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為什麼?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為什麼?
10 個回答
财经牛眼
2017-05-25

三國裡看得最遠的就是司馬徽,其實諸葛亮的三分天下,司馬徽早看出來了,臥龍鳳雛有幾斤幾兩,他也知道,所以他當時就知道諸葛亮輔佐了劉備,最多隻能佔益州和荊州,根本不可能得天下 所以還和劉備說了句:徐元植走也罷了,幹嘛還害臥龍

一分钟了解一段历史
2017-05-25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為什麼?先說得其主:劉備當時已經是屢戰屢敗了,敗得他的開始懷疑人生了。而臥龍的出現正是他所盼望的甘露,從劉備三顧茅廬就可以看出劉備對孔明的渴求和態度(先不管他是不是裝的), 所以劉備必然能夠信任諸葛亮, 諸葛亮得到信任後必然能夠得到很好的發揮; 實際後來確實也是得到很好的發揮(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是曹操的專利, 諸葛亮在的時候, 劉阿斗的地位肯定是不如漢獻帝劉協的, 也就是說諸葛亮比曹操還狠, 但是曹操給罵的不行, 而諸葛亮名聲卻很好!).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為什麼?不得其時:劉備見諸葛亮大概是 建安十二年底, 曹操已經基本統一了北方, 而在三國時期和三國以前, 中國的經濟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東晉以後,江南才開始成為經濟中心), 曹操佔據北方後, 必然會統一全中國(南方統一北方,貌似只有明朝朱元璋北伐和近代北伐是成功的);天下統一大勢,已經基本形成.沒有什麼變化了.而劉備和曹操是死敵; 且劉備的能力比之曹操(劉備打戰不如曹操, 文學不如曹操, 政治眼光不如曹操, 比曹操強的只有一點就是做人),還是差了一點點; 諸葛亮跟隨劉備幹革命; 必然是一條無比艱辛的道路! 所以說不得其時。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為什麼?假設諸葛亮早五六年遇到劉備, 說不定劉備還能和曹操涿鹿中原一翻. 而建安十三歲年, 僅能夠偏安一隅已經是最好的可能了, 而劉備和諸葛亮的志向又不僅僅至於此! 所以不得其時候(有慾望,而得不到才是痛苦的.)

历史揭秘档案
2017-05-25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為什麼?

其實是說太早了,當時形勢還不穩定。劉備以在野身份客居荊州,身邊是一無糧草二無士兵,況且身旁僅有數將,還不具備走向天下的時機。因為水鏡先生司馬徽是諸葛亮的啟蒙老師,也算一位王佐之才,他和孔明,龐士元,徐元直,司馬仲達及周公瑾等謀士一樣,深知此時若真以興復漢室為目標,無異於逆天而行,因為當時漢朝氣數已盡,早已無復興之望。所以當時諸葛亮可以說是極不情願的投靠劉備,但是老師司馬徽與摯友徐庶極力推薦,加上劉皇叔三顧之恩也不可推辭。所以天時過早(本就是逆天而為),地利還沒有,人和也處於劣勢。如此一來劉備怎能成功。所以說諸葛亮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得其主不得其時”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為什麼?

“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這簡直就已經將後來的歷史給定格了。事實上也確如此,諸葛孔明先生儘管滿腹經綸,神機妙算,然終其一生鞠躬盡瘁,仍未能實現劉備的復興漢室、匡扶天下之理想,讓後人留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嗟嘆。身前已知身後天下事,水鏡先生實乃高人!他在評論徐庶離開劉備之前走馬薦諸葛這件事時所說的另一句話“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來嘔心血也?”,也充分暗示了孔明出山之後的命運和結局。

乔春雨的故事语录
2017-05-03

孔明投奔劉備的時候,北方已定,曹操基本無對手可言,如果不是赤壁犯了大錯的話,三國根本不會出現的,這是其一,勢力完全不對等。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為什麼?

其二,曹操也不是吃素的主,所以孔明在定大戰略的時候也是說等曹操內部出現問題的時候,才是伐魏的最好時機,當然六出祁山有被迫的原因,也有曹操已死曹丕繼位的原因,更大原因後世看來是以攻為守避免被團滅啊。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為什麼?

流誉后
2017-05-25

這個提醒很必要。三國演義中的確有水鏡先生曾這麼說,但很多人包括自己往往忽略了這一情節。現在仔細琢磨羅老先生這句很有深意的伏筆,實在是高明: 既符合諸葛亮才高八斗,又巧妙說明了劉備伏龍,鳳雛兼得為何沒有統一天下的疑問。按照劉備三顧茅廬時的背景考量,水鏡原話是“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天時……“,這說明劉備愛才,有雄心壯志,有用人的氣度,但那已經是建安十二年(207)即赤壁之戰前一年。那時曹操不僅政治上挾天子令諸侯,軍事上擁有幾十萬“青州軍“,地域上已經佔領薊,青,幽,並,雍,兗,徐等北方諸大州,已經非常強大; 孫權已經是佔領江東的第三代領導人,基本的根據地已經不可動搖 ;反觀劉備,卻還是畏首畏尾,左顧右盼,屈居於劉表之下一個小小的新野縣,這時候諸葛亮雖然能力很強,但已經難有突破。所以才有三顧茅廬,因為諸葛孔明從本心是不願意這個時候出山的,這時候出去基本屬於“黃瓜菜都涼了“的時點,他那麼聰明的人當然不願意趟這洪水了。劉備要說這一年有啥喜事好事情,那就一是得了諸葛亮,二是甘夫人生了阿斗,五十二歲才有了這麼個寶貝兒子也確實算是大大的好事情。

jordan25
2017-05-02

蜀漢力量薄弱,曹魏如日中天,不可撼動,諸葛亮無法輔佐劉備成就王業。所以不得其時。其實,這是作者的自我解脫,也是歷史對一廂情願的嘲弄。作者崇劉貶曹,但是無法改變歷史,諸葛亮並無一統天下的大才,只好找個不得其時的幌子。

星空苍粟
2017-05-25

正解是漢室氣數已盡!這一點當時很多人都已經看出來了,不然曹操前面和劉備煮酒論英雄,那是真的,他們兩個都是英雄。但是曹操卻又說過,不知幾人為王,幾人稱帝,可見他對大勢的掌握。蜀中幾乎無人才,人才聚中原,凋零後後期蜀國真的差點,不論曹氏,司馬氏族,還有當時的建安七子,都在曹氏一方。劉禪此人無進取心,且把諸葛亮的出師表正好顛過來用,親小人,遠賢人。虎父生犬子,沒辦法,畢竟漢室,真的氣數已盡了。劉備是三國裡我最佩服的人,後來我經常看小說的時候,才發現,他就像玄幻修仙裡的逆天改命之人,雖然小說裡都是成功的,但是在歷史上,真的很難啊,諸葛亮借命,崇禎想救明朝,清朝末代皇帝想戊戌變法,哎,事實上很難啊,重重阻礙。漢室氣數已盡的事估計劉備內心也已明瞭,依舊心懷大志,與天爭命,雖然沒有一統天下,已然稱帝,也算是無愧平生啊。

大脸猫耳朵小
2017-05-03

諸葛亮再牛逼,也牛逼不過天時。啥叫天時?當時中國經濟人口重心都在北方中原一帶,被曹魏完全佔領。而且曹操本人和他兒子也是個明君。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曹魏的綜合國力遠遠超過蜀漢,你怎麼打?曹魏隨便就可以召集幾十萬大軍,被滅了緩兩年又有了,蜀漢就那門點人,死了就沒人了,跟不要說物資經濟上的差距了。二戰日本的奇襲策略很成功,但是綜合國力和美國差太多,最後輕鬆被美國滅了,一點翻盤可能都沒有。

风言妄语
2017-05-25

三國演義中,曹魏得其天時,挾天子以令諸侯,代表著正統;東吳得其地利,虎踞江東;蜀漢得其人和,需要源源不斷地吸納人才才能夠得以立足。不管是曹操還是孫權,都是根正苗紅的官二代,曹操佔據了漢朝核心的半壁江山,更是通過不斷的兼併戰爭聚集了一幫文臣武將,同時虎視眈眈地要代表天子消滅叛亂;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和一班輔國之臣,加上長江天險,保境安民不成問題,他也從來沒有想著統一天下;只有劉備這個時候漂泊無依,卻滿腦子想的是匡扶漢室,消滅逆凶。打個比方來說,曹魏就像一個運營良好且要衝上市的公司,而東吳雖稍微弱點卻也財力雄厚,競爭力十足,反觀劉備,連自己的天使輪投資都沒有拿到,只能靠整天忽悠去拉投資,而且到處不得志,別人表面奉承著他是劉皇叔,內心可能就在罵著他大耳賊,因為他就是十足的草根。即使後來他得到了荊州益州,這也相對於魏吳來說是最差的一塊地,他的全國上市難度大的不可想象,即使後來的諸葛亮策略也是要等待天下有變的時機,派一上將出兵宛洛,劉備取秦川之地,他們成功的條件其實要苛刻的多。至於諸葛亮,身負絕學卻隱居山林,假使他出山,在魏國或吳國都不可能獲得軍師丞相這樣的地位,因為他們發育已經相對成熟的多,他沒有那種不可或缺性,而只有追隨劉備,才可能成為小廟裡的大神,施展平生報負,使得劉備對他言聽計從,奉若神明。對於他來說,這其實也是無奈之舉,以他對天下大勢的判斷,在他出山那一天他就猜到了可能的結局,最終只有落得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結局。事實上劉備在內心中也是不信任他的,白帝城託孤的時候讓他廢掉劉禪自立為蜀中之主的遺詔暴露了劉備心裡滿滿的防備,草根出身的劉備除了跟他一起草根出身的關張內心其實是信不過任何人的,所以諸葛最後落得悲劇收尾,不過好的一點是他名垂青史了。另外一點,諸葛亮出山之時是一個青年,而劉備集團的核心成員都已經到達了壯年,最後他們失敗的一個很大原因就是武將集團過早凋零,所以諸葛亮“不得其時”的說法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較為合理。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為什麼?
andyboss
2017-05-25

諸葛亮的一生是相當成功的,他是三國曆史和曹操非常相似的人,劉備死後諸葛亮名為蜀國宰相,其實就是蜀國一把手,而曹操也名為相而實際上的國君,請問有哪個謀士有此成就,當然司馬懿不在討論範圍內,所以諸葛一生的選擇劉備事實證明非常明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