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你對衚衕的誤解,這才是衚衕本來面目,看了這組圖就知道了
收起你對衚衕的誤解,這才是衚衕本來面目,看了這組圖就知道了
收起你對衚衕的誤解,這才是衚衕本來面目,看了這組圖就知道了
收起你對衚衕的誤解,這才是衚衕本來面目,看了這組圖就知道了
收起你對衚衕的誤解,這才是衚衕本來面目,看了這組圖就知道了
收起你對衚衕的誤解,這才是衚衕本來面目,看了這組圖就知道了
收起你對衚衕的誤解,這才是衚衕本來面目,看了這組圖就知道了
收起你對衚衕的誤解,這才是衚衕本來面目,看了這組圖就知道了
收起你對衚衕的誤解,這才是衚衕本來面目,看了這組圖就知道了
收起你對衚衕的誤解,這才是衚衕本來面目,看了這組圖就知道了
我是衚衕
1/9 對於北京胡同的去留,一直爭議不斷,但往往是偏激派的各種觀點辯來辯去。其中有一種聲音,是認為衚衕代表著破舊和落後,早就該一拆了之。這幾天我又去衚衕裡轉了轉,隨手拍了一些生活場景,或許可以回擊上面論調。這是校場五條衚衕的生活場景,街坊鄰居們尤其是老年人在此聊天,充滿溫情。
2/9 這也是校場五條,充滿煙火氣,有人氣就有生活,這才是衚衕的本質。很多人只是就建築論建築,認為院子舊了就該拆,這是對北京胡同的一種嚴重誤讀,其實沒有看清衚衕背後真正的價值是什麼。
3/9 老牆根街的鄰居在拉家常。更多的住在鋼筋混凝土大樓裡的市民,不知是否還能憶起曾經的街坊們。
4/9 校場五條的場景。大宅院與綠樹成蔭的巷子,構成了衚衕夏季的獨有景觀。
5/9 達智橋衚衕古建前的場景。這裡是達智橋衚衕舊的宗祠,明代忠烈之士楊繼盛(楊椒山)的故居,名為鬆筠庵。衚衕的生活總是在不經意間就伴著一段重要的歷史事件或一段歷史名人的故事。
6/9 這則是棉花衚衕的一個老的寺院遺存,叫毗盧寺。跟上面的鬆筠庵一樣,如今這些古建都已是大雜院了。
7/9 這是老牆根街的生活場景。老牆根街的腳下,就是遼代的老城牆,在這樣古老的衚衕裡,至今仍延續著濃郁的生活味道。整個衚衕並沒有多少特殊的深宅大院,但我卻很喜歡老牆根街,原因就在這裡。
8/9 圖為棉花衚衕的街景。右側就是蔡鍔曾在京住過的臨時院落。夏天的衚衕佈滿綠蔭,比走在寬闊的晒死人的大街上舒服多了。
9/9 上述照片反映了衚衕的溫馨與舒服,所以我一直說,衚衕不只是建築和遺存,也不能光是將衚衕視為一種文化,它更是貼地氣的生活,這才是它最難能可貴价值。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衚衕必須原封不動保持破舊的狀態,因為大家都很清楚,大雜院裡的生活現狀是什麼樣的。如何創造性地傳承,這是一門大學問、大課題。
2019-05-21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