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尋親春節特輯】回家的路,他們走了一輩子
【兩岸尋親春節特輯】回家的路,他們走了一輩子
【兩岸尋親春節特輯】回家的路,他們走了一輩子
【兩岸尋親春節特輯】回家的路,他們走了一輩子
【兩岸尋親春節特輯】回家的路,他們走了一輩子
【兩岸尋親春節特輯】回家的路,他們走了一輩子
【兩岸尋親春節特輯】回家的路,他們走了一輩子
【兩岸尋親春節特輯】回家的路,他們走了一輩子
【兩岸尋親春節特輯】回家的路,他們走了一輩子
【兩岸尋親春節特輯】回家的路,他們走了一輩子
【兩岸尋親春節特輯】回家的路,他們走了一輩子
【兩岸尋親春節特輯】回家的路,他們走了一輩子
【兩岸尋親春節特輯】回家的路,他們走了一輩子
【兩岸尋親春節特輯】回家的路,他們走了一輩子
【兩岸尋親春節特輯】回家的路,他們走了一輩子
【兩岸尋親春節特輯】回家的路,他們走了一輩子
【兩岸尋親春節特輯】回家的路,他們走了一輩子
尋人故事
1/16 無論走得多遠,每個遊子的心裡都有一個歸家的夢,但對於許多在1949年間離鄉背井、遠赴臺灣的老兵來說,這條漫漫回家路,他們走了長達一輩子。為了幫助赴臺老兵及後代跨海尋親,今日頭條成立了“兩岸尋親項目”,目前已幫助114個兩岸家庭團圓。\n離家時,趙東發還是個風華正茂的20歲少年,1948年左右,他為逃避徵兵,獨自離開蘇州,不料在前往廣西的火車上遇到部隊,就此走上從軍之路,之後又隨軍前往臺灣。
2/16 闊別故鄉70年,趙東發早已青絲變白髮。他和家人曾經到蘇州、上海尋親都未能尋回家人的下落,在頭條尋人的幫助下,尋親信息發佈不到2小時,便成功找到了趙東發在蘇州的親人。\n2018年正月十五,在這個傳統的元宵佳節,91歲的趙東發返鄉祭祖,“爸,我是東發,我回來了。”這一刻,他盼了整整70年。
3/16 蕭家福的顛沛流離,從1946年的朝天門開始——上了船,就是一生。一轉眼離鄉72年,他仍在找尋回家的路,直到女兒通過今日頭條兩岸尋親項目,在重慶市巴南區找到親人。\n2018年10月18日,92歲的蕭家福從臺灣搭機抵達重慶江北機場。他拄著柺杖走出機艙,工作人員對他說:“歡迎來到重慶。”蕭家福像個興高采烈的孩子,頻頻跟工作人員擊掌,“我是重慶人哦!這裡是我的家。”(圖片來源:重慶晚報記者廖平)
4/16 蕭家福從臺灣帶著5個子女及孫輩一家14口,回重慶祭祖。蕭家福母親的墳在一片坡地上,即便兒女不斷勸他:“爸爸你別跪了,跪了起不來。”蕭家福執意要給母親下跪,他雙手合在胸前,口裡小聲說著話,漸漸有了哭腔,外人很難聽清他在說什麼。離家的這些年,他無數次在夢中見到母親,夢中的身影再清晰,也遠沒有眼前的一抔黃土和一片雜草來得真實。(圖片來源:重慶晚報記者廖平)
5/16 少小離家,一生鄉愁。1948年,年僅15歲的金貴發跟著軍隊遠赴臺灣。時隔70年,他早已記不清回家的路。但金貴發依然希望有生之年能回到老家——江蘇高郵縣大紅橋龍繡莊,見見失聯已久的親人或後代。\n金貴發將自己的一生稱之為“到處流浪”:沒有母親、沒有親人和故土的孩子,哪怕已經是耄耋老人,依然是一腔鄉愁無處安放。
6/16 在家鄉親人的帶領下,金貴發去尋找生母的墳塋。然而,母親埋骨的地方已經變成一片綠油油的小麥田,不剩下一絲蹤影。站在田埂上,金貴發哭得像一個孩子,呼喚著自己的母親。兒行千里母擔憂,歸家的孩子卻再也尋不到母親了。
7/16 時代的洪流,沖刷的是每一個人的命運。陳竹生1919年出生於江西撫州,抗戰時期,無情的戰火摧毀了陳竹生的家園,全家人的生活頓時陷入困境。為了謀生,年少的陳竹生踏上他的軍旅生涯。之後,他隨著部隊輾轉遠赴臺灣,與家鄉親人天各一方。2018年10月,99歲高齡的陳竹生終於在兒女的陪伴下重返故土。
8/16 “父親、母親,兒子今天回來了。”深秋的江西臨川馮家嶺冷雨無聲,陳竹生老人跪坐在地上撫摸著父母的墓碑,久久不願起身。不管身在何方,家鄉、父母永遠都是內心的牽掛……
9/16 異鄉漂泊,葉落思歸,但很多思鄉情切的老兵,窮盡一生都沒能盼到回鄉的那一天。陳必壽18歲被抓壯丁後輾轉到了臺灣,他一直未娶妻生子,退休後他心念老家,也曾想回江蘇射陽老家與親人團聚、供養親人,但因故未能如願。1993年他因病去世。在海峽另一端,妹妹陳必珍多方打聽卻遍尋不著大哥的下落。
10/16 經過頭條尋人的臺灣志願者、高雄左營區祥和裡裡長劉德文的多方查找,找到陳必壽老人的骨灰,並將老人的骨灰送回江蘇射陽老家安葬。至此,漂泊在外70多年的遊子魂歸故里,陳必珍的夙願實現了,哥哥終於回到老家與親人“團圓”。(左一:志願者劉德文,左二:陳必珍,左三:陳必壽外甥錢榮)
11/16 1949年,史運生隨部隊遷往臺灣,從此,一灣海峽隔斷了兩地相思情。1977年,49歲的史運生因病離世,其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再見到河南親人。史運生的女兒史豫秀說,在她父親去世的這41年來,她一直掛念著代父尋根覓親,期盼有朝一日找到故鄉親人。\n“豫”是河南的簡稱,史豫秀說:“豫秀是父親給我取的名字,河南的豫字會永遠跟著我一輩子,這是我的父親在我身上烙下的鄉土情結,這也是那一代赴臺老兵獨有的方式。”
12/16 史豫秀在頭條尋人的幫助下,終於替父親圓夢,找到了家鄉,找到了父親失散多年的四個弟弟和兩個妹妹。2018年11月,她回到了河南見到素未謀面的家人。\n“爺爺、奶奶,我是豫秀,我代表爸爸來看你們了。”史豫秀雙手合十,分別向爺爺、奶奶三跪九叩。
13/16 關繼賢生於1914年,老家在哈爾濱阿城區,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離家外出求學,後來參加了海軍並隨部隊去了臺灣。在臺期間,他日夜期盼著能回鄉與家人團圓。無奈的是,就在1985年,關繼賢突然患病去世。2018年中秋節前夕,女兒關儀鳳帶著老人去世前幾年親手寫的家譜,踏上故鄉哈爾濱與親人團聚。
14/16 在家鄉堂兄弟姐妹的帶領下,關儀鳳來到了關家的祖墳祭祖。她的眼角不禁溼潤,喃喃自語道:“爸爸,當年您一直說,要是能回家看看有多好呀,可惜您沒等到那一天,這個心願我終於幫您實現了。”\n關儀鳳捧了抔祖父墳旁的土,“我要把這抔土,放在父親墓旁。”這抔土代表著故鄉和家園,是根,是源,更是永遠無法割捨的情。
15/16 1949年,老家位於四川仁壽縣朱家橋的鄒紹雲隨部隊遠赴臺灣,其後結婚生子。1968年,鄒紹雲因病離世,臨走時留下心願,期望後代能找到遠在仁壽的親人。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大女兒鄒如敏曾三次到四川尋親,均無功而返。
16/16 後來,孫女鄒岱庭將爺爺的信息提交給頭條尋人,很快,鄒家三代人夙願達成,鄒紹雲的大陸親人順利被找到。70年光陰流轉,但割捨不斷的永遠是血脈相連。四川親屬特地準備橫幅和彩旗掛在大門口,歡迎臺灣親人回家團聚,一家人拍了第一張家族合照。\n新年回家團圓,是每一箇中國人的傳統,目前,今日頭條兩岸尋親已幫助114個兩岸家庭團圓,見證赴臺老兵及後人跨越海峽,離人歸鄉。期待新的一年,能夠少一些遺憾,多一些團圓。
2019-02-09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