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家認為,目前中國的啃老族已經佔據了中國60%的家庭,你認為可能嗎?為什麼?

10 個回答
财智成功

啃老的定義是成年人具有工作能力,但是卻要依靠老人生存。明明可以上班賺錢,卻待在家裡每天遊戲娛樂,靠父母的養老金生活。


如果把啃老的定義擴大一點,成年人依靠老人買房買車,時不時需要父母幫助,那麼啃老族佔到全國60%家庭還是少說了,90%也沒問題。


啃老成為社會問題的原因比較複雜,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我們不妨從如下角度簡單分析:


一、父母過度溺愛,導致子女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生存能力差,對家庭過度依賴

一些孩子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大點後父母也不讓做一點點家務,只管學習就行了。從小到大的嬌慣,使得很多孩子高分低能,生活自理能力差,甚至社交能力和情商也比較差。等到了社會上,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面對職場中的困難,稍有打擊就失去信心,選擇縮回家裡。


二、一些人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最後高不成低不就,每天宅在家裡恨生不逢時

錢多事少離家近,位高權重責任輕,這是很多人的理想工作。但是現實不是做夢,能實現夢想的畢竟是極少數。一些人能力不足,要求卻很高,職場中碰壁後經受不起打擊,又不願意付出更多努力。有父母養著,衣食無憂,於是每天好吃懶做,在家醉生夢死。


三、房價連續上漲二十年,年輕人實際越來越窮,而部分老人經濟條件更加富足

年輕人花費大,買房、結婚、社會交際、養育子女、買車、日常消費、養老儲蓄、醫療支出等等到處需要花錢,僅買房一項就要耗去一個人20年的時光。沉重的生活壓力,使得啃老越來越普遍。

老年人,尤其是行政事業單位退休的老年人,養老金一個月六七千元甚至更多,比多數年輕人收入都高。房子有了,車子不重要了,最大的支出是醫療支出,但是又有醫保可以報銷絕大多數。

正是最需要錢的年輕人養活不了自己,買不起房結不起婚養不起孩子,才有了啃老的現實基礎。

啃老的定義是成年人具有工作能力,但是卻要依靠老人生存。明明可以上班賺錢,卻待在家裡每天遊戲娛樂,靠父母的養老金生活。


如果把啃老的定義擴大一點,成年人依靠老人買房買車,時不時需要父母幫助,那麼啃老族佔到全國60%家庭還是少說了,90%也沒問題。


啃老成為社會問題的原因比較複雜,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我們不妨從如下角度簡單分析:


一、父母過度溺愛,導致子女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生存能力差,對家庭過度依賴

一些孩子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大點後父母也不讓做一點點家務,只管學習就行了。從小到大的嬌慣,使得很多孩子高分低能,生活自理能力差,甚至社交能力和情商也比較差。等到了社會上,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面對職場中的困難,稍有打擊就失去信心,選擇縮回家裡。


二、一些人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最後高不成低不就,每天宅在家裡恨生不逢時

錢多事少離家近,位高權重責任輕,這是很多人的理想工作。但是現實不是做夢,能實現夢想的畢竟是極少數。一些人能力不足,要求卻很高,職場中碰壁後經受不起打擊,又不願意付出更多努力。有父母養著,衣食無憂,於是每天好吃懶做,在家醉生夢死。


三、房價連續上漲二十年,年輕人實際越來越窮,而部分老人經濟條件更加富足

年輕人花費大,買房、結婚、社會交際、養育子女、買車、日常消費、養老儲蓄、醫療支出等等到處需要花錢,僅買房一項就要耗去一個人20年的時光。沉重的生活壓力,使得啃老越來越普遍。

老年人,尤其是行政事業單位退休的老年人,養老金一個月六七千元甚至更多,比多數年輕人收入都高。房子有了,車子不重要了,最大的支出是醫療支出,但是又有醫保可以報銷絕大多數。

正是最需要錢的年輕人養活不了自己,買不起房結不起婚養不起孩子,才有了啃老的現實基礎。

祖国在希望的田野上

不是百分之6O啃老,可以說3O歲之前想結婚的是百分百啃老,7歲上學,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就是19歲,4年大學就23歲,畢業頭兩年,初入職場,如今95是私企,拿兩三千多工資,能養活自已嗎,25歲到三十歲成家,房子,車子戀愛經費,交朋結友,最少也得三十萬吧,5年誰能餘存三十萬,上次看過經濟調查報告,說是80後平均負責幾十萬,9O後平均負責更高,沒有房子,車子,上1O萬的日常生活的票子,誰會與你談戀愛結婚呢,不啃老骨頭,不靠父母支援,又誰有這個能耐,我家是農村的,我兒子是勤奮勵志的孩子,與他同齡人,與他同學相比,要算混得比較好的一個

初学者阿亮

我不知道這60%的佔比數據怎麼來的,但我敢說這個數據肯定不準確。首先我們來看看統計局頒佈的權威數據:2018年年末,全國0-15歲人口為24860萬人,佔總人口的17.8%,15-59歲人口為89729萬人,佔比64.3%,60歲及以上人口為24949萬人,佔比17.9%。以上數據在劃分15-59歲階段人口上,劃分得不是很詳細,我們對比下2016年人口調查數據看看,在2016年80後總數2. 28億,90後1.74億,00後1.26億,呈現不斷下降趨勢。

我們以15-18歲定義為90後(注意此只有90年,91年,92年,93年這四年的90後),18歲-28歲定義為90後,29歲-39歲定位為80後,40歲-50歲定義為70後,51歲-59歲定位為60後,結合2018年和2016年數據我們能否在16年數據的基礎上再給90後和00後的人口數據上多加一個億,也可以這樣理解,從80後的人口數據中勻一個億過去,總數1.74+1.26+1=4個億,4/14*100%=29%。

當然,上面的數據或許也不夠準確,為什麼我會只把90後和00後的比例算出來呢?因為很簡單,就拿我為例,我是80後,當時的生活條件或許90後和00後沒有經歷過,不瞭解。但是,70後和80後的人是經歷過的,那時的錢1毛錢可以買冰棒,2-3毛錢夠填一個人的肚子,2-3塊錢能讓4口之家生活一天,再加點,還可以吃一頓肉。後面,隨著國家的發展,經濟慢慢好起來,但是其實那時工人的工資一個月能有幾百塊錢,就算是高工資了。而且,80後的一批人又剛好碰上全國教育改革,大學學費猛漲,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當時如果一個家庭中有兩個70後或80後的小孩,就是讀個大學,都能讓父母掏空一生的積蓄,甚至很多還不夠,還需要到處去借,才能勉強供完讀大學。試想,在這樣的情況下,70後,80後的這一批人如何去啃老?

我雖然代表不了所有80後,但我個人親身經歷而言,上完大學後,沒有向家裡要過一分錢。後面與我現在的老婆結婚後,她是82年的,也是80後,基本和我情況一致,我們婚後半年,懷上孩子後,才貸款買房。

隨著中國經濟越來越好,70後,80後的一批人通過時間積累,逐漸有了一定的財富積累,也有了一定幫助下一代的能力,再加上中國傳統思維"寧可苦自己,也絕不苦下一代",從小捧在手心裡疼愛,從不讓子女經受一些磨厲,也讓一批90,00後從小養成惰性,吃爸媽,穿爸媽,只要花錢就找家裡要,活得瀟瀟灑灑。這也就誕生了中國的熱點名詞“啃老”。

但這個60%比例,我覺得肯定不對,我上面算的是將80後一半人口,90後,00後所有人都算在內,都僅佔據我國人口29%的比例。何況,80後至少70%人都不會存在啃老現象(也根本沒有這個條件啃老),90後,00後雖然有這樣的現象,但絕對不可能達到100%的比例。而且由於目前中國房價過高,父母支援90後,00後買房墊了些首付,我認為不能定義為啃老。所以,問題提到我國有60%的人存在啃老,我個人持一定地懷疑態度!

宇宙先生609

我認為60%的啃老族數據肯定少了,就目前所有90後而言,房子基本都只能靠貸款來買,錢必然是從父母那而來,大學讀完基本都22歲,身無分文畢業後,過五年就到了27歲,然後要步入結婚階段,你說房價靠自己?我只能說你家裡有礦你牛P,說什麼我都信。就戀愛階段就要花不少,即使省吃儉用,打臨時工也就湊合著戀愛期的消費開支,不找父母要錢都是萬幸。目前高物質社會發展階段,你能拒絕啃老靠自己起飛?不知會死多少,墮落多少。知道長輩的養老金為什麼都比辛苦做事的白領工資高嗎?註定有些事情不平凡,這是一種信號。

阿法4463

有專家認為目前中國的啃老族在60%的家庭中存在,這種說法有把“啃老族”一詞的定義誇大和誤導的嫌疑,如果把中國人的勤勞與注重家庭觀念與年青人啃老聯繫起來,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否定和對西方個人主義的育目推崇,不利於中國這個巨大國家的社會穩定與和諧。在中國人傳統觀念中為家庭奉獻是天經地義的,是心甘情願和快樂的。現在一般年輕的家庭有巨大的房貸車貸和子女教育經濟壓力,大多年老父母雖然與子女分開單獨過,但在他們心中從來把子女視為同一個家庭,願意力能所及地為子女承擔部分經濟壓力,和諧家庭是老年人的需求和天倫之樂,為家庭付出汗水和財力也是他們的生存認同感和快樂之源。在杭州許多城中村遷拆的六七十歲老年人,雖然有鉅額遷拆安置費和年終集體分紅及退休金,但他們生活節儉,還象其他農民工一樣打工賺錢,這就是中囯人的勤勞和家庭奉獻,並非生活所迫。

不和魔鬼共舞

其實這個啃老族問題很複雜,有的是不啃不行,有的是自己能行了也啃,如果孩子們真的是剛剛結婚,這幾年負擔大,又要帶孩子,父母大人應該管,不要有私心,孩子都是自己的,你不管誰管,不管自己心裡也過不去,如果孩子們能獨立了,還是過分依賴父母,這個時候父母應該慢慢引導,不能一下放手,懂事的人畢竟是多數,慢慢的孩子們就習慣自己生活了。我本人認為,和孩子們離開生活還不好,能幫就儘量幫,自己的孩子沒有什麼不應該的,我也是有孫子的人了,啃就啃吧,我還高興了,老兩口單獨過有什麼意思,自己一家人紅紅火火熱熱鬧鬧在一起多好,受點累也沒什麼,只當鍛鍊身體了,50歲就不動了那不是等死嗎,上上班,接送孫子上下學,做做飯,做做家務事,沒事了遛遛彎,感覺挺充實的,我個人感覺比打麻將的人快樂,孩子們也輕鬆。真到了自己不能動了,想幫也幫不上了,到什麼時候說什麼話吧,能快樂一天是一天,孩子們得懂事,父母親也不能自私自利,兩好擱一好。

城堡女王呆木木

負責任的說一句我們70後這一代大多數肯定是沒啃過老,80年,90後這一代估計陸續增多。也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競爭和攀比越來越激烈。老的少的都為了排場,人家有房我也得有,人家有車我也得買,反正咱不想比身邊的親人朋友差。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不論怎樣,先掙個面。其實我覺得這是愚昧的。生活就是儘自己能力活自己,有多大能耐圈多大地。何必為了取悅別人為難自己。人生不是為了活給別人看的,量力而行,冷暖自知。

九楼待居

沒有經歷過沒吃的,沒住的人是不會知道錢物的來之不易的;七十年代中期,勞累一天的農民能掙十個工分,好一些的人民公社可能把十個工分轉化為五角錢,而五角錢扣去糧錢所剩無及。

那時侯,你的任何東西都要珍惜,如鞋子,衣服,農具等,因為損壞了是不容易再得到的。

而現在的孩子們大部分是獨子,吃慣了苦的父母不想再讓子女重蹈往日的艱難,儘量地滿足他們物質上的需求,而小孩子們那知道早先的情景,便無休止地啃:吃好的,穿好的,經常換手機,甚至換汽車。

某種意義上“啃老”一族誰都不怨,都是父母慣出來的,是從小教育上的偏離。

暖心人社

其實,專家所認為的“啃老族”肯定沒有給你一個明確的定義,僅憑你主觀想象的話,怎麼說他都是對的。

在專家眼中所謂的“啃老族”,實際上是佔用家庭老人一點點的時間、精力、金錢,都算廣義上的“啃老族”。

但是關於“啃老族”,實際上他們叫做“尼特族”,最初來源於臺灣,英語縮寫是“NEET”,全稱叫做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用中國式英語翻譯就是“現在沒有被僱傭、教育或者培訓”。簡單點說,就是失業的勞動力。在我們社會的大背景下,他們生存的方式只能依靠父母。有父母提供住房、飲食甚至日常生活費用。

其實,專家所認為的“啃老族”肯定沒有給你一個明確的定義,僅憑你主觀想象的話,怎麼說他都是對的。

在專家眼中所謂的“啃老族”,實際上是佔用家庭老人一點點的時間、精力、金錢,都算廣義上的“啃老族”。

但是關於“啃老族”,實際上他們叫做“尼特族”,最初來源於臺灣,英語縮寫是“NEET”,全稱叫做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用中國式英語翻譯就是“現在沒有被僱傭、教育或者培訓”。簡單點說,就是失業的勞動力。在我們社會的大背景下,他們生存的方式只能依靠父母。有父母提供住房、飲食甚至日常生活費用。

所以,從這個定義上講,肯定不可能出現60%的家庭都存在啃老族現象了。我們社會的城鎮登記失業率只有4%,城鎮調查失業率只有5%左右。

專家的想法,可能把我們中華民族的“家庭美德”跟“啃老族”這樣不恥的稱呼聯繫到一起了。

中華民族是源遠流長的家族互助模式,跟國外的自立自行完全不同。年輕人長大以後,從成家立業到養育子女,或多或少的都有父母的幫助。含飴弄孫,是不少老年人嚮往的生活。而父母的全部財產會有兒女繼承,相應的養老也要有兒女相應的承擔。這樣的社會非常和諧,而且也更容易培養出人才。

其實,專家所認為的“啃老族”肯定沒有給你一個明確的定義,僅憑你主觀想象的話,怎麼說他都是對的。

在專家眼中所謂的“啃老族”,實際上是佔用家庭老人一點點的時間、精力、金錢,都算廣義上的“啃老族”。

但是關於“啃老族”,實際上他們叫做“尼特族”,最初來源於臺灣,英語縮寫是“NEET”,全稱叫做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用中國式英語翻譯就是“現在沒有被僱傭、教育或者培訓”。簡單點說,就是失業的勞動力。在我們社會的大背景下,他們生存的方式只能依靠父母。有父母提供住房、飲食甚至日常生活費用。

所以,從這個定義上講,肯定不可能出現60%的家庭都存在啃老族現象了。我們社會的城鎮登記失業率只有4%,城鎮調查失業率只有5%左右。

專家的想法,可能把我們中華民族的“家庭美德”跟“啃老族”這樣不恥的稱呼聯繫到一起了。

中華民族是源遠流長的家族互助模式,跟國外的自立自行完全不同。年輕人長大以後,從成家立業到養育子女,或多或少的都有父母的幫助。含飴弄孫,是不少老年人嚮往的生活。而父母的全部財產會有兒女繼承,相應的養老也要有兒女相應的承擔。這樣的社會非常和諧,而且也更容易培養出人才。

在西方國家,真正像中國家庭這麼幹的,只有富豪家族才會這麼幹。可能不少嚮往西方年輕人獨立自主的人都上當了。

所以,不管是外國來的專家還是注滿了西化思想的專家,是不理解我們中華民族家族精神的,這是我們幾千年來的傳統。

其實,專家所認為的“啃老族”肯定沒有給你一個明確的定義,僅憑你主觀想象的話,怎麼說他都是對的。

在專家眼中所謂的“啃老族”,實際上是佔用家庭老人一點點的時間、精力、金錢,都算廣義上的“啃老族”。

但是關於“啃老族”,實際上他們叫做“尼特族”,最初來源於臺灣,英語縮寫是“NEET”,全稱叫做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用中國式英語翻譯就是“現在沒有被僱傭、教育或者培訓”。簡單點說,就是失業的勞動力。在我們社會的大背景下,他們生存的方式只能依靠父母。有父母提供住房、飲食甚至日常生活費用。

所以,從這個定義上講,肯定不可能出現60%的家庭都存在啃老族現象了。我們社會的城鎮登記失業率只有4%,城鎮調查失業率只有5%左右。

專家的想法,可能把我們中華民族的“家庭美德”跟“啃老族”這樣不恥的稱呼聯繫到一起了。

中華民族是源遠流長的家族互助模式,跟國外的自立自行完全不同。年輕人長大以後,從成家立業到養育子女,或多或少的都有父母的幫助。含飴弄孫,是不少老年人嚮往的生活。而父母的全部財產會有兒女繼承,相應的養老也要有兒女相應的承擔。這樣的社會非常和諧,而且也更容易培養出人才。

在西方國家,真正像中國家庭這麼幹的,只有富豪家族才會這麼幹。可能不少嚮往西方年輕人獨立自主的人都上當了。

所以,不管是外國來的專家還是注滿了西化思想的專家,是不理解我們中華民族家族精神的,這是我們幾千年來的傳統。

福报61932941967

因為現在的收入不平衡,造成了80,90後心裡陰影,一個本科畢業生加班加點的工資還不如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多,試想一個血氣方剛要全身心投入到社會,另一個養老過日子,相比工資讓大家汗顏,薪酬待遇低的可憐,乾脆不如不做,啃老族日益增多是必然的。這是社會公平問題,政策法規導向問題。怪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