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旬老漢讓66歲上門女婿拜師,教他“不傳外人”手藝,賣不出去
8旬老漢讓66歲上門女婿拜師,教他“不傳外人”手藝,賣不出去
8旬老漢讓66歲上門女婿拜師,教他“不傳外人”手藝,賣不出去
8旬老漢讓66歲上門女婿拜師,教他“不傳外人”手藝,賣不出去
8旬老漢讓66歲上門女婿拜師,教他“不傳外人”手藝,賣不出去
8旬老漢讓66歲上門女婿拜師,教他“不傳外人”手藝,賣不出去
8旬老漢讓66歲上門女婿拜師,教他“不傳外人”手藝,賣不出去
8旬老漢讓66歲上門女婿拜師,教他“不傳外人”手藝,賣不出去
8旬老漢讓66歲上門女婿拜師,教他“不傳外人”手藝,賣不出去
8旬老漢讓66歲上門女婿拜師,教他“不傳外人”手藝,賣不出去
8旬老漢讓66歲上門女婿拜師,教他“不傳外人”手藝,賣不出去
8旬老漢讓66歲上門女婿拜師,教他“不傳外人”手藝,賣不出去
8旬老漢讓66歲上門女婿拜師,教他“不傳外人”手藝,賣不出去
8旬老漢讓66歲上門女婿拜師,教他“不傳外人”手藝,賣不出去
8旬老漢讓66歲上門女婿拜師,教他“不傳外人”手藝,賣不出去
8旬老漢讓66歲上門女婿拜師,教他“不傳外人”手藝,賣不出去
8旬老漢讓66歲上門女婿拜師,教他“不傳外人”手藝,賣不出去
8旬老漢讓66歲上門女婿拜師,教他“不傳外人”手藝,賣不出去
8旬老漢讓66歲上門女婿拜師,教他“不傳外人”手藝,賣不出去
8旬老漢讓66歲上門女婿拜師,教他“不傳外人”手藝,賣不出去
8旬老漢讓66歲上門女婿拜師,教他“不傳外人”手藝,賣不出去
M河洛鄉村
1/20 “我叫閆學,今年就算兩個六了,過罷六十六生(生日)了,我老家除了一個侄娃,已經沒有人了。我是在熊耳山那山裡頭住的,96年人家招夫養子,我就過來了,仨孩子,都不是我的……”蒸鍋放在廚房外面,幾根乾透了的木材慢慢燻烤著溼的楊木段,鍋沿邊上擠出來許多濃煙。“現在這灶火不中,磚牆砌的太嚴實,煙出不來,我都是在外頭蒸饃……”#我的故事#
2/20 “她比我小兩歲,身體比我強,我這腰不中了,立著像個人,幹活幹不動。”蒸鍋上汽了之後,閆學開始到家附近的地裡,陪妻子李春華除草。李春華用鋤頭在滿是碎石頭的農田裡,刮下來雨後剛長出來的草芽芽,閆學半蹲半坐在地裡,把鋤掉的小草摟到一起,扔到外邊山溝裡。山裡的耕地,每一次鬆土,都會挖出來一些大塊石頭,除了鋤頭,钁頭和鋼釺,也需要隨時備用。上午9點左右,老兩口回家吃飯。
3/20 河南省欒川縣樑家溝是一個地圖上找不到的小村子,車載導航會把你導到一山之隔的魯山縣。雖然這個村子叫樑家溝,村裡住的八九戶人家中,有一多半卻是姓李,包括閆學的家裡,門口的“房屋標識牌”上,赫然印刷著“戶主:李春華”。
4/20 30多年前,閆學還是村裡有名的小木匠,比較拿手的木工是做椅子和棺材。29歲那年,僱主有心撮合女兒和他成事,閆學覺得那閨女也不錯,比自己小三歲,於是就免了半個月的工錢。後來,往準老丈人家送西瓜、南瓜,也是常有的事。閆學兄弟兩個,因為家裡條件不好,哥哥只好找了個不太精明的女人,閆學處的對象,雖說是個二婚頭,長相容貌不算“傾國傾城”,也是“傾溝傾村”了吧。
5/20 訂過婚之後,閆學準備了888塊錢彩禮,快到了結婚的日子,準老丈人叫人捎來信:閨女跑了……閆學當時正在給附近村裡盤凳子,聽到消息,手顫了一下,主家正勸他:“本來就是個二婚頭,恐怕也不是過日子人……”話沒說完,電刨子檯面上一攤鮮血,兩個手指頭滾落在鋸末堆裡。閆學疼的直冒汗,緊捏著手指,蹲在地上。僱主趕快摘掉門板,從門臼裡掃出來不少門臼土,撒在傷口上,幾個人攙扶著閆學,到村醫務室包紮。
6/20 村醫會接骨,也就是山裡人下巴掉了,胳膊脫臼了,或者骨折了,貼兩副自己熬製的膏藥,慢慢就好了。已經完全斷掉的手指頭,村醫沒有經驗。等閆學第二天到欒川縣醫院的時候,醫生直接告訴他,沒必要了……
7/20 大約1996年,李春華丈夫意外去世,留下三個孩子。一個女人無力養大,聽從建議“招夫養子”,有人介紹了閆學。此時,閆學早已經不再做木匠,40多歲的山裡農民,已經到了“認命”的年紀,打工、養牛、種地,得過且過。“一個人,破罐子破摔,算啦?”入贅李家之後,儘管日子依然艱苦,幾個孩子終於長大,都走出了深山。
8/20 最後一頭牛是08年賣掉的,李春華也不想再養牛了,嫌累。李家80多歲的長輩李根福問閆學:“學,咱李家還有一門手藝,平常是不傳外人的,我看你以前也幹過木匠,想不想學?”閆學早就知道李根福會挖木勺,李家很多人都會,水平高低不等。李根福賣了50多年木勺,是水平最高的,很多胡辣湯店不遠百里來找他,就為求一柄“椴木勺”。以前也有人問過,想學,都是被“李家絕活不傳外人”打發了。
9/20 “想著都這年紀了,出去打工也不好尋活幹,他想教,我就學唄!”對於山裡人而言,年輕人恨不得早一點離開大山,一輩子都不要回來,春節回家幾天,就閒得沒事幹,很無聊。這些60多歲的山裡老人們,其實很怕離開山,進了城,不知道怎麼乘車,找個人也不知道去哪找……對於最遠到過鄭州的閆學來說,鄭州給他的印象也就是地面平一點兒,汽車站和火車站大門對著二七塔,幹活的地方需要坐公交車,睡了一大覺才到,四周都是麥地……
10/20 雖然山裡物產不豐富,傳承手藝,該有的儀式感還是要有的。閆學既然做了李家的上門女婿,也算李家人,拜師禮就免了,傳統的磕頭,也省了,給魯班爺上香可是不能馬虎的。所有工具擺放在院子裡,做木工的長條凳外邊是一方小桌,擺上蘋果、香蕉、點心等幾樣,李根福就開始言傳身教“挖木勺”……閆學也在丟棄30多年木匠身份之後,成為當地民間非遺“三川木勺”的傳承人,而且很可能是最後一個傳承人。
11/20 閆學在住宅附近的杏樹下面,栽了一個龍頭樁。那是一根老櫟樹的樹杈,地下深埋一米,外面漏出85釐米高,樹幹上鋸出來一道凹槽,木勺柄剛好可以卡在凹槽裡,再用楔子固定,比板凳穩固得多。
12/20 挖木勺的木料主要是毛白楊,椴木,柳木,楸木。毛白楊和柳木木質較軟,採用春季剛發芽的樹,鋸倒後截成適合的木段,泡在水裡,隨用隨取。椴木和楸木相對硬一些,只有等樹葉落光了的時候,才是最好砍伐時機。做好的木坯,都是浸泡在河溝下邊的泉水裡,每月三、六、十,是挖木勺的時間,因為第二天就是鄉里大集,做好就能賣。\n\n
13/20 斧頭在木勺中心砍出雛形,圓鑿進行開挖,還要看看勺口平不平。也許是年輕時候電刨子切斷手指,產生了陰影,閆學一般是不使用電動工具的,做水平,蹲在地上,眯起左眼,一隻眼就能夠看出來。
14/20 挖木勺,關鍵在於“挖”,鶴嘴斧只能砍出來方的雛形,圓鑿直上直下,對於勺子底部並不能進行修整,製作木勺的匠人們都有兩三把“挖鐮”,就是這種圓弧形的生鐵工具,雙面開刃,生鐵夾鋼。使用的時候一手握上部木柄,一手捏未開刃部分,旋轉著,挖出木勺裡面多餘的木料。
15/20 內壁挖好之後,還要用這種“平刀”對外表進行修理,一點一點圓潤起來。挖一個木勺,大概需要一個多小時,閆學說一場集市,最多也就是賣三五個。有人嫌他們太笨,難道就不能改成電動機器挖的?閆學卻說:“機器只能挖幹木料,做好以後到底是啥材質,不好說,溼木料騙不了人,木頭自己會說話。”
16/20 木勺挖好之後,需要上色,工廠裡製作,一般都是上油或者打蠟,山裡的師傅們卻是用火烤,一方面是用煙火把木頭裡面的水分蒸發出來,同時也是木頭顏色自然變化的一個過程。閆學給木勺“烤色”一般都是在師傅家進行,剛開始閆學不清楚為什麼,時間長了,師傅告訴他:“什麼木料必須用什麼木屑烤,這樣烤出來的木勺顏色才比較正。”師傅下地幹活了,閆學一邊燻烤木勺,一邊等師傅回來。
17/20 81歲的李根福一大早就去山上割牛草了,回來的時候,已經是上午11點多。“明天就大集了,你做了幾個?山東人這回要20個,還差不少呢。”放下牛草,李根福查看閆學制作的木勺,指出來幾個微不足道的缺點,隨後拿起工具修整幾下。
18/20 “城裡人跟咱鄉下人用的鍋不一樣,買木勺子的,一般都是開飯店的,鍋口大,深,他們一般不攪鍋。你挖的時候,儘量讓勺子口大一些,看著舀得多,稠飯反而舀不住。你要是做的勺子深,口小,那就不一樣了。咱做東西,主要是看主家幹啥用……”儘管李根福久居深山,說出來的話,卻很有道理,閆學連連點頭。閆學是今年開春才學習挖木勺,手藝雖然學會了,跟著師傅到集市上擺攤,師傅一集賣十幾個,他最多才賣出去過三個。
19/20 “這木勺子呀,現在也就是賣早餐,舀胡辣湯用的多一些,現在鄉下用的也不多了。”李根福不清楚是祖上誰傳下來的手藝,他看電視知道這算是一種“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兒子不想學,李家會做木勺的,都外出打工了,他不想讓這門手藝,斷在自己手裡,才決定收閆學為徒。
20/20 “我知道靠這東西吃飯,不中。人家要的多了,咱做不出來;價錢貴了,沒人要;便宜了,不划算……”閆學熏製完一上午做的兩個木勺,留給師傅,匆忙回家。他知道這個星期天,那兩個從沒給他叫過爹的兒子,要帶著孫子們回來吃飯,兒子不是自己的,孫子卻跟自己的一樣,都喊他爺爺。“這都中,有人喊爺爺,也算咱有點用處……”講述\/閆學 攝影\/王懷卓
2019-07-29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