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名將毌丘儉曾大破高句麗,為何在演義中名聲很低?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三國名將毌丘儉曾大破高句麗,為何在演義中名聲很低?他最終的結局如何?三國名將毌丘儉曾大破高句麗,為何在演義中名聲很低?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5 個回答
文史砖家
2019-03-31

在羅貫中的筆下,《三國演義》成了一部“尊劉抑曹”色彩很濃的小說,正是在這種曲筆下,曹魏陣營中很多名將,能力被嚴重弱化,給世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是籍籍無名的“醬油黨”。其中的典型代表,便包括曾大破高句麗並刻石紀功而回的名將毌丘儉(毌音同灌)。


毌丘儉出身官宦世家,其父毌丘興官至武威太守、將作大匠。毌丘儉以父蔭入仕,起初擔任平原侯曹植的文學,後來又侍奉準儲君曹叡(魏明帝),跟後者建立起較為親密的關係。等到曹叡登基為帝后,毌丘儉作為親信獲得提拔,起初擔任尚書郎、羽林監,不久便出任洛陽典農中郎將。


三國名將毌丘儉曾大破高句麗,為何在演義中名聲很低?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明帝在位時大興土木,由此導致財政緊張和民間的怨聲四起。在這種情況下,毌丘儉上書進諫,明帝看完他的奏疏後很是感慨,但饒是如此,卻沒有停止宮室的營建。不久,明帝任命毌丘儉為荊州刺史,名義上是提拔他做封疆大吏,但真實目的卻是把他趕出朝廷。毌丘儉在荊州任職多年,由於邊境形勢相對穩定,並沒有機會在戰場上建功立業。


從太和七年(233年)開始,割據遼東的公孫淵頻頻與東吳暗通款曲,並表現出對曹魏的不敬,明帝聞訊後甚是憂慮。為了解決這個持續多年的隱患,明帝便把毌丘儉調往幽州做刺史,命他見機行事,解決掉公孫淵,時在青龍三年(235年)。兩年後,明帝見公孫淵謀反的跡象愈發明顯,便派毌丘儉攜帶書信、印章去徵召公孫淵入朝。


三國名將毌丘儉曾大破高句麗,為何在演義中名聲很低?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然而毌丘儉剛率軍進入遼東,便遭到公孫淵的迎頭痛擊,被迫撤回駐地。事後,公孫淵正式僭號為燕王,並勾結東吳為援,意圖共同進犯曹魏。在這種情況下,明帝又派司馬懿率軍出征,與毌丘儉一起討伐公孫淵。司馬懿、毌丘儉經過一年多的苦戰,終於擒殺公孫淵父子,徹底平定遼東,時在景初二年(238年)。


公孫淵敗死後,先前受其壓制的東北亞強國高句麗開始嘚瑟起來,頻頻入侵遼東。對於高句麗的挑釁,毌丘儉並沒有在第一時間予以懲罰,而是在幽州不斷地積蓄力量,並派暗探收集高句麗的各種情報,準備時機成熟時,給與對方致命一擊。這項準備工作,毌丘儉進行了將近6年時間。


三國名將毌丘儉曾大破高句麗,為何在演義中名聲很低?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正始五年(244年),萬事俱備的毌丘儉正式出兵討伐高句麗,先後在沸流水、樑口兩度大敗其國王高位宮率領的軍隊,並攻佔其都城丸都(今吉林省集安市境內)。為了表示懲罰,毌丘儉下令對丸都進行屠城,唯獨對當初勸說高位宮不要侵犯魏國的沛者得來一家“網開一面”。


毌丘儉攻陷丸都之前,高位宮已經逃竄至東沃沮(今朝鮮的咸鏡道),而為了將其徹底消滅,毌丘儉又在正始六年(245年)再度征討高句麗。這一次,毌丘儉親自坐鎮丸都,一面派玄菟太守王頎追擊高位宮,一面派樂浪太守劉茂、帶方太守弓遵攻打曾依附於高句麗的不耐等濊貊部落(分佈在南起朝鮮半島、北至松花江流域中游)。


三國名將毌丘儉曾大破高句麗,為何在演義中名聲很低?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兩路魏軍進展順利,其中,王頎連戰連捷,徹底掃蕩東沃沮,並迫使高位宮逃至北沃沮(大致位於圖們江流域),靠餘部死戰才得以保住性命;劉茂、弓遵擊潰濊貊各部落,逼迫不耐濊侯投降,並將東漢初年廢棄的臨屯郡(今韓國東北部)故地再度納入中原版圖中。


當年五月,毌丘儉在丸都刻石紀功,然後回師凱旋(“刻石紀功,刊丸都之山,銘不耐之城。”見《三國志·卷二十八》)。毌丘儉討伐高句麗之戰取得完勝,不僅幫助曹魏拓地千里,還極大地震懾並削弱了高句麗。此後四十餘年間,高句麗再不敢入侵遼東,並頻頻向魏、晉納表稱臣,表現得甚是恭順。


三國名將毌丘儉曾大破高句麗,為何在演義中名聲很低?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毌丘儉征伐高句麗之際,正當魏帝曹芳在位、大將軍曹爽執政之時,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佳績,跟曹爽的鼎力支持有很大關係。等到高句麗戰事結束後,毌丘儉又陸續晉升為左將軍領豫州刺史、鎮南將軍、鎮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等職務。然而等到曹爽被司馬懿誅殺後,毌丘儉的處境變得微妙起來。


司馬懿專政期間,毌丘儉的處境還算過得去。然而等到司馬師代父執政,並擅自廢黜魏帝曹芳後,毌丘儉的兩位密友夏侯玄、李豐因反對司馬師被滅三族,不由得讓他有“兔死狐悲”之感。在這種情況下,毌丘儉與揚州刺史文欽一起在壽春舉兵,並號召天下共同討逆。


三國名將毌丘儉曾大破高句麗,為何在演義中名聲很低?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司馬師聞訊後,即刻率軍前往淮南鎮壓,毌丘儉交戰不利,倉皇逃往慎縣,結果被當地村民張屬射殺。事後,司馬師又下令誅滅毌丘儉三族(“夷儉三族。”引文同上),時在嘉平六年(254年)。曾立下蓋世奇功的魏朝忠臣毌丘儉,最終竟落得如此悽慘下場,實在是令人唏噓。


史料來源:《三國志》、《資治通鑑》

阙鱼肥
2019-03-31

三國後期一代名將沒有戰死沙場,卻栽倒在一個小農民手中不免讓人覺得遺憾。他南征北戰戰功赫赫打得高句麗幾乎亡國(比隋煬帝厲害舉全國之力都沒有佔到優勢),只因忠心耿耿不滿主上被欺起兵,卻又因大勢所趨兵敗被殺。


三國名將毌丘儉曾大破高句麗,為何在演義中名聲很低?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跟隨司馬懿平定遼東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淚。話說天下三分而三國之外,卻有一個遼東政權割據了,給長達50餘年,因為遠離中央王朝中原地區連年征戰無暇顧及遼東。到了魏明帝時期。南方戰事稍穩。由於遼東公孫淵了數次反叛。魏明帝曹睿決定派司馬懿率軍剿滅遼東。這時已經來到了三國後期,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將已經凋零的差不多了。

三國名將毌丘儉曾大破高句麗,為何在演義中名聲很低?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我們的主人公毌丘儉通過繼承父親的爵位進入官場,由於是東宮舊人深得魏明帝曹睿的賞識。不過他為人正直總是給皇帝提意見,於是為了耳根清淨,明帝把他派到外地為官。先在南方前線頗有戰功後調往幽州擔任刺史,負責對應對遼東公孫政權。公元前238年,因遼東公孫淵多次反叛惹怒魏明帝曹睿決心發動平遼東戰役,毌丘儉跟隨司馬懿進攻遼東剿滅公孫淵事後加官進爵。

三國名將毌丘儉曾大破高句麗,為何在演義中名聲很低?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兩度打破高句麗成為民族英雄

在平定了遼東後,遼東地區並沒有因為公孫政權覆滅而安定下來,此後數年高句國不斷派兵襲擾遼東。公元244年魏明帝曹睿派毌丘儉僅領步兵和騎兵萬餘人攻打高句麗,打得高句麗的東川王落荒而逃甚至拿下其都城丸都。公元245年再度領兵攻打高句國,把東漢王朝廢棄的臨屯郡納入曹魏政權版圖中。經過兩次對高句麗的戰爭,把高句國打得幾乎滅國,此後40多年不敢進犯遼東只能俯首稱臣。展示出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大國風範。

三國名將毌丘儉曾大破高句麗,為何在演義中名聲很低?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不滿司馬家族弄權舉兵討逆

魏明帝去世後主上年幼,大權落到曹爽手中可惜曹爽政治手段不夠高明。司馬懿陰養死士趁著曹爽帶著曹魏宗親前去祭祀發動高平陵政變,把曹魏的政權牢牢掌握在司馬家族手中。

三國名將毌丘儉曾大破高句麗,為何在演義中名聲很低?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毌丘儉由於深受魏明帝的賞識感念皇恩浩蕩,不滿司馬家族對皇帝隨意廢立手握兵權的他決定起兵清君側。公元255年正月和揚州刺史文欽假稱得到過太后的手詔書,在壽春舉兵討伐司馬師,不久司馬師親率10萬大軍。面對中央軍文欽很快兵敗逃往東吳,毌丘儉也只能棄城而逃,可惜命運弄人在躲避追兵躲在草叢的時候,被刁民張署發現用箭給射手,割下首級送到洛陽邀功請賞。

三國名將毌丘儉曾大破高句麗,為何在演義中名聲很低?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流誉后
2019-03-31

毌丘劍曾大破高句麗,為啥在三國演義中,名望很低?

三國名將毌丘儉曾大破高句麗,為何在演義中名聲很低?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這估計與高句麗一部分成了外國、羅先生寫書時想法、以及毌丘劍後來,主要與司馬家打鬥,而司馬家名聲欠佳,有一定關係。

三國名將毌丘儉曾大破高句麗,為何在演義中名聲很低?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毌丘儉,曹爽執政時,曾任幽州刺史,還配合司馬懿滅了公孫淵,後官至左將軍、假節,都督豫州諸軍事,改任豫州刺史,最後,轉任鎮南將軍。

三國名將毌丘儉曾大破高句麗,為何在演義中名聲很低?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司馬懿政變成功後,對毌丘儉不太放心,但那時最危險、最緊急的是王凌,司馬懿要解決王凌,一是需要暫時放下毌丘儉;二是在沒有明顯把柄時,打擊面不宜太寬,那樣就孤立了自己,這也是司馬懿老道、奸猾,好多人支持司馬懿的原因。所以,毌丘儉在司馬懿時代,相安無事,到了司馬師上臺,毌丘儉逐漸顯露危險性,被提上議事日程。

三國名將毌丘儉曾大破高句麗,為何在演義中名聲很低?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需要說明的是,這次與毌丘儉合作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文鴦的父親---文欽。文欽,揚州刺史,曹操部將文謖之子,曹操家鄉人,驍勇威猛,深得曹爽器重。看三國演義第110回 :

三國名將毌丘儉曾大破高句麗,為何在演義中名聲很低?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 鴦縱馬看時,只見一軍行如猛風,為首一將,乃是鄧艾,躍馬橫刀,大呼:“反賊休走”!鴦大怒,挺槍迎之,戰有五十合,不分勝負。正鬥間,魏兵大進,前後夾攻,鴦部下兵各自逃散,文鴦單人馬獨🐴,衝開魏兵,望南而走。

三國名將毌丘儉曾大破高句麗,為何在演義中名聲很低?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背後數百魏將,抖數精神,驟馬追來,將至樂嘉橋邊,看看趕上,鴦忽然勒馬而回,大喝一聲,衝進魏將陣中,鋼鞭起處,紛紛落馬,各各倒退。鴦復緩緩而行,魏將俱在一處,驚訝曰:“此人竟敢獨戰吾等, 可併力追之”!於是,魏將百員,復來追趕,鴦勃然大怒 :“鼠輩不惜命也”!提鞭撥馬,殺入魏將叢中,舞鞭打死數人,復回馬緩轡而行,魏將連追四五番,皆被文鴦一人殺退。正是:“長板當年獨拒曹,子龍從此呈英豪。樂嘉城內爭峰處,又見文鴦膽氣高”。】

三國名將毌丘儉曾大破高句麗,為何在演義中名聲很低?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單就這一段鏖戰看,文鴦繼承了父親基因,威猛霸氣,文鴦殺進魏軍陣中,正是司馬師眼瘤爆發,痛徹肺腑時刻,司馬師怕擾亂軍心,硬咬著被子,強忍疼痛,度時如年,總算魏軍人多勢眾,司馬師硬撐了下來,但回去不久,就報銷了。

正如詩歌所說,文鴦重現當年趙子龍雄風,殺得魏將魂飛膽喪,只是可惜,文鴦最後被逼無奈,又自動投靠司馬家,這做派與趙子龍單騎救主,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留下無限遺憾,難怪名氣差的有點多。

順便說一下,那麼多提問說,為啥馬超投劉備後不被重用?要是哪位提問下文鴦那麼厲害,為啥不被重用?豈不更吸引眼球?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2019-03-31

毋丘儉嚴格說來算是三國時期的民族英雄,曾經兩破高句麗,是中原王朝對朝鮮地區的最遠一次征戰。

毋丘儉是山西聞喜縣人,關羽的半個老鄉,曾官拜荊州刺史,後遷任度遼將軍、幽州刺史,毋丘儉兩徵高句麗就在其幽州刺史任上。

三國名將毌丘儉曾大破高句麗,為何在演義中名聲很低?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毋丘儉初任幽州刺史後,首先是征討公孫淵,但被公孫淵擊敗,後司馬懿領兵征討公孫淵,毋丘儉從徵,大破公孫淵,征服遼東地區。

征服遼東後不久,毋丘儉開始對高句麗用兵。自公元244年至245年,兩徵高句麗,大破高句麗,魏軍兵分兩路,一路向南追擊高句麗東川王,一路向東北打擊支持高句麗的各部落,大獲全勝,不僅將俄羅斯遠東濱海地區納入魏版圖,而且將東漢起就不再控制的臨屯郡(今韓國東北)再次納入中原王朝控制之中。

三國名將毌丘儉曾大破高句麗,為何在演義中名聲很低?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征服高句麗後,毋丘儉將功勞刻在石碑上,此石碑於1906年在吉林集安市發現,毋丘儉的功勞對當時的中原王朝具有重大意義,不僅擴充版圖,而且名聲遠揚,威震東北各部族,一度讓中原王朝北境安寧數十年。

七年後,毋丘儉調任鎮東將軍,都督揚州軍事,同時因司馬懿高平陵政變,司馬氏專權,與毋丘儉交好的夏侯玄、李豐等人被殺,司馬師魏帝曹芳,毋丘儉聯合揚州刺史文欽發動淮南三叛中的第二叛,由於準備不足,缺乏支持,毋丘儉與文欽的叛亂被司馬師鎮壓,毋丘儉兵敗被平民射殺,文欽則逃入東吳。

三國名將毌丘儉曾大破高句麗,為何在演義中名聲很低?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毋丘儉一生英雄,功勳卓著,因司馬氏專權而起兵反叛,到頭來落得身首異處,民族英雄就此隕落。

毋丘儉在《三國演義》與正史結局差不多,也並不是名聲很低,《三國演義》中人物眾多,沒有辦法一個個交待詳細,而且《三國演義》以蜀漢為正統,側重描寫蜀漢。

但《三國志》中以魏為正統,而毋丘儉對外征戰的功勞,實際上也是曹魏的功勞,所以會寫得非常詳細。

晃晃大金毛
2019-03-30

三國演義側重於蜀漢,羅貫中不會吹曹魏吹魏將。三國志是在晉朝人寫的,陳壽不敢吹魏將,而且是和當權者對立面的魏將。至於魏鎮東將軍毌丘儉嘛,類似蜀漢姜維,是個很可惜的悲劇英雄。本是文官出身,還是皇帝親信,身居高位手握重兵,功勳卓著名揚天下又善文章詩詞。性格決定立場,立場決定命運。效忠於沒落的曹魏宗室而與以司馬氏代表的崛起的士族豪強為敵,結局是悲劇的。當權者不會美化這個前朝餘nie,不會宣揚他收復遠東的貢獻。看過百科就知道,一生黑點幾乎沒有,能力非頂尖,卻是文武全才,賢臣楷模,人品極好。總之很可惜的人物。


三國名將毌丘儉曾大破高句麗,為何在演義中名聲很低?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三國名將毌丘儉曾大破高句麗,為何在演義中名聲很低?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