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許知遠的訪談節目讓人感到尷尬?

很多人看了許知遠對談馬東感到尷尬,你怎麼看,你會覺得尷尬嗎?你怎麼評價許知遠?為什麼許知遠的訪談節目讓人感到尷尬?為什麼許知遠的訪談節目讓人感到尷尬?為什麼許知遠的訪談節目讓人感到尷尬?
10 個回答
一笑风云过
2017-09-01

我算是《十三邀》這個節目的不太忠實觀眾吧,因為節目我還沒看全,我都是挑著看的,比如俞飛鴻,蔡瀾,馮小剛,羅振宇,張楚,當然也包括新一季馬東的訪談,只有在對談的對象我比較感興趣的情況下,我才看。

而就我所看過的幾期節目而言,尷尬可以說是這個節目的常態,因為和一般的訪談節目非常不同,許知遠在極力揭穿嘉賓內心的矛盾,他會不斷嘗試把對手拉到自我懷疑之中,有時候甚至不惜採取冒犯的方式,比如最新的一期裡面,許知遠突然開始給馬東讀簡莫里斯的著作——很顯然馬東沒看過這一段,並且因此而不知所措,而大多數觀眾都無法搞清楚許知遠為什麼要這麼幹,莫名其妙的一段閱讀目的何在,就使這個段落充滿了挑釁的意味——而實際上,這一段堪稱神來之筆,暴露了馬東對悉尼瞭解的膚淺,雖然他在悉尼留學多年,卻並未對這座城市產生那種屬於5%人群的深刻體驗。

十三邀》這個節目的副標題,我特別的喜歡,“帶著偏見看世界”,但是這不僅是許知遠自己的偏見,更是每一個被訪談者,甚至觀眾的偏見——因為偏見恰恰是我們每一個人對於這個世界的主觀印象,而許知遠有一種武器去對抗偏見,那就是真誠的自我懷疑。

貫穿《十三邀》這個節目的,就是懷疑者許知遠帶領訪談對象懷疑自己的歷程,他的所有問題都圍繞著——你如何成為今天的你,你又如何懷疑你自己——在自我質疑這件事上,你可以把他理解成深入的思考,很顯然許知遠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而對於公眾人物來說,試圖使他們暴露自身最矛盾部分,就會成為一場非常尷尬的對談,在公眾形象和自我之間,受訪者不得不做出選擇,比如馬東就用了一種顧左右而言他的方式躲掉了最尖銳的問題——你為什麼沒有牴觸這個時代?馬東的回答是,我沒那麼自戀——而馬東同時說過,他的底色是悲涼的,他是一個看上去非常樂觀的悲觀主義者,而這樣的人,習慣於用歡笑掩蓋絕望,用迎合對抗不安,他們對時代的牴觸,深藏在內心的不安全感之中。

在每一代人身上,都存在著一個無法逃避的現實,就是長江後浪催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馬東這樣的人很勇敢,不斷追逐時代的浪潮,許知遠很真誠,把探求內心永恆價值當成自己的避風港,其實這二者之間並無高下之分,但是觀眾的淺薄,往往把探索內心的對談,變成了一場比試口舌的競爭,《十三邀》給觀眾的是一場真誠而尖銳的談話,而讓嘉賓真誠的面對自己,才會產生各種尷尬,如果你想看一期不那麼尷尬的《十三邀》,我很推薦張楚的對談,兩個非常真誠的人在一起,坦誠的交流,沒有那麼多戲劇衝突,心情卻無比順暢。

邹思聪
2017-09-01

看這樣的節目,讓人覺得許知遠還是那個許知遠。讓人有點尷尬,但又覺得這就是他。

我們讀大學那兒辦雜誌,當時熊培雲、許知遠、樑文道同時出席成都西西弗的活動,出版商起了個“雲知道”的名字。

熊培雲非常謙遜,樑文道特別友善,只有許知遠,對我們這幫人,可以說是不屑一顧。

我們雜誌的傳統是,每次採訪,都讓採訪對象寫一句話給我們。知道許知遠寫的是什麼嗎?他寫的是:“不要尋求愚蠢的他人意見。”

不是他人的愚蠢意見,是愚蠢的他人意見。在他眼中,他人意見都是愚蠢的。

後來他是我在的媒體的專欄作家,每次編他的文章時,我是最感慨的。因為他的文章裡那種自我譴責,對自己懦弱的剖析,非常真誠,非常罕見。和他拿腔拿調的,歐化譯文般的,相當自戀的文筆形成一種奇怪的張力。而且他不要稿費,每次都讓我把稿費打給我的總編,這讓我的總編也相當尷尬。

我在北京時,他發微信,想我去《單讀》做編輯,但我當時已經加入另外一個VC長長見識了。後來我經常覺得遺憾,要是去了就好了,要知道,我是《單讀》《單向街》八九年的讀者了,離開北京時還帶了《單讀》最新的一本《世界的水手》。但仔細想想,沒去也是好的,因為去了《單讀》,我肯定就不會回香港來了。

赫赫有名的《經濟觀察報·書評》也是他和覃裡雯等人最早開始做起來的。

他最重要的個人作品,我覺得是《抗爭者》,那本書可以挑出缺點來,但一定是非常獨特的一本書。

他做的這個節目,我想是在這個時代的吉光片羽。很難得了。

胡涵marvin
2017-09-05

其實大家所說的尷尬,是一種節目故意製造出來的錯位感。在這個節目裡,許知遠負責扮演食古不化,是一個留在經典時代的文人,而嘉賓負責扮演與時俱進現代和前沿,是一個經歷過時代變遷又立於時代潮頭的人。

有自媒體說許知遠是殭屍,確實如此,因為這檔節目就是塑造出一個殭屍和現代人的對話。而我們都是活在當下的,更容易對當下的判斷產生親近感。

有個朋友說,討厭許知遠是觀眾的弒父情節,是啊,我們都會對過去的價值觀有逆反心理,比如父母讓你早點兒結婚,對你的王者榮耀嗤之以鼻,種種這些都讓你覺得尷尬,同樣的,你也會對許知遠感到尷尬。

大概六年前,我在南京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和許知遠一起喝過酒。我們聊天時,我碰到一個老同學,西裝革履油頭粉面和我打招呼,而我穿著短袖T和牛仔褲。

許知遠隨後跟我開玩笑,這是你同學?你們差得有點兒大啊。我當時很詫異,旋即意識到,許知遠是在表達一種自嘲。因為從根本上,他也是抗拒甚至排斥那種西裝革履的商務精英生活的。

前幾天在朋友圈,我說,其實在節目裡的許知遠最讓我詫異的是,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許知遠還是沒有表現出任何學識和觀察上的進步呢?馬東說的那些東西,許知遠不至於會一點兒不懂。

唯一的解釋是,他始終抗拒成為一個現代人,而節目也正好利用了他的抗拒,把他塑造成一個遙遠價值觀的活化石。

我更好奇的是,對於現在輿論的批評和標籤,許知遠會怎麼想?

盛景商业评论
2017-09-04

為什麼許知遠的訪談節目讓人感到尷尬?

8月30日,一篇名為《許知遠為什麼是最令人無比尷尬的公知?》的文章在朋友圈瘋轉,讓diss和反diss許知遠成為社交媒體的熱點。

文章如此評價許知遠的採訪:“無休止的自我表達,無休止的通過偏見預設去diss對方並不斷失敗,同時賣一個觀察者、陪伴者的人設,真是較為諷刺了。作為一個對‘當代生活現象及其本質毫無常識,也缺乏體認、理解和耐心的網紅公知’,他‘彷彿一個皇上,調集方圓百里的美女進來侍奉,目的僅僅是治療自己的不舉’。”

文章所評論的是許知遠所主持的訪談節目《十三邀》第二季第一期採訪馬東的內容。從一個觀眾的角度說,這一期節目的確充滿了各種“尬”,尤其當許知遠問馬東,“你喜歡這個新時代嗎?一點牴觸的情緒都沒有?為什麼?”在接連給出“喜歡現在”的肯定答覆後,馬東回答他,“我沒那麼自戀。”

坐在對面的許知遠仰頭大笑,“我不知道怎麼說了。”

許知遠是一個曾寫下“背對盛世中國,追尋內在自由”的70後公知,有評論稱,他極度重視精神的獨立與自由,始終保留著一股知識分子式的赤誠和浪漫。他毫不掩飾對這個時代的好惡,也不迎合某種潮流。

因此,許多觀眾在看節目時會感到不滿。因為許知遠那些掛在嘴邊的社會、主義等等各種問題,更像是知識分子之間的探討,而不是大多數觀眾在意的問題。

有時甚至也不是採訪對象感興趣的問題。

採訪蔡瀾時,許知遠一如既往的與其探討各種形而上的宏大問題,而蔡瀾笑眯眯地說:“不要想太多呀老兄。”

也有文章認為許的採訪問出了其他訪談節目問不出的問題,是知識分子對當代社會的體察和責任。虎嗅網文章《許知遠,你離採訪馬東還差十個朱軍》中認為,“很多人看完節目說,這回羅振宇贏了,這回馬東贏了。這就是娛樂節目PK設定環節看多了的後遺症。我看到的是,這些問題許知遠不問,羅振宇、馬東這輩子都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的確,許知遠看起來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他直截了當地問俞飛鴻,為什麼你一個讀過很多書的姑娘,會去拍一部庸俗的電視劇;他會質疑,90後的個性是不是虛張聲勢,“強調年齡難道不是一件很可笑的事嗎?”他懷疑技術進步,文化是否粗鄙化的問題一直困擾自己。

難怪76年的許知遠面對68年的馬東,卻總是被後者稱呼“許知遠老師”。

可這就是許知遠,一個可能有些自戀和守舊,但是真誠的知識分子。或許他的堅守在當下看起來和這個時代有些不協調,但或許每一個時代都需要這樣一個不和諧的音符,去奏響出不一樣的旋律。

這個節目沒有價值判斷的標準,也不給出答案,而是帶著一種先鋒的實驗性質,在節目價值的傳遞上最大程度地接近一種“現象學還原”——朝向事情本身。

從這個角度來說,不管是多變的採訪對象還是相同的許知遠,都很好的完成了這個目標。甚至許知遠本身已經比採訪對象更值得觀眾思考。

方可成的新闻实验室
2017-08-31

你感到尷尬,這就對了,或者說,《十三邀》出品人和導演的目的就達到了。

《十三邀》是一檔由騰訊新聞和單向空間聯合出品的訪談節目,它的出品人是騰訊網副總編李倫。李倫是誰?電視新聞圈中鼎鼎有名的人物,曾在央視工作22年,是《社會記錄》《看見》《客從何處來》的製片人。而《十三邀》的製片人朱凌卿曾是《客從何處來》導演。

也就是說,這是一檔由不折不扣的“老司機”出品的視頻節目。做電視二三十年,李倫完全知道如何抓住受眾心理,如何塑造衝突,如何打造人設,以便獲得最好的傳播效果。

所以你說許知遠“大言不慚自己帶著偏見”,其實並不是他自己大言不慚,而是李倫安排的效果就是這樣。“帶著偏見看世界”是《十三邀》自己提出的口號,是李倫給這檔節目的定位。

許知遠在節目中的表現,也可以說是李倫打造的人設。當然,許知遠本身就是一個自戀、擰巴的人,李倫並沒有虛擬一個許知遠出來,他只是順著許知遠的特點,添了把火,集中塑造了一個擰巴、尷尬,揪著“爛俗”、“粗鄙”問題不放,追問“讀聖賢書所為何事”的形象。

在李倫的塑造中,這檔節目也不是普通的“記者訪問嘉賓”,許知遠的角色並不是記者,而是帶著偏見的對話者。他並不像記者一樣負責理解,而是負責用自己的偏見去挑逗受訪者,去激發出對話,儘管這樣的對話往往是尷尬的。但尷尬,也可以說是節目想要的效果。

你問,“這樣的訪談節目除了讓許知遠自己和觀眾都無比尷尬外,價值在哪裡?”我不敢妄自揣測李倫的想法,但我認為,這檔節目的價值就在於展示這種衝突和尷尬,激發公共討論,引導人們思考重要的問題:如何理解文化的精緻和粗鄙、經典和流行?要不要追求和嚮往精緻?如何看待技術的進步和反動、商業的動力和壓力?以及,讀聖賢書所為何事?

所以,通過精心的節目設計編排,讓你感到尷尬,是《十三邀》成功的第一步,但接下來更重要的是,能否在尷尬之餘,對節目中呈現的衝突有所思考。如果大家看完節目只是覺得自己有了嘲笑許知遠的理由,那大家的關注點就跑偏了,這檔節目也就失敗了。

叶克飞
2017-09-01

沒錯,在許多人眼裡,如今的許知遠是那般不合時宜,以至於嘲笑他,都變成了既政治正確又安全而且還能解悶的事情。但我想說的是:我嘲笑過太多人,但不會嘲笑許知遠。

許知遠的悲哀在於,當年的他文字粗糙青澀,卻因緣際會,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時代。後來他進步了,卻發現自己的時代已經過去。所以,有人批評過去的他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有人盡情嘲笑他如今的笨拙,卻忽視了他這些年來的進步。

可是,我相信他是真誠的。備受嘲弄的姿態,源於他固執的自戀。這卻讓我想起了自己十歲那年第一次吃西餐的笨拙,想起第一次去挑葡萄酒時的外行,但我喜歡那時的自己,多於喜歡將麻辣燙、小龍蝦和地溝油當成唯一美食(請注意,是“唯一”)的人,因為我知道,我曾經邁出過那一步,開啟了未知的世界。

許知遠當然有太多缺點,但一個“端著”的人意味著自我要求,即使他再笨拙,再與時代格格不入,再不接許多人喜歡的“地氣”,也不會太不堪。這個時代,有太多將粗魯當率真,用髒話顯示自己不裝的人,相比之下,我寧願認同許知遠。他也不是故步自封,只是將自己封閉於書齋,沒錯,他缺少一種契合於現實的精明,可是,現實太髒了。

至於因低顏值而反感他,其實我覺得這類心理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換作我,不會將這樣的想法掛在嘴邊,因為我不想自己如此不堪,這也是一種自我要求。

哏儿都事儿
2017-09-19

最近,許知遠一下子火了起來,走進大眾的視野。

原因是他做的訪談節目《十三邀》第二季上線了,第一期嘉賓是早已為大眾所熟悉的馬東。兩人的“尬聊”式談話引起大眾的熱烈反響。

為什麼許知遠的訪談節目讓人感到尷尬?

或許在此前很多人還不知道《十三邀》這個訪談節目,這個節目在第一季就已經邀請了羅振宇、賈樟柯、蔡瀾、姚晨等共13位嘉賓。該節目也一改傳統訪談節目客觀中立的態度,以“每個人都是帶著成見看著這個世界的,如果你不帶著成見,那麼你對這個世界根本就沒有看待方式”為口號,通過許知遠自身帶有偏見的角度不斷向嘉賓發問,提出對社會存在的各種問題的思考,讓觀眾更深層次地觀察和理解這個社會。

雖然《十三邀》節目的走紅是以馬知遠被眾多觀眾diss的代價換來的,但是認真觀看多期的訪談節目,或許在給觀眾帶來思考的角度上來看,它是成功的。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幾個國內優秀的訪談節目。大家閒來無事可以拿來消遣消遣,寓教於樂。

《面對面》

為什麼許知遠的訪談節目讓人感到尷尬?

《面對面》是央視打造的的一檔長篇人物專訪節目,每期時長45分鐘,嘉賓中有許多有閱歷有思想的,認真看可以受到很多啟發。但是每一期質量不同,有些話題深度是可以的,有一些則淺顯了些,可以挑選來看。小編還記得讀大學時新聞老師在課上給我們看了那期《羅點點談:思考死亡》,看完以後讓小編對死亡和尊嚴、安樂死等話題有了很深的理解。

《楊瀾訪談錄》

為什麼許知遠的訪談節目讓人感到尷尬?

這是一個有年代感的訪談節目了,感覺一說出來就暴露了小編的年齡。《楊瀾訪談錄》是當時國內最早推出的高端訪談電視節目,當初不知道有多少女孩和小編一樣沉迷在楊瀾知性優雅的訪談風格中。自開播以來楊瀾已經採訪了國內外800多位嘉賓,嘉賓涵蓋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翹楚。雖然節目現在已經停播了,但是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網上搜索來看。

《鏘鏘三人行》

為什麼許知遠的訪談節目讓人感到尷尬?

《鏘鏘三人行》相信很多人也看過,節目由名嘴竇文濤主持,和另外兩位嘉賓共坐一桌閒話聊時事,在談笑風生中給觀眾傳遞事實和觀點。《鏘鏘三人行》被《新週刊》譽為”15年來中國最有價值的電視節目“。小編最喜歡的就是樑文道,雖然冷冷淡淡學究的外樣,但是卻總能把簡單的問題往深入思考。另外,還有馬未都、陳丹青、周軼君等嘉賓在節目中的表現也很值得一看。

一個優秀的訪談節目成功的因素或許有很多,主持人的風格和能力,節目的設定,話題的挑選,後期的處理等等方面都是有影響的,但是最不可忽略的一個就是觀眾有沒有通過這個節目獲得什麼思考或者得到什麼啟發,這才是根本性的成功。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介紹給大家的個人覺得還不錯的訪談節目,希望大家在看完這些節目後都能收穫自己的思考。當然啦,國內外還有很多其他同樣優秀的節目小編還沒說到,大家可以在評論裡提出來,將好的東西推薦給大家。

廣州人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的品牌傳播企業,包括視頻製作、新聞軟文投放、品牌報道、boss創業故事、日常新聞報道等一系列PR傳播。視頻製作方面以人物採訪、企業形象宣傳、企業產品宣傳為主。

洞穴录
2017-09-15

作為舊時代的古典知識分子,許知遠不可避免地帶有了舊時代公知的侷限性,他總是習慣站在高處批判著現實的不合理之處,輕飄飄地漂在半空,利用自己空泛的主體性去批判自己想象中的他者,而缺乏建設性。

而且與遍佈父權社會各個社交圈飯桌的老男人一樣,他缺乏性別平權視角,具有狹隘的性別觀念,將女性普遍看作為不平等的客體和潛在的性對象,熱衷於調侃女性,他們那種不斷企圖將女性對象化的意圖,即使經過文化包裝之後仍然無法掩蓋那種YY本質。

不過許知遠不是眾人所想象的“直男癌”那麼簡單刻板,作為“時代異見者”,他特有的那種“他者”視角還是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的,畢竟在如今由資本主導的新媒體時代,這樣的大熊貓公知變得越來越少了。

在很多人看來,他的態度顯得過於傲慢,一直高高在上地批判著時代的庸俗和民眾的無知,顯得一點都不親民,也不消費者至上(包括他那一身不符合主流審美的打扮),明顯不符合資本主導的市場規則。

他想要吸引公眾的注意並企圖喚醒他們,又不想像他所採訪的羅振宇等眾多商人一樣,放下身段來迎合消費者,實在是太過討厭,觀眾並不買他那種高傲的說教的帳。在公眾看來,許知遠所採訪的馬東和羅振宇等人是在認真做實事,是貼地氣的實用主義者,而許知遠則是不貼地氣、自以為是與假清高的偽理想主義者。

許知遠自詡為清醒的文化精英,想要做的是喚醒“無知”的大眾,甚至是改變這個庸俗的娛樂時代。然而如今已經不是古典文人公知掌握大部分話語權的傳統時代,公知已經逐漸被眾人所拋棄,他們所說那些嚴肅而話語已經很少會有人有耐心去傾聽。

在商業規則主導的公共場域,並不是以學識淵博為主要衡量標準,而是取決於誰更熟知商業規則,能夠吸引到更多的眼球,進而掌握更多話語權。公共場域以取悅消費受眾為導向,而如今的公眾並不喜歡批判政府、國家和時代的嚴肅公知,而是喜歡取悅和娛樂自己的娛樂明星、偶像和大V。

雖然許知遠在不斷站在高處批判這個庸俗的時代,但他還是得藉助資本的力量,遵守公共場域的主導規則,扮演好自己作為“”時代異見者”的公知角色取悅少數人,供他人消費,才有可能繼續維持和擴大自己的公共話語權,而非逐漸被他人所遺忘的舊時代公知。

作為舊時代的古董,許知遠仍然不肯妥協,不斷地批判著無知的大眾和時代的庸俗,因而他身上具有強烈的焦慮感,那是一種對時代、大眾乃至自己無可奈何的焦慮。然而他最終還是會不可避免地被時代所同化,大眾也不會多看他一眼,而是更關心如何利用消費主義完成自我實現和生活方式的建構,讓自己的私人慾望得到滿足。

許知遠要想獲得更大的成功,只有轉型為更適應公共場域商業規則的文化商人而非如今的公知,就像羅振宇和馬東等人一樣,選擇向下兼容,討好他眼中“低俗”的消費者,然而作為文化精英的高傲和清高必然會阻止他那麼做,因此他只能作為舊時代的公知生活在新時代裡,不斷向“庸眾”呼喊並持續焦慮著。

情感头号
2017-09-18

這個問題有幾個基本的緯度,一是許知遠這個人,二是許知遠這類人,三是文人與時代的關係。

為什麼許知遠的訪談節目讓人感到尷尬?

許知遠是個文人,典型的文人,文人的最大特點是讀書多知識面廣,但最大的缺點是容易陷入書本,思考多、深度深,但是離現實遠,不夠接地氣。因為他的文人屬性,他的知識是充沛的,但他的氣質是憂鬱的,因此他最關心的問題是困惑以及什麼時候開始困惑。

為什麼許知遠的訪談節目讓人感到尷尬?

而且,他以為別人都跟他一樣。但事實上,他採訪的嘉賓既有羅振宇、馬東這樣的文化商人,又有白先勇、蔡瀾這樣的大文人,還有馮小剛、俞飛鴻、姚晨這樣的娛樂圈人士,但不論如何,以上人混得都不差,有的是積極入世的,有的是簡單生活的,有的是洞悉世事的,都與許知遠有點格格不入。

為什麼許知遠的訪談節目讓人感到尷尬?

所以,他和張楚、賈樟柯在一起的時候才會覺得更自如,更有相同的氣場,更有自信,因為他們都是更具有理想化和救贖心的文化人。

為什麼許知遠的訪談節目讓人感到尷尬?

說來說去,說清楚了原因,但我還想說一點,就是雖然他有點格格不入,甚至有時候讓大眾覺得太不接地氣,但我們還是應該包容這樣的人,正是因為每個時代有這樣的文人,有反省有深沉有思考有不躁動和不同的吶喊聲,社會才得以自省和前進,才不至於人人‘’反跑‘’。

所以,這樣‘討厭‘’’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苏大猫Jennie
2017-09-02

尷尬就對了。

許知遠是著名的公共知識分子,他的文章中體現著一個知識分子對中國過去與未來的思考,充滿憂患意識,如果你厭煩了每天閱讀報紙看到形勢一片大好的陳詞濫調,那麼許知遠毫無疑問是最有可能給你澆冷水的那個人。

所以看他的十三邀節目,每一個受訪者、觀眾、包括他自己都是尷尬的。.

許知遠也不避諱,有言直說,他認真。甚至自己有些緊張,緊張到擦汗他也會直接說出來。

許知遠是不是一個好的採訪者?我認為是,但不是專業的採訪者。可能控場能力、舉止方面的都不能達到專業要求。但這是一個訪談節目,也是比較小眾的,況且許知遠也不是主持人專業出身,他是北大計算機專業的。

我覺得這個問題就好比一個師範類院校出身的老師和一個清華北大名校出身的人同時報考超級中學,顯然清華北大的人更容易被招聘。

因為受過專業技能只能說有這項技能,比如上課的控場能力,但是真正有價值的是什麼??難道不是輸出嗎??

說白了,許知遠雖然不夠專業,但是他有足夠的知識框架,足以去訪談節目。

舉個例子:

許知遠:羅輯思維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呢?

羅振宇:沒有問題啊。一隻兔子有什麼問題啊。一個生物體只要健康,能夠做愛和覓食,不感覺到明顯的病痛,它就是健康的。

許知遠:那健康人也會很焦慮嘛。

羅振宇:那是正常的。

許知遠:對,那是什麼呢?

羅振宇:實際上人其實都是在一個非舒適區的……

羅振宇開始講自己如何把自己逼離舒適區,怎樣逼迫自己全年無休的提供語音云云。

在這段對話中,我看到羅振宇的若無其事和許知遠那已經泛紅的臉上一抹說不清道不明的笑意。

他們的對話之所以精彩,是因為段位相當。段位相當便有默契,有默契便能第一時間瞭解到:對方窮追不捨的是什麼,輕描淡寫的是什麼,欲蓋彌彰的又是什麼。

許知遠為什麼會是這樣?因為許知遠自己在這個社會就沒有找到安放自己的位置,他是脫離和反抗著世俗的,所以他是偏執的極端的,他不會輕易表現出對這個世界溫和的一面,他只想從這些不同類型的人物採訪中去尋找答案,試圖通過探索別人來確立自己的位置,不過這個過程中,就像他自己說,他會帶著偏見出發。

總的來說,許知遠風格的採訪還是不錯,他帶著他的偏見來看這個世界,這提供了一個讓我們反思自己和這個社會的機會。

相關推薦

推薦中...