打誰就打誰,而且打一個準一個。然而在1945年的伊朗,20萬蘇聯紅軍佔領伊朗後還是不得不撤軍回國,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實也不能說是蘇聯佔據了伊朗,而且英美蘇三國佔領了伊朗。這件事的緣由還要追溯到一戰。

一戰是一次歐洲列強重新瓜分殖民地的非正義戰爭,一戰後,包括伊朗在內的西亞地區成為英國的勢力範圍,但是伊朗皇室不甘如此,於是祕密與德國聯繫,當時美英法作為盟國,正與德國對立,於是為了防止德國得到伊朗以及波斯灣豐富的石油,美英法共同出兵,佔領了伊朗。

二戰後,德國投降,按照合約,美英軍隊退出了伊朗,然而這時候的蘇聯卻變卦了,蘇聯軍隊以各種藉口為由,始終不退出伊朗,到1945年,伊朗境內的蘇聯紅軍達到了20萬,最後兵不血刃的佔領了這個石油富國。

但是蘇聯的小算盤顯然沒有瞞過美國。

1946年,同樣看上伊朗的美國強烈要求蘇聯退兵,當時的蘇聯由於二戰的損失,急需要恢復修養,不便與美國開戰,而且當時的美國已經在1944年爆炸了原子彈,是以蘇聯權衡利弊後還是決定,從伊朗退兵。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