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動14公里,雲南罕見的民俗節日,為何旅遊鮮有人知?原因在這
轟動14公里,雲南罕見的民俗節日,為何旅遊鮮有人知?原因在這
轟動14公里,雲南罕見的民俗節日,為何旅遊鮮有人知?原因在這
轟動14公里,雲南罕見的民俗節日,為何旅遊鮮有人知?原因在這
轟動14公里,雲南罕見的民俗節日,為何旅遊鮮有人知?原因在這
轟動14公里,雲南罕見的民俗節日,為何旅遊鮮有人知?原因在這
轟動14公里,雲南罕見的民俗節日,為何旅遊鮮有人知?原因在這
轟動14公里,雲南罕見的民俗節日,為何旅遊鮮有人知?原因在這
轟動14公里,雲南罕見的民俗節日,為何旅遊鮮有人知?原因在這
轟動14公里,雲南罕見的民俗節日,為何旅遊鮮有人知?原因在這
轟動14公里,雲南罕見的民俗節日,為何旅遊鮮有人知?原因在這
轟動14公里,雲南罕見的民俗節日,為何旅遊鮮有人知?原因在這
轟動14公里,雲南罕見的民俗節日,為何旅遊鮮有人知?原因在這
轟動14公里,雲南罕見的民俗節日,為何旅遊鮮有人知?原因在這
轟動14公里,雲南罕見的民俗節日,為何旅遊鮮有人知?原因在這
轟動14公里,雲南罕見的民俗節日,為何旅遊鮮有人知?原因在這
轟動14公里,雲南罕見的民俗節日,為何旅遊鮮有人知?原因在這
轟動14公里,雲南罕見的民俗節日,為何旅遊鮮有人知?原因在這
轟動14公里,雲南罕見的民俗節日,為何旅遊鮮有人知?原因在這
混攝會
1/18 每次雲南旅遊,每次都有全新發現,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總有無數的寶藏在召喚。農曆6月初6清晨,滇西銀蒼玉洱間,觀海勝地馬久邑,街道已灑掃乾淨,一個外界鮮為人知的民俗活動即將開始。
2/18 馬久邑名稱的由來,說法頗多。按地方誌所載有一:鄉村原名鳳儀邑,清朝時因避末帝溥儀的名諱而改稱。奇特的是,每年這時間,村裡就會舉行隆重的送“帝王”民俗活動,廟堂裡大轎已備好,所送的帝王居然和“清”有關。
3/18 帝王之尊,有送駕自然就有恭迎。馬久邑廟堂邊,從14公里外趕來接駕的上陽溪村民隊伍已經到達,鑼鼓彩旗,華蓋儀仗,熱鬧的氣氛正在凝聚。兩個村子恭敬迎送的“帝王”,還和“清”有關,究竟是哪位人物呢?
4/18 備受尊崇的他,並不是清朝帝王,而是歷史更為久遠的南詔清平官(位類宰相)段宗牓。因其護境安民功績斐然,後人就將他當作庇佑一方的保護神,敬封為清平景帝,五百神王,世代敬拜。迎送隊伍中,金色華蓋熠熠生輝。
5/18 兩位男孩,分別揹著玉璽和詔書,這些都是傳承了數百年的傳統。銀蒼玉洱間,人們將地方保護神稱為本主,形成了獨特的民俗文化,而馬久邑與上陽溪的接送本主活動更是獨特中的獨特,起源於一個滿滿正能量的傳說。
6/18 相傳古時馬久邑大旱,邑主請得上陽溪本主段宗牓相助,降下喜雨造福蒼生。馬久邑村民感恩清平景帝,每年端午接他來村供奉,一個月後送還駕旋上陽溪,遂成傳統。6月初6,雙方村民恭敬有禮,迎送儀式古意濃濃。
7/18 古老傳說往往蘊藏著深厚的人文內涵。村際互助感恩賢善,兩村接送本主的民俗充滿了正能量,傳承至今已有數百年。人聲鼎沸,隨著上陽溪民俗表演開始,現場氣氛達到了頂點,有專門攝像師記錄下這和諧歡樂的時刻。
8/18 歡樂的民俗表演後,在大家的簇擁下,備受村民崇敬的清平景帝大轎被抬出了馬久邑本主廟-段公祠,駕旋上陽溪,即將開啟轟動14公里的接送本主活動……
9/18 對這位曾為本村黎民蒼生作出傑出貢獻的清平官,本主神王,馬久邑村民感念至深。華表儀仗民族樂隊,吹拉彈奏戀戀不捨一直送到村外。
10/18 接回本主的上陽溪隊伍繼續前行。馬是本主的座駕,馱著寶刀寶劍,這種傳統形式一直沒有改變。即使在文化革命時期,其他儀式已無法公開舉行,但村民們依然偷偷用馬馱著本主神像,頑強堅守著這純樸的民俗傳統。
11/18 傳統儀式,本主神像都是安坐轎中。村民口傳:本主段宗牓駕旋迴村時,有時坐轎有時乘馬。當轎子覺得重時,就是本主換馬坐轎了。為本主抬轎,是每個年輕人的榮耀,大家交替輪換,以表自己的敬意,以沐神主的恩澤。
12/18 從馬久邑到上陽溪全長14公里,共經過多個村莊數個本主廟堂。村道邊空地前,排香案擺點心,處處轟動。心繫蒼生,造福於民,仁愛互助的本主神王,受到了沿途村莊百姓的擁戴。
13/18 上陽溪接本主的隊伍所到之處,常常被虔善的人們圍得水洩不通。敬拜神王的村民,爭先恐後撫摸轎杆,敬祝祈福,殷殷切切。
14/18 沿途村民給隊伍敬上香茶點心,獻上心意功德。雙方誠摯互祝風調雨順,村寨平安,闔家康寧。勤勞善良的民族,村際間和睦共處,互助友善的優良傳統,就在這古老的民俗活動中自然體現,潛移默化了當地人數百年。
15/18 民俗表演更是精彩迭出。隊伍逢村必停逢廟必進,既是對本主的祈福也是對沿途鄉村的致敬。歡鬧中不僅有吉祥舞獅,繞三靈,霸王鞭等常見的民族節目,也有外界鮮為人知的武松與老虎,大頭和猴子等奇特表演。(具體表演細節請參看本號前期文章)
16/18 上陽溪接本主活動,參與的都是純樸的村民,他們自發自覺地傳承著這古老的民俗,笑容爽朗。這樣一個凝聚村際和諧正能量,濃縮民族文化,流傳數百年獨具魅力的民俗活動,為什麼在雲南旅遊日益發達的今天,卻鮮為人知呢?
17/18 一些村民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覺得這很土,不值一提。有的遊客也來看過,但都是為了獵奇,只感受到皮毛能宣傳到什麼程度?外邊是外邊,我們自己好好發揚就好了”在全村人翹首期待下,接本主的隊伍終於浩浩蕩蕩回到了上陽溪。
18/18 全村景仰的本主段宗牓,闊別1個月後,又回到了上陽溪。他的神像被村中尊長從轎中請出,恭敬地安坐在本主廟大殿。來年端午,他又將被馬久邑請接走,年復一年。這體現雲南村際友好的民俗文化,祝福他們能夠永遠流傳下去……
2019-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